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山水诗论略20140923

“取象经营巧且密”“顿挫淋漓写胸臆”

——吴伟业的山水诗内涵及审美特征简析

[摘 要]“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半生踪迹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吴伟业通过山水形体寄寓了诸多人生感悟:写心之作摅忧发愤、感怀寄意;写情之作清空澹远、遗世独立。吴伟业诗艺高超,善写幽情,他能把个人情志有机地融入自然外物,形成自己独到的审美情趣和造境手法。

[关键词]吴伟业;山水诗;内涵;艺术特征

清初诗界,衍承明风,虽然朝代更替,但诗史的因承却是联贯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诗兼众体,远绍李、杜、元、白,创著名的“梅村体”,与同时代的云间诗派相互切劘,开“娄东诗派”,且追随者甚众,论说清初山水诗,吴伟业应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吴伟业“性爱山水”,既表现为对山水形貌的沉溺赏游,而且还体现在对山水内在气质的深切感悟上,他认为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成就人的气质和诗文风格:“有振衣千仞,俯视尘壒之想,故其诗岿然而高,渊然而深,有探幽抉冥、刻镂真宰之心,

[1]692故其诗锐者削成,涓者澄澈;有吞吐万象、壮伟不测之观,故其诗嵚崎嶻嶪,悬出而奔流。”对山水和

人的关系,吴伟业亦有独到的见解,他觉得人和自然一体,山水陶铸人的品性,人亦能使山水成就传之久远的名望:“嗟乎,异哉!古今一时一事,一草一木,遇其人则传,不遇其人则凐灭无闻者多矣。然其间

[1]1207哀乐之趣不同,要以性情触之,发为歌啸,著为文章,各自孤行一意,而兴会机境,因之以传。”吴

伟业的山水诗是其自然观念的具象化体现,又是诗人的心灵世界在艺术意境中的折光。本文拟从吴伟业山水诗的内涵和审美特征两大方面对其进行轮廓式扫描,以期引起方家重视。

一、吴伟业山水诗的内涵

性爱山水,对山水有切肤冥心的体悟,所以吴伟业的山水诗既可见出诗人的审美情趣,亦可观照他的心灵嬗替。吴伟业的山水诗题材主要以姑苏洞庭东、西山为主,兼及吴中周边其它山水胜景,和钱谦益一样,他的游踪基本限于一点两线。点,即上述所说吴中风物,而线则指北上京师,南下郢都,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大概与当时的形势,以及诗人的心情有关。社会动荡、烽烟遍地,从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游踪,但吴伟业游历狭隘的主因还在于个人心态,遭逢国变,心绪惴慄,促使他闭户埋首,无暇情于山光水色之间。就现存数量有限的山水诗考察,吴伟业通过山水形体寄寓了诸多人生感悟。

(一)摅忧发愤、感怀寄意的写心之作

在吴伟业的山水诗作中,最能体现诗人时代特色和心灵独白的是他借山水之形,抒写了深沉故国之思的作品。甲申乙酉之变,使众多汉族士人经历生与死、义和不义的严峻考验,在故国飘零、神鸦社鼓的凄凉中,除少数没心没肺、祖宗遗忘殆尽的士子之外,大部分汉族士大夫对故明一往情深、怀思追忆,成心头凝结的一块疾痛。顺治十年,吴伟业被“强逼”北上,途经南明故都金陵,他怀着“误尽平生是一官,

①弃家容易变名难”(《自叹》)“十年重到石城头,细雨孤帆载客愁”(《投赠督府马公二首》其二)的复杂

心情,挥笔写下《登上方桥有感》《钟山》《台城》《观象台》《国学》《鸡鸣寺》《功臣庙》《玄武湖》等一组吟歌金陵胜迹、故国遗址的山水诗群。这组诗意象各异,主旨一致,诗人通过故国花草、前朝旧迹,幽幽地道出无比哀感的心声。如:

王气消沉石子岗,放鹰调马蒋陵旁。金棺移塔思原庙,玉匣藏衣记奉常。杨柳重栽驰道改, 樱桃莫荐寝园荒。圣公没后无坏土, 姑孰江声空夕阳。——《钟山》

南京,古称金陵、建业、建康,为东南形胜之地、帝王之都,诸葛亮曾说:“金陵,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帝王之宅。”历代王天下者,莫不蜂起而力争之。明太祖起家淮甸,奠都南京,钟山是秦淮王气所归,锁钥之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曰:“钟山,府治东北十五里,京邑之巨镇也。明太祖玄宫奠其

[2]943阳。远近群山,环绕拱卫,郁葱巍焕,雄胜天开。”顾炎武《肇域志》亦曰:“钟山,在府(应天)东

[3]3北,孝陵在山之阳。”以上足证钟山“紫气晨见、雄视江关”的大势。吴伟业北上赴召,仰钟山形胜,

而思故国旧事,心中一番感慨全托之山水状貌表达出来,首联总起全诗,“王气销沉”,明言前朝命运的一去不返,曾是帝王陵寝的神圣之地,而今却是异族入侵者“放鹰调马”之所,一股物故人非、江山易主的悲伤气氛顿时笼罩全诗,为下文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用史实典故,颈联则借眼前之景,进一步说明故国

难以回首的悲哀;尾联含蓄悠远、哀声似诉,一道无语消逝的江流,一抹令人凄恻的如血残阳,全凝结在一“空”字中,人世茫茫、浮生若梦、家国何方?乡关何处?心灵漂移向“江声”、“夕阳”之外的虚无。再如:

形胜当年百战收,子孙容易失神州。金川事去家还在, 玉树歌残恨怎休。徐邓功勋谁甲第, 方黄骸骨总荒丘。可怜一片秦淮月, 曾照降幡出石头。——《台城》

台城,在明清上元县治东北五里,最早为吴后苑城,晋平吴在秣陵水北面置建业县,南渡后建都于建业,台城遂为京都拱卫。据顾祖禹引述《金陵记》载,南北朝时,建康没有外城,只在台城以外设六座“篱

[2]935门而已”,“百官第宅,皆在台城外,有警辄恃台城为固”。台城不但是金陵屏障,更是历史遗迹,它见

证了太多的盛衰兴亡,容易引发人的幽思之情。吴伟业行经其地,触景生情,一开篇便感喟:“形胜当年百战收,子孙容易失神州。”正为大明的兴亡作了沉痛而深刻的总结,祖宗开基以“百战”的艰难苦辛而告成功,但“子孙”却轻轻一掷,那万里河山顿时就变色易姓,空留后人凭吊感叹:“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照降幡出石头。”首联、尾联遥相呼应,经颔联、颈联正反对比的咏史推动,令全诗借景抒情,感慨兴亡的主题得以深化。

金陵组诗百感凄恻,愁肠万端,通过故国亭台、旧京山河,全方位、多层面地摅写了诗人矛盾彷徨、哀怨凄凉的极端心态:“白头博士重来到,极目萧条泪满襟。”(《国学》)“侯日观云倚碧空,一朝零落黍离同。”(《观象台》)“鸡鸣寺接讲台基,扶杖重游涕泪垂。”(《鸡鸣寺》)江山已逝,只留下一点残阳、几片汉瓦,伴随着茕茕孑立的孤臣听悲风卷起的怒涛拍打着石头旧城,凝神注视烟波迷漫中一抹残霞晚照:“英雄转战当年事,采石悲风起怒涛。”(《功臣庙》)“烟水不关兴废感,夕阳闻已唱渔歌。”(《玄武湖》) 金陵组诗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组组前朝意象来负载诗人“极目萧条泪满襟”“一朝零落黍离同”的凄冷心境,这种凄凉悲伤的心境经吴伟业不断强化和放大,就使其前期山水诗内涵陡然扩展,凝成一段亡国者的哀伤心史。

感慨兴亡、怀念故国的意绪,从吴伟业北上就一直像一条啃噬灵魂的蛇,紧紧地缠绕着他,使他有难以喘息的沉重感。将这种情感无限延伸就激荡出如下一些借山水古迹以抒情写性的悲慨诗句:“此地信陵曾养士,只今谁解救王孙。”(《汴梁二首》其一)“梁园遗迹销沉尽,谁与君王避吹台。”(其二)“沧桑今古事,战鼓不须哀。”(《黄河》)汴梁,北宋故都,战国时信陵君曾养门下士于此地,吴伟业途经汴梁既感慨于信陵君的往事,又被目前“城上黄河曲注来,千金堤帚一时开”的景象撼动,不经意触动身世之叹。与金陵组诗相较,诗人北上途中所作汴梁怀古山水诗显得更沉重,更悲切,如果金陵组诗写的是一段亡国之痛的话,那么汴梁怀古山水诗则更凸显了诗人对个人身世的感叹,是一曲诗人内心苦吟而出的人生哀音。

(二)清空澹远、遗世独立的写情之作

虽然经历中原板荡、故国陆沉的亡国之痛,诗人通过咏怀故国花草、前朝遗迹来寄托无限哀怨的心灵之悲,但作为一个敏感而艺术化倾向明显的诗人,吴伟业山水诗数量既丰且质量亦优的应属吟赏烟霞、骋目放怀的写情之作。这类山水诗写景细腻,意境空阔辽远,在工笔白描的景物再现中,透析了诗人独立苍茫、远离尘世的禅性生活。

在诸多娱情悦性,歌咏山水的诗篇中,以五言古诗《石公山》《归云洞》《林屋洞》《廿五日偕穆宛先孙浣心叶子闻允文游石公山盘龙石梁寂光归云诸胜》;五言律诗《支硎山斋听雨明早晴更宿法螺精舍》《偕顾伊人晚从维摩逾岭宿破山寺》《横云》《莫厘峰》《胥王庙》《登寒山高处策杖行崖谷中》《登东山雨花台》;七言律诗《登缥缈峰》《九峰诗九首》;七言绝句《虎丘八首》为代表。试举几例,以鉴证吴伟业山水诗的风采:

伍相丹青像,须眉见老臣。三江筹楚越, 一剑答君亲。云壑埋忠愤, 风涛诉苦辛。平生家国恨, 偏遇故乡人。——《胥王庙》

白云去何处,我步入云根。一水围山阁, 千花夹寺门。日翻深谷影, 烟抹远天痕。变灭分晴晦, 悠然道已存。——《登东山雨花台》

晓色近诸天, 霜空万象悬。鸡鸣松顶日, 僧语石房烟。清磬秀群木, 幽花香一泉。欲参黄蘖义, 便向此中传。——《三峰秋起》

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最高尚有鱼龙气, 半岭全无鸟雀声。芳草青芜迷近远, 夕阳金碧变阴晴。夫差霸业销沉尽, 枫叶芦花钓艇横。——《登飘渺峰》

上引各诗为吴伟业退隐乡曲,分别于顺治十六年(1659)、康熙六年(1667)、康熙九年(1670)游历

[1]1469吴中时所作山水诗的缩略。据顾师轼《年谱》所记:“十六年已亥,„„春游石公山,秋游虞山。”康

[1]1475熙六年再游石公山,“(康熙)九年庚戌,探梅邓尉。”吴伟业“性爱山水”,一生虽未远游,但他对故

乡,尤其洞庭之水、邓尉之梅、支硎之山了然于胸,钟爱至极。《胥王庙》是吴伟业山水诗,乃至整个诗作中很有豪壮之气的一首快诗,它一洗悲切怨恨、轻飘空廓的结习,而空前显得英风烈烈、忠气淋漓。诗人首先用寥寥十字,就勾勒了伍子胥刚正忠直、骨梗劲健的“老臣”形象;第二联写伍相一生忠义保国、平楚拒越的丰功伟绩;第三联则笔锋陡转,用“云壑”“风涛”渲染伍相直烈遭危、忠而见杀的悲剧命运;第四联则由古及今,由伍相到自身,引发感慨家破国灭的深层情愫。胥王庙,即灵顺宫,在洞庭东山之杨湾,庙祀吴国故相伍子胥。伍子胥由楚奔吴,大有功于吴,且刚烈含冤而死,吴人悯以敬之,为其建祠庙多处。范成大的《吴郡志》、金友理的《太湖备考》、徐崧的《百城烟水》均有载录。历代诗人每过胥口,入太湖必停舟造访伍相国祠庙,瞻拜相国浩然长存的遗风,并赋诗作文,以资自励且励人。据诗意,吴伟业《胥王庙》所歌吟对象当属东山杨湾之胥王庙。

和《胥王庙》英气逼人、郁怒勃发相对,《登东山雨花台》《三峰秋晓》《登缥缈峰》写景隽永秀丽、空阔超远,如山间钟磬嘹亮清幽,似空谷兰香若断又续。《登东山雨花台》诗人通过阴晴晦明的天道变化,悟出“悠然”难摹的至理大道:家园已逝、故国飘零,那世道就像自然界的阴阳变幻,令人难以追踪寻觅,只有顺乎天、应乎道,心灵才能得以安详宁静。雨花台,又名雨花庵,在东山叶巷北二里,为东山著名风景区。《三峰秋晓》以常熟虞山为刻摹对象,顺治十六年秋,吴伟业偕顾湄游历海虞,秋日的虞山幽静安详,涧水奔注,红叶盈谷,处处弥散着禅意的氛围,在曲径通幽、潭影空人的山光水色里,吴伟业写下一组机锋暗藏、佛性圆融的山水诗章:“云从闭目过,月白举头生。”(《假寐得月》)“清磬秀群木,幽花香一泉。”(《三峰秋晓》)“杳然松下路,人影石桥东。”《偕顾伊人晚从维摩逾岭宿破山寺》“暗泉随去马,急叶卷归人。”(《夜发破山寺别鹤如上人》)

太湖东西山以莫厘峰和缥缈峰为最,莫厘领东山群峰,缥缈受西洞庭众山揖拜,吴伟业游洞庭东西两山,乘兴登莫厘、缥缈绝顶,骋怀放目,一股慨叹人生、感喟兴亡的悲壮气油然而生,遂使其《莫厘峰》《登缥缈峰》意境雄阔,在“乱峰经数转,远水忽千盘”“芳草青芜迷远近, 夕阳金碧变阴晴”的辽远之境中,迸发出“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的快意与超然,当他面对湖山,才感觉“始信一生误,未来天际看”(《莫厘峰》)。当他亲临浩无涯际的烟波,终于悟到:“夫差霸业消沉尽,, 枫叶芦花钓艇横。”与亘古无垠、浩然长存的自然比起来,即使不可一世的“夫差霸业”也会随历史云烟销沉殆尽,湖边芦草年年吐着白茫茫的芦花,悠然自得的渔人依旧短笠竹蓑,稳坐钓艇。

吴伟业毕竟是一个性情中人,所以他的山水诗更多关注的不是物故人非的黍离之悲,抑或让人甚觉沉重的身世之痛。在写心的基础上,他更多的是对自然山水无处不在的欣赏与观照,凡入其眼目的山水景物皆无一例外地承载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成为他感情喷薄而出的物质载体。

二、吴伟业山水诗的审美特征

吴伟业诗艺高超,善写幽情,他能把个人情志有机地融入自然外物,形成自己独到的审美情趣和造境手法。在山水诗意境提炼过程,他能充分发挥诗人颖悟灵警的感知能力,捕捉常人难以把握的情境;即使状物写景,他亦才思横溢,手法跃动变幻,通过多种视角,表现山水灵动而奇丽的外形,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情胜于质,以情造境

作为清初卓然的大家,吴伟业的诗风缠绵哀感,诗境空阔通透,不管咏史怀古、感叹身世,还是游赏山水、咏歌情怀,他都非常注重诗的抒情功能。抒情功能发挥于山水诗,就是借景寓情、情境偶合,通过融情于境的高超手法,形成山水诗独有的意境。在吴伟业笔下,山水不分地域,均表现了一种脱尘绝俗、圆融妙悟的禅境,给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美感。如“渔出沙成路,僧归月在门。”(《高邮道中四首》其一)“一峰当止观,万象逼孤清。”(《支硎山斋听雨明早晴更宿法螺精舍》)“舟行人影动,桥语月明空。”(《暑夜舟过溪桥示顾伊人》)“湿云低染径,老树半侵门。”(《查湾西望》)“湖出千松杪,钟生万壑中。”(《寒山晚眺》)“日透玲珑影,烟生窈霭心。”(《登寒山高处策杖行崖谷中》)“洞起春云招胜侣,潭空秋月证前身。”(《神山》)“石鲸潭影秋风动,铁笛江声夜雨昏。”(《天马山》)

吴伟业属忧郁敏感型气质,他对外物的感知大多通过感性去体悟,细腻深刻,而又时时不离自己的心

性。在他的哲学思想中融入了相当程度的佛禅理念,与之交往多释门名僧,如苍雪、继起、愿云等,家居期间,他多次往返佛舍僧寮,和那些高僧参禅论道,酬唱往来,对佛禅有极深的造诣:“花深山径远,石破讲堂开。潭出高人影,泉流古佛台。”(《破山兴福寺僧鹤如五十》)“书来飞鸟上,僧出乱流中。世事千峰断, 乡心半偈空。”(《得庐山愿云师书》)“孤峰半榻霜颠白,清磬一声山叶黄。”(《哭苍雪法师二首》其

一)吴伟业不是一个慷慨赴死、振臂疾呼的名节之士,也不是一介欲逃名江湖、隐于山林的世外高人,他时命不佳,常常感叹:“哀病重闻乱,忧危往事空。„„谁将数年泪,高处哭途穷。”(《野望二首》其二)矛盾犹疑、自怨自艾的多重人格,促使他转心向佛,试图寻求解脱的途径。因为受佛禅浸染较深,且诗心敏锐,所以吴伟业的诗,特别山水诗始终在营造一种空寂虚静、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他把言外之意、韵中之味当成山水诗创作的基本美学原则。当后世关注梅村体的咏史类歌行之属有类唐人风旨,是少陵、元白、放翁遗波的同时,笔者以为就吴伟业的山水诗亦可说承唐人风韵,其造境之功力,直逼王、孟、韦、柳,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以形现意,意在笔先

吴伟业山水诗以禅意为宗,有清空幽远、韵味浓厚的特点,也有精雕细琢、绮丽秾艳的优长。在短章中,他以造境为主,对山水形貌不做精细刻镂,而长歌则纵横驰骋,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其绘摹景色角度多变,手法相异,通过层层渲染铺叙,把目经身历的自然山水表现得纤毫毕露,生动有致。吴伟业写景的艺术手法有以下三点:

其一,利用视觉听觉等的通感效应,渲染烘托出景的宏壮气势和与众不同的形貌特征。如:“釜鬲炊云中,杵臼鸣天际。„„远窥楼橹坚,逼视戈矛利。一关当其中,飞鸟为之避。„„循级登层巅, 天风豁苍翠。”(《石公山》)石公山,在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之西,与著名的三山岛相对。山上分布石公庵、归云洞、寂光洞、云梯、联云嶂、一线天、石公石婆、落照台、石梁蟠龙等景点,是洞庭西山一处风物幽秀的绝佳去处。吴伟业登临石公,顿被此山“真宰劚云根,奇物思所置”的造化之工所惊绝,他通过象形写意的手法,突现了石公山奇崛巉刻、不落凡俗的气概,“鸣天际”是拟声,“楼橹坚”“戈矛利”是比喻,“登层巅”“豁苍翠”是俯仰交错的视觉感受。由听觉而视觉,从“远窥”到“逼视”,再由仰视转俯瞰,石公山全景式地飞凌于世人之前。

其二,抓住景物的象形特点,深入探求其人文内涵,突出景物深杳神秘的氛围,从侧面烘托景物的非凡本质。如《归云洞》、《林屋洞》,归云洞为石公山一处景点,背山面湖,翘然兀立,其旁“千松”“盘结”,岩石峭焉。诗人从归云之形起笔,紧扣其“古佛自为相,一身杂仰俯”的特点,在“叶叶青莲吐”的幽邈背景中,幻化出一“仙翁”形象,把归云洞的自然景观表现得仙气缭绕、迷离悠远。

林屋洞,在洞庭西山,金友理《太湖备考》曰:“《震泽编》:‘即《道书》十大洞天之第九,一名左神幽虚之天。洞有三门。同会一穴,一名雨洞,一名旸谷,一名丙洞。中有石室、银房、石钟、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龙盆、鱼乳泉、石燕’。”据载林屋洞北通王屋、南接罗浮,西达峨眉、东连岱岳。春秋时,吴王曾派灵威丈人入洞探幽,执火把日夜兼程行七十日,因无法穷尽其源而返,得《素书》三卷,孔子断为:“此禹石函文也。”《娄地记》说:“太湖东小山名洞庭,纯石巉岩,木惟松柏。”林屋洞在洞庭

[4]山底,据道书《玄中记》所说为天后之宫,“天后者,林屋之真君,住太湖包山下”。吴伟业写林屋洞,

越过景的客观外形,进入历史传说、神话仙境等构成的人文层面,以之反衬此洞杳冥难测、幽邃高古的境界,让人瞬间产生“炼骨如飞鸿”的超脱感。

其三,综合多种感知效果,利用复式结构,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咏歌中,显现自然山水的神韵和体貌。如《廿五日偕穆宛先孙浣心叶子闻允文游石公山盘龙石梁寂光归云诸胜》,该诗用五古体裁,长至一百韵,共分八解。第一解二十韵,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手法,总括了石公山“兹山在天壤,灵异蓄不泄”的整体状貌;第二解,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以羽化升仙的心理快乐,反衬神窟仙宅的悠远莫测;第三解,从历时的角度,说明石公胜景的亘古长存,与之相比“秦皇及汉武”显得如“同蠓蠛”;第四解把石公之微同五岳江河之大相较,发出“睥睨五岳间,谁与分优劣”的概叹;第五解从虚幻转入现实,由“扶杖”“村翁”“话年月”,引出世无净土,感慨那些高人隐士只不过部分逃名而已;第六、七解写与同行友人游山过程,用精雕细琢的笔墨写出石公几大洞窟的神情状貌,参差错落、凹凸有致;第八解,写游历归来的感想,以前瞻的视角,写“他年”再与山灵期约,共同归化自然的祈盼:“濯足临沧浪,浩思吟不辍。”这首诗篇幅阔大,内涵丰富,写景、抒情、叙述、议论等手法综合运用,溶神话传说、历史演绎、生活场

景、主观感受为一体,充分显示了吴伟业独到的审美眼光和高超的艺术功力!

“取象经营巧且密,丰神点拂天然中。顿挫淋漓写胸臆,研精毫发摹宗工。”这是吴伟业《观王石谷山水图歌》中对王石谷山水画艺术手法的概括。王石谷即清初著名山水画家王翚,吴伟业在这首长诗中对王翚的山水绘画艺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取象经营巧且密”点明王翚山水画布景设局手法的高超精妙,以及造境选象视角的细密独特;“丰神点拂天然中”指出了王翚的山水画不但结构细密、布局合理、视界独异,而且还“丰神”自在,气韵生动,宛若自然天成,毫无人工斧琢之痕;“顿挫淋漓写胸臆,研精毫发摹宗工”既说明王翚的山水画不仅有大势淋漓的感情抒发,而且还有严谨细致的工笔描摹,将神韵天然的气势渲染和精到逼真的细节描绘有机统一起来,就形成王翚山水画神形兼备、出离尘寰的至高境界。通过上述吴伟业山水诗的简略论述,我们即能发现山水诗、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互通暗合,故此将吴伟业《观王石谷山水图歌》中的名句移来概括吴伟业的山水诗艺术也是非常精当恰切的!

[注 释]

①本文所引吴伟业诗句,均出自《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仅在诗句后标明诗题,不一一标明所在页码。

[参考文献]

[1]吴伟业. 吴梅村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顾炎武. 肇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

[4]金友理. 太湖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79-280.

[责任编辑:曾垂超]

“取象经营巧且密”“顿挫淋漓写胸臆”

——吴伟业的山水诗内涵及审美特征简析

[摘 要]“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半生踪迹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吴伟业通过山水形体寄寓了诸多人生感悟:写心之作摅忧发愤、感怀寄意;写情之作清空澹远、遗世独立。吴伟业诗艺高超,善写幽情,他能把个人情志有机地融入自然外物,形成自己独到的审美情趣和造境手法。

[关键词]吴伟业;山水诗;内涵;艺术特征

清初诗界,衍承明风,虽然朝代更替,但诗史的因承却是联贯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诗兼众体,远绍李、杜、元、白,创著名的“梅村体”,与同时代的云间诗派相互切劘,开“娄东诗派”,且追随者甚众,论说清初山水诗,吴伟业应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吴伟业“性爱山水”,既表现为对山水形貌的沉溺赏游,而且还体现在对山水内在气质的深切感悟上,他认为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成就人的气质和诗文风格:“有振衣千仞,俯视尘壒之想,故其诗岿然而高,渊然而深,有探幽抉冥、刻镂真宰之心,

[1]692故其诗锐者削成,涓者澄澈;有吞吐万象、壮伟不测之观,故其诗嵚崎嶻嶪,悬出而奔流。”对山水和

人的关系,吴伟业亦有独到的见解,他觉得人和自然一体,山水陶铸人的品性,人亦能使山水成就传之久远的名望:“嗟乎,异哉!古今一时一事,一草一木,遇其人则传,不遇其人则凐灭无闻者多矣。然其间

[1]1207哀乐之趣不同,要以性情触之,发为歌啸,著为文章,各自孤行一意,而兴会机境,因之以传。”吴

伟业的山水诗是其自然观念的具象化体现,又是诗人的心灵世界在艺术意境中的折光。本文拟从吴伟业山水诗的内涵和审美特征两大方面对其进行轮廓式扫描,以期引起方家重视。

一、吴伟业山水诗的内涵

性爱山水,对山水有切肤冥心的体悟,所以吴伟业的山水诗既可见出诗人的审美情趣,亦可观照他的心灵嬗替。吴伟业的山水诗题材主要以姑苏洞庭东、西山为主,兼及吴中周边其它山水胜景,和钱谦益一样,他的游踪基本限于一点两线。点,即上述所说吴中风物,而线则指北上京师,南下郢都,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大概与当时的形势,以及诗人的心情有关。社会动荡、烽烟遍地,从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游踪,但吴伟业游历狭隘的主因还在于个人心态,遭逢国变,心绪惴慄,促使他闭户埋首,无暇情于山光水色之间。就现存数量有限的山水诗考察,吴伟业通过山水形体寄寓了诸多人生感悟。

(一)摅忧发愤、感怀寄意的写心之作

在吴伟业的山水诗作中,最能体现诗人时代特色和心灵独白的是他借山水之形,抒写了深沉故国之思的作品。甲申乙酉之变,使众多汉族士人经历生与死、义和不义的严峻考验,在故国飘零、神鸦社鼓的凄凉中,除少数没心没肺、祖宗遗忘殆尽的士子之外,大部分汉族士大夫对故明一往情深、怀思追忆,成心头凝结的一块疾痛。顺治十年,吴伟业被“强逼”北上,途经南明故都金陵,他怀着“误尽平生是一官,

①弃家容易变名难”(《自叹》)“十年重到石城头,细雨孤帆载客愁”(《投赠督府马公二首》其二)的复杂

心情,挥笔写下《登上方桥有感》《钟山》《台城》《观象台》《国学》《鸡鸣寺》《功臣庙》《玄武湖》等一组吟歌金陵胜迹、故国遗址的山水诗群。这组诗意象各异,主旨一致,诗人通过故国花草、前朝旧迹,幽幽地道出无比哀感的心声。如:

王气消沉石子岗,放鹰调马蒋陵旁。金棺移塔思原庙,玉匣藏衣记奉常。杨柳重栽驰道改, 樱桃莫荐寝园荒。圣公没后无坏土, 姑孰江声空夕阳。——《钟山》

南京,古称金陵、建业、建康,为东南形胜之地、帝王之都,诸葛亮曾说:“金陵,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帝王之宅。”历代王天下者,莫不蜂起而力争之。明太祖起家淮甸,奠都南京,钟山是秦淮王气所归,锁钥之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曰:“钟山,府治东北十五里,京邑之巨镇也。明太祖玄宫奠其

[2]943阳。远近群山,环绕拱卫,郁葱巍焕,雄胜天开。”顾炎武《肇域志》亦曰:“钟山,在府(应天)东

[3]3北,孝陵在山之阳。”以上足证钟山“紫气晨见、雄视江关”的大势。吴伟业北上赴召,仰钟山形胜,

而思故国旧事,心中一番感慨全托之山水状貌表达出来,首联总起全诗,“王气销沉”,明言前朝命运的一去不返,曾是帝王陵寝的神圣之地,而今却是异族入侵者“放鹰调马”之所,一股物故人非、江山易主的悲伤气氛顿时笼罩全诗,为下文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用史实典故,颈联则借眼前之景,进一步说明故国

难以回首的悲哀;尾联含蓄悠远、哀声似诉,一道无语消逝的江流,一抹令人凄恻的如血残阳,全凝结在一“空”字中,人世茫茫、浮生若梦、家国何方?乡关何处?心灵漂移向“江声”、“夕阳”之外的虚无。再如:

形胜当年百战收,子孙容易失神州。金川事去家还在, 玉树歌残恨怎休。徐邓功勋谁甲第, 方黄骸骨总荒丘。可怜一片秦淮月, 曾照降幡出石头。——《台城》

台城,在明清上元县治东北五里,最早为吴后苑城,晋平吴在秣陵水北面置建业县,南渡后建都于建业,台城遂为京都拱卫。据顾祖禹引述《金陵记》载,南北朝时,建康没有外城,只在台城以外设六座“篱

[2]935门而已”,“百官第宅,皆在台城外,有警辄恃台城为固”。台城不但是金陵屏障,更是历史遗迹,它见

证了太多的盛衰兴亡,容易引发人的幽思之情。吴伟业行经其地,触景生情,一开篇便感喟:“形胜当年百战收,子孙容易失神州。”正为大明的兴亡作了沉痛而深刻的总结,祖宗开基以“百战”的艰难苦辛而告成功,但“子孙”却轻轻一掷,那万里河山顿时就变色易姓,空留后人凭吊感叹:“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照降幡出石头。”首联、尾联遥相呼应,经颔联、颈联正反对比的咏史推动,令全诗借景抒情,感慨兴亡的主题得以深化。

金陵组诗百感凄恻,愁肠万端,通过故国亭台、旧京山河,全方位、多层面地摅写了诗人矛盾彷徨、哀怨凄凉的极端心态:“白头博士重来到,极目萧条泪满襟。”(《国学》)“侯日观云倚碧空,一朝零落黍离同。”(《观象台》)“鸡鸣寺接讲台基,扶杖重游涕泪垂。”(《鸡鸣寺》)江山已逝,只留下一点残阳、几片汉瓦,伴随着茕茕孑立的孤臣听悲风卷起的怒涛拍打着石头旧城,凝神注视烟波迷漫中一抹残霞晚照:“英雄转战当年事,采石悲风起怒涛。”(《功臣庙》)“烟水不关兴废感,夕阳闻已唱渔歌。”(《玄武湖》) 金陵组诗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组组前朝意象来负载诗人“极目萧条泪满襟”“一朝零落黍离同”的凄冷心境,这种凄凉悲伤的心境经吴伟业不断强化和放大,就使其前期山水诗内涵陡然扩展,凝成一段亡国者的哀伤心史。

感慨兴亡、怀念故国的意绪,从吴伟业北上就一直像一条啃噬灵魂的蛇,紧紧地缠绕着他,使他有难以喘息的沉重感。将这种情感无限延伸就激荡出如下一些借山水古迹以抒情写性的悲慨诗句:“此地信陵曾养士,只今谁解救王孙。”(《汴梁二首》其一)“梁园遗迹销沉尽,谁与君王避吹台。”(其二)“沧桑今古事,战鼓不须哀。”(《黄河》)汴梁,北宋故都,战国时信陵君曾养门下士于此地,吴伟业途经汴梁既感慨于信陵君的往事,又被目前“城上黄河曲注来,千金堤帚一时开”的景象撼动,不经意触动身世之叹。与金陵组诗相较,诗人北上途中所作汴梁怀古山水诗显得更沉重,更悲切,如果金陵组诗写的是一段亡国之痛的话,那么汴梁怀古山水诗则更凸显了诗人对个人身世的感叹,是一曲诗人内心苦吟而出的人生哀音。

(二)清空澹远、遗世独立的写情之作

虽然经历中原板荡、故国陆沉的亡国之痛,诗人通过咏怀故国花草、前朝遗迹来寄托无限哀怨的心灵之悲,但作为一个敏感而艺术化倾向明显的诗人,吴伟业山水诗数量既丰且质量亦优的应属吟赏烟霞、骋目放怀的写情之作。这类山水诗写景细腻,意境空阔辽远,在工笔白描的景物再现中,透析了诗人独立苍茫、远离尘世的禅性生活。

在诸多娱情悦性,歌咏山水的诗篇中,以五言古诗《石公山》《归云洞》《林屋洞》《廿五日偕穆宛先孙浣心叶子闻允文游石公山盘龙石梁寂光归云诸胜》;五言律诗《支硎山斋听雨明早晴更宿法螺精舍》《偕顾伊人晚从维摩逾岭宿破山寺》《横云》《莫厘峰》《胥王庙》《登寒山高处策杖行崖谷中》《登东山雨花台》;七言律诗《登缥缈峰》《九峰诗九首》;七言绝句《虎丘八首》为代表。试举几例,以鉴证吴伟业山水诗的风采:

伍相丹青像,须眉见老臣。三江筹楚越, 一剑答君亲。云壑埋忠愤, 风涛诉苦辛。平生家国恨, 偏遇故乡人。——《胥王庙》

白云去何处,我步入云根。一水围山阁, 千花夹寺门。日翻深谷影, 烟抹远天痕。变灭分晴晦, 悠然道已存。——《登东山雨花台》

晓色近诸天, 霜空万象悬。鸡鸣松顶日, 僧语石房烟。清磬秀群木, 幽花香一泉。欲参黄蘖义, 便向此中传。——《三峰秋起》

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最高尚有鱼龙气, 半岭全无鸟雀声。芳草青芜迷近远, 夕阳金碧变阴晴。夫差霸业销沉尽, 枫叶芦花钓艇横。——《登飘渺峰》

上引各诗为吴伟业退隐乡曲,分别于顺治十六年(1659)、康熙六年(1667)、康熙九年(1670)游历

[1]1469吴中时所作山水诗的缩略。据顾师轼《年谱》所记:“十六年已亥,„„春游石公山,秋游虞山。”康

[1]1475熙六年再游石公山,“(康熙)九年庚戌,探梅邓尉。”吴伟业“性爱山水”,一生虽未远游,但他对故

乡,尤其洞庭之水、邓尉之梅、支硎之山了然于胸,钟爱至极。《胥王庙》是吴伟业山水诗,乃至整个诗作中很有豪壮之气的一首快诗,它一洗悲切怨恨、轻飘空廓的结习,而空前显得英风烈烈、忠气淋漓。诗人首先用寥寥十字,就勾勒了伍子胥刚正忠直、骨梗劲健的“老臣”形象;第二联写伍相一生忠义保国、平楚拒越的丰功伟绩;第三联则笔锋陡转,用“云壑”“风涛”渲染伍相直烈遭危、忠而见杀的悲剧命运;第四联则由古及今,由伍相到自身,引发感慨家破国灭的深层情愫。胥王庙,即灵顺宫,在洞庭东山之杨湾,庙祀吴国故相伍子胥。伍子胥由楚奔吴,大有功于吴,且刚烈含冤而死,吴人悯以敬之,为其建祠庙多处。范成大的《吴郡志》、金友理的《太湖备考》、徐崧的《百城烟水》均有载录。历代诗人每过胥口,入太湖必停舟造访伍相国祠庙,瞻拜相国浩然长存的遗风,并赋诗作文,以资自励且励人。据诗意,吴伟业《胥王庙》所歌吟对象当属东山杨湾之胥王庙。

和《胥王庙》英气逼人、郁怒勃发相对,《登东山雨花台》《三峰秋晓》《登缥缈峰》写景隽永秀丽、空阔超远,如山间钟磬嘹亮清幽,似空谷兰香若断又续。《登东山雨花台》诗人通过阴晴晦明的天道变化,悟出“悠然”难摹的至理大道:家园已逝、故国飘零,那世道就像自然界的阴阳变幻,令人难以追踪寻觅,只有顺乎天、应乎道,心灵才能得以安详宁静。雨花台,又名雨花庵,在东山叶巷北二里,为东山著名风景区。《三峰秋晓》以常熟虞山为刻摹对象,顺治十六年秋,吴伟业偕顾湄游历海虞,秋日的虞山幽静安详,涧水奔注,红叶盈谷,处处弥散着禅意的氛围,在曲径通幽、潭影空人的山光水色里,吴伟业写下一组机锋暗藏、佛性圆融的山水诗章:“云从闭目过,月白举头生。”(《假寐得月》)“清磬秀群木,幽花香一泉。”(《三峰秋晓》)“杳然松下路,人影石桥东。”《偕顾伊人晚从维摩逾岭宿破山寺》“暗泉随去马,急叶卷归人。”(《夜发破山寺别鹤如上人》)

太湖东西山以莫厘峰和缥缈峰为最,莫厘领东山群峰,缥缈受西洞庭众山揖拜,吴伟业游洞庭东西两山,乘兴登莫厘、缥缈绝顶,骋怀放目,一股慨叹人生、感喟兴亡的悲壮气油然而生,遂使其《莫厘峰》《登缥缈峰》意境雄阔,在“乱峰经数转,远水忽千盘”“芳草青芜迷远近, 夕阳金碧变阴晴”的辽远之境中,迸发出“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的快意与超然,当他面对湖山,才感觉“始信一生误,未来天际看”(《莫厘峰》)。当他亲临浩无涯际的烟波,终于悟到:“夫差霸业消沉尽,, 枫叶芦花钓艇横。”与亘古无垠、浩然长存的自然比起来,即使不可一世的“夫差霸业”也会随历史云烟销沉殆尽,湖边芦草年年吐着白茫茫的芦花,悠然自得的渔人依旧短笠竹蓑,稳坐钓艇。

吴伟业毕竟是一个性情中人,所以他的山水诗更多关注的不是物故人非的黍离之悲,抑或让人甚觉沉重的身世之痛。在写心的基础上,他更多的是对自然山水无处不在的欣赏与观照,凡入其眼目的山水景物皆无一例外地承载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成为他感情喷薄而出的物质载体。

二、吴伟业山水诗的审美特征

吴伟业诗艺高超,善写幽情,他能把个人情志有机地融入自然外物,形成自己独到的审美情趣和造境手法。在山水诗意境提炼过程,他能充分发挥诗人颖悟灵警的感知能力,捕捉常人难以把握的情境;即使状物写景,他亦才思横溢,手法跃动变幻,通过多种视角,表现山水灵动而奇丽的外形,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情胜于质,以情造境

作为清初卓然的大家,吴伟业的诗风缠绵哀感,诗境空阔通透,不管咏史怀古、感叹身世,还是游赏山水、咏歌情怀,他都非常注重诗的抒情功能。抒情功能发挥于山水诗,就是借景寓情、情境偶合,通过融情于境的高超手法,形成山水诗独有的意境。在吴伟业笔下,山水不分地域,均表现了一种脱尘绝俗、圆融妙悟的禅境,给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美感。如“渔出沙成路,僧归月在门。”(《高邮道中四首》其一)“一峰当止观,万象逼孤清。”(《支硎山斋听雨明早晴更宿法螺精舍》)“舟行人影动,桥语月明空。”(《暑夜舟过溪桥示顾伊人》)“湿云低染径,老树半侵门。”(《查湾西望》)“湖出千松杪,钟生万壑中。”(《寒山晚眺》)“日透玲珑影,烟生窈霭心。”(《登寒山高处策杖行崖谷中》)“洞起春云招胜侣,潭空秋月证前身。”(《神山》)“石鲸潭影秋风动,铁笛江声夜雨昏。”(《天马山》)

吴伟业属忧郁敏感型气质,他对外物的感知大多通过感性去体悟,细腻深刻,而又时时不离自己的心

性。在他的哲学思想中融入了相当程度的佛禅理念,与之交往多释门名僧,如苍雪、继起、愿云等,家居期间,他多次往返佛舍僧寮,和那些高僧参禅论道,酬唱往来,对佛禅有极深的造诣:“花深山径远,石破讲堂开。潭出高人影,泉流古佛台。”(《破山兴福寺僧鹤如五十》)“书来飞鸟上,僧出乱流中。世事千峰断, 乡心半偈空。”(《得庐山愿云师书》)“孤峰半榻霜颠白,清磬一声山叶黄。”(《哭苍雪法师二首》其

一)吴伟业不是一个慷慨赴死、振臂疾呼的名节之士,也不是一介欲逃名江湖、隐于山林的世外高人,他时命不佳,常常感叹:“哀病重闻乱,忧危往事空。„„谁将数年泪,高处哭途穷。”(《野望二首》其二)矛盾犹疑、自怨自艾的多重人格,促使他转心向佛,试图寻求解脱的途径。因为受佛禅浸染较深,且诗心敏锐,所以吴伟业的诗,特别山水诗始终在营造一种空寂虚静、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他把言外之意、韵中之味当成山水诗创作的基本美学原则。当后世关注梅村体的咏史类歌行之属有类唐人风旨,是少陵、元白、放翁遗波的同时,笔者以为就吴伟业的山水诗亦可说承唐人风韵,其造境之功力,直逼王、孟、韦、柳,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以形现意,意在笔先

吴伟业山水诗以禅意为宗,有清空幽远、韵味浓厚的特点,也有精雕细琢、绮丽秾艳的优长。在短章中,他以造境为主,对山水形貌不做精细刻镂,而长歌则纵横驰骋,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其绘摹景色角度多变,手法相异,通过层层渲染铺叙,把目经身历的自然山水表现得纤毫毕露,生动有致。吴伟业写景的艺术手法有以下三点:

其一,利用视觉听觉等的通感效应,渲染烘托出景的宏壮气势和与众不同的形貌特征。如:“釜鬲炊云中,杵臼鸣天际。„„远窥楼橹坚,逼视戈矛利。一关当其中,飞鸟为之避。„„循级登层巅, 天风豁苍翠。”(《石公山》)石公山,在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之西,与著名的三山岛相对。山上分布石公庵、归云洞、寂光洞、云梯、联云嶂、一线天、石公石婆、落照台、石梁蟠龙等景点,是洞庭西山一处风物幽秀的绝佳去处。吴伟业登临石公,顿被此山“真宰劚云根,奇物思所置”的造化之工所惊绝,他通过象形写意的手法,突现了石公山奇崛巉刻、不落凡俗的气概,“鸣天际”是拟声,“楼橹坚”“戈矛利”是比喻,“登层巅”“豁苍翠”是俯仰交错的视觉感受。由听觉而视觉,从“远窥”到“逼视”,再由仰视转俯瞰,石公山全景式地飞凌于世人之前。

其二,抓住景物的象形特点,深入探求其人文内涵,突出景物深杳神秘的氛围,从侧面烘托景物的非凡本质。如《归云洞》、《林屋洞》,归云洞为石公山一处景点,背山面湖,翘然兀立,其旁“千松”“盘结”,岩石峭焉。诗人从归云之形起笔,紧扣其“古佛自为相,一身杂仰俯”的特点,在“叶叶青莲吐”的幽邈背景中,幻化出一“仙翁”形象,把归云洞的自然景观表现得仙气缭绕、迷离悠远。

林屋洞,在洞庭西山,金友理《太湖备考》曰:“《震泽编》:‘即《道书》十大洞天之第九,一名左神幽虚之天。洞有三门。同会一穴,一名雨洞,一名旸谷,一名丙洞。中有石室、银房、石钟、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龙盆、鱼乳泉、石燕’。”据载林屋洞北通王屋、南接罗浮,西达峨眉、东连岱岳。春秋时,吴王曾派灵威丈人入洞探幽,执火把日夜兼程行七十日,因无法穷尽其源而返,得《素书》三卷,孔子断为:“此禹石函文也。”《娄地记》说:“太湖东小山名洞庭,纯石巉岩,木惟松柏。”林屋洞在洞庭

[4]山底,据道书《玄中记》所说为天后之宫,“天后者,林屋之真君,住太湖包山下”。吴伟业写林屋洞,

越过景的客观外形,进入历史传说、神话仙境等构成的人文层面,以之反衬此洞杳冥难测、幽邃高古的境界,让人瞬间产生“炼骨如飞鸿”的超脱感。

其三,综合多种感知效果,利用复式结构,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咏歌中,显现自然山水的神韵和体貌。如《廿五日偕穆宛先孙浣心叶子闻允文游石公山盘龙石梁寂光归云诸胜》,该诗用五古体裁,长至一百韵,共分八解。第一解二十韵,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手法,总括了石公山“兹山在天壤,灵异蓄不泄”的整体状貌;第二解,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以羽化升仙的心理快乐,反衬神窟仙宅的悠远莫测;第三解,从历时的角度,说明石公胜景的亘古长存,与之相比“秦皇及汉武”显得如“同蠓蠛”;第四解把石公之微同五岳江河之大相较,发出“睥睨五岳间,谁与分优劣”的概叹;第五解从虚幻转入现实,由“扶杖”“村翁”“话年月”,引出世无净土,感慨那些高人隐士只不过部分逃名而已;第六、七解写与同行友人游山过程,用精雕细琢的笔墨写出石公几大洞窟的神情状貌,参差错落、凹凸有致;第八解,写游历归来的感想,以前瞻的视角,写“他年”再与山灵期约,共同归化自然的祈盼:“濯足临沧浪,浩思吟不辍。”这首诗篇幅阔大,内涵丰富,写景、抒情、叙述、议论等手法综合运用,溶神话传说、历史演绎、生活场

景、主观感受为一体,充分显示了吴伟业独到的审美眼光和高超的艺术功力!

“取象经营巧且密,丰神点拂天然中。顿挫淋漓写胸臆,研精毫发摹宗工。”这是吴伟业《观王石谷山水图歌》中对王石谷山水画艺术手法的概括。王石谷即清初著名山水画家王翚,吴伟业在这首长诗中对王翚的山水绘画艺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取象经营巧且密”点明王翚山水画布景设局手法的高超精妙,以及造境选象视角的细密独特;“丰神点拂天然中”指出了王翚的山水画不但结构细密、布局合理、视界独异,而且还“丰神”自在,气韵生动,宛若自然天成,毫无人工斧琢之痕;“顿挫淋漓写胸臆,研精毫发摹宗工”既说明王翚的山水画不仅有大势淋漓的感情抒发,而且还有严谨细致的工笔描摹,将神韵天然的气势渲染和精到逼真的细节描绘有机统一起来,就形成王翚山水画神形兼备、出离尘寰的至高境界。通过上述吴伟业山水诗的简略论述,我们即能发现山水诗、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互通暗合,故此将吴伟业《观王石谷山水图歌》中的名句移来概括吴伟业的山水诗艺术也是非常精当恰切的!

[注 释]

①本文所引吴伟业诗句,均出自《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仅在诗句后标明诗题,不一一标明所在页码。

[参考文献]

[1]吴伟业. 吴梅村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顾炎武. 肇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

[4]金友理. 太湖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79-280.

[责任编辑:曾垂超]


相关内容

  • (矿大北京国家奖学金评选细则)20140923
  • 国家奖学金评选 一.奖励对象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对象基本学制年限内在籍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一年级研究生及MBA .MPA .工程管理硕士除外)中表现优异的学生. 二.奖励标准与名额分配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3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2万元. 三.基本申请条件 1.热爱 ...

  • 观看建党伟业观后感
  • 观看建党伟业观后感(一)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万众瞩目的献礼电影<建党伟业>终于如期公映了.2011年7月7日我终于如愿观看了这部电影,使我得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 < ...

  • 董其昌的绘画南北宗论
  •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学院: 艺术学院 班级: 2009级美本三班 姓名: 姚莹萍 指导教师: 陈俊堂 职称: 讲师 完成日期: 2012年 5 月 8 日 目 录 一 董其昌简介 ···································· ...

  • 中国国粹之国画
  • 中国国粹之国画 汉服团整理提供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 ...

  • 文学史知识点
  • "第一"和"最"的文学作品: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3.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4.<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 5.<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

  • [张南垣传]阅读答案
  • 张南垣传 (清)吴伟业 张南垣名涟,南垣其字,华亭人,徙秀州,又为秀州人.少学画,好写人像,兼通山水,遂以其意垒石,故他艺不甚著,其垒石最工,在他人为之莫能及也. 君为人肥而短黑,性滑稽,好举里巷谐媟①以为抚掌之资.或陈语旧闻,反以此受人啁弄,亦不顾也.与人交,好谈人之善,不择高下,能安异同,以此游 ...

  • 旅游诗词对当代旅游创作的启示_李凌峰
  • 2011年9月第17卷 第5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2011Sep ,Vol.17 N o.5 旅游诗词对当代旅游创作的启示 李凌峰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诗歌的发展乃人之生命尊严 ...

  • 古代诗歌分类
  • 古代诗歌分类 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

  • 清代诗歌中的人文精神
  • 作者:沈金浩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2年04期 1993年至1995年学术界有过一场关于知识分子和人文精神的讨论,但那场讨论最终未能统一人们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而对这一概念,就连20世纪研究西方人文主义的权威人物阿伦·布洛克都说"没有人能够成功地作出别人也满意的定义".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