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游的爱国诗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目:

级 别 2010级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函授站点 离石

班 级

姓 名 张兆珍

指导教师 刘玲玲

2012 年 6 月 15 日

目 录

摘要、关键词„„„„„„„„„„„„„„„„„„„„„„„„„„„„„„1 序言„„„„„„„„„„„„„„„„„„„„„„„„„„„„„„„„„„2

一、情系国家统一,至死不渝„„„„„„„„„„„„„„„„„„„„„„„2

二、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3

三、壮志难酬的悲愤和英雄迟暮的感慨„„„„„„„„„„„„„„„„„„„5

四、感同身受,深切同情沦陷区人民的疾苦„„„„„„„„„„„„„„„„„7

五、高洁正直的品格,忠贞爱国的志士„„„„„„„„„„„„„„„„„„„8 参考文献„„„„„„„„„„„„„„„„„„„„„„„„„„„„„„„„9

论陆游的爱国诗

作者 张兆珍

摘要 指导教师 刘玲玲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有高洁正直的品格,他是忠贞爱国的志士。他渴望能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毕生为之奋斗;他用自己的诗词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投降卖国的和戎政策,表达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呐喊,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的爱国情怀执着坚贞,至死不渝。

关键词 陆游;爱国诗;爱国情怀

序言

陆游(1125~1210), 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这时期,战争不断,江山支离破碎,百姓苦难深重。陆游的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为了国家统一而呐喊、抗战的一生。年轻时,因触犯奸相秦桧被罢黜之后,仍保持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情,并一如既往;壮年之后坐卧所思仍是抗战立功、洗雪国耻;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诗人的爱国热情依然没有一丝衰竭,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统一。陆游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大量诗篇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爱国诗词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一、情系国家统一,至死不渝

陆游童年时期便经历了由于金兵入侵所导致的逃难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铭刻了对敌人的仇恨。青年时期,他受到有名的爱国者、大诗人曾几的影响,以诗歌为武器参加了爱国抗金的社会斗争和民族斗争。自此,无论陆游身处南郑前线、成都幕府,还是临安朝廷、山阴家乡,甚至是梦寐之中、临终之时,都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完成国家统一的大业。了解、研究陆游的人都知道他的绝笔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一生的最后一首诗,相当于是他的遗言。那么,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呢?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还有什么要向儿孙交代的呢?他要“示”(告知)“儿”(儿子)什么呢?读着他一生最后的这首诗,我们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诗人 “元(本来)知”人死了就“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虽然是即将“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却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勿)忘”,正见自己的念念不忘!原来,他念念不忘是被金兵统治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盼望的是祖国的重新统一!诗人的爱国热情这样地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不由得让我们落泪!不由得让我们由衷地敬佩!

陆游情系国家统一,至死不渝;即便是在梦中,萦绕着的依然是爱国的情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此诗时诗人已经六十八岁,尽管年老体衰,闲居山阴老家,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爱国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并“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声雨声思绪万千,难以入睡。渐渐地,诗人睡着了,进入了梦中。诗人梦到了什么?是“铁马冰河”,是身着戎装、金戈铁马的战斗场面!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也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二、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

在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中还表现了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由于陆游对祖国有强烈的爱,所以对那些腐败无能、妥协投降的统治者自然表现出无比的憎恶。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愤怒地谴责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罪行,以及宋金和议后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我们来赏析他的《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这一年陆游5 3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

《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

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战备废弛。

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朱门”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

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

“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愤的心情,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逐敌人统一祖国,可这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他们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光白白地流逝,于是,每当明月之夜,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怀念故乡的亲人。战士们用悲凉的笛声来传达自己不能以身报国的苦闷和悲愤。然而朱门之中的统治者们,还在灯红酒绿中载歌载舞,哪里会听到并理解笛声中的含义呢?于是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鲜血。夜空中传来凄凉的笛声,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场的尸骨。所以诗人说: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是描写空怀壮志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贻误了战机,使他们进不能杀敌尽力,退不能还乡团聚,而只能遥望天边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尸骨,听着哀怨的笛声,内心是何等的凄凉。诗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难忍,情绪激烈的。“空照”、“谁知”等词语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

诗人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北方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侵略,但是统治者从来不可能在这里长久地占下去,诗人坚信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走。这是一层意思;这两句同时可以理解成是对统治者的谴责。中原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武装侵略,但都没能够让他们站住脚,如今在南宋统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占中国,侵占中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沦陷区的人民给忘了。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

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投降卖国的

“和戎”国策。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的憾恨

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

陆游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所独具的个性特色。

陆游的七律诗《书愤》直接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所作。作此诗时,陆游居家乡山阴,已经六十二岁,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罢官,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必能征战沙场,统一河山,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的是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之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诗人饱含激情概括了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

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对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忠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报国欲死无战场”。悲怆之中越显郁愤。

诗人在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之后,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气如山”的雄心壮志与“空自许”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郁结在心的郁闷、失意、悲怆化做了滔滔江水狂泻而出,有着非常强的感染力,让我们今人读来亦是义“愤”填膺。

四、感同身受,深切同情沦陷区人民的疾苦

国家残破,南宋统治阶级者花天酒地、听歌看舞,而金兵统治下的中原人民却惨遭不幸,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陆游感同身受,十分同情沦陷区人民的疾苦,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作此诗时,年已六十八岁,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官后归于故乡,在山阴乡下遥望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南宋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与心头的煎熬,使他不能安睡。天色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前一首写自己仰望星空,耳听鸡鸣,壮志难酬,搔首慨叹;而后一首则写陷入敌手的壮美河山和北方遗民痛苦、失望的生活。

这里重点解读诗人的第二首诗。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势雄伟。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惋惜,无比愤慨!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更显沦陷区人民生活之艰难,度日如年。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诗人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来令人心酸,也令人奋起。

五、高洁正直的品格,忠贞爱国的志士

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高贵的气节。他的《落梅》诗说: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陆游心中所钦佩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

综上所述,陆游的一生是爱国报国的一生,呐喊奋斗的一生,他的诗词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之情真挚热烈,可歌可泣。清末梁启超感其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说:“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又说:“放翁集中胡尘等字,凡数十见,盖南渡之音也。”他并且概括了这两点,写了两首绝句:“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的确,对民族压迫的愤恨不平,对祖国人民的满腔热爱,并为此而随时准备着慷慨捐躯,豪迈地唱出了南宋人民的心声,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的蕴意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东润著,《陆游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月第1版。

[2] 齐治平,《陆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

[3] 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陆游诗词选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

[4] 欧小牧,《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

[5] 张永鑫、刘桂林译注,《陆游诗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第1版。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意见书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目:

级 别 2010级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函授站点 离石

班 级

姓 名 张兆珍

指导教师 刘玲玲

2012 年 6 月 15 日

目 录

摘要、关键词„„„„„„„„„„„„„„„„„„„„„„„„„„„„„„1 序言„„„„„„„„„„„„„„„„„„„„„„„„„„„„„„„„„„2

一、情系国家统一,至死不渝„„„„„„„„„„„„„„„„„„„„„„„2

二、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3

三、壮志难酬的悲愤和英雄迟暮的感慨„„„„„„„„„„„„„„„„„„„5

四、感同身受,深切同情沦陷区人民的疾苦„„„„„„„„„„„„„„„„„7

五、高洁正直的品格,忠贞爱国的志士„„„„„„„„„„„„„„„„„„„8 参考文献„„„„„„„„„„„„„„„„„„„„„„„„„„„„„„„„9

论陆游的爱国诗

作者 张兆珍

摘要 指导教师 刘玲玲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有高洁正直的品格,他是忠贞爱国的志士。他渴望能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毕生为之奋斗;他用自己的诗词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投降卖国的和戎政策,表达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呐喊,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的爱国情怀执着坚贞,至死不渝。

关键词 陆游;爱国诗;爱国情怀

序言

陆游(1125~1210), 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这时期,战争不断,江山支离破碎,百姓苦难深重。陆游的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为了国家统一而呐喊、抗战的一生。年轻时,因触犯奸相秦桧被罢黜之后,仍保持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情,并一如既往;壮年之后坐卧所思仍是抗战立功、洗雪国耻;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诗人的爱国热情依然没有一丝衰竭,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统一。陆游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大量诗篇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爱国诗词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一、情系国家统一,至死不渝

陆游童年时期便经历了由于金兵入侵所导致的逃难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铭刻了对敌人的仇恨。青年时期,他受到有名的爱国者、大诗人曾几的影响,以诗歌为武器参加了爱国抗金的社会斗争和民族斗争。自此,无论陆游身处南郑前线、成都幕府,还是临安朝廷、山阴家乡,甚至是梦寐之中、临终之时,都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完成国家统一的大业。了解、研究陆游的人都知道他的绝笔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一生的最后一首诗,相当于是他的遗言。那么,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呢?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还有什么要向儿孙交代的呢?他要“示”(告知)“儿”(儿子)什么呢?读着他一生最后的这首诗,我们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诗人 “元(本来)知”人死了就“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虽然是即将“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却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勿)忘”,正见自己的念念不忘!原来,他念念不忘是被金兵统治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盼望的是祖国的重新统一!诗人的爱国热情这样地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不由得让我们落泪!不由得让我们由衷地敬佩!

陆游情系国家统一,至死不渝;即便是在梦中,萦绕着的依然是爱国的情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此诗时诗人已经六十八岁,尽管年老体衰,闲居山阴老家,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爱国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并“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声雨声思绪万千,难以入睡。渐渐地,诗人睡着了,进入了梦中。诗人梦到了什么?是“铁马冰河”,是身着戎装、金戈铁马的战斗场面!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也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二、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

在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中还表现了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由于陆游对祖国有强烈的爱,所以对那些腐败无能、妥协投降的统治者自然表现出无比的憎恶。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愤怒地谴责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罪行,以及宋金和议后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我们来赏析他的《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这一年陆游5 3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

《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

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战备废弛。

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朱门”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

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

“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愤的心情,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逐敌人统一祖国,可这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他们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光白白地流逝,于是,每当明月之夜,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怀念故乡的亲人。战士们用悲凉的笛声来传达自己不能以身报国的苦闷和悲愤。然而朱门之中的统治者们,还在灯红酒绿中载歌载舞,哪里会听到并理解笛声中的含义呢?于是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鲜血。夜空中传来凄凉的笛声,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场的尸骨。所以诗人说: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是描写空怀壮志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贻误了战机,使他们进不能杀敌尽力,退不能还乡团聚,而只能遥望天边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尸骨,听着哀怨的笛声,内心是何等的凄凉。诗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难忍,情绪激烈的。“空照”、“谁知”等词语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

诗人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北方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侵略,但是统治者从来不可能在这里长久地占下去,诗人坚信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走。这是一层意思;这两句同时可以理解成是对统治者的谴责。中原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武装侵略,但都没能够让他们站住脚,如今在南宋统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占中国,侵占中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沦陷区的人民给忘了。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

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投降卖国的

“和戎”国策。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的憾恨

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

陆游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所独具的个性特色。

陆游的七律诗《书愤》直接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所作。作此诗时,陆游居家乡山阴,已经六十二岁,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罢官,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必能征战沙场,统一河山,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的是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之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诗人饱含激情概括了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

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对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忠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报国欲死无战场”。悲怆之中越显郁愤。

诗人在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之后,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气如山”的雄心壮志与“空自许”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郁结在心的郁闷、失意、悲怆化做了滔滔江水狂泻而出,有着非常强的感染力,让我们今人读来亦是义“愤”填膺。

四、感同身受,深切同情沦陷区人民的疾苦

国家残破,南宋统治阶级者花天酒地、听歌看舞,而金兵统治下的中原人民却惨遭不幸,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陆游感同身受,十分同情沦陷区人民的疾苦,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作此诗时,年已六十八岁,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官后归于故乡,在山阴乡下遥望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南宋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与心头的煎熬,使他不能安睡。天色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前一首写自己仰望星空,耳听鸡鸣,壮志难酬,搔首慨叹;而后一首则写陷入敌手的壮美河山和北方遗民痛苦、失望的生活。

这里重点解读诗人的第二首诗。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势雄伟。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惋惜,无比愤慨!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更显沦陷区人民生活之艰难,度日如年。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诗人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来令人心酸,也令人奋起。

五、高洁正直的品格,忠贞爱国的志士

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高贵的气节。他的《落梅》诗说: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陆游心中所钦佩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

综上所述,陆游的一生是爱国报国的一生,呐喊奋斗的一生,他的诗词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之情真挚热烈,可歌可泣。清末梁启超感其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说:“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又说:“放翁集中胡尘等字,凡数十见,盖南渡之音也。”他并且概括了这两点,写了两首绝句:“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的确,对民族压迫的愤恨不平,对祖国人民的满腔热爱,并为此而随时准备着慷慨捐躯,豪迈地唱出了南宋人民的心声,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的蕴意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东润著,《陆游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月第1版。

[2] 齐治平,《陆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

[3] 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陆游诗词选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

[4] 欧小牧,《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

[5] 张永鑫、刘桂林译注,《陆游诗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第1版。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意见书


相关内容

  • 毕业论文〈论陆游的爱国诗〉
  •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

  •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开题报告)
  •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1003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武山职专 何东维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陆游是我国宋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人们成为"小李白".在他生活的时代,国家屡遭女真贵族的侵略压迫,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陆游把他对女真贵族侵略压迫的愤怒, ...

  • 讲义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共15页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一节 陆游诗歌总论 陆游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陆游是继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之后的又一位重要诗人. "南渡后,唯放翁为诗家大宗"(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 评论者常把他与李白.杜甫相比,称他 ...

  • 辛弃疾陆游爱国词悲剧性比较
  • 辛弃疾陆游爱国词悲剧性比较 [摘要]辛弃疾陆游这两位出色的爱国词人,虽然他们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爱国词作却呈现某些相似的生活情感和艺术价值.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两位词人的创作进行剖析比较,并进一步探讨他们词作的悲剧价值. [关键词]辛弃疾:陆游:爱国词:悲剧 辛弃疾陆游都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

  • 谈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袖
  • 摘要:陆游是南宋时期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写了大量爱国主义诗歌,用自己的笔杆无情地揭露了当时南宋王朝的黑暗和腐败,表现了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在他的诗中不免夹杂着消沉的感伤情绪和几多无奈色彩.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诗歌 陆游是一个创作力非常旺盛的作 ...

  • 六年级语文 刘忠付 古诗两首
  • 4. 古诗两首 实验一小 刘忠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 ...

  • - 赏梅读书养生得法的爱国诗人陆游
  • 赏梅读书养生得法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1125-1210年)85岁,中国南宋诗人 业绩:南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在朝中官至宝章阁待制.他一生创作丰富,为杰出诗人,现存诗90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作品最丰富的一位诗人.亦工词,主要著作有:<剑南书稿>.<渭南文集>.<南唐 ...

  • 自作多情玩爱国表演的陆游
  • 自作多情玩爱国表演的陆游--又是一位被戴着爱国帽子的诗人,陆游.先看看他快死的时候写的,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一首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陆游快死了,他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看到"九州同&qu ...

  • [书愤]说课稿
  • <书愤>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六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