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残积土层基坑开挖风险控制

花岗岩残积土层基坑开挖风险控制

陈龙文

摘 要:深基坑开挖是地铁施工过程中重大的安全风险源之一,在开挖过程中地质状况

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且对基坑开挖安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阐述在全风化残基土层基坑开挖的施工控制方法

关键词:明挖车站 全风化残基层 基坑开挖监测数据分析

1、工程概况

镇龙北站设置于九龙大道与江新路交叉路口处,沿九龙大道南北向靠东侧布置,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主体结构外包尺寸487.55m×19.70m,基坑开挖深度约17.06m。基坑围护结构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的结构形式,竖向设置三道内支撑。第一道内支撑均采用800X900 C30混凝土支撑,肋撑采用600X600 C30混凝土支撑;第二道内支撑采用900X1100 C30钢筋混凝土支撑,肋撑采用600X800 C30混凝土支撑,砼围檩截面尺寸为900X1100,端头砼斜撑截面尺寸为800X1100, 斜撑跨中系梁为400X500;第三道内支撑东、西两端采用钢筋混凝土围檩(900X900)及斜撑(800X900,跨中系梁为300X400),其它主撑采用¢609mm,t=16mm的钢管支撑,对应围檩采用2根I45c型钢,钢管支撑设计预加力为500KN;三道内支撑面对应的角点均采用400mm厚的混凝土角板撑。围护结构连续墙标准墙幅6m,接头采用工字钢接头,基底处于砂质粘性土及全风化花岗岩嵌固8.0m;基坑降、排水以坑内井点降水为主,采用1000mm管井井点降水,每隔约13.5m设置一口,车站主体范围共布置72口。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1岩土分层及其特性

站址范围内目前提供的工程勘探资料表明,场地工程地质相对复杂,淤泥层及砂层均有多处揭示。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2.2 水文地质

本次初步勘察所揭露的地下水水位埋深较浅,稳定水位埋深为0.9~6.5m。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的赋存、补给及排泄关系密切,水位年变化幅度为2.5m~3m。

场地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类型(含水层的空隙性质)不同可分为第四系浅部土层中的孔隙水和深部基岩裂隙水。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冲洪积砂层中,其含水性能与砂的颗粒级配及粘粒含量等有密切关系。基岩裂隙水主要为风化裂隙水,具微承压性。主要分布在深部岩石强、中风化带中。含水量与岩体的裂隙程度密切相关,而岩体的裂隙发育程度往往风化程度及断裂有关。

3、监测控制

3.1 监测控制标准

监测控制标准表

3.2 监测重点

根据本标段的实际情况会对部分危险源重点监测,加密监测。本基坑监测重点为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支撑轴力、管线沉降、房屋沉降监测等。 3.3 监测项目及巡查制度

检测项目:根据招标文件、设计文件以及相关规范,结合我单位地铁工程中的施工及监测经验,确定镇龙北站监测内容如下表所示:

镇龙北站监测内容

4、基坑监测数据报警情况

镇龙北站车站总长为487.5m,根据图纸设计及现场施工要求,将整个车站分为27个施工流水段。根据已施工的五个施工段和即将施工的第六施工段的地质情况以及镇龙北站地质详勘资料显示,车站底板大部分处于花岗岩残积土层中,该土层为弱透水性,且遇水极易崩解、软化。

镇龙北站基坑于2015年1月6日开挖,截止到2015年6月19日总共报警次数为14次,主要报警项目为墙体测斜、土体测斜及支撑轴力。墙体(土体)测斜原设计控制值为30mm,报警值为24mm。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从12m以下位置开始往基坑内踢脚情况,位移数据最大点位为墙体测斜QTCX8,累计值达到-74.56mm。

从第四施工段过程控制分析,2015年5月19日下午底纵梁开挖施工时数据开始发生突变,2015年5月20日监测数据墙体测斜(QTCX8)及土体测斜(TTCX23)日变量达到-10.22mm。

2015年3月29日至2015年4月5日:支撑轴力ZCZL3-3累计报警9次,ZCZL3-3轴力累计值达到12362KN,原设计控制值为6930KN,报警值为4850KN。经多次报警分析会议后多次调整:2015年3月17日市政院【穗14号线及知识城线-镇龙北站土建】联字(2015)第002号设计工作联系单,第三道砼支撑承载力控制值为9600KN,报警值为7680KN。2015年3月22日市政院【穗14号线及知识城线-镇龙北站土建】联字(2015)第003号设计工作联系单第三道砼支撑承载力控制值为13176KN,报警值11200KN。2015年4月4日底板浇筑完成后,2015年4月7日市政院【穗14号线及知识城线-镇龙北站土建】联字(2015)第005号设计工作联系单第三道砼支撑轴力监测警戒值为13000KN。

2015年4月16日墙体测斜QTCX5报警1次;2015年5月4日砼支撑轴力ZCZL1-2、ZCZL6-1报警1次;2015年5月7日砼支撑轴力ZCZL1-2、ZCZL6-1报警1次;2015年5月20日土体测斜TTCX23、墙体测斜QTCX7、QTCX8、第二道支撑轴力ZCZL4-2报警1次;2015年5月21日土体测斜TTCX23、墙体测斜QTCX7、QTCX8报警1次;累计14次。

5、基坑监测数据报警情况分析

基坑的开挖造成土体位移,地下水的流失,而这些通过监测数据反应出来。经过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多次报警分析,导致监测数据报警的原因主要包括地质地层原因、设计嵌入深度未进入基岩、施工过程的控制因素等。 5.1地质地层原因

本车站地层从上到下主要为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层、中粗砂、砾砂层、花岗岩残积土、花岗岩全风化层,零星分布粉细砂和粉质粘土层。底板大部分位于砾砂层、花岗岩残积土中,局部少量存在于花岗岩全风化层。

从前期的详勘资料和目前基坑开挖的情来看,北端的六块板已挖至基底,实际情况,基坑顶下3.0至13.0m之间中粗砂、砾砂层普遍发育,花岗岩残积土分布于基底附近。中粗砂、砾砂层是该区的相对富水透水层,花岗岩残积土含砂量达30~50%,高孔隙比,同时该地层与花岗岩残积层形成土岩界面,在土岩界面在地质上通常也是地下水储存和流动的空间。而中粗砂、砾砂层,花岗岩残积土失水后都会形成土体空间压缩,可以认为这些土地层为高压缩性土层。花岗岩残积土遇水易软化、崩解,开挖面极易坍塌。

实际开挖过程中,在第1施工段,2015年4月17日,当第四层土方开挖至基底1m左右时,出现残积土与砂层,并开始有水渗出,水从施工段的放坡面,由南端(未开挖部分)纵向沿着砂层向开挖施工段渗流。而由于该部分已挖到残积土层,加上4月17日至20日连续降雨,在水土的综合作用下,整个第一施工段几乎全部处于崩解软化状态,挖机和人都无法到达工作面,基坑软化也进一步向深层土体发展,从而影响了端头围护结构支撑轴力的变大及连续墙底部向内位移。

北扩大端(第1施工段)基底软化情况图片

5.2设计嵌入深度未进入基岩原因

基坑的围护采用的是地下连续墙,按设计图的要求,地下连续墙的嵌入深度,进入残积层为8米,进入中风化地层为2.5米,进入微风化地层为1.5米。实际施工中,本基坑地下连续墙共176幅,大部分为进入残积层8米,只有6幅地下连续墙因基岩面起伏,进入了微

风化层1.5米。理论上说,经设计给出的嵌入深度,对基坑的安全是有保证的,但对未进入基岩的地下连续墙,理论上来说,墙脚又是不稳定的。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随着土体空间的变化,应力再平衡的需求,造成地下连续墙的变形是必然的。

实际开挖过程中,在第1施工段至第5施工段,从观测数据来分析,第三方监测是以地下连续墙脚不动为前提,监测地下连续墙的最大位移匀发生在中上部,位移数据最大点位为墙体测斜QTCX8,累计值达到-74.56mm,表现为基坑东西两侧顶部外扩。而监测给出最大的墙顶位移不大于8mm,本基坑三道支撑,上部为两道砼支撑,如果砼支撑外扩拉伸150mm,那么砼支撑就会有明显的开裂破坏的情况出现。而实际施工过程中砼支撑完好,没有出现损裂的情况,我们还原监测测斜图如下:

墙体测斜7还原曲线图 土体测斜23还原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地下连续墙位于第三道钢支撑以下,就是基坑约13m的位置到基底(约17m)的变形较为显注,墙脚表现为踢脚.这就增加了监测数据趁大的因素。 5.3施工过程的控制原因

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随着土体空间的变化,地下水的流失,应力的再平衡,造成地下连续墙的变形是必然。

本基坑设计了三道支撑,上两道为砼支撑,降水井设计为72口,施工匀按图施作,降水井在这个层面以上起到了很好的降水作用,实际施工中,上两道支撑的施工为较为顺利的。第二道支撑以下,降水井的降水作用不明显,表现为,基坑纵向,水从砂层渗出。微观上分析,花岗岩残积层接近基岩界面,随基坑开挖的深入,越接近之,富水界面的水可以跃流浸入残积层,施工期间又遇强降水天气,基坑的主动降水和坑内的集中组织排水都无法有效实施,造成砂土液化和残积土的软化,使基坑的土体强度大幅下降,基坑墙体位移更趁显注。

基坑第三道为钢支撑,基坑开挖要求随挖随撑,先撑后挖。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开挖作业设备的空间限制,支撑架设存在不及时的情况。支撑架设的钢围檩与地下连续墙不密贴,背后充填施作不到位,致使墙体位移存在空间。

钢支撑的轴力计20至30m才设置一个监测断面,钢支撑预加轴力损失无法及时发现,附加轴力通常只在监测数据报警之后才实施,至使钢支撑应对墙体变形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6、基坑监测数据报警应对措施

6.1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频繁报警专家会分析意见:

本项目第四流水段基坑正开挖到底并完成垫层及底纵梁的施工,因最近几天雨水不断且在基坑底施工,造成基坑测斜值的总量达-44.81mm至-45.28mm(基坑深度在16m范围)。从现场查看和对监测资料的分析,提出以下意见:

6.1.1因坑底的土体为花岗岩残积土易遇水转化,雨水作用造成土体强度降低,水土压力增大,造成变形增大为主要原因,从水平位移与测斜分析,支护墙体底部出现踢脚情况。 6.1.2建议在后续施工时,除及时安装第三道钢支撑外,加大预应力值,以控制墙体的弯曲变形和地连墙踢脚量。

6.1.3专家组认为由于基坑第一、二道支撑为砼支撑,第三道钢支撑的应力量测结果都在允许范围内,虽然下部位移超限,但从结构角度分析,支护结构是安全的。

6.1.4本基坑支护下段变形超限,主要是因为嵌入深度偏浅,被动抗力不足,内移约束力不够。

6.1.5为了减小下部内移值,专家组建议减小底板分段长度,采用速凝早强砼,缩短底板到达强度时间;加强基坑内降排水,避免残积层液化;适当加密第三道钢支撑,增大支护底部的约束力;适当加大钢支撑的预应力。

6.1.6在连续开挖过程中,如发现嵌入土质发生变差,应加固被动抗力区。 6.1.7对目前的观测资料应进一步复核,提高所提供监测资料的可信性。

6.1.8对于基坑周边开阔,不存在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管线需要保护的设施,位移控制值应适当放宽。

6.2基坑后续开挖的施工应对措施

经过十多次报警会的分析和2015年5月22日科技委专家分析意见,结合前五施工段基坑开挖时的经验与教训,监理部与施工单位认真总结,后续施工段的开挖方法与措施要点如下。

6.2.1后续施工段施工时,开挖土方时严格按照“先支撑、后开挖”的原则,钢围檩背部必须填充密实并加设钢楔子,钢支撑预应力调整为1000KN(原设计为500KN),分三次施加。 6.2.2第三层土方开挖:每当开挖至钢支撑底部时,及时施做钢围檩及钢支撑,且在施工段交界处多撑一个钢管撑,并根据监测数据情况适当加密钢支撑及增加第四道钢支撑。预应力从设计图纸预加500KN调整至1000KN。

6.2.3第四层土方开挖:由于基底地层大部分为残积土层,遇水极易崩解,所以第四层土方开挖时要严格控制开挖速度与施工工艺,禁止基底暴露时间过长。施工垫层时将施工段分为多个“小施工流水段”,开挖时做到每个“小施工流水段”当天完成垫层施作的要求,不允许基底暴露隔夜施工垫层,且每次开挖到底时要及时施做盲沟、集水井进行有组织排水。两个施工段的交界处要进行放坡,并且组织人员沿着开挖面砌筑一道高80cm左右的砖墙,防止土体滑坡,影响底板施工。

6.2.4基坑开挖至基底时立即施作基底垫层,之后再进行底纵梁及接地电阻的开挖施作。 6.2.5如监测数据发生异常,督促施工监测、第三方监测单位加密基坑监测次数,及时掌握基坑数据变化情况。

6.2.6施工现场配备应急物质及设备,如开挖过程中遇到险情及时上报、及时处理。防止发生群死群伤事故。

6.2.7请设计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基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监测数据的控制值。

6.2.8基坑开挖过程中,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管线、马路及施工便道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6.2.9北端头集水井施工时,在软化的基底中用沙袋圈出一个范围,并且在紧挨沙袋圈内侧向下打数根钢管,再在钢管上架设横梁,然后用混凝土将该部分浇筑硬化,作为挖机的工作平台。

6.2.10挖机在混凝土平台上先将主体结构原有的集水井大样挖出来,然后人工砌筑集水井砖模,砖模外侧土体尽量保持原样,作为砖模外侧的受力支点,原有土体与砖模之间的空隙采用混凝土填充(采用分层浇筑,每次浇筑高度约0.5m,等到初凝后再进行上层浇筑),内侧则用钢管撑将砖模互相对撑。然后将集水井底部超挖部分用混凝土回填,硬化后对砖模起到支撑作用。随后将基底积水及放坡面的侧向流水用盲管或明管全部引至集水坑内。然后将基底软化的部分挖掉,全部用混凝土换填。

7、结语

花岗岩残积地层工程性质复杂,差异性大;目前对该地层工程性质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和差异,参建各方特别是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应进一步认识并科学准确的总结出该地层工程特性及各项参数,解决花岗岩风化不良地层的关键是处理好水,防止基底软化崩解等情况。施工现场切实做好基坑降水工作,快速对基底进行封闭,确保基坑开挖安全。

参考文献:

[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2003年版)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009年版)

花岗岩残积土层基坑开挖风险控制

陈龙文

摘 要:深基坑开挖是地铁施工过程中重大的安全风险源之一,在开挖过程中地质状况

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且对基坑开挖安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阐述在全风化残基土层基坑开挖的施工控制方法

关键词:明挖车站 全风化残基层 基坑开挖监测数据分析

1、工程概况

镇龙北站设置于九龙大道与江新路交叉路口处,沿九龙大道南北向靠东侧布置,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主体结构外包尺寸487.55m×19.70m,基坑开挖深度约17.06m。基坑围护结构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的结构形式,竖向设置三道内支撑。第一道内支撑均采用800X900 C30混凝土支撑,肋撑采用600X600 C30混凝土支撑;第二道内支撑采用900X1100 C30钢筋混凝土支撑,肋撑采用600X800 C30混凝土支撑,砼围檩截面尺寸为900X1100,端头砼斜撑截面尺寸为800X1100, 斜撑跨中系梁为400X500;第三道内支撑东、西两端采用钢筋混凝土围檩(900X900)及斜撑(800X900,跨中系梁为300X400),其它主撑采用¢609mm,t=16mm的钢管支撑,对应围檩采用2根I45c型钢,钢管支撑设计预加力为500KN;三道内支撑面对应的角点均采用400mm厚的混凝土角板撑。围护结构连续墙标准墙幅6m,接头采用工字钢接头,基底处于砂质粘性土及全风化花岗岩嵌固8.0m;基坑降、排水以坑内井点降水为主,采用1000mm管井井点降水,每隔约13.5m设置一口,车站主体范围共布置72口。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1岩土分层及其特性

站址范围内目前提供的工程勘探资料表明,场地工程地质相对复杂,淤泥层及砂层均有多处揭示。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2.2 水文地质

本次初步勘察所揭露的地下水水位埋深较浅,稳定水位埋深为0.9~6.5m。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的赋存、补给及排泄关系密切,水位年变化幅度为2.5m~3m。

场地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类型(含水层的空隙性质)不同可分为第四系浅部土层中的孔隙水和深部基岩裂隙水。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冲洪积砂层中,其含水性能与砂的颗粒级配及粘粒含量等有密切关系。基岩裂隙水主要为风化裂隙水,具微承压性。主要分布在深部岩石强、中风化带中。含水量与岩体的裂隙程度密切相关,而岩体的裂隙发育程度往往风化程度及断裂有关。

3、监测控制

3.1 监测控制标准

监测控制标准表

3.2 监测重点

根据本标段的实际情况会对部分危险源重点监测,加密监测。本基坑监测重点为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支撑轴力、管线沉降、房屋沉降监测等。 3.3 监测项目及巡查制度

检测项目:根据招标文件、设计文件以及相关规范,结合我单位地铁工程中的施工及监测经验,确定镇龙北站监测内容如下表所示:

镇龙北站监测内容

4、基坑监测数据报警情况

镇龙北站车站总长为487.5m,根据图纸设计及现场施工要求,将整个车站分为27个施工流水段。根据已施工的五个施工段和即将施工的第六施工段的地质情况以及镇龙北站地质详勘资料显示,车站底板大部分处于花岗岩残积土层中,该土层为弱透水性,且遇水极易崩解、软化。

镇龙北站基坑于2015年1月6日开挖,截止到2015年6月19日总共报警次数为14次,主要报警项目为墙体测斜、土体测斜及支撑轴力。墙体(土体)测斜原设计控制值为30mm,报警值为24mm。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从12m以下位置开始往基坑内踢脚情况,位移数据最大点位为墙体测斜QTCX8,累计值达到-74.56mm。

从第四施工段过程控制分析,2015年5月19日下午底纵梁开挖施工时数据开始发生突变,2015年5月20日监测数据墙体测斜(QTCX8)及土体测斜(TTCX23)日变量达到-10.22mm。

2015年3月29日至2015年4月5日:支撑轴力ZCZL3-3累计报警9次,ZCZL3-3轴力累计值达到12362KN,原设计控制值为6930KN,报警值为4850KN。经多次报警分析会议后多次调整:2015年3月17日市政院【穗14号线及知识城线-镇龙北站土建】联字(2015)第002号设计工作联系单,第三道砼支撑承载力控制值为9600KN,报警值为7680KN。2015年3月22日市政院【穗14号线及知识城线-镇龙北站土建】联字(2015)第003号设计工作联系单第三道砼支撑承载力控制值为13176KN,报警值11200KN。2015年4月4日底板浇筑完成后,2015年4月7日市政院【穗14号线及知识城线-镇龙北站土建】联字(2015)第005号设计工作联系单第三道砼支撑轴力监测警戒值为13000KN。

2015年4月16日墙体测斜QTCX5报警1次;2015年5月4日砼支撑轴力ZCZL1-2、ZCZL6-1报警1次;2015年5月7日砼支撑轴力ZCZL1-2、ZCZL6-1报警1次;2015年5月20日土体测斜TTCX23、墙体测斜QTCX7、QTCX8、第二道支撑轴力ZCZL4-2报警1次;2015年5月21日土体测斜TTCX23、墙体测斜QTCX7、QTCX8报警1次;累计14次。

5、基坑监测数据报警情况分析

基坑的开挖造成土体位移,地下水的流失,而这些通过监测数据反应出来。经过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多次报警分析,导致监测数据报警的原因主要包括地质地层原因、设计嵌入深度未进入基岩、施工过程的控制因素等。 5.1地质地层原因

本车站地层从上到下主要为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层、中粗砂、砾砂层、花岗岩残积土、花岗岩全风化层,零星分布粉细砂和粉质粘土层。底板大部分位于砾砂层、花岗岩残积土中,局部少量存在于花岗岩全风化层。

从前期的详勘资料和目前基坑开挖的情来看,北端的六块板已挖至基底,实际情况,基坑顶下3.0至13.0m之间中粗砂、砾砂层普遍发育,花岗岩残积土分布于基底附近。中粗砂、砾砂层是该区的相对富水透水层,花岗岩残积土含砂量达30~50%,高孔隙比,同时该地层与花岗岩残积层形成土岩界面,在土岩界面在地质上通常也是地下水储存和流动的空间。而中粗砂、砾砂层,花岗岩残积土失水后都会形成土体空间压缩,可以认为这些土地层为高压缩性土层。花岗岩残积土遇水易软化、崩解,开挖面极易坍塌。

实际开挖过程中,在第1施工段,2015年4月17日,当第四层土方开挖至基底1m左右时,出现残积土与砂层,并开始有水渗出,水从施工段的放坡面,由南端(未开挖部分)纵向沿着砂层向开挖施工段渗流。而由于该部分已挖到残积土层,加上4月17日至20日连续降雨,在水土的综合作用下,整个第一施工段几乎全部处于崩解软化状态,挖机和人都无法到达工作面,基坑软化也进一步向深层土体发展,从而影响了端头围护结构支撑轴力的变大及连续墙底部向内位移。

北扩大端(第1施工段)基底软化情况图片

5.2设计嵌入深度未进入基岩原因

基坑的围护采用的是地下连续墙,按设计图的要求,地下连续墙的嵌入深度,进入残积层为8米,进入中风化地层为2.5米,进入微风化地层为1.5米。实际施工中,本基坑地下连续墙共176幅,大部分为进入残积层8米,只有6幅地下连续墙因基岩面起伏,进入了微

风化层1.5米。理论上说,经设计给出的嵌入深度,对基坑的安全是有保证的,但对未进入基岩的地下连续墙,理论上来说,墙脚又是不稳定的。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随着土体空间的变化,应力再平衡的需求,造成地下连续墙的变形是必然的。

实际开挖过程中,在第1施工段至第5施工段,从观测数据来分析,第三方监测是以地下连续墙脚不动为前提,监测地下连续墙的最大位移匀发生在中上部,位移数据最大点位为墙体测斜QTCX8,累计值达到-74.56mm,表现为基坑东西两侧顶部外扩。而监测给出最大的墙顶位移不大于8mm,本基坑三道支撑,上部为两道砼支撑,如果砼支撑外扩拉伸150mm,那么砼支撑就会有明显的开裂破坏的情况出现。而实际施工过程中砼支撑完好,没有出现损裂的情况,我们还原监测测斜图如下:

墙体测斜7还原曲线图 土体测斜23还原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地下连续墙位于第三道钢支撑以下,就是基坑约13m的位置到基底(约17m)的变形较为显注,墙脚表现为踢脚.这就增加了监测数据趁大的因素。 5.3施工过程的控制原因

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随着土体空间的变化,地下水的流失,应力的再平衡,造成地下连续墙的变形是必然。

本基坑设计了三道支撑,上两道为砼支撑,降水井设计为72口,施工匀按图施作,降水井在这个层面以上起到了很好的降水作用,实际施工中,上两道支撑的施工为较为顺利的。第二道支撑以下,降水井的降水作用不明显,表现为,基坑纵向,水从砂层渗出。微观上分析,花岗岩残积层接近基岩界面,随基坑开挖的深入,越接近之,富水界面的水可以跃流浸入残积层,施工期间又遇强降水天气,基坑的主动降水和坑内的集中组织排水都无法有效实施,造成砂土液化和残积土的软化,使基坑的土体强度大幅下降,基坑墙体位移更趁显注。

基坑第三道为钢支撑,基坑开挖要求随挖随撑,先撑后挖。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开挖作业设备的空间限制,支撑架设存在不及时的情况。支撑架设的钢围檩与地下连续墙不密贴,背后充填施作不到位,致使墙体位移存在空间。

钢支撑的轴力计20至30m才设置一个监测断面,钢支撑预加轴力损失无法及时发现,附加轴力通常只在监测数据报警之后才实施,至使钢支撑应对墙体变形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6、基坑监测数据报警应对措施

6.1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频繁报警专家会分析意见:

本项目第四流水段基坑正开挖到底并完成垫层及底纵梁的施工,因最近几天雨水不断且在基坑底施工,造成基坑测斜值的总量达-44.81mm至-45.28mm(基坑深度在16m范围)。从现场查看和对监测资料的分析,提出以下意见:

6.1.1因坑底的土体为花岗岩残积土易遇水转化,雨水作用造成土体强度降低,水土压力增大,造成变形增大为主要原因,从水平位移与测斜分析,支护墙体底部出现踢脚情况。 6.1.2建议在后续施工时,除及时安装第三道钢支撑外,加大预应力值,以控制墙体的弯曲变形和地连墙踢脚量。

6.1.3专家组认为由于基坑第一、二道支撑为砼支撑,第三道钢支撑的应力量测结果都在允许范围内,虽然下部位移超限,但从结构角度分析,支护结构是安全的。

6.1.4本基坑支护下段变形超限,主要是因为嵌入深度偏浅,被动抗力不足,内移约束力不够。

6.1.5为了减小下部内移值,专家组建议减小底板分段长度,采用速凝早强砼,缩短底板到达强度时间;加强基坑内降排水,避免残积层液化;适当加密第三道钢支撑,增大支护底部的约束力;适当加大钢支撑的预应力。

6.1.6在连续开挖过程中,如发现嵌入土质发生变差,应加固被动抗力区。 6.1.7对目前的观测资料应进一步复核,提高所提供监测资料的可信性。

6.1.8对于基坑周边开阔,不存在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管线需要保护的设施,位移控制值应适当放宽。

6.2基坑后续开挖的施工应对措施

经过十多次报警会的分析和2015年5月22日科技委专家分析意见,结合前五施工段基坑开挖时的经验与教训,监理部与施工单位认真总结,后续施工段的开挖方法与措施要点如下。

6.2.1后续施工段施工时,开挖土方时严格按照“先支撑、后开挖”的原则,钢围檩背部必须填充密实并加设钢楔子,钢支撑预应力调整为1000KN(原设计为500KN),分三次施加。 6.2.2第三层土方开挖:每当开挖至钢支撑底部时,及时施做钢围檩及钢支撑,且在施工段交界处多撑一个钢管撑,并根据监测数据情况适当加密钢支撑及增加第四道钢支撑。预应力从设计图纸预加500KN调整至1000KN。

6.2.3第四层土方开挖:由于基底地层大部分为残积土层,遇水极易崩解,所以第四层土方开挖时要严格控制开挖速度与施工工艺,禁止基底暴露时间过长。施工垫层时将施工段分为多个“小施工流水段”,开挖时做到每个“小施工流水段”当天完成垫层施作的要求,不允许基底暴露隔夜施工垫层,且每次开挖到底时要及时施做盲沟、集水井进行有组织排水。两个施工段的交界处要进行放坡,并且组织人员沿着开挖面砌筑一道高80cm左右的砖墙,防止土体滑坡,影响底板施工。

6.2.4基坑开挖至基底时立即施作基底垫层,之后再进行底纵梁及接地电阻的开挖施作。 6.2.5如监测数据发生异常,督促施工监测、第三方监测单位加密基坑监测次数,及时掌握基坑数据变化情况。

6.2.6施工现场配备应急物质及设备,如开挖过程中遇到险情及时上报、及时处理。防止发生群死群伤事故。

6.2.7请设计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基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监测数据的控制值。

6.2.8基坑开挖过程中,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管线、马路及施工便道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6.2.9北端头集水井施工时,在软化的基底中用沙袋圈出一个范围,并且在紧挨沙袋圈内侧向下打数根钢管,再在钢管上架设横梁,然后用混凝土将该部分浇筑硬化,作为挖机的工作平台。

6.2.10挖机在混凝土平台上先将主体结构原有的集水井大样挖出来,然后人工砌筑集水井砖模,砖模外侧土体尽量保持原样,作为砖模外侧的受力支点,原有土体与砖模之间的空隙采用混凝土填充(采用分层浇筑,每次浇筑高度约0.5m,等到初凝后再进行上层浇筑),内侧则用钢管撑将砖模互相对撑。然后将集水井底部超挖部分用混凝土回填,硬化后对砖模起到支撑作用。随后将基底积水及放坡面的侧向流水用盲管或明管全部引至集水坑内。然后将基底软化的部分挖掉,全部用混凝土换填。

7、结语

花岗岩残积地层工程性质复杂,差异性大;目前对该地层工程性质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和差异,参建各方特别是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应进一步认识并科学准确的总结出该地层工程特性及各项参数,解决花岗岩风化不良地层的关键是处理好水,防止基底软化崩解等情况。施工现场切实做好基坑降水工作,快速对基底进行封闭,确保基坑开挖安全。

参考文献:

[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2003年版)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009年版)


相关内容

  • 花岗岩残积土的系统处理技术
  • 花岗岩残积土的系统处理技术 陈宝太 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 摘要#本文针对花岗岩残积土遇空气崩解,遇水软化的这一特殊土性造成的深基坑工程施工困难.基坑安全状态不可控.周边环境破坏大等现象,介绍了一套工前预处理.过程中疏排水并及时覆盖,工后注浆的一套完整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花岗岩残积土,深基坑施工. ...

  • 探讨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措施
  • [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受地质条件.天气状况和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由此造成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所以要保证基坑支护及土方施工安全,除采取必要的质量.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准备外,还需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加强管理,使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能形成有效的流水施工,减少基坑暴露时间.文章根 ...

  • 前进式注浆止水帷幕在花岗岩残积土层基坑的应用
  • 前进式注浆止水帷幕在花岗岩残积土层基坑的应用 摘 要:广州轨道交通六号线天平架站采用局部盖挖的明挖法施 工,针对天平架站地质勘察资料中花岗岩残积土层厚.周边环境复 杂的特点,使用垂直前进式注浆作为止水帷幕,确保了工程的施工 质量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关键词:花岗岩残积土层 基坑 前进式注浆 止水帷幕 ...

  • 006三重管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案例
  • 三重管高压旋(摆)喷桩止水帷幕案例 [作 者] 集团工程管理部 华立冲 [编 审] 集团工程管理部 [编者按] 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在保证深基坑安全这一前提目标时,面临着"如何选择经济合理的深基坑支护和降(止)水方案"这一课题. [摘 要] 本案例阐述了深圳某项目,在透水性良好的砾 ...

  • 地下室土方开挖.回填专项施工方案
  • 中兴酒店(酒店A座.商务公寓B座)工程 土方开挖.回填 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编制单位:中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O一五年五月 目 录 一.编制依据 ............................................................ ...

  • 深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
  • 文章由情难枕精心整理,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 目 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4 一.工程概述========================================== ...

  • 钢板桩基坑支护
  • 某污水池工程钢板桩基坑支护施工方案 目 录 1 编制依据 ----------------------------2 2 工程概况 ----------------------------2 3 工程地质水文情况 ------------------------2 4 结构设计 ---------- ...

  • 土方开挖及施工降排水专项施工方案(终版)
  • 第一章 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交界处,工程基坑南侧为主干道湖滨南路,西侧为湖滨西路,污水处理厂与变电站紧邻基坑西侧,北侧为筼筜湖,距离基坑最近距离为30m左右,项目周边密布居民小区,根据地勘资料显示本工程地质状况较为复杂.一期工程由1-3#超高层住宅楼及6#会所和整体地下室组成,地上共62层,地 ...

  • 基坑支护设计说明
  • 基坑设计总说明 一. 本工程设计依据及执行.参考规范 1.<中山市通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广东中山地质工程勘察院,2016年6月: 2. 广东省标准<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