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教学要求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

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发情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

征:

1. 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 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 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

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 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 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2.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 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 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 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 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

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 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 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 造船厂B. 面粉厂C. 织布厂D. 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

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这类题目可以用于使用任何具体案例学习的学生,因为评价的是学生对旅游活动利弊的了解,所以使用哪个区域的案例都可以。要回答好这类题目,学生仅靠背下某些条条或某些事实是没有用的。学生需要真正研究过某个具体的案例,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了相应的地理原理。

使用案例教学也为尝试把平时完成的课程作业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创造了条件。既然是通过案例研究学习某个地理原理或理解某个地理问题,无须死记硬背,可以尝试把学生平时完成的案例研究的课程作业,作为最终考试的一部分。案例研究的课程作业主要评价学生对地理原理和地理问题的理解;研究案例做出判断的方法;文章中呈现资料的方法和效果;如何解释这些资料的等。学生可以使用教材中的案例,也可以使用教师提供的其他案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允许学生使用乡土案例。

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它与其他教学方式一起构成地理教学方法体系。除了课程标准中规定使用案例的学习内容外,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其他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部分,也适合使用案例教学。由于案例教学需要较常规教学更多的时间,教师需要对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做统筹安排,以利于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教学要求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

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发情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

征:

1. 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 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 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

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 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 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2.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 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 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 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 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

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 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 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 造船厂B. 面粉厂C. 织布厂D. 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

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这类题目可以用于使用任何具体案例学习的学生,因为评价的是学生对旅游活动利弊的了解,所以使用哪个区域的案例都可以。要回答好这类题目,学生仅靠背下某些条条或某些事实是没有用的。学生需要真正研究过某个具体的案例,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了相应的地理原理。

使用案例教学也为尝试把平时完成的课程作业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创造了条件。既然是通过案例研究学习某个地理原理或理解某个地理问题,无须死记硬背,可以尝试把学生平时完成的案例研究的课程作业,作为最终考试的一部分。案例研究的课程作业主要评价学生对地理原理和地理问题的理解;研究案例做出判断的方法;文章中呈现资料的方法和效果;如何解释这些资料的等。学生可以使用教材中的案例,也可以使用教师提供的其他案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允许学生使用乡土案例。

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它与其他教学方式一起构成地理教学方法体系。除了课程标准中规定使用案例的学习内容外,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其他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部分,也适合使用案例教学。由于案例教学需要较常规教学更多的时间,教师需要对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做统筹安排,以利于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相关内容

  •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 ...

  •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高中英语教学也同样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国际交流越趋频繁,英语的作用日趋明显,英语教师可谓是任重道远,写好教学反思是英语教师专业知识提升的必经之路,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坚强后盾,是保证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英语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1 ...

  •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如何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化学史教育 4. 如何让化学史走进中学课堂 5. 怎样看待化学家的作用 6. 中国炼丹术为何未发展成为科学化学的成因分析 7. 现代美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 ...

  • 教学研究报告,地理
  • 篇一:<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 ...

  •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走进具象.意象.抽象艺 术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走进具象.意象.抽象艺术 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走进具象.意象.抽象艺术 授课年级:高二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设计思想: 本课分为三部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 ...

  • 高中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案例分析
  • [摘要]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大量运用,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文以案例的形式从内容.形式.反馈三方面对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关健词] 小组活动 内容 形式 反馈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大量使用pair work和grou ...

  •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案例
  •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为高中地理学习增添了活力.本文以奥苏贝尔理论为指导,从研究性课题的设计.研究过程.评价及反思讨论了如何通过读地图和照片研究深圳城市的变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此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对城市的认识更加深入,知识更加丰富,为学校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 ...

  • 备好课高中英语笔记内容
  • 课程简介 高中英语必修1.2教学实施要求与方法 [课程简介] 该专题的内容主要包括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带来的教学方式和教师英语课程资源利用方面的变化:学生学习策略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变化.分析了目前高中英语课程在实施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策略.专家依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必修 1 和必修 ...

  • 例析区域差异思想在"世界海陆分布"教学中的渗透(朱克西)
  • 例析区域差异思想在"世界海陆分布"教学中的渗透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朱克西(100073)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李梦舒(100071) 内容提要:区域差异思想是中学地理学科思想之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的教学核心问题,是在地理学习中帮助学生明确地理事物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