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有感

有时候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大学两年了,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中文从来不是自己的强项。虽然从小对中文有一种朦胧的仰望的喜爱,那也许是距离的原因吧。当阴差阳错到了大学读了中文之后,这份朦胧的喜爱也被对这所自己并不是很中意的大学的抱怨而越来越淡。志不在此,也没有办法。于是托福,GRE,寻找着另外的出路,企图在另外的更加sublime崇高化的国外大学中找到那份自己心目中对大学的美丽幻想。这里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的大学建筑,没有幻想中那种白发苍苍安详鸿儒似的老师,更没有那种自己心目种不可或缺的人文学术气氛。也许是对北方固有的偏见,更确切的应该是南方人那种心态吧,直到人到大三才开始重视我的大学。专业的时间贡献给了英语,学得最好的英语竟然都是自己自学的。而专业,以后当英语老师都应该比中文老师好很多吧。

今天看了这部友人推荐的书——《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记住了这句话,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此,每个本科生都应该与一位甚至几位大学教师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齐全的设备,有多少古

老的爬满爬山虎的教学楼,更重的是充分利用好更为宝贵的资源--周围的同学,老师。 书中提到了在哈佛里备受推崇的小组学习的模式。具体来说,对学业有困难,想丰富课余生活,和孤独感的学生来说,小组学习或者社团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前几日跟朋友聊起李安,说很有意思啊。他那样一个人,感觉没什么脾气。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但即便是他做错了什么事情别人也不忍心责备他。

今日看他的自传,他说 ;

1.自己自尊很低,受过很多不如意,总觉得技不如人。

2懂得太多的人容易“端着”,而创作做事反而需要的是勇敢地去打破规则。

3他自己是真正地喜欢做电影,也适合做电影。觉得做电影就是高兴的。不拍电影就像死人一样。

4做电影时敢尝试不同的东西。

所以他姿态放得低。每次拍片的机会都来之不易,所以才倍感珍惜。

在大学时听到其他同学讲理论讲得头头是道,而自己英文本来就不好,更寡言,摸索着怎么做。最终在做的时候运筹帷幄。

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想他做电影时,也许压根没想往奥斯卡冲击吧。听到自己得到金熊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害怕,觉得以后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烦恼。 今天听到一个好玩的段子。读书出国是为什么?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是为什么?赚大钱。那我现在给你一百万你还这么认真读书么?~~~还是会这么认真读书。其实我就想看看我学好英文的样子是怎样的。

何为美的生活?不过如此吧。

就像我们喜欢做菜,不是想成为大厨,而是单纯享受这个过程。如果最后因为常做,能做出好吃的菜给家人吃就更好了。事实上,好多厨子昨完就不想吃了,没力气吃了。 就像我们喜欢唱歌,不是想成为歌手,而是因为享受感情被抒发的那个感觉。如果我唱得这么差,还听我唱歌的人,那就真是我的真心朋友了。

就像你如果喜欢我,请不要是因为我适合结婚,不谈钱财,而是喜欢跟我在一起的感觉,我们可以一起聊天,可以一起相守。如果能一起一直走下去,就更好了。

读书也是,所以是因为想学的这门课真就国外才顶尖,那就去好好出国去享受读书的过程。如果能因为用心读而读得很不错,能学以致用就更好了。

不要太功利。

我想,对于内敛的中国人,或者说像我这样性格内向的女生来说,突然从高中那种束缚的生活变得完全自由,都会在刚入大学的时候感到或多或少的孤独感吧。不懂地怎么跟人相处,除了寝室的姐妹之外,认识的人也是屈指可数。习惯被安排的生活,课程怎么选,购物

怎么去,饭店怎么找,图书馆的资料怎么查阅,学期开始应该准备哪些笔记本,食堂开饭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没有模拟考试的期末考试应该怎么答题,都需要自己一点一点的去问。除此之外,更有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吧。学校的那么多社团,应不应该去参加?自己能不能行?在孤独的时候,也把这种孤独归因于自己的内向,对那种网上爬的假清高似的不屑,对麻烦的人际关系出自假文人的厌恶吧。骨子里那点点文人气隐约地向往地是那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潇洒。可是,忘了自己那是鸿儒了?更没有才高八斗的隐士那种潇洒的自信--相信自己的理念,坚守自己清贫的生活。而当自己关上一扇窗的时候,世界也关上了那扇窗。才发现自己总是进步那么的慢,自己逃不掉,走不出的还是这个世界。所以回到现实吧。书中提到的小组学习让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社团让学生找到兴趣上的朋友,我想,首先最好的就是给新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找到一种归属感。

莫泊桑在他的名篇《项链》中开头中说到:“世上的漂亮动人的女子,每每像是由于命运的差错似地,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我们现在要说的这一个正是这样。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到末了,她将将就就和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结了婚。”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是最好的时代。女性在各方面登上舞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自己可以花钱买花戴。物质可以完全独立,继而精神可以独立。

这又是最坏的时代。才发现这独立与自由是建立在跟男性对手的竞争与较劲中得来。才发现不但要负担旧观念中的贤良淑德,贤妻良母,又要撑起新时代的独立。

有时候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大学两年了,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中文从来不是自己的强项。虽然从小对中文有一种朦胧的仰望的喜爱,那也许是距离的原因吧。当阴差阳错到了大学读了中文之后,这份朦胧的喜爱也被对这所自己并不是很中意的大学的抱怨而越来越淡。志不在此,也没有办法。于是托福,GRE,寻找着另外的出路,企图在另外的更加sublime崇高化的国外大学中找到那份自己心目中对大学的美丽幻想。这里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的大学建筑,没有幻想中那种白发苍苍安详鸿儒似的老师,更没有那种自己心目种不可或缺的人文学术气氛。也许是对北方固有的偏见,更确切的应该是南方人那种心态吧,直到人到大三才开始重视我的大学。专业的时间贡献给了英语,学得最好的英语竟然都是自己自学的。而专业,以后当英语老师都应该比中文老师好很多吧。

今天看了这部友人推荐的书——《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记住了这句话,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此,每个本科生都应该与一位甚至几位大学教师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齐全的设备,有多少古

老的爬满爬山虎的教学楼,更重的是充分利用好更为宝贵的资源--周围的同学,老师。 书中提到了在哈佛里备受推崇的小组学习的模式。具体来说,对学业有困难,想丰富课余生活,和孤独感的学生来说,小组学习或者社团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前几日跟朋友聊起李安,说很有意思啊。他那样一个人,感觉没什么脾气。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但即便是他做错了什么事情别人也不忍心责备他。

今日看他的自传,他说 ;

1.自己自尊很低,受过很多不如意,总觉得技不如人。

2懂得太多的人容易“端着”,而创作做事反而需要的是勇敢地去打破规则。

3他自己是真正地喜欢做电影,也适合做电影。觉得做电影就是高兴的。不拍电影就像死人一样。

4做电影时敢尝试不同的东西。

所以他姿态放得低。每次拍片的机会都来之不易,所以才倍感珍惜。

在大学时听到其他同学讲理论讲得头头是道,而自己英文本来就不好,更寡言,摸索着怎么做。最终在做的时候运筹帷幄。

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想他做电影时,也许压根没想往奥斯卡冲击吧。听到自己得到金熊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害怕,觉得以后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烦恼。 今天听到一个好玩的段子。读书出国是为什么?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是为什么?赚大钱。那我现在给你一百万你还这么认真读书么?~~~还是会这么认真读书。其实我就想看看我学好英文的样子是怎样的。

何为美的生活?不过如此吧。

就像我们喜欢做菜,不是想成为大厨,而是单纯享受这个过程。如果最后因为常做,能做出好吃的菜给家人吃就更好了。事实上,好多厨子昨完就不想吃了,没力气吃了。 就像我们喜欢唱歌,不是想成为歌手,而是因为享受感情被抒发的那个感觉。如果我唱得这么差,还听我唱歌的人,那就真是我的真心朋友了。

就像你如果喜欢我,请不要是因为我适合结婚,不谈钱财,而是喜欢跟我在一起的感觉,我们可以一起聊天,可以一起相守。如果能一起一直走下去,就更好了。

读书也是,所以是因为想学的这门课真就国外才顶尖,那就去好好出国去享受读书的过程。如果能因为用心读而读得很不错,能学以致用就更好了。

不要太功利。

我想,对于内敛的中国人,或者说像我这样性格内向的女生来说,突然从高中那种束缚的生活变得完全自由,都会在刚入大学的时候感到或多或少的孤独感吧。不懂地怎么跟人相处,除了寝室的姐妹之外,认识的人也是屈指可数。习惯被安排的生活,课程怎么选,购物

怎么去,饭店怎么找,图书馆的资料怎么查阅,学期开始应该准备哪些笔记本,食堂开饭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没有模拟考试的期末考试应该怎么答题,都需要自己一点一点的去问。除此之外,更有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吧。学校的那么多社团,应不应该去参加?自己能不能行?在孤独的时候,也把这种孤独归因于自己的内向,对那种网上爬的假清高似的不屑,对麻烦的人际关系出自假文人的厌恶吧。骨子里那点点文人气隐约地向往地是那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潇洒。可是,忘了自己那是鸿儒了?更没有才高八斗的隐士那种潇洒的自信--相信自己的理念,坚守自己清贫的生活。而当自己关上一扇窗的时候,世界也关上了那扇窗。才发现自己总是进步那么的慢,自己逃不掉,走不出的还是这个世界。所以回到现实吧。书中提到的小组学习让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社团让学生找到兴趣上的朋友,我想,首先最好的就是给新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找到一种归属感。

莫泊桑在他的名篇《项链》中开头中说到:“世上的漂亮动人的女子,每每像是由于命运的差错似地,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我们现在要说的这一个正是这样。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到末了,她将将就就和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结了婚。”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是最好的时代。女性在各方面登上舞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自己可以花钱买花戴。物质可以完全独立,继而精神可以独立。

这又是最坏的时代。才发现这独立与自由是建立在跟男性对手的竞争与较劲中得来。才发现不但要负担旧观念中的贤良淑德,贤妻良母,又要撑起新时代的独立。


相关内容

  •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
  • 读<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好书,它的名字叫做<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他对我的感触很深很深.在幼年的时候,父母长辈就对我们说世上的名校,当然,哈佛大学总是名列前茅.所以哈佛大学是每一个学生的梦想.这所大学为世界培养出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人才.那时候的我没学过 ...

  •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
  •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 在经推荐读了<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后,心里顿时涌起了无数波澜.大学,究竟应该如何度过. 在这本书中有着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和切实可行的建议,未在校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从而拥有一段充实.生动的大学经历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谋篇布局条理清晰.在第一 ...

  • 读哈佛女孩刘亦婷有感
  • 读哈佛女孩刘亦婷有感 寒假,为了增强意志,更加有计划.有信心地学习,妈妈给我带回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知道它的分量.这本书讲述刘亦婷18年以来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的努力以及她申请到哈佛大学读书的故事,这其间,,有老师对她的鼓励,同学对她的关心,父母对她的教诲,当然 ...

  • 海伦凯勒故事读后感
  • 海伦凯勒故事读后感(一) 我读了<海伦凯勒的故事>的一本书.书中写了主人公海伦凯勒出生不到两年,就丧失了视力与听力,生活在不折不扣的黑暗与寂静中,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莫的世界里,她敢于同命运相抗争,自强不息,用顽强的毅力学习知识.经过努力奋斗,成为着名作家和教育家.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 ...

  • 读[海伦凯勒]有感作文
  • 读<海伦凯勒>有感作文(1) 读<海伦·凯勒>有感 栖霞中国水泥厂小学  王瑶 <海伦·凯勒>写的是一个真实.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一口气读完了它,从中受到了许多教益. 这本书记述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一生.海伦一岁半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 ...

  • 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教案
  • <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教案 导墅中心校 蔡书琴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歌曲的节奏等要素,正确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提高演唱能力 3.通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激出学生们对快乐童年的回忆. 教学重点:正确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欢快.活泼地情绪 教学难点:顿音.切分节奏.休止符等 ...

  • 摆脱过去的阴影
  • 摆脱过去的阴影 很多时候,我们所承受的压力都是内在的.我们的心灵随时都在面临着压力和痛苦的困扰."弓满易折,月满易亏",对待人生中的压力和挫折,我们要善于调适自我,及时为自己的心灵"减负",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实力. 当你感到有压力时,不妨把烦恼和苦痛都当成废弃 ...

  • 思想汇报:观军博有感
  • 尊敬的党组织 上月末,我跟随公司团支部在军事博物馆参观了<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展览分为"战略转移踏征程""伟大转折定航向""浴血奋战勇向前""革命理想高于天"&q ...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感
  • 文/梁欣然 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海伦·凯勒热爱生命的故事. 她在一场可怕的疾病中,永远的看不见东西,听不到声音了.她多么希望再能看到美丽的景色,美妙的声音.于是她用触觉代替了视觉,用心灵感触到每一样事物的美好.她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用那双明亮的眼睛看看周围关心.帮助陪伴她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