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复习资料下册

八 年 级 下 册 学 习 资 料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时间地点:1949年9月 北平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 内容:)制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国旗、国歌、国都、采用公元纪年 准)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备工

作中央人民政时间地点: 10月1日下午2时,北京

府第一次全

体会议 内容:)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新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总司令。 国 成成立: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立

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历史 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国家的主人; 意义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 争取解放的斗争。

时间:1951年 西藏 代表人物:阿沛·阿旺晋美、十世班禅 和平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解放 (1)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2)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3)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时间: 1950.10.25(此后,每年的10月25日成为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巩固

权 目的:保家卫国,支援朝鲜 军队: 彭德怀领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等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结果:1953.7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代表克拉克——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 胜利的原因: 1)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2)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 3)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4)战争的正义性

: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2)提高了新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3)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

国的时代过去了; 4)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 5)鼓舞

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1)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权 2)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时间:1950----1952年底 措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 土 地

土改的实质: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以并未改变

私有制,只是从地主私有转变为农民私有。(土地公有制并未建立起来)

(1)使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消灭了地主阶级

意义 (2)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

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特点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而不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生产资料仍以私有制为主。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

● 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 54门礼炮齐鸣28响:

54象征着中国从五四运动考试,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代表参加政协会议的54个单位;代表当时的54个民族。

28象征着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28年,终于赢得革命的胜利。(1921年中共一大,共产党诞生)

●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年以来:代表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1946年,蒋介石公开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代表人物:董存瑞等

三十年以来:代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代表人物:李大钊等

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代表民主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代表人物:关天培、邓世昌等

● 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认识

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得以实现,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一个表现,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明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

● 请用史实证明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2、清朝确立了中央政权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协商,于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

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改造)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 1953年——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

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

2)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第一一辆汽车;

个3)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成4)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年5)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计,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就6)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划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7)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

到加强

8)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1953年——1956年

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必要性:土改以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

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农 方针:政府引导,走集体化道路

业 社会 主义 时期 1953 | 1956 经 方法: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好处:互补互足 过程:初级社高级社 1956三 当时农民意愿) 改 造 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达到高潮) 实行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资本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全行业公私合营) (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发工商业 展过程 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

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政治:

时间:1954年9月 北京 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背景:20世纪50年代,世界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

时间:1956年9月

内容: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原因: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②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③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 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索 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 中 的

原因:)党的“左”倾错误,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 失

化运动(主要原因); 误

2)自然灾害; 三年3)苏联撕毁合同; 经济 困难 措施:1961年春(周恩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结果:取得明显成效,1964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①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

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要立足本国国情,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全面建设社会主)大庆油田建成实现原油和石油全部自给,结束了洋油时代;

义时期的成就:

)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英雄模范: 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铁人”;邓稼先——两弹元勋;

焦裕禄——县委书记(被称颂为党的好干部);雷锋(被称为党的好战士)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全面 建设 社会 主义 时期| 1966

●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及历史经验是什么?

(1)原因: 1)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 2)党和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资金之多、力量之大是空前的。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发扬了民主、团结,鼓舞了全国人民积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历史经验: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政府要高度重视,措施要得力,要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饿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经济建设环境。

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

义复辟的危险。

开始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967年1月,伤害王洪文夺权,由此引发了“一月风暴”,全国出现了动乱局面

2)刘少奇受到迫害,被诬为“叛徒、内奸”,开除出当,并被迫害至死,成为文革

林彪、 江青 3)1970年至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反革

命集 ( 张春桥、江青、王洪文、姚文元)借批林彪, 团的 4)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活动

5)“四人帮”镇压了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967年2月所谓的“二月逆流” 党和2)1971年9月13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3)1976年四五运动 的抗4)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 战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文化 大革 命时 期 1966 | 1976 概 况

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

严重灾难的内乱。

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

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

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教训)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应放在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生产,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必须正确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

反对个人崇拜,健全民主与法制。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央领导人坚持“左”的知道思想,提出“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

标志:时间:1978年底 北京

十一

届三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中全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会 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民主

与法

制建

设的

加强 、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平反冤假错案——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意义: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

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改革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2)1984年,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

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沿海城市

3)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

4)1988年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1992年,开放5个内陆城市: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重庆

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新时期改 革 开 放 对外 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

有中

国特

主义 (2)十三大:(1987年) 1)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南巡讲话(1992年)极大地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发展。

(4)十四大:——(1992年)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5)十五大:——1997年,(江泽民)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十六大:——2002年,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四项基本原则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思想)

2、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 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

②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邓小平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时又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④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⑤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⑥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步?每一部变革的原因和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是应遵循什么原则?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请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不同政策)

1、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①土地改革是因为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迅速发展。

②农业合作化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符合个体劳动的需要,内容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又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个别领导人急于求成错误发动,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中央总结了公社化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改革决策,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在制定经济政策是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点:

土地改革是1950年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是1952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格局: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

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1、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

政治 2、时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 民族区域 3、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

藏)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自治

4、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民 族结

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济 各民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族共 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同发 展 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些地区经

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香港、澳门和台湾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提出: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 一国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背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成功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全国人民的期盼

进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澳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回归

国 统一 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A.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 B.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1995年,提出“江八点”

台湾的态度:一方面,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进行

与大陆的“三通”(通邮、通航、通商),两岸民间组织也开始了各方面海峡

两岸 的密切对话,积极推动祖国统一。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却利用国际形势的 变化,同外国反华势力勾结起来高“台独。 往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日益 2、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九二共识”) 3、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交往 4、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

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 识。海峡两岸关系得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汪辜会谈)

● 香港被割占的历史:A、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B、通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C、1898年租借新界

● 澳门被割占的历史:A、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B、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C、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 香港澳门回归的认识与感受

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关系血浓于水;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 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台独分子妄图分裂祖国,搞台独。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史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请你以历朝有关的史实进行说明。

(1)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开始了大陆与台湾的大规模交往。

(2)隋朝:朱宽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流求)

(3)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求(今台湾)。

(4)清朝: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康熙时,台湾归于清朝版图,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5)二战后:日本投降后,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 为实现台湾的回归,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努力?

为实现祖国统一的神圣目标,我们国家应该: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为遏止台独分裂势力,反对委过势力干涉台湾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2)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反对“台湾独立” “一中一台” “两个中国”。 3)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争取和平统一,但步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 5)积极发展两岸关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青少年要: 1)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坚决支持和拥护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 2)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坚决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3)努力学习,依法服兵役,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 对台湾统一前景的认识(看法)

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使我们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们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海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北海、南海、东海 军 发展: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不久,又装备了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90年代后,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建立:人民空军是陆军的基础上建立

空世纪50年代,拥有各种飞机3000多架。抗美援朝,战绩辉煌(空军英雄蒋道平) 军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各种型号飞机。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导弹 建立:1957年,我国导弹部队组建。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部队

发展:几十年不断发展扩大,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导弹

国 防建 设

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1953中印两国谈判时,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同两国领导人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5)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70

就 (1)中美关系 正常化 过 程 1)1971年,美国兵乓球队正式访华。(被称为兵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 2)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3)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4)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0年 代 外 交 成 就 外 交

就 (2)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1)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90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会议通过〈上海共识〉。意义(特点):这是中国年代 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后外

交成 2)2001年,中俄等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组就 织(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

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

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955

1、性质(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贡献(意义):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强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社会生活 、核技术: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3)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4)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2、航天技术: 1)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

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3)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4)2006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

3、农业科技: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世界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4、1994年,当今世界第一大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5、《863计划纲要》提出: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涉及领域: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

、我国生物技术步入国际先进前列,1996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居发展人口大国前列。

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对未来”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首倡“希望工程”。

育 1、 文学的繁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 艺术的发展:影视艺术、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迅速发展。 3、 走向体育强国: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如:中国第一个男子兵乓球单打冠军是容国才;中国第一个奥运会冠军是许海峰;中国女排创下世界大赛中“五连冠记录”;第27届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总数第三。 4、 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5、2008年,中国举办第29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衣: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衣食: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 人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们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行生的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居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活变行: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方迁 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式

的用: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旧四大件)。 变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化

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11 科技教与文化、社会生活 教

八 年 级 下 册 学 习 资 料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时间地点:1949年9月 北平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 内容:)制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国旗、国歌、国都、采用公元纪年 准)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备工

作中央人民政时间地点: 10月1日下午2时,北京

府第一次全

体会议 内容:)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新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总司令。 国 成成立: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立

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历史 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国家的主人; 意义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 争取解放的斗争。

时间:1951年 西藏 代表人物:阿沛·阿旺晋美、十世班禅 和平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解放 (1)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2)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3)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时间: 1950.10.25(此后,每年的10月25日成为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巩固

权 目的:保家卫国,支援朝鲜 军队: 彭德怀领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等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结果:1953.7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代表克拉克——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 胜利的原因: 1)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2)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 3)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4)战争的正义性

: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2)提高了新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3)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

国的时代过去了; 4)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 5)鼓舞

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1)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权 2)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时间:1950----1952年底 措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 土 地

土改的实质: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以并未改变

私有制,只是从地主私有转变为农民私有。(土地公有制并未建立起来)

(1)使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消灭了地主阶级

意义 (2)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

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特点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而不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生产资料仍以私有制为主。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

● 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 54门礼炮齐鸣28响:

54象征着中国从五四运动考试,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代表参加政协会议的54个单位;代表当时的54个民族。

28象征着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28年,终于赢得革命的胜利。(1921年中共一大,共产党诞生)

●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年以来:代表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1946年,蒋介石公开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代表人物:董存瑞等

三十年以来:代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代表人物:李大钊等

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代表民主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代表人物:关天培、邓世昌等

● 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认识

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得以实现,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一个表现,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明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

● 请用史实证明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2、清朝确立了中央政权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协商,于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

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改造)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 1953年——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

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

2)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第一一辆汽车;

个3)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成4)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年5)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计,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就6)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划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7)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

到加强

8)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1953年——1956年

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必要性:土改以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

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农 方针:政府引导,走集体化道路

业 社会 主义 时期 1953 | 1956 经 方法: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好处:互补互足 过程:初级社高级社 1956三 当时农民意愿) 改 造 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达到高潮) 实行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资本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全行业公私合营) (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发工商业 展过程 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

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政治:

时间:1954年9月 北京 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背景:20世纪50年代,世界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

时间:1956年9月

内容: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原因: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②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③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 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索 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 中 的

原因:)党的“左”倾错误,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 失

化运动(主要原因); 误

2)自然灾害; 三年3)苏联撕毁合同; 经济 困难 措施:1961年春(周恩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结果:取得明显成效,1964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①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

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要立足本国国情,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全面建设社会主)大庆油田建成实现原油和石油全部自给,结束了洋油时代;

义时期的成就:

)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英雄模范: 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铁人”;邓稼先——两弹元勋;

焦裕禄——县委书记(被称颂为党的好干部);雷锋(被称为党的好战士)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全面 建设 社会 主义 时期| 1966

●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及历史经验是什么?

(1)原因: 1)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 2)党和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资金之多、力量之大是空前的。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发扬了民主、团结,鼓舞了全国人民积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历史经验: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政府要高度重视,措施要得力,要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饿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经济建设环境。

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

义复辟的危险。

开始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967年1月,伤害王洪文夺权,由此引发了“一月风暴”,全国出现了动乱局面

2)刘少奇受到迫害,被诬为“叛徒、内奸”,开除出当,并被迫害至死,成为文革

林彪、 江青 3)1970年至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反革

命集 ( 张春桥、江青、王洪文、姚文元)借批林彪, 团的 4)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活动

5)“四人帮”镇压了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967年2月所谓的“二月逆流” 党和2)1971年9月13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3)1976年四五运动 的抗4)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 战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文化 大革 命时 期 1966 | 1976 概 况

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

严重灾难的内乱。

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

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

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教训)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应放在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生产,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必须正确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

反对个人崇拜,健全民主与法制。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央领导人坚持“左”的知道思想,提出“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

标志:时间:1978年底 北京

十一

届三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中全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会 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民主

与法

制建

设的

加强 、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平反冤假错案——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意义: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

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改革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2)1984年,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

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沿海城市

3)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

4)1988年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1992年,开放5个内陆城市: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重庆

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新时期改 革 开 放 对外 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

有中

国特

主义 (2)十三大:(1987年) 1)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南巡讲话(1992年)极大地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发展。

(4)十四大:——(1992年)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5)十五大:——1997年,(江泽民)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十六大:——2002年,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四项基本原则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思想)

2、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 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

②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邓小平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时又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④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⑤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⑥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步?每一部变革的原因和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是应遵循什么原则?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请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不同政策)

1、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①土地改革是因为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迅速发展。

②农业合作化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符合个体劳动的需要,内容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又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个别领导人急于求成错误发动,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中央总结了公社化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改革决策,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在制定经济政策是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点:

土地改革是1950年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是1952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格局: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

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1、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

政治 2、时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 民族区域 3、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

藏)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自治

4、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民 族结

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济 各民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族共 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同发 展 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些地区经

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香港、澳门和台湾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提出: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 一国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背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成功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全国人民的期盼

进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澳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回归

国 统一 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A.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 B.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1995年,提出“江八点”

台湾的态度:一方面,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进行

与大陆的“三通”(通邮、通航、通商),两岸民间组织也开始了各方面海峡

两岸 的密切对话,积极推动祖国统一。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却利用国际形势的 变化,同外国反华势力勾结起来高“台独。 往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日益 2、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九二共识”) 3、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交往 4、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

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 识。海峡两岸关系得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汪辜会谈)

● 香港被割占的历史:A、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B、通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C、1898年租借新界

● 澳门被割占的历史:A、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B、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C、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 香港澳门回归的认识与感受

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关系血浓于水;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 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台独分子妄图分裂祖国,搞台独。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史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请你以历朝有关的史实进行说明。

(1)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开始了大陆与台湾的大规模交往。

(2)隋朝:朱宽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流求)

(3)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求(今台湾)。

(4)清朝: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康熙时,台湾归于清朝版图,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5)二战后:日本投降后,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 为实现台湾的回归,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努力?

为实现祖国统一的神圣目标,我们国家应该: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为遏止台独分裂势力,反对委过势力干涉台湾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2)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反对“台湾独立” “一中一台” “两个中国”。 3)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争取和平统一,但步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 5)积极发展两岸关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青少年要: 1)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坚决支持和拥护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 2)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坚决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3)努力学习,依法服兵役,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 对台湾统一前景的认识(看法)

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使我们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们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海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北海、南海、东海 军 发展: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不久,又装备了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90年代后,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建立:人民空军是陆军的基础上建立

空世纪50年代,拥有各种飞机3000多架。抗美援朝,战绩辉煌(空军英雄蒋道平) 军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各种型号飞机。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导弹 建立:1957年,我国导弹部队组建。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部队

发展:几十年不断发展扩大,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导弹

国 防建 设

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1953中印两国谈判时,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同两国领导人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5)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70

就 (1)中美关系 正常化 过 程 1)1971年,美国兵乓球队正式访华。(被称为兵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 2)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3)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4)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0年 代 外 交 成 就 外 交

就 (2)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1)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90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会议通过〈上海共识〉。意义(特点):这是中国年代 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后外

交成 2)2001年,中俄等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组就 织(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

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

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955

1、性质(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贡献(意义):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强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社会生活 、核技术: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3)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4)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2、航天技术: 1)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

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3)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4)2006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

3、农业科技: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世界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4、1994年,当今世界第一大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5、《863计划纲要》提出: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涉及领域: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

、我国生物技术步入国际先进前列,1996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居发展人口大国前列。

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对未来”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首倡“希望工程”。

育 1、 文学的繁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 艺术的发展:影视艺术、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迅速发展。 3、 走向体育强国: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如:中国第一个男子兵乓球单打冠军是容国才;中国第一个奥运会冠军是许海峰;中国女排创下世界大赛中“五连冠记录”;第27届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总数第三。 4、 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5、2008年,中国举办第29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衣: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衣食: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 人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们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行生的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居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活变行: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方迁 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式

的用: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旧四大件)。 变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化

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11 科技教与文化、社会生活 教


相关内容

  • 初中课程教学视频辅导
  • 初一课程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初一生物上册实验教程(苏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教程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讲座 人教版七年级下英语教程 初一语文新课标教程 七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辅导 七年级英语学习方法视频教程 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上册视频 人教版七 ...

  • 初中英语补习教学大纲
  • 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1.对音标和音标的拼读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2.熟练掌握初一上下册的单词和课文 3.熟记初二上册前六个模块的单词意思 4.通过做题掌握解题技巧 总体教学内容:教授48个音标以及单词的拼读:地毯式把初一上下册的单词和课文详细过一遍:辅以初一上册的五三练习册,着重讲解阅读的解题技巧. ...

  • 八年级初二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 学校 201 ------201 学年度第二学期 初二生物 教 学 计 划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突破口,使生物教学更符合学生发 ...

  •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
  •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 一.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26课<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 (11)虽席地不容闲( )( )( ) (12)吴儿善泅者数百( ) (13)方其远出海门( ) 29课<湖心亭看雪> (1) ...

  •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资料_作文练习2
  • 八年级语文作文 一.话题作文 同学们正处在独立人格形成的时期,正学着尊重别人.尊重很容易做到:得到帮助时说声谢,妨碍别人时道句歉:为演出的成功鼓掌,为同学的进步喝彩:一句问候,一声再见„„尊重也容易被人忽视:遭人冷落,被人揭短:恶语触怒他人,讥讽同学弱点„„总之,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人尊重是一种幸 ...

  • 初二下册期中测试复习卷1
  • 1.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4),则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是 . 2.若函数y= -2x是正比例函数,则m的值是 . 3.已知一次函数y=kx+5的图象经过点(-1,2),则k= . 4.已知y与x成正比例,且当x=1时,y=2,则当x=3时,y =____ . 5.点P(a,b)在第 ...

  • 初二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 初二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初二第二学期物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吃力,如何把本学期的课程上好,让学生学好就成为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心.我根据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分析情况制定了工作计划. 一.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能力,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2.更新教学观念,钻 ...

  •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
  • 初二语文期末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 一.★<渔家傲>(范仲淹)P62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雁去 "(限2个字). 2.上片以" 异 "字统领,描写了" 衡阳雁去 "." 四面边声 " ...

  • 初二语文下册说课稿再塑生命
  • <再塑生命>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主题. (2)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价值: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作者 ...

  • 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 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