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用词语辨析

历史常用词语辨析

为了更好地总结十年历史高考,这里将试题中常用词语不失繁琐作一专门的分析。„„ (一)试述、简述、简要述评、概述、简要说明、简要评述、概括说明、概括指出。 此类常用词语一般用于问答题之中。„„

“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的问题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也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二)背景、历史背景、原因、社会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条件、前提条件、前提和条件。

此类常用词语多用于选择题、问答题中。„„

背景,一般是指一历史事物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原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条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当然,这也是不是绝对的,如“抗战为什么能胜利?”等,原因就不仅仅是“必要性”。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不过仔细推敲依然有细微的差距,“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些,在论及成败时就用“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历史背景”与“背景”本质是一致的,在这里“历史”并无实在意义。“原因”与“社会原因”、“基本原因”其实也是一回事。„„“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相对的。前者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后者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单项选择题中,与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客观原因是相对主观原因而言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凡是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的原因就是客观原因。“前提”,本来是指推理中已知的判断。前提条件,也就是先决条件,若干条件中主要条件。„„。前提和条件,实际是指主要条件和其它一般条件。„„

(三)说明、表明、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说明”,一般来说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中山舰和整理党务案表明什么?”。这里的表明就是说明,说明也就是表明。而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含有阐述、分析的含义。„„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体现是某种性质或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反照,即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现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决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表现,则指历史情况、历史史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地表示出来。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四)联系、结合、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一般设问形式是“联系(结合)„„,分析(说明)„„”。„„结合(联系)的对象,实际是作为分析(说明)问题的背景、依据而存在的。因而,重点在分析说明的事物而不是结合(联系)的对象。这类设问中,“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依据”、“根据”、“据”,题意并未发生变化。

(五)性质、实质 性质,是事物所具有的特质,即此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实质是事物、问题的实在内容。二者都有本质的意思。„„

就问题来看,实质就是性质,性质就是实质,完全可以替代。但究起来,两者在本意上、使用范围又略有区别。性质,着重于区别,定性于什么;实质着重于去虚,定位于实际如何;本质着重于寻根,着眼于固有。如: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这是指其性质;1861年改革,表面看是对农奴的解放,实际上是指农奴主对农奴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这是指其实质。又如:“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其性质是——d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1996年)。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b 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原错误(1997年)。前者就是问本质属性是什么,后者就是问实际怎么样。

(六)效果、结果、后果、成果、成绩、结局

这类用词,其实都是指某种事物、某种力量、某种做法、某种态势、某种因素产生或发展的阶段或是最后的状态。但在使用的范围,表达的感情色彩以及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区别。结果、效果,使用最广泛,是中性词,可指好的结果(效果),也可指坏的结果(效果)。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以及结果如何?„„”(1995年)„„后果,多指坏的结果,但在高考命题中也不完全如此。„„结局也可以说是中性词,可以是好的结局,也可以是坏的结局,在这点上与结果相似。但是,结局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最后的政治(或军事、或经济)态势。„„

(七)意义、作用、影响、地位

这类词在历史试题中,用得较多,而在历史教材中则用得更为频繁。

意义,就是价值、作用,而作用是指对人对事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影响是指对人对事所起的作用。如此看来,三者的意思大致差不多。而从适用范围看,意义较之作用、影响要大。大凡涉及意义,一般都包括性质、作用、影响、结果、评价、经验教训等,教材关于意义的叙述,基本上也是如此,而在高考试题中,却不一定是这样。„„(在高考)历史问题中,意义、影响、作用,三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地位,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的位置。就其适用范围来看与意义相当。„„

(八)经验、教训、认识、启示

这类词,就其主要意思来说,都是人们从实践包括成功的实践、失败的实践中得来和知识。经验,是实践成功后得到的认识,„„。教训,是实践失败后得到的认识。„„。认识,本来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即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反映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和内部的联系的认识。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才行。启示,是人们受某种历史事物的启发指示而有所领悟,其特点是由此及彼。„„。

1

历史常用词语辨析

为了更好地总结十年历史高考,这里将试题中常用词语不失繁琐作一专门的分析。„„ (一)试述、简述、简要述评、概述、简要说明、简要评述、概括说明、概括指出。 此类常用词语一般用于问答题之中。„„

“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的问题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也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二)背景、历史背景、原因、社会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条件、前提条件、前提和条件。

此类常用词语多用于选择题、问答题中。„„

背景,一般是指一历史事物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原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条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当然,这也是不是绝对的,如“抗战为什么能胜利?”等,原因就不仅仅是“必要性”。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不过仔细推敲依然有细微的差距,“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些,在论及成败时就用“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历史背景”与“背景”本质是一致的,在这里“历史”并无实在意义。“原因”与“社会原因”、“基本原因”其实也是一回事。„„“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相对的。前者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后者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单项选择题中,与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客观原因是相对主观原因而言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凡是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的原因就是客观原因。“前提”,本来是指推理中已知的判断。前提条件,也就是先决条件,若干条件中主要条件。„„。前提和条件,实际是指主要条件和其它一般条件。„„

(三)说明、表明、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说明”,一般来说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中山舰和整理党务案表明什么?”。这里的表明就是说明,说明也就是表明。而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含有阐述、分析的含义。„„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体现是某种性质或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反照,即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现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决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表现,则指历史情况、历史史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地表示出来。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四)联系、结合、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一般设问形式是“联系(结合)„„,分析(说明)„„”。„„结合(联系)的对象,实际是作为分析(说明)问题的背景、依据而存在的。因而,重点在分析说明的事物而不是结合(联系)的对象。这类设问中,“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依据”、“根据”、“据”,题意并未发生变化。

(五)性质、实质 性质,是事物所具有的特质,即此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实质是事物、问题的实在内容。二者都有本质的意思。„„

就问题来看,实质就是性质,性质就是实质,完全可以替代。但究起来,两者在本意上、使用范围又略有区别。性质,着重于区别,定性于什么;实质着重于去虚,定位于实际如何;本质着重于寻根,着眼于固有。如: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这是指其性质;1861年改革,表面看是对农奴的解放,实际上是指农奴主对农奴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这是指其实质。又如:“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其性质是——d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1996年)。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b 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原错误(1997年)。前者就是问本质属性是什么,后者就是问实际怎么样。

(六)效果、结果、后果、成果、成绩、结局

这类用词,其实都是指某种事物、某种力量、某种做法、某种态势、某种因素产生或发展的阶段或是最后的状态。但在使用的范围,表达的感情色彩以及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区别。结果、效果,使用最广泛,是中性词,可指好的结果(效果),也可指坏的结果(效果)。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以及结果如何?„„”(1995年)„„后果,多指坏的结果,但在高考命题中也不完全如此。„„结局也可以说是中性词,可以是好的结局,也可以是坏的结局,在这点上与结果相似。但是,结局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最后的政治(或军事、或经济)态势。„„

(七)意义、作用、影响、地位

这类词在历史试题中,用得较多,而在历史教材中则用得更为频繁。

意义,就是价值、作用,而作用是指对人对事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影响是指对人对事所起的作用。如此看来,三者的意思大致差不多。而从适用范围看,意义较之作用、影响要大。大凡涉及意义,一般都包括性质、作用、影响、结果、评价、经验教训等,教材关于意义的叙述,基本上也是如此,而在高考试题中,却不一定是这样。„„(在高考)历史问题中,意义、影响、作用,三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地位,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的位置。就其适用范围来看与意义相当。„„

(八)经验、教训、认识、启示

这类词,就其主要意思来说,都是人们从实践包括成功的实践、失败的实践中得来和知识。经验,是实践成功后得到的认识,„„。教训,是实践失败后得到的认识。„„。认识,本来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即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反映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和内部的联系的认识。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才行。启示,是人们受某种历史事物的启发指示而有所领悟,其特点是由此及彼。„„。

1


相关内容

  • 看我七十二变
  •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 2.明确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和词义的演变现象. 3.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多义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义. 2.掌握词义演变的各种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8课时 一. ...

  • 高考词语辨析要点归纳
  • 高考词语辨析要点归纳 一.考纲解析 高考<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 .本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1. 考查范围包括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熟语. 实词考查的重点是 ...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词语
  • 本考点要求考生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表达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 2.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 义: 3.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 ...

  • 词语(教案)
  • 中考复习之词语篇 一.考点解读 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和新生词语: ②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 ④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 ...

  •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班复习辅导--词语
  •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班复习辅导--词语 词语复习要做到能正确地读,写已学过的词语,理解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能按要求给词语进生归类. [积累词语]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每篇课文后面要求说说写写的词语,都应该正确地读写及积累. [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方法: 1.弄清这个词语中,两 ...

  •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教案
  •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基本上能做到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 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根据拼音写出要求学会的汉字. 2.全面复习本册书要求会认的 487 个生字,掌握 76 个常用偏旁,要求会写 的 288 个生字,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识字 ...

  • 2014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择题
  • 2014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命题规律及应试技巧 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 →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 ...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2)
  • 台声 新视角 2005 11 文学 教育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 张丽娟 李芳芳 (武汉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同义词指的是一组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 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近义词由于同中有异, 往往造成汉语学习者的困扰, 出现一些错误的用法 ...

  •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之词语辨析题集锦
  • 词语 词义辨析 实词(按词头字音序排列) 1.保障/保证 [例句] ①资本主义的两党制不过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方法,它绝不能保障劳动人民的自由权利. ②该校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每一个教师有一定的时间进修业务,提高专业水平. [辨析]"保障"强调保护(生命.财产.权力),使不受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