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

一、 溶液的浓度

1、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

3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B 表示,单位mol/L或mol/m

表达式:

特点: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对于非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的分子数目相同;对于强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离子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2、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例:1. 用40gNaOH 配成2L 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2.58.5gNaCl 配成500mL 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 标准状况下,22.4LHCl 配成0.5L 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 ,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0.5mol/L;2mol/L;2mol/L;49g )

1.0.1molAl 2(SO4) 3溶液中Al 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 3+2-

2. 有5瓶溶液分别是①10mL0.60mol/LNaOH水溶液,②20mL0.50mol/LH2SO 4水溶液,

③30ml0.40mol/LHCl水溶液,④40mL0.30mol/L醋酸水溶液,⑤50m0.20mol/L蔗糖水溶液。以上各瓶溶液所含分子、离子总数的大小顺序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0.2mol/L,0.3mol/L 2. ⑤>④>③>②>①。在解答本题时,必须考虑到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两个因素。而溶质又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之分。对于10mL10mL0.60mol/LNaOH水溶液来说,由于NaOH 完全电离,其中溶质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60×0.01×2=0.012mol ,溶剂水的物质的量约为10/18=0.55mol ,相比之下,溶剂分子占绝大多数,其他4瓶溶液中,溶剂的物质的量更大,而且依次增大。因此只要比较溶剂的量的大小就可以排出顺序。

3、区别:

二、 配置一定物质的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 计算

2. 称量

3. 溶解

4. 转移

5. 洗涤

6. 定容

7. 摇匀

8. 装瓶贴签

课堂练习:

1. 用98%的浓硫酸( =1.84g/cm) 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3

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 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

号) ;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 ;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 (3)(6); (1)(2)

三、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 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例1:将23.4gNaCl 溶于水中,配成250mL 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2).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例:已知75mL 2mol/L 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 。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m(NaOH)=n(NaOH)·M(NaOH)

=c(NaOH) ·V(NaOH)· M(NaOH)

(3).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 (浓) V (浓) = c (稀) V(稀)

典型例题

例1 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mol/L的CaCl 2溶液不正确的说法是

A.2L 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为0.8N A

B.500mL 溶液中Cl 离子浓度为0.2mol/L

C.500mL 溶液中Ca 离子浓度为0.2mol/L

D.500mL 溶液中Cl 离子总数为0.2N A

思路分析 :根据 CaCl2 = Ca+ 2Cl 溶液中Ca 和Cl 的浓度与体积无关;溶质

-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有关。A 项离子总数应为(0.2+0.4)×2=1.2(N A )B 项Cl 离子浓度

应为2×0.2mol/L=0.4mol/L C、D 项正确。

解答:A 、B

例2 标准状况下350体积的氨气溶解在1体积的水中,求这种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3(氨水密度为0.924g/cm)

思路分析 :分别求出n(NH3) 和V(氨水

) 2+ -2+--2+-

解答:n (NH3)=

V (氨水) =

=1.369L

C (氨水) =

例3 把100mL98%的浓H 2SO 4( =1.84g/cm) 与400mL 的水混合成密度为1.225g/cm33的稀H 2SO 4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

思路分析 :注意:(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即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2)两种同溶质的溶液(或一方为水)相混合时,总体积是否改变,决定于溶液密度是否改变。若密度不变,则V (混)=V1+V2,若密度改变,则V (混)

解答:1. 求稀H 2SO 4的质量分数

纯H 2SO 4质量100mL×1.84g/cm×98%=180.32g

稀H 2SO 4的质量100mL×1.84g/+400mL×1g/ cm=584g 33V 1+V2应为 V(混) =

H2SO 4%= %=30.88%

2. 求稀H 2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

c (H2SO4)=

例4 利用碳酸钠晶体(Na 2CO 3·10H2O )来配制0.5mol/L的Na 2CO 3溶液1000mL ,假如其他操作均准确无误,下列情况会引起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 )偏低的是( )

A. 称取碳酸钠晶体100g

B. 定容时,俯视观察刻度线

C. 移液时,对用于溶解碳酸钠晶体的烧杯没有进行冲洗

D. 定容后,将容量瓶振荡均匀,静置时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于是又加入少量水至刻度线

思路分析 :A 项极易出错,以0.5mol/L×1L=0.5mol 是Na 2CO 3的物质的量,得出质量是53g ,所以100g>53g视为偏高。实际上应是Na 2CO 3·10H2O 的质量0.5mol×286g/mol=143g。所以A 项应偏低。B 项俯视时液面的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少于应加水量,因此可导致浓度偏高。C 项对用于稀释或溶解的烧杯,如不加水洗涤数次并将洗涤液转入容量瓶,会使溶质损失,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D 项定容后,当振荡、静置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这是由于液体沾在瓶壁和磨口处所致,不会造成偏差,若加水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解答:B; A、C 、D.

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

一、 溶液的浓度

1、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

3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B 表示,单位mol/L或mol/m

表达式:

特点: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对于非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的分子数目相同;对于强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离子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2、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例:1. 用40gNaOH 配成2L 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2.58.5gNaCl 配成500mL 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 标准状况下,22.4LHCl 配成0.5L 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 ,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0.5mol/L;2mol/L;2mol/L;49g )

1.0.1molAl 2(SO4) 3溶液中Al 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 3+2-

2. 有5瓶溶液分别是①10mL0.60mol/LNaOH水溶液,②20mL0.50mol/LH2SO 4水溶液,

③30ml0.40mol/LHCl水溶液,④40mL0.30mol/L醋酸水溶液,⑤50m0.20mol/L蔗糖水溶液。以上各瓶溶液所含分子、离子总数的大小顺序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0.2mol/L,0.3mol/L 2. ⑤>④>③>②>①。在解答本题时,必须考虑到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两个因素。而溶质又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之分。对于10mL10mL0.60mol/LNaOH水溶液来说,由于NaOH 完全电离,其中溶质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60×0.01×2=0.012mol ,溶剂水的物质的量约为10/18=0.55mol ,相比之下,溶剂分子占绝大多数,其他4瓶溶液中,溶剂的物质的量更大,而且依次增大。因此只要比较溶剂的量的大小就可以排出顺序。

3、区别:

二、 配置一定物质的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 计算

2. 称量

3. 溶解

4. 转移

5. 洗涤

6. 定容

7. 摇匀

8. 装瓶贴签

课堂练习:

1. 用98%的浓硫酸( =1.84g/cm) 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3

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 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

号) ;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 ;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 (3)(6); (1)(2)

三、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 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例1:将23.4gNaCl 溶于水中,配成250mL 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2).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例:已知75mL 2mol/L 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 。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m(NaOH)=n(NaOH)·M(NaOH)

=c(NaOH) ·V(NaOH)· M(NaOH)

(3).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 (浓) V (浓) = c (稀) V(稀)

典型例题

例1 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mol/L的CaCl 2溶液不正确的说法是

A.2L 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为0.8N A

B.500mL 溶液中Cl 离子浓度为0.2mol/L

C.500mL 溶液中Ca 离子浓度为0.2mol/L

D.500mL 溶液中Cl 离子总数为0.2N A

思路分析 :根据 CaCl2 = Ca+ 2Cl 溶液中Ca 和Cl 的浓度与体积无关;溶质

-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有关。A 项离子总数应为(0.2+0.4)×2=1.2(N A )B 项Cl 离子浓度

应为2×0.2mol/L=0.4mol/L C、D 项正确。

解答:A 、B

例2 标准状况下350体积的氨气溶解在1体积的水中,求这种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3(氨水密度为0.924g/cm)

思路分析 :分别求出n(NH3) 和V(氨水

) 2+ -2+--2+-

解答:n (NH3)=

V (氨水) =

=1.369L

C (氨水) =

例3 把100mL98%的浓H 2SO 4( =1.84g/cm) 与400mL 的水混合成密度为1.225g/cm33的稀H 2SO 4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

思路分析 :注意:(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即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2)两种同溶质的溶液(或一方为水)相混合时,总体积是否改变,决定于溶液密度是否改变。若密度不变,则V (混)=V1+V2,若密度改变,则V (混)

解答:1. 求稀H 2SO 4的质量分数

纯H 2SO 4质量100mL×1.84g/cm×98%=180.32g

稀H 2SO 4的质量100mL×1.84g/+400mL×1g/ cm=584g 33V 1+V2应为 V(混) =

H2SO 4%= %=30.88%

2. 求稀H 2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

c (H2SO4)=

例4 利用碳酸钠晶体(Na 2CO 3·10H2O )来配制0.5mol/L的Na 2CO 3溶液1000mL ,假如其他操作均准确无误,下列情况会引起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 )偏低的是( )

A. 称取碳酸钠晶体100g

B. 定容时,俯视观察刻度线

C. 移液时,对用于溶解碳酸钠晶体的烧杯没有进行冲洗

D. 定容后,将容量瓶振荡均匀,静置时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于是又加入少量水至刻度线

思路分析 :A 项极易出错,以0.5mol/L×1L=0.5mol 是Na 2CO 3的物质的量,得出质量是53g ,所以100g>53g视为偏高。实际上应是Na 2CO 3·10H2O 的质量0.5mol×286g/mol=143g。所以A 项应偏低。B 项俯视时液面的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少于应加水量,因此可导致浓度偏高。C 项对用于稀释或溶解的烧杯,如不加水洗涤数次并将洗涤液转入容量瓶,会使溶质损失,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D 项定容后,当振荡、静置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这是由于液体沾在瓶壁和磨口处所致,不会造成偏差,若加水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解答:B; A、C 、D.


相关内容

  • [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第1课时) 导学案
  • 第3节 化 学 平 衡 第 1. 了解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的概念. 2. 掌握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化学平衡的概念. 1课时 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状态 1. 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1)可逆过程:当温度一定时, ①溶液中的固体溶质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 ...

  • 高二上册化学化学反应速率教案(第二课时)
  • 2-1-2 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掌握运用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 ...

  • 2010-2011学年度第期高中化学教学计划表--高三化学
  • 高三化学: 一.课时安排 建议每周化学复习课时为5课时,一轮复习的时间为:2010年9月初--2011年3月初.具体可分为:10年9月初--10年10月下旬,复习必修1及其与必修2部分的整合:10年11月初--10年11月中旬,复习选修3及其与必修2部分的整合:10年11月下旬--2011年元月中旬 ...

  • 从实验学化学
  •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化学实验室都张贴有实验室安全规则,进入实验室要认真阅读并牢记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1)药品安全使用 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规定操作,保证安全. ...

  • [化学平衡状态]课时作业)(含详细答案)
  • 课时作业7 化学平衡状态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关系式中能说明反应N2+3H22NH3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3v正(N2)=v正(H2) B.v正(N2)=v逆(NH3) C.2v正(H2)=3v逆(NH3) D.v正(N2)=3v逆(H2) 2.在一定条件下,使SO2和O2在一密闭容器中 ...

  • 高一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鲁科版)
  • <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鲁科版)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必修 教学材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1 授课时间:27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 模块课程目标 1. 了解化学科学发展历史,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学会对物质分类,认识胶体 ...

  •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案
  •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化学实验安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 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 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 ...

  • 2013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化学课时提能演练(四)1.4附答案
  •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时提能演练(四)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2·南阳模拟)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的是( ) A.将40 g Na ...

  • 化学反应速率
  •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主备人:曹丽梅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知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了解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对人类的意义,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