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的_仁_

第24卷第1期2010年第1期技术与教育TECHNIQUE&EDUCATIONVol.24No.1NO.1.2010

试论孔子的“仁”

言丽花

(江苏省扬州大学念四学生公寓2#403)

要:孔子“仁”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会和的中心。但是“仁”并非孔子首

创,而是他融会之前的历史,集大成的结果,“仁”学的产生有其独特的背景。孔子认为“仁”涵盖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两个层面,内涵丰富;要实践

“仁”,就必须做到“爱人”和“克己复礼”。孔子“仁”学思想对后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却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和空想性,需客观评价。

关键词:“仁”;渊源;内涵;实践;局限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B222

“仁”是孔子在推行礼乐的实践中反思的结果,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范畴,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涵。但是,作为道德范畴的“仁”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并非孔子首创。

有学者沿用此说。

但是,“仁”字的出现却比阮元和郭沫若的推论出现得更早,在商代就已经产生了。甲《殷墟书契前编》2.19.1),金骨文“仁”作(

《古鉥忠仁思士》)、(《古鉥》)。尽管文作、(

“仁”字产生很早,使用的频率却不高,而且思想内涵也较为模糊。“仁”字在今文《尚书》中只出现过一例,即:“予仁若考,能多《尚书·周书·金滕》);材多艺,能事鬼神”(

而《诗经》中使用“仁”字的情况除了阮元所说的“洵美且仁”之外,还有“其人美且仁”(《齐风·卢令》)。这三个“仁”字虽都具有道德意义,但具体的内涵还稍有差别。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始大力提倡“仁”,赋予“仁”以深刻的含义,把“仁”由原始的道德概念上升到具有重要内涵的哲学范畴,构建了以人为本体的仁学体系,使得“仁”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政治、伦理观念。而孔子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提倡“仁”,也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奴隶制也开始瓦解。西周时代的那种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各种阶级开始对现状进行反思。保守派要求按原有的方式继续统治下去,革新派则主张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

1“仁”的思想渊源及孔子“仁”学产

生的背景

清人阮元云:“‘仁’字不见于虞、夏、商、周《书》及《诗》三《颂》、《易·卦爻辞》之内,似周初有此言尚无此字;其见于《毛诗》者,则始自《诗·国风》‘洵美且仁’。再溯而上,则《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此‘匪人’人字,实是‘仁’字,即‘人偶’之意;与《论语·宪问》篇‘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邑’相同。盖周初但写‘人’字,自《周官礼》后,始造‘仁’字也。”[1]159-160在阮元·国风》时代,“周初看来,“仁”字始自《诗

但写‘人’字”,还没有出现“仁”。

对于“仁”的起源,郭沫若也曾得出这样的结论:“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2]阮元只是把文和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

“仁”字的出现圈定在周朝中后期至春秋时期,郭沫若却直接把“仁”字的起源精准到春秋时代。他的这个结论曾得到广泛的认同,至今尚

作者简介:言丽花(1986-),女,汉族,江苏省扬州大学08级古代文学硕士生。

言丽花试论孔子的“仁”29

孔子在政治上的态度,既异于保守派,也不同于革新派,而是属于“改良派”。一方面,他坚持维护旧势力的统治地位,要求维护西周的奴隶制,他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这便是他想在东周恢复西周局面的明证。在这一点上,他与鲁国的那些旧贵族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孔子和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他主张用改良的办法,来恢复旧有的制度。孔子“仁”的思想,就是他改良主义的主要内容。他希望通过以“仁”为中心的一系列道德要求,来改变现有的社会状况,调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维护周礼。

除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仁”的思想的产生和孔子个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身份,又博学好礼,能够独立、自由地思想,这就为他提出“仁”等一系列思想范畴提供了客观基础;而且他精通礼乐,对礼乐乃至整个社会现状的反思也就更加透彻。总之,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在孔子身上相融合,便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仁”学思想。也正是孔子开始,“仁”的使用日渐多了起来。如《国语》中共有24个“仁”字,《左传》中则有33个“仁”字,而两书中的很多“仁”字就是出自孔子。

曰宽、曰信、曰敏、曰惠、曰慈、曰亲、曰善、曰温、曰良、曰俭、曰让、曰中、曰庸、曰和、曰友、曰顺、曰礼、曰齐、曰庄、曰肃、曰悌、曰刚、曰毅、曰贞、曰谅、曰直、曰廉、曰洁、曰决、曰明、曰聪、曰清、曰谦、曰优、曰愿、曰正、曰睿、曰义,皆体仁中所包之德也。故仁者众德之统,万善之源;凡修齐治平之道,莫非仁用,而仁义礼智信无常,尤儒家为教之”[4]这种概括精辟之极。“仁”作为道德要领。

范畴,是众德的统帅,众德是“仁”中包含的部分。

“仁”作为道德修养,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未之有也。君子务本,’”[5]2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是“仁”的根本,如果具备了“孝”的道德,那么基本上达到了“仁”的要求,可以生成“仁”的道德,因为一个孝悌之人是很少犯上作乱的。因此,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亦久矣”时,孔子就说他“不仁”[5]188。

孔子的“仁”还经常和“智”、“勇”并提,盖智、勇皆所以行其仁而完成之者也[6]。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戄’”

[5]155

。孔子说:

2“仁”的基本内涵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据清人阮元统计,《论语》中“惟论仁者凡五十有八章,仁字之见于论语者,凡百有五为尤详”[1]157(据杨伯峻《论语译注》校正,“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3]。在《论语》里谈到“仁”的地方确实很多,对“仁”的内涵界定也不一样。但大体而言,它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社会政治层面的伦理道德层面的“仁”

“仁”。孔子不仅深化了“仁”的道德意义,还开拓了社会政治方面的新局面。2.1

伦理道德层面:众德的统帅

对于孔子“仁”的内涵,谢无量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通观孔子平日所言及所定五经中所有诸德,殆无不在仁中。曰诚、曰敬、曰恕、曰忠、曰孝、曰爱、曰知、曰勇、曰恭、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5]146。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勇”是包含在“仁”这个道德统帅里面的。孔子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5]62在这里,孔子把“知”提到了“仁”的高度,同等而谈,认为“仁”能使人安静长寿。但是,孔子还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5]35。仁者安于“仁”,知者以“仁”为有利,可见“仁”还是高于“知”的,孔子的“未知,焉得仁”[5]49便是明,首先得拥有证。孔子认为,要想具备“仁”

“知”,“知”是通向“仁”的必由之路,必然也包含在“仁”的范畴里了。

除了孝悌、知、勇,孔子的“仁”还包括:“恭、宽、信、敏、惠”,即恭敬、宽厚、诚实、勤快、慈惠。孔子认为,做到这五点,就能可以不遭受侮辱,得到大众的拥护和别人的信任,

30技术与教育

度上体现了民本思想。当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5]65时,孔子大大赞赏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种做法,认为“何事于仁?必也圣乎”[5]65。孔子对“仁”的要求向来很高,他眼中的仁人也只有管仲、微子、箕子、比干等人。可是,如果君主,即广泛地给人民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好处,又让大家生活得很好,那么他不仅具备了“仁”德,甚至已经可以称为“圣”了。

孔子认为,社会政治层面的“仁”不仅要求君臣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还要求他们小心谨慎地处理政事。如:“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5]123这就是说,工作时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的祭祀,要小心谨慎。

有大的贡献,并且能够使唤他人;“刚、毅、木、讷近仁”[5]143,即做到了刚强、果断、朴实、说话慎重,那么也就接近“仁”了;“仁”[5]124孔子认为,一个有“仁”者,其言也訒。

德的人是不轻易说话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5]200如果能够具有“博、“笃志”、“切问”、“近思”的道德,即学”

广泛学习、坚持志向、恳切发问、勤于思考,那么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仁”的高尚品德。孔子甚至把“仁”当做最高的道德原则,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5]163仁。2.2

社会政治层面:君臣治理天下之仁孔子不仅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仁”的道德范畴,还认为“仁”具有治国内容,包含着治国之道。这个层面上的“仁”,实际是君臣治理,是治国安邦之道。因此,孔子认天下之“仁”

为那些做到了定社稷、安百姓的人,就已经具备了“仁”的品质。如子贡曾经问过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曰:“未仁乎?”[5]151子贡认为,管仲不仅之。

没有自杀明志,反而辅助自己的敌人,是称不上有仁德的。但是孔子却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5]151。

同样的问题,子路也曾经问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似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5]151。孔子之,是因为管仲辅助桓公所以认为孔子是“仁人”

一统天下,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利益和恩惠,足以抵消他的错误。由此看来,孔子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只有给人民谋福祉的君臣才能称,正是君主得民心的得上有仁德。而这种“仁”

关键所在。所以,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具有安邦治国之才,那么就应当积极从政,替百姓做事。因此当阳货质问孔子“怀其宝而迷其邦,,并且决定可谓仁乎”时,孔子便自言“不可”“吾将仕矣”。

由此可见,孔子在社会政治层面中提出的“仁”,都是以百姓为根本出发点的,在一定程

3如何实践“仁”

孔子对“仁”的阐释因人而异,从不同的

角度对“仁”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他不仅创造性地界定了“仁”的内涵,对于如何实践“仁”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3.1

爱人

《说文解字》云:“仁,亲也。从人二。”段玉裁注:“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要。故其字从人二。”人偶即二人,象征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157所谓相人偶,即相亲相敬之意。孔子从“仁”字的本来意义出发,认为如果要做到“仁”,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爱人”。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5]131毫无疑问,孔子通过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在那个鬼神观念弥漫整个社会的时代,人们还意识不到“人”的观念。但孔子却能从鬼神的观念里跳出来,强调“人”的存在,要求做到“爱人”,是非常进步的。

既然“仁”的主要含义是“爱人”,想要实践“仁”就必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不失同情之心。因此,孔子认为要“能近取譬”,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65,做到推己及人,自己能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事事行得通,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孔子说:“始作

言丽花试论孔子的“仁”31

俑者,其无后乎?”[7]9他极力反对“作俑”,可见对人殉制度的深恶痛觉,以及对人民的爱护。

孔子认为“爱人”是实践“仁”的重中之重,他自己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做的,以下的例子便是明证:“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5]105马厩失火,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而不是马,这就反映了孔子的“爱人”并不完全是统治者或贵族,而是包括普通的百姓。3.2

克己复礼

实践“仁”,除了要做到“爱人”,还有一。颜渊问仁,孔条重要的途径便是“克己复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5]123所谓“克己”,即约束自己;所谓“复礼”,即实行周礼。而复礼的具体要求,则是做到“非礼勿言,”[5]123孔子认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为,只要大家按照周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使大家的道德行为同社会的政治规范协调,那么便可以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但是,这种“为仁”应该是一种“由己”的自觉行动,而不是“由人”被迫执行。

“克己复礼”并非孔子首创,而是孔子用来释“仁”的古语。《左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昭公十二年,楚灵王闻右尹子革讽祈招之诗而不能自克以及于难,仲尼曰‘古也有志,’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克己复礼,仁也。

乾溪?”[8]由此可见,孔子引用古志“克己复礼”意在表明,在矛盾重重的春秋时期,只有重整礼制,恢复周礼,建立起奴隶主贵族世袭,调和现有的矛盾。专制制度,才能实现“仁”

“克己复礼”所达到的“仁”实际上是以个人的道德自觉为前提的。这种“仁”即不是出于对刑法的惩处,也不是出于对舆论的非难或者其他外在力量的恐惧,而是出于人格的自我觉悟。如果说实践“仁”的首要要求“爱人”是把比人当做人的话,“仁”的第二个要求“克己复礼”则是把自己当做人。孔子说:“仁”[9]正是指的这个道理。者,人也。

孔子认为,他提倡的“仁”,一般地说,实践起来也不算难,并非那么高不可攀。比如他就这样告诉子贡:“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

至矣。”[5]74但是,要真正达到“仁”又很不容易,真正达到标准的叫“成人”,而这样的人是非常少的。所以孔子又感慨:“若圣与仁,则吾岂敢?”[5]76由此可见,孔子提出实践“仁”的要求有“爱人”、“克己复礼”等,目的在于给人们指出努力的方向,至于最终能不能实践“仁”就因人而异了。

4仁的影响及局限性

孔子的“仁”,不仅是一种人格理想,还是

一种社会理想,两者融合统一形成内圣外王思想。在孔子以前,中国早已绵力了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传统。但孔子把之前的历史融会贯通,并开创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后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以后,孔子思想有如中道而立,凡属在思想上有建树、有开创,必然会和孔子思想有交涉。不论是反孔,抑尊孔,孔子思想俨然成为中国此下思想史上一会”[10]和的中心。

孔子极力宣扬“仁”,但他提出的“仁”是带有一定的阶级性的。他一面说民可以实行“仁”,但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统治阶级对“仁”没有兴趣,老百姓对“仁”也不愿意办,也根本办不到。因此,他感慨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5147即君子里也有不仁的,但是小人中却没有一个仁者。这里的“小人”指的当然是指百姓,这是孔子思想的真实流露,却正好说明了他思想中的阶级性。孔子也曾明确主张仁者是爱憎分明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5]35他认为只有仁者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并不是所有的人具有爱人、厌恶人的资格,这样就揭露了“仁”的阶级性了。

再者,孔子提倡“仁”,是因为当时周礼难以维系,社会混乱无序,他梦想用“仁”来恢复周礼,构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但是,孔子想要通过实践“仁”来达到维护奴隶制的目的,实现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统治者对他的一套“仁”学还不能完全理解,而被统治阶级则不愿接受。因此,他到处碰壁,“仁”的学说也最终没有实现。

孔子的“仁”虽然含带社会理想,包含了

32技术与教育

开始,孔子的“仁”学就为以后的统治者所利用,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但是,对,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在承认于孔子的“仁”

它的阶级性、不现实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赋予后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治国安邦的内容,劝告统治者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替人民谋利益。但是,孔子并没有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法。直到到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的“仁”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方案。从汉代“罢黜百家,多尊儒术”

参考文献

[1]阮元.揅经室集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75[3]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491[4]谢无量.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42:63[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

[6]钱穆.钱四宝先生全集·论语要略[M].台北:聊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86[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2)9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2)1341[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28

[10]钱穆.孔子和论语[M].台北:聊经出版事业公司,1974:177

Confucius's“Benevolence”

YANLi-hua

(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Province)

Abstract:Confucius“Benevolence”ideologyisacenterofthehistoryofChinesethought.However,“Benevolence”isn'ttheoriginalthoughtofConfucius.Havingitsuniquebackgroundofappearance,“Benevolence”isthesynthesizedresultsbyhismixinghistorybefore.Confuciusarguesthat“Benevolence”iscontent-richwhichcoverstheethical,socialandpoliticallevels.Topracticethe“Benevolence”,onemust“loveothers”and“restrainoneself.”Confucius's“Benevolence”thoughtshasanimportantinfluenceonthefuturegenerationsofsociety,butwithacertainclassnatureandfantasywhichneedsanobjectiveevaluation.

Keywords:“Benevolence”;origin;content;practice;limitation

第24卷第1期2010年第1期技术与教育TECHNIQUE&EDUCATIONVol.24No.1NO.1.2010

试论孔子的“仁”

言丽花

(江苏省扬州大学念四学生公寓2#403)

要:孔子“仁”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会和的中心。但是“仁”并非孔子首

创,而是他融会之前的历史,集大成的结果,“仁”学的产生有其独特的背景。孔子认为“仁”涵盖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两个层面,内涵丰富;要实践

“仁”,就必须做到“爱人”和“克己复礼”。孔子“仁”学思想对后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却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和空想性,需客观评价。

关键词:“仁”;渊源;内涵;实践;局限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B222

“仁”是孔子在推行礼乐的实践中反思的结果,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范畴,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涵。但是,作为道德范畴的“仁”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并非孔子首创。

有学者沿用此说。

但是,“仁”字的出现却比阮元和郭沫若的推论出现得更早,在商代就已经产生了。甲《殷墟书契前编》2.19.1),金骨文“仁”作(

《古鉥忠仁思士》)、(《古鉥》)。尽管文作、(

“仁”字产生很早,使用的频率却不高,而且思想内涵也较为模糊。“仁”字在今文《尚书》中只出现过一例,即:“予仁若考,能多《尚书·周书·金滕》);材多艺,能事鬼神”(

而《诗经》中使用“仁”字的情况除了阮元所说的“洵美且仁”之外,还有“其人美且仁”(《齐风·卢令》)。这三个“仁”字虽都具有道德意义,但具体的内涵还稍有差别。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始大力提倡“仁”,赋予“仁”以深刻的含义,把“仁”由原始的道德概念上升到具有重要内涵的哲学范畴,构建了以人为本体的仁学体系,使得“仁”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政治、伦理观念。而孔子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提倡“仁”,也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奴隶制也开始瓦解。西周时代的那种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各种阶级开始对现状进行反思。保守派要求按原有的方式继续统治下去,革新派则主张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

1“仁”的思想渊源及孔子“仁”学产

生的背景

清人阮元云:“‘仁’字不见于虞、夏、商、周《书》及《诗》三《颂》、《易·卦爻辞》之内,似周初有此言尚无此字;其见于《毛诗》者,则始自《诗·国风》‘洵美且仁’。再溯而上,则《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此‘匪人’人字,实是‘仁’字,即‘人偶’之意;与《论语·宪问》篇‘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邑’相同。盖周初但写‘人’字,自《周官礼》后,始造‘仁’字也。”[1]159-160在阮元·国风》时代,“周初看来,“仁”字始自《诗

但写‘人’字”,还没有出现“仁”。

对于“仁”的起源,郭沫若也曾得出这样的结论:“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2]阮元只是把文和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

“仁”字的出现圈定在周朝中后期至春秋时期,郭沫若却直接把“仁”字的起源精准到春秋时代。他的这个结论曾得到广泛的认同,至今尚

作者简介:言丽花(1986-),女,汉族,江苏省扬州大学08级古代文学硕士生。

言丽花试论孔子的“仁”29

孔子在政治上的态度,既异于保守派,也不同于革新派,而是属于“改良派”。一方面,他坚持维护旧势力的统治地位,要求维护西周的奴隶制,他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这便是他想在东周恢复西周局面的明证。在这一点上,他与鲁国的那些旧贵族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孔子和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他主张用改良的办法,来恢复旧有的制度。孔子“仁”的思想,就是他改良主义的主要内容。他希望通过以“仁”为中心的一系列道德要求,来改变现有的社会状况,调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维护周礼。

除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仁”的思想的产生和孔子个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身份,又博学好礼,能够独立、自由地思想,这就为他提出“仁”等一系列思想范畴提供了客观基础;而且他精通礼乐,对礼乐乃至整个社会现状的反思也就更加透彻。总之,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在孔子身上相融合,便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仁”学思想。也正是孔子开始,“仁”的使用日渐多了起来。如《国语》中共有24个“仁”字,《左传》中则有33个“仁”字,而两书中的很多“仁”字就是出自孔子。

曰宽、曰信、曰敏、曰惠、曰慈、曰亲、曰善、曰温、曰良、曰俭、曰让、曰中、曰庸、曰和、曰友、曰顺、曰礼、曰齐、曰庄、曰肃、曰悌、曰刚、曰毅、曰贞、曰谅、曰直、曰廉、曰洁、曰决、曰明、曰聪、曰清、曰谦、曰优、曰愿、曰正、曰睿、曰义,皆体仁中所包之德也。故仁者众德之统,万善之源;凡修齐治平之道,莫非仁用,而仁义礼智信无常,尤儒家为教之”[4]这种概括精辟之极。“仁”作为道德要领。

范畴,是众德的统帅,众德是“仁”中包含的部分。

“仁”作为道德修养,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未之有也。君子务本,’”[5]2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是“仁”的根本,如果具备了“孝”的道德,那么基本上达到了“仁”的要求,可以生成“仁”的道德,因为一个孝悌之人是很少犯上作乱的。因此,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亦久矣”时,孔子就说他“不仁”[5]188。

孔子的“仁”还经常和“智”、“勇”并提,盖智、勇皆所以行其仁而完成之者也[6]。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戄’”

[5]155

。孔子说:

2“仁”的基本内涵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据清人阮元统计,《论语》中“惟论仁者凡五十有八章,仁字之见于论语者,凡百有五为尤详”[1]157(据杨伯峻《论语译注》校正,“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3]。在《论语》里谈到“仁”的地方确实很多,对“仁”的内涵界定也不一样。但大体而言,它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社会政治层面的伦理道德层面的“仁”

“仁”。孔子不仅深化了“仁”的道德意义,还开拓了社会政治方面的新局面。2.1

伦理道德层面:众德的统帅

对于孔子“仁”的内涵,谢无量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通观孔子平日所言及所定五经中所有诸德,殆无不在仁中。曰诚、曰敬、曰恕、曰忠、曰孝、曰爱、曰知、曰勇、曰恭、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5]146。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勇”是包含在“仁”这个道德统帅里面的。孔子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5]62在这里,孔子把“知”提到了“仁”的高度,同等而谈,认为“仁”能使人安静长寿。但是,孔子还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5]35。仁者安于“仁”,知者以“仁”为有利,可见“仁”还是高于“知”的,孔子的“未知,焉得仁”[5]49便是明,首先得拥有证。孔子认为,要想具备“仁”

“知”,“知”是通向“仁”的必由之路,必然也包含在“仁”的范畴里了。

除了孝悌、知、勇,孔子的“仁”还包括:“恭、宽、信、敏、惠”,即恭敬、宽厚、诚实、勤快、慈惠。孔子认为,做到这五点,就能可以不遭受侮辱,得到大众的拥护和别人的信任,

30技术与教育

度上体现了民本思想。当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5]65时,孔子大大赞赏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种做法,认为“何事于仁?必也圣乎”[5]65。孔子对“仁”的要求向来很高,他眼中的仁人也只有管仲、微子、箕子、比干等人。可是,如果君主,即广泛地给人民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好处,又让大家生活得很好,那么他不仅具备了“仁”德,甚至已经可以称为“圣”了。

孔子认为,社会政治层面的“仁”不仅要求君臣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还要求他们小心谨慎地处理政事。如:“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5]123这就是说,工作时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的祭祀,要小心谨慎。

有大的贡献,并且能够使唤他人;“刚、毅、木、讷近仁”[5]143,即做到了刚强、果断、朴实、说话慎重,那么也就接近“仁”了;“仁”[5]124孔子认为,一个有“仁”者,其言也訒。

德的人是不轻易说话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5]200如果能够具有“博、“笃志”、“切问”、“近思”的道德,即学”

广泛学习、坚持志向、恳切发问、勤于思考,那么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仁”的高尚品德。孔子甚至把“仁”当做最高的道德原则,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5]163仁。2.2

社会政治层面:君臣治理天下之仁孔子不仅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仁”的道德范畴,还认为“仁”具有治国内容,包含着治国之道。这个层面上的“仁”,实际是君臣治理,是治国安邦之道。因此,孔子认天下之“仁”

为那些做到了定社稷、安百姓的人,就已经具备了“仁”的品质。如子贡曾经问过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曰:“未仁乎?”[5]151子贡认为,管仲不仅之。

没有自杀明志,反而辅助自己的敌人,是称不上有仁德的。但是孔子却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5]151。

同样的问题,子路也曾经问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似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5]151。孔子之,是因为管仲辅助桓公所以认为孔子是“仁人”

一统天下,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利益和恩惠,足以抵消他的错误。由此看来,孔子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只有给人民谋福祉的君臣才能称,正是君主得民心的得上有仁德。而这种“仁”

关键所在。所以,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具有安邦治国之才,那么就应当积极从政,替百姓做事。因此当阳货质问孔子“怀其宝而迷其邦,,并且决定可谓仁乎”时,孔子便自言“不可”“吾将仕矣”。

由此可见,孔子在社会政治层面中提出的“仁”,都是以百姓为根本出发点的,在一定程

3如何实践“仁”

孔子对“仁”的阐释因人而异,从不同的

角度对“仁”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他不仅创造性地界定了“仁”的内涵,对于如何实践“仁”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3.1

爱人

《说文解字》云:“仁,亲也。从人二。”段玉裁注:“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要。故其字从人二。”人偶即二人,象征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157所谓相人偶,即相亲相敬之意。孔子从“仁”字的本来意义出发,认为如果要做到“仁”,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爱人”。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5]131毫无疑问,孔子通过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在那个鬼神观念弥漫整个社会的时代,人们还意识不到“人”的观念。但孔子却能从鬼神的观念里跳出来,强调“人”的存在,要求做到“爱人”,是非常进步的。

既然“仁”的主要含义是“爱人”,想要实践“仁”就必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不失同情之心。因此,孔子认为要“能近取譬”,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65,做到推己及人,自己能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事事行得通,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孔子说:“始作

言丽花试论孔子的“仁”31

俑者,其无后乎?”[7]9他极力反对“作俑”,可见对人殉制度的深恶痛觉,以及对人民的爱护。

孔子认为“爱人”是实践“仁”的重中之重,他自己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做的,以下的例子便是明证:“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5]105马厩失火,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而不是马,这就反映了孔子的“爱人”并不完全是统治者或贵族,而是包括普通的百姓。3.2

克己复礼

实践“仁”,除了要做到“爱人”,还有一。颜渊问仁,孔条重要的途径便是“克己复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5]123所谓“克己”,即约束自己;所谓“复礼”,即实行周礼。而复礼的具体要求,则是做到“非礼勿言,”[5]123孔子认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为,只要大家按照周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使大家的道德行为同社会的政治规范协调,那么便可以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但是,这种“为仁”应该是一种“由己”的自觉行动,而不是“由人”被迫执行。

“克己复礼”并非孔子首创,而是孔子用来释“仁”的古语。《左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昭公十二年,楚灵王闻右尹子革讽祈招之诗而不能自克以及于难,仲尼曰‘古也有志,’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克己复礼,仁也。

乾溪?”[8]由此可见,孔子引用古志“克己复礼”意在表明,在矛盾重重的春秋时期,只有重整礼制,恢复周礼,建立起奴隶主贵族世袭,调和现有的矛盾。专制制度,才能实现“仁”

“克己复礼”所达到的“仁”实际上是以个人的道德自觉为前提的。这种“仁”即不是出于对刑法的惩处,也不是出于对舆论的非难或者其他外在力量的恐惧,而是出于人格的自我觉悟。如果说实践“仁”的首要要求“爱人”是把比人当做人的话,“仁”的第二个要求“克己复礼”则是把自己当做人。孔子说:“仁”[9]正是指的这个道理。者,人也。

孔子认为,他提倡的“仁”,一般地说,实践起来也不算难,并非那么高不可攀。比如他就这样告诉子贡:“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

至矣。”[5]74但是,要真正达到“仁”又很不容易,真正达到标准的叫“成人”,而这样的人是非常少的。所以孔子又感慨:“若圣与仁,则吾岂敢?”[5]76由此可见,孔子提出实践“仁”的要求有“爱人”、“克己复礼”等,目的在于给人们指出努力的方向,至于最终能不能实践“仁”就因人而异了。

4仁的影响及局限性

孔子的“仁”,不仅是一种人格理想,还是

一种社会理想,两者融合统一形成内圣外王思想。在孔子以前,中国早已绵力了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传统。但孔子把之前的历史融会贯通,并开创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后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以后,孔子思想有如中道而立,凡属在思想上有建树、有开创,必然会和孔子思想有交涉。不论是反孔,抑尊孔,孔子思想俨然成为中国此下思想史上一会”[10]和的中心。

孔子极力宣扬“仁”,但他提出的“仁”是带有一定的阶级性的。他一面说民可以实行“仁”,但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统治阶级对“仁”没有兴趣,老百姓对“仁”也不愿意办,也根本办不到。因此,他感慨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5147即君子里也有不仁的,但是小人中却没有一个仁者。这里的“小人”指的当然是指百姓,这是孔子思想的真实流露,却正好说明了他思想中的阶级性。孔子也曾明确主张仁者是爱憎分明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5]35他认为只有仁者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并不是所有的人具有爱人、厌恶人的资格,这样就揭露了“仁”的阶级性了。

再者,孔子提倡“仁”,是因为当时周礼难以维系,社会混乱无序,他梦想用“仁”来恢复周礼,构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但是,孔子想要通过实践“仁”来达到维护奴隶制的目的,实现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统治者对他的一套“仁”学还不能完全理解,而被统治阶级则不愿接受。因此,他到处碰壁,“仁”的学说也最终没有实现。

孔子的“仁”虽然含带社会理想,包含了

32技术与教育

开始,孔子的“仁”学就为以后的统治者所利用,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但是,对,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在承认于孔子的“仁”

它的阶级性、不现实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赋予后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治国安邦的内容,劝告统治者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替人民谋利益。但是,孔子并没有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法。直到到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的“仁”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方案。从汉代“罢黜百家,多尊儒术”

参考文献

[1]阮元.揅经室集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75[3]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491[4]谢无量.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42:63[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

[6]钱穆.钱四宝先生全集·论语要略[M].台北:聊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86[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2)9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2)1341[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28

[10]钱穆.孔子和论语[M].台北:聊经出版事业公司,1974:177

Confucius's“Benevolence”

YANLi-hua

(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Province)

Abstract:Confucius“Benevolence”ideologyisacenterofthehistoryofChinesethought.However,“Benevolence”isn'ttheoriginalthoughtofConfucius.Havingitsuniquebackgroundofappearance,“Benevolence”isthesynthesizedresultsbyhismixinghistorybefore.Confuciusarguesthat“Benevolence”iscontent-richwhichcoverstheethical,socialandpoliticallevels.Topracticethe“Benevolence”,onemust“loveothers”and“restrainoneself.”Confucius's“Benevolence”thoughtshasanimportantinfluenceonthefuturegenerationsofsociety,butwithacertainclassnatureandfantasywhichneedsanobjectiveevaluation.

Keywords:“Benevolence”;origin;content;practice;limitation


相关内容

  • 散文著作中的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 第16卷第2期2009年4月 JoURNALoF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DoNGGUANUNlVERSITYoFTECHNoLoGY V01.16No.2 Apr.2009 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著作中的 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张 岩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先秦历史散 ...

  • 先秦诸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摭谈
  • 2006. 6第 28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先秦诸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摭谈 郑先彬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寓言能通过简单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在诸子散文中得到广泛运用.孔子作为当时颇有影响的人物, 经常被诸子用在寓言中担当一定的角色, 表现 ...

  • 孔子语录100句
  • 孔子语录100句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

  • 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 在国学热的今天,孔子的形象被一遍遍地演绎着.最近,山东.浙江.山西等省的孔子题材话剧陆续在全国热演,影视剧.纪录片里的孔子也在不断变换着面孔:他是一位老师,一位离家久不归的丈夫,一位悲情的知识分子,一位辛苦的政治学说推销员,一个与自己终生较劲的老者. 子见南子.山东版话剧<孔子>剧照 作 ...

  •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与翻译
  • 编者按:原文据中华书局<史记>标点本(1982年11月第二版),白话翻译参照林语堂<孔子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原文标点和白话翻译均有改动. [原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 ...

  • 孔子学院的发展问题与管理创新_郭宇路
  • 2009年第6期(总第221期)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O R U M N O . 6, 2009 (C u m u l a t i v e l y N O . 221) 孔子学院的发展问题与管理创新 郭宇路 [摘 要]建设孔子学院, 是中国政府促进中外语言和文化交流, 发展人 ...

  • 还孔子以清白--略论电影[孔子]对孔子形象的丑化
  • 苫平分 ・秽J 逐孔子以清白 --■论电彤<孔子>对孔子形象的丑化 [摘耍] 胡玫导演本来想在<(孔子>申把孔子塑造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忠厚仁慈.有教无 类.言行一致者的形象,不想却塑造了一个别有用心.攀附权贵,教而有类.言行不一者的孔子形象. 的学生,他曾说:"有颜 ...

  • 杨伯峻试论孔子
  • 杨伯峻<试论孔子> 第一部分孔子身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羊传>和<穀梁传>,即公元前五五一年),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史记•孔子世家>),相差仅一年.前人为些打了不少笔墨官司,实在不必.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四七九年 ...

  • 孔子弟子和门人
  • 孔子弟子和门人.我们通常说孔子弟子有三千 孔门十哲简介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

  • 孔子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2011年第6期第35卷(总第168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 Edition) №6,2011Vol.35General, №168 孔子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唐淑宏 (沈阳师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