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论]读后感

君主论读后感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里

读罢《君主论》,思想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对于一个君主宁愿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达到目的建议感到十分惊讶。

以下是摘自《君主论》中的两个片段:

“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置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摘自《君主论》第十五章)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 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 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然而那些单纯依靠狮子的人们却不理解这点。所以,当遵守信义反 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 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 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

守信不渝的,因此 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摘自《君主论》第十八章)

1513年马基亚维里被投入监狱,受到严刑拷问,但最终被释放,已经一贫如洗,隐居乡间,开始进行写作

《君主论》就是在这期间完成的,该书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它与《圣经》齐名,被称为邪恶的圣经,是很多君主的床头或身上必带书。它把天使变成恶魔,因为《君主论》整本书的立论基础是人性本恶论,他所描述的人性之恶,主要是以西欧资本原始积累背景下的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丑恶现象为蓝本的。而且在马基雅维里死后的四百多年,《君主论》被作为礼物献给墨索里尼,并且在德国,成为希特勒施行专制极权统治的思想奶娘,这也许不是马基雅维里写这本书的本意,但是在客观上却成为人类历史上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

《君主论》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君主权力的形式、来源、管理和维持。

第一部分(1—11),作者论述了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依靠幸运获得、通过犯罪方式获得。

第二部分(11—14),作者论述了军队的种类和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责任。军队包括:援军、混合军、雇佣军和自己的军队。从政治的角度讲,任何军队都代表了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实质领导服务。所以,要让军队效忠,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的军队

都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之上,无法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整顿军队训练士卒,思考战略,博览历史,分析成败。

第三部分(15—23),作者论述了君主如何维持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

第四部分(24—26),作者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其过去、现在的国家和政治,并劝告当时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这部分有关于“命运”的精彩论述,“命运也就是时势,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昌盛,反之就会败落。”

五百年过去了,《君主论》却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它就像一把利刃,随时戳穿着政治主宰和商业寡头们的种种谎言。马基雅维利随时在提醒我们:强者与道德无关,强者与宗教无关

,强者只与自己有关。

世界越来越小,竞争却愈加激烈。无论是战争社会还是商业社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说法颠扑不破。

君主论读后感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里

读罢《君主论》,思想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对于一个君主宁愿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达到目的建议感到十分惊讶。

以下是摘自《君主论》中的两个片段:

“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置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摘自《君主论》第十五章)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 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 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然而那些单纯依靠狮子的人们却不理解这点。所以,当遵守信义反 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 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 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

守信不渝的,因此 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摘自《君主论》第十八章)

1513年马基亚维里被投入监狱,受到严刑拷问,但最终被释放,已经一贫如洗,隐居乡间,开始进行写作

《君主论》就是在这期间完成的,该书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它与《圣经》齐名,被称为邪恶的圣经,是很多君主的床头或身上必带书。它把天使变成恶魔,因为《君主论》整本书的立论基础是人性本恶论,他所描述的人性之恶,主要是以西欧资本原始积累背景下的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丑恶现象为蓝本的。而且在马基雅维里死后的四百多年,《君主论》被作为礼物献给墨索里尼,并且在德国,成为希特勒施行专制极权统治的思想奶娘,这也许不是马基雅维里写这本书的本意,但是在客观上却成为人类历史上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

《君主论》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君主权力的形式、来源、管理和维持。

第一部分(1—11),作者论述了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依靠幸运获得、通过犯罪方式获得。

第二部分(11—14),作者论述了军队的种类和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责任。军队包括:援军、混合军、雇佣军和自己的军队。从政治的角度讲,任何军队都代表了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实质领导服务。所以,要让军队效忠,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的军队

都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之上,无法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整顿军队训练士卒,思考战略,博览历史,分析成败。

第三部分(15—23),作者论述了君主如何维持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

第四部分(24—26),作者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其过去、现在的国家和政治,并劝告当时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这部分有关于“命运”的精彩论述,“命运也就是时势,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昌盛,反之就会败落。”

五百年过去了,《君主论》却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它就像一把利刃,随时戳穿着政治主宰和商业寡头们的种种谎言。马基雅维利随时在提醒我们:强者与道德无关,强者与宗教无关

,强者只与自己有关。

世界越来越小,竞争却愈加激烈。无论是战争社会还是商业社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说法颠扑不破。


相关内容

  • [林丹华]君主论读后感
  • 读<君主论>有感 08行政管理(电子政务)1班 林丹华 <君主论>是经典学术名著之一,而我却一直未曾去读过这样一本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著作.如今有幸拜读马基雅维利大师的<君主论>,看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的君主的为政之道是如何的,我仿佛臵身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君主统治当中 ...

  • 得之我幸(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读后感)
  •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试析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第二十五章中体现出的命运论 "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你要想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人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那样行动的人们征服她,胜过那些冷冰冰的进行工作的人们." -引自<君主论>第二十五章 古今中外,命运 ...

  • [女王]读后感
  • <女王>观后感 2015022025 经济法学院中外合一班赵娣 在电影<女王>当中,导演讲述了戴安娜王妃因车祸死亡后的一周之内,整个英国王室家族成员和首相态度大幅度转变的故事.从学法者角度去考虑的话,电影反映出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在现代民主法律制度的制约下,人民意愿将是决定国家 ...

  • 君主论读后感想
  • <君主论>读书笔记 国贸1152 9101115244 虞法臻 首先谈谈这本书给我的感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全新的一种感觉,它就好象是教我如何去做一个高深莫测的"坏人"--一个有领导魅力的管理者.因此,我被其深深地吸引了.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从柏拉图开始,政治家都是 ...

  •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试问"法律"为何物?也许有人会说法律时人们,或是公民在一个国家或这世界上生存.生活所必须要遵守的规定,法律规定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法律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么如此看来,法律将是本写不完的书,而这种如同博尔赫斯笔下的<沙之书> ...

  •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那种骨子里散发的贵族气息,吸引着许多外国游客前往这个神秘的国度. "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其实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首先来说第一个:英国在打败西班牙之后,逐渐开始垄断海上贸易.特别是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统领下,发展本国经济, ...

  • 经济观察网,读后感
  • 徐瑾/文 幸运的是人们处在这样的境况中,他们的欲望让他们生出作恶的念头,然而不这样做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孟德斯鸠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你独自一人散步.此刻一个蒙面抢劫的人出现,也许还拿着一把枪或匕首,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威胁你的生命.这个时候你情急之下,扔出一把百元大钞,劫匪忙着捡钱,无暇顾及你, ...

  • 论法的精神_读后感
  • 一.<论法的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1.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法国大革命先驱.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自幼研习法律,19岁获法学学位并充任律师,27岁担任波尔多法院院长及议会议长等职,后又出卖官职漫游欧洲,专事对欧洲各国政制的考察,使得他以对法学和社会学 ...

  • [论中国]读后感
  • <论中国>读后感 当我第一次看到<论中国>这本书时候,还对基辛格有所质疑,一个外国的外交官,能否真的对中国深刻的认识到能够"论中国"的地步:另外,他能否以一个中肯的眼光来看中国.看完大作,不得不佩服他其实比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或者说更能从历史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