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原理 2

现代经济学原理

一般来说是讲“宏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批评说这是“黑板经济学”

因为,看人的经济行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制度约束”或说“游戏规则”的视角。所以,我讲的“现代经济学”将是:

“制度视角下的”现代经济学原理

第一讲:经济学的问题与方法

第二讲:稀缺、竞争与产权

第三讲:需求、供给与弹性

第四讲:消费者行为

第五讲:生产者行为

第六讲:市场结构与品质考核

第七讲:国家理论

第八讲:国民收入均衡与财政政策

第九讲: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第一讲:导论

——经济学的问题与方法

1、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

2、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

3、经济学的方法、问题与态度

4、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

二、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 “经济”一词 ——“economy”

来原于古希腊文οικονομια——“家庭管理”。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把古希腊文的“家庭”和“管理”两个词组和在一起,制造了“经济”这个词。

色诺芬的《经济论》一书中把经济定义为“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家产”。 ● 法国的孟克列钦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年)一书中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这个名称。

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建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的第一个理论体系,亚当·斯密也因此成为 “经济学之父”。

—— Invisible Hand

追寻斯密的足迹:

苏格兰爱丁堡市卡农盖特教堂

格拉斯哥大学

● 19世纪中后期,发生了“边际革命”(the marginal revolution),政治经济学逐渐向“精确化”的方向发展,许多西方学者改用“经济学”(economics)这一新的名称。

● 19世纪中后期,还有以《资本论》为标志的“马克思经济学的革命”。

●至今,配第、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瓦尔拉斯、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布坎南、科斯、诺思、卢卡斯、威廉姆森等等,是著名经济学家中的杰出代表。

● 今天的经济学至少已经发展为以下五大领域:

1、经济哲学 A. Smith、K.Marx、L. von Mises、F. Hayek

2、福利经济学 A.C. Pigou

3、“纯经济理论” Marshall、P. Samuelson、

K. Arrow

4、经济政策 M.Keynes

5、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F.Knight、I.Fisher、R.Coase、M.Friedman、O.Williamson、

A.Alchain、Y.Barzel、S.Cheung、周其仁

三、经济学的方法、问题与态度

●现象和规律

--“科学”首先是一种信念:相信现象背后一定有规律

--发现规律的途径:

△迷信——臆想一套因果联系

△经验——重复出现的事情

△经验科学 ——观察 ——提出问题 :“它为什么是这样的?” —— 提出假说(猜规律,规律是因果联系:若A则B)——检验假说

——把通过检验的那个假说一般化。

孟德尔的故事

达尔文的故事

亚当·斯密的故事

从可观察的现象出发,以《国富论》开篇为例:

“扣针制造业是极微小的,„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那么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的经营方法,„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又)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工人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佣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像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必要的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以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郭大力、王亚南译本,1972版,第6页)●从观察现象出发,然后往哪里走呢?

——归纳,但可能遇到“归纳悖论”

——“统计相关”,不等于就是“因果关系”

例证:雄鸡一唱天下白

——“用现象不能解释现象”(马歇尔)

——“假说”重要

假说是一个清楚的、待检验的因果联系的推测(prediction) 或猜测,基本的思维形式:若A则B (If A, and then B)

命题要清楚地表达,命题具有可证伪性,即可以被观察到的现象检验

——想象力重要

——向传统学习重要

——理论的唯一命运就是接受检验,把尚未推翻的理论命题的含义一般化

● 分工、专业化理论

——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熟能生巧,人力资本提高

※流水作业减少废动作,生产专业化

※促进工具的专业化,物质资本提高

——市场规模决定分工水平

——分工与资本积累

——分工与国民财富

● 价格理论

——协调分工、专业化

——“经济人”怎么实现互利“合作”?

● 转到态度问题上来

— 发现规律的科学态度

-- 解释可观察的经济现象中包含的问题

-- 提出理论后

· 对理论进行逻辑检查(批判竞争的理论)

· 提出推测

· 用经验事实检验理论

-- 承认“所知甚少”

— “理性为自然立法”

-- 依托理性、确立规范;

-- 设计、指导和改造世界、使之变得更合乎理性原则;

-- 回避用经验事实检验理论;

“致命的自负” ------ 哈耶克(1988)

In this sense economists have no subject matter. --------R.Coase,1988,p.3

“A test of any theory or science is its ability to explain reality consistently”.

------A. Alchian: University Economics

“坚持理论要用可观察到的行为来检验其含义„.过去不仅没有探索和检验这种含义,而且还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在看来要受到经验检验的威胁时,就重新构造理论,以使检验变的无效。。。(经济学家们)并不想面对事实的挑战。”

——斯蒂格勒:“效用理论的发展”

“经济学者们一直愿意接受空想的理论,对事实和数字漫不经心,不愿意检验他们所要指明的东西的含义”。

——张五常:“经济解释:让我们做弄潮儿”

● 经济学该怎样去发展呢?

—— 学习学术传统、独立思考与想象力

—— 重在“品位”的培养

—— “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激动人心的刻

· 边际分析怎样解释“自助餐”

· “价格协调分工”怎样解释“企业”?

—— 价值观、道德评判与经济分析

· “情感”与“理性”不能错位

· “心”与“脑”要用对地方

~ 春节火车票要不要涨价?

~ 物价飞涨的时候要不要管制物价?

~ 怎样对待“暴利行业”?

2006年4月法院判决,原汉口火车站站长和武汉铁路局副局长刘志祥,在任9年期间(1995-2004),利用职权单独侵吞或伙同他人私分、贪污公款折合人民币1870万元,并“先后160余次收受工程建筑商、车票代售点负责人和所属工作人员等的巨额款物”共1435.4万元;此外,还有1440万元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

工程腐败:“汉口火车站经刘志祥的手,几年来装饰维修费用高达1.74亿元”,其中包括花30万元建一处花坛,花110万修一个5米见方的小休息厅,也包括“2000年厅内刚花巨款安装好中央空调,还未使用,2002年又被敲了重新装修。”

倒票。即“把持计划配票大权”,把海量紧俏车票指令分配给刘的“合作者”,再由后者“加手续费”后卖给市场。“汉口火车站每年运送旅客一千多万人次,卧铺票和紧张方向的座位票占30%至40%”。“刘志祥利用职权在火车票上得到实惠,是个公开的秘密。他在汉口火车站担任站长6年,被人封为‘汉口站最大票霸’”。

该案事发是因为当年汉口火车站招待所承包纠纷,刘犯居然雇凶杀人;那家招待所的承包人高铁拄,在刘撕毁承包合同、拒不执行法院赔偿损失的裁定之后,因扬言举报刘的违法犯罪问题,被刘指使的凶犯残害致死。

● 我们观察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有制度的、宏微观的、福利的和发展与演化的视角 —— 制度的视角

· 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 制度是人们面对的行为规则,制度是N个人博弈的均衡解

· 经济发展背后的核心机密是制度变迁

有效率的制度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从事生产活动的成果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一种努力从事生产工作的激励。第二是能够给每一个社会成

员以发挥其自主才干的最充分的自由,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 诺思

· 巴泽尔对奴隶作为“主动的财产”的研究揭示了人力资本与人天然合为一身的特征(1977)

· 所谓激励,就是你的目标跟他的目标要有一致性。

—— 在特定制度环境内对经济运行的观察必须有宏微观的视角

—— 观察现实社会经济问题要有发展的、演化的视角

—— 我们还必须有社会福利的视角

· 当不能在不使一部分人,至少一个人的境况不变坏的条件下,就不能使另一部分人,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时,就使帕累托最优状态。

· 当能在不使一部分人,至少一个人的境况不变坏的条件下,就能使另一部分人,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时,就使帕累托改进。

四、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和由此引起的“选择” 的必要

· “自由取用物品” —— 可以免费使用

· “经济物品” —— 只有支付代价才能使用

· “稀缺性”—— 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 “经济问题”—— 如何充分利用相对稀缺的资源

经济学是来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以便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最有效地利用的科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协调个人选择的制度或体系的科学。

—— 三个基本问题:What? How? and For Whom?

·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二版

· 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科学。

—— 中国经济学界长期的主流观点

·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有限资源进行最有效地利用,以及如何协调人们在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占有与利用中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的经济制度及其体制系统的社会科学”。 —— 王明友(1999)

—— 学习现代经济学基本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 培养经济意识的重要途径

“经济意识是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人对经济现象与本质、经济过程与结果的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科学的预测力。它是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主观认识和正确把握与运用的能力”。

—— 王明友(1996)

· 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解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自认为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经常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家的俘虏„„在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领域中,在25岁或30岁以后还受新理论影响的人是不多的,因此,公职人员、政客、甚至煽动者所应用的思想不大可能是最新的。但是,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 凯恩斯(1936)

· 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社会经济管理知识、考研、考MBA,成为复合型人才

复习与思考题:

1、为什么现象背后必有规律?

2、经验科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信仰么?为什么?

3、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为什么要使用概念?

4、概念与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么?

5、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为什么要提出假说?

6、假说与概念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么?

7、什么叫做验证假说?

8、经验科学的研究是否能促进我们对事物的进一步观察?

9、做学问的时候,为什么要把价值判断和经验研究分开?

10、你怎么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你喜欢经济学吗?为什么?

12、如果你喜欢经济学,你打算往哪个方向走和怎么走?

第二讲:稀缺、竞争与产权

一、稀缺性的经济含义

二、竞争的含义与竞争面面观

三、财产与产权

第一节 细说“稀缺性”

一、对“稀缺性”概念的历史梳理

——“Possessing utility, commodities derive their exchangeable value from two sources: from their scarcity, and from the quantity of labor required to obtain them” .(Ricardo, 1821,p.12)

——“I mean all things, material or immaterial, that are scarce, that is to say, on the one hand, useful to us and, on the other hand, only available to us in limited quantity.” (Walras, 1926,p65) ——“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which studies human behavior a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s and scarce means which have alternative uses”. (Robbins, 1932,p.16)

——“Scarcity” means your wants and desires exceed what is available. (Alchian, 1970s)

二、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范畴

经济发达了“稀缺性”就降低吗?

“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马恩选集》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马克思讲的是劳动一直是谋生的手段,只是“单纯是谋生的手段”和“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的区别问题。而且也不并是讲共产主义社会使“物质财富充分地涌流”。马克思实际上说的是:“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社会才可以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从哪里看“稀缺性”

——稀缺是个心理现象,可观察吗?难以直接观察,就要借助“转换”。

●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 选择是有代价的 。“凡是人愿意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来争取多一点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那就是经济物品了”(张五常,《经济解释》)。

“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of how a particular society solves its economic problems. An economic problem exists whenever scarce means are used to satisfy alternative ends. If the means are not scarce, there is no problem at all; there is Nirvana. If the means are scarce but there is only a single end, the problem of how to use the means is a technological problem.”

——Friedman, 1962

第二节 细说竞争的含义

一、竞争是稀缺的直接表现

“只要你还活着,那你就在竞争”——阿尔奇安

二、形形色色的竞争

人类社会中的资源稀缺,要争到手就必须有一凭。

◎ 凭暴力

◎ 凭权威

◎ 先到先得

◎ 让最需要者得

◎ 论资排辈

◎ 凭考试

◎ 凭交易——出价高者得。

“社会中,每个人从早到晚都在竞争,在市场如是,在没有市场的制度下也如是,只是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胜负准则罢了。”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三:制度的选择》

三、人类社会要为竞争设置限制

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重点并不是人性为私,而是“人在约束条件下尽可能追求他的更大的私人利益”。所以,约束条件是经济研究的重点。

人类社会的规则与限制,就是为了限制竞争的激烈程度,就是为了减少竞争的损失,就是为了节约资源。其逻辑是向着“省一点儿稀缺资源的那个办法”上去演化。

第三节 细说财产与产权

老虎越来越少:

一个世纪前全球野生老虎有10万只,2010年则不超过3500只,属濒危动物;

据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区项目主任解焱说,目前,约有10只老虎生活在云南,15只老虎生活在西藏,大约有20只老虎生活在吉林和黑龙江的西北部地区。

家禽越来越多:

2003年全球家禽(存栏)超过100亿只,其中亚洲66亿只,中国47亿只;2003年中国出栏家禽总数83亿只;

2003-2004年初从南韩开始报告的禽流感,导致全球共捕杀1亿只家禽!

2007年全球家禽存栏总数又超过了200亿只

1、“权利”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一组约定或规定。

⊙ 财产(property)——有归属含义的物品,即有用的物品因稀缺而被划了界,归于某个经济行为主体之下。“归属” ,就是“附着在一种有形的物品或服务上”的一组行为的许可或禁止。这里,行为的许可或禁止权利,是以物为基础的,是基于物所划的一条线,是基于物来定义人的行为的空间。

⊙ 任何行为规范都是限制,实质上也都是歧视(discrimination)。讲产权,实际是讲一种基于物的歧视。

⊙ “物权” ——基于物的权利,就是基于物你能干什么,你的自由空间有多大。就是权利人支配一定的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它是绝对的权利(absolute right),也就是说,一切不特定的人都是义务人。

关于absolute rights绝对产权

—— Property gives individuals discretionary power over resources. (p.72) (产权给予个人处置资源的权力)

—— Property rights assignments in the sense of exclusive individual rights to physical objects are absolute rights,“„ which guarantee the owner a power that he can exercise against all others„”

(p.75) (在对有形物具有个人独占权利的意义上,产权是绝对权利,„„它保证所有者可以实施于其他所有人身上的权利)

2、产权作为社会强制,是基于财产的一套行为规范。

⊙ 产权是关于经济资源多种用途的选择权。

⊙ 产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张五常(张五常的叫法是“私人使用权、收入享受全和自由转让权”)。

⊙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A property right is a socially enforced right to select uses of an economic good”) —— 阿尔奇安

3、准确把握“私”的含义

4、私人产权还要可以交换,以换取对其他物品同样的权利。

5、产权,重在“权”而不是重在“产”。

6、要正视产权的经济意义

阿尔奇安说:“根据著名的比较利益原则,在一个信息扩展的社会里,要使生产专业化的分散协调得以顺利进行,人们就必须得到有保障的可转让的私有产权,也就是以双方同意的价格,用较低的交易成本对生产资源和可交易产品进行转让的权利”。

“私人产权”的经济功能有两个:一是有秩序,它要制止巧取豪夺,要有边界。二是同时还要解决分工在发展,信息在发散,处理信息的那个系统是怎样的,是不是有可以清楚的、有保障的、可转让的私有产权。

7、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产权的起源

8、要关注所有权与产权的差异

9、清楚的产权表达构成合约的基础

复习与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稀缺”的概念?

2、“稀缺”可以直接观察,“看得见摸得着”么?

3、在“稀缺”之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竞争”的概念?

4、如果承认“稀缺的相对性”,那么这与“稀缺无处不在”的基本研究前提矛盾么?

5、现实中为什么有“产权”?

6、怎样全面理解“产权”这个概念?

7、“稀缺”、“竞争”、“产权”,这三个概念是否一致?为什么?

8、“所有权”和“产权”是一回事么?

9、为什么要将“产权”分解为一组更细致的权利,比如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

10、界定到怎样程度的“产权”才是“清楚”的?什么叫“清楚”?

11、“产权”能否一次性界定“清楚”,一劳永逸?

12、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一种产权界定么?

第三讲:需求、供给与弹性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理论体系。它主要是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价格理论是其核心内容。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均衡价格论、消费者行为论、生产者行为论、市场结构论、要素价格论、一般均衡与福利和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

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围绕资源利用的问题,主要考察资源是否充分就业、物价是否稳定和经济是否增长与发展。

重要的是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和国家理论

一、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的基本概念

二、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从旧的均衡到新的均衡

三、弹性理论及其应用

第一节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的基本概念

一、需求

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 种商品或劳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价格——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支付的价格

需求规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化关系

Qd= f(P)

Qd=a-bp

二、供给

供给——生产者或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数量

供给价格——厂商为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愿意接受的价格

供给规律——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同方向的变化关系

三、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

注意:

竞争主要出现在同类之间,即买者和买者之间竞争,结果是出价高者得;卖者和卖者之间竞争,结果是成本低者胜。

第二节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从旧的均衡到新的均衡

一、需求曲线的移动

- 人口的数量与结构的变动

- 消费者的收入变动

- 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

- 消费者偏好

- 广告宣传

- 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

-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 政府的消费政策

- 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

需求量的变动——单独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改变

需求变动——商品价格以外所有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数量的改变

一般地,如果需求同一种商品的消费者有N个,他们都具有不同的个人的需求函数:

二、供给曲线的移动

- 厂商的目标

- 生产的技术水平

- 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

- 厂商数目的多少

- 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重要的是把相对价格搞对)

- 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 政府的经济政策

- 自然条件的变化

- 意外事件

供给量的变动——单独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变动——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一般地,如果供给同一种商品的厂商有m个,他们都具有不同的供给函数:

供求定理:

第一,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

第二,需求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第三,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

第四,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判断市场之变化,重点是看清供求之变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真实世界里的需求者并不仅仅只是对“价”做反应,他还要对“质”做反应。甚至有时,对质量做反应会甚于对价格做反应。同样的,真实世界中的供给者在对价格做反应的同时,也会在质量上做反应,找平衡。遗憾的是,至今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只是表示价和量的关系,它把质的问题抽象掉了。这种抽象虽然便于理论分析,但容易使人误认为只有价和量的关系,而忽视了质这个更为要命的问题。没有对产品品质考核的分析的经济学也只能是黑板经济学。

价格调节供求,并不只是某个孤立的价格,而是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化引导人们去做相对的调整与选择。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复杂,面对相对价格的变动,人们的行为是会进行替代,而质量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相对价格的问题。

当然,质是很难直接看到的。因为质的考察并不免费,有时质的考核及其昂贵,这就会使真实的市场供求极为复杂(因为真实的供求里面是含着质量这个维度的)。

三、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的利弊

支持价格——政府为扶植某一行业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政府为限制某些商品价格的过度上涨而规定的这些商品的最高价格

第三节 弹性理论及其应用

弹性(elasticity)被用来表示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用来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映程度。它等于因变量的

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之比。

如果设函数为:y=f(x),则弹性公式可以写为:

一、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即:

点弹性——在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需求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对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的反应程度。点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 =

已知某一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20 — 2P,分别计算其价格P=2和P=6时的需求价格弹性。

解:根据弹性公式有:

当P=2时,由需求函数可得Qd=20 — 2×2=16

所以,需求曲线上Qd=f(2)这一点的弹性为:

Ed =2 =2 =1/4

同理,当P=6时,由需求函数可得Qd=20 — 2×6=8

所以,需求曲线上Qd=f(6)这一点的弹性为:

Ed =2 =2 =2

答:此题所求的点弹性分别为1/4和

弧弹性——需求曲线上某一段弧的弹性,即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其计算公式是:

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 商品本身的性质

- 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 购买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 消费品的耐用程度

- 消费者的偏好或习惯

- 可用来调整需求的时间的长短

-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二、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弹性的计算同样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其公式分别为:

影响供给弹性大小的因素:

- 生产者调整供给量的时间

- 生产的难易程度

- 生产能力的利用状况

- 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

- 产品的成本及其变化

- 商品的可保存性

三、弹性理论的几种应用

- 税收负担

- 谷贱伤农

- 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讨论的市场均衡可以用以下三个联立方程来表示:

- 收敛型蛛网

- 发散型蛛网

- 封闭型蛛网

复习思考题:

1、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2、市场之未来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为什么?

3、如果说市场之未来是不确定的,那把握市场规律还有什么用?

4、为什么说理解相对价格是理解市场机制的关键?

5、为什么说市场机制的比较优势在于把相对价格搞对?

6、真实世界中供给和需求为什么要对商品的品质作反应?怎样作反应?

7、怎样理解质量问题实际上也是相对价格的问题?

8、为什么中国放开物价能解决很多商品的短缺问题?

9、同类之间竞争激烈,可为什么还愿意“扎堆儿卖”呢?

10、为什么超市经常是对肉、蛋、菜、奶、水果、馒头、面包、粮油等商品搞降价促销?

11、对“就喜欢吃这一口儿”的商品的价格策略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12、北京的商品房价格到底会怎样变化?

第四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人们以消费者身份进行的,能够决定商品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量的选择活动 消费者——能作出统一消费决策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单位

消费者行为理论——讨论消费者怎样使用自己既定的收入达到最大的满足

一、欲望与效用

二、基数效用论和消费者行为

三、序数效用论和消费者行为

四、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一节、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欲望——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马斯洛将欲望分为五个层次:

- 基本生理

- 安全

- 归属与爱

- 尊重感

- 自我实现

欲望的特点:

- 因人因时不同而不同

- 反复再现

- 强度有限并随满足而递减

- 相辅相成

无限

欲望之满足有限:

- 资源有限

- 生命有限

- 他人提供的劳务有限

二、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效用(U)——商品或劳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

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获得的满足总和 边际效用(MU)——消费者从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获得的满足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当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量保持不变时,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或劳务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获得的满足增量是递减的。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和消费者行为

一、什么是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效用量可以用基数词计量并可以加总求和

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之价值,且边际效用递减

效用量是商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函数

U = f(Q)

U = f(Q1,Q2,„„,Qn)

二、货币的边际效用与需求曲线

MU =λP

P = MU / λ

三、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用既定收入实现最大满足并保持不变状态

前提条件: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

均衡条件:买进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支出货币所失去的边际效用,即MU =λP 进而有:P = MU /λ,即需求价格等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和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当然还有MU / P =λ,即消费者用一个单位货币所购买到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这个单位货币对该消费者的边际效用。

▴ 消费者均衡的结论:

MU1 / P1 = MU2 / P2 =„„= MUN / PN = λ

四、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由边际效用决定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和消费者行为

一、什么是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效用是个偏好次序,只能用序数词表示,不可加总求和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三点假设:A>B,或B>A,或A = B

因A>B,B>C;则A>C

数量多的组合由于数量少的组合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 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 同一平面上可有无数条

- 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不能相交

- 凸向原点,斜率递减

边际替代率——在保持相同满足程度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量

无差异曲线——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三、消费可能线

消费可能线——消费者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其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最大产量组合点的轨迹

M = PXQX + PYQY

四、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设拉格朗日函数为F = f(QX,QY)+λ(M-PXQX-PYQY),且令F对QX,QY和λ三个变量的偏导数为零,即:

五、收入和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

1、偏好与价格不变条件下的收入改变

收入—消费曲线ICC——价格不变条件下的消费者各种不同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均衡组合点的轨迹

2、收入不变条件下的价格改变

价格—消费曲线PCC——价格变化条件下消费者用固定收入可以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均衡组合点的轨迹

第四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基本含义

替代效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导致的消费者为保持效用水平不变而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状况。

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使价格下降的商品需求量增加。

收入效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发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动所导致的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状况

总效应 = 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收入效应则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二、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图形表达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欲望的含义?

2、分析欲望的特点。

3、用基数效用论解释消费者均衡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到底有没有解释力?

5、用序数效用论解释消费者均衡。

6、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消费者均衡理论能否解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7、消费者均衡和消费者满足的最大化理论到底有没有内容?

8、怎样理解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概念?

9、经济分析中怎样分离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0、边际分析方法的工具性价值是什么?

11、经济分析中到底需要不需要主观心理分析?

12、从你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中看真实的消费者均衡的行为。

第五讲 生产者行为理论

生产者也称厂商,是能作出统一生产决策的经济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至于企业家,则是能使利润最大化的盘算者,是厂商的化身。生产者行为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以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一、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二、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三、成本与收益分析

四、资产、资本、利息、收入与企业和企业家

第一节 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生产——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造产品或提供劳务的行为

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

- 劳动

- 土地

- 资本

- 企业家才能 生产是将投入(固定投入和变动投入)变为产出(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过程

二、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出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Q = f(X1,X2,„„,XN)

Q = f(L,K)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与该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随着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减的。原因是: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间有个最佳组合比例。趋近于这个最佳组合比例时边际收益递增,偏离这个最佳组合比例时边际收益递减。

- 假定厂商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可变,资本的投入量固定不变 ,即

- 劳动的总产量TPL是一定劳动投入量可以生产的最大产量

-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是平均每单位劳动生产的产量

-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增加的产量

第二节 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一、短期与长期

短期——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时期

长期——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时期

二、等产量线

等产量线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假定某些生产要素的组合(L,K)可以生产的产量为Q0,则与这一产量相对应的等产量线可以表示为:

等产量线的特点:

- 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 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

- 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不相交

- 凸向原点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是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可以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例如,增加劳动,减少资本,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可以表示为

-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每单位这一生产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逐渐减少。

三、等成本线

等成本方程是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厂商花费相同的成本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的组合。假定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PL和PK,则厂商花费相同数量的成本C所能购买到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组合:

等成本线是在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等成本线的斜率:

四、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的条件是等产量线的斜率与等成本线的斜率相等,即:

第三节 成本与收益分析

一、成本与利润

- 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 显性成本——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和劳务而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素的实际支出

- 隐性成本——被用于生产的厂商自有要素的价格

- 会计成本——投入于生产过程的显性支出

-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与会计成本之差

-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与机会成本之差

- 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二、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成本曲线

- 短期总成本(STC)——短期内生产既定产量的总支出

- 固定成本(FC)——不随产量改变而变化的支出

变动成本(VC)——随产量改变而变化的支出

STC = FC + VC

- 短期平均成本(SAC)——短期内每单位产量平均花费的成本: STC/Q

- 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每单位产量分摊的固定成本: FC/Q

- 平均变动成本(AVC)——平均每单位产量分摊的变动成本:VC/Q

SAC=AFC+AVC

- 短期边际成本(SMC)——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STC/△Q

三、长期成本函数与长期成本曲线

- 长期总成本(LTC)——长期内生产一定产量的全部支出

- 长期平均成本(LAC)——长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量的平均支出

- 长期边际成本(LMC)——长期内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支出

四、厂商收益与利润最大化原则

- 总收益(TR)——厂商销售一定量产品或劳务获得的全部收入:

TR = P · Q

- 平均收益(AR)——厂商销售每一单位产量平均获得的收入:

AR = TQ / Q

- 边际收益(MR)——厂商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

MR = △TR / △Q

边际成本(MC)是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即:

第四节 资产、资本、利息、收入与企业和企业家

1、资产是一切能带来未来收入的资源

▲资产就是可利用的资源。

▲资产的市值决定于它所产生的收入流的市值,资产的现值就是预期的资产收入的折现。 ▲资产提供的收入流的市值的大小与市场交易量的大小有关

▲资产的权利界定影响着产出的市值,而产出的市值又决定了资产的价值。

2、收入是财产(资产、资源)提供的服务。

- “收入是资产提供的服务”——欧文·费雪

- “资本是产生未来收入流的财富”——欧文·费雪

- 资本是资产的市场现值,也就是未来收入流的贴现。

- “利息”与人的“不耐”(impatience) ,市场利息=纯利息+风险

- 社会收入分配说到底是由财产的权利界定加市场的供求竞争决定的。

3、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张五常在他的《经济解释》第二卷中写道:“果树会结果,农地有收成,结果和收成都是收入。然而,这收入可不是在果熟或稻熟时才得到的。果树或农作物每天都在变,不停地变,而每一个小变都是收入(或负收入),所以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了。”

真正的收入是“享受性收入”。

4、关于人力资本、企业家和委托代理

- 张五常在其《卖橘者言》中的描述是:“劳动和知识都是资产。每个人都有头脑,会自行选择,自作决定。我要指出的重要特征,是会作选择的人与这些资产在生理上合并在一身,由同一的神经中枢控制,不可分离。跟这些资产混在一身的人可以发愤图强,自食其力,自加发展或运用,也可以不听使唤,或反命令而行,或甚至宁死不从。”

- “人力资本与人天然合为一身的特征”,使人力资本天然地归属于自然的个人,具有个人或说私人产权的特性。人力资本的天然所有者总要千方百计地发现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 把人的能力调动起来有多种办法:强迫、热情、交换。

- 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附着在人身上的一种能力,要有一套有效的承认和利用其人力资本的游戏规则来约束其行为。

-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是一组合约的集合,改制的实质则是了清旧的非市场合约,建立市场合约。

- 传统的国有经济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经济,抽象的主人无法具体地行为。

复习思考题: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吗?

2、试析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3、说明生产要素最优投入组合的经济含义。

4、说明停业点和收支相抵点的经济含义。

5、为什么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视为利润最大化原则?

6、怎样理解资产是能带来未来收入的资源?

7、为什么资产提供的收入流的市值的大小会与市场交易量的大小有关?

8、怎样理解资本是未来收入流的贴现,或是资产的现值?这样理解资本有什么意义?

9、为什么说利息是现期消费的机会成本?

10、为什么说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11、人力资本与自然人天然合为一身的特征意味着什么?

12、为什么要承认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怎样承认企业家的人力资本?

现代经济学原理

一般来说是讲“宏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批评说这是“黑板经济学”

因为,看人的经济行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制度约束”或说“游戏规则”的视角。所以,我讲的“现代经济学”将是:

“制度视角下的”现代经济学原理

第一讲:经济学的问题与方法

第二讲:稀缺、竞争与产权

第三讲:需求、供给与弹性

第四讲:消费者行为

第五讲:生产者行为

第六讲:市场结构与品质考核

第七讲:国家理论

第八讲:国民收入均衡与财政政策

第九讲: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第一讲:导论

——经济学的问题与方法

1、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

2、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

3、经济学的方法、问题与态度

4、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

二、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 “经济”一词 ——“economy”

来原于古希腊文οικονομια——“家庭管理”。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把古希腊文的“家庭”和“管理”两个词组和在一起,制造了“经济”这个词。

色诺芬的《经济论》一书中把经济定义为“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家产”。 ● 法国的孟克列钦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年)一书中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这个名称。

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建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的第一个理论体系,亚当·斯密也因此成为 “经济学之父”。

—— Invisible Hand

追寻斯密的足迹:

苏格兰爱丁堡市卡农盖特教堂

格拉斯哥大学

● 19世纪中后期,发生了“边际革命”(the marginal revolution),政治经济学逐渐向“精确化”的方向发展,许多西方学者改用“经济学”(economics)这一新的名称。

● 19世纪中后期,还有以《资本论》为标志的“马克思经济学的革命”。

●至今,配第、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瓦尔拉斯、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布坎南、科斯、诺思、卢卡斯、威廉姆森等等,是著名经济学家中的杰出代表。

● 今天的经济学至少已经发展为以下五大领域:

1、经济哲学 A. Smith、K.Marx、L. von Mises、F. Hayek

2、福利经济学 A.C. Pigou

3、“纯经济理论” Marshall、P. Samuelson、

K. Arrow

4、经济政策 M.Keynes

5、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F.Knight、I.Fisher、R.Coase、M.Friedman、O.Williamson、

A.Alchain、Y.Barzel、S.Cheung、周其仁

三、经济学的方法、问题与态度

●现象和规律

--“科学”首先是一种信念:相信现象背后一定有规律

--发现规律的途径:

△迷信——臆想一套因果联系

△经验——重复出现的事情

△经验科学 ——观察 ——提出问题 :“它为什么是这样的?” —— 提出假说(猜规律,规律是因果联系:若A则B)——检验假说

——把通过检验的那个假说一般化。

孟德尔的故事

达尔文的故事

亚当·斯密的故事

从可观察的现象出发,以《国富论》开篇为例:

“扣针制造业是极微小的,„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那么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的经营方法,„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又)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工人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佣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像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必要的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以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郭大力、王亚南译本,1972版,第6页)●从观察现象出发,然后往哪里走呢?

——归纳,但可能遇到“归纳悖论”

——“统计相关”,不等于就是“因果关系”

例证:雄鸡一唱天下白

——“用现象不能解释现象”(马歇尔)

——“假说”重要

假说是一个清楚的、待检验的因果联系的推测(prediction) 或猜测,基本的思维形式:若A则B (If A, and then B)

命题要清楚地表达,命题具有可证伪性,即可以被观察到的现象检验

——想象力重要

——向传统学习重要

——理论的唯一命运就是接受检验,把尚未推翻的理论命题的含义一般化

● 分工、专业化理论

——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熟能生巧,人力资本提高

※流水作业减少废动作,生产专业化

※促进工具的专业化,物质资本提高

——市场规模决定分工水平

——分工与资本积累

——分工与国民财富

● 价格理论

——协调分工、专业化

——“经济人”怎么实现互利“合作”?

● 转到态度问题上来

— 发现规律的科学态度

-- 解释可观察的经济现象中包含的问题

-- 提出理论后

· 对理论进行逻辑检查(批判竞争的理论)

· 提出推测

· 用经验事实检验理论

-- 承认“所知甚少”

— “理性为自然立法”

-- 依托理性、确立规范;

-- 设计、指导和改造世界、使之变得更合乎理性原则;

-- 回避用经验事实检验理论;

“致命的自负” ------ 哈耶克(1988)

In this sense economists have no subject matter. --------R.Coase,1988,p.3

“A test of any theory or science is its ability to explain reality consistently”.

------A. Alchian: University Economics

“坚持理论要用可观察到的行为来检验其含义„.过去不仅没有探索和检验这种含义,而且还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在看来要受到经验检验的威胁时,就重新构造理论,以使检验变的无效。。。(经济学家们)并不想面对事实的挑战。”

——斯蒂格勒:“效用理论的发展”

“经济学者们一直愿意接受空想的理论,对事实和数字漫不经心,不愿意检验他们所要指明的东西的含义”。

——张五常:“经济解释:让我们做弄潮儿”

● 经济学该怎样去发展呢?

—— 学习学术传统、独立思考与想象力

—— 重在“品位”的培养

—— “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激动人心的刻

· 边际分析怎样解释“自助餐”

· “价格协调分工”怎样解释“企业”?

—— 价值观、道德评判与经济分析

· “情感”与“理性”不能错位

· “心”与“脑”要用对地方

~ 春节火车票要不要涨价?

~ 物价飞涨的时候要不要管制物价?

~ 怎样对待“暴利行业”?

2006年4月法院判决,原汉口火车站站长和武汉铁路局副局长刘志祥,在任9年期间(1995-2004),利用职权单独侵吞或伙同他人私分、贪污公款折合人民币1870万元,并“先后160余次收受工程建筑商、车票代售点负责人和所属工作人员等的巨额款物”共1435.4万元;此外,还有1440万元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

工程腐败:“汉口火车站经刘志祥的手,几年来装饰维修费用高达1.74亿元”,其中包括花30万元建一处花坛,花110万修一个5米见方的小休息厅,也包括“2000年厅内刚花巨款安装好中央空调,还未使用,2002年又被敲了重新装修。”

倒票。即“把持计划配票大权”,把海量紧俏车票指令分配给刘的“合作者”,再由后者“加手续费”后卖给市场。“汉口火车站每年运送旅客一千多万人次,卧铺票和紧张方向的座位票占30%至40%”。“刘志祥利用职权在火车票上得到实惠,是个公开的秘密。他在汉口火车站担任站长6年,被人封为‘汉口站最大票霸’”。

该案事发是因为当年汉口火车站招待所承包纠纷,刘犯居然雇凶杀人;那家招待所的承包人高铁拄,在刘撕毁承包合同、拒不执行法院赔偿损失的裁定之后,因扬言举报刘的违法犯罪问题,被刘指使的凶犯残害致死。

● 我们观察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有制度的、宏微观的、福利的和发展与演化的视角 —— 制度的视角

· 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 制度是人们面对的行为规则,制度是N个人博弈的均衡解

· 经济发展背后的核心机密是制度变迁

有效率的制度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从事生产活动的成果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一种努力从事生产工作的激励。第二是能够给每一个社会成

员以发挥其自主才干的最充分的自由,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 诺思

· 巴泽尔对奴隶作为“主动的财产”的研究揭示了人力资本与人天然合为一身的特征(1977)

· 所谓激励,就是你的目标跟他的目标要有一致性。

—— 在特定制度环境内对经济运行的观察必须有宏微观的视角

—— 观察现实社会经济问题要有发展的、演化的视角

—— 我们还必须有社会福利的视角

· 当不能在不使一部分人,至少一个人的境况不变坏的条件下,就不能使另一部分人,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时,就使帕累托最优状态。

· 当能在不使一部分人,至少一个人的境况不变坏的条件下,就能使另一部分人,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时,就使帕累托改进。

四、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和由此引起的“选择” 的必要

· “自由取用物品” —— 可以免费使用

· “经济物品” —— 只有支付代价才能使用

· “稀缺性”—— 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 “经济问题”—— 如何充分利用相对稀缺的资源

经济学是来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以便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最有效地利用的科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协调个人选择的制度或体系的科学。

—— 三个基本问题:What? How? and For Whom?

·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二版

· 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科学。

—— 中国经济学界长期的主流观点

·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有限资源进行最有效地利用,以及如何协调人们在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占有与利用中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的经济制度及其体制系统的社会科学”。 —— 王明友(1999)

—— 学习现代经济学基本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 培养经济意识的重要途径

“经济意识是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人对经济现象与本质、经济过程与结果的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科学的预测力。它是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主观认识和正确把握与运用的能力”。

—— 王明友(1996)

· 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解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自认为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经常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家的俘虏„„在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领域中,在25岁或30岁以后还受新理论影响的人是不多的,因此,公职人员、政客、甚至煽动者所应用的思想不大可能是最新的。但是,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 凯恩斯(1936)

· 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社会经济管理知识、考研、考MBA,成为复合型人才

复习与思考题:

1、为什么现象背后必有规律?

2、经验科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信仰么?为什么?

3、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为什么要使用概念?

4、概念与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么?

5、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为什么要提出假说?

6、假说与概念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么?

7、什么叫做验证假说?

8、经验科学的研究是否能促进我们对事物的进一步观察?

9、做学问的时候,为什么要把价值判断和经验研究分开?

10、你怎么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你喜欢经济学吗?为什么?

12、如果你喜欢经济学,你打算往哪个方向走和怎么走?

第二讲:稀缺、竞争与产权

一、稀缺性的经济含义

二、竞争的含义与竞争面面观

三、财产与产权

第一节 细说“稀缺性”

一、对“稀缺性”概念的历史梳理

——“Possessing utility, commodities derive their exchangeable value from two sources: from their scarcity, and from the quantity of labor required to obtain them” .(Ricardo, 1821,p.12)

——“I mean all things, material or immaterial, that are scarce, that is to say, on the one hand, useful to us and, on the other hand, only available to us in limited quantity.” (Walras, 1926,p65) ——“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which studies human behavior a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s and scarce means which have alternative uses”. (Robbins, 1932,p.16)

——“Scarcity” means your wants and desires exceed what is available. (Alchian, 1970s)

二、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范畴

经济发达了“稀缺性”就降低吗?

“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马恩选集》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马克思讲的是劳动一直是谋生的手段,只是“单纯是谋生的手段”和“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的区别问题。而且也不并是讲共产主义社会使“物质财富充分地涌流”。马克思实际上说的是:“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社会才可以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从哪里看“稀缺性”

——稀缺是个心理现象,可观察吗?难以直接观察,就要借助“转换”。

●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 选择是有代价的 。“凡是人愿意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来争取多一点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那就是经济物品了”(张五常,《经济解释》)。

“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of how a particular society solves its economic problems. An economic problem exists whenever scarce means are used to satisfy alternative ends. If the means are not scarce, there is no problem at all; there is Nirvana. If the means are scarce but there is only a single end, the problem of how to use the means is a technological problem.”

——Friedman, 1962

第二节 细说竞争的含义

一、竞争是稀缺的直接表现

“只要你还活着,那你就在竞争”——阿尔奇安

二、形形色色的竞争

人类社会中的资源稀缺,要争到手就必须有一凭。

◎ 凭暴力

◎ 凭权威

◎ 先到先得

◎ 让最需要者得

◎ 论资排辈

◎ 凭考试

◎ 凭交易——出价高者得。

“社会中,每个人从早到晚都在竞争,在市场如是,在没有市场的制度下也如是,只是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胜负准则罢了。”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三:制度的选择》

三、人类社会要为竞争设置限制

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重点并不是人性为私,而是“人在约束条件下尽可能追求他的更大的私人利益”。所以,约束条件是经济研究的重点。

人类社会的规则与限制,就是为了限制竞争的激烈程度,就是为了减少竞争的损失,就是为了节约资源。其逻辑是向着“省一点儿稀缺资源的那个办法”上去演化。

第三节 细说财产与产权

老虎越来越少:

一个世纪前全球野生老虎有10万只,2010年则不超过3500只,属濒危动物;

据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区项目主任解焱说,目前,约有10只老虎生活在云南,15只老虎生活在西藏,大约有20只老虎生活在吉林和黑龙江的西北部地区。

家禽越来越多:

2003年全球家禽(存栏)超过100亿只,其中亚洲66亿只,中国47亿只;2003年中国出栏家禽总数83亿只;

2003-2004年初从南韩开始报告的禽流感,导致全球共捕杀1亿只家禽!

2007年全球家禽存栏总数又超过了200亿只

1、“权利”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一组约定或规定。

⊙ 财产(property)——有归属含义的物品,即有用的物品因稀缺而被划了界,归于某个经济行为主体之下。“归属” ,就是“附着在一种有形的物品或服务上”的一组行为的许可或禁止。这里,行为的许可或禁止权利,是以物为基础的,是基于物所划的一条线,是基于物来定义人的行为的空间。

⊙ 任何行为规范都是限制,实质上也都是歧视(discrimination)。讲产权,实际是讲一种基于物的歧视。

⊙ “物权” ——基于物的权利,就是基于物你能干什么,你的自由空间有多大。就是权利人支配一定的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它是绝对的权利(absolute right),也就是说,一切不特定的人都是义务人。

关于absolute rights绝对产权

—— Property gives individuals discretionary power over resources. (p.72) (产权给予个人处置资源的权力)

—— Property rights assignments in the sense of exclusive individual rights to physical objects are absolute rights,“„ which guarantee the owner a power that he can exercise against all others„”

(p.75) (在对有形物具有个人独占权利的意义上,产权是绝对权利,„„它保证所有者可以实施于其他所有人身上的权利)

2、产权作为社会强制,是基于财产的一套行为规范。

⊙ 产权是关于经济资源多种用途的选择权。

⊙ 产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张五常(张五常的叫法是“私人使用权、收入享受全和自由转让权”)。

⊙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A property right is a socially enforced right to select uses of an economic good”) —— 阿尔奇安

3、准确把握“私”的含义

4、私人产权还要可以交换,以换取对其他物品同样的权利。

5、产权,重在“权”而不是重在“产”。

6、要正视产权的经济意义

阿尔奇安说:“根据著名的比较利益原则,在一个信息扩展的社会里,要使生产专业化的分散协调得以顺利进行,人们就必须得到有保障的可转让的私有产权,也就是以双方同意的价格,用较低的交易成本对生产资源和可交易产品进行转让的权利”。

“私人产权”的经济功能有两个:一是有秩序,它要制止巧取豪夺,要有边界。二是同时还要解决分工在发展,信息在发散,处理信息的那个系统是怎样的,是不是有可以清楚的、有保障的、可转让的私有产权。

7、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产权的起源

8、要关注所有权与产权的差异

9、清楚的产权表达构成合约的基础

复习与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稀缺”的概念?

2、“稀缺”可以直接观察,“看得见摸得着”么?

3、在“稀缺”之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竞争”的概念?

4、如果承认“稀缺的相对性”,那么这与“稀缺无处不在”的基本研究前提矛盾么?

5、现实中为什么有“产权”?

6、怎样全面理解“产权”这个概念?

7、“稀缺”、“竞争”、“产权”,这三个概念是否一致?为什么?

8、“所有权”和“产权”是一回事么?

9、为什么要将“产权”分解为一组更细致的权利,比如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

10、界定到怎样程度的“产权”才是“清楚”的?什么叫“清楚”?

11、“产权”能否一次性界定“清楚”,一劳永逸?

12、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一种产权界定么?

第三讲:需求、供给与弹性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理论体系。它主要是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价格理论是其核心内容。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均衡价格论、消费者行为论、生产者行为论、市场结构论、要素价格论、一般均衡与福利和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

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围绕资源利用的问题,主要考察资源是否充分就业、物价是否稳定和经济是否增长与发展。

重要的是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和国家理论

一、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的基本概念

二、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从旧的均衡到新的均衡

三、弹性理论及其应用

第一节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的基本概念

一、需求

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 种商品或劳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价格——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支付的价格

需求规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化关系

Qd= f(P)

Qd=a-bp

二、供给

供给——生产者或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数量

供给价格——厂商为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愿意接受的价格

供给规律——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同方向的变化关系

三、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

注意:

竞争主要出现在同类之间,即买者和买者之间竞争,结果是出价高者得;卖者和卖者之间竞争,结果是成本低者胜。

第二节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从旧的均衡到新的均衡

一、需求曲线的移动

- 人口的数量与结构的变动

- 消费者的收入变动

- 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

- 消费者偏好

- 广告宣传

- 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

-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 政府的消费政策

- 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

需求量的变动——单独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改变

需求变动——商品价格以外所有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数量的改变

一般地,如果需求同一种商品的消费者有N个,他们都具有不同的个人的需求函数:

二、供给曲线的移动

- 厂商的目标

- 生产的技术水平

- 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

- 厂商数目的多少

- 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重要的是把相对价格搞对)

- 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 政府的经济政策

- 自然条件的变化

- 意外事件

供给量的变动——单独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变动——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一般地,如果供给同一种商品的厂商有m个,他们都具有不同的供给函数:

供求定理:

第一,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

第二,需求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第三,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

第四,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判断市场之变化,重点是看清供求之变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真实世界里的需求者并不仅仅只是对“价”做反应,他还要对“质”做反应。甚至有时,对质量做反应会甚于对价格做反应。同样的,真实世界中的供给者在对价格做反应的同时,也会在质量上做反应,找平衡。遗憾的是,至今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只是表示价和量的关系,它把质的问题抽象掉了。这种抽象虽然便于理论分析,但容易使人误认为只有价和量的关系,而忽视了质这个更为要命的问题。没有对产品品质考核的分析的经济学也只能是黑板经济学。

价格调节供求,并不只是某个孤立的价格,而是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化引导人们去做相对的调整与选择。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复杂,面对相对价格的变动,人们的行为是会进行替代,而质量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相对价格的问题。

当然,质是很难直接看到的。因为质的考察并不免费,有时质的考核及其昂贵,这就会使真实的市场供求极为复杂(因为真实的供求里面是含着质量这个维度的)。

三、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的利弊

支持价格——政府为扶植某一行业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政府为限制某些商品价格的过度上涨而规定的这些商品的最高价格

第三节 弹性理论及其应用

弹性(elasticity)被用来表示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用来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映程度。它等于因变量的

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之比。

如果设函数为:y=f(x),则弹性公式可以写为:

一、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即:

点弹性——在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需求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对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的反应程度。点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 =

已知某一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20 — 2P,分别计算其价格P=2和P=6时的需求价格弹性。

解:根据弹性公式有:

当P=2时,由需求函数可得Qd=20 — 2×2=16

所以,需求曲线上Qd=f(2)这一点的弹性为:

Ed =2 =2 =1/4

同理,当P=6时,由需求函数可得Qd=20 — 2×6=8

所以,需求曲线上Qd=f(6)这一点的弹性为:

Ed =2 =2 =2

答:此题所求的点弹性分别为1/4和

弧弹性——需求曲线上某一段弧的弹性,即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其计算公式是:

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 商品本身的性质

- 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 购买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 消费品的耐用程度

- 消费者的偏好或习惯

- 可用来调整需求的时间的长短

-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二、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弹性的计算同样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其公式分别为:

影响供给弹性大小的因素:

- 生产者调整供给量的时间

- 生产的难易程度

- 生产能力的利用状况

- 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

- 产品的成本及其变化

- 商品的可保存性

三、弹性理论的几种应用

- 税收负担

- 谷贱伤农

- 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讨论的市场均衡可以用以下三个联立方程来表示:

- 收敛型蛛网

- 发散型蛛网

- 封闭型蛛网

复习思考题:

1、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2、市场之未来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为什么?

3、如果说市场之未来是不确定的,那把握市场规律还有什么用?

4、为什么说理解相对价格是理解市场机制的关键?

5、为什么说市场机制的比较优势在于把相对价格搞对?

6、真实世界中供给和需求为什么要对商品的品质作反应?怎样作反应?

7、怎样理解质量问题实际上也是相对价格的问题?

8、为什么中国放开物价能解决很多商品的短缺问题?

9、同类之间竞争激烈,可为什么还愿意“扎堆儿卖”呢?

10、为什么超市经常是对肉、蛋、菜、奶、水果、馒头、面包、粮油等商品搞降价促销?

11、对“就喜欢吃这一口儿”的商品的价格策略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12、北京的商品房价格到底会怎样变化?

第四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人们以消费者身份进行的,能够决定商品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量的选择活动 消费者——能作出统一消费决策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单位

消费者行为理论——讨论消费者怎样使用自己既定的收入达到最大的满足

一、欲望与效用

二、基数效用论和消费者行为

三、序数效用论和消费者行为

四、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一节、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欲望——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马斯洛将欲望分为五个层次:

- 基本生理

- 安全

- 归属与爱

- 尊重感

- 自我实现

欲望的特点:

- 因人因时不同而不同

- 反复再现

- 强度有限并随满足而递减

- 相辅相成

无限

欲望之满足有限:

- 资源有限

- 生命有限

- 他人提供的劳务有限

二、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效用(U)——商品或劳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

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获得的满足总和 边际效用(MU)——消费者从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获得的满足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当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量保持不变时,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或劳务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获得的满足增量是递减的。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和消费者行为

一、什么是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效用量可以用基数词计量并可以加总求和

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之价值,且边际效用递减

效用量是商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函数

U = f(Q)

U = f(Q1,Q2,„„,Qn)

二、货币的边际效用与需求曲线

MU =λP

P = MU / λ

三、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用既定收入实现最大满足并保持不变状态

前提条件: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

均衡条件:买进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支出货币所失去的边际效用,即MU =λP 进而有:P = MU /λ,即需求价格等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和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当然还有MU / P =λ,即消费者用一个单位货币所购买到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这个单位货币对该消费者的边际效用。

▴ 消费者均衡的结论:

MU1 / P1 = MU2 / P2 =„„= MUN / PN = λ

四、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由边际效用决定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和消费者行为

一、什么是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效用是个偏好次序,只能用序数词表示,不可加总求和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三点假设:A>B,或B>A,或A = B

因A>B,B>C;则A>C

数量多的组合由于数量少的组合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 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 同一平面上可有无数条

- 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不能相交

- 凸向原点,斜率递减

边际替代率——在保持相同满足程度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量

无差异曲线——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三、消费可能线

消费可能线——消费者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其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最大产量组合点的轨迹

M = PXQX + PYQY

四、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设拉格朗日函数为F = f(QX,QY)+λ(M-PXQX-PYQY),且令F对QX,QY和λ三个变量的偏导数为零,即:

五、收入和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

1、偏好与价格不变条件下的收入改变

收入—消费曲线ICC——价格不变条件下的消费者各种不同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均衡组合点的轨迹

2、收入不变条件下的价格改变

价格—消费曲线PCC——价格变化条件下消费者用固定收入可以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均衡组合点的轨迹

第四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基本含义

替代效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导致的消费者为保持效用水平不变而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状况。

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使价格下降的商品需求量增加。

收入效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发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动所导致的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状况

总效应 = 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收入效应则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二、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图形表达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欲望的含义?

2、分析欲望的特点。

3、用基数效用论解释消费者均衡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到底有没有解释力?

5、用序数效用论解释消费者均衡。

6、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消费者均衡理论能否解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7、消费者均衡和消费者满足的最大化理论到底有没有内容?

8、怎样理解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概念?

9、经济分析中怎样分离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0、边际分析方法的工具性价值是什么?

11、经济分析中到底需要不需要主观心理分析?

12、从你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中看真实的消费者均衡的行为。

第五讲 生产者行为理论

生产者也称厂商,是能作出统一生产决策的经济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至于企业家,则是能使利润最大化的盘算者,是厂商的化身。生产者行为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以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一、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二、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三、成本与收益分析

四、资产、资本、利息、收入与企业和企业家

第一节 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生产——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造产品或提供劳务的行为

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

- 劳动

- 土地

- 资本

- 企业家才能 生产是将投入(固定投入和变动投入)变为产出(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过程

二、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出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Q = f(X1,X2,„„,XN)

Q = f(L,K)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与该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随着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减的。原因是: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间有个最佳组合比例。趋近于这个最佳组合比例时边际收益递增,偏离这个最佳组合比例时边际收益递减。

- 假定厂商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可变,资本的投入量固定不变 ,即

- 劳动的总产量TPL是一定劳动投入量可以生产的最大产量

-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是平均每单位劳动生产的产量

-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增加的产量

第二节 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一、短期与长期

短期——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时期

长期——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时期

二、等产量线

等产量线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假定某些生产要素的组合(L,K)可以生产的产量为Q0,则与这一产量相对应的等产量线可以表示为:

等产量线的特点:

- 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 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

- 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不相交

- 凸向原点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是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可以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例如,增加劳动,减少资本,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可以表示为

-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每单位这一生产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逐渐减少。

三、等成本线

等成本方程是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厂商花费相同的成本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的组合。假定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PL和PK,则厂商花费相同数量的成本C所能购买到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组合:

等成本线是在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等成本线的斜率:

四、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的条件是等产量线的斜率与等成本线的斜率相等,即:

第三节 成本与收益分析

一、成本与利润

- 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 显性成本——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和劳务而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素的实际支出

- 隐性成本——被用于生产的厂商自有要素的价格

- 会计成本——投入于生产过程的显性支出

-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与会计成本之差

-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与机会成本之差

- 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二、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成本曲线

- 短期总成本(STC)——短期内生产既定产量的总支出

- 固定成本(FC)——不随产量改变而变化的支出

变动成本(VC)——随产量改变而变化的支出

STC = FC + VC

- 短期平均成本(SAC)——短期内每单位产量平均花费的成本: STC/Q

- 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每单位产量分摊的固定成本: FC/Q

- 平均变动成本(AVC)——平均每单位产量分摊的变动成本:VC/Q

SAC=AFC+AVC

- 短期边际成本(SMC)——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STC/△Q

三、长期成本函数与长期成本曲线

- 长期总成本(LTC)——长期内生产一定产量的全部支出

- 长期平均成本(LAC)——长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量的平均支出

- 长期边际成本(LMC)——长期内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支出

四、厂商收益与利润最大化原则

- 总收益(TR)——厂商销售一定量产品或劳务获得的全部收入:

TR = P · Q

- 平均收益(AR)——厂商销售每一单位产量平均获得的收入:

AR = TQ / Q

- 边际收益(MR)——厂商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

MR = △TR / △Q

边际成本(MC)是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即:

第四节 资产、资本、利息、收入与企业和企业家

1、资产是一切能带来未来收入的资源

▲资产就是可利用的资源。

▲资产的市值决定于它所产生的收入流的市值,资产的现值就是预期的资产收入的折现。 ▲资产提供的收入流的市值的大小与市场交易量的大小有关

▲资产的权利界定影响着产出的市值,而产出的市值又决定了资产的价值。

2、收入是财产(资产、资源)提供的服务。

- “收入是资产提供的服务”——欧文·费雪

- “资本是产生未来收入流的财富”——欧文·费雪

- 资本是资产的市场现值,也就是未来收入流的贴现。

- “利息”与人的“不耐”(impatience) ,市场利息=纯利息+风险

- 社会收入分配说到底是由财产的权利界定加市场的供求竞争决定的。

3、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张五常在他的《经济解释》第二卷中写道:“果树会结果,农地有收成,结果和收成都是收入。然而,这收入可不是在果熟或稻熟时才得到的。果树或农作物每天都在变,不停地变,而每一个小变都是收入(或负收入),所以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了。”

真正的收入是“享受性收入”。

4、关于人力资本、企业家和委托代理

- 张五常在其《卖橘者言》中的描述是:“劳动和知识都是资产。每个人都有头脑,会自行选择,自作决定。我要指出的重要特征,是会作选择的人与这些资产在生理上合并在一身,由同一的神经中枢控制,不可分离。跟这些资产混在一身的人可以发愤图强,自食其力,自加发展或运用,也可以不听使唤,或反命令而行,或甚至宁死不从。”

- “人力资本与人天然合为一身的特征”,使人力资本天然地归属于自然的个人,具有个人或说私人产权的特性。人力资本的天然所有者总要千方百计地发现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 把人的能力调动起来有多种办法:强迫、热情、交换。

- 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附着在人身上的一种能力,要有一套有效的承认和利用其人力资本的游戏规则来约束其行为。

-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是一组合约的集合,改制的实质则是了清旧的非市场合约,建立市场合约。

- 传统的国有经济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经济,抽象的主人无法具体地行为。

复习思考题: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吗?

2、试析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3、说明生产要素最优投入组合的经济含义。

4、说明停业点和收支相抵点的经济含义。

5、为什么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视为利润最大化原则?

6、怎样理解资产是能带来未来收入的资源?

7、为什么资产提供的收入流的市值的大小会与市场交易量的大小有关?

8、怎样理解资本是未来收入流的贴现,或是资产的现值?这样理解资本有什么意义?

9、为什么说利息是现期消费的机会成本?

10、为什么说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11、人力资本与自然人天然合为一身的特征意味着什么?

12、为什么要承认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怎样承认企业家的人力资本?


相关内容

  • 成人高考高升专专升本所有专业介绍
  • 高中起点专科专业介绍: 1.护理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必备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技能的护理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邓小平理论概论.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生物化学.心理 ...

  • 广东08年4月自考专业课程考试时间表
  • 专业代码及名称 4月19日(星期六) 4月20日(星期日) 课程代码 上午:8:30-11:00 课程代码 下午:14:00-16:30 课程代码 上午:8:30-11:00 课程代码 下午:14:00-16:30 A020103 财税(专科)* 0002 001 邓小平理论概论 0003 003 ...

  • 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
  • 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函授点,广西师范大学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学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学校现有21个教学学院(含独立学院--漓江学院),在职教职员工2342人,全日制本科生21137人,博士生110 ...

  • 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 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分析和概括;原则是在原理基础上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由于管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基本原理也随着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研究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对护理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基本原理 ...

  • 专业介绍(1)(1)
  •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信息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字电路.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 ...

  • 李健[金融学]原理汇总
  • 第一章 生活中的金融:从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谈起 原理 1-1:金融供求及其交易源于社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 原理 1-2:现代金融体系以货币.信用.汇率.利率和金融工具为基本要素,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 构为运作载体: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以金融价格为杠杆,以宏观调控与监督为保障,在 为经济社会发展 ...

  • 武大博士报考资料
  • 湖南大学2010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081400 土木工程 2001高等结构力学 <结构动力学>[美]R.克拉夫,J.彭津著,王光远译校,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修订版) 2002高等流体力学 <高等流体力学>费祥麟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及选用教材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及选用教材 课码 00009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教材主编 教材出版社 卫兴华等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
  •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1)系统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等.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也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说 ...

  • 生态学思考题
  • 1. 分析国内外关于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的异同点.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生态学原理, 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 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 该系统能在长时间内不对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