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6、古人以俭为美德。 7、霓为衣兮风为马。 8、君既为府吏。 9、十七为君妇。 10、自名为鸳鸯。 11、冥有鱼,其名为鲲。 1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3、非为织作迟。 14、为秦宫人。 15、为仲卿母所遣。

1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8、公为我献之。 19、阿母为汝求。 20、慎勿为妇死。 21、如姬为公子泣。 2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3、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一、用法归纳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独其为文犹可识 7、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9、距其院东五里 10、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1、其皆出于此乎? 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3、国无主,其能久乎? 14、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6、吾其还也 1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1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9、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2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2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 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 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一、用法归纳

3、奉之弥繁。 4、汝识之乎?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8、余之力尚足以入。

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3、顷之,烟炎张天。 14、蚓无爪牙之利。

1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夫晋,何厌之有。 19、杳不知其所之也 20、壮士!——赐之卮酒

2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一、用法归纳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⑧君幸于赵王。

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⑴燕王欲结于君。 ⑵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 (14)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一、用法归纳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8、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用法归纳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 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 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8个虚词练习题答案汇总

“以”

一、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动词“以为”“认为”;4动词“任用”; 5、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动词“率领”;6动词“做”;7农民有卖孩子的,动词“有”;8—10介词“因为”“由于”;11—12介词“在,从”;13—15介词“拿,用,把,凭”;16—17介词“按照”;18高祖用自己的英明神武打下江山介词“依靠”;19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去()介词“凭借……的身份”;20连词,表并列;21-22连词,表因果;23连词,表修饰;24—25连词,表目的“来,用来”;26表承接;27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 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副词,通“已”,已经。28、介词,因此 二、BG(A目的连词 B 把 C 并列连词 D 顺承连词 E 因为 F 凭借 G 把 H 在)

“为”

一、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动词,做、干;2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3动词,制作;4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5动词,治理;6—7动词,当作、作为;8—9动词,身为、成为;10—11动词,叫做;12、替国家管理钱财,不能算作设法生财。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13动词,是;14动词,成为;15—16介词,表被动;17、是什么原因(让你)谨守美好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语气助词,呢; 18—19介词,替、给;20介词,为了;21介词,向、对;22连词,因为。23、介词,替。 二、CD(A因为 B 是 C 对,向 D 对,向 E 为了 F 呢 G“为所”表被动

“其”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3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4、指示代词,那;5—6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7第一人称代词“我”;8—9指示代词“那”“那些”;10、连词,是……是……还是……; 11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12表示祈使语气“一定”;13—15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16表示商量语气,“还是”;17-18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19—21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二、B(①他的 ②其中的 ③那 ④那 ⑤其中的 ⑥他,他们 ⑦我,自己 ⑧他,他们) ⑨大概

“之”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动词“到……去”;3—5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6指示代词“这”;7—9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0—1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助词,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4—16定语后置的标志;17—18宾语提前的标志;19、动词,去,往,到;20、代词,他(指樊哙) ;21、代词,知识;22、我是市井中的屠夫,公子你却多次看望我。代词,我。

二、BF(A这 B 助词,提前宾语 C 往,到……去 D 助词,不译 E 取独 F 助词,提前宾语)

“而”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7连词,表并列“和”“并且”;8—9连词,表转折“却”;10—11连词,表递进“而且”;12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3—14连词,表假设“如果”(国君如果傲慢待人便会失去国家) ;15连词,表因果“因而”;16代词,通“尔”,“你”“你的”;17时间副词词尾,助词。18、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

二、1.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于”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楚国在土地方面是有余的, 但在人民方面是不足的。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14、介词,给;15、介词,向,对,对于

二、AC(A被 B 比 C 被 D 引进对象)

“所”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名词,场所、位置;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他(相应)的位置。4—5“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6—7“所”字结构做定语;8—10“为……所”表被动;11—12“所以”,表原因;13—14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我用来礼待侯赢的方法已经足够完备了;15、于大庭广众之中,不应该有所拜访的人。所……的人;16“座、套”;17、表示原因。

(二)CD(A地方 B 助词, 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且”

一、1、连词,表递进,况且 2、连词,表递进,况且 3、连词,表并列,并且 4、连词,表并列,又 5、连词,表让步,尚且 6、连词,表让步,尚且

7、副词,将要 8、副词,将要 9、副词,暂且 10、副词,暂且 11、副词,将要 12、助词,发语词 13连词,表转折续 14、连词,表递进关系 二、E 与F 相同,都是副词,译为“将,将要”

“则”

一、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名词,准则、法则;或聚首、或离散、或消亡、或休息,那里有一定的规则呢?贾谊《鹏鸟赋》,2名词,等级;《坤》:《易》篇名。高下:谓地形。九则: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3准则,榜样;4—5副词,就是、乃; 8—9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0—11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如今如果诸侯军来, 恐怕沛公不能够占有关中。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 便经常导致灭亡。;12—13连词,就,表并列;14—15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

二、AE(A就,承接连词 B 乃,是、就是,表判断 C 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 却,转折连词 E 就,承接连词)

“乎”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表测度,可译为“吧”。看见景物而抒发的感情, 应该会有所不同吧! 。9形容词词尾。10介词,相当于“于”。

二.D(①比 ②助词,表疑问语气 ③助词,表揣测语气 ④词尾)

“者”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人、的事情”等;(使用叶的草药要在叶子刚长成时采摘,使用芽的草药自然要遵从传统的说法做法,使用花的草药,要在花刚开始采摘,使用果实的草药,要果实成熟时采摘)

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9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0—11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2—13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 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 判定语气)

“与”

一、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疑问;2表反诘;3—4动词,参加。(诸侯只能获得居官食禄, 不参与国家政事);5—6动词,给予;7动词,亲近;8动词,交往;9动词,赞同;10动词,对付;11动词,帮助;12动词,等待;13—14介词,同、跟;15—16连词,和、与。

二、DF(A替 B 连词,和 C 动词,亲附,结交D 语气助词,表疑问 E 介词,和,跟 F 语气助词,表疑问)

“因”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句“依照、根据”;2句“依靠、凭借”;3、4句“趁着,趁此”;5句“通过,经由”;6、7句“因为,由于”;8、9句“于是,就;因而”;

二、ACE(A于是、就 B 趁机 C 于是、就 D 凭借 E 于是、就 F 通过)

“也”

一、解释句中“也”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4-5.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6-8.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9-1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13-1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15.表示感叹语气的。16-17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18【……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19-20【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21【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二、A 、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 助词,表判定语气 C 表停顿 D 助词,表疑问语气)

“焉”

一、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相当于“之”;11—12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4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二、AF(A词尾,…的样子 B 之,他 C 哪里 D 兼词,于之 E ,反问语气,呢 F,同A)

“若”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如同、像、相似”;3—4比得上;6—7“你、你的”; 14—15“才”;8—10表假设“假如,如果”;11—12或、或者;13表近指,“这样、如此”; 14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 二、C(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 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你)

“乃”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表示顺承,译为“才”。5—6.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7—8.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 B 是 C 竟然,却 D 才 E 就 F 这样 G 才 H 你的)

“何”

一、

1-2、作疑问代词 “为什么”“什么原因”。3疑问代词,作前置的宾语,译作“哪里”。4、疑问代词,用作定语。译作“什么”。5-6、副词: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7-9、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10-11、复音虚词,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2-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14“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二、3.D(A怎么 B 什么,宾语 C 什么,定语 D 为什么 E 多么)

6、古人以俭为美德。 7、霓为衣兮风为马。 8、君既为府吏。 9、十七为君妇。 10、自名为鸳鸯。 11、冥有鱼,其名为鲲。 1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3、非为织作迟。 14、为秦宫人。 15、为仲卿母所遣。

1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8、公为我献之。 19、阿母为汝求。 20、慎勿为妇死。 21、如姬为公子泣。 2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3、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一、用法归纳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独其为文犹可识 7、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9、距其院东五里 10、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1、其皆出于此乎? 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3、国无主,其能久乎? 14、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6、吾其还也 1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1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9、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2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2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 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 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一、用法归纳

3、奉之弥繁。 4、汝识之乎?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8、余之力尚足以入。

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3、顷之,烟炎张天。 14、蚓无爪牙之利。

1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夫晋,何厌之有。 19、杳不知其所之也 20、壮士!——赐之卮酒

2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一、用法归纳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⑧君幸于赵王。

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⑴燕王欲结于君。 ⑵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 (14)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一、用法归纳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8、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用法归纳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 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 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8个虚词练习题答案汇总

“以”

一、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动词“以为”“认为”;4动词“任用”; 5、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动词“率领”;6动词“做”;7农民有卖孩子的,动词“有”;8—10介词“因为”“由于”;11—12介词“在,从”;13—15介词“拿,用,把,凭”;16—17介词“按照”;18高祖用自己的英明神武打下江山介词“依靠”;19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去()介词“凭借……的身份”;20连词,表并列;21-22连词,表因果;23连词,表修饰;24—25连词,表目的“来,用来”;26表承接;27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 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副词,通“已”,已经。28、介词,因此 二、BG(A目的连词 B 把 C 并列连词 D 顺承连词 E 因为 F 凭借 G 把 H 在)

“为”

一、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动词,做、干;2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3动词,制作;4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5动词,治理;6—7动词,当作、作为;8—9动词,身为、成为;10—11动词,叫做;12、替国家管理钱财,不能算作设法生财。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13动词,是;14动词,成为;15—16介词,表被动;17、是什么原因(让你)谨守美好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语气助词,呢; 18—19介词,替、给;20介词,为了;21介词,向、对;22连词,因为。23、介词,替。 二、CD(A因为 B 是 C 对,向 D 对,向 E 为了 F 呢 G“为所”表被动

“其”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3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4、指示代词,那;5—6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7第一人称代词“我”;8—9指示代词“那”“那些”;10、连词,是……是……还是……; 11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12表示祈使语气“一定”;13—15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16表示商量语气,“还是”;17-18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19—21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二、B(①他的 ②其中的 ③那 ④那 ⑤其中的 ⑥他,他们 ⑦我,自己 ⑧他,他们) ⑨大概

“之”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动词“到……去”;3—5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6指示代词“这”;7—9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0—1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助词,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4—16定语后置的标志;17—18宾语提前的标志;19、动词,去,往,到;20、代词,他(指樊哙) ;21、代词,知识;22、我是市井中的屠夫,公子你却多次看望我。代词,我。

二、BF(A这 B 助词,提前宾语 C 往,到……去 D 助词,不译 E 取独 F 助词,提前宾语)

“而”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7连词,表并列“和”“并且”;8—9连词,表转折“却”;10—11连词,表递进“而且”;12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3—14连词,表假设“如果”(国君如果傲慢待人便会失去国家) ;15连词,表因果“因而”;16代词,通“尔”,“你”“你的”;17时间副词词尾,助词。18、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

二、1.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于”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楚国在土地方面是有余的, 但在人民方面是不足的。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14、介词,给;15、介词,向,对,对于

二、AC(A被 B 比 C 被 D 引进对象)

“所”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名词,场所、位置;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他(相应)的位置。4—5“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6—7“所”字结构做定语;8—10“为……所”表被动;11—12“所以”,表原因;13—14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我用来礼待侯赢的方法已经足够完备了;15、于大庭广众之中,不应该有所拜访的人。所……的人;16“座、套”;17、表示原因。

(二)CD(A地方 B 助词, 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且”

一、1、连词,表递进,况且 2、连词,表递进,况且 3、连词,表并列,并且 4、连词,表并列,又 5、连词,表让步,尚且 6、连词,表让步,尚且

7、副词,将要 8、副词,将要 9、副词,暂且 10、副词,暂且 11、副词,将要 12、助词,发语词 13连词,表转折续 14、连词,表递进关系 二、E 与F 相同,都是副词,译为“将,将要”

“则”

一、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名词,准则、法则;或聚首、或离散、或消亡、或休息,那里有一定的规则呢?贾谊《鹏鸟赋》,2名词,等级;《坤》:《易》篇名。高下:谓地形。九则: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3准则,榜样;4—5副词,就是、乃; 8—9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0—11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如今如果诸侯军来, 恐怕沛公不能够占有关中。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 便经常导致灭亡。;12—13连词,就,表并列;14—15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

二、AE(A就,承接连词 B 乃,是、就是,表判断 C 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 却,转折连词 E 就,承接连词)

“乎”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表测度,可译为“吧”。看见景物而抒发的感情, 应该会有所不同吧! 。9形容词词尾。10介词,相当于“于”。

二.D(①比 ②助词,表疑问语气 ③助词,表揣测语气 ④词尾)

“者”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人、的事情”等;(使用叶的草药要在叶子刚长成时采摘,使用芽的草药自然要遵从传统的说法做法,使用花的草药,要在花刚开始采摘,使用果实的草药,要果实成熟时采摘)

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9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0—11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2—13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 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 判定语气)

“与”

一、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疑问;2表反诘;3—4动词,参加。(诸侯只能获得居官食禄, 不参与国家政事);5—6动词,给予;7动词,亲近;8动词,交往;9动词,赞同;10动词,对付;11动词,帮助;12动词,等待;13—14介词,同、跟;15—16连词,和、与。

二、DF(A替 B 连词,和 C 动词,亲附,结交D 语气助词,表疑问 E 介词,和,跟 F 语气助词,表疑问)

“因”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句“依照、根据”;2句“依靠、凭借”;3、4句“趁着,趁此”;5句“通过,经由”;6、7句“因为,由于”;8、9句“于是,就;因而”;

二、ACE(A于是、就 B 趁机 C 于是、就 D 凭借 E 于是、就 F 通过)

“也”

一、解释句中“也”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4-5.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6-8.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9-1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13-1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15.表示感叹语气的。16-17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18【……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19-20【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21【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二、A 、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 助词,表判定语气 C 表停顿 D 助词,表疑问语气)

“焉”

一、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相当于“之”;11—12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4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二、AF(A词尾,…的样子 B 之,他 C 哪里 D 兼词,于之 E ,反问语气,呢 F,同A)

“若”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如同、像、相似”;3—4比得上;6—7“你、你的”; 14—15“才”;8—10表假设“假如,如果”;11—12或、或者;13表近指,“这样、如此”; 14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 二、C(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 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你)

“乃”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表示顺承,译为“才”。5—6.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7—8.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 B 是 C 竟然,却 D 才 E 就 F 这样 G 才 H 你的)

“何”

一、

1-2、作疑问代词 “为什么”“什么原因”。3疑问代词,作前置的宾语,译作“哪里”。4、疑问代词,用作定语。译作“什么”。5-6、副词: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7-9、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10-11、复音虚词,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2-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14“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二、3.D(A怎么 B 什么,宾语 C 什么,定语 D 为什么 E 多么)


相关内容

  • 3专题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备教师:蔡 丽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核心是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能够判断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学生已经学过很多文言虚词,本节课的内容就 ...

  • 文言虚词词义的推敲
  • 文言虚词复习专题 平江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的 1. 感知高考 2.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 3.理解并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考点解读, 识记<名师导学>考点知识 第二课时 感知高考,完成练习,推断方法归纳 第三~六课时 <名师导学>&qu ...

  •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
  • 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点: 1. 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2. 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 3. 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 4. 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 5. 区别句末虚词的用法. 6. 了解关联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一. 文言词语的 ...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 学案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若.所.为.焉.也.以"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准备]学 ...

  • 2012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 2012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试卷中的分值为20分.对常见的 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大 ...

  • 实词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精品练习 )
  • 文言实词虚词练习练习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沛公不胜杯杓:禁住,能承受 B.上下同欲者胜:取得胜利 .. C.何可胜道也者:尽 D.数石之重,中人不胜:获胜 . 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开辟也 :同&q ...

  •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一) 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 1)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如" ...

  •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 首 页 阅览室 馆友 我的图书馆 登录注册留言交流网文摘手手机客户端帮助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收藏人:liubaol ...

  •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2
  •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 考点分析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