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看中国(聆听书声)

——访《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

本报记者 张健

《 人民日报 》( 2011年04月26日   20 版)

中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自己,而且影响了世界,“中国模式”早已成为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震撼》一书,正是系统研究“中国模式”的理论著作,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此书作者通过走访10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所见所闻,以其独特观察与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层涵义,并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近日,记者采访了此书作者张维为教授。

记者:是什么促成您写《中国震撼》?

张维为:中国发展到今天,有些问题不能回避:我们要把自己的成绩和问题讲清楚,把未来的发展方向讲清楚,把一些全球性的问题讲清楚。这本书就是力求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国和世界,探讨涉及中国崛起的主要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同时也为形成一种比较强势的中国话语做一些工作。

记者:书中说,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把数千年文明传统与现代国家形态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具有“四超四特”的特征。这些特点会给中国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张维为:有人只认同西方模式,认为今天的美国就是明天的中国。其实,中国是不同性质的国家,是与众不同的国家。中国这一“文明型国家”有8大特征,也可称为“四超”与“四特”: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些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整合而成的“百国之和”的大格局。这就像基因图谱,大致规范了发展道路的路径,规范了中国模式的独特性。这种“文明型国家”不需要别人认可也可以独立存在和发展,它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过去与别人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今后也还自成体系,并将对世界格局的演变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记者:您把中国分为“发达板块”与“新兴板块”,认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中国的发展产生了1+1>2的效果。那么我们用什么来保证这两个板块之间始终保持良性互动状态?这种1+1的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

张维为:我们在“发达板块”和“新兴板块”之间已建立了1+1>2的良性互动机制。这种机制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税收政策、如不同地区之间的对口支持辐射等。这背后是中华文明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同时还有一个比较中性和高效的中央政府进行全面规划和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市场饱和、人力成本过高这样的问题,然后也想通过1+1的方法来解决。欧盟的扩大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1+1,但现在看来未达到预期目标。中国能达到1+1>2的水平,说到底是因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内部整合要比国家之间的整合容易得多。

记者:我觉得书里所说的“中国震撼”,既包括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也包括中国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后者带给世界的震撼也许更深远,带给世界的启示可能也更丰富。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许多具体做法不一定有普遍意义,因为各国情况千差万别,中国也无意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但中国模式背后的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实事求是”、“民生为大”、“和而不同”等,则可能有相当普遍的国际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模式相对成功所带来的不仅是中国的发展,而且是一种新思维、新话语、新的范式变化。这将对解决中国自己面临的挑战、对推动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全球问题的治理、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未来的演变,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者: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我们还在路上,一切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您对中国模式的前景有没有一个预测?

张维为:我比较看好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却形成于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竞争中产生的东西一般都比较厉害,所以这个模式不会走向崩溃,只会进一步完善。中国有一个数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对别人的东西加以消化和再创造,逐步形成中国自己的一系列做法和标准,或者叫中国模式。这种模式不封闭,不僵化,能够与时俱进。

记者:我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永远不会称霸。现在来谈中国模式,谈我们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是否会影响到我们的国际关系?

张维为:关键是要增强国人的自信心。我们讲韬光养晦,这是对的,但应该是一种自信的韬光养晦。自信的韬光养晦也意味着让外界了解中国的真实实力。如果你的实力被外界严重低估,也可能导致危机,特别是地缘政治危机。至于国际责任与担子,我们需要通盘考虑。国际责任和国家利益可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大战略,需要长远的思路。

记者:国内也有否定“中国模式”的观点,您是如何认识与评价的?

张维为:大体有两种人不赞同中国模式。一种人认为应该用“中国道路”,而不是用“中国模式”,因为“模式”这个概念给人一种发展道路凝固化的感觉。其实,我讲的“中国模式”就是“中国道路”。“模式”这个词国际上比较通用,一讲人家就明白,而且“模式”这个概念在国际上更多地被解释成一种独特经验的总结,而非一成不变的东西,就像我们说重庆模式、浦东模式、深圳模式一样,是对这些地方经验的总结,丝毫没有僵化和强加于人的意思。还有一种人则是立场不同:他们只认同西方模式,只要你跟西方不一样,你就还没有转型到位,好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此并不认同。

——访《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

本报记者 张健

《 人民日报 》( 2011年04月26日   20 版)

中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自己,而且影响了世界,“中国模式”早已成为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震撼》一书,正是系统研究“中国模式”的理论著作,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此书作者通过走访10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所见所闻,以其独特观察与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层涵义,并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近日,记者采访了此书作者张维为教授。

记者:是什么促成您写《中国震撼》?

张维为:中国发展到今天,有些问题不能回避:我们要把自己的成绩和问题讲清楚,把未来的发展方向讲清楚,把一些全球性的问题讲清楚。这本书就是力求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国和世界,探讨涉及中国崛起的主要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同时也为形成一种比较强势的中国话语做一些工作。

记者:书中说,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把数千年文明传统与现代国家形态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具有“四超四特”的特征。这些特点会给中国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张维为:有人只认同西方模式,认为今天的美国就是明天的中国。其实,中国是不同性质的国家,是与众不同的国家。中国这一“文明型国家”有8大特征,也可称为“四超”与“四特”: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些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整合而成的“百国之和”的大格局。这就像基因图谱,大致规范了发展道路的路径,规范了中国模式的独特性。这种“文明型国家”不需要别人认可也可以独立存在和发展,它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过去与别人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今后也还自成体系,并将对世界格局的演变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记者:您把中国分为“发达板块”与“新兴板块”,认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中国的发展产生了1+1>2的效果。那么我们用什么来保证这两个板块之间始终保持良性互动状态?这种1+1的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

张维为:我们在“发达板块”和“新兴板块”之间已建立了1+1>2的良性互动机制。这种机制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税收政策、如不同地区之间的对口支持辐射等。这背后是中华文明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同时还有一个比较中性和高效的中央政府进行全面规划和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市场饱和、人力成本过高这样的问题,然后也想通过1+1的方法来解决。欧盟的扩大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1+1,但现在看来未达到预期目标。中国能达到1+1>2的水平,说到底是因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内部整合要比国家之间的整合容易得多。

记者:我觉得书里所说的“中国震撼”,既包括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也包括中国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后者带给世界的震撼也许更深远,带给世界的启示可能也更丰富。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许多具体做法不一定有普遍意义,因为各国情况千差万别,中国也无意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但中国模式背后的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实事求是”、“民生为大”、“和而不同”等,则可能有相当普遍的国际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模式相对成功所带来的不仅是中国的发展,而且是一种新思维、新话语、新的范式变化。这将对解决中国自己面临的挑战、对推动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全球问题的治理、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未来的演变,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者: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我们还在路上,一切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您对中国模式的前景有没有一个预测?

张维为:我比较看好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却形成于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竞争中产生的东西一般都比较厉害,所以这个模式不会走向崩溃,只会进一步完善。中国有一个数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对别人的东西加以消化和再创造,逐步形成中国自己的一系列做法和标准,或者叫中国模式。这种模式不封闭,不僵化,能够与时俱进。

记者:我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永远不会称霸。现在来谈中国模式,谈我们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是否会影响到我们的国际关系?

张维为:关键是要增强国人的自信心。我们讲韬光养晦,这是对的,但应该是一种自信的韬光养晦。自信的韬光养晦也意味着让外界了解中国的真实实力。如果你的实力被外界严重低估,也可能导致危机,特别是地缘政治危机。至于国际责任与担子,我们需要通盘考虑。国际责任和国家利益可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大战略,需要长远的思路。

记者:国内也有否定“中国模式”的观点,您是如何认识与评价的?

张维为:大体有两种人不赞同中国模式。一种人认为应该用“中国道路”,而不是用“中国模式”,因为“模式”这个概念给人一种发展道路凝固化的感觉。其实,我讲的“中国模式”就是“中国道路”。“模式”这个词国际上比较通用,一讲人家就明白,而且“模式”这个概念在国际上更多地被解释成一种独特经验的总结,而非一成不变的东西,就像我们说重庆模式、浦东模式、深圳模式一样,是对这些地方经验的总结,丝毫没有僵化和强加于人的意思。还有一种人则是立场不同:他们只认同西方模式,只要你跟西方不一样,你就还没有转型到位,好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此并不认同。


相关内容

  • 陈嘉庚办学董的教案
  • 陈嘉庚办学 大同市实验小学 董立新 教学目标: 1.抓住陈嘉庚的具体言行.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又怎样做的,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样办学的.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陈嘉庚的 ...

  • 梦的色彩作文800字
  • 梦的色彩 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蓝蓝的天空中,偶尔有几朵淡淡的云彩慵懒的.略带一丝丝潇洒的飘荡着,听耳边时不时拂过的阵阵清风,嗅着清风带来的幽幽的花香,心中,一个问题悄然浮上来,梦的色彩是什么? 小小的年纪,充满童真与幻想的心灵,梦,是必不可少的,她如梦似幻,飘渺如烟,仿佛那初生的朝阳一样令人向往.令 ...

  • 经典诵读研究课题
  • 经典诵读研究课题 诵读中华经典,传承神州文明,这是对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更是对古国文明的发扬光大,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是大有裨益.所谓"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 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 ...

  • 中国名人名言100句
  • 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亲者痛,仇者快.(朱浮)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陆游) 4.打破沙锅问到底.中国名人名言100句.(吴昌龄) 5.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官场现形记) 6.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赵雪航)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杜弼) 8.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彭大 ...

  • 观看2012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汇总
  • 2012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美在你身边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012年 9月2日,全国中小学生收到了一份特别礼物--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主题是"美在你身边", 以 ...

  • 一年级语文好词好句
  • 一年级语文好词好句: 一年级语文好词: 生机勃勃 生机盎然 生机勃发 春色满园 洒满阳光 人声鼎沸 书声琅琅 热闹非凡 垂柳依依 林荫小道 你追我赶 欢声笑语 环境幽雅 清香四溢 景色迷人 奋发向上 茁壮成长 三五成群 热闹欢腾 款款清歌 千山一碧 万山丛中 千姿百态 山石壮胆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

  • 初中新生开学典礼发言稿
  •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又是一个红花绿草,云雀欢唱的季节.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周围的景色对于大家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是对你们而言,这个夏天变得不同于以往.小学只是你们求学的一个驿站,过了这一站就要走向下一站,你们就要离开母校--玳峰小学,就要离开老师,从此就要离开眼前这个熟悉的地方,奔向另一所 ...

  • 毕业班班主任毕业典礼发言稿
  •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又是一个红花绿草,云雀欢唱的季节.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周围的景色对于大家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是对你们而言,这个夏天变得不同于以往.小学只是你们求学的一个驿站,过了这一站就要走向下一站,你们就要离开母校--玳峰小学,就要离开老师,从此就要离开眼前这个熟悉的地方,奔向另一所 ...

  • 感谢母校400字
  • 篇一:感谢母校作文400字 美丽 的校园像一棵葱郁的大树,我们像快乐的小鸟栖息其中--我们共同学 习,共同游戏.可是, 雏鹰总要离开大树的怀抱,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飞翔.现在我即将毕业,离开母校,我依依 不舍. 时间像匆匆的流水, 飞快的离去.回忆像一丝暖暖的春风,吹过我的心头.又似一股甜甜的泉水,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