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就能达到仁的境界。今天,在孔子故里曲阜,一项全员参与建设“彬彬有礼道德城市”的文明工程正在展开,我的理解,它的出发点就是“克己复礼”,道德之城的基石是68万文质彬彬、知书守礼的曲阜市民,而它的目标就是“归仁”,打造的是一座“大爱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这与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项工程,我想,触动了与我一样很多曲阜人的灵魂,唤起了一种身处儒家文化发祥地、东方圣城的文化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生命,而有多久,我们没有扣问自己,是否在像先师教导的那样,用道德管住了自己的灵魂,用礼规范着自己的言行?在彬彬有礼教育活动中,我静下心来,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何为礼?有人说为礼节、礼仪、礼貌,我以为,这种理解还有些浅有些片面。《左传》载,“礼者,理也”。其实,在古代,礼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概念,是指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作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涵盖了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礼”,使道德变得可以操作可以践行,也使“仁”的内在品质有了评判的外在依据,一个人是否仁爱诚信,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能得出结论。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调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孔子教育儿子:“不学礼,无以立”。在一个强调以德修身、齐家治国的时代,一个人想成为受人尊敬的君子,就必须严格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而大家克己复礼的结果,就是社会秩序的井然有条、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谐,所以先师得出“礼之用,和为贵”的结论。这些关于礼的思想和言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闪耀着道德与理性的光辉。

对我们而言,开展彬彬有礼教育活动并不是为了恢复一套礼制,更重要的是挖掘礼制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也就是“仁”的精神内核,弘扬克己复礼的自律意识,让社会运行更加规范有序,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友爱。礼,在现代这个法制日益健全的社会,我的理解,它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层面的约束,比如说,对待年迈的父母,可能经济上尽到了赡养义务,但对老人吆三喝四如呼儿状,仍然是一种孝道的缺失;对待服务对象,态度上冷硬差,可能尚未构成违纪,但它是一种职业道德缺失的失礼。如何做到彬彬有礼?我以为,更多的要靠我们的道德修养与理性自觉,首先是学礼,学礼才能知礼懂礼,清楚自己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树立关于是非、善恶、荣辱的正确评判标准;其次是守礼,也就是要克己复礼,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约束自己的私欲,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社会规则、行业准则、文明礼仪等行为规范;最后是达理,这是礼的最高境界,“礼者,理也”,二者是相通的,通过知礼守礼,使自己成为一个仁爱智慧的人,思考任何问题、处理任何事务都能触类旁通,有理有节,像一块温润的玉石,以知书达理、谦和儒雅的气质与风范,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构建增添一抹美丽,为曲阜道德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彬彬有礼,从我做起;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我们期待,我们相信,孔子故里曲阜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就能达到仁的境界。今天,在孔子故里曲阜,一项全员参与建设“彬彬有礼道德城市”的文明工程正在展开,我的理解,它的出发点就是“克己复礼”,道德之城的基石是68万文质彬彬、知书守礼的曲阜市民,而它的目标就是“归仁”,打造的是一座“大爱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这与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项工程,我想,触动了与我一样很多曲阜人的灵魂,唤起了一种身处儒家文化发祥地、东方圣城的文化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生命,而有多久,我们没有扣问自己,是否在像先师教导的那样,用道德管住了自己的灵魂,用礼规范着自己的言行?在彬彬有礼教育活动中,我静下心来,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何为礼?有人说为礼节、礼仪、礼貌,我以为,这种理解还有些浅有些片面。《左传》载,“礼者,理也”。其实,在古代,礼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概念,是指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作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涵盖了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礼”,使道德变得可以操作可以践行,也使“仁”的内在品质有了评判的外在依据,一个人是否仁爱诚信,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能得出结论。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调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孔子教育儿子:“不学礼,无以立”。在一个强调以德修身、齐家治国的时代,一个人想成为受人尊敬的君子,就必须严格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而大家克己复礼的结果,就是社会秩序的井然有条、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谐,所以先师得出“礼之用,和为贵”的结论。这些关于礼的思想和言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闪耀着道德与理性的光辉。

对我们而言,开展彬彬有礼教育活动并不是为了恢复一套礼制,更重要的是挖掘礼制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也就是“仁”的精神内核,弘扬克己复礼的自律意识,让社会运行更加规范有序,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友爱。礼,在现代这个法制日益健全的社会,我的理解,它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层面的约束,比如说,对待年迈的父母,可能经济上尽到了赡养义务,但对老人吆三喝四如呼儿状,仍然是一种孝道的缺失;对待服务对象,态度上冷硬差,可能尚未构成违纪,但它是一种职业道德缺失的失礼。如何做到彬彬有礼?我以为,更多的要靠我们的道德修养与理性自觉,首先是学礼,学礼才能知礼懂礼,清楚自己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树立关于是非、善恶、荣辱的正确评判标准;其次是守礼,也就是要克己复礼,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约束自己的私欲,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社会规则、行业准则、文明礼仪等行为规范;最后是达理,这是礼的最高境界,“礼者,理也”,二者是相通的,通过知礼守礼,使自己成为一个仁爱智慧的人,思考任何问题、处理任何事务都能触类旁通,有理有节,像一块温润的玉石,以知书达理、谦和儒雅的气质与风范,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构建增添一抹美丽,为曲阜道德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彬彬有礼,从我做起;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我们期待,我们相信,孔子故里曲阜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相关内容

  • 克己复礼--讲[论语]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历代以来的解释很多,如韩愈解释的"仁"为"博爱之谓仁",这是墨子的"兼爱"思想,还有宋明理学家讲的"诚&qu ...

  • [克己复礼]释义2
  •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 ...

  •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修改稿) 孙 景 坛 提要:本文对孔子思想核心的"礼.忠君.三纲.孝.仁孝.忠恕.中庸.仁恕"等说的看法和"仁"说的论证提出了批评.本文赞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认为:孔子的仁是一种政治思想,而不仅仅是伦理道德:把 ...

  • 告诉你真正的"克己复礼"
  • 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 "克己复礼"是春秋时代的一句格言.两千多年来许多学者把这四个字分为两半解释,"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己,"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合起来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 ...

  • 2克己复礼
  • 2.克己复礼 重要思想陈述 (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 ...

  • 论孔子的道德自由观
  • 作者:王训贤 江海学刊 1995年11期 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其它任何传统思想不可比拟的.孔子其人也是我们研究最多.争论最激烈的古代思想家之一.但长期以来,孔子对道德自由的执着追求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孔子在总结自己道德修养经历时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

  • 第三课克已复礼
  • 第三课 克已复礼 zǐ yuē qiǎo yán lìng sâ xiǎn yǐ rãn 子 曰:"巧 言 令 色,鲜 矣 仁." <学而> Yán yuān wân rãn zǐ yuē kâ jǐ fù lǐ wãi rãn yī rì kâ 颜 渊 问 仁,子 ...

  • 试论孔子的_仁_
  • 第24卷第1期2010年第1期技术与教育TECHNIQUE&EDUCATIONVol.24No.1NO.1.2010 试论孔子的"仁" 言丽花 (江苏省扬州大学念四学生公寓2#403) 摘 要:孔子"仁"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会和的中心.但是&quo ...

  • 南京大学李章宾大学语文[孔子]
  •  西周的分封制  春秋末期的政治.社会格局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世袭贵族领主制渐趋瓦解,社会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