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全册)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第一课时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第二课时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标点击】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学习重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第三课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 难 点:1、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解释人脑的高级功能。

3、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第四课时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 难 点:1、总结促胰岛素的发现过程。

2、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 3、分析激素调节的实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

重 难 点:1、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2、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相关链接】 神经和激素对血糖代谢的控制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是调节血糖的主要因素,它受激素的调节。影响糖代谢的激素有以下几种:

1.胰岛素是由胰岛B 细胞分泌的,可降低血糖。若胰岛素供应不足,则抑制糖原合成及葡萄糖氧化使血糖升高。其原因是胰岛素可促进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诱导葡萄糖激酶合成和加强磷酸果糖激酶的作用,使葡萄糖分解。因此,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缺乏己糖激酶。不能使葡萄糖磷酸化使葡萄糖穿过细胞膜逸出,造成高血糖及糖尿病。

2.肾上腺素和胰岛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通过CAMP 可激活肝中糖原磷酸化酶使糖原分解,还有诱导肝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及果糖二磷酸酶的合成促进糖异生作用,使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上升。

3.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促使血糖升高,因为它具有抗胰岛素及抑制糖原分解和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的作用。脑下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阻碍肌糖原氧化,促进肝糖原合成,其主要原因是使胰岛素作用减弱,促进有关糖的异生作用的酶的合成,阻止糖的氧化分解。

4.甲状腺素可促进糖的异生作用及糖原分解,并能促进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使血糖升高。

第六课时 第四节 免疫调节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重 难 点: 1、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自主探究】

第七课时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课标点击】

1、简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学习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与作用机理

到1943年,荷兰的郭葛等人从尿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将这种化合物混入琼脂,也能引起去尖的胚芽鞘弯曲生长。经过鉴定,这种化合物是吲哚乙酸,并在1935年从植物组织中也找到了这种物质,并称之为生长素。它的分子式为C 10H 9O 2N , 事实上,吲哚乙酸是生长类物质中最主要的一种(注意此处内容与化学知识的联系)。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实现的。生长素之所以能促进细胞伸长,一方面是因为生长素能诱导细胞壁酸化,使细胞壁松弛,可塑性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生长素可促进细胞中RNA 和蛋白质合成,从而促进原生质增多和新的细胞壁物质形成。

第八课时 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课标点击】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学习难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单性结实和无籽果实

自然情况下,果实一般是两性结合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如果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没有发生受精作用,此时由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叫单性结实。无籽果实是单性结实的结果。下面介绍几种无籽果实。

无籽番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而获得。用此法也获得了无籽

黄瓜、无籽辣椒等。

香蕉三倍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香蕉不能形成正

常的精子和卵细胞,因而不能受精发育成种子。子房能产生一定的生长素并自我刺激,发育成无籽果实。

无籽西瓜是染色体变异引起的三倍体西瓜,无籽西瓜的培养也需要一定浓度生长素的促进。

用赤霉素处理植株,也可诱导单性结实,形成无籽果实,如无籽葡萄。

第九课时 第三节 其他植物激素

【课标点击】

1、列举其他的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尝试利用多媒体,搜集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 学习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学习难点:植物调节剂的应用。 【自主探究】

浅谈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除此之外,它还需要一类对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特殊的活性物质—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是在20世纪30年代对生长素的研究中开始发现的,在五十年代又发现了赤霉

素和细胞分裂素,在60年代发现了脱落酸和乙烯。

赤霉素是日本科学家,从一种水稻恶苗病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目前,从各种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赤霉素已有几十种之多。赤霉素应用于大田作物及蔬菜,可促进发芽、增产;用于动物,如喂猪、喂鸡,可提高肉、蛋产量和质量。

现在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类和乙烯。前三类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脱落酸是抑制生长发育;而乙烯是促进器官成熟。 从植物体内的五种生长调节物质的概况看,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种类还会增多。为了把生长调节物质的研究推进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还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第十课时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课标点击】

1.能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四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3.探究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重点:种群的特征。

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种群数量的调节

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大山雀在英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第十一课时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标点击】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学习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阿利氏规律

1.中心内容: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2.简析:动物的集群对物种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但是集群的程度又意味着种群密度的高低或拥挤程度。阿利首先注意到,随着种群密度过大,将对整个种群带来不利影响,如它将抑制种群的增长率,增大死亡率,他还发现,集群后的动物有时也能增加存活率,降低死亡率。下图概括了阿利氏规律:(A )表示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对某些种群来说是这样的);(B )表示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过疏过密都有害。此规律可指导保护珍惜濒危动物。要保护这些珍稀动物或将其引种到其他适宜地区,就要保证其具有一定密度若数量过少或密度过低就可能导致保护或引种失败,此规律对于指导人类社会也是有意义的。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小规模的城市对人类的生存有利,规模过大,人口过分集中,密度过高等,就可产生有害因素。因此,城市人口也应该有一个最适规模。在某些种群增长中,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A ),另一些种群中,在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B )。

第十二课时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课标点击】

1.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习难点:从结构与功能上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自主探究】

群落的总体结构

生物群落是由一系列种群构成的,它有许多各个种群无法具备的特征,而且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这些特征方可显现出来,它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空间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物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

第十三课时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课标点击】

1.阐明群落的演替。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学习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众多国家生态学界所重视。促进退化的生态

系统的功能恢复的有关研究和实践,事关人类的生存,意义十分重大。恢复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

实践证明,自然干扰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自然干扰作用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状态。生态演替过程中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反馈作用,使演替趋于一种稳定状态。同时,种群总是不断地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有时可能会使环境条件变得有利于

其他种群的生存,这样就导致了物种的不断取代,直到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为止。而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至于向相反的方向进行。草原过度放牧超出草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常常引起植被的“逆行演替”对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将引起环境不可逆变化,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甚至于恢复到原有状态已不再可能。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已成为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如生态工程学。生态工程学采用设计温室来有效地将城市污水资源化;采用重建湿地来处理废水并为野生动物提供避难所;利用高密集性植物来回收废水沟中的金属;用重建原有地貌和植被解决河岸侵蚀问题等,这些研究不仅是一种试验,更代表了生态原理的创造性应用。

第十四课时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标点击】

1.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 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学习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习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自主探究】

【相关连接】

食物链的种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太阳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食物链一般从植物开始,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但自然界中也有特 殊的食物链。因而食物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草牧型食物链 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捕食方式。这种食物链的营养级别越高,生物体也就越大越少。如:草→兔→狐→狼。

②腐屑型食物链 这种是以动植物的遗体为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如植物的残枝败叶→细菌、真菌。

③寄生型食物链 是以寄生的方式形成的食物链,这种食物链的营养级别越高,生物体就越小越多。如草→草食动物→跳蚤→螨。

④变异的“食物链 ”有些植物具有适应捕虫的变态叶,将小虫捕食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其营养关系是昆虫→植物。例1:原产北美洲的捕蝇草,叶子象张开的贝壳,叶片内侧生长有许多感觉作用的绒毛,当昆虫飞来触及绒毛时,贝壳状的叶马上闭合,直到昆虫被消化掉,叶子再重新张开。例2:分布于印度、澳大利亚、我国海南岛等地的猪笼草,叶子中脉延伸成卷须,至顶端膨大象挂着一个“小瓶子”,其上有半开的瓶盖用来遮雨,“小瓶子”有着各种美丽的颜色,且能分泌香甜的蜜汁。当小虫被诱来,站在瓶口吸蜜时,便会滑进瓶里,瓶内呈弱酸性的消化液将昆虫粘住消化。例3: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各地的狸藻,这种水草的叶子近基部生有小囊即为捕虫囊,囊口上生有一个只能向内开的盖子,其上长有绒毛,当水里的小虫游过来触及绒毛时,盖子即向内打开,小虫便游入囊中,被囊中绒毛分泌的酶消化。

第十五课时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标点击】

1、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2、 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3、 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学习重、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相关链接:

生态金字塔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数量金字塔 它是以每一营养级上的生物体数目为指标绘制的。数量金字塔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但容易倒置。如成千上万的昆虫以一株树为生,或者大量的寄生虫以一个寄主为生时,数量金字塔形就会发生倒置。

(2)生物量金字塔 以各营养级上总的生物量或个体重量为指标绘制的。如,一个 人若是靠吃水产品来增长0.5 kg体重的话,就得吃5 kg鱼,这5 kg鱼要以50 kg浮游动物为食,而这50 kg浮游动物又要消耗500 kg浮游植物才能成活,这以500 kg斤浮游植物→50 kg 浮游动物→5kg 鱼→0.5 kg 人的体重,就是一个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很少发生颠倒,但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中有时发生,如海洋里,浮游动物量常常超过浮游植物量,因为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不断地被浮游动物所食。

(3)能流金字塔 这是一种经典的金字塔形,又叫生产力金字塔。是表示各营养级 之间的能量配置关系和能量传递的有效程度。例如太阳光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转变为化学能,接着绿色植物→食草动物→第一肉食动物→第二肉食动物„„。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大约只有10%~20%。这样,一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就形成了一个能量锥体,这就是能量金字塔。理论上能量金字塔不会倒置,它是以净生产力来表示,较之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具有更为准确和

更重要的意义,因此使用得也最为广泛。

第十六课时 第3 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标点击】

1.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关于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右图(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图8-12) :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 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没有阻

碍,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

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m ,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km 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m 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第十七课时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课标点击】

1.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营养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各营养级要求有一定的比例,即所谓“金字塔”规律。根据这一规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就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在畜牧业、饲养业上营养信息规律有很大作用。若要饲养动物,起始饲养数量要依据饲料多少而定;若要在草原放牧,起始家畜数量要与牧草生长量、总量相匹配。

动植物不能直接对营养信息进行反应,通常要借助于其他的信号手段。例如,当生产者的数量减少时,动物就会离开原生活地,去其他食物充足的地方生活,以此来减轻同种群的食物竞争压力。

第十八课时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标点击】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重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灭狼的恶果

阿拉斯加曾是美国主要牧场之一,由于放牧羊群经常遭到狼群的袭击,牧民们经常怨声载道,要求政府消灭狼群,以保护自己的利益。美国政府决定为民除害,派遣全副武装的第四十九旅去阿拉斯加围剿狼群

经过27天的激烈战斗,美军大获全胜,将阿拉斯加的狼打的一条不剩。牧民们拍手称快,他们以为,羊群没了“杀手”会迅速增殖,羊丁兴旺,然而事与愿违,随着时间的推移,羊群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量死亡;其死亡数,是死于狼口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原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个或几个物种的消失,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并引起其余物种的全面衰退,阿拉斯加的狼被消灭后,羊失去了天敌和危机感,生活在悠闲的环境中,缺乏紧张和必要的奔跑,致使新陈代谢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瘟疫乘虚而入,羊群就成片的倒毙了。后来,美国政府听从生物专家的意见,又在阿拉斯加引进了一些狼,羊群才又健旺起来。

第十九课时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点击】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重难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主探究】

〖知识链接〗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时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执行一定的功能。其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完善的营养结构是保障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畅通运行的结构基础;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能使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典型的食物链关系,推动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时,生态系统就能够在一定限度内抵抗外来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即抵抗力稳定性。或者当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能够恢复到原状,即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生物多样性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因此,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破坏生物多样性就等于破坏生物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无节制地猎捕草原上的黄鼬、狐等动物,就会使鼠因失去天敌的控制而猛增,从而导致草原的退化。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必须保护那些益鸟免遭捕杀,否则就会破坏由它们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食物链,致使生态系统丧失自动调节能力的结构基础。例如,前几年,我国某地区由于大肆捕捉青蛙,用来喂养肉鸡,使得该地区的青蛙几乎濒于绝灭。结果粘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这证明大肆捕捉青蛙破坏了小麦→粘虫→青蛙这条食物链,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丧失。

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生物富集作用的程度可以用富集系数(或浓缩系数)表示,即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与生物体生存环境中该元素或物质浓度之比。富集系数的大小与生物种类、环境中该元素或物质的种类及浓度有关,还与食物链中营养级有关,营养级结构越高,浓缩系数越大。生物富集作用可以分为水生生物富集作用和陆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主要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物质,例如,有机氯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低,但是通过水→水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食物链,可以千万倍富集起来。

陆生生物富集作用:陆生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污染物主要也是重金属和化学农药,陆生植物体内的重金属,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进入动物或人体后,除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外,其余则在动物或人体内富集起来并逐渐造成危害。

第二十课时 第二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课标点击】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重点和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自主探究】

【知识链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特点:生态环境具有全球性,主要原因是因为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1)温室效应

①温室气体:CO 2、CH 4、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其中CO 2是主要气体,约占60%左右。 ②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③主要来源:煤、石油、泥炭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④主要危害: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⑤预防措施

(2)臭氧层破坏

①臭氧层作用:阻挡日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生物能够登陆成功,并在陆地上正常地存活下去。

②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③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④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3)酸雨

①形成原因:主要是硫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使雨水的pH <5.6。 ②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

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熟率降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

③危害

鱼卵不能正常孵化

危害建筑物及工业设备

引起人的呼吸道疾病

④与硫循环的关系:SO 2的来源及酸雨形成过程都是硫循环的组成部分,下图为硫循环过程:

(4)水(海洋) 污染

①来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 ②表现:富营养化。

③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水华,原理及过程如下:

(5)土地荒漠化

①原因: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植被破坏,有益动物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使草原植被退化,原始森林和三北防护林被破坏。

②后果:沙尘暴遮天蔽日,毁坏力极强。

③治理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6)水资源短缺。

(7)生物多样性锐减

原因: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②掠夺式开发和利用。③环境污染。④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第一课时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第二课时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标点击】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学习重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第三课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 难 点:1、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解释人脑的高级功能。

3、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第四课时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 难 点:1、总结促胰岛素的发现过程。

2、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 3、分析激素调节的实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

重 难 点:1、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2、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相关链接】 神经和激素对血糖代谢的控制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是调节血糖的主要因素,它受激素的调节。影响糖代谢的激素有以下几种:

1.胰岛素是由胰岛B 细胞分泌的,可降低血糖。若胰岛素供应不足,则抑制糖原合成及葡萄糖氧化使血糖升高。其原因是胰岛素可促进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诱导葡萄糖激酶合成和加强磷酸果糖激酶的作用,使葡萄糖分解。因此,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缺乏己糖激酶。不能使葡萄糖磷酸化使葡萄糖穿过细胞膜逸出,造成高血糖及糖尿病。

2.肾上腺素和胰岛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通过CAMP 可激活肝中糖原磷酸化酶使糖原分解,还有诱导肝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及果糖二磷酸酶的合成促进糖异生作用,使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上升。

3.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促使血糖升高,因为它具有抗胰岛素及抑制糖原分解和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的作用。脑下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阻碍肌糖原氧化,促进肝糖原合成,其主要原因是使胰岛素作用减弱,促进有关糖的异生作用的酶的合成,阻止糖的氧化分解。

4.甲状腺素可促进糖的异生作用及糖原分解,并能促进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使血糖升高。

第六课时 第四节 免疫调节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重 难 点: 1、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自主探究】

第七课时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课标点击】

1、简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学习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与作用机理

到1943年,荷兰的郭葛等人从尿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将这种化合物混入琼脂,也能引起去尖的胚芽鞘弯曲生长。经过鉴定,这种化合物是吲哚乙酸,并在1935年从植物组织中也找到了这种物质,并称之为生长素。它的分子式为C 10H 9O 2N , 事实上,吲哚乙酸是生长类物质中最主要的一种(注意此处内容与化学知识的联系)。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实现的。生长素之所以能促进细胞伸长,一方面是因为生长素能诱导细胞壁酸化,使细胞壁松弛,可塑性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生长素可促进细胞中RNA 和蛋白质合成,从而促进原生质增多和新的细胞壁物质形成。

第八课时 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课标点击】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学习难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单性结实和无籽果实

自然情况下,果实一般是两性结合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如果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没有发生受精作用,此时由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叫单性结实。无籽果实是单性结实的结果。下面介绍几种无籽果实。

无籽番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而获得。用此法也获得了无籽

黄瓜、无籽辣椒等。

香蕉三倍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香蕉不能形成正

常的精子和卵细胞,因而不能受精发育成种子。子房能产生一定的生长素并自我刺激,发育成无籽果实。

无籽西瓜是染色体变异引起的三倍体西瓜,无籽西瓜的培养也需要一定浓度生长素的促进。

用赤霉素处理植株,也可诱导单性结实,形成无籽果实,如无籽葡萄。

第九课时 第三节 其他植物激素

【课标点击】

1、列举其他的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尝试利用多媒体,搜集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 学习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学习难点:植物调节剂的应用。 【自主探究】

浅谈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除此之外,它还需要一类对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特殊的活性物质—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是在20世纪30年代对生长素的研究中开始发现的,在五十年代又发现了赤霉

素和细胞分裂素,在60年代发现了脱落酸和乙烯。

赤霉素是日本科学家,从一种水稻恶苗病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目前,从各种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赤霉素已有几十种之多。赤霉素应用于大田作物及蔬菜,可促进发芽、增产;用于动物,如喂猪、喂鸡,可提高肉、蛋产量和质量。

现在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类和乙烯。前三类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脱落酸是抑制生长发育;而乙烯是促进器官成熟。 从植物体内的五种生长调节物质的概况看,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种类还会增多。为了把生长调节物质的研究推进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还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第十课时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课标点击】

1.能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四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3.探究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重点:种群的特征。

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种群数量的调节

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大山雀在英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第十一课时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标点击】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学习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阿利氏规律

1.中心内容: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2.简析:动物的集群对物种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但是集群的程度又意味着种群密度的高低或拥挤程度。阿利首先注意到,随着种群密度过大,将对整个种群带来不利影响,如它将抑制种群的增长率,增大死亡率,他还发现,集群后的动物有时也能增加存活率,降低死亡率。下图概括了阿利氏规律:(A )表示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对某些种群来说是这样的);(B )表示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过疏过密都有害。此规律可指导保护珍惜濒危动物。要保护这些珍稀动物或将其引种到其他适宜地区,就要保证其具有一定密度若数量过少或密度过低就可能导致保护或引种失败,此规律对于指导人类社会也是有意义的。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小规模的城市对人类的生存有利,规模过大,人口过分集中,密度过高等,就可产生有害因素。因此,城市人口也应该有一个最适规模。在某些种群增长中,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A ),另一些种群中,在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B )。

第十二课时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课标点击】

1.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习难点:从结构与功能上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自主探究】

群落的总体结构

生物群落是由一系列种群构成的,它有许多各个种群无法具备的特征,而且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这些特征方可显现出来,它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空间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物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

第十三课时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课标点击】

1.阐明群落的演替。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学习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众多国家生态学界所重视。促进退化的生态

系统的功能恢复的有关研究和实践,事关人类的生存,意义十分重大。恢复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

实践证明,自然干扰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自然干扰作用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状态。生态演替过程中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反馈作用,使演替趋于一种稳定状态。同时,种群总是不断地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有时可能会使环境条件变得有利于

其他种群的生存,这样就导致了物种的不断取代,直到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为止。而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至于向相反的方向进行。草原过度放牧超出草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常常引起植被的“逆行演替”对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将引起环境不可逆变化,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甚至于恢复到原有状态已不再可能。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已成为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如生态工程学。生态工程学采用设计温室来有效地将城市污水资源化;采用重建湿地来处理废水并为野生动物提供避难所;利用高密集性植物来回收废水沟中的金属;用重建原有地貌和植被解决河岸侵蚀问题等,这些研究不仅是一种试验,更代表了生态原理的创造性应用。

第十四课时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标点击】

1.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 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学习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习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自主探究】

【相关连接】

食物链的种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太阳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食物链一般从植物开始,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但自然界中也有特 殊的食物链。因而食物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草牧型食物链 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捕食方式。这种食物链的营养级别越高,生物体也就越大越少。如:草→兔→狐→狼。

②腐屑型食物链 这种是以动植物的遗体为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如植物的残枝败叶→细菌、真菌。

③寄生型食物链 是以寄生的方式形成的食物链,这种食物链的营养级别越高,生物体就越小越多。如草→草食动物→跳蚤→螨。

④变异的“食物链 ”有些植物具有适应捕虫的变态叶,将小虫捕食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其营养关系是昆虫→植物。例1:原产北美洲的捕蝇草,叶子象张开的贝壳,叶片内侧生长有许多感觉作用的绒毛,当昆虫飞来触及绒毛时,贝壳状的叶马上闭合,直到昆虫被消化掉,叶子再重新张开。例2:分布于印度、澳大利亚、我国海南岛等地的猪笼草,叶子中脉延伸成卷须,至顶端膨大象挂着一个“小瓶子”,其上有半开的瓶盖用来遮雨,“小瓶子”有着各种美丽的颜色,且能分泌香甜的蜜汁。当小虫被诱来,站在瓶口吸蜜时,便会滑进瓶里,瓶内呈弱酸性的消化液将昆虫粘住消化。例3: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各地的狸藻,这种水草的叶子近基部生有小囊即为捕虫囊,囊口上生有一个只能向内开的盖子,其上长有绒毛,当水里的小虫游过来触及绒毛时,盖子即向内打开,小虫便游入囊中,被囊中绒毛分泌的酶消化。

第十五课时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标点击】

1、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2、 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3、 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学习重、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相关链接:

生态金字塔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数量金字塔 它是以每一营养级上的生物体数目为指标绘制的。数量金字塔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但容易倒置。如成千上万的昆虫以一株树为生,或者大量的寄生虫以一个寄主为生时,数量金字塔形就会发生倒置。

(2)生物量金字塔 以各营养级上总的生物量或个体重量为指标绘制的。如,一个 人若是靠吃水产品来增长0.5 kg体重的话,就得吃5 kg鱼,这5 kg鱼要以50 kg浮游动物为食,而这50 kg浮游动物又要消耗500 kg浮游植物才能成活,这以500 kg斤浮游植物→50 kg 浮游动物→5kg 鱼→0.5 kg 人的体重,就是一个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很少发生颠倒,但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中有时发生,如海洋里,浮游动物量常常超过浮游植物量,因为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不断地被浮游动物所食。

(3)能流金字塔 这是一种经典的金字塔形,又叫生产力金字塔。是表示各营养级 之间的能量配置关系和能量传递的有效程度。例如太阳光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转变为化学能,接着绿色植物→食草动物→第一肉食动物→第二肉食动物„„。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大约只有10%~20%。这样,一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就形成了一个能量锥体,这就是能量金字塔。理论上能量金字塔不会倒置,它是以净生产力来表示,较之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具有更为准确和

更重要的意义,因此使用得也最为广泛。

第十六课时 第3 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标点击】

1.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关于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右图(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图8-12) :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 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没有阻

碍,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

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m ,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km 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m 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第十七课时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课标点击】

1.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 营养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各营养级要求有一定的比例,即所谓“金字塔”规律。根据这一规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就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在畜牧业、饲养业上营养信息规律有很大作用。若要饲养动物,起始饲养数量要依据饲料多少而定;若要在草原放牧,起始家畜数量要与牧草生长量、总量相匹配。

动植物不能直接对营养信息进行反应,通常要借助于其他的信号手段。例如,当生产者的数量减少时,动物就会离开原生活地,去其他食物充足的地方生活,以此来减轻同种群的食物竞争压力。

第十八课时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标点击】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重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自主探究】

【相关链接】灭狼的恶果

阿拉斯加曾是美国主要牧场之一,由于放牧羊群经常遭到狼群的袭击,牧民们经常怨声载道,要求政府消灭狼群,以保护自己的利益。美国政府决定为民除害,派遣全副武装的第四十九旅去阿拉斯加围剿狼群

经过27天的激烈战斗,美军大获全胜,将阿拉斯加的狼打的一条不剩。牧民们拍手称快,他们以为,羊群没了“杀手”会迅速增殖,羊丁兴旺,然而事与愿违,随着时间的推移,羊群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量死亡;其死亡数,是死于狼口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原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个或几个物种的消失,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并引起其余物种的全面衰退,阿拉斯加的狼被消灭后,羊失去了天敌和危机感,生活在悠闲的环境中,缺乏紧张和必要的奔跑,致使新陈代谢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瘟疫乘虚而入,羊群就成片的倒毙了。后来,美国政府听从生物专家的意见,又在阿拉斯加引进了一些狼,羊群才又健旺起来。

第十九课时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点击】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重难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主探究】

〖知识链接〗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时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执行一定的功能。其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完善的营养结构是保障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畅通运行的结构基础;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能使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典型的食物链关系,推动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时,生态系统就能够在一定限度内抵抗外来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即抵抗力稳定性。或者当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能够恢复到原状,即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生物多样性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因此,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破坏生物多样性就等于破坏生物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无节制地猎捕草原上的黄鼬、狐等动物,就会使鼠因失去天敌的控制而猛增,从而导致草原的退化。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必须保护那些益鸟免遭捕杀,否则就会破坏由它们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食物链,致使生态系统丧失自动调节能力的结构基础。例如,前几年,我国某地区由于大肆捕捉青蛙,用来喂养肉鸡,使得该地区的青蛙几乎濒于绝灭。结果粘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这证明大肆捕捉青蛙破坏了小麦→粘虫→青蛙这条食物链,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丧失。

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生物富集作用的程度可以用富集系数(或浓缩系数)表示,即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与生物体生存环境中该元素或物质浓度之比。富集系数的大小与生物种类、环境中该元素或物质的种类及浓度有关,还与食物链中营养级有关,营养级结构越高,浓缩系数越大。生物富集作用可以分为水生生物富集作用和陆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主要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物质,例如,有机氯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低,但是通过水→水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食物链,可以千万倍富集起来。

陆生生物富集作用:陆生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污染物主要也是重金属和化学农药,陆生植物体内的重金属,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进入动物或人体后,除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外,其余则在动物或人体内富集起来并逐渐造成危害。

第二十课时 第二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课标点击】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重点和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自主探究】

【知识链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特点:生态环境具有全球性,主要原因是因为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1)温室效应

①温室气体:CO 2、CH 4、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其中CO 2是主要气体,约占60%左右。 ②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③主要来源:煤、石油、泥炭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④主要危害: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⑤预防措施

(2)臭氧层破坏

①臭氧层作用:阻挡日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生物能够登陆成功,并在陆地上正常地存活下去。

②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③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④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3)酸雨

①形成原因:主要是硫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使雨水的pH <5.6。 ②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

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熟率降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

③危害

鱼卵不能正常孵化

危害建筑物及工业设备

引起人的呼吸道疾病

④与硫循环的关系:SO 2的来源及酸雨形成过程都是硫循环的组成部分,下图为硫循环过程:

(4)水(海洋) 污染

①来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 ②表现:富营养化。

③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水华,原理及过程如下:

(5)土地荒漠化

①原因: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植被破坏,有益动物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使草原植被退化,原始森林和三北防护林被破坏。

②后果:沙尘暴遮天蔽日,毁坏力极强。

③治理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6)水资源短缺。

(7)生物多样性锐减

原因: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②掠夺式开发和利用。③环境污染。④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相关内容

  • 部分省区部分省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 . . . . . . . 部分省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率先于2004年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广东.山东.海南及宁夏将于2007年迎来第一次课改后的高考.目前几个省区的2007年新高考方案的修改稿或定稿已纷纷出炉.分文理,考综合能力,成为已有方案的省区的共同选择. 2007年海南 会考成绩进总分综合评价作 ...

  • 平湖中学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 平湖中学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一.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的背景 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对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不断地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理念焕发出生机.作为这理念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活动形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与实践. 深化课改的基本原则 ...

  • 高一生物必修1学案1-1
  • 高一生物必修1学案 1.1 从生物圈到细胞 课时:1 编写人:贺青提 审核人:高一备课组 编号:1-1-1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学习重点.难点: 1. 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 衡水中学各科老师的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
  • 衡水中学老师给高一新生的温馨提示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真诚的祝贺你们以优异成绩加入都匀四中这个发展中的优秀团队,踏上人生的新征程!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同学们:年轻就是本钱,但是不努力你的青春就不值钱!为了让大家高中三年,不再迷茫困惑中度过,特地下载<衡水中学老师给高一新生的温馨提示>印发 ...

  • 衡水中学各科老师的暑假温馨提示
  •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踏上人生的新征程!升入高中,意味着你们将逐渐长大和成熟,将要独立面对更广阔的社会人生.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个假期很幸福,因为你们突然成了"富翁",拥有一大笔时间可以自主支配.那你们是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贻误时机,还是放飞心灵,向新的目标发起更猛 ...

  • 老师们的温馨提示
  • 老师们的温馨提示 语文老师的温馨提示 1. 听:听听新闻,尽可能多的积累新闻标题:听听"百家讲坛",文史不分家,尽可能多的积累哲思名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2. 说: 每天跟家长做好沟通交流,把每天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语言流畅.生动.自然地表达出来. ...

  • 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
  •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以优异成绩加入龙珍高级中学这个优秀团队,踏上人生的新征程! 升入高中,意味着你们将逐渐长大和成熟,将要独立面对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乐青衿皆怀壮志,嘉才者咸集衡中.这里是高端的平台,任你徜徉:这里是广阔的舞台,精彩纷呈.亲爱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么?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 新课程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特色比较
  • 新课程省份 高考改革方案特色比较 高考研究 2009-02-20 1250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拉开了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帷幕.到2014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本轮高考 ...

  • 实施高中新课程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拉开了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高考(论坛)改革的帷幕. 到2010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本轮高考改革的最直接动力.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是,2006年及之前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