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原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实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认识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形成学习能力,提升审美情趣、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乃至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2.课程理念

(1)开发语言智能,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课程目标、内容、要求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 既有能力和发展可能,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生活状态和学习风格,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让学生发挥并发展自身的优势,运用既知探求未知,开掘潜在的语言智能;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注重语言积累,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并发现语言规律。

母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 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觉、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语言规律的无意识的认识,转化为有意识的发现,逐步地由口头语过渡到书面语,并由掌握的书面语提高已有的口语质量,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语言能力。

(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4)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在有组织、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注重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与中小学阶段各学科的学习,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交际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使学生在语文课程活动中,自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加强人际之间的交流,逐步地形成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要营造大语文的环境,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天地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3.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意见,都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核心,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

(2)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作为母语,它也必然是重要的思维形式,是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3)根据课程目标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提出了识字量要求。学生掌握2500个常用字,阅读一般的书报、杂志已无太大的文字障碍。本标准依据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与学习环境,提出了学生自主扩大的识字量:三至五年级自主扩大到识3000~3500个汉字,六至九年级自主扩大到识3500~4000个汉字。课程目标提出的阅读量、背诵量、写作量,是根据学习汉语言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作调整的。阅读量指语文教材,其他学科教材和课外阅读的总量,背诵量指熟读成诵的文字量,写作量指学生写随笔和各类文体的作文及综合学习中的有关报告、论文等的总量。

(4)课程内容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方面提出要求,但在实际的课程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整合发展的,因此,各部分的要求是关连的,不能人为地将它们分裂开来。

(5)课程内容部分适度强化了文言诗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吸取语言精华,提高现代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6)课程内容部分调整了汉语言学的系统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重视语言材

料积累的基础上,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探求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着眼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7)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中基础型部分为全体学生共同修习的内容,主要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拓展型部分为限定性选修,每一位学生都必须选学二~三项内容,高一、高二阶段与基础型学习内容并列,高三阶段以拓展型学习内容为主。

(8)实施意见部分,对教材编写、教学建议,评价意见、保障措施提出了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热情,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

(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件的营养。

(3)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根据需要正确使用工具书和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独立现代文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感情、见解,有独到的体验与发现;有文学鉴赏的水平,能依据自己的文化积淀,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并理解古诗词和文言文。

(6)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用、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

(7)能正确运用规范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

(8)有综合学习的能力,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形成合作意识和独立研究的

能力。

2.阶段目标 一至二年级 到二年级结束时:

(1)能正确认读汉语拼音字母、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认识2500个常用汉 字;会查阅字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会写1000个左右的汉字,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能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有自己的感受;能大胆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能背诵优秀80-120首诗词。

(4)有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5万~20万字。

(5)能认真听他人说话,主动与他人交流;有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有表达的自信心。

(6)有写话的愿望,能用几句句子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7)有参与班级、学校、社区活动的兴趣,结合活动锻炼语言交际能力。 三至五年级 到五年级结束时:

(1)在认识2500个汉字的基础上,自主扩大识字达到3000~3500个识字 量;会写2500个字左右的汉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 每分钟阅读250字左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注释、工具书和资料了解词义、句义和课文内容;能感受(领会、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形成自己的想法;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能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不少于1万字。

(3)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4)认真倾听他人说话,能理解主要意思,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能正确运 用普通话清楚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5)养成经常动笔的习惯,留心周围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生活,并能依

据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作总量不少于1.5万字。能摘抄阅读内容,摘抄总量不少于3万字。

(6)有评判作品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7)能主动参与班级、学校、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积累素材。

六至九年级 到九年级结束时:

(1)能自主将识字量增加到3500~4000个汉字;能正确书写3500个左右的汉字。

(2)能熟练的运用工具书和资料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能正确理解现代文阅读内容,有阅读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用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具有初步鉴别能力和评价能力。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浅显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诗文阅读量,四年的阅读总量为120~150篇(片断);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词,四年的背诵总量为1.5万~3万字。

(4)有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阅读内容。四年课外阅读的总量为500万~800万字。

(5)养成摘抄的习惯,四年的摘抄总量为20万~30万字;有写日记或随笔的习惯,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的习惯,随时表达自己的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写出对所读作品的感受或评论;有一定的写作量,四年的写作总量为10万~15万字;有一定的写作速度,每课时能写700字左右。

(6)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能及时概括他人的发言(或报告)、广播等主要意思;能在不同场合根据具体情况得体、清晰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需要作演讲或辩论。

(7)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课题意识、确定并完成研究内容;积极参与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写出相应的报道或调查报告。

十至十二年级 至高三结束时:

(1)在阅读中,能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类比和比较、质疑等方法理解、分析、综合阅读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2)具有文学鉴赏水平。能根据不同体裁作品和内容,感受和体验作品主题、社会意义及表现手法;能依据有关标准,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评判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有一定的文言诗文阅读量,三年的阅读总量总是不少于100篇(段);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诗文,理解主要意思,并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背诵优秀的作品(或片断),三年背诵总量不少于2万字。

(4)能自觉进行课外阅读,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在500万—800万字。 (5)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发表见解,抒发感情,说明事物或事理特点。

(6)能随时概括听话内容,并在一定的场合中及时把握他人发言的要点;能根据场合的需要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进行即兴演讲或辩论,演讲或辩论时做到态度大方、用语文明得体、言之有据。

(7)通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并完善独立的人格。

三、课程设置

1.阶段设置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有)以基础型课程为主;高中阶段(十至十 二年级)分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拓展部分为限定性选修。

2.课时安排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二年级,每学年总课时为306课时;三至五年级, 每学年总课时为204课时;六至九年级,每学年总课时为136课时。

高中阶段:十至十一年级,每学年基础型课程的总课时为102课时;十二 年级,基础型课程的总课时为90课时。十至十二年级,拓展型课程的总课时不约170课时。

四、课程内容

一至五年级 1.识字写字

2.阅读

3.

口语交际

4.写作

5.综合学习

11

六至九年级

1.识字写字

12

2.阅读

13

14

3.写作

常见文体

15

4.口语交际

16

5.综合学习

十至于十二年级

基础型课程

1.阅读

17

18

19

2.写作

20

3.口语交际

4、综合学习

拓展型课程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

1.语文教材是学科知识、文化内容和生活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中 师生间、同学间交流的重要媒介,是落实学科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增加学生文化积累的基本材料。课本的编写必须有利于全面完成学科教学目标所规定的任务,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2.选文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可读性,做到文质兼美。入选课 文语言文字规范,思想内容健康,知识概念准确,题材、风格多样,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范性。文言选文难宜要适度,现代文要体现时代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选文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1—5年级的选文以短小精悍为主,要能表现童趣,体现童真,并做到图文并茂。6—9年级的选文要有一定的容量,并形成适当的难易坡度。高中1~3年级的选文要有一定的文化含量,要引发学生

的理性思考。

课文文字总量要适当:一般1、2、3年级每学期不超过15万字,4、5年级每册不超过25万字,6~9年级每册不超过30万字;高中1~3年级每册不超过35万字。

课文中各类文章的比例要合理:文言课文(篇目)1—3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10%,4—6年级约占20%,7—9年级约占40%;文学作品(篇目)1—6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80%,7—9年级约占70%。选文要注意与以往教材的延续性,要保证经典作品在课文中的比例:编入教材的经典作品的比例不少于30%。

3.阅读部分中单元(或课文)的教学提示(或思考题)要简明扼要,富于 启发性,重在指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课文的注释要准确、恰当、通俗易懂,避免重复,要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查阅资料和运用工具书。

4.每一学期的阅读部分应附有向学生推荐的书目,并有一定内容介绍或名 篇节选。

5.训练部分可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实践活动。构建新的训练体 系要注重文化的积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要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鉴赏水平。练习要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有可选择性,以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练习要精心设计,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阅读的练习既要整体考虑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又要具体体现单元或课文的学习要求,要综合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感受、对文本的理解和个体的体验、鉴赏;将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知识的感知、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探索和能力的迁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打破繁琐的一课一练的形式,代之以疏为主、疏密结合的形式。

口语交际的训练,要结合阅读部分中的阅读材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循序渐进,注意必要的反复,注重连贯性、清晰性、缜密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

写作要建构独立的训练体系。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5年级的写作训练,可重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6—9年级要在进一步激发想象力

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高中1~3年有要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写作与阅读既各成体系,又相辅相成。阅读部分中的阅读材料可作为写作训练的范例,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也可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评点或表达读后的感受。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验、掌握和应用规范的语言。可有一定量的创作性写作训练,但不作统一的要求,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有选择地完成。

3—5年级写作训练的总量在1.5万字左右,6—9年级写作训练的总量在10万—15万字。高中1~3年级基础型课程的写作总量在6万—8万字。要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写作训练形式,促使学生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要注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引导学生运用既有知识和能力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6.写字训练可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至小学二年级要指导学生会写1000 个常用字,至五年级会写2500个常用字。可从二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学写毛笔字,要指导学生写好毛笔字,但不作书法上的统一要求。

要科学地指导写字,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教学建议

1.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并将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下的学习与自然状态下的获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学生的天赋都得到发挥。

2.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言规范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并在读写实践中增加文化积累,丰富文化底蕴,塑造健全的人格。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让学生不断产生中跨越障碍的愉悦感,促使学生自觉地调整学习动

机;要有效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的过程中自觉调整思路,使想象更趋合理。

4.教学内容的处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策略。要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把学生从繁琐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概念中解放出来,汉语知识的学习要适度有用。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语言材料的积累,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探求,审美意识、情趣和能力的形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①(小学低年级的)识字和写字的关系:应提倡先识字,后写字,多识字,少写字,写好字。②释词和用词的关系:应提倡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词汇,在应用过程中了解、掌握词义,淡化死记硬背词语概念,淡化脱离语言环境的释词。③课文分析和学生自主感受的关系:应提供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淡化过多过细的分析,不要把课文肢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应在整体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句含义,逐步形成的个体化鉴赏的能力。④写作知识、技巧和写作兴趣、能力的关系应:提倡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写作的能力,写作知识和技巧不要过于繁琐,更不要从概念出发来强化。

5.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学会的基本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体学习风格,努力改变学生的依赖性学习心理,注重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促使学生在读写实践中独立思考,提高质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问题意识,进行专题阅读和专题写作。

6.要努力探索、积极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促使学生自觉地达成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考虑到阶段性和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探求未知;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要合理,要注意教学的实效。

阅读教学要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理解课文;要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

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写作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想象力;努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发现和思考生活中有意义的人、事、物,提高感受生活的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要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引导学生自觉探索写作规律,能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课改要有针对性,要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加强信息的相互传递。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发展,应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写、写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7.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应通过训练,使学生在实践、感 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和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水平。

8.应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指导学生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收集、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即时交流,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评价意见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获取 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益。

语文的教学评价既要以学科教学目标为依据,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起点,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是多元的,应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等紧密结合。

语文教学评价的途径和方式应是多样的,可采用观察、面谈、课堂问答、写作、练习、问卷调查、座谈、典型例子分析、辩论、演讲、表演、展示、写文章、考查、考试等方式或途径,评价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

评价包括日常性、阶段性、总结性三种。应以日常性为主,力求小型、分散、随堂,应给学生以展示才能的机会。日常性评价一般不采用考查或考试的方式。考查或考试主要用于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评价的表述方式一般分为定性和定量。定性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评语,包括书

面评语和口头评语;定量评价可采用百分制、等第制。日常性评价应以定性为主,可采用练习、写文章等形式,也可用定量评价。考查可采用百分制、等第制,也可分为合格、不合格;考试采用百分制或等第制。

评价要充分考虑到激励功能,尤其是日常性评价,应以学生的起点为参照,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采用定量评价,可以用等分不等值的方法,凡学生有进步,或有创意,或态度认真,或思想方法科学,可突破规定的分数。

要增加日常性评价在学期总评中的比重,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科学地核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对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能力较强、成绩一贯优秀的学生,可自己提出申请,经学生评议,教师提名,学校核定,可根据其实际水平,允许免试或免修。学年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允许补考。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天赋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以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为依据,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法、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高中阶段的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对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小学一、二年级不要从默写的角度考察、评价学生。

2.识字的评价要把学生的认字水平和态度、识字方法的探求与掌握、识字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使用工具书等能力综合起来考虑,把平时的学习和阶段性测试结合起来。

一二年级一般不安排书面考试,主要看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可进行阶段性测试。低年级就要识2500个字,有可能产生遗忘的现象,因此,评价标准制订时要有较大的弹性。一般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1500个字就可视作合格,认识2000个字,就可视作优秀。

三~五年级学生应掌握2500个学过的字,可从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等方面来考察。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自觉将汉字积累扩大到3000~3500个,但增加的500~1000个汉字,不同学生可能不尽相同,不能用划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主

要应通过学生读课文、做练习、写作文等途径来考察学生的识字量。

六~九年级学生应掌握3500个学过的汉字,其中2500个是统一的,其余是不尽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自觉将汉字积累量扩大到4000~5000个,考察的途径与三~五年级相同。

3.要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习惯和书写的规范,要注意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

对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注重写字的姿势、习惯和书写的规范。不要过分注重会写多少字。

对三~五年级的学生,首先要注意他们是否要正确、熟练地书写1000个常用字;对扩大至1000~2500个字,主要注意他们能否写正确、写规范,卷面是否整洁。

对六~九年级的学生,要注意他们是否能正确、熟练地书写2500~3500个常用字,是否能用行书正确、有速度地书写。

四年级和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都应允许带字典或词典。 阅读

1.阅读评价要能检测学生的阅读积累,综合考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感受、体验、鉴赏水平和学生的兴趣、习惯和方法,重视学生有创意的阅读评价。

2.现代文阅读要从学生认识与理解、综合与分析、鉴赏与评论等角度综合评价。

认读与理解重在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词句含义的基本认识和感受;综合与分析重在评价学生整体把握和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鉴赏与评论重在评价学生的个体体验与辨析是非、善恶的能力。

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评价要引导学生自觉梳理知识,认识已有的阅读能力,构建并重组认知结构。

3.文言诗文阅读要从学生的基本积累(包括背诵)、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等角度评价,要综合评价学生诵读、熟记、默写以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顺文言文和理解阅读内容的能力。

积累重在检测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名句名段名篇的记诵;理解重在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把握;分析重在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其中

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鉴赏评价重在检测学生的感受、体验与相应的鉴别、评判能力。

写作

1.要依据各学段目标与要求把学生的写作态度兴趣、习惯、语言表达能力思想认识水平、想象能力综合在一起进行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要区别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趋势的特点,对不同天赋和发展趋势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

3.要建立学生的写作档案,对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习惯、作文优缺点、典型案例以及学生的发展趋势作恰如其分的评价。

1.评定可以用等定、评语。以及其他各种形式来表示。

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及在表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要重视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要把学生在各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能力综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综合学习能力

1.要综合评价学生在各类活动(专题研究)中所表现的能力,注重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要综合考察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态度、参与程度、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习惯与方法、收集和筛选处理资料的能力、个体的见解以及研究成果,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

3.要重视学生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思路,鼓励学生有非常规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保障措施

1.教师素养

(1)语文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扩大视野,更新知识,并在读写实践中,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理论修养。任教1—5年级的教师,每学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记诵量不少于2万字,写作量不少于1万字,任教6—9年级的教师,每学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记诵量不少于3万字,写

作量不少于1.5万字。

(2)语文教师应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要点,并有独到的体验和发现。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写好教案或教学设计。

(3)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资料的运用应恰当、有效,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发现和存在问题,及时引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语文教师要努力展现智慧和人格的魅力,以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4)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设计练习的能力。要能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在不同阶段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富于思考性和启发性,要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5)语文教师要认真处理学生的作业。作业的批改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以展示、思路介绍、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交流。作文的批改要有针对性,评语应以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为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经过自己的思考来弥补不足。作文的讲评要形式多样,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谈自己的作文体会,并随时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探讨提高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6)语文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适宜地运 用现代信息技术,并指导学生在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过程中,扩大视野,提高思辨能力。教师要自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与学生的瞬间交流的空间。

2.教学管理

(1)随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在听课、分析教案(或教学设计)、查看 作业处理情况等过程中发现教师的教学特点或风格,鼓励教师的独创精神;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应以多种方式与教师探讨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根据教师应有的阅读量、写作量、记诵量制定相应的检查措施,促使 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并引导教师将阅读、写作、记诵作为自己的内心需

求。

(3)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督促青年教师主动地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力求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达到成诵的程度;促使青年教师扩大阅读面,在阅读专业书刊的同时,学习教育理论,并及时接收各种信息;要促使青年教师养成经常动笔的习惯;为青年教师创造展现才能的机会,使青年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4)严格控制语文的课外作业量。1、2年级不布置书面课外作业,3年级书面课外作业每天不超过15分钟,4、5年级书面课外作业限在20分钟以内,6—9年级书面课外作业限在30分钟以内。

(5)严格控制语文考试和考查的次数,应按《课程标准》的规定组织考试和考查。

3.配套措施

(1)应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各年级 的课外阅读篇目,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应配备相应的书刊,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2)教材编写组在编写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必要的教具、学具(如生字卡 片之类),以及音像教材、多媒体软件。应编写教学指导用书。

(3)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为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现代信息技术 的设施。

(4)学校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训教师,并给教师创造 进修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实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认识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形成学习能力,提升审美情趣、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乃至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2.课程理念

(1)开发语言智能,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课程目标、内容、要求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 既有能力和发展可能,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生活状态和学习风格,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让学生发挥并发展自身的优势,运用既知探求未知,开掘潜在的语言智能;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注重语言积累,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并发现语言规律。

母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 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觉、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语言规律的无意识的认识,转化为有意识的发现,逐步地由口头语过渡到书面语,并由掌握的书面语提高已有的口语质量,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语言能力。

(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4)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在有组织、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注重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与中小学阶段各学科的学习,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交际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使学生在语文课程活动中,自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加强人际之间的交流,逐步地形成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要营造大语文的环境,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天地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3.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意见,都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核心,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

(2)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作为母语,它也必然是重要的思维形式,是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3)根据课程目标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提出了识字量要求。学生掌握2500个常用字,阅读一般的书报、杂志已无太大的文字障碍。本标准依据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与学习环境,提出了学生自主扩大的识字量:三至五年级自主扩大到识3000~3500个汉字,六至九年级自主扩大到识3500~4000个汉字。课程目标提出的阅读量、背诵量、写作量,是根据学习汉语言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作调整的。阅读量指语文教材,其他学科教材和课外阅读的总量,背诵量指熟读成诵的文字量,写作量指学生写随笔和各类文体的作文及综合学习中的有关报告、论文等的总量。

(4)课程内容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方面提出要求,但在实际的课程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整合发展的,因此,各部分的要求是关连的,不能人为地将它们分裂开来。

(5)课程内容部分适度强化了文言诗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吸取语言精华,提高现代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6)课程内容部分调整了汉语言学的系统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重视语言材

料积累的基础上,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探求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着眼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7)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中基础型部分为全体学生共同修习的内容,主要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拓展型部分为限定性选修,每一位学生都必须选学二~三项内容,高一、高二阶段与基础型学习内容并列,高三阶段以拓展型学习内容为主。

(8)实施意见部分,对教材编写、教学建议,评价意见、保障措施提出了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热情,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

(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件的营养。

(3)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根据需要正确使用工具书和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独立现代文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感情、见解,有独到的体验与发现;有文学鉴赏的水平,能依据自己的文化积淀,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并理解古诗词和文言文。

(6)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用、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

(7)能正确运用规范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

(8)有综合学习的能力,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形成合作意识和独立研究的

能力。

2.阶段目标 一至二年级 到二年级结束时:

(1)能正确认读汉语拼音字母、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认识2500个常用汉 字;会查阅字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会写1000个左右的汉字,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能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有自己的感受;能大胆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能背诵优秀80-120首诗词。

(4)有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5万~20万字。

(5)能认真听他人说话,主动与他人交流;有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有表达的自信心。

(6)有写话的愿望,能用几句句子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7)有参与班级、学校、社区活动的兴趣,结合活动锻炼语言交际能力。 三至五年级 到五年级结束时:

(1)在认识2500个汉字的基础上,自主扩大识字达到3000~3500个识字 量;会写2500个字左右的汉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 每分钟阅读250字左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注释、工具书和资料了解词义、句义和课文内容;能感受(领会、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形成自己的想法;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能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不少于1万字。

(3)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4)认真倾听他人说话,能理解主要意思,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能正确运 用普通话清楚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5)养成经常动笔的习惯,留心周围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生活,并能依

据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作总量不少于1.5万字。能摘抄阅读内容,摘抄总量不少于3万字。

(6)有评判作品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7)能主动参与班级、学校、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积累素材。

六至九年级 到九年级结束时:

(1)能自主将识字量增加到3500~4000个汉字;能正确书写3500个左右的汉字。

(2)能熟练的运用工具书和资料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能正确理解现代文阅读内容,有阅读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用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具有初步鉴别能力和评价能力。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浅显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诗文阅读量,四年的阅读总量为120~150篇(片断);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词,四年的背诵总量为1.5万~3万字。

(4)有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阅读内容。四年课外阅读的总量为500万~800万字。

(5)养成摘抄的习惯,四年的摘抄总量为20万~30万字;有写日记或随笔的习惯,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的习惯,随时表达自己的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写出对所读作品的感受或评论;有一定的写作量,四年的写作总量为10万~15万字;有一定的写作速度,每课时能写700字左右。

(6)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能及时概括他人的发言(或报告)、广播等主要意思;能在不同场合根据具体情况得体、清晰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需要作演讲或辩论。

(7)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课题意识、确定并完成研究内容;积极参与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写出相应的报道或调查报告。

十至十二年级 至高三结束时:

(1)在阅读中,能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类比和比较、质疑等方法理解、分析、综合阅读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2)具有文学鉴赏水平。能根据不同体裁作品和内容,感受和体验作品主题、社会意义及表现手法;能依据有关标准,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评判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有一定的文言诗文阅读量,三年的阅读总量总是不少于100篇(段);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诗文,理解主要意思,并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背诵优秀的作品(或片断),三年背诵总量不少于2万字。

(4)能自觉进行课外阅读,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在500万—800万字。 (5)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发表见解,抒发感情,说明事物或事理特点。

(6)能随时概括听话内容,并在一定的场合中及时把握他人发言的要点;能根据场合的需要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进行即兴演讲或辩论,演讲或辩论时做到态度大方、用语文明得体、言之有据。

(7)通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并完善独立的人格。

三、课程设置

1.阶段设置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有)以基础型课程为主;高中阶段(十至十 二年级)分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拓展部分为限定性选修。

2.课时安排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二年级,每学年总课时为306课时;三至五年级, 每学年总课时为204课时;六至九年级,每学年总课时为136课时。

高中阶段:十至十一年级,每学年基础型课程的总课时为102课时;十二 年级,基础型课程的总课时为90课时。十至十二年级,拓展型课程的总课时不约170课时。

四、课程内容

一至五年级 1.识字写字

2.阅读

3.

口语交际

4.写作

5.综合学习

11

六至九年级

1.识字写字

12

2.阅读

13

14

3.写作

常见文体

15

4.口语交际

16

5.综合学习

十至于十二年级

基础型课程

1.阅读

17

18

19

2.写作

20

3.口语交际

4、综合学习

拓展型课程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

1.语文教材是学科知识、文化内容和生活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中 师生间、同学间交流的重要媒介,是落实学科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增加学生文化积累的基本材料。课本的编写必须有利于全面完成学科教学目标所规定的任务,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2.选文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可读性,做到文质兼美。入选课 文语言文字规范,思想内容健康,知识概念准确,题材、风格多样,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范性。文言选文难宜要适度,现代文要体现时代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选文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1—5年级的选文以短小精悍为主,要能表现童趣,体现童真,并做到图文并茂。6—9年级的选文要有一定的容量,并形成适当的难易坡度。高中1~3年级的选文要有一定的文化含量,要引发学生

的理性思考。

课文文字总量要适当:一般1、2、3年级每学期不超过15万字,4、5年级每册不超过25万字,6~9年级每册不超过30万字;高中1~3年级每册不超过35万字。

课文中各类文章的比例要合理:文言课文(篇目)1—3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10%,4—6年级约占20%,7—9年级约占40%;文学作品(篇目)1—6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80%,7—9年级约占70%。选文要注意与以往教材的延续性,要保证经典作品在课文中的比例:编入教材的经典作品的比例不少于30%。

3.阅读部分中单元(或课文)的教学提示(或思考题)要简明扼要,富于 启发性,重在指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课文的注释要准确、恰当、通俗易懂,避免重复,要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查阅资料和运用工具书。

4.每一学期的阅读部分应附有向学生推荐的书目,并有一定内容介绍或名 篇节选。

5.训练部分可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实践活动。构建新的训练体 系要注重文化的积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要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鉴赏水平。练习要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有可选择性,以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练习要精心设计,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阅读的练习既要整体考虑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又要具体体现单元或课文的学习要求,要综合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感受、对文本的理解和个体的体验、鉴赏;将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知识的感知、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探索和能力的迁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打破繁琐的一课一练的形式,代之以疏为主、疏密结合的形式。

口语交际的训练,要结合阅读部分中的阅读材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循序渐进,注意必要的反复,注重连贯性、清晰性、缜密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

写作要建构独立的训练体系。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5年级的写作训练,可重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6—9年级要在进一步激发想象力

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高中1~3年有要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写作与阅读既各成体系,又相辅相成。阅读部分中的阅读材料可作为写作训练的范例,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也可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评点或表达读后的感受。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验、掌握和应用规范的语言。可有一定量的创作性写作训练,但不作统一的要求,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有选择地完成。

3—5年级写作训练的总量在1.5万字左右,6—9年级写作训练的总量在10万—15万字。高中1~3年级基础型课程的写作总量在6万—8万字。要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写作训练形式,促使学生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要注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引导学生运用既有知识和能力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6.写字训练可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至小学二年级要指导学生会写1000 个常用字,至五年级会写2500个常用字。可从二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学写毛笔字,要指导学生写好毛笔字,但不作书法上的统一要求。

要科学地指导写字,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教学建议

1.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并将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下的学习与自然状态下的获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学生的天赋都得到发挥。

2.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言规范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并在读写实践中增加文化积累,丰富文化底蕴,塑造健全的人格。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让学生不断产生中跨越障碍的愉悦感,促使学生自觉地调整学习动

机;要有效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的过程中自觉调整思路,使想象更趋合理。

4.教学内容的处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策略。要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把学生从繁琐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概念中解放出来,汉语知识的学习要适度有用。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语言材料的积累,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探求,审美意识、情趣和能力的形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①(小学低年级的)识字和写字的关系:应提倡先识字,后写字,多识字,少写字,写好字。②释词和用词的关系:应提倡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词汇,在应用过程中了解、掌握词义,淡化死记硬背词语概念,淡化脱离语言环境的释词。③课文分析和学生自主感受的关系:应提供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淡化过多过细的分析,不要把课文肢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应在整体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句含义,逐步形成的个体化鉴赏的能力。④写作知识、技巧和写作兴趣、能力的关系应:提倡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写作的能力,写作知识和技巧不要过于繁琐,更不要从概念出发来强化。

5.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学会的基本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体学习风格,努力改变学生的依赖性学习心理,注重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促使学生在读写实践中独立思考,提高质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问题意识,进行专题阅读和专题写作。

6.要努力探索、积极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促使学生自觉地达成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考虑到阶段性和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探求未知;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要合理,要注意教学的实效。

阅读教学要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理解课文;要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

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写作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想象力;努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发现和思考生活中有意义的人、事、物,提高感受生活的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要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引导学生自觉探索写作规律,能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课改要有针对性,要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加强信息的相互传递。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发展,应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写、写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7.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应通过训练,使学生在实践、感 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和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水平。

8.应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指导学生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收集、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即时交流,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评价意见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获取 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益。

语文的教学评价既要以学科教学目标为依据,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起点,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是多元的,应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等紧密结合。

语文教学评价的途径和方式应是多样的,可采用观察、面谈、课堂问答、写作、练习、问卷调查、座谈、典型例子分析、辩论、演讲、表演、展示、写文章、考查、考试等方式或途径,评价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

评价包括日常性、阶段性、总结性三种。应以日常性为主,力求小型、分散、随堂,应给学生以展示才能的机会。日常性评价一般不采用考查或考试的方式。考查或考试主要用于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评价的表述方式一般分为定性和定量。定性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评语,包括书

面评语和口头评语;定量评价可采用百分制、等第制。日常性评价应以定性为主,可采用练习、写文章等形式,也可用定量评价。考查可采用百分制、等第制,也可分为合格、不合格;考试采用百分制或等第制。

评价要充分考虑到激励功能,尤其是日常性评价,应以学生的起点为参照,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采用定量评价,可以用等分不等值的方法,凡学生有进步,或有创意,或态度认真,或思想方法科学,可突破规定的分数。

要增加日常性评价在学期总评中的比重,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科学地核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对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能力较强、成绩一贯优秀的学生,可自己提出申请,经学生评议,教师提名,学校核定,可根据其实际水平,允许免试或免修。学年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允许补考。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天赋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以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为依据,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法、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高中阶段的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对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小学一、二年级不要从默写的角度考察、评价学生。

2.识字的评价要把学生的认字水平和态度、识字方法的探求与掌握、识字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使用工具书等能力综合起来考虑,把平时的学习和阶段性测试结合起来。

一二年级一般不安排书面考试,主要看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可进行阶段性测试。低年级就要识2500个字,有可能产生遗忘的现象,因此,评价标准制订时要有较大的弹性。一般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1500个字就可视作合格,认识2000个字,就可视作优秀。

三~五年级学生应掌握2500个学过的字,可从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等方面来考察。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自觉将汉字积累扩大到3000~3500个,但增加的500~1000个汉字,不同学生可能不尽相同,不能用划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主

要应通过学生读课文、做练习、写作文等途径来考察学生的识字量。

六~九年级学生应掌握3500个学过的汉字,其中2500个是统一的,其余是不尽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自觉将汉字积累量扩大到4000~5000个,考察的途径与三~五年级相同。

3.要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习惯和书写的规范,要注意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

对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注重写字的姿势、习惯和书写的规范。不要过分注重会写多少字。

对三~五年级的学生,首先要注意他们是否要正确、熟练地书写1000个常用字;对扩大至1000~2500个字,主要注意他们能否写正确、写规范,卷面是否整洁。

对六~九年级的学生,要注意他们是否能正确、熟练地书写2500~3500个常用字,是否能用行书正确、有速度地书写。

四年级和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都应允许带字典或词典。 阅读

1.阅读评价要能检测学生的阅读积累,综合考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感受、体验、鉴赏水平和学生的兴趣、习惯和方法,重视学生有创意的阅读评价。

2.现代文阅读要从学生认识与理解、综合与分析、鉴赏与评论等角度综合评价。

认读与理解重在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词句含义的基本认识和感受;综合与分析重在评价学生整体把握和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鉴赏与评论重在评价学生的个体体验与辨析是非、善恶的能力。

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评价要引导学生自觉梳理知识,认识已有的阅读能力,构建并重组认知结构。

3.文言诗文阅读要从学生的基本积累(包括背诵)、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等角度评价,要综合评价学生诵读、熟记、默写以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顺文言文和理解阅读内容的能力。

积累重在检测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名句名段名篇的记诵;理解重在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把握;分析重在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其中

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鉴赏评价重在检测学生的感受、体验与相应的鉴别、评判能力。

写作

1.要依据各学段目标与要求把学生的写作态度兴趣、习惯、语言表达能力思想认识水平、想象能力综合在一起进行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要区别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趋势的特点,对不同天赋和发展趋势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

3.要建立学生的写作档案,对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习惯、作文优缺点、典型案例以及学生的发展趋势作恰如其分的评价。

1.评定可以用等定、评语。以及其他各种形式来表示。

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及在表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要重视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要把学生在各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能力综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综合学习能力

1.要综合评价学生在各类活动(专题研究)中所表现的能力,注重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要综合考察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态度、参与程度、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习惯与方法、收集和筛选处理资料的能力、个体的见解以及研究成果,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

3.要重视学生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思路,鼓励学生有非常规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保障措施

1.教师素养

(1)语文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扩大视野,更新知识,并在读写实践中,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理论修养。任教1—5年级的教师,每学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记诵量不少于2万字,写作量不少于1万字,任教6—9年级的教师,每学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记诵量不少于3万字,写

作量不少于1.5万字。

(2)语文教师应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要点,并有独到的体验和发现。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写好教案或教学设计。

(3)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资料的运用应恰当、有效,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发现和存在问题,及时引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语文教师要努力展现智慧和人格的魅力,以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4)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设计练习的能力。要能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在不同阶段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富于思考性和启发性,要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5)语文教师要认真处理学生的作业。作业的批改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以展示、思路介绍、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交流。作文的批改要有针对性,评语应以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为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经过自己的思考来弥补不足。作文的讲评要形式多样,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谈自己的作文体会,并随时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探讨提高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6)语文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适宜地运 用现代信息技术,并指导学生在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过程中,扩大视野,提高思辨能力。教师要自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与学生的瞬间交流的空间。

2.教学管理

(1)随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在听课、分析教案(或教学设计)、查看 作业处理情况等过程中发现教师的教学特点或风格,鼓励教师的独创精神;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应以多种方式与教师探讨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根据教师应有的阅读量、写作量、记诵量制定相应的检查措施,促使 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并引导教师将阅读、写作、记诵作为自己的内心需

求。

(3)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督促青年教师主动地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力求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达到成诵的程度;促使青年教师扩大阅读面,在阅读专业书刊的同时,学习教育理论,并及时接收各种信息;要促使青年教师养成经常动笔的习惯;为青年教师创造展现才能的机会,使青年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4)严格控制语文的课外作业量。1、2年级不布置书面课外作业,3年级书面课外作业每天不超过15分钟,4、5年级书面课外作业限在20分钟以内,6—9年级书面课外作业限在30分钟以内。

(5)严格控制语文考试和考查的次数,应按《课程标准》的规定组织考试和考查。

3.配套措施

(1)应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各年级 的课外阅读篇目,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应配备相应的书刊,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2)教材编写组在编写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必要的教具、学具(如生字卡 片之类),以及音像教材、多媒体软件。应编写教学指导用书。

(3)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为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现代信息技术 的设施。

(4)学校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训教师,并给教师创造 进修的机会。


相关内容

  • 教学理念及思路的解读
  • (转)语文课程标准对比解读(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部分) . 一.新旧课标有关"基本理念"的原文对比与解读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1版: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 ...

  • [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解读
  • <语文课程标准> 及教材教法辅导 肥城市教学研究室 辛成华 2011.3.26 1.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从我国基础教育和学生发展情况现状看,我们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存在一定优势.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题能力较强等.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屡屡获 ...

  •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比较 2000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此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着眼于素质教育新理念,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大纲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但"修订后的大纲属于 ...

  •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1]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 1.工具性 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 ...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前言 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与教材分析 1.1 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与教材分析的研究内容 1.2 研究语文课程性质.地位与教材分析的方法论 1.3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1.4 工具性的由来与含义 1.5 人文性的由来与含义 1.6 工具性 ...

  • 语文新课标解读(2)
  • 最新语文课标解读 一.语文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 ...

  •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理论依据
  •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理论依据 何忠 一.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论,但它是我们所依赖的哲学基础.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在理念和课程目标方面,应提出坚持以学 ...

  • 依据课程标准 用好现行教材
  • 依据课程标准 用好现行教材 我们目前的现行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科教书•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编写的.现行教材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一是从发展语言能力的角度编写低年级教材:二是增加词句.优化读写的训练项目 ...

  •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要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肯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课程,还 ...

  • 新课程理念
  • 一. 填空题 1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22. 工具性 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