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培训

篇一:培训与就业复习资料

上篇 就业促进

第一章 就业概论

就业的概念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林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活动收入的经济活动。

就业的分类

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状况。

不充分就业是指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具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失业的分类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隐形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力大雨或小于零的人员的现象。

失业率及失业率分配

失业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失业率也分为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两种。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玉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城镇调查失业率是指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占城镇调查从业人数与城镇调查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

<<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及意义

2007年8月,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就业促进法》。2008年1月1日实施。

《就业促进法》不仅奠定了就业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也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题)

1.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

2.青年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同时并存。

3.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了解)

(1) 发展经济很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岗位。

(2) 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3) 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4) 完善就业服务

(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6) 提供就业援助

*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

1.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2.形成比较优势的发展

3.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1)加强创业观念教育,是更多的劳动者树立创立理念,并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2)落实好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3)健全完善包括开就业指导、创业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市场拓展服务创业、企业孵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支持创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4.实施统筹城乡就业

5.进行调控降低失业风险

6.实施就业保障战略

(1)形成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2)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大力推动集体协商,健检查制度,健全劳动争端调解仲裁和劳动的保障监察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就业质量(3)强化社会保障安全的功能,为劳动者灵活就业一级在工作岗位之间的变换提供就业保障,进而促进劳动力资源流动,促进更加充分就业的实现。

第二章 积极的就业政策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单选多选)

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1)劳动力供给(2)劳动力需求(3劳动力资源资源方式三个方面。

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只要是人口和老劳动参与率,影响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和培训。

劳动率参与率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占16以上人口的比例

我国劳动率参与率有以下特点(1)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高(2)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并且不受结婚、生育的影响(3)青年劳动率参与率偏高

经济发展是根本因素

(1)就业弹性(2)经济结构(3)技术

积极就业政策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一、 实施有利于就业增长的经济政策

二、 实施鼓励劳动者就业的政策(具体)

(1) 税收减免政策

(2) 行政性收费减免政策

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凡从事个体经营的,其自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3)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4) 场地安排政策 实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政策

一、 主要扶持政策

1. 对公益性岗位的社保补贴及岗位补贴

2. 对企业的社保补贴

3. 对灵活就业的社保补贴

二、 政策适用范围

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1年以上,以及失去徒弟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及内容

2007年8月30日通过《就业促进法》,这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就业促进法》的主要内容,一个方针、一面旗帜、六大责任、五项制度、十大政策。

(一)一个方针。《就业促进法》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 政

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二)一面旗帜

(三)六大责任。1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 2制定实施几级的就业政策 3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4完善就业服务 5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6提供就业服务

(四)五项制度

(五)十大政策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

作用:创业是劳动者发挥自身能动性,发现机会、整合资源,为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场频或服务的积极活动。创业对经济社会发张的贡献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创造财富(2)增加就业(3)产生创新

意义:(1)促进创业有利于迅速扩大就业规模。创业对就业具有倍感效应,一人创业不进自身是实现了就业,还能带动其他人就业。(2)促进创业有利于加快优化就业结构(3)促进就业有利于不断完善就业机制

第三章 公平就业

就业歧视

国际社会界定的歧对待视的种类通常分为3种类型:直接歧视、间接歧视和制度歧视 判断是否歧视的一个关键是区别对待是否合理的职业要求,以下几种情况不构成歧视:

(1)出于职业本身的客观、特殊需求,譬如剧中角色要求招聘男演员或女演员、女子监狱的狱警由女性担任等(2)因某种临时特别情况出现需要给予的特别优待,譬如对怀孕或哺乳妇女的优惠措施(3)给予因某类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的特别照顾,譬如对残疾人的优惠措施和特殊保护等。

我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公约

1980年批准的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82年批准的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公约》、2001年批准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1990年批准的国际劳工组织《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1997年批准的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政策公约》、2006年在、批准的国际劳工组织《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等等。

促进青年就业的主要措施(了解)

(一) 推进劳动预备制度,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

(二) 开展职业培训,提升青年就业能力

(三) 制定扶持政策,鼓励青年自谋职业和自主创新

(四) 强化就业服务,引导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

从2005年开始,全国每年在春节后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技能培训、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1. 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2. 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

3.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4. 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5. 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第四章 公共就业服务 不考

第五章 人力资源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功能

人力资源市场是指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劳动者)与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相互交易,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总称。

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人力资源市场行政许可制度

1. 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行政许可

2. 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条件

(1) 有与开展人才中介业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

(2) 有明确的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

(3) 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

(4) 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

(5)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 人力资源市场从业人员职业的资格制度

(三) 外资进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

(四) 人力资源市场统计制度

人力资源市场监督

1. 检查制度,年审制度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经批准设立的职业中介机构实行年度审验

2. 专项检查

专项行动清理整顿的对象为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各类招工用人单位。

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总体目标(简答 单选 多选)

1. 管理体制的统一

2. 运行机制的健全

3. 公共服务的完善

4.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5. 政府职能的转变

加快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 统一实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

1. 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制

2. 统一管理法规制度

3. 健全监管体系

4. 开展监管体系

5. 开展市场专项治理活动

(二)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三) 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引导

第六章 统筹城乡就业

农村劳动力资源概念

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农村住户常住人口(即在本户居住6个月以上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如下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速度超过第二产业。 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从外出农民工流向及就业地域分布来看,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外出务工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重提高。

2、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农民工减少。

3、在省内务工的外出农民工数量增加较多,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下降。

4、外出农民工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特征

(一)外出农民工以青年男性为主,已婚者占多数

(二)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但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提高

(三)外出农民工多数没有参加任何技能培训,低教育程度的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也较低

(四)外出农民工仍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下降

(五)外出农民工绝大多数以受雇形式从业

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情况

我国农民工工资长期以来处于偏低水平

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呈以下特点:

(一)外出农民工收入增加,受雇者的收入和自营者的收入差异明显

(二)在中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地区收入增长较快

(三)不同行业收入水平差别较大,制造业、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收入水平偏低,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新生代农民提出了新的诉求,农民工就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农村初高中毕业后进城就业的青年和在城市长大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大部分人没有务农经验,不愿意回到农村,渴望继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找到稳定工作,在城市里扎根。一些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特征总结为“三高一低”,即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对职业的期待高,物质和精神享受高,而对工作的耐受力低。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导致农民工群体发生了三大变化:由亦工亦农兼业为主向全职从事非农就业为主转变,由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向更多融入城市转变,由主要为谋生生存向注重追求平等转变。

*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贡献

(一)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主渠道

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变成了人力资本财富。农民工规模扩大,务工收入持续增长,是近年来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二)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的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

(三)农民工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促进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促进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措施

(一)清理取消限制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

(二)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篇二:就业与培训(讲义)

上篇 就 业

第一章 就业概论

第一节 就业

一、 就业的概念

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有三个基本条件:

1)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并且具有劳动能力;

2) 所从事的是某种合法的经济活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为目的;

3) 从事这种社会劳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

我国的就业者包括: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 就业的形式

按城乡划分为城镇就业和乡村就业。

按三次产业划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

按行业划分为农、林、牧、渔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4) 按经济类型划分为在国有经济单位就业、在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就业、在其他经济单位就业。

5)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

正规就业一般是指在正式单位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其权利和义务有法律保障的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无固定场所,无固定雇主和服务对象、无固定劳动关系、无稳定收入、无社会保障的小规模经营的就业形式。

6) 充分就业和不充分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充分就业是指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能够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包括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的含义。不充分就业是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不能充分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

第二节 失业

一、 概念:

在我国,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但无职业的的劳动者。一般来说,失业在中国指的是城镇失业人员,主要包括城镇青年失业者和社会闲散劳动力这两部分人。 下岗职工是指在本企业无工作岗位、没有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和在社会上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三无”人员。失业和下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失业的分类

1) 摩擦性失业

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2) 结构性失业

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3) 季节性失业

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形成季节性失业。

4) 周期性失业

是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5) 隐性失业

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6) 自愿失业

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

三、 失业的度量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失业的平均周数/52周)

四、 失业的影响

1) 经济资源浪费和产出减少

2) 消费需求减少

3) 失业津贴和社会救济支出增加

4) 大量社会问题产生

5) 失业者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

第三节 历史沿革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

1) 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

2) 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

3) 国家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

4) 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

5) 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

二、 对传统就业制度的改革

“三结合”就业方针: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

第四节 就业现状与问题

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

2) 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

3) 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

4) 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

6) 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

第五节 改革方向

一、 现阶段我国确定的就业工作的基本方针:

是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再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二、 就业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道路

为彻底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构建市场就业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确立主体,改变国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角色,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本来面貌。

2) 更新机制,引入竞争机制。

3) 建立规则

4) 宏观调控:进行结构调整,实现总量平衡;搞好城乡统筹;监控失业水平,调节劳动力供给。

5) 载体建设(就业服务体系)

第二章 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

第一节 影响就业的因素

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和培训。

一、人口,人口因素从三个方面影响就业,即人口规模、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

二、教育培训

教育和培训是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就业质量。

教育按教学目的可以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按目的可分为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等。

三、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决定劳动力需求的根本因素。

1) 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总量对就业的影响的指标。一般来说,就业弹性是指就业的收入弹性,计算时较常用的收入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其计算公式为:

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

2) 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

3) 经济结构

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就业,一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二是改变就业结构。

五、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就业体制实现,并主要体现在劳动关系调整方面。

第二节 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中央政府制定的用来调整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1) 货币政策

是政府利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调节总需求从而调节货币收入水平,以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活动,促进就业。

2) 财政政策

是利用政府预算(税率和支出)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3) 收入政策

一是通过控制工资来制止通货膨胀,二是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实现社会收入公平的政策。

4) 人力政策

是政府通过对劳动力重新训练与教育,把非熟练的工人训练成有一定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人,把不适合职位空缺要求的失业者训练成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工作,以缓和因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不适应而造成的失业问题。

5) 产业政策

6) 制度创新

就业领域的制度创新要通过具体的就业方针、政策、措施实现。

二、劳动力市场政策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内涵是:在宏观经济社会政策不足以解决就业问题时,通过采取补偿性的劳动力市场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分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实施的为积极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或为在职人员提供职业培训以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概述

一、劳动力市场概念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和购买活动,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 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1) 作为劳动交换当事人的劳动力供求者与需求者双方,都是理性的,寻求利益最大化,并以收益和成本的均衡来决定各自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2)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有互相选择的自由,劳动力能够在各地区、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

3) 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工资率)由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对比状况决定。

二、劳动力市场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包括劳动力供求机制、劳动力流动机制、工资决定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一、劳动力供求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是通过劳动力供求作用体现的。

1) 劳动力供给机制,表明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对应关系。(劳动力供给曲线)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部门、家庭等。其中,企业是劳动力市场最大的需求主体,它的需求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a、 竞争性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b、 竞争性企业的长期劳动力需求

c、 劳动力需求的弹性

对某类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该类劳动力雇用量变化的百分比/该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律)

d、 劳动力需求的动态变化,经济周期、企业组织形式、经济结构变化都会对劳动力需求变化产生影响。

二、劳动力流动机制

劳动力流动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大致可划分为:

跨区域流动、城乡流动、跨产业(行业)流动、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流动、在职位/岗位间的流动、跨国流动。

1)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a、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b、 劳动力就业通过市场实现,而不是靠行政配置

c、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经济福利差异

d、 社会分工的发展带来劳动者劳动能力的专业化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的专门化

2) 劳动力流动的原则

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也就是追求整体利益(包括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使流动所付出的代价最小。

3) 劳动力流动的作用

劳动力的流动是形成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前提,是劳动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给市场带来竞争,从而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管理

一、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劳动力市场机制是调节供求和工资变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最基本机制,政府的某些调节(如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体系)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政府对市场有效的调节与干预是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政策,主要有调节劳动力需求的充分就业政策、调节劳动力供给的人力政策、调节劳资关系的政策、调节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工资政策等。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 我国劳动力市场历史回顾

a、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1957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b、 第二阶段,1958-1978年,政府对劳动力分配的计划性强,劳动力市场逐步消失。 c、 第三阶段,1979-1992年,劳动力市场重新萌芽

d、 第四阶段,1992年以来,劳动力市场开始发展阶段

2)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a、 劳动力商场主体地位正在确立,但尚未具备充分的市场主体资格

b、 劳动力市场机制开始运行,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分割和扭曲

c、 劳动力市场规则和秩序基本建立,但仍存在空白的难点

d、 就业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并发挥作用,但局限性较大

三、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1)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目标模式

在我国现阶段的市场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建立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目标模式,并以此为导向,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有序发展。

2) 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形成的标志主要包括3个方面:

a、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市场主体地位真正确立

b、 劳动力市场机制灵活,功能完善

c、 政府促进就业扶持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形成,建立起对劳动力市场中弱势群体的托底机制。 要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a、 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b、 强化企业和劳动者在就业市场的主体地位

c、 进一步理顺工资分配关系,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工资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d、 建立覆盖所有从业人员的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e、 重视积极引导就业观念的转变、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当前,我国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关键,是要解决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国有企业富余人员总是使他们实现向市场就业的平衡过渡。这需要经过双轨、转轨、并轨这三个阶段。

3) 推动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有以下4个方面的任务:

a、 建设信息网络,强化信息工作

b、 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服务

c、 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

d、 健全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的组织体系和工作队伍

第四章 职业介绍

4 第一节 概述 职业介绍是指一定的主体,为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提供中介服务的活动。主体包括从事职业介绍活动

的机构和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媒体和个人。

1909年,英国政府通过了《职业介绍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批国立职业介绍机构。

第二节 职业介绍的作用

一、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二、促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相互选择

三、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第三节 职业介绍的内容

一、对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进行登记。

二、为求职的失业人员、需要转换职业的在职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其他人员提供职业需求信息,推荐用人单位。

三、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为其推荐求职者。

四、对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

五、向职业培训机构提供职业需求信息,推荐需要培训的人员。

六、为特殊群体人员和长期失业者提供专门的职业介绍服务。

七、通过组织劳务输出、举办洽谈会,以及提供劳务承包、劳务协作等活动,根据需要开展推荐临时用工、家庭服务员等服务,为求职者提供直接的就业服务。

八、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库,开展劳动力供求情况预测、预报,进行劳动力供求信息咨询服务,收集、整理和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

第四节 职业信息

职业介绍介绍信息包括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两部分。

宏观信息可以通过如下方式:1)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集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和劳动保障统计数据;2)向统计部门收集有关统计数据;3)向用人单位收集劳动力需求有关数据;4)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部门收集有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数据;5)向有关研究、咨询和社会调查机构收集有关数据。

微观信息的收集是通过职业介绍机构自身收集。

第五节 职业介绍基本原则

一、客观真实

二、公平公正

三、科学合理

四、自愿引导

第六节 职业介绍的标准和程序

一、职业介绍服务标准

1) 文明服务

2) 公平服务

3) 公开服务

4) 高效服务

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服务标准,在保证一般职业中介的服务标准的同时,还要做到:

1) 突出重点服务

2) 开展多样服务

3) 提供专门服务

二、职业介绍服务程序

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进入职业介绍机构后,职业介绍机构工作人员按以下基本程序提供服务。

1) 接待登记

2) 提供信息

3) 求职和用人面谈

4) 职业指导

第五章 职业指导

第一节 概述

职业指导是指就业服务机构(或培训教学机构),对求职者(或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咨询和服务,帮助求职者选择职业,帮助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活动。

一、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1) 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配套

篇三:自考就业与培训总结

上篇 就业

第一章 就业概论

首先,就业是一种经济现象。

其次,就业具有社会性

第三,就业即是劳动者个体的微观行为,也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

第一节 就业

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二.同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认为实现了就业:

(1)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且具有劳动能力

(2)所从事的是某种合法的经济活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为目的

(3)从事这种社会劳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

三.凡在劳动年龄之内、肯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都算是就业:

(1)在规定时间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2)有职业而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度假、旷工或气候不良、设备损坏 临时停工等原因而暂时没有工作

(3)自己当雇主或营业

四.就业形式:

(1)按城乡划分的就业形式:城镇就业和乡村就业

(2)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形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

(3)按行业划分的就业形式

(4)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就业形式

(5)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

(6)充分就业和不充分就业:

a.充分就业。分为两种:①充分就业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用

用状态②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率等于零,而是总失业率

等于“自然失业率”

b.不充分就业,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不能充分

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的就业水平。数量与质量两方面。

不充分就业不同于失业,是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表现,可以看作是第二节 失业 料进行生产活动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 擦性失业:处于工作变换甚至职业交换状态,是短期的,是一种正常性

失业,可以与充分就业状态并存。 结构性失业: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失业与岗位

空缺现象,劳动力内部结构失衡,持续时间较长,对经济社会

产生的影响较大。 季节性失业:一是受生产条件、气候条件的影响季节性特点;二是行业 的产品需求受购买习惯、 社会风俗的影响。 期性失业: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

产生周期性的波动而形成失业。 隐性失业: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处

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隐性失业的问题会较为严

重。 自愿失业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是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这部分自愿

1. 经济资源浪费和产出减少

2. 消费需求减少

3. 失业津贴和社会救济支出增加

4. 大量社会问题产出

5. 失业者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

影响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对社会和经济生活以及个人和家庭的直接影响,各国政府都把降低失业率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政策目标来加以考虑。

第三节 历史沿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工作重点转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具体表现:1.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

2.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

3.国家对单位用人衽统一招收

4.国家对劳动力调剂衽统一调配

5.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 为国有、集体、个体共同发展;重工业转变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和消费品工业,由消极等待到鼓励创业,由行政、经济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手段促进就业)

1.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

2.从市场的角度重新认识劳动就业工作。(一是改变了劳动就业工作只是安

排劳动力,只是为了劳动者 找“饭碗”的

观念,明确了应该着眼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

利用。)

3.建立就业服和体系并发挥积极作用。(就业服务逐步发展成职业介绍、就

业训练、失业保险、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项内

容组成的服务体系)

第四节 就业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

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存大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

3.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和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

4.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

6.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

第五节 改革方向

一、 现1. 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自谋职

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是就业的主体,有宪法赋予的就业权利和择业自由。因此,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一个重要途径是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

2. 市场调节变业,是指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以市场机制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能够使劳动力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作业。坚持市场调节就业的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分利用和开发。 3.府应为市场就业竞争建立公平合理的规则,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并为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保护。

篇一:培训与就业复习资料

上篇 就业促进

第一章 就业概论

就业的概念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林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活动收入的经济活动。

就业的分类

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状况。

不充分就业是指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具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失业的分类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隐形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力大雨或小于零的人员的现象。

失业率及失业率分配

失业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失业率也分为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两种。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玉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城镇调查失业率是指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占城镇调查从业人数与城镇调查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

<<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及意义

2007年8月,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就业促进法》。2008年1月1日实施。

《就业促进法》不仅奠定了就业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也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题)

1.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

2.青年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同时并存。

3.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了解)

(1) 发展经济很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岗位。

(2) 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3) 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4) 完善就业服务

(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6) 提供就业援助

*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

1.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2.形成比较优势的发展

3.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1)加强创业观念教育,是更多的劳动者树立创立理念,并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2)落实好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3)健全完善包括开就业指导、创业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市场拓展服务创业、企业孵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支持创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4.实施统筹城乡就业

5.进行调控降低失业风险

6.实施就业保障战略

(1)形成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2)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大力推动集体协商,健检查制度,健全劳动争端调解仲裁和劳动的保障监察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就业质量(3)强化社会保障安全的功能,为劳动者灵活就业一级在工作岗位之间的变换提供就业保障,进而促进劳动力资源流动,促进更加充分就业的实现。

第二章 积极的就业政策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单选多选)

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1)劳动力供给(2)劳动力需求(3劳动力资源资源方式三个方面。

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只要是人口和老劳动参与率,影响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和培训。

劳动率参与率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占16以上人口的比例

我国劳动率参与率有以下特点(1)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高(2)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并且不受结婚、生育的影响(3)青年劳动率参与率偏高

经济发展是根本因素

(1)就业弹性(2)经济结构(3)技术

积极就业政策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一、 实施有利于就业增长的经济政策

二、 实施鼓励劳动者就业的政策(具体)

(1) 税收减免政策

(2) 行政性收费减免政策

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凡从事个体经营的,其自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3)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4) 场地安排政策 实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政策

一、 主要扶持政策

1. 对公益性岗位的社保补贴及岗位补贴

2. 对企业的社保补贴

3. 对灵活就业的社保补贴

二、 政策适用范围

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1年以上,以及失去徒弟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及内容

2007年8月30日通过《就业促进法》,这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就业促进法》的主要内容,一个方针、一面旗帜、六大责任、五项制度、十大政策。

(一)一个方针。《就业促进法》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 政

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二)一面旗帜

(三)六大责任。1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 2制定实施几级的就业政策 3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4完善就业服务 5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6提供就业服务

(四)五项制度

(五)十大政策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

作用:创业是劳动者发挥自身能动性,发现机会、整合资源,为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场频或服务的积极活动。创业对经济社会发张的贡献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创造财富(2)增加就业(3)产生创新

意义:(1)促进创业有利于迅速扩大就业规模。创业对就业具有倍感效应,一人创业不进自身是实现了就业,还能带动其他人就业。(2)促进创业有利于加快优化就业结构(3)促进就业有利于不断完善就业机制

第三章 公平就业

就业歧视

国际社会界定的歧对待视的种类通常分为3种类型:直接歧视、间接歧视和制度歧视 判断是否歧视的一个关键是区别对待是否合理的职业要求,以下几种情况不构成歧视:

(1)出于职业本身的客观、特殊需求,譬如剧中角色要求招聘男演员或女演员、女子监狱的狱警由女性担任等(2)因某种临时特别情况出现需要给予的特别优待,譬如对怀孕或哺乳妇女的优惠措施(3)给予因某类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的特别照顾,譬如对残疾人的优惠措施和特殊保护等。

我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公约

1980年批准的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82年批准的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公约》、2001年批准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1990年批准的国际劳工组织《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1997年批准的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政策公约》、2006年在、批准的国际劳工组织《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等等。

促进青年就业的主要措施(了解)

(一) 推进劳动预备制度,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

(二) 开展职业培训,提升青年就业能力

(三) 制定扶持政策,鼓励青年自谋职业和自主创新

(四) 强化就业服务,引导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

从2005年开始,全国每年在春节后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技能培训、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1. 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2. 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

3.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4. 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5. 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第四章 公共就业服务 不考

第五章 人力资源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功能

人力资源市场是指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劳动者)与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相互交易,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总称。

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人力资源市场行政许可制度

1. 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行政许可

2. 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条件

(1) 有与开展人才中介业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

(2) 有明确的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

(3) 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

(4) 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

(5)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 人力资源市场从业人员职业的资格制度

(三) 外资进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

(四) 人力资源市场统计制度

人力资源市场监督

1. 检查制度,年审制度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经批准设立的职业中介机构实行年度审验

2. 专项检查

专项行动清理整顿的对象为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各类招工用人单位。

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总体目标(简答 单选 多选)

1. 管理体制的统一

2. 运行机制的健全

3. 公共服务的完善

4.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5. 政府职能的转变

加快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 统一实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

1. 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制

2. 统一管理法规制度

3. 健全监管体系

4. 开展监管体系

5. 开展市场专项治理活动

(二)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三) 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引导

第六章 统筹城乡就业

农村劳动力资源概念

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农村住户常住人口(即在本户居住6个月以上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如下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速度超过第二产业。 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从外出农民工流向及就业地域分布来看,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外出务工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重提高。

2、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农民工减少。

3、在省内务工的外出农民工数量增加较多,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下降。

4、外出农民工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特征

(一)外出农民工以青年男性为主,已婚者占多数

(二)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但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提高

(三)外出农民工多数没有参加任何技能培训,低教育程度的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也较低

(四)外出农民工仍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下降

(五)外出农民工绝大多数以受雇形式从业

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情况

我国农民工工资长期以来处于偏低水平

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呈以下特点:

(一)外出农民工收入增加,受雇者的收入和自营者的收入差异明显

(二)在中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地区收入增长较快

(三)不同行业收入水平差别较大,制造业、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收入水平偏低,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新生代农民提出了新的诉求,农民工就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农村初高中毕业后进城就业的青年和在城市长大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大部分人没有务农经验,不愿意回到农村,渴望继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找到稳定工作,在城市里扎根。一些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特征总结为“三高一低”,即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对职业的期待高,物质和精神享受高,而对工作的耐受力低。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导致农民工群体发生了三大变化:由亦工亦农兼业为主向全职从事非农就业为主转变,由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向更多融入城市转变,由主要为谋生生存向注重追求平等转变。

*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贡献

(一)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主渠道

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变成了人力资本财富。农民工规模扩大,务工收入持续增长,是近年来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二)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的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

(三)农民工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促进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促进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措施

(一)清理取消限制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

(二)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篇二:就业与培训(讲义)

上篇 就 业

第一章 就业概论

第一节 就业

一、 就业的概念

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有三个基本条件:

1)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并且具有劳动能力;

2) 所从事的是某种合法的经济活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为目的;

3) 从事这种社会劳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

我国的就业者包括: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 就业的形式

按城乡划分为城镇就业和乡村就业。

按三次产业划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

按行业划分为农、林、牧、渔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4) 按经济类型划分为在国有经济单位就业、在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就业、在其他经济单位就业。

5)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

正规就业一般是指在正式单位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其权利和义务有法律保障的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无固定场所,无固定雇主和服务对象、无固定劳动关系、无稳定收入、无社会保障的小规模经营的就业形式。

6) 充分就业和不充分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充分就业是指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能够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包括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的含义。不充分就业是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不能充分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

第二节 失业

一、 概念:

在我国,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但无职业的的劳动者。一般来说,失业在中国指的是城镇失业人员,主要包括城镇青年失业者和社会闲散劳动力这两部分人。 下岗职工是指在本企业无工作岗位、没有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和在社会上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三无”人员。失业和下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失业的分类

1) 摩擦性失业

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2) 结构性失业

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3) 季节性失业

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形成季节性失业。

4) 周期性失业

是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5) 隐性失业

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6) 自愿失业

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

三、 失业的度量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失业的平均周数/52周)

四、 失业的影响

1) 经济资源浪费和产出减少

2) 消费需求减少

3) 失业津贴和社会救济支出增加

4) 大量社会问题产生

5) 失业者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

第三节 历史沿革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

1) 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

2) 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

3) 国家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

4) 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

5) 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

二、 对传统就业制度的改革

“三结合”就业方针: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

第四节 就业现状与问题

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

2) 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

3) 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

4) 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

6) 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

第五节 改革方向

一、 现阶段我国确定的就业工作的基本方针:

是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再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二、 就业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道路

为彻底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构建市场就业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确立主体,改变国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角色,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本来面貌。

2) 更新机制,引入竞争机制。

3) 建立规则

4) 宏观调控:进行结构调整,实现总量平衡;搞好城乡统筹;监控失业水平,调节劳动力供给。

5) 载体建设(就业服务体系)

第二章 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

第一节 影响就业的因素

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和培训。

一、人口,人口因素从三个方面影响就业,即人口规模、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

二、教育培训

教育和培训是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就业质量。

教育按教学目的可以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按目的可分为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等。

三、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决定劳动力需求的根本因素。

1) 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总量对就业的影响的指标。一般来说,就业弹性是指就业的收入弹性,计算时较常用的收入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其计算公式为:

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

2) 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

3) 经济结构

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就业,一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二是改变就业结构。

五、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就业体制实现,并主要体现在劳动关系调整方面。

第二节 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中央政府制定的用来调整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1) 货币政策

是政府利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调节总需求从而调节货币收入水平,以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活动,促进就业。

2) 财政政策

是利用政府预算(税率和支出)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3) 收入政策

一是通过控制工资来制止通货膨胀,二是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实现社会收入公平的政策。

4) 人力政策

是政府通过对劳动力重新训练与教育,把非熟练的工人训练成有一定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人,把不适合职位空缺要求的失业者训练成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工作,以缓和因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不适应而造成的失业问题。

5) 产业政策

6) 制度创新

就业领域的制度创新要通过具体的就业方针、政策、措施实现。

二、劳动力市场政策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内涵是:在宏观经济社会政策不足以解决就业问题时,通过采取补偿性的劳动力市场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分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实施的为积极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或为在职人员提供职业培训以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概述

一、劳动力市场概念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和购买活动,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 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1) 作为劳动交换当事人的劳动力供求者与需求者双方,都是理性的,寻求利益最大化,并以收益和成本的均衡来决定各自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2)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有互相选择的自由,劳动力能够在各地区、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

3) 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工资率)由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对比状况决定。

二、劳动力市场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包括劳动力供求机制、劳动力流动机制、工资决定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一、劳动力供求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是通过劳动力供求作用体现的。

1) 劳动力供给机制,表明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对应关系。(劳动力供给曲线)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部门、家庭等。其中,企业是劳动力市场最大的需求主体,它的需求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a、 竞争性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b、 竞争性企业的长期劳动力需求

c、 劳动力需求的弹性

对某类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该类劳动力雇用量变化的百分比/该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律)

d、 劳动力需求的动态变化,经济周期、企业组织形式、经济结构变化都会对劳动力需求变化产生影响。

二、劳动力流动机制

劳动力流动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大致可划分为:

跨区域流动、城乡流动、跨产业(行业)流动、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流动、在职位/岗位间的流动、跨国流动。

1)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a、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b、 劳动力就业通过市场实现,而不是靠行政配置

c、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经济福利差异

d、 社会分工的发展带来劳动者劳动能力的专业化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的专门化

2) 劳动力流动的原则

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也就是追求整体利益(包括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使流动所付出的代价最小。

3) 劳动力流动的作用

劳动力的流动是形成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前提,是劳动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给市场带来竞争,从而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管理

一、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劳动力市场机制是调节供求和工资变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最基本机制,政府的某些调节(如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体系)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政府对市场有效的调节与干预是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政策,主要有调节劳动力需求的充分就业政策、调节劳动力供给的人力政策、调节劳资关系的政策、调节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工资政策等。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 我国劳动力市场历史回顾

a、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1957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b、 第二阶段,1958-1978年,政府对劳动力分配的计划性强,劳动力市场逐步消失。 c、 第三阶段,1979-1992年,劳动力市场重新萌芽

d、 第四阶段,1992年以来,劳动力市场开始发展阶段

2)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a、 劳动力商场主体地位正在确立,但尚未具备充分的市场主体资格

b、 劳动力市场机制开始运行,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分割和扭曲

c、 劳动力市场规则和秩序基本建立,但仍存在空白的难点

d、 就业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并发挥作用,但局限性较大

三、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1)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目标模式

在我国现阶段的市场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建立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目标模式,并以此为导向,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有序发展。

2) 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形成的标志主要包括3个方面:

a、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市场主体地位真正确立

b、 劳动力市场机制灵活,功能完善

c、 政府促进就业扶持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形成,建立起对劳动力市场中弱势群体的托底机制。 要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a、 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b、 强化企业和劳动者在就业市场的主体地位

c、 进一步理顺工资分配关系,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工资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d、 建立覆盖所有从业人员的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e、 重视积极引导就业观念的转变、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当前,我国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关键,是要解决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国有企业富余人员总是使他们实现向市场就业的平衡过渡。这需要经过双轨、转轨、并轨这三个阶段。

3) 推动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有以下4个方面的任务:

a、 建设信息网络,强化信息工作

b、 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服务

c、 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

d、 健全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的组织体系和工作队伍

第四章 职业介绍

4 第一节 概述 职业介绍是指一定的主体,为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提供中介服务的活动。主体包括从事职业介绍活动

的机构和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媒体和个人。

1909年,英国政府通过了《职业介绍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批国立职业介绍机构。

第二节 职业介绍的作用

一、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二、促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相互选择

三、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第三节 职业介绍的内容

一、对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进行登记。

二、为求职的失业人员、需要转换职业的在职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其他人员提供职业需求信息,推荐用人单位。

三、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为其推荐求职者。

四、对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

五、向职业培训机构提供职业需求信息,推荐需要培训的人员。

六、为特殊群体人员和长期失业者提供专门的职业介绍服务。

七、通过组织劳务输出、举办洽谈会,以及提供劳务承包、劳务协作等活动,根据需要开展推荐临时用工、家庭服务员等服务,为求职者提供直接的就业服务。

八、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库,开展劳动力供求情况预测、预报,进行劳动力供求信息咨询服务,收集、整理和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

第四节 职业信息

职业介绍介绍信息包括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两部分。

宏观信息可以通过如下方式:1)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集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和劳动保障统计数据;2)向统计部门收集有关统计数据;3)向用人单位收集劳动力需求有关数据;4)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部门收集有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数据;5)向有关研究、咨询和社会调查机构收集有关数据。

微观信息的收集是通过职业介绍机构自身收集。

第五节 职业介绍基本原则

一、客观真实

二、公平公正

三、科学合理

四、自愿引导

第六节 职业介绍的标准和程序

一、职业介绍服务标准

1) 文明服务

2) 公平服务

3) 公开服务

4) 高效服务

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服务标准,在保证一般职业中介的服务标准的同时,还要做到:

1) 突出重点服务

2) 开展多样服务

3) 提供专门服务

二、职业介绍服务程序

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进入职业介绍机构后,职业介绍机构工作人员按以下基本程序提供服务。

1) 接待登记

2) 提供信息

3) 求职和用人面谈

4) 职业指导

第五章 职业指导

第一节 概述

职业指导是指就业服务机构(或培训教学机构),对求职者(或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咨询和服务,帮助求职者选择职业,帮助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活动。

一、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1) 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配套

篇三:自考就业与培训总结

上篇 就业

第一章 就业概论

首先,就业是一种经济现象。

其次,就业具有社会性

第三,就业即是劳动者个体的微观行为,也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

第一节 就业

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二.同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认为实现了就业:

(1)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且具有劳动能力

(2)所从事的是某种合法的经济活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为目的

(3)从事这种社会劳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

三.凡在劳动年龄之内、肯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都算是就业:

(1)在规定时间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2)有职业而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度假、旷工或气候不良、设备损坏 临时停工等原因而暂时没有工作

(3)自己当雇主或营业

四.就业形式:

(1)按城乡划分的就业形式:城镇就业和乡村就业

(2)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形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

(3)按行业划分的就业形式

(4)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就业形式

(5)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

(6)充分就业和不充分就业:

a.充分就业。分为两种:①充分就业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用

用状态②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率等于零,而是总失业率

等于“自然失业率”

b.不充分就业,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不能充分

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的就业水平。数量与质量两方面。

不充分就业不同于失业,是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表现,可以看作是第二节 失业 料进行生产活动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 擦性失业:处于工作变换甚至职业交换状态,是短期的,是一种正常性

失业,可以与充分就业状态并存。 结构性失业: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失业与岗位

空缺现象,劳动力内部结构失衡,持续时间较长,对经济社会

产生的影响较大。 季节性失业:一是受生产条件、气候条件的影响季节性特点;二是行业 的产品需求受购买习惯、 社会风俗的影响。 期性失业: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

产生周期性的波动而形成失业。 隐性失业: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处

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隐性失业的问题会较为严

重。 自愿失业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是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这部分自愿

1. 经济资源浪费和产出减少

2. 消费需求减少

3. 失业津贴和社会救济支出增加

4. 大量社会问题产出

5. 失业者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

影响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对社会和经济生活以及个人和家庭的直接影响,各国政府都把降低失业率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政策目标来加以考虑。

第三节 历史沿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工作重点转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具体表现:1.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

2.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

3.国家对单位用人衽统一招收

4.国家对劳动力调剂衽统一调配

5.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 为国有、集体、个体共同发展;重工业转变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和消费品工业,由消极等待到鼓励创业,由行政、经济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手段促进就业)

1.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

2.从市场的角度重新认识劳动就业工作。(一是改变了劳动就业工作只是安

排劳动力,只是为了劳动者 找“饭碗”的

观念,明确了应该着眼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

利用。)

3.建立就业服和体系并发挥积极作用。(就业服务逐步发展成职业介绍、就

业训练、失业保险、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项内

容组成的服务体系)

第四节 就业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

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存大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

3.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和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

4.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

6.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

第五节 改革方向

一、 现1. 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自谋职

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是就业的主体,有宪法赋予的就业权利和择业自由。因此,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一个重要途径是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

2. 市场调节变业,是指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以市场机制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能够使劳动力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作业。坚持市场调节就业的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分利用和开发。 3.府应为市场就业竞争建立公平合理的规则,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并为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保护。


相关内容

  • 2010年湖北就业论坛开幕词
  • 发布时间:2010-09-20 稿件来源:办公室 尊敬的刘丹华副司长.张幼云副会长.欧盟就业专家胡尔廷先生,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伍子胥的故里.全省人口最大县--监利举行2010年湖北就业论坛.非常荣幸的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刘丹华副司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张幼云副会长.欧盟就业 ...

  • 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工作实施方案
  • 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工作 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构建某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建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为3000名青年提供就业创业培训:建立1000万元以上规模的某青年就业创业基金:聘请青年创业导师重点与3000名创业青年结对,帮助3000名青年成功创业:命名400个青年创立社区服务联盟,联合有关 ...

  • 市就业局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路
  • 2011年××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以实施《就业促进法》和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贯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促进平等就业,促进城乡统筹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创业促就业机制建设。   2011年××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 ...

  • 甘肃省就业促进条例
  • 甘肃省就业促进条例 (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0年3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 ...

  • 再就业培训心得体会
  • 再就业培训工作是再就业工作的关键环节,只有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使下岗职工掌握一技之长,才能为他们再就业创造条件.1998年以来,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通知和劳动部一期.二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精神,把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作为促进再就业工作深 ...

  • 哈尔滨市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的情况与对策
  • 哈尔滨市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情况汇报及对策 前 言 哈尔滨市政府把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作为当前我市就业创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社局贯彻市政府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培训,培训工作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培训中心认真总结2013-2014的培训工作,深入 ...

  • 合肥职业技能鉴定站
  • 申报拨付程序 1、定点培训机构在开班前7日向杭州市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办班备案申请,并提交《杭州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办班申请表》(附表5)、《杭州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学员名册》(附表6)和授课计划表。 2、定点培训机构在技能鉴定前7个工作日内,将经备案的《杭州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学员名册》报送杭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

  • 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
  • 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 人力资源 2009-07-03 11:11:36 阅读181 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王树忠 (承德市商务局劳动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河北 承 德 067000) [摘要] 再就业问题对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和发展,稳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近几年来就业 ...

  • 海淀区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实施方案
  • 海淀区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三年百万"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实施 方案> (京劳社培发[2003]40 号) ,加强我区的职业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我区的劳动者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 ...

  • 陕西就业创业培训管理试行办法
  • 陕人社发[2009]82号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陕 西 省 财 政 厅 关于印发陕西省就业(创业)培训 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杨凌示范区人事劳动局.财政局: 为了加强对就业(创业)培训工作的管理,规范培训行为,确保就业资金安全,提高就业资金使用效率,根据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