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包埋技术在益生菌制品中的应用

《乳业科学与技术》2007年第6期(总第127期)271

!"

!!!!!!"

!"

!!!!!!"

摘用。

综述

微胶囊包埋技术在益生菌制品中的应用

赵红霞,李应彪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要:益生菌对人体具有保健功效,在乳制品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但制品中益生菌的存活率很低。微胶

囊包埋是保护益生菌免受外界环境侵害的常用方法,综述了益生菌的微胶囊包埋技术及在生产中的应关键词:益生菌;微胶囊;挤压;乳化

中图分类号:TS25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87(2007)06-0271-03

TheApplicationofMicrocapsuleEmbeddingTechnology

inProbioticProduct

ZhaoHongxia,LiYingbiao

(FoodInstituteofShiheziUniversity,ShiheziofXinjiang832003,P.R.China)

Abstract:Probioticstohavethehealthcareeffecttothehumanbody,indairyproductsapplicationdaybydaywidespread,butintheproductprobioticsthesurvivalpercentagetobeverylow.Themicrocapsuleembeddingistheprotectionprobioticstoexempttheexternalenvironmentviolationcommonlyusedmethod,summarizedhasthemicrocapsuleembeddingtechnologyandintheproductionapplication.

Keyword:probiotics;microcapsule;extrusion;emulsification

前言

微胶囊技术是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发展迅速、用途广泛而又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所谓微胶囊技术(MicrocapsuleTechnology),其实指的就是利用天然的或者是合成的高分子包囊材料,将固体的、液体的、甚至是气体的微小囊核物质包覆形成为直径在(5-400μ1-5000μm范围内,通常是在m大小之间)的一种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型胶囊的技术[1]。经过微胶囊化技术所形成的这种微型胶囊的外形是多样化的,可以是球状的葡萄串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胶囊的外表面有光滑的,也有折叠的。微胶囊的囊膜既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双层或者是多层结构,而囊膜所包覆的囊核心物质既可以是单核,也可以是呈多核。微胶囊技术中的包囊材料的选取通常需根据具体产品的具体要求进行,既要求包囊材料能够在囊心物质上形成一层具有粘附力的薄膜,而且还要求使包囊材料不与囊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还要考虑到产品的渗透性、吸湿性、稳定性、溶解性以及澄

清度等因素。有时包囊材料还常与着色剂以及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和塑化剂等一些品质改良剂在联合使用,从而使产品呈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及迷人的外观,便于不同产品的区分。特别是在食品工业的生产中,包囊材料的选取还要求符合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要求,做到无毒无臭,同时还不会对制成品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在食品加工业中所选用的包囊材料主要是以水溶性的胶类、淀粉、酪蛋白、海藻酸盐和纤维素衍生物,例如阿拉伯胶、海藻酸盐和羧甲基纤维素、酪蛋白钠等为主。囊心物质的选取,在食品工业中主要是一些维生素类、酶类、挥发性香精香料、酸味剂、食品防腐剂以及酒类等,或者是在多组分制品中,相互接触混合时容易对制品中的某些成分产生不良影响的一些物质[2]。

1益生菌的微囊化技术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制剂,能够改善宿主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益生菌能抑制有害微生物和食物中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等的生长。益生菌在肠道内通过产生酸、细菌素及

收稿日期:2007-07-25

272

赵红霞等:微胶囊包埋技术在益生菌制品中的应用

吡喃古洛醛酸的聚合物相联结。海藻酸钠中D-吡喃甘露糖醛酸多聚物的长度影响微胶囊颗粒的结构特征[7]。为形成固体胶粒,细胞悬液与海藻酸钠的溶液混合,然后该混合物滴入含多价离子的溶液中,液滴立即形成凝胶球。海藻酸钠作为微胶囊壁材的优点是制备条件温和、简单、价格低廉和较高的生物相容性[8]。形成微胶粒的海藻酸钠溶液的浓度并不固定,微胶粒的直径大约2-3mm,颗粒的大小和外形取决于海藻酸钠溶液的浓度和液滴下落的距离。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提高,颗粒直径变小。挤压器的出口孔径是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它可以控制液滴的大小。液滴的大小也受海藻酸钠组成的影响,L-吡喃古洛醛酸的含量越低,则微球的直径越小[9]。其工艺流程如下:

(无菌)4%海藻酸钠

菌种活化→离心(4000×)→悬浮细胞(10cfu/mL)→混合→g,15min,4℃滴入CaCl2溶液(0.1mol/L)→固化(2h)→清洗→贮存(0.85%盐水,4℃)

竞争肠道黏膜的受体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来发挥功效。益生菌在肠道内可以产生β半乳糖苷酶,能够缓解乳糖不耐症患者的症状。益生菌还具有抗肿瘤和抗突变的作用,益生菌的这种功能涉及多个因素,如抑制致癌物和能够转化致癌物的微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等[3]。

益生菌在人体中的存活和增殖能力对益生作用有着重要影响,益生菌制品中的菌应该代谢稳定,活性较强,通过上消化道后有大量存活,进入肠道后发挥益生作用。许多研究显示,发酵乳制品中益生菌的活性较低。Ravula和Shah报道了大量的益生菌不能在发酵冷冻甜食中存活,他们报道了在-18℃贮藏8-12周益生菌的数量下降了5-6

log单位。Lankaputhra和shah发现,嗜酸乳杆菌和

双歧杆菌在酸性和胆盐的环境中存活量较低[4]。

目前的研究表明要获得所期望的保健效果,产品中益生菌的含量必须足够高。日本的发酵乳与乳酸菌饮料协会规定乳中的益生菌菌数至少为但107个/mL,以确保有足够的活菌发挥保健功能。

是益生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很弱,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酸奶和发酵乳中的益生菌的存活比率很低。发酵乳制品在-18℃的条件下贮存8-12周后,活菌数下降了5-6个对数周期。胃酸和胆盐的环境下,乳制品中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菌数会很快地下降[5]。利用微胶囊包埋技术保护益生菌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微胶囊包埋可保护益生菌免受噬菌体的侵害,提高其在冷冻干燥过程中的存活率,增加贮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将益生菌用微胶囊技术包埋在壁材内,也可以降低外界环境对细胞的损伤。应用于益生菌的微胶囊包埋技术可分为两类:挤压法和乳化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将益生菌的存活率提高80%-95%[6]。

1.1.2乳化法

乳化包埋法是先将少量益生菌细胞悬液(非连续相)加入到大量的植物油中(连续相)如大豆油、葵花籽油或玉米油,然后经过均质形成油水乳化液。一旦油水乳化液形成,水溶性的多聚物相互交联,在油中形成不溶性的微小胶粒。乳化液中不连续相的体积越小,最后形成的微粒的尺寸越小。形成油不溶性的微粒的方法取决于所选用的壁材,最后通过过滤收集微胶粒。微胶粒的大小取决于搅动地速率,一般的微粒的尺寸在25μm和

2mm之间。此项技术已成功用于包埋乳酸菌生

产发酵乳[10]。乳化技术的工艺流程如下:

(无菌)4%海藻酸钠

菌种活化→离心(4000×(108cfu/mL)→混合→滴入植g,15min,4℃)→悬浮细胞物油中(含0.2%吐温80)→搅拌(200r/min,10min)→滴加CaCl2溶液(0.1mol/L)

(40min)→离心(350×(0.85%盐水,4℃)→静止g,10min)→清洗→贮存

1.1微胶囊包埋益生菌的技术方法

1.1.1挤压法

挤压法是最普遍的利用亲水胶体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它包括制备亲水胶体溶液,加入微生物细胞,挤压细胞悬液,使其通过注射式针头,以液滴的形式落入固定液中。最终产品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针头的直径和液滴下落的距离。挤压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和较高的细胞存活率。挤压法制备微胶囊最常用的壁材是海藻酸钠。海藻酸钠是由D-吡喃甘露糖醛酸和L-吡喃古洛醛酸组成的线性多糖。不同来源的海藻酸钠其组成及D-吡喃甘露糖醛酸和L-吡喃古洛醛酸的序列差异很大,同时这些差异也显著影响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壁材的功能性质。二价阳离子如Ca更易于与L-

2+

2益生菌微囊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前用于包囊生产的载体材料有:海藻酸盐、型卡拉胶和刺槐豆胶、聚乙烯醇、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壳聚糖和明胶等。其中由于海藻酸盐价格便宜,生物相融性好,在微生物细胞包囊中应用较多。但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在有螯合剂(如磷酸,乳酸和柠檬酸)存在的情况下,由于螯合剂对钙的亲和性比海藻酸钙强,使得海藻酸钙不稳定,因此在囊化的益生菌培养过程中会遇到胶粒的稳定性问题,使得细胞从胶粒中释放出来。至于其它的基质材料,如壳聚糖包埋细胞在发酵期间会从胶粒中释放出来,引起下批发酵时初始细胞数的下降。因此,对胶粒进

《乳业科学与技术》2007年第6期(总第127期)273

行适当的处理,如在胶粒外包膜,可以提高胶粒的性能,胶粒外涂层不仅防止细胞的释放,也增加了机械和化学稳定性,具体的方法有:用阳离子聚合物进行交联;用壳聚糖、聚赖氨酸等聚合物涂膜;载体与淀粉混合使用;载体中加入细胞保护剂[11]。

得到各行各业研究者的重视和青睐,它的广泛应用与优越性能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现阶段,我国被投入市场的微胶囊化产品同它们存在的巨大应用潜力相比较还是很小的,同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尤为突出。发展微胶囊技术、微胶囊产品、改善微胶囊产品的应用性能和完善微胶囊传递体系的理论模型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2.1用阳离子聚合物进行交联

海藻酸钠的胶粒通过与阳离子聚合物交联,使其变得稳定。这些阳离子聚合物,如聚乙烯亚胺和聚丙烯亚胺或聚乙烯亚胺和戊二醛,在胶粒周围形成膜,用戊二醛喷洒交粒一直被认为是减少细胞释放的稳定技术。Groboillot等用4%的壳聚糖和1,6-二异氰酸酯或戊二醛交联形成的膜,获得强度较大的微胶囊,这种双功能剂和壳聚糖的反应形成了连接壳聚糖分子的桥,桥的长度取决于交联剂的类型。Hyndmon等用甲苯异氰酸酯作为凝胶的交联剂时取得了同样的结果[12]。聚赖氨酸等聚合物涂膜2.2用壳聚糖、

Overgaard等制作了用壳聚糖涂膜的海藻酸钠胶粒,它是将海藻酸钠滴入CaCl2和壳聚糖的混合液中形成胶粒;Mcknight等也报道了用壳聚糖在海藻酸钠胶粒表面裹膜,发现将海藻酸钠胶粒悬浮在低分子量的壳聚糖溶液中形成膜后,可以减少40%细胞释放。Mcknight等的实验表明,低分子量的壳聚糖比高分子量的更易渗透到海藻胶基质中,形成更加紧密的膜。

[13]

参考文献

[1]秦立虎,宗青山.微胶囊技术及其在乳品加工业中的应用[J].

山西食品工业,2003(1):5-8.

[2]宋建.微胶囊化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3]曹永梅.肠溶性乳酸菌微胶囊的制备[J].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8,25(2):71.

[4]宋健,陈磊,李效军编著.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4.

[5]李祥明,张均利,常维山.乳酸菌微胶囊化的初步研究[J].饲料

研究,1998,12:23.

[6]张强,袁静明.卡拉胶包埋乳酸菌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

1992,12(2):22-24.

[7]刘瑛华,赵进宝,吕秀芳.微胶囊包埋技术在益生菌制品中的

应用[J].食品机械,2004,20(2):28.

[8]魏华,傅金衡,余世望,等.双歧杆菌添加剂的服用效果观察及

保存实验.南昌大学学报,1997,21(1):90-94.

[9]汪秋安.喷雾干燥微囊化技术与应用[J].天津轻工,1992,(4):

25.23~

[10]许本发,李宏建,柴金贞.酸奶和乳酸菌饮料加工[M].北京: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1994.

Larisch等报道了用聚赖氨酸对胶粒进行包

膜的实验,聚赖氨酸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应用于食品工业,如酸奶的生产。Champagne等指出,用单层的聚赖氨酸涂膜海藻酸钠胶粒时减少细胞释放的作用不明显,但用聚赖氨酸双层涂膜可以减少近50%的细胞释放。

[11]张艳杰,徐红华.益生菌及在食品中的应用[J].中国乳业,

2001,29(5):47-50.

[12]曹永梅,许时婴,张灏.肠溶性双歧杆菌微胶囊的制备[J].食品

与发酵工业,1999,1925(2):71-77.

[13]薛峰.微胶囊技术主要方法概论[J].食品科学,1990(12):1-8.[14]赵刚,王大泉,李建清.益生菌应用于菌群调节及免疫调节的

研究现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0(2):120-121.

2.3载体和淀粉混合使用

Wunwisa等用海藻酸钠/淀粉液芯胶囊,包

囊的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能够保持较高的细胞活性和发酵能力,胶囊膜允许营养和代谢产物充分扩散,维持囊中细胞的生长,囊中细胞浓度达到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推荐产品的公告

根据沪奶协[2002]第11号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关于申报推荐产品的管理办法》,同意上海天一高德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TG-

1011cfu/g。

2.4载体中加入细胞保护剂

在载体中加入细胞保护剂,如甘油,加强了冷冻干燥和复水后包囊中细胞的活性,因为这些试剂对细胞有一种附加的保护作用。Kebary等报道了用这种方法使双歧杆菌的存活增加至88.5%,保加利亚乳杆菌存活达99%[14]。

002奶牛高蛋白补充料延续使用上海奶业行

业协会“SDA上海奶协推荐产品”标志,有效期两年。

现予公告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

3发展前景和展望

微胶囊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技术已经越来越

2007年8月16日

《乳业科学与技术》2007年第6期(总第127期)271

!"

!!!!!!"

!"

!!!!!!"

摘用。

综述

微胶囊包埋技术在益生菌制品中的应用

赵红霞,李应彪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要:益生菌对人体具有保健功效,在乳制品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但制品中益生菌的存活率很低。微胶

囊包埋是保护益生菌免受外界环境侵害的常用方法,综述了益生菌的微胶囊包埋技术及在生产中的应关键词:益生菌;微胶囊;挤压;乳化

中图分类号:TS25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87(2007)06-0271-03

TheApplicationofMicrocapsuleEmbeddingTechnology

inProbioticProduct

ZhaoHongxia,LiYingbiao

(FoodInstituteofShiheziUniversity,ShiheziofXinjiang832003,P.R.China)

Abstract:Probioticstohavethehealthcareeffecttothehumanbody,indairyproductsapplicationdaybydaywidespread,butintheproductprobioticsthesurvivalpercentagetobeverylow.Themicrocapsuleembeddingistheprotectionprobioticstoexempttheexternalenvironmentviolationcommonlyusedmethod,summarizedhasthemicrocapsuleembeddingtechnologyandintheproductionapplication.

Keyword:probiotics;microcapsule;extrusion;emulsification

前言

微胶囊技术是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发展迅速、用途广泛而又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所谓微胶囊技术(MicrocapsuleTechnology),其实指的就是利用天然的或者是合成的高分子包囊材料,将固体的、液体的、甚至是气体的微小囊核物质包覆形成为直径在(5-400μ1-5000μm范围内,通常是在m大小之间)的一种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型胶囊的技术[1]。经过微胶囊化技术所形成的这种微型胶囊的外形是多样化的,可以是球状的葡萄串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胶囊的外表面有光滑的,也有折叠的。微胶囊的囊膜既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双层或者是多层结构,而囊膜所包覆的囊核心物质既可以是单核,也可以是呈多核。微胶囊技术中的包囊材料的选取通常需根据具体产品的具体要求进行,既要求包囊材料能够在囊心物质上形成一层具有粘附力的薄膜,而且还要求使包囊材料不与囊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还要考虑到产品的渗透性、吸湿性、稳定性、溶解性以及澄

清度等因素。有时包囊材料还常与着色剂以及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和塑化剂等一些品质改良剂在联合使用,从而使产品呈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及迷人的外观,便于不同产品的区分。特别是在食品工业的生产中,包囊材料的选取还要求符合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要求,做到无毒无臭,同时还不会对制成品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在食品加工业中所选用的包囊材料主要是以水溶性的胶类、淀粉、酪蛋白、海藻酸盐和纤维素衍生物,例如阿拉伯胶、海藻酸盐和羧甲基纤维素、酪蛋白钠等为主。囊心物质的选取,在食品工业中主要是一些维生素类、酶类、挥发性香精香料、酸味剂、食品防腐剂以及酒类等,或者是在多组分制品中,相互接触混合时容易对制品中的某些成分产生不良影响的一些物质[2]。

1益生菌的微囊化技术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制剂,能够改善宿主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益生菌能抑制有害微生物和食物中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等的生长。益生菌在肠道内通过产生酸、细菌素及

收稿日期:2007-07-25

272

赵红霞等:微胶囊包埋技术在益生菌制品中的应用

吡喃古洛醛酸的聚合物相联结。海藻酸钠中D-吡喃甘露糖醛酸多聚物的长度影响微胶囊颗粒的结构特征[7]。为形成固体胶粒,细胞悬液与海藻酸钠的溶液混合,然后该混合物滴入含多价离子的溶液中,液滴立即形成凝胶球。海藻酸钠作为微胶囊壁材的优点是制备条件温和、简单、价格低廉和较高的生物相容性[8]。形成微胶粒的海藻酸钠溶液的浓度并不固定,微胶粒的直径大约2-3mm,颗粒的大小和外形取决于海藻酸钠溶液的浓度和液滴下落的距离。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提高,颗粒直径变小。挤压器的出口孔径是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它可以控制液滴的大小。液滴的大小也受海藻酸钠组成的影响,L-吡喃古洛醛酸的含量越低,则微球的直径越小[9]。其工艺流程如下:

(无菌)4%海藻酸钠

菌种活化→离心(4000×)→悬浮细胞(10cfu/mL)→混合→g,15min,4℃滴入CaCl2溶液(0.1mol/L)→固化(2h)→清洗→贮存(0.85%盐水,4℃)

竞争肠道黏膜的受体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来发挥功效。益生菌在肠道内可以产生β半乳糖苷酶,能够缓解乳糖不耐症患者的症状。益生菌还具有抗肿瘤和抗突变的作用,益生菌的这种功能涉及多个因素,如抑制致癌物和能够转化致癌物的微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等[3]。

益生菌在人体中的存活和增殖能力对益生作用有着重要影响,益生菌制品中的菌应该代谢稳定,活性较强,通过上消化道后有大量存活,进入肠道后发挥益生作用。许多研究显示,发酵乳制品中益生菌的活性较低。Ravula和Shah报道了大量的益生菌不能在发酵冷冻甜食中存活,他们报道了在-18℃贮藏8-12周益生菌的数量下降了5-6

log单位。Lankaputhra和shah发现,嗜酸乳杆菌和

双歧杆菌在酸性和胆盐的环境中存活量较低[4]。

目前的研究表明要获得所期望的保健效果,产品中益生菌的含量必须足够高。日本的发酵乳与乳酸菌饮料协会规定乳中的益生菌菌数至少为但107个/mL,以确保有足够的活菌发挥保健功能。

是益生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很弱,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酸奶和发酵乳中的益生菌的存活比率很低。发酵乳制品在-18℃的条件下贮存8-12周后,活菌数下降了5-6个对数周期。胃酸和胆盐的环境下,乳制品中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菌数会很快地下降[5]。利用微胶囊包埋技术保护益生菌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微胶囊包埋可保护益生菌免受噬菌体的侵害,提高其在冷冻干燥过程中的存活率,增加贮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将益生菌用微胶囊技术包埋在壁材内,也可以降低外界环境对细胞的损伤。应用于益生菌的微胶囊包埋技术可分为两类:挤压法和乳化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将益生菌的存活率提高80%-95%[6]。

1.1.2乳化法

乳化包埋法是先将少量益生菌细胞悬液(非连续相)加入到大量的植物油中(连续相)如大豆油、葵花籽油或玉米油,然后经过均质形成油水乳化液。一旦油水乳化液形成,水溶性的多聚物相互交联,在油中形成不溶性的微小胶粒。乳化液中不连续相的体积越小,最后形成的微粒的尺寸越小。形成油不溶性的微粒的方法取决于所选用的壁材,最后通过过滤收集微胶粒。微胶粒的大小取决于搅动地速率,一般的微粒的尺寸在25μm和

2mm之间。此项技术已成功用于包埋乳酸菌生

产发酵乳[10]。乳化技术的工艺流程如下:

(无菌)4%海藻酸钠

菌种活化→离心(4000×(108cfu/mL)→混合→滴入植g,15min,4℃)→悬浮细胞物油中(含0.2%吐温80)→搅拌(200r/min,10min)→滴加CaCl2溶液(0.1mol/L)

(40min)→离心(350×(0.85%盐水,4℃)→静止g,10min)→清洗→贮存

1.1微胶囊包埋益生菌的技术方法

1.1.1挤压法

挤压法是最普遍的利用亲水胶体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它包括制备亲水胶体溶液,加入微生物细胞,挤压细胞悬液,使其通过注射式针头,以液滴的形式落入固定液中。最终产品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针头的直径和液滴下落的距离。挤压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和较高的细胞存活率。挤压法制备微胶囊最常用的壁材是海藻酸钠。海藻酸钠是由D-吡喃甘露糖醛酸和L-吡喃古洛醛酸组成的线性多糖。不同来源的海藻酸钠其组成及D-吡喃甘露糖醛酸和L-吡喃古洛醛酸的序列差异很大,同时这些差异也显著影响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壁材的功能性质。二价阳离子如Ca更易于与L-

2+

2益生菌微囊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前用于包囊生产的载体材料有:海藻酸盐、型卡拉胶和刺槐豆胶、聚乙烯醇、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壳聚糖和明胶等。其中由于海藻酸盐价格便宜,生物相融性好,在微生物细胞包囊中应用较多。但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在有螯合剂(如磷酸,乳酸和柠檬酸)存在的情况下,由于螯合剂对钙的亲和性比海藻酸钙强,使得海藻酸钙不稳定,因此在囊化的益生菌培养过程中会遇到胶粒的稳定性问题,使得细胞从胶粒中释放出来。至于其它的基质材料,如壳聚糖包埋细胞在发酵期间会从胶粒中释放出来,引起下批发酵时初始细胞数的下降。因此,对胶粒进

《乳业科学与技术》2007年第6期(总第127期)273

行适当的处理,如在胶粒外包膜,可以提高胶粒的性能,胶粒外涂层不仅防止细胞的释放,也增加了机械和化学稳定性,具体的方法有:用阳离子聚合物进行交联;用壳聚糖、聚赖氨酸等聚合物涂膜;载体与淀粉混合使用;载体中加入细胞保护剂[11]。

得到各行各业研究者的重视和青睐,它的广泛应用与优越性能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现阶段,我国被投入市场的微胶囊化产品同它们存在的巨大应用潜力相比较还是很小的,同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尤为突出。发展微胶囊技术、微胶囊产品、改善微胶囊产品的应用性能和完善微胶囊传递体系的理论模型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2.1用阳离子聚合物进行交联

海藻酸钠的胶粒通过与阳离子聚合物交联,使其变得稳定。这些阳离子聚合物,如聚乙烯亚胺和聚丙烯亚胺或聚乙烯亚胺和戊二醛,在胶粒周围形成膜,用戊二醛喷洒交粒一直被认为是减少细胞释放的稳定技术。Groboillot等用4%的壳聚糖和1,6-二异氰酸酯或戊二醛交联形成的膜,获得强度较大的微胶囊,这种双功能剂和壳聚糖的反应形成了连接壳聚糖分子的桥,桥的长度取决于交联剂的类型。Hyndmon等用甲苯异氰酸酯作为凝胶的交联剂时取得了同样的结果[12]。聚赖氨酸等聚合物涂膜2.2用壳聚糖、

Overgaard等制作了用壳聚糖涂膜的海藻酸钠胶粒,它是将海藻酸钠滴入CaCl2和壳聚糖的混合液中形成胶粒;Mcknight等也报道了用壳聚糖在海藻酸钠胶粒表面裹膜,发现将海藻酸钠胶粒悬浮在低分子量的壳聚糖溶液中形成膜后,可以减少40%细胞释放。Mcknight等的实验表明,低分子量的壳聚糖比高分子量的更易渗透到海藻胶基质中,形成更加紧密的膜。

[13]

参考文献

[1]秦立虎,宗青山.微胶囊技术及其在乳品加工业中的应用[J].

山西食品工业,2003(1):5-8.

[2]宋建.微胶囊化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3]曹永梅.肠溶性乳酸菌微胶囊的制备[J].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8,25(2):71.

[4]宋健,陈磊,李效军编著.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4.

[5]李祥明,张均利,常维山.乳酸菌微胶囊化的初步研究[J].饲料

研究,1998,12:23.

[6]张强,袁静明.卡拉胶包埋乳酸菌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

1992,12(2):22-24.

[7]刘瑛华,赵进宝,吕秀芳.微胶囊包埋技术在益生菌制品中的

应用[J].食品机械,2004,20(2):28.

[8]魏华,傅金衡,余世望,等.双歧杆菌添加剂的服用效果观察及

保存实验.南昌大学学报,1997,21(1):90-94.

[9]汪秋安.喷雾干燥微囊化技术与应用[J].天津轻工,1992,(4):

25.23~

[10]许本发,李宏建,柴金贞.酸奶和乳酸菌饮料加工[M].北京: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1994.

Larisch等报道了用聚赖氨酸对胶粒进行包

膜的实验,聚赖氨酸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应用于食品工业,如酸奶的生产。Champagne等指出,用单层的聚赖氨酸涂膜海藻酸钠胶粒时减少细胞释放的作用不明显,但用聚赖氨酸双层涂膜可以减少近50%的细胞释放。

[11]张艳杰,徐红华.益生菌及在食品中的应用[J].中国乳业,

2001,29(5):47-50.

[12]曹永梅,许时婴,张灏.肠溶性双歧杆菌微胶囊的制备[J].食品

与发酵工业,1999,1925(2):71-77.

[13]薛峰.微胶囊技术主要方法概论[J].食品科学,1990(12):1-8.[14]赵刚,王大泉,李建清.益生菌应用于菌群调节及免疫调节的

研究现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0(2):120-121.

2.3载体和淀粉混合使用

Wunwisa等用海藻酸钠/淀粉液芯胶囊,包

囊的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能够保持较高的细胞活性和发酵能力,胶囊膜允许营养和代谢产物充分扩散,维持囊中细胞的生长,囊中细胞浓度达到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推荐产品的公告

根据沪奶协[2002]第11号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关于申报推荐产品的管理办法》,同意上海天一高德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TG-

1011cfu/g。

2.4载体中加入细胞保护剂

在载体中加入细胞保护剂,如甘油,加强了冷冻干燥和复水后包囊中细胞的活性,因为这些试剂对细胞有一种附加的保护作用。Kebary等报道了用这种方法使双歧杆菌的存活增加至88.5%,保加利亚乳杆菌存活达99%[14]。

002奶牛高蛋白补充料延续使用上海奶业行

业协会“SDA上海奶协推荐产品”标志,有效期两年。

现予公告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

3发展前景和展望

微胶囊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技术已经越来越

2007年8月16日


相关内容

  • 益生菌乳制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 益生菌是一类活性微生物,当摄人适当量时,会对宿主产生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益生菌对机体有着其他正常生理菌群无法比拟的生理功能,如调整肠道菌群平衡.缓解乳糖不耐症.降低胆固醇.抗氧化.抗感染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乳制品是益生菌的重要载体,能有效的保护菌株免受不利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益生菌 ...

  •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姓名 黄相尧 学号[1**********]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校 目录 摘 要 .............................................................................................. ...

  • 益生菌在中国的研究运用与市场发展前景
  • 益生菌在中国的研究运用与市场发展前景 前言:益生菌,是被科学家们证实了对人体.动物健康非常有益的一种有益菌.迄今为止,它已在食品.医学.饲料和水产家禽养殖等领域广为运用.随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型发展,特别是在经过"非典"和"大头奶粉"事件后,人们的 ...

  • 四大高新技术在食品饮料加工行业中的应用
  • 四大高新技术在食品饮料加工行业中的应用 一、膜分离技术 1、膜分离技术原理 膜分离技术是指通过半透膜将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最后浓缩的一种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是利用物理原理,没有添加任何助剂,分子也没有发生相的变化.它高效、环保、过滤过程简单易控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 ...

  • 新资源食品
  • 新资源食品植物乳杆菌 摘要:植物乳杆菌是一种新资源食品,本文综述了植物乳杆菌的生物学特征.生理学功能以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新资源食品.食品中的应用 Lactobacillus new resource food Abstract: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 双层包埋乳酸菌及乳酸菌素之应用
  • 文章篇号:1007-2764(2003)增刊-0016-050 双层包埋乳酸菌及乳酸菌素之应用 张天鸿1 邱鸿滨2 (1. 台湾利统股份有限公司)(2. 香港佳合工业有限公司) 摘 要:天然乳酸菌如果未经改造,生命力十分脆弱,是绝对无法耐久存.乳酸菌专业厂商塞尔生技公司投入可观资源,成功开发出一种独 ...

  • 益生菌研究现状与进展
  • 益生菌是由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等经过特殊工艺复合而成的活体微生物, 对人类的营养和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工业乳酸发酵以及医疗保健和饲料工业等领域. 两岐双岐杆菌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婴儿双岐杆菌 B. infantis ...

  • 万方论文相似度检测结果
  •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54691ee8-2447-47c5-a1e0-a04200f824c0检测日期:2012年04月29日 检测范围: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DB).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CPD).中国学术网页数据库(CSWD) ...

  • 中国保健品协会会员
  • 副理事长单位           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主营:纱线,海斯摩尔纤维,D+D健康内衣 浙江扬舟保健足浴有限公司主营:足保健连锁经营店 北京新中实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营:国宾酒店 冠基投资(深圳)有限公司主营:加特福GT&F奶粉,加特福乳铬胶囊,加特福乳铬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