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

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

1季节性。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部深入亚洲内陆,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南北则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最基本、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降雨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就基本决定了我国洪水发生的季节规律。春夏之交,我国华南地区暴雨开始增多,洪水发生机遇随之加大。受其影响的珠江流域的东江、北江,在5—6月易发生洪水,西江则迟至6月中旬至7月中旬。6—7月间主雨带北移,受其影响,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水。四川盆地各水系和汉江流域洪水发生期持续较长,一般自7月至10月。7月至8月为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和辽河流域主要洪水期。松花江流域洪水则迟至8月到9月。在季风活动影响下,我国江河洪水发生的季节变化规律大致如此。另外,浙江和福建由于受台风的影响,其雨期及易发生洪水期较长,为6月至9月。这是我国暴雨洪水的一般规律。在正常年份,暴雨进退有序,在同一地区停滞时间有限,不致形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但在气候异常年份,雨区在某区停滞,则将形成某一流域或某几条河流的大洪水。

2类似性。

近70年中,全国发生了多次特大洪水,在历史上都可以找到与其成因和分布极为相似的特大洪水。例如著名的1662年海河流域特大洪

水,由7天7夜的大暴雨所造成。暴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其中心位于滏阳河流域。这次暴雨的时空分布和1963年海河南系大暴雨极为相似,都造成了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又如1801年海河北系特大洪水,是由淫雨和多次暴雨形成的。这又和1939年海河北系大洪水的雨情和灾情没有多大的差别。其他流域也有不同年份发生时空分布都极其相似的大洪水的情况,例如,著名的1931年和1954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水等等。从全国来说,大洪水发生的年份也存在着相对集中的时期,30年代和50年代特别频繁,为丰水期。10年之中就分别发生大洪水8次和11次,平均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洪水发生。60年代至70年代的大洪水相对较少,20年中共发生大洪水4次。因此,进一步研究暴雨洪水的周期性规律,是防洪减灾的重要课题。

3普遍性。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具有产生多种类型洪水和严重洪水灾害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除沙漠、极端干旱区和高寒区外,我国其余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水灾害。我国地貌组成中,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山区洪水分布很广,并且发生频率很高。平原约占总面积的20%,其中7大江河和滨海河流地区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防洪的重点地区。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当江河洪峰入海时,如与天文大潮遭遇,将形成大洪水。这种洪水对长江、钱塘江

和珠江河口区威胁很大。风暴潮带来的暴雨洪水灾害也主要威胁沿海地区。我国北方的一些河流,有时发生冰凌洪水。

4区域性。

我国洪水灾害以暴雨成因为主,而暴雨的形成和地区关系密切。我国暴雨主要产生于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之间的第二阶段地带,特别是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东部平原区)的交界区,成为我国特大暴雨的主要分布地带。降雨汇入河道,则形成位于江河下游的东部地区的洪水。因此,我国暴雨洪水灾害主要分布于24小时50毫米降雨等值线以东,即燕山、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和苗岭以东地区。形成洪水的自然条件是这样,社会经济条件也是这样。我国东南地区又是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两相配合,单位面积上的洪水损失也最大,由此形成了我国洪水灾害区域性的特点。

5破坏性。

我国主要江河全年径流总量中的2/3都是洪水径流,降雨和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主要江河洪水不仅峰高,而且量大。长江及东南沿海河流最大7天洪量约占全年平均流量的10%—20%,北方河流有时甚至高达30%—40%。和地球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我国洪水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差异之大,是少有的。常遇洪水与非常遇洪水量级差别十分悬殊。洪水威胁的严重,从古至今,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大江大河的特大洪水

灾害,甚至带来全国范围的严重后果。据调查、我国本世纪发生的特大洪水淹地数十万km2,受灾人口数百万至数千万,死亡人口数十万,导致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以1931年长江大水为例,洪灾遍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受灾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淹没农田330多万千米,灾民达2800万人,死亡人数达14.5万。黄河的水灾更为频繁,由于含沙量大,黄河决口还将严重危害相邻流域,甚至造成水系的变迁等问题,引起严重的环境后果。

6可防御性。

虽然我们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通过多种努力,可缩小洪水灾害的影响程度和空间范围,减少洪灾损失,达到预防目的。同时,通过一些组织措施,可把小范围的灾害损失分散到更大区域,减轻受灾区的经济负担;通过社会保险和救济增强区域抗灾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堤防工程,其中水库8万多座,加高培厚江河大堤20多万千米,显著提高了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当然,洪涝灾害的本质特性是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危害,但从环境效应来看,洪涝灾害也有其有益的方面,例如冲刷河床淤积,改善河道的水力条件;输沙入海,营造河口三角洲;洪水泛滥将补充地下水,增加可调蓄利用的淡水量,以及将淤泥散布于田间等等,对于国土环境未尝不是有益的方面。如何创造适当的条件,使洪水转害为利,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

1季节性。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部深入亚洲内陆,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南北则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最基本、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降雨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就基本决定了我国洪水发生的季节规律。春夏之交,我国华南地区暴雨开始增多,洪水发生机遇随之加大。受其影响的珠江流域的东江、北江,在5—6月易发生洪水,西江则迟至6月中旬至7月中旬。6—7月间主雨带北移,受其影响,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水。四川盆地各水系和汉江流域洪水发生期持续较长,一般自7月至10月。7月至8月为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和辽河流域主要洪水期。松花江流域洪水则迟至8月到9月。在季风活动影响下,我国江河洪水发生的季节变化规律大致如此。另外,浙江和福建由于受台风的影响,其雨期及易发生洪水期较长,为6月至9月。这是我国暴雨洪水的一般规律。在正常年份,暴雨进退有序,在同一地区停滞时间有限,不致形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但在气候异常年份,雨区在某区停滞,则将形成某一流域或某几条河流的大洪水。

2类似性。

近70年中,全国发生了多次特大洪水,在历史上都可以找到与其成因和分布极为相似的特大洪水。例如著名的1662年海河流域特大洪

水,由7天7夜的大暴雨所造成。暴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其中心位于滏阳河流域。这次暴雨的时空分布和1963年海河南系大暴雨极为相似,都造成了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又如1801年海河北系特大洪水,是由淫雨和多次暴雨形成的。这又和1939年海河北系大洪水的雨情和灾情没有多大的差别。其他流域也有不同年份发生时空分布都极其相似的大洪水的情况,例如,著名的1931年和1954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水等等。从全国来说,大洪水发生的年份也存在着相对集中的时期,30年代和50年代特别频繁,为丰水期。10年之中就分别发生大洪水8次和11次,平均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洪水发生。60年代至70年代的大洪水相对较少,20年中共发生大洪水4次。因此,进一步研究暴雨洪水的周期性规律,是防洪减灾的重要课题。

3普遍性。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具有产生多种类型洪水和严重洪水灾害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除沙漠、极端干旱区和高寒区外,我国其余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水灾害。我国地貌组成中,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山区洪水分布很广,并且发生频率很高。平原约占总面积的20%,其中7大江河和滨海河流地区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防洪的重点地区。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当江河洪峰入海时,如与天文大潮遭遇,将形成大洪水。这种洪水对长江、钱塘江

和珠江河口区威胁很大。风暴潮带来的暴雨洪水灾害也主要威胁沿海地区。我国北方的一些河流,有时发生冰凌洪水。

4区域性。

我国洪水灾害以暴雨成因为主,而暴雨的形成和地区关系密切。我国暴雨主要产生于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之间的第二阶段地带,特别是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东部平原区)的交界区,成为我国特大暴雨的主要分布地带。降雨汇入河道,则形成位于江河下游的东部地区的洪水。因此,我国暴雨洪水灾害主要分布于24小时50毫米降雨等值线以东,即燕山、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和苗岭以东地区。形成洪水的自然条件是这样,社会经济条件也是这样。我国东南地区又是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两相配合,单位面积上的洪水损失也最大,由此形成了我国洪水灾害区域性的特点。

5破坏性。

我国主要江河全年径流总量中的2/3都是洪水径流,降雨和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主要江河洪水不仅峰高,而且量大。长江及东南沿海河流最大7天洪量约占全年平均流量的10%—20%,北方河流有时甚至高达30%—40%。和地球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我国洪水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差异之大,是少有的。常遇洪水与非常遇洪水量级差别十分悬殊。洪水威胁的严重,从古至今,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大江大河的特大洪水

灾害,甚至带来全国范围的严重后果。据调查、我国本世纪发生的特大洪水淹地数十万km2,受灾人口数百万至数千万,死亡人口数十万,导致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以1931年长江大水为例,洪灾遍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受灾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淹没农田330多万千米,灾民达2800万人,死亡人数达14.5万。黄河的水灾更为频繁,由于含沙量大,黄河决口还将严重危害相邻流域,甚至造成水系的变迁等问题,引起严重的环境后果。

6可防御性。

虽然我们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通过多种努力,可缩小洪水灾害的影响程度和空间范围,减少洪灾损失,达到预防目的。同时,通过一些组织措施,可把小范围的灾害损失分散到更大区域,减轻受灾区的经济负担;通过社会保险和救济增强区域抗灾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堤防工程,其中水库8万多座,加高培厚江河大堤20多万千米,显著提高了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当然,洪涝灾害的本质特性是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危害,但从环境效应来看,洪涝灾害也有其有益的方面,例如冲刷河床淤积,改善河道的水力条件;输沙入海,营造河口三角洲;洪水泛滥将补充地下水,增加可调蓄利用的淡水量,以及将淤泥散布于田间等等,对于国土环境未尝不是有益的方面。如何创造适当的条件,使洪水转害为利,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关内容

  •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说课稿
  •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说课稿 高二地理 郭靖 课程标准 1.理解自然灾害点位含义,分析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 2.理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的原因,掌握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表现和特征. 3.理解我国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掌握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区和农业灾情的地域分布. 4.掌握我国6个灾害 ...

  •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导学案
  • 枣庄一中导学案 课 题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使用日期 3 周__1__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学案导学法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 3.学会应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 ...

  •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和台风 第2课时 我国的洪涝灾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狡独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2.提高学生对洪涝灾害成因的综合分析能力. 3.了解我国洪水的类型并能理解其成因. (二)重点和难点 1.我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

  • 2.4__中国的气象灾害
  •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 (1)说明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原因. (2)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3)知道我国 ...

  •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
  •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与地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2. 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3. 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 ...

  •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清单填空
  • 高二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填空 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异常变化造成的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孕灾环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

  •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 ...

  • 我国自然灾害
  • 3.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3.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出4个以上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及其灾害类型: 2.会独立分析不同自然灾害多发区的主要灾害类型形成.发展.分布的主要环境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主要自然 ...

  • 地震风险的可保性研究
  • 摘 要 从我国保险业赔付数据出发,描述了我国商业地震保险在地震灾害中缺失的的现状.并从传统理论中阐述了风险的可保性的几个要求.接下来将地震风险与可保性条件进行对比,指出地震风险缺乏可保的几个条件,并结合各国和地区的经验对我国地震风险的可保性进行改进. 关键词:风险:地震保险:可保性 目 录 一.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