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成本管控的三大偏差

作者:李朋波

企业管理 2016年05期

  在我国,人力成本过高已经演变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亟需破解的难题。“降低人力成本”似乎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基本命题,企业管理者在各种公开场合谈降低人力成本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时尚”,人力成本甚至成为了很多管理者们解释经营困境的“挡箭牌”。

  问题引起热议和重视总归是好的现象,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人力成本管控的认知、逻辑和路径层面均存在一些偏差,并阻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偏差:将人力更多地视为成本,而非资本

  1.回归对人力正确认知的基本面

  管理经济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劳动力属于生产活动的短期和可变成本,这种归类的影响可谓深远,让我们的管理者将过多的眼光落到了人力作为成本的一面,却淡忘了人力作为资本的一面。

  造成以上认知偏差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企业劳动力供给充足。“最不缺的就是人”“再低的薪酬也能找到人”,类似的这些来自企业管理者的言语看似“不中听”,却真实反映了在劳动力供给充足情况下企业在与员工博弈过程中的优势地位。二是企业对劳动力获取难易程度的认识未能跟上劳动力市场供给关系的变化。一些企业还对之前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恋恋不舍”,幻想着“好日子”还会到来;还有一些企业尽管已经意识到了“世道变了”,但“船大难调头”,经营管理策略的变革需要一个周期并因此滞后于环境变化。三是人力所创造的价值无法得到具体地计算和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实践领域,企业很难将人力纳入到财务账户中去,并计算出它产生的价值,这很容易使企业管理者忽视人力本身的价值。

  2.认清人力具有创造价值的属性

  企业管理者们常常宣扬“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但很显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资源”和“资本”的本质,那就是人力作为一种资本是可以不断增值从而创造更多价值的。

  说到底,企业的价值最终是由每一位员工创造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充分重视员工群体在顾客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为顾客带来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变革对于任何企业及其管理者都是一件难事,认知和思维层面的变革更是不易,但不管怎样,环境最终会倒逼我们做出变革,现在正是企业及其管理者真正将人力视为资本并不断激发其效能的时候。

  二、逻辑偏差:将降低人力成本作为手段,而非结果

  1.低成本战略存在“本末倒置”的错误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低成本战略被国内企业广泛运用。早前习惯于这种战略逻辑的企业往往把成本管控作为保证和实现更高利润的关键手段。但事实上这种逻辑本身就存在“本末倒置”的错误,较低的生产成本不是管控的手段,而应是管控的结果。

  这种“本末倒置”的错误逻辑在国内企业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可以看到,很多企业以降低员工薪酬或者裁员的方式为降低人力成本的最直接方式。但随之带来的更多问题则是,由于薪酬被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在工作中表现得消极或懈怠;或者由于过少的员工配置,使得产品和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直至不断降低。这些问题导致最终后果则是,顾客所感受到的产品或服务价值不断降低,进而忠诚度不断降低并迅速选择其他产品或服务,如此一来,企业的损失势必会更大更持久。

  2.转变逻辑实现人力成本优化

  如果把管理的逻辑倒置过来,将人力资本降低视为管理的结果,情况就会发生根本转变。其一,无论企业遵循怎样的低成本战略逻辑,不降低顾客价值(注意,这才是企业有效的产出)都是一个基本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再来思考如何降低人力成本才有意义。其二,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技术、知识等其他要素对包括人力在内的其他成本具有替代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降低企业对人力的依赖程度,从而自然而然地降低人力成本。

  从实践层面来看,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在转变管理逻辑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新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效率等方式实现了人力成本降低的“结果”。以人力成本过高的酒店行业为例:一些企业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预定、入住和结账能够通过移动终端快速完成;通过顾客数据收集与分析,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而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服务甚至实现顾客的“自主服务”;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减少冗余服务人员等等。类似的创新在保证或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上降低了人员配比,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这才是人力成本管控的正确逻辑。

  三、路径偏差:将成本压力转嫁给员工,而非其他

  1.三因素促成企业对员工群体“动刀子”

  当企业发现自己的经营成本过高时,自然就会去寻找能够降低成本的要素,而最见效的方式就是降低劳动力这种短期和可变成本,那就是对员工群体“动刀子”,方法无非就是降薪或裁员,似乎降低经营成本就等同于降低人力成本。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国内企业的低成本来源过于单一。当情况一旦变得复杂、低成本优势难以维持时,在人力成本之外,无别的要素成本可降。二是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既得优势使得很多企业“止步不前”。企业不太愿意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产品和技术升级,既得优势反而成变革的包袱。三是很多企业“自以为是”。想当然地认为再低的薪酬也请得到人,于是就将成本压力过多地转嫁给员工。

  2.回归对降低人力成本正确逻辑的基本面

  事实上,企业管理者需要重新去研读波特的低成本战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波特提出的低成本战略的准确名称是“总成本领先战略”,这其中包含了低成本来源多元化的问题。

  在著名的西南航空公司低成本战略案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西南航空公司所奉行的是在总成本领先战略,而非人力成本领先战略。西南航空的低成本主要来自于运营的时间效率,就是尽可能提高设备使用率并尽可能节约乘客的时间,其次还来自于诸多细节,如航线只设置国内短线、反复使用塑料的登机牌及不提供用餐服务等。类似的,丰田企业的总成本领先则来自于对生产过程的不断创新和卓越的质量控制,基于这种全面管理,丰田可以从产品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降低成本。

  以上分析和对比告诉我们,低成本可以产生于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国内企业应该培育更多、更全面的低成本来源,而不是盯着人力成本不放;相反,由于员工群体具有非凡的“群众的力量”,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反而是降低其他环节成本的关键所在。

作者介绍:李朋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作者:李朋波

企业管理 2016年05期

  在我国,人力成本过高已经演变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亟需破解的难题。“降低人力成本”似乎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基本命题,企业管理者在各种公开场合谈降低人力成本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时尚”,人力成本甚至成为了很多管理者们解释经营困境的“挡箭牌”。

  问题引起热议和重视总归是好的现象,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人力成本管控的认知、逻辑和路径层面均存在一些偏差,并阻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偏差:将人力更多地视为成本,而非资本

  1.回归对人力正确认知的基本面

  管理经济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劳动力属于生产活动的短期和可变成本,这种归类的影响可谓深远,让我们的管理者将过多的眼光落到了人力作为成本的一面,却淡忘了人力作为资本的一面。

  造成以上认知偏差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企业劳动力供给充足。“最不缺的就是人”“再低的薪酬也能找到人”,类似的这些来自企业管理者的言语看似“不中听”,却真实反映了在劳动力供给充足情况下企业在与员工博弈过程中的优势地位。二是企业对劳动力获取难易程度的认识未能跟上劳动力市场供给关系的变化。一些企业还对之前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恋恋不舍”,幻想着“好日子”还会到来;还有一些企业尽管已经意识到了“世道变了”,但“船大难调头”,经营管理策略的变革需要一个周期并因此滞后于环境变化。三是人力所创造的价值无法得到具体地计算和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实践领域,企业很难将人力纳入到财务账户中去,并计算出它产生的价值,这很容易使企业管理者忽视人力本身的价值。

  2.认清人力具有创造价值的属性

  企业管理者们常常宣扬“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但很显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资源”和“资本”的本质,那就是人力作为一种资本是可以不断增值从而创造更多价值的。

  说到底,企业的价值最终是由每一位员工创造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充分重视员工群体在顾客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为顾客带来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变革对于任何企业及其管理者都是一件难事,认知和思维层面的变革更是不易,但不管怎样,环境最终会倒逼我们做出变革,现在正是企业及其管理者真正将人力视为资本并不断激发其效能的时候。

  二、逻辑偏差:将降低人力成本作为手段,而非结果

  1.低成本战略存在“本末倒置”的错误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低成本战略被国内企业广泛运用。早前习惯于这种战略逻辑的企业往往把成本管控作为保证和实现更高利润的关键手段。但事实上这种逻辑本身就存在“本末倒置”的错误,较低的生产成本不是管控的手段,而应是管控的结果。

  这种“本末倒置”的错误逻辑在国内企业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可以看到,很多企业以降低员工薪酬或者裁员的方式为降低人力成本的最直接方式。但随之带来的更多问题则是,由于薪酬被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在工作中表现得消极或懈怠;或者由于过少的员工配置,使得产品和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直至不断降低。这些问题导致最终后果则是,顾客所感受到的产品或服务价值不断降低,进而忠诚度不断降低并迅速选择其他产品或服务,如此一来,企业的损失势必会更大更持久。

  2.转变逻辑实现人力成本优化

  如果把管理的逻辑倒置过来,将人力资本降低视为管理的结果,情况就会发生根本转变。其一,无论企业遵循怎样的低成本战略逻辑,不降低顾客价值(注意,这才是企业有效的产出)都是一个基本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再来思考如何降低人力成本才有意义。其二,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技术、知识等其他要素对包括人力在内的其他成本具有替代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降低企业对人力的依赖程度,从而自然而然地降低人力成本。

  从实践层面来看,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在转变管理逻辑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新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效率等方式实现了人力成本降低的“结果”。以人力成本过高的酒店行业为例:一些企业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预定、入住和结账能够通过移动终端快速完成;通过顾客数据收集与分析,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而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服务甚至实现顾客的“自主服务”;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减少冗余服务人员等等。类似的创新在保证或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上降低了人员配比,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这才是人力成本管控的正确逻辑。

  三、路径偏差:将成本压力转嫁给员工,而非其他

  1.三因素促成企业对员工群体“动刀子”

  当企业发现自己的经营成本过高时,自然就会去寻找能够降低成本的要素,而最见效的方式就是降低劳动力这种短期和可变成本,那就是对员工群体“动刀子”,方法无非就是降薪或裁员,似乎降低经营成本就等同于降低人力成本。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国内企业的低成本来源过于单一。当情况一旦变得复杂、低成本优势难以维持时,在人力成本之外,无别的要素成本可降。二是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既得优势使得很多企业“止步不前”。企业不太愿意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产品和技术升级,既得优势反而成变革的包袱。三是很多企业“自以为是”。想当然地认为再低的薪酬也请得到人,于是就将成本压力过多地转嫁给员工。

  2.回归对降低人力成本正确逻辑的基本面

  事实上,企业管理者需要重新去研读波特的低成本战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波特提出的低成本战略的准确名称是“总成本领先战略”,这其中包含了低成本来源多元化的问题。

  在著名的西南航空公司低成本战略案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西南航空公司所奉行的是在总成本领先战略,而非人力成本领先战略。西南航空的低成本主要来自于运营的时间效率,就是尽可能提高设备使用率并尽可能节约乘客的时间,其次还来自于诸多细节,如航线只设置国内短线、反复使用塑料的登机牌及不提供用餐服务等。类似的,丰田企业的总成本领先则来自于对生产过程的不断创新和卓越的质量控制,基于这种全面管理,丰田可以从产品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降低成本。

  以上分析和对比告诉我们,低成本可以产生于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国内企业应该培育更多、更全面的低成本来源,而不是盯着人力成本不放;相反,由于员工群体具有非凡的“群众的力量”,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反而是降低其他环节成本的关键所在。

作者介绍:李朋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相关内容

  • 管理培训课程
  • <企业战略管理与执行推进> 课程大纲: 一.企业战略的思考 1.企业战略到底是什么? 2.企业战略规划管理趋势 3.企业战略规划的出发点 二.战略变革的意义 1.企业战略的常见误区 2.战略变革的历史动因 课程大纲: 一.企业文化的发展轨迹 1.关于文化形态的认识 2.企业文化的两大动因 ...

  • 优化全口径人工成本管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企业核心技术.运营能力和管理创新等要素的载体.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企业竞争的焦点逐渐集中在人才的竞争上,企业为了获得优秀人才,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企业中就体现为人工成本.因此,优化人工成本管控是企业获取优秀人力资源并发挥其作用的必然手段.作为用工总量庞大. ...

  • 企业项目化管理重点
  • 第一章 一.当今企业发展环境与管理特征分析: 1. 三大环境特点: 市场化.国际化.民主化: 2. 三大发展特征: 始终以客户为中.面临着永恒的竞争.面临着持续的挑战: 3. 一大管理挑战: 改进并加强企业管理,硬度日益加剧的变化挑战. 五力: 1. 新加入者的威胁 2. 客户的议价能力 3. 替代 ...

  • 信息化建设预期收益分析
  • 信息化建设预期收益分析 1.1 集团层面 强化公司经营.有效落实法人管项目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大幅提高信息资源和知识成果利用率,提高了办公效率.同时使公司能够实时监控各项目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对企业人力资源.资金和大宗物资的集中采购,加强对合同的签订审批和履约过程跟踪,加强对项目实际成本的计 ...

  • 人力资源管控职能定位和模式选择
  • 人力资源管控职能定位和模式选择 一.抓大放小--人力资源管控重点 人力资源管控的各项职能就是将组织内的所有人力资源作适当的获取.维护.激励以及活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换言之,即以科学方法使企业的人与事作适当的配合,发挥最有效的人力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简单地说,即为 " 人与事配合 ...

  • 工业工程IE管理
  • 第一讲 IE工业工程的精义(上) 何为IE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的定义 IE工业工程(IE=Industrial Engineering)俗称"改善效率",它本身即是一门应用性的学术领域,称为工程是表示不能只做分析,而必须做实务设计. 凡"四大工程科系(电机.化工.机械.土 ...

  • 财务管控体系1
  • 财务管控体系 跨层次财务管理职能划分的基础--财务管控模式 在财务管控过程中,依据财务战略选择的财务管控模式是划分财务职能,进行财务职能管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章在讲述财务职能管控之前,首先介绍财务管控模式. 一.从集权到分权的三大财务管控模式 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而 ...

  • 理论事业部型组织机构
  • 很多书籍和资料针对组织管控往往会无所不包地谈出很多内容,组织管控几乎囊括了事业部的所有管控事项.而我们此处讨论的事业部组织管控,主要指企业对下属各事业部的组织结构.组织层级及组织分工实施管控,同时,提出相应构建原则与规范,其目的在于保障事业部的组织结构科学合理,组织运行富有效率,组织状态整体受控以及 ...

  • 项目运营部职责
  • 项目运营部职责 一.部门基本信息 部门名称 部门直接上级岗位名称 二.部门工作目标(使命) 负责监督控股项目公司经营计划的实施,建立高效可行的运营管理体系,提高公司整体运营计划及 项目开发效率,优化业绩考核及员工激励制度,负责及时优化和调整企业经营性制度.流程,健全 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有效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