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我幸(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读后感)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试析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第二十五章中体现出的命运论

“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你要想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人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那样行动的人们征服她,胜过那些冷冰冰的进行工作的人们。”

—引自《君主论》第二十五章

古今中外,命运之学从不乏关注的目光。“尽人事,知天命。”“各安天命。”“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命之说,层出不穷。在《君主论》第二十五章中,马基雅维利给出了他关于命运的阐述—即命运一半是定的,一半在于人为。这种部分命定论,符合马基雅维利的人生经历,也昭示了他对于新君主的要求。

《君主论》的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前面十一章)探讨了君主国的种类、获得方法以及如何保有和统治的问题。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十四章)作者论述了关于军队的问题以及进攻和防守之道。最后一部分(第十五章——第二十五章)是关于君主在统治过程中应该怎么做的具体建议。而在这三部分,马基雅维利都间或少许有提到关于命运论的内容。比如论证君主国如何获得时有提到或者是世袭的或者是依靠武力、幸运或能力获得的。 在论证意大利的君主们为何丧失了他们的国家时也提到“这些君主们不应咒骂命运而应该咒骂自己的庸碌无能。”来到二十五章,马基雅维利便开始系统阐述“命运在人世事务上有多大力量和怎样对抗。

《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曾这样谈到:“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到了该当机立断的时候却优柔寡断,结果只有毁灭。但是如果他能够根据时间和事态的发展审时度势,及时的改变自己,那么他的命运就不会变的很糟糕。”句中的“时间”和“事态”这两个词究竟指代或是隐喻着什么?在此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个人认为,“时间”和“事态”都属于人类不可以完全把握的情况。人类可以选择处理事务时的当机立断、在环节中节省时间的消耗,达到变相延长时间的目的,但是,无论怎样,时间的齿轮始终以它固有的速度在运转着;而我们在谈到“事态”时,无疑人类只能主观的预测即将到来的事件和该事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而作为个人,以一己之力希冀改变 “事态”无疑是十分无力的。然而个人力量的不足不是不作为的理由,不能够完全把握换言之也就是可以把握部分,既然还是有部分的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既然还是有机会展示这些也许并不强大的力量,那我们何不选择把这力量发挥到极致。这也许就是马基雅维利所想要表达的天命观,这与“尽人事,知天命”的观点确有部分的相似。

毫无疑问,马基雅维利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完全是基于对现实的考虑,归根蒂底也就是如何统一意大利(或者说,如何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并且他不是一名基督徒,这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并不多见。换言之,并非基督教徒的马基雅维利所受到的基督教思想制约相对也较少。因而“上帝”、“命运”之类的观念在马基雅维利的思考中,成为一个十分玄妙的概念,马基雅维利生命中所经历的“莫名其妙的世事的重大变动”使他无所适从,难以解释,只能不由自主的倒向“部分命定论”这种观念,但是,又出于其个人的因素,宗教、神、命运等都被他转化成能于现实中存在并影响现实的力量,而这种转化

也确实影响了马基雅维利对于命运的观点。

在马基雅维里的时代,高出人法的东西往往以命运概念呈现出来。人文主义者所经常使用的命运概念其基本内涵是:人们假定存在着像理念、神之类绝对美好的理想世界和抽象的力量。在政治学和法学中绝对美好的世界就是自然法,它们永远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人们能否最终达到这些目标则是一个谜。不过人们还是以生命为代价、以种种现实可能的手段去接近这些目标。

马基雅维里也将命运当作一种无形的力量,非常赞成与命运之间的协调。他说:“我认为,正确的是:命运是我们半个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支配。‘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当命运正在变化之中而人们仍然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方法时,如果人们同命运密切地协调,他们就成功了;而如果不协调,他们就不成功。” 但马基雅维里始终给命运概念注人现实的因素,强调不能脱离人的具体行动来谈命运。最典型的就是教会君主国。马基雅维里认为“这种国家是依靠人类智力所不能达到的更高的力量支持的,是由上帝所树立与维护的”,因此它有许多优越的地方。然而,教会君主国也是现实中的国家。如欲使其强大也必须依赖人力的因素。从这一角度讲,人们完全可以将其当作世俗权力机构看待。教皇同样要使用现实的政治手段来维持这个世俗权力机构。马基雅维里举了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和朱利奥二世如何使用现实的政治权术强化教皇国的事例。不过马基雅维里对教皇国的前途并不抱乐观的态度。 ‘第ll章’特别是教皇像任何君主一样也会受到个人能力、品质与综合政治权力系统之间矛盾的制约。正如马基雅维里所言,这个系统中的要素有:法律、军队、外交、道德等等。而在马基雅维里的考虑中“法律”终是首要的因素。此法律的核心是与公民社会相应的“民法”。可见,即使像教会之类贴近命运的政治实体,其主导的力量还是现实的因素。

所以在马基雅维里的命运观中,真正起主宰作用的是现实的人的力量。他一再强调人应当坚定地执行自己的想法。而每每人坚定地执行自己的意志的时候,命运就向坚定者这一边靠拢。 所以命运在马基雅维里的社会历史观中只起十分有限的作用。

很多时候,命运会带来很多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一个生命的历程会分成前后两截,经历了这一断裂的人发现,从某一天起他们就不再提及以前的自己,他们所经历的痛苦,是命运女神的玩笑也好、恩赐也罢,都使他们在自己的身上发现此前从未知晓的能力,于是他们开始以一种新的冷眼来看到这个世界和人类。 巨大的不幸犹如狂风席卷一切,卷走一切有关生命的细枝末节,除非那阵风能够使人的生命彻底枯萎。因为在狂风之后,有些人仍能强颜欢笑,即使他们已经失去了曾经珍视的一切。

马基雅维利就是这样在经历命运狂风之后还能保持微笑的人,他赞美忍耐并身体力行,正如他自己所言“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因为他始终相信人的力量,《君主论》中在论述命运如何影响世事并如何与之抗争时提出的:“命运偏爱勇敢的人”正是这一理论最好的印证。可以说,马基雅维利是一个并不被“命运女神”偏袒的人,然而,在表达命运这个概念的时候,马基雅维利以洪水作为比喻,洪水的爆发固然可怕,但是这并不意味这我们在天晴的时候不能修筑堤坝以避免或减少洪水侵袭带来的灾难。“我们的自由意志决不能泯灭。我认为命运至多能影响我们一半的行为,还有一半就要靠我们自己去主宰了。”

最后,援引《君主论》中的一个段落。其实,这个段落几乎囊括了马基雅维利个人全部对于命运的观点—

“因此,我推出这样的结论:命运是不断变化的,而人的处事方式却总是处于固定不变的状态,所以当两者同步协调的时候人们就会成功,反之,当两者背道而驰的时候,则会失败。我认为,敢作敢当要胜过畏首畏尾,因为命运就好像是一个女人,如果想让她对你言听计从,就必须采用非常手段控制住她。在我们看来,比起一个智慧平庸、举止冷静的人,她更愿意被一个行事果敢的人征服。因此,命运像女人一样偏好有朝气的年轻人,年轻人虽然少了一份冷静,却多了一份热情,他能更大胆、更有利的征服她。”

时势出英雄,英雄造时势。英雄史观与唯物史观从来便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主客观因素以及内因外因。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清晰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命运之说或是时势之论在一个新君主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一个大背景而存在,而最终目的仍需靠君主个人能力的修缮才可达成。我认为,正是基于这种命运观,马基雅维利才会有《君主论》中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新君主的种种观点。正所谓是—得之也好,失志也罢,都是运与力的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命运与实力,正如矛盾双方,事物发展,缺一不可。真正的新君主,不是上天的宠儿,而是有能力且能顺应天命的能人。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试析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第二十五章中体现出的命运论

“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你要想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人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那样行动的人们征服她,胜过那些冷冰冰的进行工作的人们。”

—引自《君主论》第二十五章

古今中外,命运之学从不乏关注的目光。“尽人事,知天命。”“各安天命。”“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命之说,层出不穷。在《君主论》第二十五章中,马基雅维利给出了他关于命运的阐述—即命运一半是定的,一半在于人为。这种部分命定论,符合马基雅维利的人生经历,也昭示了他对于新君主的要求。

《君主论》的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前面十一章)探讨了君主国的种类、获得方法以及如何保有和统治的问题。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十四章)作者论述了关于军队的问题以及进攻和防守之道。最后一部分(第十五章——第二十五章)是关于君主在统治过程中应该怎么做的具体建议。而在这三部分,马基雅维利都间或少许有提到关于命运论的内容。比如论证君主国如何获得时有提到或者是世袭的或者是依靠武力、幸运或能力获得的。 在论证意大利的君主们为何丧失了他们的国家时也提到“这些君主们不应咒骂命运而应该咒骂自己的庸碌无能。”来到二十五章,马基雅维利便开始系统阐述“命运在人世事务上有多大力量和怎样对抗。

《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曾这样谈到:“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到了该当机立断的时候却优柔寡断,结果只有毁灭。但是如果他能够根据时间和事态的发展审时度势,及时的改变自己,那么他的命运就不会变的很糟糕。”句中的“时间”和“事态”这两个词究竟指代或是隐喻着什么?在此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个人认为,“时间”和“事态”都属于人类不可以完全把握的情况。人类可以选择处理事务时的当机立断、在环节中节省时间的消耗,达到变相延长时间的目的,但是,无论怎样,时间的齿轮始终以它固有的速度在运转着;而我们在谈到“事态”时,无疑人类只能主观的预测即将到来的事件和该事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而作为个人,以一己之力希冀改变 “事态”无疑是十分无力的。然而个人力量的不足不是不作为的理由,不能够完全把握换言之也就是可以把握部分,既然还是有部分的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既然还是有机会展示这些也许并不强大的力量,那我们何不选择把这力量发挥到极致。这也许就是马基雅维利所想要表达的天命观,这与“尽人事,知天命”的观点确有部分的相似。

毫无疑问,马基雅维利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完全是基于对现实的考虑,归根蒂底也就是如何统一意大利(或者说,如何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并且他不是一名基督徒,这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并不多见。换言之,并非基督教徒的马基雅维利所受到的基督教思想制约相对也较少。因而“上帝”、“命运”之类的观念在马基雅维利的思考中,成为一个十分玄妙的概念,马基雅维利生命中所经历的“莫名其妙的世事的重大变动”使他无所适从,难以解释,只能不由自主的倒向“部分命定论”这种观念,但是,又出于其个人的因素,宗教、神、命运等都被他转化成能于现实中存在并影响现实的力量,而这种转化

也确实影响了马基雅维利对于命运的观点。

在马基雅维里的时代,高出人法的东西往往以命运概念呈现出来。人文主义者所经常使用的命运概念其基本内涵是:人们假定存在着像理念、神之类绝对美好的理想世界和抽象的力量。在政治学和法学中绝对美好的世界就是自然法,它们永远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人们能否最终达到这些目标则是一个谜。不过人们还是以生命为代价、以种种现实可能的手段去接近这些目标。

马基雅维里也将命运当作一种无形的力量,非常赞成与命运之间的协调。他说:“我认为,正确的是:命运是我们半个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支配。‘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当命运正在变化之中而人们仍然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方法时,如果人们同命运密切地协调,他们就成功了;而如果不协调,他们就不成功。” 但马基雅维里始终给命运概念注人现实的因素,强调不能脱离人的具体行动来谈命运。最典型的就是教会君主国。马基雅维里认为“这种国家是依靠人类智力所不能达到的更高的力量支持的,是由上帝所树立与维护的”,因此它有许多优越的地方。然而,教会君主国也是现实中的国家。如欲使其强大也必须依赖人力的因素。从这一角度讲,人们完全可以将其当作世俗权力机构看待。教皇同样要使用现实的政治手段来维持这个世俗权力机构。马基雅维里举了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和朱利奥二世如何使用现实的政治权术强化教皇国的事例。不过马基雅维里对教皇国的前途并不抱乐观的态度。 ‘第ll章’特别是教皇像任何君主一样也会受到个人能力、品质与综合政治权力系统之间矛盾的制约。正如马基雅维里所言,这个系统中的要素有:法律、军队、外交、道德等等。而在马基雅维里的考虑中“法律”终是首要的因素。此法律的核心是与公民社会相应的“民法”。可见,即使像教会之类贴近命运的政治实体,其主导的力量还是现实的因素。

所以在马基雅维里的命运观中,真正起主宰作用的是现实的人的力量。他一再强调人应当坚定地执行自己的想法。而每每人坚定地执行自己的意志的时候,命运就向坚定者这一边靠拢。 所以命运在马基雅维里的社会历史观中只起十分有限的作用。

很多时候,命运会带来很多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一个生命的历程会分成前后两截,经历了这一断裂的人发现,从某一天起他们就不再提及以前的自己,他们所经历的痛苦,是命运女神的玩笑也好、恩赐也罢,都使他们在自己的身上发现此前从未知晓的能力,于是他们开始以一种新的冷眼来看到这个世界和人类。 巨大的不幸犹如狂风席卷一切,卷走一切有关生命的细枝末节,除非那阵风能够使人的生命彻底枯萎。因为在狂风之后,有些人仍能强颜欢笑,即使他们已经失去了曾经珍视的一切。

马基雅维利就是这样在经历命运狂风之后还能保持微笑的人,他赞美忍耐并身体力行,正如他自己所言“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因为他始终相信人的力量,《君主论》中在论述命运如何影响世事并如何与之抗争时提出的:“命运偏爱勇敢的人”正是这一理论最好的印证。可以说,马基雅维利是一个并不被“命运女神”偏袒的人,然而,在表达命运这个概念的时候,马基雅维利以洪水作为比喻,洪水的爆发固然可怕,但是这并不意味这我们在天晴的时候不能修筑堤坝以避免或减少洪水侵袭带来的灾难。“我们的自由意志决不能泯灭。我认为命运至多能影响我们一半的行为,还有一半就要靠我们自己去主宰了。”

最后,援引《君主论》中的一个段落。其实,这个段落几乎囊括了马基雅维利个人全部对于命运的观点—

“因此,我推出这样的结论:命运是不断变化的,而人的处事方式却总是处于固定不变的状态,所以当两者同步协调的时候人们就会成功,反之,当两者背道而驰的时候,则会失败。我认为,敢作敢当要胜过畏首畏尾,因为命运就好像是一个女人,如果想让她对你言听计从,就必须采用非常手段控制住她。在我们看来,比起一个智慧平庸、举止冷静的人,她更愿意被一个行事果敢的人征服。因此,命运像女人一样偏好有朝气的年轻人,年轻人虽然少了一份冷静,却多了一份热情,他能更大胆、更有利的征服她。”

时势出英雄,英雄造时势。英雄史观与唯物史观从来便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主客观因素以及内因外因。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清晰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命运之说或是时势之论在一个新君主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一个大背景而存在,而最终目的仍需靠君主个人能力的修缮才可达成。我认为,正是基于这种命运观,马基雅维利才会有《君主论》中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新君主的种种观点。正所谓是—得之也好,失志也罢,都是运与力的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命运与实力,正如矛盾双方,事物发展,缺一不可。真正的新君主,不是上天的宠儿,而是有能力且能顺应天命的能人。


相关内容

  • [林丹华]君主论读后感
  • 读<君主论>有感 08行政管理(电子政务)1班 林丹华 <君主论>是经典学术名著之一,而我却一直未曾去读过这样一本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著作.如今有幸拜读马基雅维利大师的<君主论>,看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的君主的为政之道是如何的,我仿佛臵身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君主统治当中 ...

  • 君主论读后感想
  • <君主论>读书笔记 国贸1152 9101115244 虞法臻 首先谈谈这本书给我的感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全新的一种感觉,它就好象是教我如何去做一个高深莫测的"坏人"--一个有领导魅力的管理者.因此,我被其深深地吸引了.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从柏拉图开始,政治家都是 ...

  • [君主论]读书笔记
  • <君主论>读书笔记 <君主论>是著名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遭受冤狱,被罢官放逐之后,在农庄里一边劳作,一边探索治国之术时所著,这是马基雅维利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其最著名的一部.马基雅维利是第一个是政治学独立于伦理学的人,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 ...

  • [君主论]读后感
  • 君主论读后感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里 读罢<君主论>,思想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对于一个君主宁愿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达到目的建议感到十分惊讶. 以下是摘自<君主论>中的两个片段: "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 ...

  • 陈越:葛兰西和孤独
  • 葛兰西和孤独 陈 越 为什么我不写"葛兰西的孤独",以效仿阿尔都塞关于马基雅维利的命题呢?(1) 因为,如果一个人真的说出过"历史是一个没有主体的过程"(2)这样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同意:孤独也没有主体.孤独是历史的"潜流",它"缠 ...

  • 读[君主论]有感
  • 读<君主论>有感 姓名:杨再顺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班级:非师一班 学号:[**************]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 说实话,我是怀着一种消遣的 ...

  • 浅谈马基雅维利主义
  • <浅谈马基雅维里主义> 文:普鲁士掷弹兵 作品简介 <君主论>原本是马基雅维里在1513年所写一本谏言的小册子,内容并不是很多,却是马基雅维里最著名的作品.该书内容核心便是"政治无道德",问世之后引起极大争议,他本人一度被斥为"暴君导师" ...

  • 从_君主论_看马基雅维利的权术思想
  • 文史纵横 从

  • 奥鹏南开16春学期[西方文化名著导读(尔雅)]在线作业
  • 16春学期<西方文化名著导读(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康德认为时空形式凭借主体的认识的本性能力而产生,而不依靠外在的经验. . 康德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把人当做目的,绝不是当做工具. . 康德认为"人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