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第二讲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一、就业形势

(一) 近年来的就业情况

2002-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

(二)2009年全国就业形势分析

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二战后首次总体衰退,我国经济遭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外部冲击,出口出现大幅度下降,外向型经济需求萎缩,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和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作用下,我国经济一季度即已企稳,此后增速逐季加快,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前三季度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均创出十五年来的新高,取得了战胜经济危机的初步胜利。 2009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有效地稳定了就业形势,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大大缩小了经济危机冲击的程度和范围。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就业目标的9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2万人,完成全年500万目标的8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0万人,完成全年100万目标的120%。截至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明显低于今年4.6%的控制目标,就业形势大大好于预期。

1、城镇就业增幅由逐季走低转为加快回升

由于我国就业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在时间上存在滞后关系,当2007年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时,城镇就业增速仍有所加快,而今年以来在经济逐月走高的同时,城镇就业增长率却在去年4季度大幅回落的基础上继续逐季回落,一季度同比增长1.0%,二季度仅增长0.7%,增幅明显低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1997-2000年的年度最低水平,不足近10年城镇就业平均增长率4%的1/4,可见我国2009年上半年的就业形势之严峻。随着经济的持续回升,从三季度起就业需求已开始加快增长。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报告表明,2009年9月份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3.2%,比上月回升1.8个百分点,为今年6月以来的最大升幅,并连续四个月置于50%临界点以上。显示随着制造业经济的企稳和企业订单持续回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加。

2、非公有制单位劳动力需求减少多

据统计,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的增长情况中,国有单位就业相对比较稳定,今年一二季度分别增长0.7%和0.5%,而此前的1997-2008年国有单位就业每年平均减少5.4%,国有单位就业在当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中不降反升,发挥了就业稳定器的作用。就业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集体单位和非公有制单位,今年一二季度,集体单位就业人数同比分别下降8.3%和7.6%,比2006、2007年降幅扩大约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数虽然保持正增长,但增幅比多年来10%以上的平均增幅有较大下降,一二季度分别增长2.8%和2.2%,比2006和2007

年增幅降低约3个百分点。由于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超过城镇单位就业的75%,3个百分点就业增量的减少对就业形势影响重大。

3、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1)大学毕业生就业率68%

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经营困难,加上大学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很不适应,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比过去更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截至7月1日,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68%,与去年的就业情况相比基本持平。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是611万,比去年增加了54万,意味着今年又有近200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

(2)新成长失业青年中高校毕业生占42.2%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最新分析报告对全国102个城市就业市场的分析,今年三季度,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2.2%,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失业比例明显高于中等教育学历的毕业生。

(3)低学历供不应求,高学历供大于求

根据上述报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大学、硕士及以上各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即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超过1表示劳动力供给不足,小于1表示劳动力需求不足)分别为1.07、0.96、0.82、0.78和0.76,比二季度均有提高,但大学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求人倍率最低的情况没有改变,说明高学历劳动者的供大于求矛盾最突出,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者的求人倍率超过1,则说明目前的产业结构还是以低端服务和低端产品为主。这些情况向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向我们的产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加快产业升级的要求。

4、东部就业受影响较大,西部就业形势好

(1)西部就业逆势增长

分地区看,二季度在14个城镇就业增速加快的省份中有9个是西部省份,说明西部地区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相对弱一些,受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的助力更大一些。

(2)受冲击较大的浙江就业增幅遥遥领先

上半年浙江省城镇就业增幅在10%以上,排名第一,而浙江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幅仅为0.3%,远低于全国7%的平均增幅。浙江就业高增长的经验值得宏观调控部门和各地劳动部门认真研究。

(3)劳动力中西部供大于求东部供不应求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三季度分析报告对全国102个城市就业市场的分析,东、中、西部的求人倍率分别为0.99、0.89、0.87,东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闽东南地区求人倍率都在1上下,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中部、西部、珠江三角洲地区求人倍率都低于0.9,劳动力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4)西部结构矛盾小,东部结构矛盾大

西部就业增长快,但求人倍率低,东部求人倍率高,但就业增长慢,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是,求人倍率只说明劳动力市场上总量的供求关系,并不能说明实际就业情况,实际就业的增加还需要考虑劳动力的素质与劳动力需求的匹配程度。东部地区求人倍率高说明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旺盛,但东部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更高,用人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是东部就业增长慢于中西部的主要原因。

5、劳动力供求结构分析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三季度分析报告对全国102个城市就业市场的分析,劳动力供求结构有如下特点:

(1)近期越高级的人才需求增长越快

三季度总体求人倍率为0.94,高于二季度的0.88和一季度的0.86,表明就业形势在持续好转。其中技师求人倍率为1.95,比一季度上升10.8%,高级技师求人倍率为2.24,比一季度上升40%,高级工程师求人倍率为2.28,比一季度上升41.6%。这组数据反映:一是普通岗位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而具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力则严重供不应求,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二是在劳动力需求回升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回升更快。

(2)行业就业增减分布地区差异大

从统计的20个行业就业总需求看,一季度同比增长0.1%,二季度同比增长0.5%,三季度同比增长4.5%,回升趋势明显。其中三季度用人需求同比增加最多的是制造业,而一季度用人需求同比减少最多的是制造业,说明制造业就业需求回升是三季度就业总需求大幅回升的主要因素。

6、不同岗位劳动力供求状况

(1)供给过剩和供不应求的人员类型

从部分城市二季度反映的情况看,目前具有一般性技术的熟练工种如会计、出纳、机动车驾驶员、营业员、保管员、打字员、保安员、收银员、办公室文员、一般技术人员等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的岗位主要在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和创新要求较高的岗位,如高级技术岗位、创意岗位、管理岗位等,第二类是收入与业绩挂钩的岗位,如保险业务员、企业营销人员等,第三类是对技术要求不高、对体力要求高的岗位,如体力工人、清洁工、餐厅服务员、护理人员等。

(2)不同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同

分地区看,在大多数省会城市和西部城市,对服务类人员需求比例较高,求人倍率一般较高,对技术人员特别是生产性技术人员需求比例较低,求人倍率一般较低;而在东部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则对服务性岗位的劳动力需求比例相对较低,求人倍率一般较低,对技术类特别是生产技术类岗位劳动力的需求比例则相对较高,一般求人倍率也比较高。

(三)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

1、外部经济环境比2009年明显改善

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很高,2007年为36.3%,2008年为33.3%,因此,2009年1-9月全国出口额同比减少21.3%,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首要因素。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的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衰退将宣告结束开始回升,IMF最新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世界经济将增长2.0%。伴随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也将止跌回升,我国出口增长将结束下降转为恢复性增长,如果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持续的时间能够延长到明年年中以后的话,则可能形成国际市场需求的报复性反弹,拉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反弹。

2、我国经济结构已获得初步调整

经过2009年的结构调整,失调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表现在:(1)汽车这一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短期内不容易降温,将对一系列产业产生拉动作用;

(2)房地产投资迅速恢复了高速增长,虽然高房价对市场有抑制作用,但国家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投资建设的力度将加大,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

(3)农业连续六年获得丰收,国家粮食收购价再次提高后,国务院又宣布2010年小麦收购价将每斤提高3分钱,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4)公路、铁路、机场、电网、城市交通、环境保护设施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改善了投资、生产和消费环境;(5)各级财政在医疗、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教育等方面增加了投入,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有了较大推进,改善了消费者的支出预期,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

3、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

(1)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总结2009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政策重点将从保增长转移到调结构,抑制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升级,保证资金更多地进入实体经济,不仅有利于使政策产生更大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009年5月国家降低了城市轨道交通、煤炭、机场、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铁路、公路、商品住房、邮政、信息产业、钾肥等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降低了投资项目的门槛,有利于投资的增长。

(3)国家将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4)国内股票市场中创业板市场建立,有利于吸引风险投资对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投资,也有利于促进国内科技人员创新和创业,增加经济发展的活力。

(5)2009年开始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改革降低了企业投资风险,增加了投资资金来源,有利于投资规模的扩大。

(6)国家多次提高部分出口产品退税率,设立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实行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等政策,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明显恢复

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消费者信息指数已经从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逐月回升到8月份的88.0,虽然仍明显低于危机前水平,但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企业家信心指数从去年四季度94.6的最低点逐月回升至三季度120.1,虽仍处于本轮周期的低位,但也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且加速势头十分明显。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将对2010年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5、2010年劳动力需求将有所加快

上述因素决定了2010年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复苏,GDP增速将继续有所加快,带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可以乐观地预期,2010年就业形势将好于2009年,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会更加突出,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非技能型低端劳动力也将短缺,主要表现为民工荒问题,推动低端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预测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比2009年有所回落。

6、外需不足和成本上升共同促进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后,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调整自己的需求结构和负债消费的消费模式,压缩消费,增加储蓄,这种改变必将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压缩我国出口增长空间,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与我国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或蚕食我国市场份额,或压低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对我国出口形成不利条件。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将推动劳动力工资成本不断上升,降低我国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今年春节前返乡的7000万农民工中,有1400万就地创业或就业,据此预测,一旦经济完全复苏,恢复原来的生产水平,沿海地区将出现1400万的用工短缺,导致工资水平的上升。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促使我国的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加快我国产品结构的升级。这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一方面也是劳动力报酬提高和消费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社会向企业提供更多接受更好教育具有更高技术能力的劳动者,而目前我国劳动力生产环节尚不能满足这种要求,这是造成目前失业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

7、过于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可能导致新的结构问题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全球主要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超量货币注入市场使流动性严重不足一度陷入停顿的金融系统得以重新运作起来,并

逐步恢复了生机,遏制了经济危机的继续蔓延和深化。但这种紧急救助措施只是一种应急行为,不可能长期为之,即使是短期为之,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副作用。以我国为例,政府对经济的一系列救助措施中,有关房地产的政策阻止了房价的理性回归,使本已收缩的房地产泡沫重新膨胀起来,埋下了经济再次调整的隐患;再有,大力度的投资刺激计划,使一些过剩行业的投资再度活跃,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还有,信贷的超高速增长使一些本该淘汰的技术和管理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起死回生,推迟了结构调整的进度;此外,部分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这些因素都加大了金融系统未来的风险。

(四)2010年我国就业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2010年可能是我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热依然严峻。

教育部公布: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09年增长了20万人,整体增长趋缓。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09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08年基本持平。

河南省教育厅统计数据:河南省2010年有41万普通高校毕业生、22万普通中专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总数将达到63万人,将比09年增加了12万人。

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持续走低,这充分说明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这个问题在近十年内将依然存在。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高等教育本身的原因,还有毕业生自身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

1、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英才教育阶段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1)大学生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稀缺性原理。

(2)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薪酬水平下降,用人单位处于优势地位。

(3)大学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发达国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50%,美、加拿大69%,英66%,法63%;日58%;德54%;中国24%。

(4)大学毕业初期失业率较高。

2、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国家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供给与需求错位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求才难“同时并存。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金融、贸易、法律、IT类是我国目前人才最紧缺的行业,人才缺口都在百万以上,但在高校专业就业情况中,这几个专业又是就业率较低的。

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我国中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是每年毕业生最期望就业的地域,在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地区城市聚集了大量优秀、高层

次的人才,而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西部地区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现在正值国家政策大力发展的时机,急需大量优秀、专业的人才,却很少有毕业生问津,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3、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更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开始重视和建设企业的人才培训模式。

从毕业生自身来看,主要表现在:

1、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我国大学生一般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只要2-3个月。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准备不足,目标模糊

目前国内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

3、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

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

报志愿靠拍(家长定);

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

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

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

4、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其就业的理念存在五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五是“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基层、西部一套房”。

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毕业时,出现了能力危机,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就业政策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回顾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

1、“统包统分”阶段:始于建国初期,85年开始改革。

基本特点:学生培养经费由学校承担,毕业后由国家指令性地分配到各类单位工作,它与当时实行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政策利弊:

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贫困地区、重点单位的用人需求。

弊:学校没有积极性;学生不能表明自己的就业意愿;用人单位不能选择自己所需的人

2、初现供需见面阶段(1985——1989)

基本特点:国家通过编制计划进行一些改革,力求使毕业生择业比较符合实际需要,使

用人单位有一定的选择毕业生的权利。

政策利弊: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但没有打破“统分统配”的老模式

3、双向选择阶段(1989——九十年代末)

基本特点: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经过学校推荐,由学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

政策利弊: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愿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体现,就业制度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这一阶段表现为政策、制度不完善,加上工作认识中的分歧,改革较为艰难。

4、自主择业阶段(本世纪初—— )

基本特点:高校自主办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自主招聘毕业生。国家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制订一些宏观政策,引导就业的价值取向。

政策利弊:

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毕业生择业观念、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都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高度一致,主要弊端是政府对就业的调控手段较弱,政府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如何保证重点单位和艰苦地区单位的人才需求,需要进行研究和总结。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1、进一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推进制度改革;

2、各级政府、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做好方便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工作;

3、为毕业生提供规范、有序的就业环境;

4、出台措施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改革方向

坚持:“市场主导、政策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 就业政策中的新动向:

国家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1)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建功立业。“两个计划” 进一步推进和实施

(2)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3)积极鼓励并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教育部人事部等5部委共同宣布了5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三)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针政策

1、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

2、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绿色通道”。

3、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5、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6、考录公务员和补充事业单位人员向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倾斜。

7、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三支一扶计划)。

8、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和“高校毕业生进社区”计划。

9、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

10、实施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计划。

11、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12、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13、切实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14、加强对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

1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6、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

17、培养适应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详细内容请登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平台:

www.ncss.org.cn

(四)《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09年3月18日教育部发布)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1、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2、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3、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

4、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5、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6、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

7、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

8、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9、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10、高校毕业生在参与项目研究期间,享受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补助,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

根据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11、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2、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方面的服务;

13、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

14、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15、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16、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17、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18、机关、事业单位免收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

19、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20、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小结: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是党中央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成长进步、建功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调整和重要决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机遇

目前,大学生遇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挑战,同时也遇到了难得的人才发展、培养、成长机遇。

一﹑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足够的就业空间;

二﹑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逐步完善,政策性障碍正在消除;

三﹑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项目正在逐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就业归根结底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

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大学生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自身发展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四、对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目前,大学生遇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挑战,同时也遇到了难得的人才发展、培养、成长机遇,一是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足够的就业空间;二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逐步完善,政策性障碍正在消除;三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项目正在逐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是国家极为关注并极力解决的民生问题,但就业归根结底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大学生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自身发展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一)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社会中,就业职位的层次分布是呈三角形的,从顶端向下,各职位层次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逐渐下降,数量逐渐增多。“供需矛盾”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分布与就业层次、薪酬水平等状况。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GDP增长将保持在7%-8%的水平,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职位数在600万—900万之间,而每年新增劳动力和需要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新增职位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将向社会职位的“三角形”靠近底端的方向移动,大学毕业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已势在必行。

大学毕业生应树立的就业观念包括:

1、竞争择业的观念

2、择业发展观(先做人、再做事,先生存、再发展)

3、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4、服务基层的观念

5、尽可能发挥专业所长,做到专业对口

(二)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就业目标是为实现职业目标的一个准备,在现阶段,就业目标要实事求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一个适中的就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三)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

胡总书记说过: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基层是高校毕业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现阶段国情、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的最好课堂,也是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

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 艰苦岗位。

基层还是一种意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性工作做起,都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态度。国家出台了有关服务基层就业的意见,不是一时之需,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然的选择。

思考题:

1.现行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指导方向?

2.观摩参加一次招聘会,对目前的就业招聘形式作以直观理解。

第二讲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一、就业形势

(一) 近年来的就业情况

2002-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

(二)2009年全国就业形势分析

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二战后首次总体衰退,我国经济遭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外部冲击,出口出现大幅度下降,外向型经济需求萎缩,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和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作用下,我国经济一季度即已企稳,此后增速逐季加快,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前三季度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均创出十五年来的新高,取得了战胜经济危机的初步胜利。 2009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有效地稳定了就业形势,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大大缩小了经济危机冲击的程度和范围。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就业目标的9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2万人,完成全年500万目标的8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0万人,完成全年100万目标的120%。截至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明显低于今年4.6%的控制目标,就业形势大大好于预期。

1、城镇就业增幅由逐季走低转为加快回升

由于我国就业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在时间上存在滞后关系,当2007年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时,城镇就业增速仍有所加快,而今年以来在经济逐月走高的同时,城镇就业增长率却在去年4季度大幅回落的基础上继续逐季回落,一季度同比增长1.0%,二季度仅增长0.7%,增幅明显低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1997-2000年的年度最低水平,不足近10年城镇就业平均增长率4%的1/4,可见我国2009年上半年的就业形势之严峻。随着经济的持续回升,从三季度起就业需求已开始加快增长。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报告表明,2009年9月份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3.2%,比上月回升1.8个百分点,为今年6月以来的最大升幅,并连续四个月置于50%临界点以上。显示随着制造业经济的企稳和企业订单持续回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加。

2、非公有制单位劳动力需求减少多

据统计,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的增长情况中,国有单位就业相对比较稳定,今年一二季度分别增长0.7%和0.5%,而此前的1997-2008年国有单位就业每年平均减少5.4%,国有单位就业在当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中不降反升,发挥了就业稳定器的作用。就业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集体单位和非公有制单位,今年一二季度,集体单位就业人数同比分别下降8.3%和7.6%,比2006、2007年降幅扩大约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数虽然保持正增长,但增幅比多年来10%以上的平均增幅有较大下降,一二季度分别增长2.8%和2.2%,比2006和2007

年增幅降低约3个百分点。由于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超过城镇单位就业的75%,3个百分点就业增量的减少对就业形势影响重大。

3、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1)大学毕业生就业率68%

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经营困难,加上大学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很不适应,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比过去更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截至7月1日,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68%,与去年的就业情况相比基本持平。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是611万,比去年增加了54万,意味着今年又有近200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

(2)新成长失业青年中高校毕业生占42.2%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最新分析报告对全国102个城市就业市场的分析,今年三季度,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2.2%,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失业比例明显高于中等教育学历的毕业生。

(3)低学历供不应求,高学历供大于求

根据上述报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大学、硕士及以上各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即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超过1表示劳动力供给不足,小于1表示劳动力需求不足)分别为1.07、0.96、0.82、0.78和0.76,比二季度均有提高,但大学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求人倍率最低的情况没有改变,说明高学历劳动者的供大于求矛盾最突出,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者的求人倍率超过1,则说明目前的产业结构还是以低端服务和低端产品为主。这些情况向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向我们的产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加快产业升级的要求。

4、东部就业受影响较大,西部就业形势好

(1)西部就业逆势增长

分地区看,二季度在14个城镇就业增速加快的省份中有9个是西部省份,说明西部地区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相对弱一些,受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的助力更大一些。

(2)受冲击较大的浙江就业增幅遥遥领先

上半年浙江省城镇就业增幅在10%以上,排名第一,而浙江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幅仅为0.3%,远低于全国7%的平均增幅。浙江就业高增长的经验值得宏观调控部门和各地劳动部门认真研究。

(3)劳动力中西部供大于求东部供不应求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三季度分析报告对全国102个城市就业市场的分析,东、中、西部的求人倍率分别为0.99、0.89、0.87,东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闽东南地区求人倍率都在1上下,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中部、西部、珠江三角洲地区求人倍率都低于0.9,劳动力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4)西部结构矛盾小,东部结构矛盾大

西部就业增长快,但求人倍率低,东部求人倍率高,但就业增长慢,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是,求人倍率只说明劳动力市场上总量的供求关系,并不能说明实际就业情况,实际就业的增加还需要考虑劳动力的素质与劳动力需求的匹配程度。东部地区求人倍率高说明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旺盛,但东部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更高,用人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是东部就业增长慢于中西部的主要原因。

5、劳动力供求结构分析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三季度分析报告对全国102个城市就业市场的分析,劳动力供求结构有如下特点:

(1)近期越高级的人才需求增长越快

三季度总体求人倍率为0.94,高于二季度的0.88和一季度的0.86,表明就业形势在持续好转。其中技师求人倍率为1.95,比一季度上升10.8%,高级技师求人倍率为2.24,比一季度上升40%,高级工程师求人倍率为2.28,比一季度上升41.6%。这组数据反映:一是普通岗位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而具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力则严重供不应求,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二是在劳动力需求回升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回升更快。

(2)行业就业增减分布地区差异大

从统计的20个行业就业总需求看,一季度同比增长0.1%,二季度同比增长0.5%,三季度同比增长4.5%,回升趋势明显。其中三季度用人需求同比增加最多的是制造业,而一季度用人需求同比减少最多的是制造业,说明制造业就业需求回升是三季度就业总需求大幅回升的主要因素。

6、不同岗位劳动力供求状况

(1)供给过剩和供不应求的人员类型

从部分城市二季度反映的情况看,目前具有一般性技术的熟练工种如会计、出纳、机动车驾驶员、营业员、保管员、打字员、保安员、收银员、办公室文员、一般技术人员等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的岗位主要在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和创新要求较高的岗位,如高级技术岗位、创意岗位、管理岗位等,第二类是收入与业绩挂钩的岗位,如保险业务员、企业营销人员等,第三类是对技术要求不高、对体力要求高的岗位,如体力工人、清洁工、餐厅服务员、护理人员等。

(2)不同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同

分地区看,在大多数省会城市和西部城市,对服务类人员需求比例较高,求人倍率一般较高,对技术人员特别是生产性技术人员需求比例较低,求人倍率一般较低;而在东部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则对服务性岗位的劳动力需求比例相对较低,求人倍率一般较低,对技术类特别是生产技术类岗位劳动力的需求比例则相对较高,一般求人倍率也比较高。

(三)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

1、外部经济环境比2009年明显改善

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很高,2007年为36.3%,2008年为33.3%,因此,2009年1-9月全国出口额同比减少21.3%,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首要因素。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的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衰退将宣告结束开始回升,IMF最新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世界经济将增长2.0%。伴随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也将止跌回升,我国出口增长将结束下降转为恢复性增长,如果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持续的时间能够延长到明年年中以后的话,则可能形成国际市场需求的报复性反弹,拉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反弹。

2、我国经济结构已获得初步调整

经过2009年的结构调整,失调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表现在:(1)汽车这一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短期内不容易降温,将对一系列产业产生拉动作用;

(2)房地产投资迅速恢复了高速增长,虽然高房价对市场有抑制作用,但国家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投资建设的力度将加大,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

(3)农业连续六年获得丰收,国家粮食收购价再次提高后,国务院又宣布2010年小麦收购价将每斤提高3分钱,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4)公路、铁路、机场、电网、城市交通、环境保护设施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改善了投资、生产和消费环境;(5)各级财政在医疗、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教育等方面增加了投入,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有了较大推进,改善了消费者的支出预期,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

3、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

(1)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总结2009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政策重点将从保增长转移到调结构,抑制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升级,保证资金更多地进入实体经济,不仅有利于使政策产生更大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009年5月国家降低了城市轨道交通、煤炭、机场、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铁路、公路、商品住房、邮政、信息产业、钾肥等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降低了投资项目的门槛,有利于投资的增长。

(3)国家将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4)国内股票市场中创业板市场建立,有利于吸引风险投资对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投资,也有利于促进国内科技人员创新和创业,增加经济发展的活力。

(5)2009年开始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改革降低了企业投资风险,增加了投资资金来源,有利于投资规模的扩大。

(6)国家多次提高部分出口产品退税率,设立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实行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等政策,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明显恢复

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消费者信息指数已经从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逐月回升到8月份的88.0,虽然仍明显低于危机前水平,但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企业家信心指数从去年四季度94.6的最低点逐月回升至三季度120.1,虽仍处于本轮周期的低位,但也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且加速势头十分明显。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将对2010年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5、2010年劳动力需求将有所加快

上述因素决定了2010年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复苏,GDP增速将继续有所加快,带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可以乐观地预期,2010年就业形势将好于2009年,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会更加突出,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非技能型低端劳动力也将短缺,主要表现为民工荒问题,推动低端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预测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比2009年有所回落。

6、外需不足和成本上升共同促进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后,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调整自己的需求结构和负债消费的消费模式,压缩消费,增加储蓄,这种改变必将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压缩我国出口增长空间,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与我国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或蚕食我国市场份额,或压低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对我国出口形成不利条件。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将推动劳动力工资成本不断上升,降低我国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今年春节前返乡的7000万农民工中,有1400万就地创业或就业,据此预测,一旦经济完全复苏,恢复原来的生产水平,沿海地区将出现1400万的用工短缺,导致工资水平的上升。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促使我国的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加快我国产品结构的升级。这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一方面也是劳动力报酬提高和消费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社会向企业提供更多接受更好教育具有更高技术能力的劳动者,而目前我国劳动力生产环节尚不能满足这种要求,这是造成目前失业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

7、过于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可能导致新的结构问题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全球主要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超量货币注入市场使流动性严重不足一度陷入停顿的金融系统得以重新运作起来,并

逐步恢复了生机,遏制了经济危机的继续蔓延和深化。但这种紧急救助措施只是一种应急行为,不可能长期为之,即使是短期为之,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副作用。以我国为例,政府对经济的一系列救助措施中,有关房地产的政策阻止了房价的理性回归,使本已收缩的房地产泡沫重新膨胀起来,埋下了经济再次调整的隐患;再有,大力度的投资刺激计划,使一些过剩行业的投资再度活跃,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还有,信贷的超高速增长使一些本该淘汰的技术和管理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起死回生,推迟了结构调整的进度;此外,部分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这些因素都加大了金融系统未来的风险。

(四)2010年我国就业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2010年可能是我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热依然严峻。

教育部公布: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09年增长了20万人,整体增长趋缓。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09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08年基本持平。

河南省教育厅统计数据:河南省2010年有41万普通高校毕业生、22万普通中专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总数将达到63万人,将比09年增加了12万人。

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持续走低,这充分说明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这个问题在近十年内将依然存在。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高等教育本身的原因,还有毕业生自身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

1、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英才教育阶段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1)大学生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稀缺性原理。

(2)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薪酬水平下降,用人单位处于优势地位。

(3)大学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发达国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50%,美、加拿大69%,英66%,法63%;日58%;德54%;中国24%。

(4)大学毕业初期失业率较高。

2、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国家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供给与需求错位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求才难“同时并存。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金融、贸易、法律、IT类是我国目前人才最紧缺的行业,人才缺口都在百万以上,但在高校专业就业情况中,这几个专业又是就业率较低的。

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我国中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是每年毕业生最期望就业的地域,在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地区城市聚集了大量优秀、高层

次的人才,而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西部地区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现在正值国家政策大力发展的时机,急需大量优秀、专业的人才,却很少有毕业生问津,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3、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更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开始重视和建设企业的人才培训模式。

从毕业生自身来看,主要表现在:

1、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我国大学生一般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只要2-3个月。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准备不足,目标模糊

目前国内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

3、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

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

报志愿靠拍(家长定);

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

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

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

4、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其就业的理念存在五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五是“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基层、西部一套房”。

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毕业时,出现了能力危机,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就业政策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回顾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

1、“统包统分”阶段:始于建国初期,85年开始改革。

基本特点:学生培养经费由学校承担,毕业后由国家指令性地分配到各类单位工作,它与当时实行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政策利弊:

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贫困地区、重点单位的用人需求。

弊:学校没有积极性;学生不能表明自己的就业意愿;用人单位不能选择自己所需的人

2、初现供需见面阶段(1985——1989)

基本特点:国家通过编制计划进行一些改革,力求使毕业生择业比较符合实际需要,使

用人单位有一定的选择毕业生的权利。

政策利弊: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但没有打破“统分统配”的老模式

3、双向选择阶段(1989——九十年代末)

基本特点: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经过学校推荐,由学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

政策利弊: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愿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体现,就业制度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这一阶段表现为政策、制度不完善,加上工作认识中的分歧,改革较为艰难。

4、自主择业阶段(本世纪初—— )

基本特点:高校自主办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自主招聘毕业生。国家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制订一些宏观政策,引导就业的价值取向。

政策利弊:

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毕业生择业观念、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都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高度一致,主要弊端是政府对就业的调控手段较弱,政府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如何保证重点单位和艰苦地区单位的人才需求,需要进行研究和总结。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1、进一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推进制度改革;

2、各级政府、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做好方便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工作;

3、为毕业生提供规范、有序的就业环境;

4、出台措施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改革方向

坚持:“市场主导、政策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 就业政策中的新动向:

国家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1)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建功立业。“两个计划” 进一步推进和实施

(2)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3)积极鼓励并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教育部人事部等5部委共同宣布了5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三)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针政策

1、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

2、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绿色通道”。

3、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5、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6、考录公务员和补充事业单位人员向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倾斜。

7、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三支一扶计划)。

8、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和“高校毕业生进社区”计划。

9、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

10、实施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计划。

11、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12、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13、切实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14、加强对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

1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6、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

17、培养适应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详细内容请登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平台:

www.ncss.org.cn

(四)《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09年3月18日教育部发布)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1、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2、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3、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

4、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5、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6、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

7、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

8、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9、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10、高校毕业生在参与项目研究期间,享受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补助,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

根据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11、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2、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方面的服务;

13、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

14、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15、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16、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17、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18、机关、事业单位免收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

19、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20、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小结: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是党中央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成长进步、建功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调整和重要决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机遇

目前,大学生遇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挑战,同时也遇到了难得的人才发展、培养、成长机遇。

一﹑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足够的就业空间;

二﹑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逐步完善,政策性障碍正在消除;

三﹑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项目正在逐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就业归根结底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

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大学生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自身发展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四、对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目前,大学生遇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挑战,同时也遇到了难得的人才发展、培养、成长机遇,一是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足够的就业空间;二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逐步完善,政策性障碍正在消除;三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项目正在逐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是国家极为关注并极力解决的民生问题,但就业归根结底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大学生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自身发展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一)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社会中,就业职位的层次分布是呈三角形的,从顶端向下,各职位层次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逐渐下降,数量逐渐增多。“供需矛盾”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分布与就业层次、薪酬水平等状况。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GDP增长将保持在7%-8%的水平,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职位数在600万—900万之间,而每年新增劳动力和需要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新增职位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将向社会职位的“三角形”靠近底端的方向移动,大学毕业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已势在必行。

大学毕业生应树立的就业观念包括:

1、竞争择业的观念

2、择业发展观(先做人、再做事,先生存、再发展)

3、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4、服务基层的观念

5、尽可能发挥专业所长,做到专业对口

(二)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就业目标是为实现职业目标的一个准备,在现阶段,就业目标要实事求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一个适中的就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三)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

胡总书记说过: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基层是高校毕业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现阶段国情、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的最好课堂,也是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

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 艰苦岗位。

基层还是一种意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性工作做起,都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态度。国家出台了有关服务基层就业的意见,不是一时之需,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然的选择。

思考题:

1.现行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指导方向?

2.观摩参加一次招聘会,对目前的就业招聘形式作以直观理解。


相关内容

  • 结合就业政策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
  • 结合就业政策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 作者:肖春丹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根据扩招的政策,扩大了招生的数量,这一政策增加了我国教育的普及面,但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慢,这也使得 ...

  •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姓名:祖丽胡玛尔·阿迪力 专业:特殊教育12-4 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摘要]当前大学生得就业严峻,逐渐的在引起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的重视.本文献综述对大学生择业渠道不够通畅,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进行研究与分析.在就业难 ...

  • 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挑战与机遇并存 摘要: 经济发展与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扩大社会就业岗位的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而大学生就业更是就业问题的焦点.所以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字: 经济形势 挑战 机遇 大学生 就业 ...

  •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对策研究
  •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面临新的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并对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进行了对策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形势 对策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 ...

  •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政策
  •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黎星光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政策 学 号:1003030121 专 业:市场营销 系 别:管理系 2010年12月6日 目录 一. 就业形势分析----------------3 1. 大学生就业形势-------------3 2.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4 ...

  •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摘 要: 就业形势.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科大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宿舍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真实有效的完成调研!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4名 ...

  • 大学生就业形势认识程度和就业准备调研报告
  • 关于政法学院法学专业2012届毕业生 就业准备情况的调研报告 政法学院08法学 闵建辉 为更好帮助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了解我08法学专业同学的就业形势认识程度和就业准备情况,继而进一步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优质高效就业,现根据我班同学所填调查问卷,将有关情况作如下报告: 报告概述 根据调查问 ...

  • 论2013年我国就业形势大学生将何去何从
  • 论2013年我国就业形势 大学生将何去何从 从2001年开始,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成百万趋势增加,近些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计划,高校毕业大学生更是多如牛毛,就业问题也随之越来越严峻.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该何去何从? 越是经济形势比较紧张的时候,促进就业的政策力度会越大.越集中 去年城镇新增 ...

  •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
  •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 ...

  • 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 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政府工作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