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歌决新编

中医诊断歌决

1、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征,意有广义狭义分;两精相搏为基础,神色形态看得真。

(1)得神 得神之人精神好,两目精彩身灵巧;呼吸平稳肌肉丰。虽有疾病不用恼。

(2)失神 失神之人精气衰,面晦目暗眼球呆;反应迟缓肌肉削,撮空循衣预后坏。

(3)假神 假神突然起精神,面如红妆想见亲;阴不敛阳精已竭,虚阳外越死期临。

(4)神乱 神乱可分癫狂痫,痰蒙心窍为根源;抑郁为癫湿痰致,兴奋为狂痰火煎。突然昏倒吐白沫,醒后如常则为痫;肝风夹痰扰清窍,化痰开窍治为先。

2、望色 面部色泽最易望,气血盛衰好端详;色为五脏发于外,泽乃气充在表彰。

(1)常色 红黄隐隐为常色,五脏调和气血旺;含而不露真精采,纵然有病也不慌。

常色又分主与客,皆为正常之色泽;主色一身不可变,客随外因变些些。

(2)病色(病色主病) 青色为寒气血凝,凝而不通疼痛因;本色为肝病现外,小儿见之主风惊。

赤色主热气血涌,实热征满面红;颧红阴虚火上炎,重病见之虚阳浮。

黄色脾虚气血弱,或有湿邪内停着;面目俱黄为黄疸,阴黄阳黄要斟酌。

白色为寒气血虚,阳气不中足失温煦;(白光)白阳虚有水泛,苍白阴寒血行瘀。

黑色为寒肾阳虚,或有水饮体内居;黧黑血瘀阻于内,黑而干焦肾阴枯。

3、望形体 形体肥胖痰湿多,消瘦之人常有火;形气相得身体康,形胜气虚寿不多。

4、望姿态 阳主动见躁不安,阴主静则身体懒;肺胀喘息难平卧,低头喜俯精气衰。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脑为髓海精明府,囟填为实向外突;囱陷为虚精气亏,囱门迟闭称解颅。

面肿因水或热毒,要看颜色才可区;耳后肿起为痄腮,口歪中经与中腑。

2、望五官

(1)望目 目虽属肝分五轮,五脏之疾皆可推;全目红肿热在肝,白睛红赤热在肺。两眦赤痛为心火,眼睑赤烂脾热为;肾精消亡瞳孔大,黑睛变浅肝精亏。

(2)望鼻 鼻头青冷腹中疼,鼻头红赤肺胃热;清涕肺寒浊涕热,热甚络伤则出血。

(3)望口唇 唇红脾热虚淡白,青紫心肺功能衰;口角糜烂脾湿热,口腔溃疡称口疳。口内白斑绕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樱桃红唇煤气毒,脾阳衰竭人中满。

(4)望齿 牙齿洁白肾气旺,白如枯骨肾阴伤;温病光燥形如石,则是阳明里热证。

牙痛多因火上炎,需把虚实明在前;红肿明显为胃火,反之则为肾火炎。

(5)咽喉 咽喉上下之门户,内热最易在此聚;红肿痛甚为实火,肿痛不甚火为虚。

3、望躯体 喉结两侧有瘿瘤,随着呼吸上下走;肝郁气滞痰凝结,或因水土碘不够。

瘰疬则在颈之傍,形如串珠数

不详;肺肾虚火上灼津,或为热毒壅于上。

4、望皮肤

(1)色泽 丹毒皮色如涂丹,身目黄染为黄疸;皮肤白斑白癜风,皮黑而暗女痨疸;肌肤甲错如鱼鳞,瘀血久停津液干。

(2)水肿 皮肤水肿在颜面,阴水阳水要分辨;先起面部后全身,此为阳水肺失宣;阴水则为阳虚衰,先起下肢后及面。

(3)斑疹与白倍 里热外透出斑疹,片状平铺为斑形;疹如沙粒摸碍手,风麻隐疹各有因。湿热外透出水泡,形小如痱称白倍;晶莹透亮最为好,出又内陷有危情。

(4)疮疡(痈疽疔疖) 红肿高大名为痈,根盘紧缩灼热痛;阳热火毒滞于里,清热解毒可收功。漫肿无边名为疽,皮色不变痛亦无;气血不足寒痰疑,清热之法不可取。疔为热毒内侵深,形小如粟根脚硬;痛痒齐作又红肿,不可挤压要记清。疖为皮肤热毒侵,形小而圆疼痛轻;只在皮表根脚浅,夏季小儿最易生。

(三)望排出物

1、望痰 痰因水液凝聚成,又有寒热燥湿分;清稀量多为寒痰,色黄质稠热结成;痰少而粘为燥痰,白滑易洛湿痰形。

2、望大便 脾失健运大便稀,湿热泄泻便黄糜;完谷不化脾阳虚,脓血粘胨则为痢。

3、望小便 小便色清为虚寒,色黄深浓作热看;血尿色红原因多,膏淋尿浊如米泔。

(四)望小儿指纹 3岁以下看指纹,食指络脉细推寻;风气命关依次列,射关透甲病不轻。紫因热甚红伤寒,青为惊风白是疳。

(五)望舌 望舌之法有特色,寒热虚实都可测;神色形态须尽察,舌质舌苔有分别。

1、望舌质

(1)望舌色

A淡红舌 淡红之舌为正常,气血调和体安康;胃气健旺则为苔,薄白一层舌面上。

B淡白舌与红舌 淡白之舌气血虚,或因阳气失温煦;红舌为热气血涌,有苔为实无苔虚。

C红绛舌 绛舌较红色更深,热入营血已耗阴;热甚阴伤血凝滞,凉血活血可施行。

D紫舌 紫舌血循有瘀滞,因热因寒皆可致;淡紫湿润为虚寒,绛紫而干为热极。

E青舌 青舌阴寒血不畅,或为先天病心脏;药物食物中毒等,临床见此多不详。

(2)望舌形 老嫩之舌分虚实,纹理粗细看仔细;淡白胖大阳气虚,边有齿痕作证据。红而肿胀心脾热,舌体瘦薄阴血虚;芒刺为热盛于内,舌中舌尖要分区。

裂纹之舌有多因,干燥少津因热成;光红有裂阴血伤,润而有裂为湿盛。

(3)望舌态

强硬热陷或中风,痿软为虚气不充;颤动肝风内动兆,歪斜痰瘀络不通。

吐弄心脾内有热,或因疫毒正气绝;小儿见之多惊风,先天愚型另当别。

2、望舌苔

舌苔胃气上蒸成,不薄不厚略带润;若有脱落或不全,皆为伤阴正气损。

(1)苔色

A白苔

白苔为寒或主表,白而厚腻寒痰

湿;白而干厚如积粉,瘟疫暴起里热炽。

B黄苔

黄苔为热又主里,浅黄深黄热不一;焦黄热结深在腑,湿热痰热苔黄腻。

C灰黑苔

灰黑热深或寒极,全凭润燥来分析;燥则热甚津液伤,润则寒盛阳气虚。

(2)苔质

A腻苔

腻苔如油而致密,湿浊痰饮或食积;气机受阻脾被困,病情迁延难速去。

B腐苔

腐苔形如豆腐渣,揩之又生颗粒大;胃气衰败湿浊泛,病情危重预后差。

二、闻诊

(一)听声音

1、声音

声由肺出言由心,五脏协作共生成;虚则声低实则亢,喜怒忧思听可明。

外感风寒鼻声重,音哑虚实两不同;肺肾阴虚肺气实,金破金实来形容。

2、语言

高热胡言称谵语,热扰心神难自主;久病语复为郑声,心气大伤正气虚。

独语喃喃见人止,气郁痰浊心窍迷;错语错言又自知,狂言声高无伦次;语言謇涩词不清,风痰阻络留后遗。

3、呼吸

呼吸困难名为喘,张口抬户鼻翼煸;气粗为实呼出快,息微为虚吸入安。

哮为喉间有痰鸣,痰饮宿疾外邪引;哮必兼喘气道窄,喘证兼哮不一定。

4、咳嗽

咳声重浊感风寒,咳声不扬风热犯;咳声沉闷湿浊停,干咳痰少燥邪干。咳声阵发如鸡鸣,称为顿咳百日延;咳声如犬声嘶哑,白喉火毒蕴喉间。

5、其他

呕吐为胃气上逆,呃逆气逆动膈肌;嗳气胃气失和降,肝气不舒善太息。

(二)嗅气味

1、病体气味

口臭胃热或牙疾,酸腐之味为食积;汗气腥膻湿热蒸,汗气臭秽属瘟疫。

痰黄臭秽为肺热,寒痰无味而清稀;若见脓血腥臭痰,肺痈热腐化脓液。

2、病室气味

病室之气出病体,臭气触人为瘟疫;烂苹果味消渴病,尿臊水肿已晚期。

三、问诊

(一)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二)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恶寒外邪闭肌腠,卫阳不能温分肉;畏寒近火可缓解,阳虚失温火不够。

恶寒发热为表证,邪与正气来相争;寒多热少为风寒,寒少热多为风温。

2、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少阳证,邪居半表半里间;寒则为表热为里,常伴口苦和目眩。

3、但寒不热(壮热与潮热)

壮热之热热势高,恶寒症状已经消;表牙入里阳明经,脉洪口渴又烦躁。

潮热发作有定时,有如潮汐时高低;临床分类有三种,要把原因来分析。

阳明潮热日晡起,伴见腹胀大便秘;舌上黄苔厚又燥,热结肠中有燥矢。

阴虚潮热夜间甚,五心烦热又骨蒸;舌红少苔或无苔,虚火内扰所形成。

湿温潮热午后多,身热不扬体重着;舌苔黄腻胃纳少

,湿热交结治难差。

(三)问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润泽肌肤调寒暖;表证有汗为中风,表证无法为风寒。

1、自汗与盗汗

日间汗出为自汗,气虚失固阳气散;盗汗睡出醒则止,虚热迫津出玄关。

2、战法

战汗邪正相争急,高热恶寒身战粟;汗出烦躁不为佳,脉静身凉最相宜。

(四)问疼痛

疼痛之症最常见,原因多多要分辨;寒热虚实皆可致,一味止痛无效验。

胀痛气滞腹内积,瘀血疼痛如针刺;冷痛为寒灼痛热,绞痛有形实邪致。隐痛为虚失濡养,重痛湿邪内留滞;空痛肾虚精髓亏,窜痛风胜为行痹。

1、头痛

头痛之症要分经,外感内伤有重轻;后项头痛为太阳,眉棱骨痛阳明经。两侧头痛为少阳,巅顶头痛为厥阴;头痛连齿少阴肾,头痛昏沉脾被困。

2、胸痛

胸痛多为心肺病,是心是肺要辨清;真心疼痛彻肩臂,面色灰暗指节青。

3、其他疼痛

胁痛肝胆脘痛胃,腹痛原因分部位;腰痛肾虚或扭损,四肢关节痛称痹。

(五)问头身胸腹不适

视物旋转称头晕,痰饮上犯肝火升;肝阳上亢晕且胀,面白脾虚不升清。

(六)问耳目

1、问耳

耳鸣耳聋分虚实,暴作因实渐作虚;实因肝胆火上炎,虚因肾亏精不足。

2、问目

目痛多因肝火炎,眼冒金花称目眩;入夜不见雀盲症,歧视一物作二篇。

(七)问睡眠

阳不入阴则失眠,烦躁梦多心火炎;浅睡易醒脾气虚,惊醒胆怯胆郁痰。

2、嗜睡

阳不胜阴则困倦,脾虚痰湿多睡眠;重病昏睡神不清,心肾阳衰阴霾现。

(八)问饮食口味

1、问饮水

口不渴饮证为寒,寒不伤津口不干;口渴多饮里热证,消渴饮水尿频繁。渴不多饮另有因,阴虚湿热或有痰;热入营分营阴蒸,瘀血发热亦使然。

2、问食欲与食量

纳少脾虚运不良,纳呆湿邪困脾乡;厌食多见伤食后,厌油湿热肝胆藏。消谷善饥胃火旺,饮不欲食胃阴;偏食小儿多虫积,重病能食中气亡。

3、问口味

口淡脾虚或为寒,口苦为热胆气犯;口甜脾胃湿热蕴,肝胃不和口中酸;肾虚水饮口中成,痰饮湿浊口腻粘。

(九)问二便

1、问大便

大便干结为便秘,或虽不干排无力;热结津亏阴血虚,气虚寒凝皆引起。

泄泻原因多在脾,因虚因湿与热积;便下清稀多为寒,便下脓血为痢疾;脾肾阳虚五更泄,完谷不化命火虚。

先便后血血来远,先血后便就近观;远血色暗如柏油,近血无改血色鲜。

肛门灼热湿热痢,里急后重为痢疾;滑泄失禁气失约,排便不爽肝犯脾。

2、问小便

尿量增多为虚寒,消渴尿多作另看;尿量减少热伤津,水肿尿少肾阳衰。尿频短黄又刺痛,湿热下注膀胱间;清长尤其夜多尿,肾阳不足气化

减。

四、切诊

(一)脉诊

1、脉诊的原理

中医脉诊最神奇,寒热虚实都可知;心为鼓动血为充,五脏之气同行里。

2、脉诊的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诊脉部位古来多,还是寸口最适合;肺朝百脉脉大会,取之方便又灵活。

(1)寸关尺的定位

诊脉先明寸关尺,此为脉诊之根基;若是随手测脉动,不是中医是西医。

高骨为关不可移,关前为寸关后尺;寸为凹陷尺像坡,寸短尺长还可移。

(2)寸关尺与脏腑的配属

寸为膈上候心肺,关为中焦候肝脾;尺为下焦候两肾,六腑配属有争议。

(3)诊脉的时间、布指与指力

清晨诊脉最为好,手臂要与心等高;布指疏密随人定,指力轻重有技巧。

轻轻按之名曰举,重重压之名曰按;不轻不重委曲寻,还分单按和总按。

3、正常脉象(平脉)

欲知病脉先知平,平脉又称胃神根;胃为柔和神有力,沉取不空则为根。

4、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1)浮脉

浮脉轻取即可得,正气趋表抗外邪;久病见之为里虚,阴不敛阳虚阳越。

(2)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得,邪困于里正气遏;若是肥人或严冬,深藏于里摸难测。

(3)迟脉

迟脉一息至唯三,阳不胜阴气血寒;若是发热脉反迟,脉证不一治疗难。

(4)数脉

数脉一息五至多,热迫血行内有火;无热而数多为虚,是虚是热要斟酌。

(5)洪脉

滔滔满指脉为洪,既大且数来势汹;气分热盛正气实,洪而无根虚阳浮;

(6)细脉

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失充填;又主湿邪困于里,气血运行受阻限。

(7)虚脉

三部无力按之空,举之迟大按之松;气血不足脏腑弱,总为虚证要补充。

(8)实脉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正盛邪实两相搏,气血壅盛显力量。

(9)滑脉

往来流利珠走盘,实热食滞或有痰;妊娠气血冲和象,常人之滑滑而缓。

(10)涩脉

涩脉细迟往来艰,好似轻刀刮竹笺;有力气滞血痰食,无力伤精血需添。

(11)长脉

长脉迢迢过本位,阳热痰火充斥内;长而和缓是佳兆,气血充盛精力倍。

(12)短脉

短脉不及两头缩,气损气滞皆可作;有力痰食阻气机,无力气虚难鼓橐。

(13)弦脉

端直以长如琴弦,气机不畅痛连连;痰饮疟疾肝胆病,老人脉硬亦称弦。

(14)紧脉

紧脉缩缩如切绳,寒邪外侵为原因;痛因寒作应散寒,宿食搏结腹内停。

(15)芤脉

芤脉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阴虚阳浮火灼络,失血伤阴脉不充。

(16)革脉

中空外坚如鼓皮,虚寒相搏脉空急;亡血失精气不恋,半产漏下胎不利。

(17)牢脉

牢脉弦长实大坚,脉位常居沉伏间;阴寒内实积于里,疝气徵瘕阳沉潜。

(18)缓脉

缓脉之义有二分,和缓胃气悠悠生;缓而懈怠湿困脾,脾胃虚弱脉不伸。

(19)濡脉

濡脉浮细软而粘,脉来有如水漂棉;精血不充脉弱细,湿邪阻遏脉不前。

(20)弱脉

沉细而软称弱脉,气血不足阳气衰;鼓动无力脉不充,温煦不足手足寒。

(21)微脉

若有若无按欲绝,细小软弱气难接;气血大亏阳气衰,温阳益气应速决。

(22)散脉

浮散无根按之散,至数不齐节律乱;元气离散脉不收,脏气将绝力难挽。

(23)伏脉

伏脉推筋着骨寻,时或不见位更深;邪闭痛极气被遏,不可轻率作虚形。

(24)动脉

动脉如豆短滑数,关部尤显力绰绰;疼痛惊恐气血乱,阴阳相搏不调和。

(25)促脉

数而一止名为促,歇止之数无定数;阳盛热结脉来急,无力亦主脏气虚。

(26)结脉

缓而一止名为结,止无定数时有歇;阴盛气结寒痰瘀,久病虚损气不接。

(27)代脉

代脉时止有定数,良久方来有缺无;脏气衰微气不接,跌打惊恐气逆阻。

(28)疾脉

疾脉一息七八至,真阴垂竭阳亢极;伤寒温病若见此,元气衰微病危急。

(二)按诊

1、按胸胁

心尖动处是虚里,动而不显缓不急;其动太甚宗气泄,微弱无力宗气虚。

肝胆位于右胁下,正常一般不可及;若其硬化或肿大,癌肿血瘀或疟疾。

2、按脘腹

胃脘心下脐大腹,满闷不舒称为痞;漉漉有声饮停胃,腹痛嗳腐有食积。疼痛虚实皆可作,拒按属实喜按虚;腹部胀大原因多,波动为水鼓为气。

3、按小腹和少腹

脐下小腹侧少腹,膀胱子处肝经区;痛经徵瘕疝气等,或为气滞或血瘀。

4、按肌肤与手足

正常肌肤应荣润,不冷不热略带温;体若燔炭称壮热,久按觉热湿热蒸。夜热盗汗为阴虚,阳虚血虚手足冷;若见发热肢厥逆,则为真热假寒证。

肌肤肿胀水或气,气肿按之随手起;若为阳虚水液停,按之不起如按泥。

前臂内侧称尺肤,古人诊病常常取;凉为阳虚灼为热,枯糙如鳞津血虚。

手足心热为阴虚,儿童见之热在腹;手背热甚为外感,手心热甚里热居。

5、按俞穴

俞穴随经遍全身,疾病之时有反应;或为条索或结节,按之酸麻胀感甚。胃病胃俞足三里,肝病肝俞与期门;胆痛胆俞阳陵泉,举此几例来说明。

五、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为大纲,四诊资料再分详;表里辨别病部位,寒热辨别病性状;虚实邪正来对比,阴阳辨证为总纲;寒者热之热者寒,虚补实泻细推量;在表发汗里清泄,指导治疗效果良。

(一)表里辨证

表证特指外感病,邪在肌表病尚轻;发热恶寒同时见,项强头痛又身疼。脉浮正气趋向表,苔薄邪尚未入深;风寒风热有不同,辛温辛凉要分明。

里证范围非常广和,表证除外皆可讲;成因大致分三类,症状繁多难收详。壮热神昏便不通,咳喘心悸与腹胀;总之脏腑有损害,清里除邪可安康。

(二)寒热辨证

寒证恶寒又喜暖,面色光白卧也蜷;痰涎清稀小便多,苔白脉迟或紧弦。

热证发热喜冷饮,面红目赤躁不宁;痰涕黄稠苔亦黄,溺赤便结脉数频。

(三)虚实辨证

虚证阴阳气血虚,先天后天有不足;神疲气短面无华,舌嫩苔少脉也虚。

实证正盛邪气实,痰瘀水饮与宿食;腹胀便闭呼吸粗,舌老苔厚脉沉实。

(四)阴阳辨证

阴阳辨证为总纲,表热实证皆属阳;里寒虚证则为阴,统领辨证大方向。

亡阳冷汗质清稀,肢冷气弱脉微细;亡阴汗热味咸粘,身热烦躁脉数疾。

(五)相兼夹杂与转化

八类证候分别述,其实之间不孤立;相兼转化与夹杂,更有真假要注意。

真寒假热貌似热,发热烦躁索水急;阴盛格阳浮于外,引火归元莫迟疑。

真热假寒阳被郁,非为阳虚失湿煦;里热炽盛邪气实,苔黄脉实可凭据。

至虚盛候假实证,原为气虚无力运;腹胀便闭喘难平,舌淡脉弱少精神。

大实赢状假虚证,独处藏奸正气损;补益之剂全无效,攻下实邪病自轻。

六、病因辨证

六气太过称六淫,六淫致病有特征;季节因素最明显,外感内生要分清。

(一)风淫证候

风袭肌表外感病,风客肌肤发瘾疹;风中经络口眼歪,风侵关节游走疼。

(二)寒淫证候

寒伤阳气肢体冷,鼻塞咳喘痰液清;腹部冷痛喜温暖,尿清面白脉弦紧。

(三)暑淫证候

暑邪袭人气阴伤,肢软神疲小便黄;烦闷昏倒为中暑,宜服清暑益气汤。

(四)湿淫证候

湿邪困脾阻气机,腹胀纳呆与脘痞;头重如裹便不爽,脉象濡缓舌苔腻。

(五)燥淫证候

燥邪伤肺伤津液,干咳少痰或带血;口干咽燥饮水多,便结尿少皮肤裂。

(六)火淫证候

火为热极波血分,壮热神昏出斑疹;热灼皮肤成疮疡,脉数舌绛红更深。

七、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虚证

气虚证为功能减,神疲乏力与懒言;自汗气短易感冒,舌淡脉虚力不显。

(二)气陷证

气陷之证必气虚,无力固摄与升举;脏器下垂眼昏花,久泻腹坠气难续。

(三)气滞证

气滞证为气不畅,多在肝胆与胃肠;轻则胀满重胀痛,脉来弦细如弓张。

(四)气逆证

气逆证在肺胃肝,咳嗽气喘平卧难;嗳气呃逆伴呕吐,目赤头痛与晕眩。

(五)血虚证

血虚证为失濡养,面白无华或萎黄;唇甲色淡眼昏花,失眠心悸又健忘;妇女经少甚经闭,舌淡脉细少力量。

(六)血瘀证

血瘀证为血行瘀,因热因寒因气虚;疼痛如刺位不移,舌紫脉涩似刮竹。

或有肿块或出血,唇甲色暗皮下瘀;妇女痛经或经闭,肌肤甲错青筋露。

(七)血热证

血热证热入血,生风动血为特征;各种出血与发斑,烦躁狂乱与神昏。面红目赤尿短黄,热盛肉腐疮疡生;舌质红绛脉滑数,清热凉血法可斟。

(八)血寒证

血寒证为血中寒,寒盛阳虚失温暖;肢未冷痛见青紫,甚至坏死变溃烂。小腹拘痛得温减的,月经来迟经色暗;舌淡而紫脉沉迟,面白唇青又畏寒。

(九)津亏证

津液亏虚口咽干,皮肤干燥少力弹;尿少便结毛发枯,干咳痰少咯出难。

(十)痰证

痰分有形和无形,总因脾虚失健运;咳喘吐痰痰贮肺,瘿瘤瘰疬痰停经。眩晕心悸痰上泛,癫狂神蒙痰迷心;肢麻言誉痰阻络,梅核难吐痰气凝;舌苔粘腻脉象滑,痰证之象可分明。

(十一)饮证

饮证清稀为有形,总因阳虚水内停;在胃呕吐涎清稀,在肠泄泻漉漉鸣。咳喘痰清难平卧,背寒哮鸣称支饮;胸胁饱满饮悬肺,咳唾转侧痛不宁。心悸眩晕肢体寒,此为饮邪上凌心;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而弦阴寒凝。

(十二)水肿证

水肿之因明在先,阴水阳水要分辨;颜面先肿伴发热,此为阳水肺失宣。水肿先从下身起,渐及全身接如泥;畏寒肢冷大便溏,此为阴水阳气虚。

八、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最重要,各证要点要记牢;临床各科皆通用,指导治疗不可少;熟记脏腑之功能,功能失调则病了。寒热虚实准八纲,气血阴阳有虚少;横直两线结合看,学习归纳有技巧。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有气短,心悸怔忡易自汗;动则加剧少气力,面白脉弱舌色淡。

2、心阳虚证

气虚加重为阳虚,心胸闷痛伴畏寒;唇青舌紫或淡胖,脉沉无力或结代。

3、心阳暴脱证

心阳暴脱症凶险,胸痛暴作出冷汗;呼吸微弱面青灰,神昏脉微细如线。

4、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证分四,憋闷疼痛发有时;痛引肩背或内臂,瘀痰寒凝与气滞。瘀血脉涩舌紫暗,疼痛如刺痛不移;痰阻闷痛多体胖,身体困倦苔白腻。寒凝剧痛面青灰,畏寒肢冷脉沉迟;气滞多因情绪作,胀闷脉弦善太息。

5、心血虚证

心血虚证心失养,心悸怔忡又健忘;失眠多梦伴眩晕,面色淡白或萎黄。

6、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虚热扰,失眠多梦心烦恼;潮热盗汗口咽干,脉细舌红舌苔少。

7、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舌生疮,心热甚则移小肠;心烦失眠尿灼痛,热扰神明甚发狂;面赤口渴大便结,脉数有力舌苔黄。

8、痰蒙心神证

痰蒙心神神识呆,精神抑郁表情淡;喃喃自语见人止,举止失常又称癫。若见突然昏倒地,口吐涎沫则为痫;皆为湿痰蒙心窍,舌苔白腻可为鉴。

9

、痰火扰神证

痰火扰神则发狂,打人毁特力逾常;亲疏不避胡乱语,登高而歌笑无常;此为痰火内扰心,脉数舌红苔腻黄。

10、瘀阻脑络证

瘀阻脑络痛如刺,头痛头晕少记忆;或为外伤或中风,经久不愈舌暗紫。

11、小肠实热证

小肠实火小便烫,排尿刺痛尿色黄;心经之热下移来,面赤口渴舌生疮。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少气力,咳喘无力痰清稀;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来虚。

2、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肺痨多,久咳伤肺虚热灼;干咳无痰或痰少,痰中带血不易咯;口咽干燥津液亏,声音嘶哑为金破;形体消瘦午后热,骨蒸盗汗夜间作;虚火炎炎两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3、肺阳虚证

肺阳虚则寒饮生,咳喘气短甚哮鸣;痰多白清稀如水,口淡形寒四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脉象无力或紧沉。

4、风寒束肺证

风寒束肺邪在卫,发热恶寒身体疼;咳嗽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5、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有发热,微恶风寒又伴咳;痰黄鼻浊咽喉痛,舌红苔黄脉浮数。

6、燥邪伤肺证

燥邪伤肺秋季生,微恶风寒发热轻;干咳无痰或痰少,痰中带血或胸疼;唇舌干燥面起皱,皆为燥邪易伤津。

7、肺热炽盛证

肺热炽盛里热证,表邪不解入内成;咳嗽气喘鼻翼煽,发热烦渴咽喉疼;胸痛汗多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洪盛。

8、痰热壅肺证

痰热壅结肺生疡,咳吐脓血痰稠黄;气喘胸闷身澡热,脉滑舌红苔腻黄。

9、大肠湿热证

大肠湿热食不洁,里急后重便脓血;或见暴注肛门灼,腹痛尿黄伴发热。

10、肠燥津亏证

肠燥津亏大全难,结如羊矢数目解;口臭腹胀咽喉干,舌红少苔脉细艰。

11、虫积肠道证

脐腹疼痛时时作,痛时腹部有条索;面部色黄杂白斑,嗜食异物睡牙磨;蛔虫钻顶痛剧烈,乌梅丸子有效果。

(三)脾与胃病辨证

1、脾气虚证

脾胃气虚纳谷呆,腹胀时作运化乖;大便溏薄水渗肠,面黄消瘦气血衰;少言倦怠气虚象,脉缓而弱舌色淡。

2、脾虚气陷证

脾气虚甚成气陷,上气不足则晕眩;升举无力脏器垂,清气下泄浊小便;久泻久痢腹坠胀,也是下陷之表现。

3、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中寒生,脘腹冷痛最喜温;泛吐清水口味淡,大便稀溏四肢冷。或有水肿小便小,带下量多颜色清;脉沉而迟又无力,舌淡而胖有齿痕。

4、脾不统血证

脾虚甚则不统血,血渗肌肤呈紫色;妇人经多颜色淡,少气懒言舌淡白;便血尿血齿衄等,皆为气虚失固摄。

5`、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

湿邪困脾脾失运,脘腹胀痛或痞闷;泛恶欲吐头身重,舌苔厚腻水湿停。寒湿面晦如烟熏,口淡不渴大便清;

寒湿下注白带多,脉濡而缓舌淡润;湿热苔腻颜色黄,或见身热热不扬。湿灼肌肤皮肤痒,呕恶口苦小便黄;身目发黄颜色鲜,大便如溏排不爽;嗜食烟酒或肥甘,蕴结中焦脾胃伤。

6、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口咽干,饮不欲食大便难;胃脘时痛隐隐作,脉细而数舌红干。

7、寒滞胃脘证

寒邪犯胃胃拘挛,冷痛剧痛得温减;口淡不渴泛清水,舌淡苔白脉紧弦。

8、胃火炽盛证

胃火炽盛胃灼痛,口臭齿衄牙龈肿;吞酸嘈杂喜冷饮,消谷善饥便难通;舌红苔黄脉滑数,清胃泻火法可宗。

9、食滞胃脘证

暴饮暴食滞胃脘,胀满疼痛又拒按;嗳腐吞酸食不化,肠鸣矢气泻败卵;食积太甚有发热,,消食攻下自然安。

(四)肝与胆病辨证

1、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面无华,爪甲不荣肢体麻;关节拘急筋失养,手颤肉瞬视力差。

2、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两目干,面部烘热五心烦;胁肋隐隐有灼痛,舌红少津脉细弦。

3、肝郁气滞证

肝郁气滞气不畅,胸胁少腹痛且胀;咽部异物称梅核,颈部瘿瘤为甲亢。情志抑郁善太息,月经不调乳房胀;柴胡疏肝何时用,脉来如弦端直长。

4、肝火炽盛证

肝火炽盛面目红,目赤口苦与头痛;急躁易怒胁肋灼,便秘尿黄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甚则鼻衄或吐红。

5、肝阳上讥证

肝阳上亢头胀痛,烦燥易怒颜面红;头重脚轻腰膝软,眩晕耳鸣睡多梦;舌红少津脉弦劲,本虚标实水不充。

6、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分四型,震颤抽搐为特征;肝脏体阴需涵养,水亏血少肝风生。

(1)肝阳化风头眩晕,手颤肢麻站不稳;甚则突然昏倒地,口眼歪斜人不省;半身不遂失言语,喉中痰鸣脉弦劲。

(2)热极生风小儿多,高热肝经受燔灼;四肢抽搐颈项强,两目上视牙关合;甚则角弓呈反张,清肝泄热病立差。

(3)阴虚动风热病后,肝肾阴伤人消瘦;筋脉失养手足蠕,虚火内生两颧红;舌红少苔阴虚现,脉细而数力不足。

(4)血虚生风有失血,血不养肝肝风生;肢体麻木筋挛急,手足震颤肌肉瞬;爪甲不荣面无华,舌淡眩晕伴耳鸣。

7、寒滞肝脉证

寒滞肝脉肢体寒,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舌淡苔白脉沉弦。

8、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身目黄,胁肋灼热痛且胀;腹胀口苦厌油腻,舌红苔黄小便黄。

9、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躁不宁,失眠多梦易惊醒;眩晕口苦苔黄腻,胆怯惊悸伴耳鸣。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肾精不足证

肾精不足发育迟,囟门迟闭智力低;身材矮小骨痿软,先天之精不足致。成人早退衰腰膝软,发脱齿摇脑呆痴;男子精少不育证,女子经少或经闭。

2、肾阴虚证

肾阴不足生虚火

,腰酸耳鸣睡梦多;潮热盗汗五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男子阳强虚火旺,女子崩漏胞络破。

3、肾气不固证

肾气不固尿余沥,滑精早泄白带稀;胎动易流腰膝软,舌淡脉弱精神疲。

4、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生外寒,腰膝酸软性冷淡;面色光白或黧黑,小便清长夜频繁。男子阳痿命火衰,女子不孕为宫寒;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无力尺部看。

5、肾虚水泛证

肾虚水泛阴水证,气化失司水内停;水肿如泥腰下甚,小便短少脉来沉。畏寒肢冷腰冷痛,面色晦暗舌淡嫩;水气凌心则心悸,咳喘痰鸣卧难平。

6、肾不纳气证

肾不纳气呼吸浅,喘息难平息摇肩;腰膝酸软声低祛,脉弱苔白舌色淡。甚则喘息冷汗出,脉大无根阳戴面;若伴颧红脉细数,虚阳上浮病情险。

7、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舌色红,尿频尿急尿灼痛;腰腹疼痛伴发热,尿石之证属其中。

(六)脏腑兼证辨证

1、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人烦躁,失眠多梦睡不好;心火上亢舌尖红,肾亏于下难壮腰。

2、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水泛滥,小便不利肢体寒;心悸怔忡颈脉动,脚肿如泥腰膝酸。

3、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咳喘甚,心悸气短与胸闷;动则加剧少气力,自汗脉弱痰液清。

4、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气血虚,心脾受伤因思虑;面黄心悸睡眠浅,腹胀便溏少食欲。

5、心肝血虚证

肝血不足难养心,心悸失眠与胸闷;两目干涩肢体麻,面白经少又头晕。

6、脾肺气虚证

脾肺气虚常咳喘,气短痰多颜色白;纳少腹胀大便溏,表虚畏风又自汗。

7、肺肾阴虚证

肺肾阴虚虚火灼,干咳痰少甚血唾;音哑咽干身体瘦,腰酸颧红潮热作。

8、肝火犯肺证

木火型金咳嗽急,痰黄甚至带血丝;胁胀急躁面目红,脉弦而数舌红赤。

9、肝胃不和证

肝气犯胃胃作痛,呃逆嗳气甚呕吐;吞酸嘈杂胁肋胀,情志抑郁容易怒。

10、肝郁脾虚证

肝郁脾虚腹部痛,痛则欲泻泻后松;胁胀抑郁善太息,纳少舌淡脉如弓。

11、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水不足,肾水不能养肝木;头晕目眩腰膝软,胁肋隐隐痛不舒。

12、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命火衰,五更泄泻完谷在;形寒面光腰膝冷,舌淡而胖苔也白。

九、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源《伤寒》,外感寒邪发热看;三阴三阳分表里,表证不愈向里传。

1、太阳病证

太阳为表似藩篱,外邪入侵先受之;头项强痛脉象浮,恶寒为阳被遏致。

(1)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风为主,发热恶寒自汗出;鼻鸣干呕脉浮缓,调和营卫邪可除。

(2)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寒邪重,发热恶寒与头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辛温发汗毛窍通。

(3)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在膀胱,小便不利少腹胀;发热恶寒有汗出,水入则吐逆于上。

(4)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其人狂,少腹满痛小便畅;大便色黑有如漆,脉沉而涩人善忘。

2、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有四大,大热大汗脉洪大;大渴引饮心烦躁,白虎汤方用最恰。

(2)阳明腑证

热结大肠阳明腑,潮热汗出在日晡;大便不通腹满痛,苔黄厚黑又焦枯。

3、少阳病证

半表半里在少阳,寒热往来脉弦长;口苦咽干默不食,胸胁苦满呕也常。

4、太阴病症

太阴脾病里虚寒,寒湿内困腹部满;自利口渴时腹痛,不食舌淡脉沉缓。

5、少阴病症

(1)少阴寒化证

少阴寒化心肾衰,无热恶寒肢厥逆;脉微而细但欲寐,下利清谷呕不食。

(2)少阴热化证

少阴热化虚火燔,心烦失眠口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心火独亢阴液干。

6、厥阴病证

阴尽阳始厥阴证,寒热交错心中疼;饥不欲食食吐蛔,消渴气上来撞心。

(二)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叶天士,《温热论》中所创立;源自《伤寒》有所改,外感温热最相宜。

1、卫分证

卫分之证属于表,发热重而恶寒少;舌边尖红脉浮数,咽痛咳嗽用银翘。

2、气分证

气分证为热入里,正盛邪实相争激;发热更甚恶寒消,舌红苔黄尿黄赤。

邪热壅肺肺失宣,咳嗽气喘痰黄粘;热扰胸膈心懊恼,坐卧不安似火炎。

热结胃肠腑不通,潮热便闭腹满痛;热结旁流下稀水,谵语狂言神被冲。

热郁胆腑胆气逆,枢机不利胁痛急;胆液上犯为口苦,干呕脉弦数有力。

3、营分证

营分证为营阴伤,身热夜甚早晨凉;斑疹隐隐神昏谵,脉细苔少舌红降。

4、血分证

血分之证病更深,生风动血又耗阴;身热夜甚烦躁狂,皮肤显露出斑疹。吐血尿血或衄血,抽搐项强内风生;苔少或无阴伤象,舌色红绛瘀血凝。

(三)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吴鞠通,创在温病条辨中;前人经验来结合,温病湿温皆可用。

1、上焦病证

上焦之证属肺卫,表证不解肺热生;肺卫之邪热不解,逆传心包病情危。

2、中焦病证

中焦之证为脾胃,胃热肠实同阳明;更有太阴湿化证,身热不扬胸脘闷。

3、下焦病证

下焦之证为肝肾,热劫阴分虚热生;低热颧赤手足蠕,舌红少苔脉不静。

中医诊断歌决

1、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征,意有广义狭义分;两精相搏为基础,神色形态看得真。

(1)得神 得神之人精神好,两目精彩身灵巧;呼吸平稳肌肉丰。虽有疾病不用恼。

(2)失神 失神之人精气衰,面晦目暗眼球呆;反应迟缓肌肉削,撮空循衣预后坏。

(3)假神 假神突然起精神,面如红妆想见亲;阴不敛阳精已竭,虚阳外越死期临。

(4)神乱 神乱可分癫狂痫,痰蒙心窍为根源;抑郁为癫湿痰致,兴奋为狂痰火煎。突然昏倒吐白沫,醒后如常则为痫;肝风夹痰扰清窍,化痰开窍治为先。

2、望色 面部色泽最易望,气血盛衰好端详;色为五脏发于外,泽乃气充在表彰。

(1)常色 红黄隐隐为常色,五脏调和气血旺;含而不露真精采,纵然有病也不慌。

常色又分主与客,皆为正常之色泽;主色一身不可变,客随外因变些些。

(2)病色(病色主病) 青色为寒气血凝,凝而不通疼痛因;本色为肝病现外,小儿见之主风惊。

赤色主热气血涌,实热征满面红;颧红阴虚火上炎,重病见之虚阳浮。

黄色脾虚气血弱,或有湿邪内停着;面目俱黄为黄疸,阴黄阳黄要斟酌。

白色为寒气血虚,阳气不中足失温煦;(白光)白阳虚有水泛,苍白阴寒血行瘀。

黑色为寒肾阳虚,或有水饮体内居;黧黑血瘀阻于内,黑而干焦肾阴枯。

3、望形体 形体肥胖痰湿多,消瘦之人常有火;形气相得身体康,形胜气虚寿不多。

4、望姿态 阳主动见躁不安,阴主静则身体懒;肺胀喘息难平卧,低头喜俯精气衰。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脑为髓海精明府,囟填为实向外突;囱陷为虚精气亏,囱门迟闭称解颅。

面肿因水或热毒,要看颜色才可区;耳后肿起为痄腮,口歪中经与中腑。

2、望五官

(1)望目 目虽属肝分五轮,五脏之疾皆可推;全目红肿热在肝,白睛红赤热在肺。两眦赤痛为心火,眼睑赤烂脾热为;肾精消亡瞳孔大,黑睛变浅肝精亏。

(2)望鼻 鼻头青冷腹中疼,鼻头红赤肺胃热;清涕肺寒浊涕热,热甚络伤则出血。

(3)望口唇 唇红脾热虚淡白,青紫心肺功能衰;口角糜烂脾湿热,口腔溃疡称口疳。口内白斑绕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樱桃红唇煤气毒,脾阳衰竭人中满。

(4)望齿 牙齿洁白肾气旺,白如枯骨肾阴伤;温病光燥形如石,则是阳明里热证。

牙痛多因火上炎,需把虚实明在前;红肿明显为胃火,反之则为肾火炎。

(5)咽喉 咽喉上下之门户,内热最易在此聚;红肿痛甚为实火,肿痛不甚火为虚。

3、望躯体 喉结两侧有瘿瘤,随着呼吸上下走;肝郁气滞痰凝结,或因水土碘不够。

瘰疬则在颈之傍,形如串珠数

不详;肺肾虚火上灼津,或为热毒壅于上。

4、望皮肤

(1)色泽 丹毒皮色如涂丹,身目黄染为黄疸;皮肤白斑白癜风,皮黑而暗女痨疸;肌肤甲错如鱼鳞,瘀血久停津液干。

(2)水肿 皮肤水肿在颜面,阴水阳水要分辨;先起面部后全身,此为阳水肺失宣;阴水则为阳虚衰,先起下肢后及面。

(3)斑疹与白倍 里热外透出斑疹,片状平铺为斑形;疹如沙粒摸碍手,风麻隐疹各有因。湿热外透出水泡,形小如痱称白倍;晶莹透亮最为好,出又内陷有危情。

(4)疮疡(痈疽疔疖) 红肿高大名为痈,根盘紧缩灼热痛;阳热火毒滞于里,清热解毒可收功。漫肿无边名为疽,皮色不变痛亦无;气血不足寒痰疑,清热之法不可取。疔为热毒内侵深,形小如粟根脚硬;痛痒齐作又红肿,不可挤压要记清。疖为皮肤热毒侵,形小而圆疼痛轻;只在皮表根脚浅,夏季小儿最易生。

(三)望排出物

1、望痰 痰因水液凝聚成,又有寒热燥湿分;清稀量多为寒痰,色黄质稠热结成;痰少而粘为燥痰,白滑易洛湿痰形。

2、望大便 脾失健运大便稀,湿热泄泻便黄糜;完谷不化脾阳虚,脓血粘胨则为痢。

3、望小便 小便色清为虚寒,色黄深浓作热看;血尿色红原因多,膏淋尿浊如米泔。

(四)望小儿指纹 3岁以下看指纹,食指络脉细推寻;风气命关依次列,射关透甲病不轻。紫因热甚红伤寒,青为惊风白是疳。

(五)望舌 望舌之法有特色,寒热虚实都可测;神色形态须尽察,舌质舌苔有分别。

1、望舌质

(1)望舌色

A淡红舌 淡红之舌为正常,气血调和体安康;胃气健旺则为苔,薄白一层舌面上。

B淡白舌与红舌 淡白之舌气血虚,或因阳气失温煦;红舌为热气血涌,有苔为实无苔虚。

C红绛舌 绛舌较红色更深,热入营血已耗阴;热甚阴伤血凝滞,凉血活血可施行。

D紫舌 紫舌血循有瘀滞,因热因寒皆可致;淡紫湿润为虚寒,绛紫而干为热极。

E青舌 青舌阴寒血不畅,或为先天病心脏;药物食物中毒等,临床见此多不详。

(2)望舌形 老嫩之舌分虚实,纹理粗细看仔细;淡白胖大阳气虚,边有齿痕作证据。红而肿胀心脾热,舌体瘦薄阴血虚;芒刺为热盛于内,舌中舌尖要分区。

裂纹之舌有多因,干燥少津因热成;光红有裂阴血伤,润而有裂为湿盛。

(3)望舌态

强硬热陷或中风,痿软为虚气不充;颤动肝风内动兆,歪斜痰瘀络不通。

吐弄心脾内有热,或因疫毒正气绝;小儿见之多惊风,先天愚型另当别。

2、望舌苔

舌苔胃气上蒸成,不薄不厚略带润;若有脱落或不全,皆为伤阴正气损。

(1)苔色

A白苔

白苔为寒或主表,白而厚腻寒痰

湿;白而干厚如积粉,瘟疫暴起里热炽。

B黄苔

黄苔为热又主里,浅黄深黄热不一;焦黄热结深在腑,湿热痰热苔黄腻。

C灰黑苔

灰黑热深或寒极,全凭润燥来分析;燥则热甚津液伤,润则寒盛阳气虚。

(2)苔质

A腻苔

腻苔如油而致密,湿浊痰饮或食积;气机受阻脾被困,病情迁延难速去。

B腐苔

腐苔形如豆腐渣,揩之又生颗粒大;胃气衰败湿浊泛,病情危重预后差。

二、闻诊

(一)听声音

1、声音

声由肺出言由心,五脏协作共生成;虚则声低实则亢,喜怒忧思听可明。

外感风寒鼻声重,音哑虚实两不同;肺肾阴虚肺气实,金破金实来形容。

2、语言

高热胡言称谵语,热扰心神难自主;久病语复为郑声,心气大伤正气虚。

独语喃喃见人止,气郁痰浊心窍迷;错语错言又自知,狂言声高无伦次;语言謇涩词不清,风痰阻络留后遗。

3、呼吸

呼吸困难名为喘,张口抬户鼻翼煸;气粗为实呼出快,息微为虚吸入安。

哮为喉间有痰鸣,痰饮宿疾外邪引;哮必兼喘气道窄,喘证兼哮不一定。

4、咳嗽

咳声重浊感风寒,咳声不扬风热犯;咳声沉闷湿浊停,干咳痰少燥邪干。咳声阵发如鸡鸣,称为顿咳百日延;咳声如犬声嘶哑,白喉火毒蕴喉间。

5、其他

呕吐为胃气上逆,呃逆气逆动膈肌;嗳气胃气失和降,肝气不舒善太息。

(二)嗅气味

1、病体气味

口臭胃热或牙疾,酸腐之味为食积;汗气腥膻湿热蒸,汗气臭秽属瘟疫。

痰黄臭秽为肺热,寒痰无味而清稀;若见脓血腥臭痰,肺痈热腐化脓液。

2、病室气味

病室之气出病体,臭气触人为瘟疫;烂苹果味消渴病,尿臊水肿已晚期。

三、问诊

(一)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二)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恶寒外邪闭肌腠,卫阳不能温分肉;畏寒近火可缓解,阳虚失温火不够。

恶寒发热为表证,邪与正气来相争;寒多热少为风寒,寒少热多为风温。

2、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少阳证,邪居半表半里间;寒则为表热为里,常伴口苦和目眩。

3、但寒不热(壮热与潮热)

壮热之热热势高,恶寒症状已经消;表牙入里阳明经,脉洪口渴又烦躁。

潮热发作有定时,有如潮汐时高低;临床分类有三种,要把原因来分析。

阳明潮热日晡起,伴见腹胀大便秘;舌上黄苔厚又燥,热结肠中有燥矢。

阴虚潮热夜间甚,五心烦热又骨蒸;舌红少苔或无苔,虚火内扰所形成。

湿温潮热午后多,身热不扬体重着;舌苔黄腻胃纳少

,湿热交结治难差。

(三)问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润泽肌肤调寒暖;表证有汗为中风,表证无法为风寒。

1、自汗与盗汗

日间汗出为自汗,气虚失固阳气散;盗汗睡出醒则止,虚热迫津出玄关。

2、战法

战汗邪正相争急,高热恶寒身战粟;汗出烦躁不为佳,脉静身凉最相宜。

(四)问疼痛

疼痛之症最常见,原因多多要分辨;寒热虚实皆可致,一味止痛无效验。

胀痛气滞腹内积,瘀血疼痛如针刺;冷痛为寒灼痛热,绞痛有形实邪致。隐痛为虚失濡养,重痛湿邪内留滞;空痛肾虚精髓亏,窜痛风胜为行痹。

1、头痛

头痛之症要分经,外感内伤有重轻;后项头痛为太阳,眉棱骨痛阳明经。两侧头痛为少阳,巅顶头痛为厥阴;头痛连齿少阴肾,头痛昏沉脾被困。

2、胸痛

胸痛多为心肺病,是心是肺要辨清;真心疼痛彻肩臂,面色灰暗指节青。

3、其他疼痛

胁痛肝胆脘痛胃,腹痛原因分部位;腰痛肾虚或扭损,四肢关节痛称痹。

(五)问头身胸腹不适

视物旋转称头晕,痰饮上犯肝火升;肝阳上亢晕且胀,面白脾虚不升清。

(六)问耳目

1、问耳

耳鸣耳聋分虚实,暴作因实渐作虚;实因肝胆火上炎,虚因肾亏精不足。

2、问目

目痛多因肝火炎,眼冒金花称目眩;入夜不见雀盲症,歧视一物作二篇。

(七)问睡眠

阳不入阴则失眠,烦躁梦多心火炎;浅睡易醒脾气虚,惊醒胆怯胆郁痰。

2、嗜睡

阳不胜阴则困倦,脾虚痰湿多睡眠;重病昏睡神不清,心肾阳衰阴霾现。

(八)问饮食口味

1、问饮水

口不渴饮证为寒,寒不伤津口不干;口渴多饮里热证,消渴饮水尿频繁。渴不多饮另有因,阴虚湿热或有痰;热入营分营阴蒸,瘀血发热亦使然。

2、问食欲与食量

纳少脾虚运不良,纳呆湿邪困脾乡;厌食多见伤食后,厌油湿热肝胆藏。消谷善饥胃火旺,饮不欲食胃阴;偏食小儿多虫积,重病能食中气亡。

3、问口味

口淡脾虚或为寒,口苦为热胆气犯;口甜脾胃湿热蕴,肝胃不和口中酸;肾虚水饮口中成,痰饮湿浊口腻粘。

(九)问二便

1、问大便

大便干结为便秘,或虽不干排无力;热结津亏阴血虚,气虚寒凝皆引起。

泄泻原因多在脾,因虚因湿与热积;便下清稀多为寒,便下脓血为痢疾;脾肾阳虚五更泄,完谷不化命火虚。

先便后血血来远,先血后便就近观;远血色暗如柏油,近血无改血色鲜。

肛门灼热湿热痢,里急后重为痢疾;滑泄失禁气失约,排便不爽肝犯脾。

2、问小便

尿量增多为虚寒,消渴尿多作另看;尿量减少热伤津,水肿尿少肾阳衰。尿频短黄又刺痛,湿热下注膀胱间;清长尤其夜多尿,肾阳不足气化

减。

四、切诊

(一)脉诊

1、脉诊的原理

中医脉诊最神奇,寒热虚实都可知;心为鼓动血为充,五脏之气同行里。

2、脉诊的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诊脉部位古来多,还是寸口最适合;肺朝百脉脉大会,取之方便又灵活。

(1)寸关尺的定位

诊脉先明寸关尺,此为脉诊之根基;若是随手测脉动,不是中医是西医。

高骨为关不可移,关前为寸关后尺;寸为凹陷尺像坡,寸短尺长还可移。

(2)寸关尺与脏腑的配属

寸为膈上候心肺,关为中焦候肝脾;尺为下焦候两肾,六腑配属有争议。

(3)诊脉的时间、布指与指力

清晨诊脉最为好,手臂要与心等高;布指疏密随人定,指力轻重有技巧。

轻轻按之名曰举,重重压之名曰按;不轻不重委曲寻,还分单按和总按。

3、正常脉象(平脉)

欲知病脉先知平,平脉又称胃神根;胃为柔和神有力,沉取不空则为根。

4、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1)浮脉

浮脉轻取即可得,正气趋表抗外邪;久病见之为里虚,阴不敛阳虚阳越。

(2)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得,邪困于里正气遏;若是肥人或严冬,深藏于里摸难测。

(3)迟脉

迟脉一息至唯三,阳不胜阴气血寒;若是发热脉反迟,脉证不一治疗难。

(4)数脉

数脉一息五至多,热迫血行内有火;无热而数多为虚,是虚是热要斟酌。

(5)洪脉

滔滔满指脉为洪,既大且数来势汹;气分热盛正气实,洪而无根虚阳浮;

(6)细脉

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失充填;又主湿邪困于里,气血运行受阻限。

(7)虚脉

三部无力按之空,举之迟大按之松;气血不足脏腑弱,总为虚证要补充。

(8)实脉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正盛邪实两相搏,气血壅盛显力量。

(9)滑脉

往来流利珠走盘,实热食滞或有痰;妊娠气血冲和象,常人之滑滑而缓。

(10)涩脉

涩脉细迟往来艰,好似轻刀刮竹笺;有力气滞血痰食,无力伤精血需添。

(11)长脉

长脉迢迢过本位,阳热痰火充斥内;长而和缓是佳兆,气血充盛精力倍。

(12)短脉

短脉不及两头缩,气损气滞皆可作;有力痰食阻气机,无力气虚难鼓橐。

(13)弦脉

端直以长如琴弦,气机不畅痛连连;痰饮疟疾肝胆病,老人脉硬亦称弦。

(14)紧脉

紧脉缩缩如切绳,寒邪外侵为原因;痛因寒作应散寒,宿食搏结腹内停。

(15)芤脉

芤脉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阴虚阳浮火灼络,失血伤阴脉不充。

(16)革脉

中空外坚如鼓皮,虚寒相搏脉空急;亡血失精气不恋,半产漏下胎不利。

(17)牢脉

牢脉弦长实大坚,脉位常居沉伏间;阴寒内实积于里,疝气徵瘕阳沉潜。

(18)缓脉

缓脉之义有二分,和缓胃气悠悠生;缓而懈怠湿困脾,脾胃虚弱脉不伸。

(19)濡脉

濡脉浮细软而粘,脉来有如水漂棉;精血不充脉弱细,湿邪阻遏脉不前。

(20)弱脉

沉细而软称弱脉,气血不足阳气衰;鼓动无力脉不充,温煦不足手足寒。

(21)微脉

若有若无按欲绝,细小软弱气难接;气血大亏阳气衰,温阳益气应速决。

(22)散脉

浮散无根按之散,至数不齐节律乱;元气离散脉不收,脏气将绝力难挽。

(23)伏脉

伏脉推筋着骨寻,时或不见位更深;邪闭痛极气被遏,不可轻率作虚形。

(24)动脉

动脉如豆短滑数,关部尤显力绰绰;疼痛惊恐气血乱,阴阳相搏不调和。

(25)促脉

数而一止名为促,歇止之数无定数;阳盛热结脉来急,无力亦主脏气虚。

(26)结脉

缓而一止名为结,止无定数时有歇;阴盛气结寒痰瘀,久病虚损气不接。

(27)代脉

代脉时止有定数,良久方来有缺无;脏气衰微气不接,跌打惊恐气逆阻。

(28)疾脉

疾脉一息七八至,真阴垂竭阳亢极;伤寒温病若见此,元气衰微病危急。

(二)按诊

1、按胸胁

心尖动处是虚里,动而不显缓不急;其动太甚宗气泄,微弱无力宗气虚。

肝胆位于右胁下,正常一般不可及;若其硬化或肿大,癌肿血瘀或疟疾。

2、按脘腹

胃脘心下脐大腹,满闷不舒称为痞;漉漉有声饮停胃,腹痛嗳腐有食积。疼痛虚实皆可作,拒按属实喜按虚;腹部胀大原因多,波动为水鼓为气。

3、按小腹和少腹

脐下小腹侧少腹,膀胱子处肝经区;痛经徵瘕疝气等,或为气滞或血瘀。

4、按肌肤与手足

正常肌肤应荣润,不冷不热略带温;体若燔炭称壮热,久按觉热湿热蒸。夜热盗汗为阴虚,阳虚血虚手足冷;若见发热肢厥逆,则为真热假寒证。

肌肤肿胀水或气,气肿按之随手起;若为阳虚水液停,按之不起如按泥。

前臂内侧称尺肤,古人诊病常常取;凉为阳虚灼为热,枯糙如鳞津血虚。

手足心热为阴虚,儿童见之热在腹;手背热甚为外感,手心热甚里热居。

5、按俞穴

俞穴随经遍全身,疾病之时有反应;或为条索或结节,按之酸麻胀感甚。胃病胃俞足三里,肝病肝俞与期门;胆痛胆俞阳陵泉,举此几例来说明。

五、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为大纲,四诊资料再分详;表里辨别病部位,寒热辨别病性状;虚实邪正来对比,阴阳辨证为总纲;寒者热之热者寒,虚补实泻细推量;在表发汗里清泄,指导治疗效果良。

(一)表里辨证

表证特指外感病,邪在肌表病尚轻;发热恶寒同时见,项强头痛又身疼。脉浮正气趋向表,苔薄邪尚未入深;风寒风热有不同,辛温辛凉要分明。

里证范围非常广和,表证除外皆可讲;成因大致分三类,症状繁多难收详。壮热神昏便不通,咳喘心悸与腹胀;总之脏腑有损害,清里除邪可安康。

(二)寒热辨证

寒证恶寒又喜暖,面色光白卧也蜷;痰涎清稀小便多,苔白脉迟或紧弦。

热证发热喜冷饮,面红目赤躁不宁;痰涕黄稠苔亦黄,溺赤便结脉数频。

(三)虚实辨证

虚证阴阳气血虚,先天后天有不足;神疲气短面无华,舌嫩苔少脉也虚。

实证正盛邪气实,痰瘀水饮与宿食;腹胀便闭呼吸粗,舌老苔厚脉沉实。

(四)阴阳辨证

阴阳辨证为总纲,表热实证皆属阳;里寒虚证则为阴,统领辨证大方向。

亡阳冷汗质清稀,肢冷气弱脉微细;亡阴汗热味咸粘,身热烦躁脉数疾。

(五)相兼夹杂与转化

八类证候分别述,其实之间不孤立;相兼转化与夹杂,更有真假要注意。

真寒假热貌似热,发热烦躁索水急;阴盛格阳浮于外,引火归元莫迟疑。

真热假寒阳被郁,非为阳虚失湿煦;里热炽盛邪气实,苔黄脉实可凭据。

至虚盛候假实证,原为气虚无力运;腹胀便闭喘难平,舌淡脉弱少精神。

大实赢状假虚证,独处藏奸正气损;补益之剂全无效,攻下实邪病自轻。

六、病因辨证

六气太过称六淫,六淫致病有特征;季节因素最明显,外感内生要分清。

(一)风淫证候

风袭肌表外感病,风客肌肤发瘾疹;风中经络口眼歪,风侵关节游走疼。

(二)寒淫证候

寒伤阳气肢体冷,鼻塞咳喘痰液清;腹部冷痛喜温暖,尿清面白脉弦紧。

(三)暑淫证候

暑邪袭人气阴伤,肢软神疲小便黄;烦闷昏倒为中暑,宜服清暑益气汤。

(四)湿淫证候

湿邪困脾阻气机,腹胀纳呆与脘痞;头重如裹便不爽,脉象濡缓舌苔腻。

(五)燥淫证候

燥邪伤肺伤津液,干咳少痰或带血;口干咽燥饮水多,便结尿少皮肤裂。

(六)火淫证候

火为热极波血分,壮热神昏出斑疹;热灼皮肤成疮疡,脉数舌绛红更深。

七、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虚证

气虚证为功能减,神疲乏力与懒言;自汗气短易感冒,舌淡脉虚力不显。

(二)气陷证

气陷之证必气虚,无力固摄与升举;脏器下垂眼昏花,久泻腹坠气难续。

(三)气滞证

气滞证为气不畅,多在肝胆与胃肠;轻则胀满重胀痛,脉来弦细如弓张。

(四)气逆证

气逆证在肺胃肝,咳嗽气喘平卧难;嗳气呃逆伴呕吐,目赤头痛与晕眩。

(五)血虚证

血虚证为失濡养,面白无华或萎黄;唇甲色淡眼昏花,失眠心悸又健忘;妇女经少甚经闭,舌淡脉细少力量。

(六)血瘀证

血瘀证为血行瘀,因热因寒因气虚;疼痛如刺位不移,舌紫脉涩似刮竹。

或有肿块或出血,唇甲色暗皮下瘀;妇女痛经或经闭,肌肤甲错青筋露。

(七)血热证

血热证热入血,生风动血为特征;各种出血与发斑,烦躁狂乱与神昏。面红目赤尿短黄,热盛肉腐疮疡生;舌质红绛脉滑数,清热凉血法可斟。

(八)血寒证

血寒证为血中寒,寒盛阳虚失温暖;肢未冷痛见青紫,甚至坏死变溃烂。小腹拘痛得温减的,月经来迟经色暗;舌淡而紫脉沉迟,面白唇青又畏寒。

(九)津亏证

津液亏虚口咽干,皮肤干燥少力弹;尿少便结毛发枯,干咳痰少咯出难。

(十)痰证

痰分有形和无形,总因脾虚失健运;咳喘吐痰痰贮肺,瘿瘤瘰疬痰停经。眩晕心悸痰上泛,癫狂神蒙痰迷心;肢麻言誉痰阻络,梅核难吐痰气凝;舌苔粘腻脉象滑,痰证之象可分明。

(十一)饮证

饮证清稀为有形,总因阳虚水内停;在胃呕吐涎清稀,在肠泄泻漉漉鸣。咳喘痰清难平卧,背寒哮鸣称支饮;胸胁饱满饮悬肺,咳唾转侧痛不宁。心悸眩晕肢体寒,此为饮邪上凌心;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而弦阴寒凝。

(十二)水肿证

水肿之因明在先,阴水阳水要分辨;颜面先肿伴发热,此为阳水肺失宣。水肿先从下身起,渐及全身接如泥;畏寒肢冷大便溏,此为阴水阳气虚。

八、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最重要,各证要点要记牢;临床各科皆通用,指导治疗不可少;熟记脏腑之功能,功能失调则病了。寒热虚实准八纲,气血阴阳有虚少;横直两线结合看,学习归纳有技巧。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有气短,心悸怔忡易自汗;动则加剧少气力,面白脉弱舌色淡。

2、心阳虚证

气虚加重为阳虚,心胸闷痛伴畏寒;唇青舌紫或淡胖,脉沉无力或结代。

3、心阳暴脱证

心阳暴脱症凶险,胸痛暴作出冷汗;呼吸微弱面青灰,神昏脉微细如线。

4、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证分四,憋闷疼痛发有时;痛引肩背或内臂,瘀痰寒凝与气滞。瘀血脉涩舌紫暗,疼痛如刺痛不移;痰阻闷痛多体胖,身体困倦苔白腻。寒凝剧痛面青灰,畏寒肢冷脉沉迟;气滞多因情绪作,胀闷脉弦善太息。

5、心血虚证

心血虚证心失养,心悸怔忡又健忘;失眠多梦伴眩晕,面色淡白或萎黄。

6、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虚热扰,失眠多梦心烦恼;潮热盗汗口咽干,脉细舌红舌苔少。

7、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舌生疮,心热甚则移小肠;心烦失眠尿灼痛,热扰神明甚发狂;面赤口渴大便结,脉数有力舌苔黄。

8、痰蒙心神证

痰蒙心神神识呆,精神抑郁表情淡;喃喃自语见人止,举止失常又称癫。若见突然昏倒地,口吐涎沫则为痫;皆为湿痰蒙心窍,舌苔白腻可为鉴。

9

、痰火扰神证

痰火扰神则发狂,打人毁特力逾常;亲疏不避胡乱语,登高而歌笑无常;此为痰火内扰心,脉数舌红苔腻黄。

10、瘀阻脑络证

瘀阻脑络痛如刺,头痛头晕少记忆;或为外伤或中风,经久不愈舌暗紫。

11、小肠实热证

小肠实火小便烫,排尿刺痛尿色黄;心经之热下移来,面赤口渴舌生疮。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少气力,咳喘无力痰清稀;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来虚。

2、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肺痨多,久咳伤肺虚热灼;干咳无痰或痰少,痰中带血不易咯;口咽干燥津液亏,声音嘶哑为金破;形体消瘦午后热,骨蒸盗汗夜间作;虚火炎炎两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3、肺阳虚证

肺阳虚则寒饮生,咳喘气短甚哮鸣;痰多白清稀如水,口淡形寒四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脉象无力或紧沉。

4、风寒束肺证

风寒束肺邪在卫,发热恶寒身体疼;咳嗽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5、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有发热,微恶风寒又伴咳;痰黄鼻浊咽喉痛,舌红苔黄脉浮数。

6、燥邪伤肺证

燥邪伤肺秋季生,微恶风寒发热轻;干咳无痰或痰少,痰中带血或胸疼;唇舌干燥面起皱,皆为燥邪易伤津。

7、肺热炽盛证

肺热炽盛里热证,表邪不解入内成;咳嗽气喘鼻翼煽,发热烦渴咽喉疼;胸痛汗多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洪盛。

8、痰热壅肺证

痰热壅结肺生疡,咳吐脓血痰稠黄;气喘胸闷身澡热,脉滑舌红苔腻黄。

9、大肠湿热证

大肠湿热食不洁,里急后重便脓血;或见暴注肛门灼,腹痛尿黄伴发热。

10、肠燥津亏证

肠燥津亏大全难,结如羊矢数目解;口臭腹胀咽喉干,舌红少苔脉细艰。

11、虫积肠道证

脐腹疼痛时时作,痛时腹部有条索;面部色黄杂白斑,嗜食异物睡牙磨;蛔虫钻顶痛剧烈,乌梅丸子有效果。

(三)脾与胃病辨证

1、脾气虚证

脾胃气虚纳谷呆,腹胀时作运化乖;大便溏薄水渗肠,面黄消瘦气血衰;少言倦怠气虚象,脉缓而弱舌色淡。

2、脾虚气陷证

脾气虚甚成气陷,上气不足则晕眩;升举无力脏器垂,清气下泄浊小便;久泻久痢腹坠胀,也是下陷之表现。

3、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中寒生,脘腹冷痛最喜温;泛吐清水口味淡,大便稀溏四肢冷。或有水肿小便小,带下量多颜色清;脉沉而迟又无力,舌淡而胖有齿痕。

4、脾不统血证

脾虚甚则不统血,血渗肌肤呈紫色;妇人经多颜色淡,少气懒言舌淡白;便血尿血齿衄等,皆为气虚失固摄。

5`、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

湿邪困脾脾失运,脘腹胀痛或痞闷;泛恶欲吐头身重,舌苔厚腻水湿停。寒湿面晦如烟熏,口淡不渴大便清;

寒湿下注白带多,脉濡而缓舌淡润;湿热苔腻颜色黄,或见身热热不扬。湿灼肌肤皮肤痒,呕恶口苦小便黄;身目发黄颜色鲜,大便如溏排不爽;嗜食烟酒或肥甘,蕴结中焦脾胃伤。

6、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口咽干,饮不欲食大便难;胃脘时痛隐隐作,脉细而数舌红干。

7、寒滞胃脘证

寒邪犯胃胃拘挛,冷痛剧痛得温减;口淡不渴泛清水,舌淡苔白脉紧弦。

8、胃火炽盛证

胃火炽盛胃灼痛,口臭齿衄牙龈肿;吞酸嘈杂喜冷饮,消谷善饥便难通;舌红苔黄脉滑数,清胃泻火法可宗。

9、食滞胃脘证

暴饮暴食滞胃脘,胀满疼痛又拒按;嗳腐吞酸食不化,肠鸣矢气泻败卵;食积太甚有发热,,消食攻下自然安。

(四)肝与胆病辨证

1、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面无华,爪甲不荣肢体麻;关节拘急筋失养,手颤肉瞬视力差。

2、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两目干,面部烘热五心烦;胁肋隐隐有灼痛,舌红少津脉细弦。

3、肝郁气滞证

肝郁气滞气不畅,胸胁少腹痛且胀;咽部异物称梅核,颈部瘿瘤为甲亢。情志抑郁善太息,月经不调乳房胀;柴胡疏肝何时用,脉来如弦端直长。

4、肝火炽盛证

肝火炽盛面目红,目赤口苦与头痛;急躁易怒胁肋灼,便秘尿黄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甚则鼻衄或吐红。

5、肝阳上讥证

肝阳上亢头胀痛,烦燥易怒颜面红;头重脚轻腰膝软,眩晕耳鸣睡多梦;舌红少津脉弦劲,本虚标实水不充。

6、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分四型,震颤抽搐为特征;肝脏体阴需涵养,水亏血少肝风生。

(1)肝阳化风头眩晕,手颤肢麻站不稳;甚则突然昏倒地,口眼歪斜人不省;半身不遂失言语,喉中痰鸣脉弦劲。

(2)热极生风小儿多,高热肝经受燔灼;四肢抽搐颈项强,两目上视牙关合;甚则角弓呈反张,清肝泄热病立差。

(3)阴虚动风热病后,肝肾阴伤人消瘦;筋脉失养手足蠕,虚火内生两颧红;舌红少苔阴虚现,脉细而数力不足。

(4)血虚生风有失血,血不养肝肝风生;肢体麻木筋挛急,手足震颤肌肉瞬;爪甲不荣面无华,舌淡眩晕伴耳鸣。

7、寒滞肝脉证

寒滞肝脉肢体寒,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舌淡苔白脉沉弦。

8、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身目黄,胁肋灼热痛且胀;腹胀口苦厌油腻,舌红苔黄小便黄。

9、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躁不宁,失眠多梦易惊醒;眩晕口苦苔黄腻,胆怯惊悸伴耳鸣。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肾精不足证

肾精不足发育迟,囟门迟闭智力低;身材矮小骨痿软,先天之精不足致。成人早退衰腰膝软,发脱齿摇脑呆痴;男子精少不育证,女子经少或经闭。

2、肾阴虚证

肾阴不足生虚火

,腰酸耳鸣睡梦多;潮热盗汗五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男子阳强虚火旺,女子崩漏胞络破。

3、肾气不固证

肾气不固尿余沥,滑精早泄白带稀;胎动易流腰膝软,舌淡脉弱精神疲。

4、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生外寒,腰膝酸软性冷淡;面色光白或黧黑,小便清长夜频繁。男子阳痿命火衰,女子不孕为宫寒;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无力尺部看。

5、肾虚水泛证

肾虚水泛阴水证,气化失司水内停;水肿如泥腰下甚,小便短少脉来沉。畏寒肢冷腰冷痛,面色晦暗舌淡嫩;水气凌心则心悸,咳喘痰鸣卧难平。

6、肾不纳气证

肾不纳气呼吸浅,喘息难平息摇肩;腰膝酸软声低祛,脉弱苔白舌色淡。甚则喘息冷汗出,脉大无根阳戴面;若伴颧红脉细数,虚阳上浮病情险。

7、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舌色红,尿频尿急尿灼痛;腰腹疼痛伴发热,尿石之证属其中。

(六)脏腑兼证辨证

1、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人烦躁,失眠多梦睡不好;心火上亢舌尖红,肾亏于下难壮腰。

2、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水泛滥,小便不利肢体寒;心悸怔忡颈脉动,脚肿如泥腰膝酸。

3、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咳喘甚,心悸气短与胸闷;动则加剧少气力,自汗脉弱痰液清。

4、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气血虚,心脾受伤因思虑;面黄心悸睡眠浅,腹胀便溏少食欲。

5、心肝血虚证

肝血不足难养心,心悸失眠与胸闷;两目干涩肢体麻,面白经少又头晕。

6、脾肺气虚证

脾肺气虚常咳喘,气短痰多颜色白;纳少腹胀大便溏,表虚畏风又自汗。

7、肺肾阴虚证

肺肾阴虚虚火灼,干咳痰少甚血唾;音哑咽干身体瘦,腰酸颧红潮热作。

8、肝火犯肺证

木火型金咳嗽急,痰黄甚至带血丝;胁胀急躁面目红,脉弦而数舌红赤。

9、肝胃不和证

肝气犯胃胃作痛,呃逆嗳气甚呕吐;吞酸嘈杂胁肋胀,情志抑郁容易怒。

10、肝郁脾虚证

肝郁脾虚腹部痛,痛则欲泻泻后松;胁胀抑郁善太息,纳少舌淡脉如弓。

11、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水不足,肾水不能养肝木;头晕目眩腰膝软,胁肋隐隐痛不舒。

12、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命火衰,五更泄泻完谷在;形寒面光腰膝冷,舌淡而胖苔也白。

九、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源《伤寒》,外感寒邪发热看;三阴三阳分表里,表证不愈向里传。

1、太阳病证

太阳为表似藩篱,外邪入侵先受之;头项强痛脉象浮,恶寒为阳被遏致。

(1)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风为主,发热恶寒自汗出;鼻鸣干呕脉浮缓,调和营卫邪可除。

(2)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寒邪重,发热恶寒与头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辛温发汗毛窍通。

(3)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在膀胱,小便不利少腹胀;发热恶寒有汗出,水入则吐逆于上。

(4)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其人狂,少腹满痛小便畅;大便色黑有如漆,脉沉而涩人善忘。

2、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有四大,大热大汗脉洪大;大渴引饮心烦躁,白虎汤方用最恰。

(2)阳明腑证

热结大肠阳明腑,潮热汗出在日晡;大便不通腹满痛,苔黄厚黑又焦枯。

3、少阳病证

半表半里在少阳,寒热往来脉弦长;口苦咽干默不食,胸胁苦满呕也常。

4、太阴病症

太阴脾病里虚寒,寒湿内困腹部满;自利口渴时腹痛,不食舌淡脉沉缓。

5、少阴病症

(1)少阴寒化证

少阴寒化心肾衰,无热恶寒肢厥逆;脉微而细但欲寐,下利清谷呕不食。

(2)少阴热化证

少阴热化虚火燔,心烦失眠口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心火独亢阴液干。

6、厥阴病证

阴尽阳始厥阴证,寒热交错心中疼;饥不欲食食吐蛔,消渴气上来撞心。

(二)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叶天士,《温热论》中所创立;源自《伤寒》有所改,外感温热最相宜。

1、卫分证

卫分之证属于表,发热重而恶寒少;舌边尖红脉浮数,咽痛咳嗽用银翘。

2、气分证

气分证为热入里,正盛邪实相争激;发热更甚恶寒消,舌红苔黄尿黄赤。

邪热壅肺肺失宣,咳嗽气喘痰黄粘;热扰胸膈心懊恼,坐卧不安似火炎。

热结胃肠腑不通,潮热便闭腹满痛;热结旁流下稀水,谵语狂言神被冲。

热郁胆腑胆气逆,枢机不利胁痛急;胆液上犯为口苦,干呕脉弦数有力。

3、营分证

营分证为营阴伤,身热夜甚早晨凉;斑疹隐隐神昏谵,脉细苔少舌红降。

4、血分证

血分之证病更深,生风动血又耗阴;身热夜甚烦躁狂,皮肤显露出斑疹。吐血尿血或衄血,抽搐项强内风生;苔少或无阴伤象,舌色红绛瘀血凝。

(三)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吴鞠通,创在温病条辨中;前人经验来结合,温病湿温皆可用。

1、上焦病证

上焦之证属肺卫,表证不解肺热生;肺卫之邪热不解,逆传心包病情危。

2、中焦病证

中焦之证为脾胃,胃热肠实同阳明;更有太阴湿化证,身热不扬胸脘闷。

3、下焦病证

下焦之证为肝肾,热劫阴分虚热生;低热颧赤手足蠕,舌红少苔脉不静。


相关内容

  • [中医书籍 中医知识经典大全版]
  • [瑯琊水宫)] [中医书籍 中医知识经典大全版] 中医书籍 中医知识经典大全版 [中医宝典] [疾病大全] [中药材] [中医药方] [中医宝典移动版] [人体穴位] [本草纲目] [中医名医] [资助中医宝典] [中医经论]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太素] [难经] [类 ...

  • 免费医学书籍大汇编
  • 免费医学书籍大汇编 (不收藏是你的损失) 经论. 伤寒.金匮. 诊治. 本草. 方言. 内科. 妇科. 儿科. 外科. 五官. 针灸. 医论. 医案. 综合. 养生. 其他 中医教材 <中医伤科按摩学> <中国医学通史> <中医饮食营养学> <中药基本理论知 ...

  • 中医经典著作大全(570本)
  • [ 香儿 - xianger] 中医经典著作大全 (570本) 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 ...

  • 急性胃炎的的临床护理观察
  • 护理研究中圜民族民间医药 NursingResearch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nnaey・111・ 急性胃炎的的临床护理观察 刘飞 吉林省通榆县中医院,吉林通榆137200 [摘要l目的:通过对急性胃炎临床护理实践来探讨对该病的临床护理研究. ...

  • 扬州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五.扬州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科.领域主要参考书目 (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001社会发展学院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肖前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问题研究>陈晓明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西方 ...

  • 中医诊断歌诀和十问歌
  •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 ...

  • 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的超声诊断
  • • 文献综述 • 53 浅析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的超声诊断 徐丽萍 (扶余县人民医院,吉林 扶余 131200)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超声检查设备的更新换代,诊断水平全面提升,超声医学对诊断肝癌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介绍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超声诊断思路和价值,以期指导实践.[关 ...

  • 医学书籍大全
  • 1 <金山词霸2003医学版>[ISO] http://lib.verycd.com/2005/11/21/0000075848.html 2 <医学自我诊断程序> http://lib.verycd.com/2005/11/09/0000073815.html 3 < ...

  • [叶公好龙]新编作文
  • <叶公好龙>新编作文 叶公是个小知识分子,喜欢龙.和朋友聊天,无论对方说什么,他都能扯到"龙"字上:善写"一笔龙",许多龙友都向他求字,悬挂在自家的客厅里:自己笔名"好龙",给儿子... 姓名:王智博 班级:海林市第一小学五年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