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这样成长的--

  课前研讨   突降大任——从忐忑不安到暗自庆幸   2012年4月,我有幸成为了黄爱华数学教学工作室的成员。一个月后,我接到黄老师要我承担课题研讨课的通知,忐忑从那一刻开始。黄老师是全国众多数学老师的偶像,在进入工作室之前,我远距离地欣赏着他幽默风趣、游刃有余的课堂;进入工作室之后,我近距离地感受着他为人的谦和、治学的严谨以及对工作近乎完美的追求。对“大问题”教学理解尚不透彻的我怀疑自己不能担此大任,担心我来工作室的第一堂公开研讨课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害怕自己竭尽全力也达不到黄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而当我将选好的课题“认识方程”报给黄老师时,我立刻收获了意外的惊喜,首先我收到了黄老师的“方程的意义”的备课笔记,然后我接到了廖华老师约我集体备课的电话。当黄老师跟我约定试教时间的时候,连我的同事都惊讶地感叹:“黄爱华要来听你试教!”是啊,能得到我们心目中大师级的人物的亲自指导是一件多么庆幸的事!我就在这众多的关爱中开始了备课。   试教研讨——在各抒己见中豁然开朗   5月29日下午是约好的试教时间,黄老师带着工作室其他几位成员如期而至。听完课后,大家围绕对方程文本的解读以及“大问题”如何问、如何导等话题展开了研讨。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设计了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问题的环节。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并把梳理出的“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方程就是等式吗”这三个“大问题”当作教学的主线。   除此之外,黄老师还对课堂教学中的诸多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从理念的认识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从导学的艺术到教学的语言,他都给出了建议。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想不仅是我,所有参与研讨的老师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课堂回放   2012年6月7日,第三次“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活动以我执教的研讨课“认识方程”开场。首先,我“以问导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雏形问题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逐步生成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三个“大问题”。即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方程就是等式吗。我将三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带着孩子们一起展开了对问题的研究和分享。   一、回顾“比轻重”,感受平衡与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一年级数学课本中的两幅图(天平两边物品质量相等)。   设计说明:“穿越时空”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引导学生用双手表示天平的平衡,旨在让学生通过肢体参与活动建立模型和等价的关系。   二、交流分享,初步感悟方程   在上述图中加入数据,形成下图:   师:把你看懂的意思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下来。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三个学生给出了三种写法:①4只虾的质量是200克,正好等于1只蟹的质量。3只鸡的质量是3000克,等于2只鹅的质量。②4只虾的质量=1只蟹的质量。3只鸡的质量=2只鹅的质量。③4x=200克。3x=3000克)   师:真厉害!三个同学的表达各不相同,你看懂了吗?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   生:我觉得第三种不对,别人会看不清楚,要交代一下x表示什么。   生:前一个x表示1只虾的质量,4x就表示4只虾的质量。   设计说明:“你看懂了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将自己原有的探究结果与展示的探究结果进行对照,提醒学生关注同伴的表现和思维过程,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又恰恰对展示结果进行了合理和必要的解释,帮助学生理清了思维。   师:现在清楚了吗?站在你的角度比较一下这三种表达方式,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跟你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第三种,因为它最科学、最简洁。虽然第二种也比较简洁,但我感觉第三种更有方程的感觉。   生:第一种和第三种我都喜欢,因为第三种跟我们以前学的知识“用字母表示数”有联系,看起来很简洁,一下子就能把所有的意思表达出来,就是3只鸡的质量等于2只鹅的质量。第一种用文字说明了什么等于什么,也很好。   生:我比较喜欢第三种,因为第一种那么多文字,我感觉更像语文课,数学课应该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   设计说明: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的表达也带领全班同学逐渐深入地理解知识,在喜欢与不喜欢的对比中,方程的特点和方程的简洁性呼之欲出。   师:喜欢第三种的举手!这么喜欢它,那还不赶紧写在你原来表达方式的旁边。老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来。怎么样?写起来是不是很方便、简洁?(生答略)你们最喜欢的这种简洁、方便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方程哦。现在假如隔壁班还没有学方程,他们班有个学生走进来了, 你要告诉他什么是方程。你会怎么讲?和同桌一起准备准备。   (学生活动和回答略)   师:对,方程就是给左右两边相等的两件事情搭座桥,用等号连起来。   (教师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设计说明:认识方程从用手势表示天平的平衡开始,接着用喜欢的方式记录天平平衡,然后比较不同的记录方式,再谈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最后书写方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独立思考、比较优化的过程,而这个经历都是在“什么是方程”的“大问题”的导向下一路走过来的。经历了这个过程后,再思考如果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学方程,你准备怎样告诉他什么是方程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形成整体印象,而学生有准备地进行表达可对整个教学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   三、读写方程,对比认识方程   引导学生看着两边平衡的天平,带着手势读出方程,体验天平两边质量相同。学生会读了,也就会写了,进而引导学生对等式、方程、不等式进行对照、比较、辨析,这样三者之间的关系得以明确,而且方程的概念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生活拓展,深刻领悟方程   通过两个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生活事件,在头脑中建立天平,帮助学生建模、化归。最后提出“方程究竟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后续研究问题。   课后反思   给孩子一个舞台,他能演绎无限的精彩   “提出问题”给孩子搭建了一个主动思考的舞台。“大问题”教学鼓励孩子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想象和思考,自由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梳理生成课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可以感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问题的质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积极。接下来,学生对“方程,方便”这一问题的舍弃和对“什么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用”等问题的保留,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真正有点“当家做主”的味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我想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就会得到增强。   “展示分享”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思考碰撞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有了“我觉得第三种不对,别人会看不清楚,要交代一下x表示什么”这样的大胆质疑,也有了“我比较喜欢第三种,因为第一种那么多文字,我感觉更像语文课,数学课应该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经典认同,还有了“我觉得方程有点像搭桥,只有在两边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中间的桥才能平,汽车才能过去”这样形象而稚气的描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规范的概括也自然地出现了。作为上课的教师,我欣喜学生有如此精彩的表达,他们精彩的表达让课堂变得灵动而不死板。   教学是有形的,教育是无痕的   黄爱华老师在听课后特别指出:“因为大家都喜欢第三种方式,另外两个孩子辛辛苦苦在黑板上写了半天,结果他们的表达基本上只成为被呈现的对象,而没有成为讨论的话题。如果我是那两个孩子,我的心里一定会有些失落!”多么细腻而深刻的观察!真是惭愧,我们更多地关注着教学技巧的有形,却忽视了教育的无痕!虽然第二天我特意在操场上跟那两个孩子进行了个别沟通,但黄老师的提醒也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如何处理好“展示分享”中呈现与交流的关系,兼顾每一个上台展示的孩子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上,我想教师应该继续追问: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三位同学都清晰地表达了天平左右平衡的关系,都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而这三种表达中,第一种表达更多的是用生活语言,第三种表达是用数学语言,而第二种表达恰恰是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的桥梁。通过追问“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既能帮助学生建立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联系,又能通过对比感受到数学语言比生活语言更简洁,同时还能避免厚此薄彼,兼顾到用生活语言表达的孩子的心理感受。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   从进入工作室那天起,尤其是在接到上课任务之后,几乎每一天我都收获着不一样的感动:为黄老师花周末休息的时间陪我备课而感动,为廖华老师在我忐忑时不断鼓励我而感动,为骆奇老师不断将自己的思考与我进行交流而感动,为刘传祥老师在网络不畅的情况下花两三个小时也要将评课录音传给我而感动,为春兰老师课后因深入思考而想要再上“认识方程”的研究热情而感动……想至此,心中涌动着温暖。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谁在一起。这些“谁”已然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我欣赏他们的热情,仰慕他们的学识,敬佩他们的研究态度。我庆幸与他们结识、与他们相处!从他们身上,我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长!   (本栏责编 肖 飞)

  课前研讨   突降大任——从忐忑不安到暗自庆幸   2012年4月,我有幸成为了黄爱华数学教学工作室的成员。一个月后,我接到黄老师要我承担课题研讨课的通知,忐忑从那一刻开始。黄老师是全国众多数学老师的偶像,在进入工作室之前,我远距离地欣赏着他幽默风趣、游刃有余的课堂;进入工作室之后,我近距离地感受着他为人的谦和、治学的严谨以及对工作近乎完美的追求。对“大问题”教学理解尚不透彻的我怀疑自己不能担此大任,担心我来工作室的第一堂公开研讨课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害怕自己竭尽全力也达不到黄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而当我将选好的课题“认识方程”报给黄老师时,我立刻收获了意外的惊喜,首先我收到了黄老师的“方程的意义”的备课笔记,然后我接到了廖华老师约我集体备课的电话。当黄老师跟我约定试教时间的时候,连我的同事都惊讶地感叹:“黄爱华要来听你试教!”是啊,能得到我们心目中大师级的人物的亲自指导是一件多么庆幸的事!我就在这众多的关爱中开始了备课。   试教研讨——在各抒己见中豁然开朗   5月29日下午是约好的试教时间,黄老师带着工作室其他几位成员如期而至。听完课后,大家围绕对方程文本的解读以及“大问题”如何问、如何导等话题展开了研讨。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设计了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问题的环节。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并把梳理出的“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方程就是等式吗”这三个“大问题”当作教学的主线。   除此之外,黄老师还对课堂教学中的诸多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从理念的认识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从导学的艺术到教学的语言,他都给出了建议。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想不仅是我,所有参与研讨的老师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课堂回放   2012年6月7日,第三次“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活动以我执教的研讨课“认识方程”开场。首先,我“以问导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雏形问题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逐步生成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三个“大问题”。即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方程就是等式吗。我将三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带着孩子们一起展开了对问题的研究和分享。   一、回顾“比轻重”,感受平衡与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一年级数学课本中的两幅图(天平两边物品质量相等)。   设计说明:“穿越时空”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引导学生用双手表示天平的平衡,旨在让学生通过肢体参与活动建立模型和等价的关系。   二、交流分享,初步感悟方程   在上述图中加入数据,形成下图:   师:把你看懂的意思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下来。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三个学生给出了三种写法:①4只虾的质量是200克,正好等于1只蟹的质量。3只鸡的质量是3000克,等于2只鹅的质量。②4只虾的质量=1只蟹的质量。3只鸡的质量=2只鹅的质量。③4x=200克。3x=3000克)   师:真厉害!三个同学的表达各不相同,你看懂了吗?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   生:我觉得第三种不对,别人会看不清楚,要交代一下x表示什么。   生:前一个x表示1只虾的质量,4x就表示4只虾的质量。   设计说明:“你看懂了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将自己原有的探究结果与展示的探究结果进行对照,提醒学生关注同伴的表现和思维过程,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又恰恰对展示结果进行了合理和必要的解释,帮助学生理清了思维。   师:现在清楚了吗?站在你的角度比较一下这三种表达方式,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跟你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第三种,因为它最科学、最简洁。虽然第二种也比较简洁,但我感觉第三种更有方程的感觉。   生:第一种和第三种我都喜欢,因为第三种跟我们以前学的知识“用字母表示数”有联系,看起来很简洁,一下子就能把所有的意思表达出来,就是3只鸡的质量等于2只鹅的质量。第一种用文字说明了什么等于什么,也很好。   生:我比较喜欢第三种,因为第一种那么多文字,我感觉更像语文课,数学课应该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   设计说明: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的表达也带领全班同学逐渐深入地理解知识,在喜欢与不喜欢的对比中,方程的特点和方程的简洁性呼之欲出。   师:喜欢第三种的举手!这么喜欢它,那还不赶紧写在你原来表达方式的旁边。老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来。怎么样?写起来是不是很方便、简洁?(生答略)你们最喜欢的这种简洁、方便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方程哦。现在假如隔壁班还没有学方程,他们班有个学生走进来了, 你要告诉他什么是方程。你会怎么讲?和同桌一起准备准备。   (学生活动和回答略)   师:对,方程就是给左右两边相等的两件事情搭座桥,用等号连起来。   (教师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设计说明:认识方程从用手势表示天平的平衡开始,接着用喜欢的方式记录天平平衡,然后比较不同的记录方式,再谈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最后书写方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独立思考、比较优化的过程,而这个经历都是在“什么是方程”的“大问题”的导向下一路走过来的。经历了这个过程后,再思考如果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学方程,你准备怎样告诉他什么是方程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形成整体印象,而学生有准备地进行表达可对整个教学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   三、读写方程,对比认识方程   引导学生看着两边平衡的天平,带着手势读出方程,体验天平两边质量相同。学生会读了,也就会写了,进而引导学生对等式、方程、不等式进行对照、比较、辨析,这样三者之间的关系得以明确,而且方程的概念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生活拓展,深刻领悟方程   通过两个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生活事件,在头脑中建立天平,帮助学生建模、化归。最后提出“方程究竟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后续研究问题。   课后反思   给孩子一个舞台,他能演绎无限的精彩   “提出问题”给孩子搭建了一个主动思考的舞台。“大问题”教学鼓励孩子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想象和思考,自由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梳理生成课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可以感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问题的质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积极。接下来,学生对“方程,方便”这一问题的舍弃和对“什么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用”等问题的保留,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真正有点“当家做主”的味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我想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就会得到增强。   “展示分享”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思考碰撞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有了“我觉得第三种不对,别人会看不清楚,要交代一下x表示什么”这样的大胆质疑,也有了“我比较喜欢第三种,因为第一种那么多文字,我感觉更像语文课,数学课应该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经典认同,还有了“我觉得方程有点像搭桥,只有在两边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中间的桥才能平,汽车才能过去”这样形象而稚气的描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规范的概括也自然地出现了。作为上课的教师,我欣喜学生有如此精彩的表达,他们精彩的表达让课堂变得灵动而不死板。   教学是有形的,教育是无痕的   黄爱华老师在听课后特别指出:“因为大家都喜欢第三种方式,另外两个孩子辛辛苦苦在黑板上写了半天,结果他们的表达基本上只成为被呈现的对象,而没有成为讨论的话题。如果我是那两个孩子,我的心里一定会有些失落!”多么细腻而深刻的观察!真是惭愧,我们更多地关注着教学技巧的有形,却忽视了教育的无痕!虽然第二天我特意在操场上跟那两个孩子进行了个别沟通,但黄老师的提醒也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如何处理好“展示分享”中呈现与交流的关系,兼顾每一个上台展示的孩子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上,我想教师应该继续追问: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三位同学都清晰地表达了天平左右平衡的关系,都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而这三种表达中,第一种表达更多的是用生活语言,第三种表达是用数学语言,而第二种表达恰恰是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的桥梁。通过追问“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既能帮助学生建立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联系,又能通过对比感受到数学语言比生活语言更简洁,同时还能避免厚此薄彼,兼顾到用生活语言表达的孩子的心理感受。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   从进入工作室那天起,尤其是在接到上课任务之后,几乎每一天我都收获着不一样的感动:为黄老师花周末休息的时间陪我备课而感动,为廖华老师在我忐忑时不断鼓励我而感动,为骆奇老师不断将自己的思考与我进行交流而感动,为刘传祥老师在网络不畅的情况下花两三个小时也要将评课录音传给我而感动,为春兰老师课后因深入思考而想要再上“认识方程”的研究热情而感动……想至此,心中涌动着温暖。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谁在一起。这些“谁”已然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我欣赏他们的热情,仰慕他们的学识,敬佩他们的研究态度。我庆幸与他们结识、与他们相处!从他们身上,我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长!   (本栏责编 肖 飞)


相关内容

  • 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A组总决赛辩词
  • 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A组总决赛辩词 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正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山大学) 反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世新大学) 立论陈词 正方 张君:顺境就是良好的境遇,逆境与之相对.人的成长指的是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及充分社会化的过程.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角色趋向成熟 ...

  • 话题作文[成长]
  • 以"成长"为话题作文 成长" 2.思路提示: .思路提示: (1)最常用的办法是可以采用诸如我们平常所写的<一件不平凡的事><一件令我难 )最常用的办法是可以采用诸如我们平常所写的<一件不平凡的事><一件令我难 . 忘的事>&l ...

  • 顺境与逆境
  • 顺境,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的成长有所帮助的的境遇,而人的成长,无非是指人在生理或心理上迈向成熟,成熟的标志,表现在外在,也表现在内在.外在而言,是人修完了该学的知识,有了一技之长,并能自食其力.内在而言,人的心性特点逐步养成,健全了对客观事物发展的认知体系,并有了独立自主的思想性格.相比之下,我方认为 ...

  • 成长的感动征文
  • 成长的感动征文2 等青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 --题记 时间就如同一条永远不知道疲倦的河流,就这样,我们从天真的少年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似乎一切就这样的顺其自然,只是那么一瞬间,当我们回想起儿时的歌谣,或是打开自己珍藏多年的日记本时,成长.这一 ...

  • [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
  • (转)<草房子>名著导读课堂实录及评点 2014-01-23 09:22:31|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时间:2009年10月25日 地点:江苏通州二甲中学 背景:应邀出席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多种课堂风格展示会,执教展示课. 师:读完<草房子>,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

  •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 篇一: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像书中最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更多文章上太原幼儿园哈福屋国际蒙特梭利幼 ...

  • 家长成长的四个阶段
  • 家长的成长阶段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好!我今天想先用2句话引出我们家长的成长问题: 1.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2.如果孩子有问题,100%是家长的问题. 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只要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就能天天向上:想要孩子没有问题,首先家长自身要没有问题. 这2句话已经得到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的 ...

  • 用叙事陪伴你的个人成长 吴熙娟(台湾) 上
  • 用叙事陪伴你的个人成长 吴熙娟(台湾) 上 用叙事陪伴你的个人成长   吴熙娟(台湾)上 2010年3月24日(在华夏心理)(逐字稿) 好!大家晚安!很高兴看到大家. 大家听得到吗?听得到,就好!很高兴可以和大家在一起.我昨天刚从台湾飞过来,休息了一个晚上,就觉得体力有恢复.今天很高兴可以看到你们, ...

  • 与银行共成长--播种.耕耘与收获
  • 播种.耕耘与收获 我与农合行共成长 大家好!我某某支行的某某某,是去年年底刚进行的新员工.在这里首先要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代表新员工发言. 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能收获什么,对于刚进行的我们来说,这句话更是意味深远.下面我谈下自己的两点感想: 扎根于农合行这片沃土,感受 ...

  • 有关逆境的辩论赛材料
  • 1 可以说: 没有火山中烈焰的烧烤,不经过任何考验,怎么可能炼造出真正的金刚石?钢铁也需要高温的烘烤才能锻造而成.人固然如此,要不断的经过考验才能积累经验以至成才.如果一直在一个平和的环境下,一个人只不过是一盘散沙罢了. 不信请读读历史.所有英雄好汉都是才水深火热的环境下 我的言语尚为稚嫩,请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