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决定命运: 为什么国外学校都在从小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

檩子:最近,我注意到有一个有趣的概念,叫:Growth Mentality,中文翻译为“成长性思维”,感觉很有意思,也非常实用,美国很多学校在日常教学中都在提倡这种思想。所谓成长性思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问题、困难和挑战。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心态决定命运。这话呢,虽然听起来有点鸡汤,但你观察周围朋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会觉得这话的确有些在理。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每个人看待的视角不同,采取的行动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具体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他乐观、坚毅、柔韧的品质也许更为重要。中国人把这些智力、知识以外的东西通通称为“情商”,概念比较模糊。而国外教育界用“成长性思维”这个词来定义这些品质,我感觉更加确切、有用。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个事儿。

具体来说,什么才是 “成长性思维”呢?

大家看这张图就知道了。这是一张在国外幼儿园和小学常常碰到的海报。对于小孩子来说,跟他讲 growth mentality,他会直接忽视。而这张图,让他瞬间明白“成长性思维”这么高大上的一个概念。

所谓具有成长性思维,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就是能这样看待问题:

我总是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遇到困难,我能坚持

我能从错误中学习

我能去学任何我想学的东西

别人的成功能给我带来启发

我觉得努力和态度非常重要

我喜欢挑战自我 ...

呵呵,好积极的人生态度哦!

和成长性思维对立的就是所谓''固定性思维”(fixed mind-set),固定性思维的人会怎么看待问题呢?大概是这样的:

我不想让人觉得我是个失败者

我要么擅长一件事,要么就不会

遇到困难,我会选择放弃

我不喜欢听到批评

我不喜欢挑战自己现有的能力界限

失败的时候,会感到沮丧,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别人的成功,会让我感到威胁 ...

总之,有成长性思维的人相信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儿,一个人心态好,够努力,能坚持,事情多半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而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许多事情一成不变,甚至天注定,看不到努力和坚持的作用。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的人,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

这张海报是国外小学里老师上 Social Studies 这类课的时候,常常给小朋友展示的,用一个叫The Iceberg Illusion - 冰山幻想 的例子来帮孩子理解成功的要素,让孩子明白,成功像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看到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看不到的正是成功所经历的过程:坚持、失败、牺牲、失望、好习惯、努力、专注,等等,那些水下的部分。

在达到“成功”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水面下人们看不见的部分。在遇到“失败、牺牲、失望 ...''的时候,成长性思维的人会努力、坚持、专注,坦然接受这些困难,继续往前走;而持有固定性思维的人,会把一时的困难当作永远,选择早早放弃。

感觉这张图,应该给所有的孩子都看一看,比说一百个大道理管用。

成功这个词儿往往被理解得很俗气。好吧,咱们不谈成功,就说孩子们每天都面临的学习问题吧。

必须承认,很多孩子都会多少面临“学习困难”问题,国外教育界有个专门的术语,把这叫 Learning Pit - 学习坑

这个理论,简单来说,是这样的。学习啊,从来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儿,不管是你对学的东西是否有兴趣。比如小孩看别人打网球,觉得自己也很喜欢,好了,爸爸妈妈给找到了教练,开始学了,刚开始会很好奇、兴奋,也有些紧张。学了一阵子后,会发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好像太难了,我不擅长这个,其他小朋友比我打得好多了,我想放弃了…

这个阶段,几乎每个人学任何东西都会经历,这就是个“坑”。

这时候,具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大概会是这样对待这种情况的:我再试试看吧,也许我能找些人帮帮忙,我好像有点感觉了,嗯,终于有进展了,哈哈,我当初没有放弃是对的,成功啦!

这就是跨过了“学习之坑”。

而缺乏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就比较容易掉进坑里,没跨过这个阶段就放弃了,这会很可惜。

那么平时我们怎样帮小孩培养成长性思维呢?

国外老师和家长总结了三个基本点:

1、用 YET - “尚未”大法 鼓励孩子不要轻易否定自己

举个例子,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那儿的学生毕业前要通过一系列课程考核,如果某一门课没有通过, 成绩就是“not yet”(暂未通过)。这个做法非常绝妙,因为,如果某门课的成绩是“failed”不及格, 学生会想:我失败了,完了。但如果成绩是“not yet”,孩子会明白,学习没有到此为止, 应该继续努力,争取下次通过。

比如,如果有一天小孩垂头丧气地告诉你 “我学不好数学”,请让他在句尾加上 yet,意思是:你只是还没有把数学学好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很有影响力的TED演讲,题目就叫 “The Power of Yet'' ,上面提到的芝加哥高中实验就是来自这个演讲。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符合成长性思维的 Yet 带来的心理暗示非常强大。运用yet这个词,小孩会懂得:学习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而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曲线中会经历的正常过程而已。

这位心理学家还出过一本书,叫《看见成长的自己》,专门论证了这个问题(今天在公众号留言区(注意,不是本文评论区),回复 “成长性思维”,有机会访问这本书的电子版,供临时参考)。

2、鼓励小孩多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所谓 Change your word, change your mindset (换个说法,换种思维)

这是挂在一个美国小学教室的海报,很形象,把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做了形象的对比,学生经常看到这些,会得到很强的心理暗示。

下面这张大家看得比较清楚一些,也是两种思维对比。两张纸条贴在一起,下面白色是固定性思维语言,彩色的是成长性思维语言。我感觉这种对比方式很容易照着做,不妨在家里和小朋友试试看!

比如,

我数学不行  VS. 我要训练我的数学能力

我放弃了 VS. 我得想点招儿 ...

这太难了 VS.我需要多花点时间和力气 ...

我不可能和她一样优秀 VS. 我看看她有哪些方面可以学一学的

这个不太可能做得更好了 VS. 我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继续努力

不好,出错了 VS. 没事儿,吃一堑,长一智

3、特别注意一点,就是我们要学会科学地称赞小孩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过了。总之,不要轻易赞美孩子的聪明,而是要赞美他的认真、勤奋、坚持和努力。前面提到的德韦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情况是这样的:

科学家给一些小学生做一项智商测试,而后分别以三种方式告诉他们测试结果。

实验组一(称赞其智商):哇哦,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真聪明啊!

实验组二(称赞其过程):哇哦,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对照组:这是个很好的分数。

称赞完了之后,给这三组孩子一个选择题:

现在有三个任务,你可以挑一个来做?

其中,一个是非常困难的任务,你可能会犯错,但是能学到东西;一个是很新鲜的任务,你可能从来没接触过;而最后一个是你很擅长的任务,你必定能很好地完成。

绝大多数被称赞了天赋的孩子,都选择了最简单的任务,因为他们有把握可以做好,因为他们不敢挑战自己身上“天赋孩子(Gifted Child)”的标签。而被称赞其过程的孩子,几乎都选择了看起来比较困难、但能学到东西的任务。

总之,好的称赞方式,会特别重视过程,让孩子能坦然接受挫折,愿意不断进行自我挑战,培养他们的成长性思维。

两年前我们推荐过一个著名的TED演讲,叫怎样预测一个学生是否会成功?演讲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她的结论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意志力(grit),而意志力这玩意儿并不是靠能吃苦就可以获得的,最终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也就是他是否具备一些成长性思维,能在遇到困难时看到事物变化的可能,相信自己坚持和努力的作用。

怎么样,这种思维够正能量吧?和孩子一定去试试看!

檩子:最近,我注意到有一个有趣的概念,叫:Growth Mentality,中文翻译为“成长性思维”,感觉很有意思,也非常实用,美国很多学校在日常教学中都在提倡这种思想。所谓成长性思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问题、困难和挑战。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心态决定命运。这话呢,虽然听起来有点鸡汤,但你观察周围朋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会觉得这话的确有些在理。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每个人看待的视角不同,采取的行动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具体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他乐观、坚毅、柔韧的品质也许更为重要。中国人把这些智力、知识以外的东西通通称为“情商”,概念比较模糊。而国外教育界用“成长性思维”这个词来定义这些品质,我感觉更加确切、有用。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个事儿。

具体来说,什么才是 “成长性思维”呢?

大家看这张图就知道了。这是一张在国外幼儿园和小学常常碰到的海报。对于小孩子来说,跟他讲 growth mentality,他会直接忽视。而这张图,让他瞬间明白“成长性思维”这么高大上的一个概念。

所谓具有成长性思维,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就是能这样看待问题:

我总是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遇到困难,我能坚持

我能从错误中学习

我能去学任何我想学的东西

别人的成功能给我带来启发

我觉得努力和态度非常重要

我喜欢挑战自我 ...

呵呵,好积极的人生态度哦!

和成长性思维对立的就是所谓''固定性思维”(fixed mind-set),固定性思维的人会怎么看待问题呢?大概是这样的:

我不想让人觉得我是个失败者

我要么擅长一件事,要么就不会

遇到困难,我会选择放弃

我不喜欢听到批评

我不喜欢挑战自己现有的能力界限

失败的时候,会感到沮丧,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别人的成功,会让我感到威胁 ...

总之,有成长性思维的人相信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儿,一个人心态好,够努力,能坚持,事情多半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而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许多事情一成不变,甚至天注定,看不到努力和坚持的作用。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的人,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

这张海报是国外小学里老师上 Social Studies 这类课的时候,常常给小朋友展示的,用一个叫The Iceberg Illusion - 冰山幻想 的例子来帮孩子理解成功的要素,让孩子明白,成功像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看到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看不到的正是成功所经历的过程:坚持、失败、牺牲、失望、好习惯、努力、专注,等等,那些水下的部分。

在达到“成功”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水面下人们看不见的部分。在遇到“失败、牺牲、失望 ...''的时候,成长性思维的人会努力、坚持、专注,坦然接受这些困难,继续往前走;而持有固定性思维的人,会把一时的困难当作永远,选择早早放弃。

感觉这张图,应该给所有的孩子都看一看,比说一百个大道理管用。

成功这个词儿往往被理解得很俗气。好吧,咱们不谈成功,就说孩子们每天都面临的学习问题吧。

必须承认,很多孩子都会多少面临“学习困难”问题,国外教育界有个专门的术语,把这叫 Learning Pit - 学习坑

这个理论,简单来说,是这样的。学习啊,从来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儿,不管是你对学的东西是否有兴趣。比如小孩看别人打网球,觉得自己也很喜欢,好了,爸爸妈妈给找到了教练,开始学了,刚开始会很好奇、兴奋,也有些紧张。学了一阵子后,会发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好像太难了,我不擅长这个,其他小朋友比我打得好多了,我想放弃了…

这个阶段,几乎每个人学任何东西都会经历,这就是个“坑”。

这时候,具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大概会是这样对待这种情况的:我再试试看吧,也许我能找些人帮帮忙,我好像有点感觉了,嗯,终于有进展了,哈哈,我当初没有放弃是对的,成功啦!

这就是跨过了“学习之坑”。

而缺乏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就比较容易掉进坑里,没跨过这个阶段就放弃了,这会很可惜。

那么平时我们怎样帮小孩培养成长性思维呢?

国外老师和家长总结了三个基本点:

1、用 YET - “尚未”大法 鼓励孩子不要轻易否定自己

举个例子,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那儿的学生毕业前要通过一系列课程考核,如果某一门课没有通过, 成绩就是“not yet”(暂未通过)。这个做法非常绝妙,因为,如果某门课的成绩是“failed”不及格, 学生会想:我失败了,完了。但如果成绩是“not yet”,孩子会明白,学习没有到此为止, 应该继续努力,争取下次通过。

比如,如果有一天小孩垂头丧气地告诉你 “我学不好数学”,请让他在句尾加上 yet,意思是:你只是还没有把数学学好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很有影响力的TED演讲,题目就叫 “The Power of Yet'' ,上面提到的芝加哥高中实验就是来自这个演讲。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符合成长性思维的 Yet 带来的心理暗示非常强大。运用yet这个词,小孩会懂得:学习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而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曲线中会经历的正常过程而已。

这位心理学家还出过一本书,叫《看见成长的自己》,专门论证了这个问题(今天在公众号留言区(注意,不是本文评论区),回复 “成长性思维”,有机会访问这本书的电子版,供临时参考)。

2、鼓励小孩多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所谓 Change your word, change your mindset (换个说法,换种思维)

这是挂在一个美国小学教室的海报,很形象,把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做了形象的对比,学生经常看到这些,会得到很强的心理暗示。

下面这张大家看得比较清楚一些,也是两种思维对比。两张纸条贴在一起,下面白色是固定性思维语言,彩色的是成长性思维语言。我感觉这种对比方式很容易照着做,不妨在家里和小朋友试试看!

比如,

我数学不行  VS. 我要训练我的数学能力

我放弃了 VS. 我得想点招儿 ...

这太难了 VS.我需要多花点时间和力气 ...

我不可能和她一样优秀 VS. 我看看她有哪些方面可以学一学的

这个不太可能做得更好了 VS. 我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继续努力

不好,出错了 VS. 没事儿,吃一堑,长一智

3、特别注意一点,就是我们要学会科学地称赞小孩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过了。总之,不要轻易赞美孩子的聪明,而是要赞美他的认真、勤奋、坚持和努力。前面提到的德韦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情况是这样的:

科学家给一些小学生做一项智商测试,而后分别以三种方式告诉他们测试结果。

实验组一(称赞其智商):哇哦,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真聪明啊!

实验组二(称赞其过程):哇哦,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对照组:这是个很好的分数。

称赞完了之后,给这三组孩子一个选择题:

现在有三个任务,你可以挑一个来做?

其中,一个是非常困难的任务,你可能会犯错,但是能学到东西;一个是很新鲜的任务,你可能从来没接触过;而最后一个是你很擅长的任务,你必定能很好地完成。

绝大多数被称赞了天赋的孩子,都选择了最简单的任务,因为他们有把握可以做好,因为他们不敢挑战自己身上“天赋孩子(Gifted Child)”的标签。而被称赞其过程的孩子,几乎都选择了看起来比较困难、但能学到东西的任务。

总之,好的称赞方式,会特别重视过程,让孩子能坦然接受挫折,愿意不断进行自我挑战,培养他们的成长性思维。

两年前我们推荐过一个著名的TED演讲,叫怎样预测一个学生是否会成功?演讲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她的结论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意志力(grit),而意志力这玩意儿并不是靠能吃苦就可以获得的,最终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也就是他是否具备一些成长性思维,能在遇到困难时看到事物变化的可能,相信自己坚持和努力的作用。

怎么样,这种思维够正能量吧?和孩子一定去试试看!


相关内容

  • 人生设计在童年 读书笔记
  • <人生设计在童年> 读书笔记 阅读时间:2011年3月 目 录 一 人生设计在童年 二 目标与奋斗--从理想到必然 三 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 四 "超前"是成功的基础 五 家长该当什么样的角色 六 走向社会,不做"井底乌龟" 七 研究型学习 八 疲于 ...

  • 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 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如何帮孩子爱上学习 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其实就是让孩子知道学习是快乐的.怎么办?很简单,"投其所好". 在没有形成独立人格的时候,在孩子的世界中,强权是重要的.家长的方法也很简单,告诉孩子,看书一小时,之后家长提问,答对了就给奖励,答错了就惩罚.让孩子知道, ...

  • 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 播下龙种收获跳蚤--无法成人的中国人 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越来越难找到工作,立业的焦虑笼罩每一个人. 无法成人--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链 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链,从出生到求学.从升学到毕业.从成家到立业的过程,发生了变异. 中国人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54.7%的父 ...

  • 2013年高考作文"教育"主题素材指导
  • 重庆 李广元 素材呈现 郭德纲儿子:辍学从艺 郭德纲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希望儿子郭麒麟赶紧辍学说相声",众人本以为这只是郭德纲盼子承父业心切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成了真的.目前,郭德纲之子--15岁的郭麒麟没有参加中考,而是跑到德云社的小剧场演出,一时间,郭德纲支持儿子" ...

  • 家长学校讲话稿
  • 尊敬的各位家长:下午好! 今天,是本学期第二期家长学校开课的日子,我谨代表全校师生感谢家长的光临,同时恳请大家对学校的管理.建设.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提出宝贵意见. 今天我主要想同家长朋友们交流三个话题:良好习惯.共同学习.健康成长 一.良好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这样一 ...

  • 赏识教育家周弘的忠告
  • ,wq50条忠告与建议来自赏识教育家周弘,希望对家长们有一些帮助 真水无香 发表于2007年06月19日 21:17 阅读(63) 评论(0) 分类: 天下杂侃 举报 1. 一个孩子,输不起!教好一个,造福三代!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2.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好父母不让 ...

  • 高一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 全力以赴 共塑学子辉煌前程 -- --高一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各位家长:您们好! 我是高一(10 )班的班主任.首先,我代表高一(10)班的全体科任教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空不辞劳苦地赶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会.这是出自各位一片殷切的爱子之情,同时也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 ...

  • 如何教育现在的学生(演讲稿)李光坤
  • 新时期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李光坤 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为了贯彻落实 <道德讲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今天我作为宣讲员来给大家作第一期宣讲.我仅把在30年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勉. 我的题目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对现在学生的教育,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成功呢?我 ...

  • 优秀家教心得
  • 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成才.也许从小孩子的一出生,就想着他(她)在每个方面都出类拔萃,父母的希望总是好的,然而,由于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小孩的心理特征不同,可采取教育的方法也要因时因人而异,方式不尽相同.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及同事的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是学习家教经验.俗话说:&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