69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会论文

信息技术听评课初探

[摘 要]一直以来,传统的听评课因为其听课方式单一,评课任务性强,所以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明确的了解学生听课的效果。本文将对课堂观察这一种新型的听评课方式做一个粗略的说明,并对其在信息技术听评课中的实践应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字] 课堂观察 听评课

学生活动 有效教学

这是一则常见的教研活动通知,一般老师们都会带上自己的教科书及听课笔记,准时

来到XX学校,先拿一份由XXX老师准备的纸质教案,到点了,听取这位老师的课,课后由大家众说纷纭,评论这位老师授课的情况。这也是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中关于听评课活动的常见步骤。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学科在听评课时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课前纸质教案准备得非常完美,使听课教师对整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但对其后授课教师是否完成教案中设计步骤的关注度并不高;听课初,授课教师的形象、声音、语气、语态以及引入示例的好坏,直接给听课教师一个印象,这种印象往往会对其后的听课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课堂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除了教师,还有学生.在这堂课中,全班有多少学生注意力是集中的?学生们都听懂了吗?有多少比例的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这些实际听课中产生的问题很多,很细。如果每位听课的教师只是各自为政,以自己的想法来听课,很难把这些情况都弄清楚。很显然,听评课只有引入更加有效的方式,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我们来试试课堂观察吧。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者对课堂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简单来说就是把课堂分成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各个方面的观察和详细记录,使原本混在一起的课堂事件、课堂行为有一个量化表示,从数据方面入手,对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找到能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方法。

课堂观察的操作步骤也比普通听评课要复杂一些,它分为三个阶段: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课前会议相当于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个阶段,主要以交流与讨论为主。先由授课

教师简单说明自己教案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的相关步骤,再由听课及授课的老师一起思考,

探讨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法。以上所说步骤与普通听评课中相关流程比较相似,但在课前会议中更为重要的是听课教师在课前确定自己的观察点,使自己有一个听课的重点,记录和了解相关情况。由于在听课过程中,记录观察内容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材料,因此在课前会议时,还可按授课教师的教案流程,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并设计好观察量表,使观察时更好地记录数据。

课中观察与普通的听课也有很大的差别。

普通听课,一听教师教态,二听教案流程,三听教学效果。对于普通听课,听课的结果并不具体,只能听个大概;并且听课教师间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境地,交流比较少,过多的交流,反而会影响其后的听课效果。对于课堂这样一个立体的空间,按以往听课方式,很多细节都会被忽略掉。

课中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点,记录好观察量表,使课堂中的各项活动成为由数据说话的事实,而不是含含糊糊的感觉;课中观察可按听课教师的观察点,分成几个小组,由整个小组来观察某一个点,这样更便于组内交流,也能避免漏听、错听;听课教师们一般可分为两类,一部分观察教师行为,一部分观察学生情况,有条件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这样全方位的听课,能将各方面的情况都记录下来,尽可能不遗漏任何一点细节。

课后会议相当于评课阶段,但也有所不同。课后会议包括三个方面:授课人讲述教授这节课的感想和反思;听课教师对观察内容进行总结;双方就课堂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形成改进建议。在这个阶段,听课教师对观察内容进行总结是相当重要的。在课中观察时,由于听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点,分成了各个小组,在听课观察时,只关注了自己观察的这一点,对课堂的整体没有一个全局概念,因此需要各个小组对观察内容进行汇总和总结,还原出整堂课的全貌。在这个汇总和总结的过程中,听评课的教师会对这堂课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如果处理好这些意见和建议,将对授课人有非常大的帮助,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善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有效性。

从以上的几点来看,课堂观察是一种非常好的听评课方式,让听课教师带着目的去听课,使听评课真正起到它的作用。但它的实施并没有一帆风顺。

首先,课堂观察对观察者人数有要求,人数不能太少。课堂观察时需要将听课教师分成几个小组,至少需要教师与学生两个观察点,每个小组又最好能有两人或以上。如果人数太少的话,一来观察的点不够全,不能还原课堂的全貌,二来观察人数少,容易遗漏掉一些细节问题。

其次,对观察点的确立及量表的制作有较高要求。由于这种听评课方式比以往的听评课要复杂,所以观察点的选取尽可能不要经常更换。熟练地进行一个观察点的观察和记录,需要专业的练习和实践,经常更换显然不利于熟练掌握这种听评课方式。量表的制作则更需要通过对专业练习和实践的总结,通过不断地修改才能最后完成。

以下是08学年我的观察点和使用过的量表:观察点是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个观察点,在第一次课堂观察时,设计和使用了观察量表,观察的记录如下表所示:

以下是这堂课观察结果分析:

学生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这节课分四个教学环节,总共有六处学生活动。从内容上来看,学生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学生独立活动时间来看,总时间为26分钟,占本节课总时间的58%,学生的独立活动时间完全达到了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活动形式上看,采用了多种活动形式,有回答、实践、交流、观看、听取等。活动形式多样,其中以实践和小组讨论这两种活动形式为主。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组织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我们重点观察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令,分为三个等级:A.所有学生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指令;B.指令不清晰但大部分学生能理解;C.指令不清晰且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从观察结果来看,老师对学生的指令以A和B为主。活动2、4、7三个项目的指令,由于教师说明不够清晰,也没有留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导致学生对问题说明不理解,只有58%的学生完成了这个比较难的程序问题。

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这也是用A、B、C等级来表示的,A表示较好,B表示一般,C表示欠缺。从整节课来看,活动任务完成情况大都一般,枚举算法的回顾学生完成得还不错,但算法步骤的回答完成情况欠佳,导致后面的实践活动开展有困难。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应该是老师在这项任务的表达上不够清晰明了,加上前面给学生思考环节时间太少,学生没有更多时间思考这个关键问题,流程图呈现过快,学生没有看清及消化流程图算法,直接导致后面程序录入出现问题。对此的建议是:前面可多给学生5分钟思考算法,老师尽可能讲解清楚;程序录入前可以先留3分钟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将程序书写一遍,当录入时学生就能专心录入,不必再去思考算法问题。

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本节课的4个学习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三

两点目标着重知识目标,后两点着重情感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贯穿在二、三两点中。从活动的设计来看,本课的活动都应有助于目标达成,比如倾听、观看、讨论让学生理解程序流程,从而为后面的程序书写奠定基础。从活动的实际效果来看,由于时间比较紧张,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因此活动的实际效果不是太好。书写程序这个实践项目也是由于上述原因,目标达成情况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活动效果。

利用课堂观察可以得出这样一份观察报告,很出乎意料。在我最初听取授课教师说课时,只是大致的认为课堂内容比较多,个别问题上有些难。通过这份报告就会发现,这节课因为内容比较难,在时间安排上就显得比较仓促,学生思考时间显得比较少。按照以往的听课方式,在听课中可能只关注了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听课时看到他们已经很清楚教师的意图,完成度也相当令人满意,会想当然地认为大多数学生都掌握好了。但从报告数据分析来看,才知道仅仅只有58%的学生基本完成程序问题,这个数字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好本课的任务,除了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比较难这个原因以外,教师在指令下达时有些模糊也是一个原因。

这次量表的使用过程中发现,这张量表在对教师的活动组织及效果这块上,还是比较详尽的,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下达指令的明确程度,活动的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上也很清楚,这对课后分析及寻求改进方法非常有帮助。由于是第一次使用课堂观察这种形式,在操作上还不太熟练。这次观察在课前会议的观察内容上还没有把握好,本应在课前听取授课教师说课时,就明确活动内容的,结果在观察过程中,就活动内容一块做了多次增删。在活动形式及耗时这个问题上,表格设计得也不合理,活动形式太格式化,活动情况与原因分析有点脱节。因此,就这几个方面,我改进了观察量表,并又进行了几次课堂观察活动。在用课堂观察方式进行两节课的对比时,也能突显它的好处。

以下两节课是用改进后的新表记录的,内容都是有关do循环语句:A老师是刚来半年的新老师,B老师是已有一年半教龄的老师。因与其他一位老师合作这个观察点,并因观察位置关系,只观察了15名同学。

A老师的观察记录如下:

B老师的观察记录如下:

*教师指令:A.所有学生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指令;B.指令不清晰但大部分学生能理解;C.指令不清晰且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

*目标达成(学生):A表示较好,B表示一般,C表示欠缺

这两位教师的语态让人感到很舒服,新课引入的例子也很吸引人。A老师使用的例子是十进制轮换为二进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内容,他能将两个模块的内容进行结合,这样的例子引用是非常有新意的,B老师用的是将一张0.1MM厚的A4纸对折再对折,折27次时,厚度能达到珠穆朗玛峰,这种源于生活的趣味小例子,本身就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两位老师的引入是相当成功的。本来,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两位老师的引入都非常成功,照理后面的课堂组织也将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从观察结果来看,最后的结果并不是这样。

A老师的班级基础水平比较好,在回答十进制转二进制这个前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时,表现得相当出色。但在程序分析与书写这一环节时,学生完成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分析原因有二:1)数制转换问题本身比较难;2)程序输出时涉及到字符串输出——这是学生普遍不易懂的内容,,15人中只有11人在给了充足时间后基本完成。这一结果与前面回答数制转换问题形成比较大的反差。并且A老师在后面程序讲解时,并没有针对程序书写中,部分学生出现的用错语句的问题展开说明,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字符串输出这一问题上,使得本节课的重点do循环语句显得很苍白无力。

B老师的班级与A老师的班级相比,基础水平与前班比要差一截,在回顾do语句基本语法时,就遇到较大问题。好在B老师使用了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又通过详细的程序分析,把问题分解成了很多个小部分,让学生个个击破,因此即使基础比较差,学生还是在第一个例子的程序书写中没有出现明显错误。但教师在第二个例子的选取上出现了偏差,第二个例子与第一个例子过于相似,基本上只改了几个数据,学生完成度很高,,但对学生解题能力、程序分析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帮助。

通过对学生活动的观察和比较,很明显地了解到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也了

解到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情况。不过在整个观察过程中,由于是到其他学校听课,其他学校还没有开始课堂观察这样的听评课方式,所以这次的听课过程缺少了课前会议这一环节。因此在观察时,对环节和内容的把握花费了较多精力,各个环节的分界点有点模糊,也影响了后面关于指令及目标完度成这几个点的观察效果。课后会议时,由于只有两位老师观察,在学生活动有效性这一点上比较圆满,但其他观察点上没有较好汇总,无法还原课堂的全貌。

课堂观察,我们还在不断摸索、尝试。仅仅只是几次课的观察,课堂观察这一新的听评课方式已经显现出不错的效果。相信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课堂观察这种方式一定会给听评课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资料]

1. 沈毅 崔允漷《课堂观察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信息技术听评课初探

[摘 要]一直以来,传统的听评课因为其听课方式单一,评课任务性强,所以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明确的了解学生听课的效果。本文将对课堂观察这一种新型的听评课方式做一个粗略的说明,并对其在信息技术听评课中的实践应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字] 课堂观察 听评课

学生活动 有效教学

这是一则常见的教研活动通知,一般老师们都会带上自己的教科书及听课笔记,准时

来到XX学校,先拿一份由XXX老师准备的纸质教案,到点了,听取这位老师的课,课后由大家众说纷纭,评论这位老师授课的情况。这也是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中关于听评课活动的常见步骤。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学科在听评课时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课前纸质教案准备得非常完美,使听课教师对整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但对其后授课教师是否完成教案中设计步骤的关注度并不高;听课初,授课教师的形象、声音、语气、语态以及引入示例的好坏,直接给听课教师一个印象,这种印象往往会对其后的听课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课堂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除了教师,还有学生.在这堂课中,全班有多少学生注意力是集中的?学生们都听懂了吗?有多少比例的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这些实际听课中产生的问题很多,很细。如果每位听课的教师只是各自为政,以自己的想法来听课,很难把这些情况都弄清楚。很显然,听评课只有引入更加有效的方式,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我们来试试课堂观察吧。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者对课堂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简单来说就是把课堂分成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各个方面的观察和详细记录,使原本混在一起的课堂事件、课堂行为有一个量化表示,从数据方面入手,对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找到能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方法。

课堂观察的操作步骤也比普通听评课要复杂一些,它分为三个阶段: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课前会议相当于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个阶段,主要以交流与讨论为主。先由授课

教师简单说明自己教案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的相关步骤,再由听课及授课的老师一起思考,

探讨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法。以上所说步骤与普通听评课中相关流程比较相似,但在课前会议中更为重要的是听课教师在课前确定自己的观察点,使自己有一个听课的重点,记录和了解相关情况。由于在听课过程中,记录观察内容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材料,因此在课前会议时,还可按授课教师的教案流程,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并设计好观察量表,使观察时更好地记录数据。

课中观察与普通的听课也有很大的差别。

普通听课,一听教师教态,二听教案流程,三听教学效果。对于普通听课,听课的结果并不具体,只能听个大概;并且听课教师间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境地,交流比较少,过多的交流,反而会影响其后的听课效果。对于课堂这样一个立体的空间,按以往听课方式,很多细节都会被忽略掉。

课中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点,记录好观察量表,使课堂中的各项活动成为由数据说话的事实,而不是含含糊糊的感觉;课中观察可按听课教师的观察点,分成几个小组,由整个小组来观察某一个点,这样更便于组内交流,也能避免漏听、错听;听课教师们一般可分为两类,一部分观察教师行为,一部分观察学生情况,有条件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这样全方位的听课,能将各方面的情况都记录下来,尽可能不遗漏任何一点细节。

课后会议相当于评课阶段,但也有所不同。课后会议包括三个方面:授课人讲述教授这节课的感想和反思;听课教师对观察内容进行总结;双方就课堂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形成改进建议。在这个阶段,听课教师对观察内容进行总结是相当重要的。在课中观察时,由于听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点,分成了各个小组,在听课观察时,只关注了自己观察的这一点,对课堂的整体没有一个全局概念,因此需要各个小组对观察内容进行汇总和总结,还原出整堂课的全貌。在这个汇总和总结的过程中,听评课的教师会对这堂课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如果处理好这些意见和建议,将对授课人有非常大的帮助,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善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有效性。

从以上的几点来看,课堂观察是一种非常好的听评课方式,让听课教师带着目的去听课,使听评课真正起到它的作用。但它的实施并没有一帆风顺。

首先,课堂观察对观察者人数有要求,人数不能太少。课堂观察时需要将听课教师分成几个小组,至少需要教师与学生两个观察点,每个小组又最好能有两人或以上。如果人数太少的话,一来观察的点不够全,不能还原课堂的全貌,二来观察人数少,容易遗漏掉一些细节问题。

其次,对观察点的确立及量表的制作有较高要求。由于这种听评课方式比以往的听评课要复杂,所以观察点的选取尽可能不要经常更换。熟练地进行一个观察点的观察和记录,需要专业的练习和实践,经常更换显然不利于熟练掌握这种听评课方式。量表的制作则更需要通过对专业练习和实践的总结,通过不断地修改才能最后完成。

以下是08学年我的观察点和使用过的量表:观察点是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个观察点,在第一次课堂观察时,设计和使用了观察量表,观察的记录如下表所示:

以下是这堂课观察结果分析:

学生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这节课分四个教学环节,总共有六处学生活动。从内容上来看,学生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学生独立活动时间来看,总时间为26分钟,占本节课总时间的58%,学生的独立活动时间完全达到了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活动形式上看,采用了多种活动形式,有回答、实践、交流、观看、听取等。活动形式多样,其中以实践和小组讨论这两种活动形式为主。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组织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我们重点观察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令,分为三个等级:A.所有学生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指令;B.指令不清晰但大部分学生能理解;C.指令不清晰且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从观察结果来看,老师对学生的指令以A和B为主。活动2、4、7三个项目的指令,由于教师说明不够清晰,也没有留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导致学生对问题说明不理解,只有58%的学生完成了这个比较难的程序问题。

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这也是用A、B、C等级来表示的,A表示较好,B表示一般,C表示欠缺。从整节课来看,活动任务完成情况大都一般,枚举算法的回顾学生完成得还不错,但算法步骤的回答完成情况欠佳,导致后面的实践活动开展有困难。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应该是老师在这项任务的表达上不够清晰明了,加上前面给学生思考环节时间太少,学生没有更多时间思考这个关键问题,流程图呈现过快,学生没有看清及消化流程图算法,直接导致后面程序录入出现问题。对此的建议是:前面可多给学生5分钟思考算法,老师尽可能讲解清楚;程序录入前可以先留3分钟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将程序书写一遍,当录入时学生就能专心录入,不必再去思考算法问题。

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本节课的4个学习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三

两点目标着重知识目标,后两点着重情感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贯穿在二、三两点中。从活动的设计来看,本课的活动都应有助于目标达成,比如倾听、观看、讨论让学生理解程序流程,从而为后面的程序书写奠定基础。从活动的实际效果来看,由于时间比较紧张,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因此活动的实际效果不是太好。书写程序这个实践项目也是由于上述原因,目标达成情况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活动效果。

利用课堂观察可以得出这样一份观察报告,很出乎意料。在我最初听取授课教师说课时,只是大致的认为课堂内容比较多,个别问题上有些难。通过这份报告就会发现,这节课因为内容比较难,在时间安排上就显得比较仓促,学生思考时间显得比较少。按照以往的听课方式,在听课中可能只关注了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听课时看到他们已经很清楚教师的意图,完成度也相当令人满意,会想当然地认为大多数学生都掌握好了。但从报告数据分析来看,才知道仅仅只有58%的学生基本完成程序问题,这个数字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好本课的任务,除了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比较难这个原因以外,教师在指令下达时有些模糊也是一个原因。

这次量表的使用过程中发现,这张量表在对教师的活动组织及效果这块上,还是比较详尽的,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下达指令的明确程度,活动的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上也很清楚,这对课后分析及寻求改进方法非常有帮助。由于是第一次使用课堂观察这种形式,在操作上还不太熟练。这次观察在课前会议的观察内容上还没有把握好,本应在课前听取授课教师说课时,就明确活动内容的,结果在观察过程中,就活动内容一块做了多次增删。在活动形式及耗时这个问题上,表格设计得也不合理,活动形式太格式化,活动情况与原因分析有点脱节。因此,就这几个方面,我改进了观察量表,并又进行了几次课堂观察活动。在用课堂观察方式进行两节课的对比时,也能突显它的好处。

以下两节课是用改进后的新表记录的,内容都是有关do循环语句:A老师是刚来半年的新老师,B老师是已有一年半教龄的老师。因与其他一位老师合作这个观察点,并因观察位置关系,只观察了15名同学。

A老师的观察记录如下:

B老师的观察记录如下:

*教师指令:A.所有学生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指令;B.指令不清晰但大部分学生能理解;C.指令不清晰且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

*目标达成(学生):A表示较好,B表示一般,C表示欠缺

这两位教师的语态让人感到很舒服,新课引入的例子也很吸引人。A老师使用的例子是十进制轮换为二进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内容,他能将两个模块的内容进行结合,这样的例子引用是非常有新意的,B老师用的是将一张0.1MM厚的A4纸对折再对折,折27次时,厚度能达到珠穆朗玛峰,这种源于生活的趣味小例子,本身就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两位老师的引入是相当成功的。本来,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两位老师的引入都非常成功,照理后面的课堂组织也将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从观察结果来看,最后的结果并不是这样。

A老师的班级基础水平比较好,在回答十进制转二进制这个前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时,表现得相当出色。但在程序分析与书写这一环节时,学生完成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分析原因有二:1)数制转换问题本身比较难;2)程序输出时涉及到字符串输出——这是学生普遍不易懂的内容,,15人中只有11人在给了充足时间后基本完成。这一结果与前面回答数制转换问题形成比较大的反差。并且A老师在后面程序讲解时,并没有针对程序书写中,部分学生出现的用错语句的问题展开说明,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字符串输出这一问题上,使得本节课的重点do循环语句显得很苍白无力。

B老师的班级与A老师的班级相比,基础水平与前班比要差一截,在回顾do语句基本语法时,就遇到较大问题。好在B老师使用了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又通过详细的程序分析,把问题分解成了很多个小部分,让学生个个击破,因此即使基础比较差,学生还是在第一个例子的程序书写中没有出现明显错误。但教师在第二个例子的选取上出现了偏差,第二个例子与第一个例子过于相似,基本上只改了几个数据,学生完成度很高,,但对学生解题能力、程序分析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帮助。

通过对学生活动的观察和比较,很明显地了解到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也了

解到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情况。不过在整个观察过程中,由于是到其他学校听课,其他学校还没有开始课堂观察这样的听评课方式,所以这次的听课过程缺少了课前会议这一环节。因此在观察时,对环节和内容的把握花费了较多精力,各个环节的分界点有点模糊,也影响了后面关于指令及目标完度成这几个点的观察效果。课后会议时,由于只有两位老师观察,在学生活动有效性这一点上比较圆满,但其他观察点上没有较好汇总,无法还原课堂的全貌。

课堂观察,我们还在不断摸索、尝试。仅仅只是几次课的观察,课堂观察这一新的听评课方式已经显现出不错的效果。相信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课堂观察这种方式一定会给听评课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资料]

1. 沈毅 崔允漷《课堂观察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相关内容

  • 39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会论文
  • 信息技术课需要阅读 --浅谈信息课堂中对教材的利用 摘要:信息课堂中需要对课本的利用,我称之为是阅读过程.虽然信息课和语文数学课中阅读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课本在课堂中的作用谁都不能否认.信息课堂中对课本的阅读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展. 关键词:阅读 教材作用 信息课,一门课堂中学生 ...

  • 2013年计算机学会工作总结2014年工作计划
  • -年我们在省科协学会部的领导下,在广大理事的共同推动和努力下,学会工作有声有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首先我们认真学习"关于推进省级学会深化改革的实施要点",结合学会的实际情况,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和规范管理工作,积极为我省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回顾一年,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 ...

  • 教师个人师德建设规划范文1(小学信息技术)
  • 教师个人师德建设规划范文1(小学信息技术) 不知不觉,我从一名大学师范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已经六个年头了,从一开始的懵懂,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回首这几年走过的历程,有过困惑,有过困难,有过挫折,但更多的还是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快乐和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在这六年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领导和 ...

  • 2012年蚌埠慕远学校小学教师论文获奖发表情况
  • 编号 姓名 注 1 张晶 2 张海涛3 张海涛4 张海涛5 黄占松6 张晶 7 黄占松8 黄占松9 周兴国10 杨莉 11 王昊昀12 黄占松13 徐伟 14 陈莹莹15 张晶 16 张莹 17 范黎黎18 范黎黎19 张田甜20 周文 2012年蚌埠慕远学校小学教师论文获奖发表情况 名称 < ...

  •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称2012
  •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申报评审条件(试行) 各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教委,市级部门人事(干部)处: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重庆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人社部[2012]362号)精神,现将<重庆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申报评审条 ...

  • 小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
  • xx年,我镇教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县教育局的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科研工作全局,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教”战略,贯彻新课改理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全镇教师的教研水平为重点,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专业能力和教科研水平,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厉庄小学教科研工作在“十一五 ...

  •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学法指导的研究>课题研究教师论文获奖汇总 2007.6 序号 1 姓名 沈利民 篇目和奖项 获奖时间 授予单位 中教创新院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进行尝试点> 2003.11 获全国中小学教师创新教育研究成果 一等奖 < ...

  • 创建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自查报告
  • 创建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自查报告 克难奋进,努力实施教育现代化 ———芙蓉区杉木小学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你们好!首先我代表杉木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的来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 近几年,我校按照《长沙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估方案》的要求,全面启动了现代教育技术 ...

  • 申报中学高级述职报告
  • 申报中学高级述职报告 本人任现职以来,积极上进,勤奋踏实,忠于教育,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及有关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教育教学方面,一贯注重业务进修与专业学习,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个人所教班级成绩突出.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培训与学习活动,主动投身各级各类的公开课.研究课教学活动.于0 ...

  • 2006年度惠山区科协区级学(协)会工作总结
  • 2006年度,惠山区区属学(协)会围绕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目标要求,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星级”学(协)会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术交流主渠道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效。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开展“星级”创建活动,学(协)会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继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