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博弈论的观点构建股市博弈模型

基于信息、文化、心理因素方面的股市博弈 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证券市场在中国经济转轨的背景下,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正式开始营业,当时的股票只有少数几只,成交量也极小。这一时期的市场特点是:自我演进、缺乏规范和监管。换句话说,这一时期的的股票市场处于混沌状态,但是经过25年的演进,中国的股票市场逐渐变得那么有条理、有痕迹可循。股票市场的主体包括政府、交易所、投资者三个,而投资者主要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投机性,在中国背景下更是如此。炒股的人越来越聪明,各利益方的博弈于是就此产生。投资股票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预期会有人出更高的价钱把股票从自己的手中买走,这也就形成了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最根本动力。股票投资从本质上说是一场“博傻游戏”,按照常理来说,只要没有成为最后一棒的接力者,那么盈利都不会是最大的问题,而恰恰购买股票的人,每个人都过度自信,购买股票的投资者绝不会承认自己会成为最后一棒的接力者。

最近一轮的牛市从2014年7月启动,到2015年6月,散户普遍赚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是也普遍跑输大盘,其中又有绝大部分在526大跌之中损失了几乎所有盈利。再从08年的牛市来看,大部分的散户投资者在牛市中没有跑赢大盘,其中又有绝大部分甚至牛市中也巨幅亏损。这也就说明了现在的股市绝对不是数字的随机波动。可以这样说,现在的股市已经具有很强的博弈特点,其中涉及机构与机构,机构与散户之间的博弈。博弈被普遍认为是一场零和游戏,但是确切来说这是一场负和游戏,原因在于股市中存在印花税、佣金等费用,但是不管是零和游戏还是负和游戏,说明只要有一个人赚了1块钱,那么必然有一个人至少亏了1块钱。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在08年的牛市中机构大赚,而散户却普遍亏损。

2014-2015年的牛市中,也出现了不少降息滞涨,爆发性跳水,无厘头高开,违反常识等现象,比如420大跌,比如528大跌等等。但是在这些看似奇妙的成因都是有迹可循的,在这些奇怪的数字背后实则是一场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游戏。

一.基本假设

本文将利用博弈论的思想,从信息、文化、心理当面分析股市中普遍存在的博弈现象。但是为了分析能够正常进行,我们需要给定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一:散户是短视的,机构是远视的。

散户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资金有限,信息有限,技术有限,所以很难做到对于股价的严格控制,对于信息的优先获得,对于行情的完全把握。相反,机构由于资金庞大、信息灵通、技术手法先进,相对散户具有绝对的优势。机构的资金庞大,就使得机构投资者绝不会在没有调研一家公司,准确把握其信息的前提下就贸然投资。但是反观散户,因为资金少,调研一家公司似乎得不偿失,通过勾结公司高管也近乎不可能。所以造成了散户选股随心所欲,上蹿下跳,朝秦暮楚。然而并非所有的散户均是属于短视者,对于这一小部分精明的投资者,难以扭转散户整体的现状,所以我们给定了假设一。

假设二:散户处于被动反应,机构对散户的博弈是一级博弈。

在实际现象中,我们通过分析散户的行为方式,可以明显看出散户炒股的随机性,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名字好听买入,有的人可能是看到大涨好多天买入,有的人可能是论坛大肆推荐买入,有的人可能是道听途说有内幕买入,但是综合起来看,散户买入股票中很难有博弈的思维。但是机构具有技术上面的绝对优势,在地理、心理、行为、理论

知识方面处于强势地位,这也就是说机构能够拥有预期散户行为的思维。在这场股市拉抬的博弈中,散户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也就是机构能够通过散户的行为作出决策,并且机构能够预期到散户对于机构所采取行为造成的现象作出的反应,但是对于散户而言,我们说他处于一个被动反应之中。同时有一点值得说明,机构对散户的博弈是一级博弈,也就是说机构不会对散户知道机构也在博弈散户作出预期,但是机构和机构之间的博弈却有点区别,应当说属于二级博弈。也就是说机构能够预期到其他机构也能预期自己的行为,在接下来的实证操作中,我们会发现机构和机构的二级博弈对于机构的决策是多么重要。

假设三:投资参与者全是唯利是图的。

在股票的拉抬中,低位时机构和机构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抬轿”,这个他们之间是合作博弈,但是一旦股价达到市场高位,这个时候机构之间通常会相互“拆台”,个谋私利,合作博弈也就成为了非合作博弈。由于无法排除市场上大机构签订合同共谋这一类永久性合作以炒作股价,所以我们假定不同机构之间是唯利是图的。

假定四: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半有效的。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我们通常认为股价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的可得信息,没有人能够获得超额利润。但是在中国的股票市场,我们发现很多时候个股存在明显的股价操纵痕迹,甚至大盘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做盘的工具。但是,也并不能说明中国的股票市场就完全无效,因为在实际操盘中我们会发现股价的变动确实是对于未来信息的一个预期得到的。所以介于二者之间,我们假定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半有效的。

假定五:自我强化导致极端后果。

这一假定是城市经济学的五大公理之一,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假定对于股票市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在一个牛市的最后一波机构投资者大部分已经开始撤出,但是散户这个时候正在快速进场,缺乏了机构投资者的支撑,按理来说股价难以为继,或者至少难以大幅度上涨。但是实际的结果是,大盘能够在散户的推动下快速冲高。这也就是自我强化导致场内散户惜售,场外散户坚定入场。从而带来了一种惯性上涨。

二.博弈的实证分析。

一. 基于信息面的博弈。

信息面包括各大媒体发布的信息,证监会发布的信息以及公司发布的信息。在众多信息博弈中,我们拿出了最常见的两种信息博弈:央行降息、公司除权和解禁。

降息是指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从而直接降低企业贷款的成本,也就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投资者便会预期实体经济将受益,热钱便会流入股市套利。基于机构对降息的反应,我们研究降息第一天上证指数的走势图。在今年(2015年)的3月1日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准点,下图是利用东方财富通软件截图得到的3.1日当天k线图位置和分时图走势。

2015年3月1日上证指走势图

在上图中k线位置处于盘整期,并且已经从波谷到了接近前期高点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机构会怎么就降息作出反映并进行决策呢?

如果处于低点处,机构会怀疑降息的力度是否能够扭转乾坤,对于盘整位置,机构会思考降息能否开启上涨行情,对于上涨途中,机构会根据前期的涨幅是不是对于这条消息的预期判断这场行情会否暂时终结。

对于3月1日当天的k线图,我们发现上证指已经盘整接近2个月,并且已经从波谷走出,接下来的走势可能会开启下一轮行情,也可能只是一个波峰而已。基于这样的矛盾,机构的选择决策将会在看空和看多下作出。此时机构的博弈过程如下:散户对于降息一定具有利好预期,此时散户肯定会大力追涨,因而机构最好的决策是看空出货,但是如果开盘即压低股价一方面对于出货价格上受损另一方面对于散户的看多情绪也会有打压作用。因而主力可以制造开盘价诱多(间接看空),也可以直接拉涨停看多,其中不包括直接看空。如下是决策过程矩阵

根据历史追踪,我们总结了2012的两次降息,2014年的一次降息和2015年的2次降息,也确实发现降息的第二天存在普遍的高开低走现象。这也论证了我们分析的正确性。但是可能你也已经注意到5月11日降息当天走势有点反常,属于高开高走类型,但是当我们观察前几天的走势时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前期股价暴跌了几天,市场

对于政府出台政策“救市”(降息)具有普遍的预期,因而在触均线的时候积极反弹,在这样的反弹情绪下,又面临央行降息,做多方和做空方的力量就比较难判断。但是通过下面当天的分时图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主力有一个高开跳水的动作,虽然而后被做多方击溃,但是这个动作也说明了降息条件下第二天部分机构的博弈策略是高开诱多,间接做空。

2015年5月11日上证指走势图

接下来再来看看除权和接近情况下的博弈情况。除权通常是公司提前公告,所以对于博弈具有充分的时间筹备,在众多的除权股预期中,我们跟踪、分析、选择了当时创业板的龙头乐视网,得到的一个k线图如下:

2015年4.23日乐视网走势图

乐视网这一轮的上涨是从4月21日开始的,那时候已经发布5月13日除权预案,同时除权之后几日还有限售股解禁。我们在4月23日乐视网突破前期调整高位的时候开始关注,我们通过当天的分时图也确实可以看出刚刚突破盘整高位受到了一定的抛盘打压,但是这也只是一次试探性洗盘罢了,这也就是博弈论中的动态博弈,主力可以利用本身的资金优势通过试探性动作发现多空双方的力量,从而来决定自己接下来的决策。通过第二天的表现,可以明显看出主力已经确定开启拉升。

那么主力选择这个时候拉升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除权和解禁的消息!在牛市中,散户都会预期股价将会上涨填权,并且大部分的散户由于短视性只会在除权后开始介入。所以主力要做的就是在除权前大力拉升,并且在除权后让散户接盘。另外就是解禁的消息,这个时候便成了机构之间的博弈,高管减持和普通人减持的一个区别就是高管了解公司的业务和公司的其他信息。就像中国的“59岁现象”一样,一些高管在解禁之前会勾结一些机构从而拉抬股价达到高管和机构的双赢,这种现象在当今的股市中可以肯定是普遍存在的,一则是基于投资者唯利是图本性的假定,二则是这样的现象被媒体报道的也不少,要知道,你能看到的永远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我不敢肯定乐视网的高管会这样做,但是这有什么关键的呢?只要机构之间会存在这样的预期,那就足够了。

早在介入乐视网之前,我们已经策划了卖出时机。通过我们博弈论的分析,这个时机我们选择了除权的第一天!并且是等到高开冲高之时。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论断,当然绝不可能是心血来潮,我的逻辑是如下的。

因为在除权的时候,这样一个炒作的意义就在机构之间不复存在,低价的时候机构也许还会合作博弈,但是在股价已经从两周前的80上涨到了180,机构之间还能如此协调吗?当然不能,机构之间恐怕早就开始筹备非合作博弈了吧。除权时乐视网的市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这么大的盘潜伏的绝不是一两个机构,这也就暗示了机构之间的博弈会异常激烈,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那么对于机构整体来说,股价偏向于高开,一是承接前一阵子的大涨,二是诱多套牢散户接盘。刚开始的时候主力机构之间还能协调合作,但是随着股价追高,机构心理知道这股的炒作已经今非昔比,所以图谋的是在高点出货。而机构肯定也能预期别的机构会这么想,那结果是什么呢?机构之间很快就开始出货,各谋私利。只留的碎了一地的散户接盘侠。自从那一天之后,乐视网的股价便如最初预期的一样,进入了长期的萎靡之中。

2015年5月13日乐视网除权走势图

除权当天具体的走势如上图所示,至于乐视网接下来是不是不会继续拉升,或许没有这么悲观,因为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如果机构已经放弃了乐视出货完成,那么股价还能够维持这么多天不出现大跌,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也并非讨论的重点,因此不再赘述。

二. 基于文化下的博弈理论分析

股市就像一个大熔炉,容纳了所有的方面,其中也包含中中国博大精深的

传统文化,有的人也许会疑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股市涨跌八竿子打不着,能有什么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股市的主体是人,既然是人,那么思想一定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干扰,而这种文化思维又在股市操作中影响人的行为,这也就是文化间接影响股市涨跌的作用机制。

中国的文化中包含着许多的元素,比如新年开门红,中秋节团圆吃月饼,

劳动节全民放假等等,这样的中国元素带来的是明显的节日效应。与此同时,江一涛通过大量的数据得出一些结论:法定节假日的平均收益是其他节假日的两倍,具有最高的节假日收益率分别是劳动节、清明节和春节。但是不同的是,国外的股市的节日效应却不甚明了,这也说明了中国人的文化情结是比较浓厚的。

而我们寻找了过去五年清明节上证指数的表现,发现上证指数基本全部涨

幅在1个点左右,仅有2010年清明节的时候小幅下跌。近五年春节前一日3次下跌,2次上涨。近五年劳动节前一日2年上涨,3年下跌。

这样的规律来源于机构和散户之间的博弈,因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

我们看到在很多炒股软件总结出节前一天上涨概率之后,第二天的走势通常是下跌的。因而我们已经假定了散户不会博弈,而只是简单地对现象作出反应。在前几十年的统计结果中,散户普遍预期节前第一天会上涨,那么如果股价又恰好在高位,机构便会高开诱多,原因在于我们知道股市是一场负和博弈,如果散户普遍赚钱的话那么机构必然亏钱。但是最初混沌状态的时候是不会存在

节日效应的,甚至机构也没有留意到利用这种现象,所以导致了最初的许多年

节日效应对散户来说具有明显赚钱优势。但是近几年来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节日效应逐渐成为博弈的工具,在庄家操盘中获得一席之地。

节日效应博弈图

上图是简单作出的机构利用节日效应操盘博弈图,股市作为投机市场,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投机性,这就决定了为什么节假日逐渐成为操盘工具,节日效应逐渐消失。而一旦节日效应的消失,机构便无从利用节日效应,也就回到的起点。顺便值得说的是,股市这个投机市场最有规律的事情就是从来不存在永久的规律。另外就目前而言,机构对于节假日的博弈逐渐成了节前一段时间和节后一段时间的博弈,因为市场庄家在预期散户普遍认为节前一日和节后一日大盘和个股会上涨,这种情况下机构最好的策略是节前好多天拉升股价然后节前节后两天达到阶段性出货的目的。精明的散户应当做的最好的策略应当是前几天坚定持股,节前节后两天空(因为无法知道节日效应被利用的程度有多深)。

另外很鲜明的一个文化特点是中国的“4”和死谐音,于是4成了不详的数字。在股市中的表现就是每当大盘股价到达有4的点位大盘就会变盘,而4越多的点位变盘越大。通过08年和14年的牛市分析,我们观察了1444,2444,3444,4444,5444这些点位,得到的结果几乎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点位附近几乎都存在跳水,而跳水后的第二天通常都会高开直接跨过这个点位。这绝非偶然。

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对于“8”这个数字却情有独钟,因为8谐音中文的发,寓意发财赚钱之意,同样基于两次牛市中1888,2888,3888,4888,5888这几个点位的分析,我们发现上证指在经历这些点位的时候选择的通常不是像4那样绕过去,而是选择大阳线直接冲过去。

按照这样的理论,如果某轮牛市到达8888点位时,也能实现更大的大阳线。无风不起浪,机构正是利用这样的文化特点,相对容易达到了控盘的目的。在4相关的点位时,这种博弈暂时很难扭转,因为一旦散户和大部分机构已经达成共识在相关点位砸盘,那么一个机构想要逆势而为最终只会遍体鳞伤。聪明的机构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存在的自我强化导致了极端的结果。

4相关点位机构的选择策略

如上图所示,对于机构之间的博弈,主要存在看多和看空的问题,我们假定大部分看多的情况下大盘上涨1个点,大部分看空的情况下大盘下跌2个点,现实中4相关点位下跌的幅度可能会更大,但是我们做出这样的假设对于结论是不会有任何的影响。上表中我们只考虑参与操作的部分资金,同时也假定机构不会通过估值期货做空获利。如果机构二看多,那么机构一最好的策略是选择做多,获得1单位的收益,如果机构一看空那么机构一最好的策略是看空,获得0单位的收益。此时正对角线上有两个可选择点,并不存在纳什均衡,那么是否存在占有均衡呢?事实上是存在的。让我们回归混沌状态,在混沌状态中4相关的点位对机构二来说是没有任何的不同,因此机构而看空和看多的概率都是0.5。

所以得到机构一做多的期望收益R1=1*0.5+(-2)*0.5=-0.5

机构一做空的期望收益R2=0*0.5+0*0.5=0

很显然R2>R1,这个时候机构一最优的选择是做空,这也是这个博弈的占有均衡。因为对于其他的单个机构来说,他的思维方式也和机构一相同。这时的博弈策略称为混合策略。

再反过来看看最初对于混沌状态两种选择概率均为0.5的假设,现实中4相关点位看多看空的选择概率相等是不可能的,但是正如假设所说我们按照混沌状态开始讨论,从而得出机构选择做空的概率会大于0.5,这样的自我强化导致的结果是更加偏向于(0,0)的占有均衡。这种思维对于解释股市中的部分现象具有显著的效果。

但是相对来说8相关的点位,博弈起来相对容易,只要主力预期散户在这个点位会积极看多,那么主力便会采取高开诱空的一个手法完成阶段性出货的目的。时间一久,再次回归混沌状态。相关的流程和节日效应的机制比较类似。

三. 基于心理因素的机构与散户博弈

股市之中,心理因素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具有显著的影响。例如对于普遍的散户投资者来说,对股价上涨的预期就是还要上涨,贪婪的心理阻碍着自己见好就收,而对于下跌的预期是还要下跌,对亏损的恐惧促使自己早早割肉。庄家正是利用人性的贪婪和对风险的恐惧迷惑投资者的思维,从而达到让投资者操作缺乏理性。例如我经常看到最初制定了详细计划、信心满满的散户,在盘面凌乱得看不懂得走势下迅速失去理智,变得极端情绪化,最终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高买低卖,为庄接盘。

在心理博弈中有一个很有特点的名词“散户坑”,顾名思义,散户坑就是为散户而准备的坑,目的就是“埋葬”散户。为了说明这个现象,下面我从众多的股票中选择了一只次新股-----继峰股份。

继峰股份拉升前后整体走势图

继峰股份散户坑放大图(上图画圈处)

在2015年5月5日这一天,继峰股份开始连续下挫三天,总的跌幅达到10.5%,

这相对于继峰股份前期平稳的走势时很不寻常的,通过接近两个月的盘整,继峰股份的庄家已经吸筹得差不多了,在这一波砸盘中部分做短线的散户将会恐慌抛售出去,也是庄家试盘看还有多少浮筹的操作。但是从急剧缩小的成交量上看,基本阶段性建仓已经达到尽头。所以接下来的两周,主力开始了疯狂的拉升,在短短的十几天内,股价一度大涨210%,这让很多前期看空抛售的散户折了眼。

那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庄家的一个博弈过程:散户恐惧暴跌→庄家制造暴跌假象→散户出局→庄家高开高走快速拉升→高位打开缺口让散户追涨介入。现实中绝大多数散户,对于连续三天的暴跌也是很难把握后市的,也许会被认为继续阶段性洗盘,也许会被认为庄家无力护盘,或者有的想要先出局等稳定后介入,总之由于散户的策略就是做空。在这样的心理过程中,散户坑得以大行其道,一次又一次坑杀了万千散户。

这样的散户坑现象绝非偶然,就是阶段性k线图近乎完全相同的个股也有创力集团、拓普集团等几只,更别说其他股票存在的不规则(走势没有这么规则)散户坑。但是对于次新股的散户坑更加具有投资意义,因为对于目前大部分的次新股流通值仅在20亿左右,盘小自然成了高度控盘的代名词,很多机构也乐于选择这样的股票进行炒作。所以说,对于次新股的散户坑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另外,正如上面的k线图所示,盘整阶段的k线走势近乎水平,

这从侧面反映了主力控盘能力的强大,控盘出牛股,这是不变

的投机法则。相比较而言一些动辄成百上千亿的大盘股难以走出完美k线的散户坑。

四. 结论和建议。

一. 中国的股市过读投机,应当致力于调整投资者结构。

美国的熊市一般持续1-3年,而牛市来临一般持续5-7年,而中国股市的特点恰恰相反,中国的熊市一般持续5-7年,牛市少则1年,多也不会超过3年。更有特点的是中国的散户即是在牛市中也很难赚的不错的收益,这论证了中国股市具有过读投机的性质。投机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美投资者结构的差异。美国的股市被普遍认为是“机构市”,但是中国的股市被认为是“散户市”,机构和散户之间的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这也就导致了机构和散户的博弈过程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散户具有天然的“冤大头”性质。因而调整中国股市的投资机构,将散户向公募基金等机构转变,有助于改善散户所处的不利地位,也能够有效抑制中国股市的过读波动。

二. 股市中最有规律的事情就是没有永恒的规律。

正如一句话所说“股市中大家都知道的利好不是利好,大家都知道的

利空不是利空;利好出尽就是利空,利空出尽就是利好”,这句话告诉我们

一个道理,利好和利空不是绝对的,规律和法则也不是必然的,它们会随

着时间的演进出现相反的变化。但是对于投机游戏来说,投资者之间的博

弈是永恒的。散户和机构之间的博弈主要是信息的博弈,而机构和机构之

间的博弈不仅有信息,还有资金实力,以及操盘手法等。因此投资者万万

不可以闭门选股,而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形结合自己的方法研判个股。

基于信息、文化、心理因素方面的股市博弈 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证券市场在中国经济转轨的背景下,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正式开始营业,当时的股票只有少数几只,成交量也极小。这一时期的市场特点是:自我演进、缺乏规范和监管。换句话说,这一时期的的股票市场处于混沌状态,但是经过25年的演进,中国的股票市场逐渐变得那么有条理、有痕迹可循。股票市场的主体包括政府、交易所、投资者三个,而投资者主要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投机性,在中国背景下更是如此。炒股的人越来越聪明,各利益方的博弈于是就此产生。投资股票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预期会有人出更高的价钱把股票从自己的手中买走,这也就形成了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最根本动力。股票投资从本质上说是一场“博傻游戏”,按照常理来说,只要没有成为最后一棒的接力者,那么盈利都不会是最大的问题,而恰恰购买股票的人,每个人都过度自信,购买股票的投资者绝不会承认自己会成为最后一棒的接力者。

最近一轮的牛市从2014年7月启动,到2015年6月,散户普遍赚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是也普遍跑输大盘,其中又有绝大部分在526大跌之中损失了几乎所有盈利。再从08年的牛市来看,大部分的散户投资者在牛市中没有跑赢大盘,其中又有绝大部分甚至牛市中也巨幅亏损。这也就说明了现在的股市绝对不是数字的随机波动。可以这样说,现在的股市已经具有很强的博弈特点,其中涉及机构与机构,机构与散户之间的博弈。博弈被普遍认为是一场零和游戏,但是确切来说这是一场负和游戏,原因在于股市中存在印花税、佣金等费用,但是不管是零和游戏还是负和游戏,说明只要有一个人赚了1块钱,那么必然有一个人至少亏了1块钱。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在08年的牛市中机构大赚,而散户却普遍亏损。

2014-2015年的牛市中,也出现了不少降息滞涨,爆发性跳水,无厘头高开,违反常识等现象,比如420大跌,比如528大跌等等。但是在这些看似奇妙的成因都是有迹可循的,在这些奇怪的数字背后实则是一场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游戏。

一.基本假设

本文将利用博弈论的思想,从信息、文化、心理当面分析股市中普遍存在的博弈现象。但是为了分析能够正常进行,我们需要给定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一:散户是短视的,机构是远视的。

散户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资金有限,信息有限,技术有限,所以很难做到对于股价的严格控制,对于信息的优先获得,对于行情的完全把握。相反,机构由于资金庞大、信息灵通、技术手法先进,相对散户具有绝对的优势。机构的资金庞大,就使得机构投资者绝不会在没有调研一家公司,准确把握其信息的前提下就贸然投资。但是反观散户,因为资金少,调研一家公司似乎得不偿失,通过勾结公司高管也近乎不可能。所以造成了散户选股随心所欲,上蹿下跳,朝秦暮楚。然而并非所有的散户均是属于短视者,对于这一小部分精明的投资者,难以扭转散户整体的现状,所以我们给定了假设一。

假设二:散户处于被动反应,机构对散户的博弈是一级博弈。

在实际现象中,我们通过分析散户的行为方式,可以明显看出散户炒股的随机性,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名字好听买入,有的人可能是看到大涨好多天买入,有的人可能是论坛大肆推荐买入,有的人可能是道听途说有内幕买入,但是综合起来看,散户买入股票中很难有博弈的思维。但是机构具有技术上面的绝对优势,在地理、心理、行为、理论

知识方面处于强势地位,这也就是说机构能够拥有预期散户行为的思维。在这场股市拉抬的博弈中,散户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也就是机构能够通过散户的行为作出决策,并且机构能够预期到散户对于机构所采取行为造成的现象作出的反应,但是对于散户而言,我们说他处于一个被动反应之中。同时有一点值得说明,机构对散户的博弈是一级博弈,也就是说机构不会对散户知道机构也在博弈散户作出预期,但是机构和机构之间的博弈却有点区别,应当说属于二级博弈。也就是说机构能够预期到其他机构也能预期自己的行为,在接下来的实证操作中,我们会发现机构和机构的二级博弈对于机构的决策是多么重要。

假设三:投资参与者全是唯利是图的。

在股票的拉抬中,低位时机构和机构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抬轿”,这个他们之间是合作博弈,但是一旦股价达到市场高位,这个时候机构之间通常会相互“拆台”,个谋私利,合作博弈也就成为了非合作博弈。由于无法排除市场上大机构签订合同共谋这一类永久性合作以炒作股价,所以我们假定不同机构之间是唯利是图的。

假定四: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半有效的。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我们通常认为股价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的可得信息,没有人能够获得超额利润。但是在中国的股票市场,我们发现很多时候个股存在明显的股价操纵痕迹,甚至大盘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做盘的工具。但是,也并不能说明中国的股票市场就完全无效,因为在实际操盘中我们会发现股价的变动确实是对于未来信息的一个预期得到的。所以介于二者之间,我们假定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半有效的。

假定五:自我强化导致极端后果。

这一假定是城市经济学的五大公理之一,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假定对于股票市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在一个牛市的最后一波机构投资者大部分已经开始撤出,但是散户这个时候正在快速进场,缺乏了机构投资者的支撑,按理来说股价难以为继,或者至少难以大幅度上涨。但是实际的结果是,大盘能够在散户的推动下快速冲高。这也就是自我强化导致场内散户惜售,场外散户坚定入场。从而带来了一种惯性上涨。

二.博弈的实证分析。

一. 基于信息面的博弈。

信息面包括各大媒体发布的信息,证监会发布的信息以及公司发布的信息。在众多信息博弈中,我们拿出了最常见的两种信息博弈:央行降息、公司除权和解禁。

降息是指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从而直接降低企业贷款的成本,也就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投资者便会预期实体经济将受益,热钱便会流入股市套利。基于机构对降息的反应,我们研究降息第一天上证指数的走势图。在今年(2015年)的3月1日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准点,下图是利用东方财富通软件截图得到的3.1日当天k线图位置和分时图走势。

2015年3月1日上证指走势图

在上图中k线位置处于盘整期,并且已经从波谷到了接近前期高点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机构会怎么就降息作出反映并进行决策呢?

如果处于低点处,机构会怀疑降息的力度是否能够扭转乾坤,对于盘整位置,机构会思考降息能否开启上涨行情,对于上涨途中,机构会根据前期的涨幅是不是对于这条消息的预期判断这场行情会否暂时终结。

对于3月1日当天的k线图,我们发现上证指已经盘整接近2个月,并且已经从波谷走出,接下来的走势可能会开启下一轮行情,也可能只是一个波峰而已。基于这样的矛盾,机构的选择决策将会在看空和看多下作出。此时机构的博弈过程如下:散户对于降息一定具有利好预期,此时散户肯定会大力追涨,因而机构最好的决策是看空出货,但是如果开盘即压低股价一方面对于出货价格上受损另一方面对于散户的看多情绪也会有打压作用。因而主力可以制造开盘价诱多(间接看空),也可以直接拉涨停看多,其中不包括直接看空。如下是决策过程矩阵

根据历史追踪,我们总结了2012的两次降息,2014年的一次降息和2015年的2次降息,也确实发现降息的第二天存在普遍的高开低走现象。这也论证了我们分析的正确性。但是可能你也已经注意到5月11日降息当天走势有点反常,属于高开高走类型,但是当我们观察前几天的走势时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前期股价暴跌了几天,市场

对于政府出台政策“救市”(降息)具有普遍的预期,因而在触均线的时候积极反弹,在这样的反弹情绪下,又面临央行降息,做多方和做空方的力量就比较难判断。但是通过下面当天的分时图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主力有一个高开跳水的动作,虽然而后被做多方击溃,但是这个动作也说明了降息条件下第二天部分机构的博弈策略是高开诱多,间接做空。

2015年5月11日上证指走势图

接下来再来看看除权和接近情况下的博弈情况。除权通常是公司提前公告,所以对于博弈具有充分的时间筹备,在众多的除权股预期中,我们跟踪、分析、选择了当时创业板的龙头乐视网,得到的一个k线图如下:

2015年4.23日乐视网走势图

乐视网这一轮的上涨是从4月21日开始的,那时候已经发布5月13日除权预案,同时除权之后几日还有限售股解禁。我们在4月23日乐视网突破前期调整高位的时候开始关注,我们通过当天的分时图也确实可以看出刚刚突破盘整高位受到了一定的抛盘打压,但是这也只是一次试探性洗盘罢了,这也就是博弈论中的动态博弈,主力可以利用本身的资金优势通过试探性动作发现多空双方的力量,从而来决定自己接下来的决策。通过第二天的表现,可以明显看出主力已经确定开启拉升。

那么主力选择这个时候拉升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除权和解禁的消息!在牛市中,散户都会预期股价将会上涨填权,并且大部分的散户由于短视性只会在除权后开始介入。所以主力要做的就是在除权前大力拉升,并且在除权后让散户接盘。另外就是解禁的消息,这个时候便成了机构之间的博弈,高管减持和普通人减持的一个区别就是高管了解公司的业务和公司的其他信息。就像中国的“59岁现象”一样,一些高管在解禁之前会勾结一些机构从而拉抬股价达到高管和机构的双赢,这种现象在当今的股市中可以肯定是普遍存在的,一则是基于投资者唯利是图本性的假定,二则是这样的现象被媒体报道的也不少,要知道,你能看到的永远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我不敢肯定乐视网的高管会这样做,但是这有什么关键的呢?只要机构之间会存在这样的预期,那就足够了。

早在介入乐视网之前,我们已经策划了卖出时机。通过我们博弈论的分析,这个时机我们选择了除权的第一天!并且是等到高开冲高之时。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论断,当然绝不可能是心血来潮,我的逻辑是如下的。

因为在除权的时候,这样一个炒作的意义就在机构之间不复存在,低价的时候机构也许还会合作博弈,但是在股价已经从两周前的80上涨到了180,机构之间还能如此协调吗?当然不能,机构之间恐怕早就开始筹备非合作博弈了吧。除权时乐视网的市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这么大的盘潜伏的绝不是一两个机构,这也就暗示了机构之间的博弈会异常激烈,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那么对于机构整体来说,股价偏向于高开,一是承接前一阵子的大涨,二是诱多套牢散户接盘。刚开始的时候主力机构之间还能协调合作,但是随着股价追高,机构心理知道这股的炒作已经今非昔比,所以图谋的是在高点出货。而机构肯定也能预期别的机构会这么想,那结果是什么呢?机构之间很快就开始出货,各谋私利。只留的碎了一地的散户接盘侠。自从那一天之后,乐视网的股价便如最初预期的一样,进入了长期的萎靡之中。

2015年5月13日乐视网除权走势图

除权当天具体的走势如上图所示,至于乐视网接下来是不是不会继续拉升,或许没有这么悲观,因为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如果机构已经放弃了乐视出货完成,那么股价还能够维持这么多天不出现大跌,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也并非讨论的重点,因此不再赘述。

二. 基于文化下的博弈理论分析

股市就像一个大熔炉,容纳了所有的方面,其中也包含中中国博大精深的

传统文化,有的人也许会疑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股市涨跌八竿子打不着,能有什么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股市的主体是人,既然是人,那么思想一定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干扰,而这种文化思维又在股市操作中影响人的行为,这也就是文化间接影响股市涨跌的作用机制。

中国的文化中包含着许多的元素,比如新年开门红,中秋节团圆吃月饼,

劳动节全民放假等等,这样的中国元素带来的是明显的节日效应。与此同时,江一涛通过大量的数据得出一些结论:法定节假日的平均收益是其他节假日的两倍,具有最高的节假日收益率分别是劳动节、清明节和春节。但是不同的是,国外的股市的节日效应却不甚明了,这也说明了中国人的文化情结是比较浓厚的。

而我们寻找了过去五年清明节上证指数的表现,发现上证指数基本全部涨

幅在1个点左右,仅有2010年清明节的时候小幅下跌。近五年春节前一日3次下跌,2次上涨。近五年劳动节前一日2年上涨,3年下跌。

这样的规律来源于机构和散户之间的博弈,因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

我们看到在很多炒股软件总结出节前一天上涨概率之后,第二天的走势通常是下跌的。因而我们已经假定了散户不会博弈,而只是简单地对现象作出反应。在前几十年的统计结果中,散户普遍预期节前第一天会上涨,那么如果股价又恰好在高位,机构便会高开诱多,原因在于我们知道股市是一场负和博弈,如果散户普遍赚钱的话那么机构必然亏钱。但是最初混沌状态的时候是不会存在

节日效应的,甚至机构也没有留意到利用这种现象,所以导致了最初的许多年

节日效应对散户来说具有明显赚钱优势。但是近几年来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节日效应逐渐成为博弈的工具,在庄家操盘中获得一席之地。

节日效应博弈图

上图是简单作出的机构利用节日效应操盘博弈图,股市作为投机市场,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投机性,这就决定了为什么节假日逐渐成为操盘工具,节日效应逐渐消失。而一旦节日效应的消失,机构便无从利用节日效应,也就回到的起点。顺便值得说的是,股市这个投机市场最有规律的事情就是从来不存在永久的规律。另外就目前而言,机构对于节假日的博弈逐渐成了节前一段时间和节后一段时间的博弈,因为市场庄家在预期散户普遍认为节前一日和节后一日大盘和个股会上涨,这种情况下机构最好的策略是节前好多天拉升股价然后节前节后两天达到阶段性出货的目的。精明的散户应当做的最好的策略应当是前几天坚定持股,节前节后两天空(因为无法知道节日效应被利用的程度有多深)。

另外很鲜明的一个文化特点是中国的“4”和死谐音,于是4成了不详的数字。在股市中的表现就是每当大盘股价到达有4的点位大盘就会变盘,而4越多的点位变盘越大。通过08年和14年的牛市分析,我们观察了1444,2444,3444,4444,5444这些点位,得到的结果几乎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点位附近几乎都存在跳水,而跳水后的第二天通常都会高开直接跨过这个点位。这绝非偶然。

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对于“8”这个数字却情有独钟,因为8谐音中文的发,寓意发财赚钱之意,同样基于两次牛市中1888,2888,3888,4888,5888这几个点位的分析,我们发现上证指在经历这些点位的时候选择的通常不是像4那样绕过去,而是选择大阳线直接冲过去。

按照这样的理论,如果某轮牛市到达8888点位时,也能实现更大的大阳线。无风不起浪,机构正是利用这样的文化特点,相对容易达到了控盘的目的。在4相关的点位时,这种博弈暂时很难扭转,因为一旦散户和大部分机构已经达成共识在相关点位砸盘,那么一个机构想要逆势而为最终只会遍体鳞伤。聪明的机构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存在的自我强化导致了极端的结果。

4相关点位机构的选择策略

如上图所示,对于机构之间的博弈,主要存在看多和看空的问题,我们假定大部分看多的情况下大盘上涨1个点,大部分看空的情况下大盘下跌2个点,现实中4相关点位下跌的幅度可能会更大,但是我们做出这样的假设对于结论是不会有任何的影响。上表中我们只考虑参与操作的部分资金,同时也假定机构不会通过估值期货做空获利。如果机构二看多,那么机构一最好的策略是选择做多,获得1单位的收益,如果机构一看空那么机构一最好的策略是看空,获得0单位的收益。此时正对角线上有两个可选择点,并不存在纳什均衡,那么是否存在占有均衡呢?事实上是存在的。让我们回归混沌状态,在混沌状态中4相关的点位对机构二来说是没有任何的不同,因此机构而看空和看多的概率都是0.5。

所以得到机构一做多的期望收益R1=1*0.5+(-2)*0.5=-0.5

机构一做空的期望收益R2=0*0.5+0*0.5=0

很显然R2>R1,这个时候机构一最优的选择是做空,这也是这个博弈的占有均衡。因为对于其他的单个机构来说,他的思维方式也和机构一相同。这时的博弈策略称为混合策略。

再反过来看看最初对于混沌状态两种选择概率均为0.5的假设,现实中4相关点位看多看空的选择概率相等是不可能的,但是正如假设所说我们按照混沌状态开始讨论,从而得出机构选择做空的概率会大于0.5,这样的自我强化导致的结果是更加偏向于(0,0)的占有均衡。这种思维对于解释股市中的部分现象具有显著的效果。

但是相对来说8相关的点位,博弈起来相对容易,只要主力预期散户在这个点位会积极看多,那么主力便会采取高开诱空的一个手法完成阶段性出货的目的。时间一久,再次回归混沌状态。相关的流程和节日效应的机制比较类似。

三. 基于心理因素的机构与散户博弈

股市之中,心理因素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具有显著的影响。例如对于普遍的散户投资者来说,对股价上涨的预期就是还要上涨,贪婪的心理阻碍着自己见好就收,而对于下跌的预期是还要下跌,对亏损的恐惧促使自己早早割肉。庄家正是利用人性的贪婪和对风险的恐惧迷惑投资者的思维,从而达到让投资者操作缺乏理性。例如我经常看到最初制定了详细计划、信心满满的散户,在盘面凌乱得看不懂得走势下迅速失去理智,变得极端情绪化,最终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高买低卖,为庄接盘。

在心理博弈中有一个很有特点的名词“散户坑”,顾名思义,散户坑就是为散户而准备的坑,目的就是“埋葬”散户。为了说明这个现象,下面我从众多的股票中选择了一只次新股-----继峰股份。

继峰股份拉升前后整体走势图

继峰股份散户坑放大图(上图画圈处)

在2015年5月5日这一天,继峰股份开始连续下挫三天,总的跌幅达到10.5%,

这相对于继峰股份前期平稳的走势时很不寻常的,通过接近两个月的盘整,继峰股份的庄家已经吸筹得差不多了,在这一波砸盘中部分做短线的散户将会恐慌抛售出去,也是庄家试盘看还有多少浮筹的操作。但是从急剧缩小的成交量上看,基本阶段性建仓已经达到尽头。所以接下来的两周,主力开始了疯狂的拉升,在短短的十几天内,股价一度大涨210%,这让很多前期看空抛售的散户折了眼。

那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庄家的一个博弈过程:散户恐惧暴跌→庄家制造暴跌假象→散户出局→庄家高开高走快速拉升→高位打开缺口让散户追涨介入。现实中绝大多数散户,对于连续三天的暴跌也是很难把握后市的,也许会被认为继续阶段性洗盘,也许会被认为庄家无力护盘,或者有的想要先出局等稳定后介入,总之由于散户的策略就是做空。在这样的心理过程中,散户坑得以大行其道,一次又一次坑杀了万千散户。

这样的散户坑现象绝非偶然,就是阶段性k线图近乎完全相同的个股也有创力集团、拓普集团等几只,更别说其他股票存在的不规则(走势没有这么规则)散户坑。但是对于次新股的散户坑更加具有投资意义,因为对于目前大部分的次新股流通值仅在20亿左右,盘小自然成了高度控盘的代名词,很多机构也乐于选择这样的股票进行炒作。所以说,对于次新股的散户坑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另外,正如上面的k线图所示,盘整阶段的k线走势近乎水平,

这从侧面反映了主力控盘能力的强大,控盘出牛股,这是不变

的投机法则。相比较而言一些动辄成百上千亿的大盘股难以走出完美k线的散户坑。

四. 结论和建议。

一. 中国的股市过读投机,应当致力于调整投资者结构。

美国的熊市一般持续1-3年,而牛市来临一般持续5-7年,而中国股市的特点恰恰相反,中国的熊市一般持续5-7年,牛市少则1年,多也不会超过3年。更有特点的是中国的散户即是在牛市中也很难赚的不错的收益,这论证了中国股市具有过读投机的性质。投机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美投资者结构的差异。美国的股市被普遍认为是“机构市”,但是中国的股市被认为是“散户市”,机构和散户之间的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这也就导致了机构和散户的博弈过程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散户具有天然的“冤大头”性质。因而调整中国股市的投资机构,将散户向公募基金等机构转变,有助于改善散户所处的不利地位,也能够有效抑制中国股市的过读波动。

二. 股市中最有规律的事情就是没有永恒的规律。

正如一句话所说“股市中大家都知道的利好不是利好,大家都知道的

利空不是利空;利好出尽就是利空,利空出尽就是利好”,这句话告诉我们

一个道理,利好和利空不是绝对的,规律和法则也不是必然的,它们会随

着时间的演进出现相反的变化。但是对于投机游戏来说,投资者之间的博

弈是永恒的。散户和机构之间的博弈主要是信息的博弈,而机构和机构之

间的博弈不仅有信息,还有资金实力,以及操盘手法等。因此投资者万万

不可以闭门选股,而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形结合自己的方法研判个股。


相关内容

  • 房地产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实证分析_韩莹
  • 研究与探索StudyandExplore 房地产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实证分析* 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韩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迅速崛起,房地产企业的偿债能力受到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沪深股市6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2008 ̄2013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回归模型检验企业经营活 ...

  • 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
  •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流传颇为广泛的故事,叫做"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案例是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A和B,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都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 ...

  • 牛顿曾在证券投资中遭受挫败
  • 牛顿曾在证券投资中遭受挫败,事后他感叹:"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你是不是有同样的体会? "九点半上岗,十五点离场,走啊,抄底儿去呀--" 如果一定要量化<股民老张>的歌迷数,相信是--6000万.邱柯,就是这首歌的作者加 ...

  • 会计理论论文-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探析 摘要: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也称实证法,它来自西方哲学流派中的实用主义(positivism).实证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80年代成为主流,是当代会计学研究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由于市场经济下的会计重功利.讲实用,实证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发展较快,一些会计理论概念. ...

  • 集体行动困境的理论模型
  • 一.横向府际间的公共政策执行博弈内涵概要 横向府际间的公共政策执行博弈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以辖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围绕各种有形或无形资源而展开的一种竞争非合作行为.由于公共政策涉及面广,执行组织庞大,而且十分强调集体行动和共同协作,属于典型的&q ...

  • 中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构架与创新发展
  • 中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构架与创新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5日 11:23  新浪财经 作者:陈东琪/张亚斌 [内容提要]中国宏观经济学的范式转换与体系构建始于80年代中期,此后20多年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吴敬琏.胡汝银.张曙光.樊纲等从中国经济实践出 ...

  • 建立高胜算交易系统
  • 一个完善的交易系统是什么样子的 在股票.期货业内,交易系统的叫法很混乱,不仅一般股民.期民知 之不详, 包括一些业内人士虽常把交易系统挂在嘴边. 甚至述之笔端, 而实际上也不知所云,特别是一些软件制作与经销商,更出于推销的 目的,故意夸大产品性能,模糊交易系统与一般行情播报软件或者行 情的辅助分析软 ...

  • 强制性制度变迁
  • 强制性制度变迁.意识形态与经济绩效 -- 一个关于中俄改革分析的模型框架 岳 永* (西安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710069) [摘 要]:本文用中俄两国当前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取向的差异代替了以往"激进-渐进" 的两分法.并引入博弈论对中央政府取向与(民众)意识形态进行了演化博 ...

  •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 目录 (一)哈佛学派与SCP范式 ......................................................................... 2 (二)芝加哥学派的效率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