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这个题目给了我已经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虽然工作很忙,但我一直在思考。我觉得能够利用这次机会,跟大家进行一些交流,这个事情很好。我更想借此机会发动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些问题。员工如何与企业共同成长,这个课题非常深刻,而且意义深远,作为每个管理者,每个员工个人,都应不断思考。我多次说过:员工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员工才是企业的灵魂。美国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再高明的制度,如果没有具有职业道德的员工和管理者的遵守,制度很快就会瓦解;再高效的组织,如果没有有效率的员工和管理者的支撑,组织效率也不可能得到实现。毛泽东也曾精辟地概括过一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这里,他们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人是一切活动的核心和关键。随着我们地铁集团业务的不断拓展、人员队伍的不断膨胀,特别是在当前我们还有“保开通”紧迫任务的情况下,怎么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来保障我们的目标,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认真面对,而且会是一直面对的重大课题。当然,这个课题的涉及面非常广泛,更何况在整个管理领域中,最复杂的那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人的管理。今天我主要想从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这个角度来尝试做一些探讨,阐明自己学习、积累的一些看法和观点,管中窥豹,供大家思考,并希望结合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员工如何与企业共同成长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二是面对员工,企业应该怎么做;三是面对企业,员工应该怎么做。这三点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必须要面对,而且深思。

一、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按照一般管理学的论述,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初所形成的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但对人的认识是有缺陷的,一是把人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刺激;二是把人看成和机器一样的工具。第二阶段,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推行的行为科学理论,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仍把对人的激励看成是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管理技术理论,通过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提高了管理工作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实践表明,尽管现代管理技术是有效的,却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和人员的现代化。于是,逐步出现了管理理论发展的

第四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推行人本管理(也就是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同时把系统管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那么,基于以上的认识,现代企业与员工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我们都可以做出很多解读,例如合同关系、契约关系、雇佣关系、合作关系、伙伴关系等等。但我更倾向于把它比喻成一种特殊的“婚姻”关系,因为我觉得这样不仅更形象,而且内涵更全面。既然类似于婚姻关系,那至少就会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这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

这种关系要你情我愿,一拍两合,单相思是难以成事的,强扭的瓜不甜。现在的人越来越自由,可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强制性的婚姻即便还有,也已经很少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相互选择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不存在谁强迫谁的问题。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点例外的是目前国有企业的领导,他们在选择任职企业这方面的自主性要差一些,主要还是服从于组织的安排和工作的需要,因为国有企业本身并不是一般经济意义上的企业。我们地铁集团一直以来也不断有一些员工因为各种原因离职,但同时又有更多的新鲜力量加入,队伍迅猛扩张,这都是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正常现象。离开的员工,让人感到遗憾,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这也说明我们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

地方,我们的吸引力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改进。尽管我们可能永远也达不到所有人的选择标准,但地铁集团的大门始终是为有志者敞开的。

第二,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依存关系以双方相互的责任和义务为基石,就像夫妻之间相濡以沫、同舟共济一样,企业依靠员工来创造价值、获得利润,而员工依靠企业来维持生计,实现物质上和非物质上的个人追求,两者互为依托、互利共赢。所以,员工是企业之本,企业是员工之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我也经常说:公司是躯壳,员工是灵魂。没有灵魂的躯壳,只会走向腐烂;没有躯壳的灵魂,也只能随风飘荡。能够正确对待这种关系,企业和员工才会共同遵守相互之间约定的规则、制度,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甘愿接受违背规则、制度的后果。能够正确对待这种关系,企业就不会漠视自己的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给予员工尽可能丰厚的回报;员工也就会自觉地与企业荣辱与共,不离不弃,全心投入自己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同时,双方还都要有不断进取的危机意识,都要努力跟上对方的节拍,满足对方的发展要求,否则这种依存关系也有可能解体。

第三,这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关系。

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夫妻之间同床异梦,婚姻关系显然就难以持久,分手只是迟早的事情。古人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时时刻刻指导着一个人的实践。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硬要靠在一起,做什么都不会合拍,矛盾、冲突、磕磕绊绊一定会是家常便饭。我喜欢高雅,你非要“三俗”;我追求高尚,你非要卑鄙;我推崇绅士,你非要瘪三;鸡同鸭讲,牛对马叫,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我们地铁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分享成果”,如果你是时时、事事都抱着扯皮推诿、敷衍苟且、少干多拿那种工作心态的,那么你就显然不容于我们这个企业,这样双方都会痛苦,就应该早点说再见。

第四,这是一种需要双方共同呵护的关系。

有人形容,婚姻是棵树,是一棵需要用爱来浇灌,用忠诚和信任来培育,用理解、尊重和责任来支撑的树,精心呵护才能使它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少不了吵吵闹闹这样“毛毛雨”的淋洒。同样,维系员工与企业的纽带,也不应该只是一纸劳动用工合同中那些冷冰冰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条款,应当还有一种感情因素。这种感情来自于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表演舞台和展示机会,来自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可、为企业的奉献,以及因此而得到的价值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来自于同事之间点点滴滴的关爱、帮助和友谊。日本不少企业迄今还在实施员工终身雇佣制,这主要根植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意识。在日本,员工把企业当作家,这个家会终身爱护他,他也希望家能越来越好,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这种模式有一整套体系,曾经为日本企业飞速、稳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研究过这种模式的利弊,各得其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模式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真正的家庭式的情感,员工更加负责、更加用心,更能正确地处理好与企业在共同目标下的利益冲突。所以即使是在经济萧条期,日本企业中的员工也对企业不离不弃,更愿意以降低工资的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陪伴企业共度难关。若是没有员工的这种努力和奉献,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迅速的。而同时,由于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非常融洽,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员工的进步,使得员工与企业的成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尽管模式不是随便可以拿来复制并能够行之有效的,但感情确实可以超越很多东西。如果没有一点感情,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不会融洽,也不会长久。而且这种感情需要双方的呵护,通过不断的浇水、施肥、松土、除害虫、防灾害,精心管理,才能弥久愈坚。

如果大家认同我上面的概括,那么员工与企业作为相互选择而结合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就应该、也必须像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一样,学会共同成长。这是员工与企业结合的前提,也是结合的目的。只有企业在员工们用智慧、心血、汗水的培育下茁壮成长了,硕果累累了,才能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回报和支撑,才能让员工分享物质上、精神上、事业上的成果,成就自己的人生。

二、面对员工,企业应该怎么做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应该换位思考,员工想得到什么?他们希望企业怎么做?可能有的人会脱口而出:不用做事,多领工资!听起来好像是这样。但是,姑且不论这种想法的现实性,也不要说指望你与公司结成命运共同体,撇开你获取的回报原本应当取决于你贡献的价值这些因素都不谈,如果真的让你每天在办公室无所事事、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百无聊赖、空虚颓废,感到自己的生命在被白白浪费。当你看到其他同事在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一天天的在进步和成长,而你却没有变化时,相信你心里也一定不是滋味。物质只是人的低层次追求,工作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相信现在大多数人不会再把薪酬作为择业考虑的唯一因素,而是把越来越多的关注点放到了职业发展空间、自我价值实现以及为今后更大的成功打基础方面,同时他们应该还希望能够有一个令人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我觉得,这些就是企业应该给员工提供的东西。

第一,应该向员工清晰地展现出企业的发展蓝图。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一个没有前途的企业,或者不知道会走向何方的企业,是不会得到员工眷顾的,即便加入,也只是短暂的过渡。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写成了《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奠定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础,他认为管理企业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这三个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未来是怎样的?这不仅是一种企业哲学高度上的思考,更应该是一种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具体筹划。只有员工对企业的目标和步骤有了清晰的认识,才可能把自己的个人规划与之结合起来,才可能激发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从事的轨道交通事业是当前国内的朝阳行业,它对改善城市交通、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产业布局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它甚至将主导城市的开发模式,说它在我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也不为过。前段时间,集团到香港地铁考察,港铁深圳的总经理刘天成跟我们交流时说,目前国内兴建地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地面交通下移,减轻路上交通的拥堵压力,但这只是轨道交通的一种被动发展方式。现在香港已经将修建地铁作为引领城市规划的龙头,利用轨道交通建设这一有力工具完善城市乡村布局。可以说,这是一项宏伟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业。它既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通过科学安排也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在它正在迎来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大量宝贵的人才,把这项可以持续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业做大做精做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为之投入、为之付出、为之奋斗!

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愿景是要成为最好的地铁公司,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愿景,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要怎么实现这个愿景,我们已经制订了相应的规划,并正在努力完善相应的措施。通过十多年的积累,我们在装备技术、工程管理、运营管理、服务水平、自主创新等很多方面已经创造了一流的业绩,获得了很多荣誉,有的甚至在国内外领先;我们的资产规模、行业地位和企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尽管不是上市公司,但公共性、服务性让我们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各界的目光,这既给我们创造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就像前段时间在社会上掀起了广泛波澜的地铁票价听证会那样;而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行业政策环境、城市发展水平和市委市政府“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火红年代”的号角,更加给我们提供了在新时期勇做时代弄潮儿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更加明确自身的定位,不断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不断提升集团发展目标,我们将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轨道交通三期工程实现资产“倍增计划”,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盈利模式,完善自我造血功能,大规模实施“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我们甚至还将不断积累、不断拓展,像香港地铁一样凭着自己的优势走出原生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利用BT、BOT等各种可能的方式去开发、建设、运营更多的地铁线路和商业资源,开创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和成长空间。我们已经拥有了深圳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建设经验,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之前在重庆地铁进行调研时,对方已经表示非常欢迎我们到重庆去建设一条地铁。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

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就是“服务”,服务于市民,服务于城市,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去“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分享成果”。大家都要记住,无论是我们的投资、建设、运营,还是我们的物业和资源开发,我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向社会提供更加全面、高效、便捷、安全、创新的轨道交通服务,让地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根,这是我们的本,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集团存在的基础。记住这一点,我们就始终能朝着正确的目的地前进。

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清楚集团的成长历程、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表现出组织、管理和实现目标的高度能力,并把这一切清晰地传递给每一位员工,让他们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将会怎么样,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让员工自己去判断,他们是否愿意与这样的企业共同成长。

第二,应该让员工真正体验到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存在的精髓,即便是企业消亡了,企业塑造的文化也有可能经久传承,在其他地方开花结果。我在集团企业文化手册的寄语中也曾经说过:企业并不是抽象的无生命的物体,它有血有肉,有灵魂有精神。企业的灵魂和精神就是它的文化。如果把企业拟人化,我觉得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来的信念、气质、意志和追求,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结合而形成的基本性格和处世之道。如果企业文化真的在每一个员工身上达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境界,企业管理从此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治”。

应该说,目前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亮点很多,从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愿景和各个维度的理念,一直到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也一直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贯活动,在员工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企业文化不光是写出来、喊出来的,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是要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实际上并不抽象。

坦白地讲,按照我的理解,企业文化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明规则”和“潜规则”,而且这些规则是与时俱进的,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所谓明规则,就是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它是强制性的,附带有明确的违反后果的规则。当然,我们也要不时地检查它们是否很好地体现了我们企业文化的要求。所谓潜规则(尽管它如今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但我还是要借用这个词),就是凡是明文没有规定应该怎么做,但又是我们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所需要的,约定成俗、实际起作用的那一部分规则,这也是大家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开展工作、与同事相处时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它是对明规则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这部分尤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感受和领悟。我平时所强调的“责任心”、“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没有借口”、“注重细节”、 “转变工作作风”、“主动补位”、“提高执行力”等等都属于这类规则。同样,以一个事例说明这种潜在文化规则的重要性,最近重庆和成都的政府部门派出了部分干部到美国挂职,这些人员回来后提出美国政府部门与我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执行力方面的差别。比如在美国,一个市民提出想在某个区域买房,将这种需求告知了相关部门,这个部门就会立刻行动,一个小时之后就给出了详实、准确的回复,包括这个区域范围内有哪些房产,价格信息如何,甚至连公交信息等都标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我们这就要经过大量的程序,延误大量的时间,我们缺乏那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规则。

这类规则很难用明规则来完完全全定性、定量地确定下来,更多的还是一种理念和要求,主要还得靠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把它展现出来,传递给所有的员工,落实到工作中。比如我们说“责任心”,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主人,如果你只对别人提要求,而自己却我行我素,那是没有用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认真负责的员工会对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真正胜任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任务和业绩负起责任来。如果我们的员工不能肯定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领导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团队和相应的事务承担起责任来。这也是我为什么反复提醒我们的领导层、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行令自先行、发挥表率作用的根本原因。

我们只有这样做了,员工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他们才知道怎么样在我们的企业中安身立命求发展,并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优秀的管理者。

第三,应该让员工切实看到可以实现的预期。

“预期”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和行为。一件完全没有奔头的事情,或者是完全看不到希望的事情,你会不会竭尽全力地去做?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都会是否定的。企业上市融资为什么会有 “杠杆效应”?是因为市场对它有创造价值的预期,这种预期才使它一次性提前拿回了今后若干年现金流的现值。股票市场为什么能形成交易?也是因为它实际上交易的是“看法”,有的人看涨,有的人看跌,所以才形成了交易。员工加盟一个企业,同样是抱着很多期望而来的,谁不希望成就自己的事业、成就自己的名誉、成就自己的梦想?员工只有从企业身上看到了符合自己要求的、可能实现的那一部分预期,才会积极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去努力争取把预期变现。

那么,员工最关注的预期是什么?我觉得,除了我前面已经提到的企业蓝图、企业文化两大方面的因素,员工最关注的预期应该是自己的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空间,这也是员工追求的主要价值所在,它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

这几年来,我们根据国资局的要求一直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争取逐步建立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本着唯才是举、注重实绩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陆续提拔使用了一批干部;进一步提高薪酬待遇水平,使薪酬待遇与工作绩效挂钩,并向一线和关键岗位人员倾斜,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增强了我们的活力,提振了员工的信心。而且前一段时间,我们继续推出了新的岗位管理办法和薪酬方案,进一步细化业务岗位分类,拓宽员工晋升通道,综合考虑员工在专业背景、学历层次、技术职称、从业经验等多方面的构成特点,着重突出对员工岗位业务能力的评价,甚至可以适当放宽入职条件,使那些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勤学肯干的员工通过努力工作能够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得到更好的薪酬待遇。

当然,受行业性质、盈利能力、政策规定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目前薪酬待遇的总体水平可能还不算高,特别是运营这块甚至还偏低。由于投资巨大和公益性要求,我们现在每年还背负着巨额的利息和折旧亏损,我们物业开发这条腿还没有成长起来去支撑集团的身躯,附属资源开发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在薪酬待遇方面也就难以发出更高的声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国资局已经给予了我们比较大的支持,集团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提高一线员工的福利,现在竹子林临时员工宿舍已经封顶,一千零八套住房春节前可以实现高质量入驻。同时,集团也已在积极与市规划国土委沟通,打算在竹子林车辆段范围内再建一千多套宿舍,尽量解决更多员工的住宿问题。同时我们自己也需要在行业内进行必要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对集团薪酬福利情况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明确“要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就必须加强集团的盈利能力”这个道理,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将地铁沿线物业开发工作做大做强,将企业发展的根基打好,真正落实“三位一体,经营地铁”的战略规划,弥补地铁建设运营利息、折旧方面的政策性亏损;二是要尽快按照洞体剥离的方案筹划集团上市工作,通过上市来进行融资,从而加快集团发展。所以大家只有埋下头来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练好内功,今后很多东西才会水到渠成。

国资局今年以来也在酝酿出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系列文件,准备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这将对市属国企的整个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带来深远的影响,给我们的员工带来更广阔的平台,更多的机遇。同时,我们一直在向香港地铁对标、学习,争取掌握其经营管理和物业发展等方面的精髓理念,提升集团的管理水平,创造集团更多的盈利空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打造出“三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掀开科学发展的新篇章。等到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也可以争取建立实施长效激励机制,包括股权、期权、限制性股票、虚拟股票等等方式,更好地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这并非是完全不可能的。

对我们的干部员工来说,所有这些事情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两个: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人与事,因为“未来”这个概念,经常会超出人们的预料,给予你更多的惊喜。作为集团的董事长,我没办法承诺让所有员工都能得到自己满意的职位,拿到自己满意的薪水,但至少可以保证给予大家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一份相对稳定、合理的报酬。我们既要让每一个员工看到希望,也要让每一个员工感受到竞争,真正让那些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想干事、能干事、愿干事的员工脱颖而出,真正做到“揽有用之才,育可塑之才,用敬业之才,建铁人之军”。今天,你也许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明天,你也许就已经成为集团的栋梁。地铁集团的未来及其一切的可能,属于我们所有的员工。

第四,应该让员工感受到以人为本的关爱。

人力资源的特性是什么?如果我们把重点分别放在“资源”或“人”的上面,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能为企业所“使用”;然而作为“人”,他有思想、有情感、会想象、能判断,只有他自己才能决定是否充分自我利用、发挥所长。因此,也有人说:生产力是一种态度。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希望它只是聘用了员工的一双手,它需要的是员工的大脑和整个人;任何一个员工也不希望他和企业拥有的其他生产资源没有什么两样,根据需要拿过来用就可以了。作为一个自然人,员工需要感受到企业真切的关爱,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工作。也许即便企业只是单纯地提供了一个工作岗位和一份薪水,员工仍然会有他的工作动机和表现动力,但企业的关爱无疑是一种从内心影响员工态度的润滑剂、催化剂,这也是人本管理的要求。

毫无疑问,企业可以给予员工的关爱是多方面的,关键看企业秉承的管理理念是什么,企业愿不愿意去做以及怎样去做。我们落实员工的薪酬福利,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肯定员工的成绩,实现员工价值成长,是一种关爱;我们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缩短管理链条、简化工作流程,明晰工作要求、优化考核指标,减少低效、无效劳动,提高整体工作效率,让员工充满信心地工作,是一种关爱;我们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就餐环境,丰富员工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塑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加强员工的情感关怀,切实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让员工快乐地工作,是一种关爱;我们建立畅通的渠道,使一线员工也能够与集团中高层管理者密切联系,保证员工的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合理的解决,也是一种关爱;我们关心员工的心理动态,及时舒缓员工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帮助他们塑造阳光心态,让他们身心和谐地健康成长,都是一种关爱。我们甚至还可以做得更多、更细、更好。

我希望我们各级管理者都真正树立起关爱员工的意识,充分发挥我们各种组织的作用,从工作、生活到学习的各个方面,增强关爱员工的能力。员工取得了成绩,做好了工作,我们不要吝啬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自豪感;员工犯了错误,没做好工作,批评也不要简单、粗暴,要帮助他认清问题所在,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布臵工作、交代任务,要尽可能让员工了解、理解意图和要求,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只是简单地发号施令、颐指气使。

我们要特别注重聆听员工的声音,注重与员工的沟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这样的经历:哪一门功课的老师越关注你、鼓励你,你对哪一门功课的兴趣就越浓、学习劲头就越足。虽然我是集团的董事长,但任何一个员工上门来找我反映工作情况的时候,我都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接待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哪怕自己回头再去加班加点地处理手头的工作,不会因为他们只是一个普通员工而拒之门外。尽管这样似乎有些违背层级管理的原则,也会让自己很累,但我认为既然他们直接找到我,一定是有特殊的原因,我不想对他们的工作热情泼冷水,同时也想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受到尊重和重视的。当然,我并不鼓励普通员工有任何事情都来直接找我的做法,但这种情况一经出现,很多时候也反映出我们下面的管理层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至少是聆听、沟通方面有不到位的情况。有时候,有些问题可能我们一线的员工看得更到位,要多多听取这些合理化的建议,才能够让我们的工作得到进步,同时也才能够给更加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所以,我希望我们各级领导都要重视这个

问题。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以一种更理性、更正常的渠道反映出来,多一些有建设性的东西,少一些不负责任的牢骚和宣泄。我们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渠道,其中包括集团OA系统中的员工论坛和领导信箱,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发现人才的平台和渠道。

我们还要重视员工的专门培训,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沟通力、协调力、实干力等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哪怕他今后离开了地铁集团,这也是我们给予他的一种财富。一般跨国公司的培训费用大致在其营业收入的2~5%左右,爱立信公司甚至达到了10%。这与它们的经营领域、行业性质、竞争情况有关,但也充分说明培训学习对企业、对员工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尽管受到不少政策规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目前还很难投入很多时间和资源去做这件事,主要还是要靠员工自己,但我们并非无所作为。我们成立了有培训中心,组建了兼职培训师队伍,并一直在结合实际开展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新员工入职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我们还在塘朗山车辆段积极筹建大规模的实训基地,同时也在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协商开展在职培训、委托培养等合作事宜,争取为员工提供更加优越的培训条件和更加全面的培训安排。除此之外,我们分批派出员工到香港地铁学习、聘请专家讲课、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切磋、考察调研、内部点评讲解等等,不也都是一种特别的培训关爱吗?

我相信,就像我在今年运营分公司半年总结大会上所讲的那样,只要我们用心,员工就能够感受得到这份关心,感受到这个大集体的温暖、大家庭的温馨,就能够更舒心地工作,更快乐地成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形成一支更有力量、更加坚强的“铁军”。

三、面对企业,员工应该怎么做

这是承接今天第二个问题的反向命题。面对集团,我们员工应该怎么做?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一定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尽管见仁见智,但在正常情况下,估计不会有太大的差异。那么,员工究竟应该怎么做?除了前面我已经提到的那部分,员工要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要践行企业的文化、要遵守企业的规则、要承担对企业的责任义务等等,我主要还有四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要对企业常怀感恩之心。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求员工要感恩地铁公司,也许我们的员工以后会选择其他公司。但不管选择什么公司,这段经历都会沉淀在你的记忆中,希望它是值得你怀念,值得你自豪,值得你思考,对你将来的事业是有所裨益的。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它也哭。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成就他生命和事业的高度。”有一首歌大家也都知道,歌名叫做《感恩的心》。这是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歌曲,不仅旋律动听,歌词也写得极富哲理,唱出了无尽的深意。“感恩父母,是他们赐予了我们生命,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感恩师长,是他们用知识和智慧健壮了我们的羽翼,使我们有飞向天空的力量;感恩同事朋友,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相遇相知便是最大的缘分”。同样,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企业,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挥洒青春热血、谱写壮美诗篇的舞台。

我曾经看到有人写的一段话,充满了感情,“我感恩,如果没有企业,也许我依然像在枫叶一样随意散漫;我感恩,是我们的企业让我真正成长、成熟;我感恩,是我们的企业让我拥有了体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工作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更是我们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而我们的企业,正是体现我们自我价值的平台。企业给我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给我一个工作和学习的平台,给我一个相对优越的待遇,让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回忆过去,感恩现在,才能把握住明天。企业给予了我很多,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本岗位的工作,才能对得起企业给予我的收获。”

感恩,既是人性,也是品质;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处世智慧。无论感恩对象是谁,都是如此。不要以为感恩企业就是一个口号、一种做作、一种矫情,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在内心中融入这种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形成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又会决定你的思维和行为,并最终决定你的结果。是积极还是消极,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取决于你的心态。也许公司还没有给予你想象中的那么多,甚至可能还出现了一些不公平,让你受到了委屈,但这在任何

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都是难免的,这时更加需要你正确地分析处理。你应该抬起头来打量打量四周,看看后面和前方,认真思索一下,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了?在抱怨公司之前,你有没有先诘问自己为公司到底做了些什么、创造了哪些价值?有没有真正摆正了自己的位臵、端正了自己的心态?如果你没有办法调整负面的心态,总觉得公司对不住你、亏欠了你,总觉得窝囊、不得志,工作起来非常压抑,那你只能重新做出选择,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是不可能尽心工作的,只会耽搁自己、耽搁企业,两者都不得好。但是你要记住一句话:任何一次重新选择,都会浪费自己非常宝贵的时间。

我记得幸辉同志在今年年初集团召开的务虚会上所作的发言题目也是“心态决定一切”, 心态确实非常重要。只有你真正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有愧疚之心、责任之心,才会对他人、对环境少一份挑剔,多一分欣赏,不再抱怨,不再推诿;才会敬业而忠诚,始终把公司的荣誉和利益摆在第一位,惜之如金、护之如目,才会为公司举名举利而奋不顾身,才会时刻扪心自问:我是否做好了自己的每一件工作?如果没有做好,你都会过不了自己心中的那道坎。这个时候,你才有可能跟随企业去逐步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

我也多次提到过,在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办公室、会议室、走廊上,到处都张贴有一幅画:海面上一艘巨轮正在冲向冰山;画下写着:只有你才能挽救这艘巨轮!我们地铁集团这艘巨轮也已经起航,它承载了我们所有员工的希望和梦想,我们每一双手都应该是一支桨,只有我们共同伸出双手,让千千万万支桨一起使劲,我们的航船才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避免触礁、撞壁。

第二,要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

大家可能也知道黑格尔的一句话:“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的伟大事物都是靠激情来成就的。”比尔•盖茨也有句名言:“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他用这句话阐释了自己对工作的激情。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员工,最重要的素质是对工作的激情,而不是能力、责任及其他,虽然它们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对他的观点非常赞同。对于工作饱含激情的人,永远都是企业最为欣赏的人。其实,我们对人对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大概没有人会喜欢冷漠、沉闷、阴翳、没有朝气和活力的人。

激情源于热爱。很多人碰到一本好书、一部好片,可以甘之如饴、挑灯夜战、一睹为快;也有的人打麻将、玩扑克,可以精神抖擞、通宵达旦、不知疲倦,有的人甚至在事后还能把每一幅牌进行丝毫不差的“复牌”,重新思考、点评当时的错漏和得失,为每一个细节快乐或懊恼不已。玄奘能够不远万里、历尽艰辛西行取经;曹雪芹晚年贫病交困, “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仍然勤奋写作《红楼梦》,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陈景润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经常忘记睡觉吃饭,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1=3”;爱迪生这个一生都在实验室度过的人也说:“我从没有一天不是在工作。”是什么让他们达到了这种忘我的境界?是激情。

1950年,李嘉诚其实就是家塑料厂的老板,他在香港的厂房一个好的窗户都没有,但是他自己一件件事去做。天一亮,他就去跑,回来一个站一个站上,自己又是操作工,又是技师,又是推销员,又是设计员,又是采购员,又是会计,又是出纳,一点点去做。靠什么呢,也是激情,做成现在的香港首富。。

无数的事实证明,激情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很多原本平凡的人,都因为他们的激情而不平凡。激情是一种能量,它使你的才华发挥到最大限度;激情是坚守的基础,你可以利用它来补充你的精力,并发展出一种坚强执着的个性;激情也是一种高度负责和忘我献身的精神,给你带来智慧和创造力。激情绝不会让你被动地应付工作,它不仅可以使你致力于人生远大的目标,也可以使你把每一件工作做到极致,不尽善尽美绝不罢手,而且它还能感染、带动身边的人。如果我们都对事业、对工作高度热爱,对业务、对知识无限渴求,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憧憬,你就会点燃激情,以愉悦的心情激发出拼搏、奋斗的动力,那么我们的企业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境况,大家都可以想象。

所以,我们都应该经常对比一下自己看书打牌、玩耍时候的劲头,就知道自己对工作投入了多少激情。有些人可能会想,只要提拔我,给我涨工资,我肯定有激情,改变我的工作态度。其实,这种激情不叫激情,你今天可能有,明天可能就没有了,这些激情很快就会消失。如果你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始终无法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激情,你应当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要么就甘愿于自己的碌碌无为,要不总为自己寻找这样那样牵强的借口。真正的激情,会让你每当完成一件精益求精的工作,都会体味到一种透彻心脾的痛快,这不是位臵和薪水可以代替的感觉。

实际上,我们身边并不缺少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简炼同志,可以就8号线的建设问题与市长长谈几个小时,这是一种激情,多年来他的那种工作热情始终不减,一直对高新技术很执着。湘生同志,受了伤,脑袋缝了7针,但依然回到公司,又全身心投入到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容建华同志,晚上十一点多还在工地隧道检查,第二天一早又继续上班。全清、张宁、力平等同志都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地铁能够成就今天的事业,是靠我们大多数的激情来成就的。我们的同志白天晚上地蹲守在工地现场,经常是一身汗水一身泥,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还有前段时间我们在宣传栏里张贴的那些“保开通”的先进分子,他们都有许多可贵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有些人很幸运,天生就拥有激情。6年前,在大铲湾公司时,我就跟所有员工分享过华侨城大酒店的案例,今天我想再与大家分享这个案例,让我们感受这份干事创业的激情,并将其投入到集团的建设经营活动中。华侨城前董事长任克雷同志在深圳湾大酒店开业时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华侨城大酒店的建设和开业给了我们新的激情。第一,它给了我们一个概念,给我们留下一面老墙,也许对一个建筑来说,一面老墙并不重要,但对一个城市来说,留下一面老墙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中国太古老,我们常常不爱惜我们的历史,中国的城市发展太快,因为太快,我们常常不爱惜自己的过去。今天我们留下一面老墙,不是西安,不是重庆,也不是北京,而是仅仅有20多年历史的深圳。这说明我们在变,中国人在变。当我看到人们拿着相机不断为这面老墙拍照时,我深深感动了;当我听到法国总领事说,这是中国第一面有记录的墙,我深深的感动了,因为他们理解了我们。这不是一面老墙,这是一个概念,它告诉我们一个有真正历史的城市才会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城市。第二,华侨城大酒店给了我们一个目标,我们有很多的遗憾,所以在建设华侨城大酒店的时候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今天要让它成为一个白金五星级酒店,明天让它成为屹立在深圳湾旁的一座百年老店。”,对我们集团来说,地铁建设就是一项百年工程,我们所要打造的也是同样的一家百年老店。“大家看看那些大门,700多公斤的油木大门;看看外面那些花岗岩的巨柱,一定会相信它能经受住岁月的风吹雨打。几百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在座的人可能都不在了,但华侨城大酒店还在;100年以后的那些住客和游客如果看到我们今天的录像,他们一定会为我们这些人,为我们今天的激情所感染。第三,华侨城大酒店给了我们一个定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的团队从奥兰多回来,从拉斯维加斯回来,在飞机上我们就有一个决心:在华侨城建中国人自己的主题酒店。2001年威尼斯酒店开业了,我们的梦想实现了;又过去5年,海景酒店改造了,华侨城大酒店建成了;茵特拉根酒店也快亮相了,我们的梦在延续,再过5年,再过10年,华侨城主题酒店可以在全国遍地开花。为什么?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定位,我们要作中国主题酒店的领跑者。”,从这些讲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华侨城集团经营者的激情,看到他们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在我们地铁集团,我们的员工同样拥有这份激情。前几天有人给了我一首在百度“地铁吧”上看到的词,名字叫做“为青春之星写的词”。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我们员工写的,但写得确实很有才气,也很有激情和豪情。我们的很多员工都很有才华,市政府把地铁交给我们,应该是放心的。我把它记了下来,送给大家共同欣赏:

生活在不同的天空下 ,

有着同样的快乐和梦想 。

踏上青春这段人生的赛场,

精彩中含着淡淡的忧伤。

岁月如刀会伤在每个人身上,

心底依然保留着一份希望 。

失去就再也得不到补偿,

我们生命里永远没有绝望 。

穿透灵魂的微笑,?

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春在这里相撞 ,

激情在这里飞扬 ,

真心感谢这一缕阳光。

让我们更向往远方,

你我的青春都一样,

在幸福和痛苦中成长 。

勇敢去面对潮落潮涨,

给奋斗赋予全新的力量,

我们的青春都一样。

在梦想和现实中坚强 ,

执著的追求永不遗忘,

用拼搏创造人生的辉煌,

请为我们加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站在青春的舞台将未来点亮。 这是一首很有激情的诗,我看了之后很受感动。我希望这是我们员工写的,我相信也是我们员工写的。我们的员工对未来抱着美好的愿景,我真心希望这首词的作者,能够真的像他自己写得那样,永葆积极向上的激情,执着、坚强、持之以恒,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辉煌。

第三,要不断追求自我超越。

许多人埋怨:我和他在一起,为什么机会总是光临他?我看过一本书《命运》,里面有一篇小文章:有个人老是觉得自己的命运不好,运气不佳,于是他就去找一个很有名的巫师占卜。他告诉巫师:“我工作很努力,干得也很好,但为什么总是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巫师让他伸出左手,然后说: “你的事业线和生命线都很直,很不错;钱财线虽然不及前两条,但是也够富足。”他听了就更加不理解:“那为什么我总是无法取得进步?”巫师就让他把左手握成拳头,问道:“现在三条线在哪里?”“在我的手里。”他顿时明悟:原来所有的命运和运气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是啊,每个人的命运和运气实际上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但是,天上会掉馅饼吗?不会!任何人真的可以一步登天吗?不能!百炼才能成钢,厚积才能薄发。与其抱怨别人不重视你,不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命运只会掌握在自强不息的手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走过来的,从小学到大学,从无知到有知,从单纯到复杂,从空白到丰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蜕变,不断进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所以,我们取得了自己今天的成果。然而,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终点了,就可以偃旗息鼓、固步自封了,那么明天你可能就已经处在被淘汰的边缘。因为时代在变迁、世界在变迁,环境在变迁、企业在变迁,地球24小时都不会停止转动,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我们的工作每天都在向你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考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可能指望自己曾经积累的那点知识、经验和能力永远能够包打天下,永远可以应对万事有余。如果持有这样的想法,只会让你彻彻底底地落后在公司成长进取的步伐后面,更谈何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尊、自强,善于自我改变、自我超越的人,才会时刻警觉自己的无知和能力的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不断去改善,向着成功的目标迈进。

要追求自我超越,你就不能满足于现状,你要相信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以此来激发自己源源不绝的动力。大约250年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腓力艾西特学院的校园中,有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在哭泣,因为他受到同学的讥笑很想回家。他穿了一身怪异的衣服,那是他母亲缝制的,上面沾满油污。因为他的衣服与众不同,所以同学都嘲笑他。他想回家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下个星期五他不敢上台演讲。他知道父亲为了送他上学已经把农场抵押,他也晓得若想成功必须受教育,可他仍然想回家,因为不敢上台演讲而哭泣。但是20年后,这个曾经哭泣的小孩成为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并起草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献之一——独立宣言。他就是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我非常确信,在我们地铁集团这个庞大的团队中,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出类拔萃的员工,对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企业带来重大的影响。是金子,他终究会发光;是太阳,他总会从地平线上升起。

要追求自我超越,你要经常问自己为一切可能做好了准备没有?因为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我在以前的管理工作中经常向员工灌输一种方法论:要“把自己拔高一层”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主办、主管,那么你至少应当把自己放到部长的角度上来思考、处理问题;如果你是部长,那么你应当把自己放到副总经理、总经理的角度上来思考、处理问题。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你不能越职、越权,但你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如果总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多想,不愿多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都是不利的。把自己拔高一层来思考处理问题,不仅是一种非常好的工作方式,也是一种进步的方法。通过这种做法,你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大局意识,增强自己对工作的把握能力,而且可以向领导提交更加令人满意的答卷,同时还能够提前在心智、能力、经验上对自己进行磨练,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所以说,不要总是把自己原地踏步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这是一种惰性,不克服这种惰性,你走到哪里都会一样。决定你表现能力和水平的,不是你现在的位臵,而是你的眼界和境界。

要追求自我超越,你不仅要读好有字的书,还要特别注意学会读好无字的书。什么是“有字的书”,大家都明白。那么什么是“无字的书”?那就是倾听和与人交流。我们每个人如果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就会发现自己学到的很多东西,得到的很多提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在日常工作中对他人言行的观摩和学习,特别是调研、开会和探讨。在这些正式非正式的场合里,不少人的发言、讲解都浓缩了他的思考和提炼,往往会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当你为一些问题苦苦思索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时候,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都可能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或者是给你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给你带来事半功倍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学会站在别人肩膀上成长。

人的身体之所以能够保持健康,是因为人体的血液时刻都在更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永远是生命的主题。心到哪里,成功就会到哪里。我希望我们的员工,每一天的你都是一个全新的你,都在用心实现自我超越。这样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是充实的、自豪的,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愧疚。

第四,要注重做好自我管理。

任何一个取得不凡成就的人,都很懂得自我管理,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事例。自我管理涉及的范畴很广泛,包括了解自己的潜力、强化自己的专长,树立自己的目标、分解自己的任务,判断自己的方向、改进自己的行为等等。但我在这里主要想强调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对我们员工与公司一起成长非常重要,但又很容易被人忽视。

一是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这不仅仅是要求我们要恪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更重要是慎独,能慎独就能自律。真正出色的员工都是自我约束能力很强的人,他们从来不用别人来强迫和监督,领导在与不在,都是一个样,自觉、积极、主动地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力求完美,绝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白天一套、晚上一套,绝不会带着虚假的面具。因为他们知道,要达到事业的顶峰,就不能够仅仅在别人注意你的时候才装模作样地好好表现一番,任何成功都是里里外外真实积累的结果。投机取巧可能会一时得逞,但一定维系不了多久,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严格自律的员工,成就事业的机会更大,他们并不见得特别的聪颖、能

干,仅仅是比别人多了一份用心、一份决心和一份恒心,即知即行,而且贯彻到底。所以,我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律精神。

二是要正确对待挫折。成功与挫折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对孪生兄弟,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能否正确对待挫折,却很能考验一个人的智慧。如果遇到挫折,总是怨天骂地;看到别人提拔,总认为领导不公平;讲到待遇,总觉得自己最差,反正一味都是抱怨,而从来不进行自我反省:“我做得怎么样?我努力了吗?我所做的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薪水吗?”抱怨得越多,失去得越多,借口只会让你一事无成。当然,我们不排除自己遭遇的挫折中确实可能会有一些委屈,因为我们的世界都是凡人。董事长也好,总经理也罢,都吃五谷杂粮,都会生病,都会说错话、批错人、办错事。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永远都是相对的。有了这种心态,你就会平淡、平和下来,挫折的杀伤力就锐减了一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的生命如河水奔流,不遇到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就是说人生如果太一帆风顺,就没有了乐趣。这是一种怎样豁达的胸怀!因此每一次的失败,都能磨练你的技巧,提高你的勇气,考验你的耐力,培养你的能力。所以,面对挫折,智慧的人会反思而不气馁、愧疚而不失望、自责而不伤感、悔恨而不低迷,理性冷静地进行总结分析,寻找妥善的解决之道,作为下次处事的参考和借鉴。这样从挫折中获益,在挫折中踏出一条新路,离成功也就不远了。记住,永不言败的人会水滴石穿,生命的价值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之中。

三是要正确对待荣誉。荣誉总是一个令人高兴和骄傲的东西,但人有时很容易在赞扬声中飘飘然、晕晕乎,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把好事变成了坏事。希望我们的员工都记住,面对荣誉,一定要谦和,不要为此得意忘形,更不要忘记在你取得成绩的路上给你铺路的人。就像很多的世界冠军,在他们辉煌的背后,有多少陪练人员、多少后勤人员,为他们的成功付出了艰辛和汗水,这些人同样值得铭记。我们既要学会笑,但也千万不要忘记怎么哭。所有的成绩和荣誉一经取得,就已经属于过去,你和所有人又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躺在自己的荣誉薄上睡大觉,你很快就会被别人抛在后面。我记得有一次出国到埃及,下了飞机,一股荒凉、沧桑感就强烈冲击着你的视线。埃及和中国一样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但古时的辉煌已经破落,现代文明与科技进步已将其远远甩开。昔日历史的伟业已经荡然无存,沉淀下来的仅有历史厚重的悲哀。如果我们国家不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成绩,而是继续延伸文革的历史,也许现在能向世人数落的也只有历史。所以,如果成绩和历史变成了包袱,人就没有进步,国家就没有发展。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如果时刻都保持危机感,低调、虚心、勤奋,他就不会被昨天的荣誉压垮,就会勇敢而有准备地挑战未知的困难。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强大,企业才会兴旺,个人的前途才会光明。

四是要正确对待同事。大家作为同事,能够走到一起就是一种缘分,我们应该珍惜这种缘分,维护和谐融洽的氛围。我们一定要学会欣赏别人。当你学会欣赏同事的时候,也就是你的人格已经走向成熟的时候。如果你看到的总是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觉得同事一无是处,你的人格就还存在缺憾。一个员工是否具有欣赏别人的眼光和接纳别人的胸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这种眼光,才能取长补短、团结协助、共同进步。这也是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素质之一。当同事间出现矛盾,大家各自要从善良的一面来考虑,要心胸开阔,交心解释,换位思考,多想想对方的好处,多作自我批评,这样同事关系就会融洽、和谐。要减少同事间的矛盾,关键还要杜绝矛盾的源头:那就是工作时间尽量不谈论工作以外的事,非工作时间尽量不谈论公司以内的事,特别是员工之间的事情。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尤其注意慎言。话说出去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话说出去之后,你便成了话的奴隶。本来谈论的可能是一件好事,或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往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传十、十传百,好事就传成了坏事,好人就传成了坏人,真理就传成了谬论。同事间产生了隔阂,又不及时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就会越积越大,公司的和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使自己每天都有好心情,就要做到与同事、家人和朋友不谈公司中的你、我、他。

我刚才是把员工和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两个主体来概括地讨论今天的话题的,但实际上,企业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所有员工的集合,才构成了它的实体。因此,员工和企业其实也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我们不论是谈企业,还是讲员工,最终所有的要求和希望都会落脚到我们的每一位管理者、每一位员工身上,包括我自己在内。地铁集团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地铁集团。这个表演的舞台由我们共同创造和维护,但每个人的表演水平则主要取决于自身。我们每个人的作为都在影响着集团的发展变化,只是程度有所差异而已,当它凭着相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汇集起来,才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超越自我,那么集团的发展也一定会不断跨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共同的成长。 谢谢大家!

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这个题目给了我已经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虽然工作很忙,但我一直在思考。我觉得能够利用这次机会,跟大家进行一些交流,这个事情很好。我更想借此机会发动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些问题。员工如何与企业共同成长,这个课题非常深刻,而且意义深远,作为每个管理者,每个员工个人,都应不断思考。我多次说过:员工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员工才是企业的灵魂。美国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再高明的制度,如果没有具有职业道德的员工和管理者的遵守,制度很快就会瓦解;再高效的组织,如果没有有效率的员工和管理者的支撑,组织效率也不可能得到实现。毛泽东也曾精辟地概括过一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这里,他们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人是一切活动的核心和关键。随着我们地铁集团业务的不断拓展、人员队伍的不断膨胀,特别是在当前我们还有“保开通”紧迫任务的情况下,怎么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来保障我们的目标,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认真面对,而且会是一直面对的重大课题。当然,这个课题的涉及面非常广泛,更何况在整个管理领域中,最复杂的那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人的管理。今天我主要想从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这个角度来尝试做一些探讨,阐明自己学习、积累的一些看法和观点,管中窥豹,供大家思考,并希望结合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员工如何与企业共同成长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二是面对员工,企业应该怎么做;三是面对企业,员工应该怎么做。这三点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必须要面对,而且深思。

一、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按照一般管理学的论述,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初所形成的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但对人的认识是有缺陷的,一是把人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刺激;二是把人看成和机器一样的工具。第二阶段,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推行的行为科学理论,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仍把对人的激励看成是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管理技术理论,通过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提高了管理工作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实践表明,尽管现代管理技术是有效的,却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和人员的现代化。于是,逐步出现了管理理论发展的

第四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推行人本管理(也就是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同时把系统管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那么,基于以上的认识,现代企业与员工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我们都可以做出很多解读,例如合同关系、契约关系、雇佣关系、合作关系、伙伴关系等等。但我更倾向于把它比喻成一种特殊的“婚姻”关系,因为我觉得这样不仅更形象,而且内涵更全面。既然类似于婚姻关系,那至少就会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这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

这种关系要你情我愿,一拍两合,单相思是难以成事的,强扭的瓜不甜。现在的人越来越自由,可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强制性的婚姻即便还有,也已经很少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相互选择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不存在谁强迫谁的问题。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点例外的是目前国有企业的领导,他们在选择任职企业这方面的自主性要差一些,主要还是服从于组织的安排和工作的需要,因为国有企业本身并不是一般经济意义上的企业。我们地铁集团一直以来也不断有一些员工因为各种原因离职,但同时又有更多的新鲜力量加入,队伍迅猛扩张,这都是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正常现象。离开的员工,让人感到遗憾,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这也说明我们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

地方,我们的吸引力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改进。尽管我们可能永远也达不到所有人的选择标准,但地铁集团的大门始终是为有志者敞开的。

第二,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依存关系以双方相互的责任和义务为基石,就像夫妻之间相濡以沫、同舟共济一样,企业依靠员工来创造价值、获得利润,而员工依靠企业来维持生计,实现物质上和非物质上的个人追求,两者互为依托、互利共赢。所以,员工是企业之本,企业是员工之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我也经常说:公司是躯壳,员工是灵魂。没有灵魂的躯壳,只会走向腐烂;没有躯壳的灵魂,也只能随风飘荡。能够正确对待这种关系,企业和员工才会共同遵守相互之间约定的规则、制度,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甘愿接受违背规则、制度的后果。能够正确对待这种关系,企业就不会漠视自己的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给予员工尽可能丰厚的回报;员工也就会自觉地与企业荣辱与共,不离不弃,全心投入自己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同时,双方还都要有不断进取的危机意识,都要努力跟上对方的节拍,满足对方的发展要求,否则这种依存关系也有可能解体。

第三,这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关系。

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夫妻之间同床异梦,婚姻关系显然就难以持久,分手只是迟早的事情。古人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时时刻刻指导着一个人的实践。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硬要靠在一起,做什么都不会合拍,矛盾、冲突、磕磕绊绊一定会是家常便饭。我喜欢高雅,你非要“三俗”;我追求高尚,你非要卑鄙;我推崇绅士,你非要瘪三;鸡同鸭讲,牛对马叫,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我们地铁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分享成果”,如果你是时时、事事都抱着扯皮推诿、敷衍苟且、少干多拿那种工作心态的,那么你就显然不容于我们这个企业,这样双方都会痛苦,就应该早点说再见。

第四,这是一种需要双方共同呵护的关系。

有人形容,婚姻是棵树,是一棵需要用爱来浇灌,用忠诚和信任来培育,用理解、尊重和责任来支撑的树,精心呵护才能使它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少不了吵吵闹闹这样“毛毛雨”的淋洒。同样,维系员工与企业的纽带,也不应该只是一纸劳动用工合同中那些冷冰冰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条款,应当还有一种感情因素。这种感情来自于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表演舞台和展示机会,来自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可、为企业的奉献,以及因此而得到的价值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来自于同事之间点点滴滴的关爱、帮助和友谊。日本不少企业迄今还在实施员工终身雇佣制,这主要根植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意识。在日本,员工把企业当作家,这个家会终身爱护他,他也希望家能越来越好,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这种模式有一整套体系,曾经为日本企业飞速、稳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研究过这种模式的利弊,各得其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模式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真正的家庭式的情感,员工更加负责、更加用心,更能正确地处理好与企业在共同目标下的利益冲突。所以即使是在经济萧条期,日本企业中的员工也对企业不离不弃,更愿意以降低工资的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陪伴企业共度难关。若是没有员工的这种努力和奉献,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迅速的。而同时,由于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非常融洽,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员工的进步,使得员工与企业的成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尽管模式不是随便可以拿来复制并能够行之有效的,但感情确实可以超越很多东西。如果没有一点感情,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不会融洽,也不会长久。而且这种感情需要双方的呵护,通过不断的浇水、施肥、松土、除害虫、防灾害,精心管理,才能弥久愈坚。

如果大家认同我上面的概括,那么员工与企业作为相互选择而结合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就应该、也必须像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一样,学会共同成长。这是员工与企业结合的前提,也是结合的目的。只有企业在员工们用智慧、心血、汗水的培育下茁壮成长了,硕果累累了,才能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回报和支撑,才能让员工分享物质上、精神上、事业上的成果,成就自己的人生。

二、面对员工,企业应该怎么做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应该换位思考,员工想得到什么?他们希望企业怎么做?可能有的人会脱口而出:不用做事,多领工资!听起来好像是这样。但是,姑且不论这种想法的现实性,也不要说指望你与公司结成命运共同体,撇开你获取的回报原本应当取决于你贡献的价值这些因素都不谈,如果真的让你每天在办公室无所事事、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百无聊赖、空虚颓废,感到自己的生命在被白白浪费。当你看到其他同事在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一天天的在进步和成长,而你却没有变化时,相信你心里也一定不是滋味。物质只是人的低层次追求,工作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相信现在大多数人不会再把薪酬作为择业考虑的唯一因素,而是把越来越多的关注点放到了职业发展空间、自我价值实现以及为今后更大的成功打基础方面,同时他们应该还希望能够有一个令人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我觉得,这些就是企业应该给员工提供的东西。

第一,应该向员工清晰地展现出企业的发展蓝图。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一个没有前途的企业,或者不知道会走向何方的企业,是不会得到员工眷顾的,即便加入,也只是短暂的过渡。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写成了《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奠定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础,他认为管理企业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这三个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未来是怎样的?这不仅是一种企业哲学高度上的思考,更应该是一种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具体筹划。只有员工对企业的目标和步骤有了清晰的认识,才可能把自己的个人规划与之结合起来,才可能激发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从事的轨道交通事业是当前国内的朝阳行业,它对改善城市交通、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产业布局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它甚至将主导城市的开发模式,说它在我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也不为过。前段时间,集团到香港地铁考察,港铁深圳的总经理刘天成跟我们交流时说,目前国内兴建地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地面交通下移,减轻路上交通的拥堵压力,但这只是轨道交通的一种被动发展方式。现在香港已经将修建地铁作为引领城市规划的龙头,利用轨道交通建设这一有力工具完善城市乡村布局。可以说,这是一项宏伟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业。它既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通过科学安排也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在它正在迎来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大量宝贵的人才,把这项可以持续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业做大做精做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为之投入、为之付出、为之奋斗!

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愿景是要成为最好的地铁公司,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愿景,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要怎么实现这个愿景,我们已经制订了相应的规划,并正在努力完善相应的措施。通过十多年的积累,我们在装备技术、工程管理、运营管理、服务水平、自主创新等很多方面已经创造了一流的业绩,获得了很多荣誉,有的甚至在国内外领先;我们的资产规模、行业地位和企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尽管不是上市公司,但公共性、服务性让我们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各界的目光,这既给我们创造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就像前段时间在社会上掀起了广泛波澜的地铁票价听证会那样;而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行业政策环境、城市发展水平和市委市政府“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火红年代”的号角,更加给我们提供了在新时期勇做时代弄潮儿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更加明确自身的定位,不断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不断提升集团发展目标,我们将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轨道交通三期工程实现资产“倍增计划”,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盈利模式,完善自我造血功能,大规模实施“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我们甚至还将不断积累、不断拓展,像香港地铁一样凭着自己的优势走出原生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利用BT、BOT等各种可能的方式去开发、建设、运营更多的地铁线路和商业资源,开创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和成长空间。我们已经拥有了深圳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建设经验,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之前在重庆地铁进行调研时,对方已经表示非常欢迎我们到重庆去建设一条地铁。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

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就是“服务”,服务于市民,服务于城市,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去“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分享成果”。大家都要记住,无论是我们的投资、建设、运营,还是我们的物业和资源开发,我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向社会提供更加全面、高效、便捷、安全、创新的轨道交通服务,让地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根,这是我们的本,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集团存在的基础。记住这一点,我们就始终能朝着正确的目的地前进。

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清楚集团的成长历程、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表现出组织、管理和实现目标的高度能力,并把这一切清晰地传递给每一位员工,让他们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将会怎么样,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让员工自己去判断,他们是否愿意与这样的企业共同成长。

第二,应该让员工真正体验到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存在的精髓,即便是企业消亡了,企业塑造的文化也有可能经久传承,在其他地方开花结果。我在集团企业文化手册的寄语中也曾经说过:企业并不是抽象的无生命的物体,它有血有肉,有灵魂有精神。企业的灵魂和精神就是它的文化。如果把企业拟人化,我觉得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来的信念、气质、意志和追求,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结合而形成的基本性格和处世之道。如果企业文化真的在每一个员工身上达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境界,企业管理从此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治”。

应该说,目前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亮点很多,从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愿景和各个维度的理念,一直到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也一直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贯活动,在员工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企业文化不光是写出来、喊出来的,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是要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实际上并不抽象。

坦白地讲,按照我的理解,企业文化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明规则”和“潜规则”,而且这些规则是与时俱进的,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所谓明规则,就是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它是强制性的,附带有明确的违反后果的规则。当然,我们也要不时地检查它们是否很好地体现了我们企业文化的要求。所谓潜规则(尽管它如今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但我还是要借用这个词),就是凡是明文没有规定应该怎么做,但又是我们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所需要的,约定成俗、实际起作用的那一部分规则,这也是大家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开展工作、与同事相处时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它是对明规则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这部分尤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感受和领悟。我平时所强调的“责任心”、“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没有借口”、“注重细节”、 “转变工作作风”、“主动补位”、“提高执行力”等等都属于这类规则。同样,以一个事例说明这种潜在文化规则的重要性,最近重庆和成都的政府部门派出了部分干部到美国挂职,这些人员回来后提出美国政府部门与我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执行力方面的差别。比如在美国,一个市民提出想在某个区域买房,将这种需求告知了相关部门,这个部门就会立刻行动,一个小时之后就给出了详实、准确的回复,包括这个区域范围内有哪些房产,价格信息如何,甚至连公交信息等都标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我们这就要经过大量的程序,延误大量的时间,我们缺乏那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规则。

这类规则很难用明规则来完完全全定性、定量地确定下来,更多的还是一种理念和要求,主要还得靠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把它展现出来,传递给所有的员工,落实到工作中。比如我们说“责任心”,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主人,如果你只对别人提要求,而自己却我行我素,那是没有用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认真负责的员工会对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真正胜任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任务和业绩负起责任来。如果我们的员工不能肯定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领导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团队和相应的事务承担起责任来。这也是我为什么反复提醒我们的领导层、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行令自先行、发挥表率作用的根本原因。

我们只有这样做了,员工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他们才知道怎么样在我们的企业中安身立命求发展,并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优秀的管理者。

第三,应该让员工切实看到可以实现的预期。

“预期”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和行为。一件完全没有奔头的事情,或者是完全看不到希望的事情,你会不会竭尽全力地去做?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都会是否定的。企业上市融资为什么会有 “杠杆效应”?是因为市场对它有创造价值的预期,这种预期才使它一次性提前拿回了今后若干年现金流的现值。股票市场为什么能形成交易?也是因为它实际上交易的是“看法”,有的人看涨,有的人看跌,所以才形成了交易。员工加盟一个企业,同样是抱着很多期望而来的,谁不希望成就自己的事业、成就自己的名誉、成就自己的梦想?员工只有从企业身上看到了符合自己要求的、可能实现的那一部分预期,才会积极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去努力争取把预期变现。

那么,员工最关注的预期是什么?我觉得,除了我前面已经提到的企业蓝图、企业文化两大方面的因素,员工最关注的预期应该是自己的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空间,这也是员工追求的主要价值所在,它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

这几年来,我们根据国资局的要求一直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争取逐步建立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本着唯才是举、注重实绩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陆续提拔使用了一批干部;进一步提高薪酬待遇水平,使薪酬待遇与工作绩效挂钩,并向一线和关键岗位人员倾斜,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增强了我们的活力,提振了员工的信心。而且前一段时间,我们继续推出了新的岗位管理办法和薪酬方案,进一步细化业务岗位分类,拓宽员工晋升通道,综合考虑员工在专业背景、学历层次、技术职称、从业经验等多方面的构成特点,着重突出对员工岗位业务能力的评价,甚至可以适当放宽入职条件,使那些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勤学肯干的员工通过努力工作能够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得到更好的薪酬待遇。

当然,受行业性质、盈利能力、政策规定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目前薪酬待遇的总体水平可能还不算高,特别是运营这块甚至还偏低。由于投资巨大和公益性要求,我们现在每年还背负着巨额的利息和折旧亏损,我们物业开发这条腿还没有成长起来去支撑集团的身躯,附属资源开发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在薪酬待遇方面也就难以发出更高的声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国资局已经给予了我们比较大的支持,集团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提高一线员工的福利,现在竹子林临时员工宿舍已经封顶,一千零八套住房春节前可以实现高质量入驻。同时,集团也已在积极与市规划国土委沟通,打算在竹子林车辆段范围内再建一千多套宿舍,尽量解决更多员工的住宿问题。同时我们自己也需要在行业内进行必要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对集团薪酬福利情况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明确“要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就必须加强集团的盈利能力”这个道理,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将地铁沿线物业开发工作做大做强,将企业发展的根基打好,真正落实“三位一体,经营地铁”的战略规划,弥补地铁建设运营利息、折旧方面的政策性亏损;二是要尽快按照洞体剥离的方案筹划集团上市工作,通过上市来进行融资,从而加快集团发展。所以大家只有埋下头来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练好内功,今后很多东西才会水到渠成。

国资局今年以来也在酝酿出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系列文件,准备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这将对市属国企的整个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带来深远的影响,给我们的员工带来更广阔的平台,更多的机遇。同时,我们一直在向香港地铁对标、学习,争取掌握其经营管理和物业发展等方面的精髓理念,提升集团的管理水平,创造集团更多的盈利空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打造出“三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掀开科学发展的新篇章。等到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也可以争取建立实施长效激励机制,包括股权、期权、限制性股票、虚拟股票等等方式,更好地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这并非是完全不可能的。

对我们的干部员工来说,所有这些事情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两个: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人与事,因为“未来”这个概念,经常会超出人们的预料,给予你更多的惊喜。作为集团的董事长,我没办法承诺让所有员工都能得到自己满意的职位,拿到自己满意的薪水,但至少可以保证给予大家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一份相对稳定、合理的报酬。我们既要让每一个员工看到希望,也要让每一个员工感受到竞争,真正让那些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想干事、能干事、愿干事的员工脱颖而出,真正做到“揽有用之才,育可塑之才,用敬业之才,建铁人之军”。今天,你也许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明天,你也许就已经成为集团的栋梁。地铁集团的未来及其一切的可能,属于我们所有的员工。

第四,应该让员工感受到以人为本的关爱。

人力资源的特性是什么?如果我们把重点分别放在“资源”或“人”的上面,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能为企业所“使用”;然而作为“人”,他有思想、有情感、会想象、能判断,只有他自己才能决定是否充分自我利用、发挥所长。因此,也有人说:生产力是一种态度。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希望它只是聘用了员工的一双手,它需要的是员工的大脑和整个人;任何一个员工也不希望他和企业拥有的其他生产资源没有什么两样,根据需要拿过来用就可以了。作为一个自然人,员工需要感受到企业真切的关爱,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工作。也许即便企业只是单纯地提供了一个工作岗位和一份薪水,员工仍然会有他的工作动机和表现动力,但企业的关爱无疑是一种从内心影响员工态度的润滑剂、催化剂,这也是人本管理的要求。

毫无疑问,企业可以给予员工的关爱是多方面的,关键看企业秉承的管理理念是什么,企业愿不愿意去做以及怎样去做。我们落实员工的薪酬福利,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肯定员工的成绩,实现员工价值成长,是一种关爱;我们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缩短管理链条、简化工作流程,明晰工作要求、优化考核指标,减少低效、无效劳动,提高整体工作效率,让员工充满信心地工作,是一种关爱;我们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就餐环境,丰富员工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塑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加强员工的情感关怀,切实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让员工快乐地工作,是一种关爱;我们建立畅通的渠道,使一线员工也能够与集团中高层管理者密切联系,保证员工的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合理的解决,也是一种关爱;我们关心员工的心理动态,及时舒缓员工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帮助他们塑造阳光心态,让他们身心和谐地健康成长,都是一种关爱。我们甚至还可以做得更多、更细、更好。

我希望我们各级管理者都真正树立起关爱员工的意识,充分发挥我们各种组织的作用,从工作、生活到学习的各个方面,增强关爱员工的能力。员工取得了成绩,做好了工作,我们不要吝啬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自豪感;员工犯了错误,没做好工作,批评也不要简单、粗暴,要帮助他认清问题所在,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布臵工作、交代任务,要尽可能让员工了解、理解意图和要求,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只是简单地发号施令、颐指气使。

我们要特别注重聆听员工的声音,注重与员工的沟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这样的经历:哪一门功课的老师越关注你、鼓励你,你对哪一门功课的兴趣就越浓、学习劲头就越足。虽然我是集团的董事长,但任何一个员工上门来找我反映工作情况的时候,我都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接待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哪怕自己回头再去加班加点地处理手头的工作,不会因为他们只是一个普通员工而拒之门外。尽管这样似乎有些违背层级管理的原则,也会让自己很累,但我认为既然他们直接找到我,一定是有特殊的原因,我不想对他们的工作热情泼冷水,同时也想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受到尊重和重视的。当然,我并不鼓励普通员工有任何事情都来直接找我的做法,但这种情况一经出现,很多时候也反映出我们下面的管理层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至少是聆听、沟通方面有不到位的情况。有时候,有些问题可能我们一线的员工看得更到位,要多多听取这些合理化的建议,才能够让我们的工作得到进步,同时也才能够给更加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所以,我希望我们各级领导都要重视这个

问题。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以一种更理性、更正常的渠道反映出来,多一些有建设性的东西,少一些不负责任的牢骚和宣泄。我们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渠道,其中包括集团OA系统中的员工论坛和领导信箱,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发现人才的平台和渠道。

我们还要重视员工的专门培训,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沟通力、协调力、实干力等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哪怕他今后离开了地铁集团,这也是我们给予他的一种财富。一般跨国公司的培训费用大致在其营业收入的2~5%左右,爱立信公司甚至达到了10%。这与它们的经营领域、行业性质、竞争情况有关,但也充分说明培训学习对企业、对员工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尽管受到不少政策规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目前还很难投入很多时间和资源去做这件事,主要还是要靠员工自己,但我们并非无所作为。我们成立了有培训中心,组建了兼职培训师队伍,并一直在结合实际开展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新员工入职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我们还在塘朗山车辆段积极筹建大规模的实训基地,同时也在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协商开展在职培训、委托培养等合作事宜,争取为员工提供更加优越的培训条件和更加全面的培训安排。除此之外,我们分批派出员工到香港地铁学习、聘请专家讲课、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切磋、考察调研、内部点评讲解等等,不也都是一种特别的培训关爱吗?

我相信,就像我在今年运营分公司半年总结大会上所讲的那样,只要我们用心,员工就能够感受得到这份关心,感受到这个大集体的温暖、大家庭的温馨,就能够更舒心地工作,更快乐地成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形成一支更有力量、更加坚强的“铁军”。

三、面对企业,员工应该怎么做

这是承接今天第二个问题的反向命题。面对集团,我们员工应该怎么做?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一定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尽管见仁见智,但在正常情况下,估计不会有太大的差异。那么,员工究竟应该怎么做?除了前面我已经提到的那部分,员工要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要践行企业的文化、要遵守企业的规则、要承担对企业的责任义务等等,我主要还有四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要对企业常怀感恩之心。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求员工要感恩地铁公司,也许我们的员工以后会选择其他公司。但不管选择什么公司,这段经历都会沉淀在你的记忆中,希望它是值得你怀念,值得你自豪,值得你思考,对你将来的事业是有所裨益的。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它也哭。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成就他生命和事业的高度。”有一首歌大家也都知道,歌名叫做《感恩的心》。这是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歌曲,不仅旋律动听,歌词也写得极富哲理,唱出了无尽的深意。“感恩父母,是他们赐予了我们生命,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感恩师长,是他们用知识和智慧健壮了我们的羽翼,使我们有飞向天空的力量;感恩同事朋友,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相遇相知便是最大的缘分”。同样,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企业,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挥洒青春热血、谱写壮美诗篇的舞台。

我曾经看到有人写的一段话,充满了感情,“我感恩,如果没有企业,也许我依然像在枫叶一样随意散漫;我感恩,是我们的企业让我真正成长、成熟;我感恩,是我们的企业让我拥有了体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工作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更是我们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而我们的企业,正是体现我们自我价值的平台。企业给我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给我一个工作和学习的平台,给我一个相对优越的待遇,让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回忆过去,感恩现在,才能把握住明天。企业给予了我很多,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本岗位的工作,才能对得起企业给予我的收获。”

感恩,既是人性,也是品质;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处世智慧。无论感恩对象是谁,都是如此。不要以为感恩企业就是一个口号、一种做作、一种矫情,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在内心中融入这种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形成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又会决定你的思维和行为,并最终决定你的结果。是积极还是消极,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取决于你的心态。也许公司还没有给予你想象中的那么多,甚至可能还出现了一些不公平,让你受到了委屈,但这在任何

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都是难免的,这时更加需要你正确地分析处理。你应该抬起头来打量打量四周,看看后面和前方,认真思索一下,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了?在抱怨公司之前,你有没有先诘问自己为公司到底做了些什么、创造了哪些价值?有没有真正摆正了自己的位臵、端正了自己的心态?如果你没有办法调整负面的心态,总觉得公司对不住你、亏欠了你,总觉得窝囊、不得志,工作起来非常压抑,那你只能重新做出选择,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是不可能尽心工作的,只会耽搁自己、耽搁企业,两者都不得好。但是你要记住一句话:任何一次重新选择,都会浪费自己非常宝贵的时间。

我记得幸辉同志在今年年初集团召开的务虚会上所作的发言题目也是“心态决定一切”, 心态确实非常重要。只有你真正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有愧疚之心、责任之心,才会对他人、对环境少一份挑剔,多一分欣赏,不再抱怨,不再推诿;才会敬业而忠诚,始终把公司的荣誉和利益摆在第一位,惜之如金、护之如目,才会为公司举名举利而奋不顾身,才会时刻扪心自问:我是否做好了自己的每一件工作?如果没有做好,你都会过不了自己心中的那道坎。这个时候,你才有可能跟随企业去逐步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

我也多次提到过,在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办公室、会议室、走廊上,到处都张贴有一幅画:海面上一艘巨轮正在冲向冰山;画下写着:只有你才能挽救这艘巨轮!我们地铁集团这艘巨轮也已经起航,它承载了我们所有员工的希望和梦想,我们每一双手都应该是一支桨,只有我们共同伸出双手,让千千万万支桨一起使劲,我们的航船才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避免触礁、撞壁。

第二,要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

大家可能也知道黑格尔的一句话:“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的伟大事物都是靠激情来成就的。”比尔•盖茨也有句名言:“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他用这句话阐释了自己对工作的激情。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员工,最重要的素质是对工作的激情,而不是能力、责任及其他,虽然它们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对他的观点非常赞同。对于工作饱含激情的人,永远都是企业最为欣赏的人。其实,我们对人对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大概没有人会喜欢冷漠、沉闷、阴翳、没有朝气和活力的人。

激情源于热爱。很多人碰到一本好书、一部好片,可以甘之如饴、挑灯夜战、一睹为快;也有的人打麻将、玩扑克,可以精神抖擞、通宵达旦、不知疲倦,有的人甚至在事后还能把每一幅牌进行丝毫不差的“复牌”,重新思考、点评当时的错漏和得失,为每一个细节快乐或懊恼不已。玄奘能够不远万里、历尽艰辛西行取经;曹雪芹晚年贫病交困, “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仍然勤奋写作《红楼梦》,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陈景润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经常忘记睡觉吃饭,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1=3”;爱迪生这个一生都在实验室度过的人也说:“我从没有一天不是在工作。”是什么让他们达到了这种忘我的境界?是激情。

1950年,李嘉诚其实就是家塑料厂的老板,他在香港的厂房一个好的窗户都没有,但是他自己一件件事去做。天一亮,他就去跑,回来一个站一个站上,自己又是操作工,又是技师,又是推销员,又是设计员,又是采购员,又是会计,又是出纳,一点点去做。靠什么呢,也是激情,做成现在的香港首富。。

无数的事实证明,激情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很多原本平凡的人,都因为他们的激情而不平凡。激情是一种能量,它使你的才华发挥到最大限度;激情是坚守的基础,你可以利用它来补充你的精力,并发展出一种坚强执着的个性;激情也是一种高度负责和忘我献身的精神,给你带来智慧和创造力。激情绝不会让你被动地应付工作,它不仅可以使你致力于人生远大的目标,也可以使你把每一件工作做到极致,不尽善尽美绝不罢手,而且它还能感染、带动身边的人。如果我们都对事业、对工作高度热爱,对业务、对知识无限渴求,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憧憬,你就会点燃激情,以愉悦的心情激发出拼搏、奋斗的动力,那么我们的企业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境况,大家都可以想象。

所以,我们都应该经常对比一下自己看书打牌、玩耍时候的劲头,就知道自己对工作投入了多少激情。有些人可能会想,只要提拔我,给我涨工资,我肯定有激情,改变我的工作态度。其实,这种激情不叫激情,你今天可能有,明天可能就没有了,这些激情很快就会消失。如果你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始终无法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激情,你应当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要么就甘愿于自己的碌碌无为,要不总为自己寻找这样那样牵强的借口。真正的激情,会让你每当完成一件精益求精的工作,都会体味到一种透彻心脾的痛快,这不是位臵和薪水可以代替的感觉。

实际上,我们身边并不缺少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简炼同志,可以就8号线的建设问题与市长长谈几个小时,这是一种激情,多年来他的那种工作热情始终不减,一直对高新技术很执着。湘生同志,受了伤,脑袋缝了7针,但依然回到公司,又全身心投入到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容建华同志,晚上十一点多还在工地隧道检查,第二天一早又继续上班。全清、张宁、力平等同志都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地铁能够成就今天的事业,是靠我们大多数的激情来成就的。我们的同志白天晚上地蹲守在工地现场,经常是一身汗水一身泥,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还有前段时间我们在宣传栏里张贴的那些“保开通”的先进分子,他们都有许多可贵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有些人很幸运,天生就拥有激情。6年前,在大铲湾公司时,我就跟所有员工分享过华侨城大酒店的案例,今天我想再与大家分享这个案例,让我们感受这份干事创业的激情,并将其投入到集团的建设经营活动中。华侨城前董事长任克雷同志在深圳湾大酒店开业时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华侨城大酒店的建设和开业给了我们新的激情。第一,它给了我们一个概念,给我们留下一面老墙,也许对一个建筑来说,一面老墙并不重要,但对一个城市来说,留下一面老墙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中国太古老,我们常常不爱惜我们的历史,中国的城市发展太快,因为太快,我们常常不爱惜自己的过去。今天我们留下一面老墙,不是西安,不是重庆,也不是北京,而是仅仅有20多年历史的深圳。这说明我们在变,中国人在变。当我看到人们拿着相机不断为这面老墙拍照时,我深深感动了;当我听到法国总领事说,这是中国第一面有记录的墙,我深深的感动了,因为他们理解了我们。这不是一面老墙,这是一个概念,它告诉我们一个有真正历史的城市才会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城市。第二,华侨城大酒店给了我们一个目标,我们有很多的遗憾,所以在建设华侨城大酒店的时候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今天要让它成为一个白金五星级酒店,明天让它成为屹立在深圳湾旁的一座百年老店。”,对我们集团来说,地铁建设就是一项百年工程,我们所要打造的也是同样的一家百年老店。“大家看看那些大门,700多公斤的油木大门;看看外面那些花岗岩的巨柱,一定会相信它能经受住岁月的风吹雨打。几百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在座的人可能都不在了,但华侨城大酒店还在;100年以后的那些住客和游客如果看到我们今天的录像,他们一定会为我们这些人,为我们今天的激情所感染。第三,华侨城大酒店给了我们一个定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的团队从奥兰多回来,从拉斯维加斯回来,在飞机上我们就有一个决心:在华侨城建中国人自己的主题酒店。2001年威尼斯酒店开业了,我们的梦想实现了;又过去5年,海景酒店改造了,华侨城大酒店建成了;茵特拉根酒店也快亮相了,我们的梦在延续,再过5年,再过10年,华侨城主题酒店可以在全国遍地开花。为什么?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定位,我们要作中国主题酒店的领跑者。”,从这些讲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华侨城集团经营者的激情,看到他们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在我们地铁集团,我们的员工同样拥有这份激情。前几天有人给了我一首在百度“地铁吧”上看到的词,名字叫做“为青春之星写的词”。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我们员工写的,但写得确实很有才气,也很有激情和豪情。我们的很多员工都很有才华,市政府把地铁交给我们,应该是放心的。我把它记了下来,送给大家共同欣赏:

生活在不同的天空下 ,

有着同样的快乐和梦想 。

踏上青春这段人生的赛场,

精彩中含着淡淡的忧伤。

岁月如刀会伤在每个人身上,

心底依然保留着一份希望 。

失去就再也得不到补偿,

我们生命里永远没有绝望 。

穿透灵魂的微笑,?

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春在这里相撞 ,

激情在这里飞扬 ,

真心感谢这一缕阳光。

让我们更向往远方,

你我的青春都一样,

在幸福和痛苦中成长 。

勇敢去面对潮落潮涨,

给奋斗赋予全新的力量,

我们的青春都一样。

在梦想和现实中坚强 ,

执著的追求永不遗忘,

用拼搏创造人生的辉煌,

请为我们加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站在青春的舞台将未来点亮。 这是一首很有激情的诗,我看了之后很受感动。我希望这是我们员工写的,我相信也是我们员工写的。我们的员工对未来抱着美好的愿景,我真心希望这首词的作者,能够真的像他自己写得那样,永葆积极向上的激情,执着、坚强、持之以恒,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辉煌。

第三,要不断追求自我超越。

许多人埋怨:我和他在一起,为什么机会总是光临他?我看过一本书《命运》,里面有一篇小文章:有个人老是觉得自己的命运不好,运气不佳,于是他就去找一个很有名的巫师占卜。他告诉巫师:“我工作很努力,干得也很好,但为什么总是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巫师让他伸出左手,然后说: “你的事业线和生命线都很直,很不错;钱财线虽然不及前两条,但是也够富足。”他听了就更加不理解:“那为什么我总是无法取得进步?”巫师就让他把左手握成拳头,问道:“现在三条线在哪里?”“在我的手里。”他顿时明悟:原来所有的命运和运气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是啊,每个人的命运和运气实际上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但是,天上会掉馅饼吗?不会!任何人真的可以一步登天吗?不能!百炼才能成钢,厚积才能薄发。与其抱怨别人不重视你,不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命运只会掌握在自强不息的手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走过来的,从小学到大学,从无知到有知,从单纯到复杂,从空白到丰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蜕变,不断进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所以,我们取得了自己今天的成果。然而,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终点了,就可以偃旗息鼓、固步自封了,那么明天你可能就已经处在被淘汰的边缘。因为时代在变迁、世界在变迁,环境在变迁、企业在变迁,地球24小时都不会停止转动,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我们的工作每天都在向你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考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可能指望自己曾经积累的那点知识、经验和能力永远能够包打天下,永远可以应对万事有余。如果持有这样的想法,只会让你彻彻底底地落后在公司成长进取的步伐后面,更谈何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尊、自强,善于自我改变、自我超越的人,才会时刻警觉自己的无知和能力的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不断去改善,向着成功的目标迈进。

要追求自我超越,你就不能满足于现状,你要相信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以此来激发自己源源不绝的动力。大约250年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腓力艾西特学院的校园中,有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在哭泣,因为他受到同学的讥笑很想回家。他穿了一身怪异的衣服,那是他母亲缝制的,上面沾满油污。因为他的衣服与众不同,所以同学都嘲笑他。他想回家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下个星期五他不敢上台演讲。他知道父亲为了送他上学已经把农场抵押,他也晓得若想成功必须受教育,可他仍然想回家,因为不敢上台演讲而哭泣。但是20年后,这个曾经哭泣的小孩成为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并起草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献之一——独立宣言。他就是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我非常确信,在我们地铁集团这个庞大的团队中,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出类拔萃的员工,对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企业带来重大的影响。是金子,他终究会发光;是太阳,他总会从地平线上升起。

要追求自我超越,你要经常问自己为一切可能做好了准备没有?因为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我在以前的管理工作中经常向员工灌输一种方法论:要“把自己拔高一层”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主办、主管,那么你至少应当把自己放到部长的角度上来思考、处理问题;如果你是部长,那么你应当把自己放到副总经理、总经理的角度上来思考、处理问题。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你不能越职、越权,但你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如果总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多想,不愿多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都是不利的。把自己拔高一层来思考处理问题,不仅是一种非常好的工作方式,也是一种进步的方法。通过这种做法,你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大局意识,增强自己对工作的把握能力,而且可以向领导提交更加令人满意的答卷,同时还能够提前在心智、能力、经验上对自己进行磨练,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所以说,不要总是把自己原地踏步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这是一种惰性,不克服这种惰性,你走到哪里都会一样。决定你表现能力和水平的,不是你现在的位臵,而是你的眼界和境界。

要追求自我超越,你不仅要读好有字的书,还要特别注意学会读好无字的书。什么是“有字的书”,大家都明白。那么什么是“无字的书”?那就是倾听和与人交流。我们每个人如果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就会发现自己学到的很多东西,得到的很多提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在日常工作中对他人言行的观摩和学习,特别是调研、开会和探讨。在这些正式非正式的场合里,不少人的发言、讲解都浓缩了他的思考和提炼,往往会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当你为一些问题苦苦思索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时候,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都可能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或者是给你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给你带来事半功倍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学会站在别人肩膀上成长。

人的身体之所以能够保持健康,是因为人体的血液时刻都在更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永远是生命的主题。心到哪里,成功就会到哪里。我希望我们的员工,每一天的你都是一个全新的你,都在用心实现自我超越。这样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是充实的、自豪的,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愧疚。

第四,要注重做好自我管理。

任何一个取得不凡成就的人,都很懂得自我管理,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事例。自我管理涉及的范畴很广泛,包括了解自己的潜力、强化自己的专长,树立自己的目标、分解自己的任务,判断自己的方向、改进自己的行为等等。但我在这里主要想强调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对我们员工与公司一起成长非常重要,但又很容易被人忽视。

一是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这不仅仅是要求我们要恪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更重要是慎独,能慎独就能自律。真正出色的员工都是自我约束能力很强的人,他们从来不用别人来强迫和监督,领导在与不在,都是一个样,自觉、积极、主动地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力求完美,绝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白天一套、晚上一套,绝不会带着虚假的面具。因为他们知道,要达到事业的顶峰,就不能够仅仅在别人注意你的时候才装模作样地好好表现一番,任何成功都是里里外外真实积累的结果。投机取巧可能会一时得逞,但一定维系不了多久,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严格自律的员工,成就事业的机会更大,他们并不见得特别的聪颖、能

干,仅仅是比别人多了一份用心、一份决心和一份恒心,即知即行,而且贯彻到底。所以,我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律精神。

二是要正确对待挫折。成功与挫折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对孪生兄弟,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能否正确对待挫折,却很能考验一个人的智慧。如果遇到挫折,总是怨天骂地;看到别人提拔,总认为领导不公平;讲到待遇,总觉得自己最差,反正一味都是抱怨,而从来不进行自我反省:“我做得怎么样?我努力了吗?我所做的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薪水吗?”抱怨得越多,失去得越多,借口只会让你一事无成。当然,我们不排除自己遭遇的挫折中确实可能会有一些委屈,因为我们的世界都是凡人。董事长也好,总经理也罢,都吃五谷杂粮,都会生病,都会说错话、批错人、办错事。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永远都是相对的。有了这种心态,你就会平淡、平和下来,挫折的杀伤力就锐减了一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的生命如河水奔流,不遇到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就是说人生如果太一帆风顺,就没有了乐趣。这是一种怎样豁达的胸怀!因此每一次的失败,都能磨练你的技巧,提高你的勇气,考验你的耐力,培养你的能力。所以,面对挫折,智慧的人会反思而不气馁、愧疚而不失望、自责而不伤感、悔恨而不低迷,理性冷静地进行总结分析,寻找妥善的解决之道,作为下次处事的参考和借鉴。这样从挫折中获益,在挫折中踏出一条新路,离成功也就不远了。记住,永不言败的人会水滴石穿,生命的价值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之中。

三是要正确对待荣誉。荣誉总是一个令人高兴和骄傲的东西,但人有时很容易在赞扬声中飘飘然、晕晕乎,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把好事变成了坏事。希望我们的员工都记住,面对荣誉,一定要谦和,不要为此得意忘形,更不要忘记在你取得成绩的路上给你铺路的人。就像很多的世界冠军,在他们辉煌的背后,有多少陪练人员、多少后勤人员,为他们的成功付出了艰辛和汗水,这些人同样值得铭记。我们既要学会笑,但也千万不要忘记怎么哭。所有的成绩和荣誉一经取得,就已经属于过去,你和所有人又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躺在自己的荣誉薄上睡大觉,你很快就会被别人抛在后面。我记得有一次出国到埃及,下了飞机,一股荒凉、沧桑感就强烈冲击着你的视线。埃及和中国一样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但古时的辉煌已经破落,现代文明与科技进步已将其远远甩开。昔日历史的伟业已经荡然无存,沉淀下来的仅有历史厚重的悲哀。如果我们国家不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成绩,而是继续延伸文革的历史,也许现在能向世人数落的也只有历史。所以,如果成绩和历史变成了包袱,人就没有进步,国家就没有发展。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如果时刻都保持危机感,低调、虚心、勤奋,他就不会被昨天的荣誉压垮,就会勇敢而有准备地挑战未知的困难。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强大,企业才会兴旺,个人的前途才会光明。

四是要正确对待同事。大家作为同事,能够走到一起就是一种缘分,我们应该珍惜这种缘分,维护和谐融洽的氛围。我们一定要学会欣赏别人。当你学会欣赏同事的时候,也就是你的人格已经走向成熟的时候。如果你看到的总是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觉得同事一无是处,你的人格就还存在缺憾。一个员工是否具有欣赏别人的眼光和接纳别人的胸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这种眼光,才能取长补短、团结协助、共同进步。这也是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素质之一。当同事间出现矛盾,大家各自要从善良的一面来考虑,要心胸开阔,交心解释,换位思考,多想想对方的好处,多作自我批评,这样同事关系就会融洽、和谐。要减少同事间的矛盾,关键还要杜绝矛盾的源头:那就是工作时间尽量不谈论工作以外的事,非工作时间尽量不谈论公司以内的事,特别是员工之间的事情。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尤其注意慎言。话说出去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话说出去之后,你便成了话的奴隶。本来谈论的可能是一件好事,或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往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传十、十传百,好事就传成了坏事,好人就传成了坏人,真理就传成了谬论。同事间产生了隔阂,又不及时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就会越积越大,公司的和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使自己每天都有好心情,就要做到与同事、家人和朋友不谈公司中的你、我、他。

我刚才是把员工和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两个主体来概括地讨论今天的话题的,但实际上,企业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所有员工的集合,才构成了它的实体。因此,员工和企业其实也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我们不论是谈企业,还是讲员工,最终所有的要求和希望都会落脚到我们的每一位管理者、每一位员工身上,包括我自己在内。地铁集团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地铁集团。这个表演的舞台由我们共同创造和维护,但每个人的表演水平则主要取决于自身。我们每个人的作为都在影响着集团的发展变化,只是程度有所差异而已,当它凭着相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汇集起来,才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超越自我,那么集团的发展也一定会不断跨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共同的成长。 谢谢大家!


相关内容

  •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手册(2011版初稿)
  •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手册 (2011年版)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二O一一年七月 目 录 企业文化纲要 ......................................................................... - 4 - 一.企业使命 ............... ...

  • 构建"企业以员工为本,员工以企业为家"的文化
  • 围绕<构建"企业以员工为本,员工以企业为家"的文化>这个调研课题,2010年以来,政工部和部分基层单位党委书记先后前往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省等电力公司进行了考察调研:8月中旬,对江北.沙坪坝.北碚供电局,秀山.奉节.潼南供电公司,超高压局.电网检修公司等基层单位进行 ...

  • 论企业文化与员工关系管理
  • 论企业文化与员工关系管理 企业文化,大道无形,看不见也摸不着,让不少管理者感到很"虚",不知道如何下手,文化建设重点在那里,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够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使得很多企业的所谓企业文化建设最终变成口号式的结果. 从概念上讲,企业文化又称为公司文化 ...

  • 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 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 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作用非常显著.本文首先从企业文化的定义.内涵.表现形式.内容.特点等方面认识企业文化,并阐述了现代企业文化的特征.接着从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和企业文化在人才争夺战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结合案例来论 ...

  • 人力资源本科毕业论文范本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学 院: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 论企业员工忠诚度的提升 年 XX 月 XX 日 XXXXX XXXXXX XXXXXXXXXX XXXXXXX XX 目 录 摘要„„„„„„„„„„„„„„„„„„„„„„„„„„„„„„„„1 一.概述„ ...

  • 致员工的感谢信
  • 各位同仁:   新年好!   我们在经历了xx年的辉煌之后,又度过了xx不平凡的春秋。过去的一年,旅游市场跌荡起伏,给我们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变数。我们携手并肩,互相激励,共同努力,终于取得不俗的成果。我们在郑州新的公司,蓝图绘就、开始盈利。愿意和企业一起奋斗、成长的各位同仁,将在一个新的平台上继 ...

  • 2016两会发言稿
  • 篇一:2016爱岗敬业演讲稿:为更加辉煌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2016爱岗敬业演讲稿:为更加辉煌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爱岗敬业演讲稿:为更加辉煌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认清形势.再接再厉.为更加辉煌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深入学习.贯彻集团两会精神以来,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在已 ...

  • 我与企业共命运
  • 我与企业共命运 有一位学者说过:"如果不能理解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经历的苦难有多么深重,就难以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于中华民族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那么不了解中国革命的解放战争,就不会深刻了解革命先辈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可歌可泣的伟大功绩,只要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我们才能会珍惜今天来之不 ...

  • 企业如何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 目 录 摘要„„„„„„„„„„„„„„„„„„„„„„„„„„„„„„„„1 一.概述„„„„„„„„„„„„„„„„„„„„„„„„„„„„„„2 (一)引言„„„„„„„„„„„„„„„„„„„„„„„„„„„„„2 (二)员工忠诚度的含义„„„„„„„„„„„„„„„„„„„„„„„2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