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单元主义到多元主义

建筑的单元主义到多元主义

———— 周贤春 111290030 建筑系

前些天读到这样的一段话: “哲学上的多元主义,就是对单元主义的彻底批判,就是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否认有什么事物的第一原因(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的解释),世界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主人是人类。(见《顾准文集》” P302)

倘使将哲学上的多元主义贯彻到建筑领域上,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可以有各种建筑形式主张的存在,有来自各种立场的批评。具体点说,就是对古典主义和纯粹艺术建筑观念的突破。

而历史“恰恰”沿着这条轨迹缓缓向现在驶来的。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还未曾提及建筑上的“单元”与“多元”的问题。建筑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仍是宗教文化的具体表征。

然而在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后世所谓的“西方现代建筑”。它的出现建立在近代理性和功能主义的文化基础之上,它强调“合理、逻辑与秩序”,崇拜机器与技术,并且以钢铁、玻璃和混凝土塑造了20世纪的城市图腾。工业革命的成果充分地显示在了建筑身上。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理性地去征服自然。

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西方现代建筑挟着技术的优势迅速占领世界各地的城镇。然而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生态平衡的破坏,文化与文化的不兼容等问题。人们开始考虑建筑上的“单元主

义”与“多元主义”。

对“现代建筑一元论的中心文化意识”的批判,也就是对建筑“单元主义”的批判,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高技派、晚期现代主义、地方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流派纷纷举起了大旗,由国际式现代建筑独占天下的局面一去不返,现代建筑呈现出一种多元共生的新形态。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的多元化转变其实表达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我们可以从建筑的多元化倾向的文化背景中略窥一二。 首先,由于世界各个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觉醒,促进了地方主义建筑的兴起。“欧洲中心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质疑与摈弃。随着冷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文化权力的分化也开始体现在建筑文化当中。

其次,由于工业文明带来了一系列的负后果,如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以及人与自然的对立,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纪之交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要论题。这也促使人们对英雄式的理性主义重新进行思考和评价,从而也引发出对建筑本体的再认识。“建筑是什么? ”这个古老的课题再一次向人们提出。建筑师走出纯粹的功能主义天地,对建筑的意义重新进行阐释。许多理性主义的金科玉律遭到怀疑和修正。“征服自然”逐渐向“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文化背景的存在。正是有了文化背景这张“温床”,才会催生出建筑的“多元主义”,才会有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建筑,所生活的城市。

倘若现在的我们仍被“单元主义”所包围,那么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这就好像问你,“倘若现在的我们仍处在极权的社会中,那么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一样显然易见却发人深省。

在建筑开始多元化的时候,有一元的倾向特别值得考究,那就是所谓的“地方主义”建筑。

地方主义并不是某一种建筑流派,它是指一种建筑文化的倾向。它的主要动机是抗“集中统一”的情绪——对某种文化、经济和政治独立目标的明确向往。因此地方主义建筑是对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一元性国际式建筑的反抗和偏离,这种倾向在一些前殖民地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地方主义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反映在外表上,更反映在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上。

现代社会对这种差异尤为重视。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蒂、芬兰建筑师培蒂拉以及印度建筑师柯里亚先后被国际建协授予UIA 金奖,或许可以成为佐证。

当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王澍荣获普利兹克奖就是世界对中国建筑最大的肯定。世界建筑看到了中国人在体现这种差异上的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信奉的是抽象的、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技术进步的理念。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就是不断地“复制”,不断地“黏贴”。物质的日渐充裕更加凸显精神上的空虚,灵魂深处的失落。我们讲传

承,却是怯懦地在形式上对历史样式的模仿;我们在创新,却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形式语言的堆砌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夸张表现。盲目地崇洋媚外、直接套用西方的建筑哲学,带来的仅仅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而不是一栋栋具有生命力的建筑物。建筑的“单元主义”大行其道。 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开始意识到了这点。如何在建筑中体现当代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的追求,如何体现对生存环境真实的历史感的呵护,如何完美地将“中国传统”转换为“中国现代”,乃至“世界现代”,这就像是教育界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无数的思考。

换言之,我们亟待解决的不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也不是城市人口的比例,而是如何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把持住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把根牢牢地扎在自己的土地上。

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话不假,但不充分。这句话应该建立在“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的基础上。这也是地方主义建筑备受关注和肯定的原因之一。

世界在不断地进步,建筑亦是如此。展望未来,多元主义仍是信息时代的主题,对人文的关怀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仍将是未来建筑理论的基点。

中国的建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只要牢牢把握住了这两点,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王澍。我始终坚信着这点。

2012/5/31 夜

建筑的单元主义到多元主义

———— 周贤春 111290030 建筑系

前些天读到这样的一段话: “哲学上的多元主义,就是对单元主义的彻底批判,就是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否认有什么事物的第一原因(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的解释),世界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主人是人类。(见《顾准文集》” P302)

倘使将哲学上的多元主义贯彻到建筑领域上,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可以有各种建筑形式主张的存在,有来自各种立场的批评。具体点说,就是对古典主义和纯粹艺术建筑观念的突破。

而历史“恰恰”沿着这条轨迹缓缓向现在驶来的。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还未曾提及建筑上的“单元”与“多元”的问题。建筑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仍是宗教文化的具体表征。

然而在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后世所谓的“西方现代建筑”。它的出现建立在近代理性和功能主义的文化基础之上,它强调“合理、逻辑与秩序”,崇拜机器与技术,并且以钢铁、玻璃和混凝土塑造了20世纪的城市图腾。工业革命的成果充分地显示在了建筑身上。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理性地去征服自然。

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西方现代建筑挟着技术的优势迅速占领世界各地的城镇。然而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生态平衡的破坏,文化与文化的不兼容等问题。人们开始考虑建筑上的“单元主

义”与“多元主义”。

对“现代建筑一元论的中心文化意识”的批判,也就是对建筑“单元主义”的批判,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高技派、晚期现代主义、地方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流派纷纷举起了大旗,由国际式现代建筑独占天下的局面一去不返,现代建筑呈现出一种多元共生的新形态。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的多元化转变其实表达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我们可以从建筑的多元化倾向的文化背景中略窥一二。 首先,由于世界各个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觉醒,促进了地方主义建筑的兴起。“欧洲中心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质疑与摈弃。随着冷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文化权力的分化也开始体现在建筑文化当中。

其次,由于工业文明带来了一系列的负后果,如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以及人与自然的对立,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纪之交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要论题。这也促使人们对英雄式的理性主义重新进行思考和评价,从而也引发出对建筑本体的再认识。“建筑是什么? ”这个古老的课题再一次向人们提出。建筑师走出纯粹的功能主义天地,对建筑的意义重新进行阐释。许多理性主义的金科玉律遭到怀疑和修正。“征服自然”逐渐向“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文化背景的存在。正是有了文化背景这张“温床”,才会催生出建筑的“多元主义”,才会有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建筑,所生活的城市。

倘若现在的我们仍被“单元主义”所包围,那么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这就好像问你,“倘若现在的我们仍处在极权的社会中,那么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一样显然易见却发人深省。

在建筑开始多元化的时候,有一元的倾向特别值得考究,那就是所谓的“地方主义”建筑。

地方主义并不是某一种建筑流派,它是指一种建筑文化的倾向。它的主要动机是抗“集中统一”的情绪——对某种文化、经济和政治独立目标的明确向往。因此地方主义建筑是对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一元性国际式建筑的反抗和偏离,这种倾向在一些前殖民地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地方主义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反映在外表上,更反映在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上。

现代社会对这种差异尤为重视。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蒂、芬兰建筑师培蒂拉以及印度建筑师柯里亚先后被国际建协授予UIA 金奖,或许可以成为佐证。

当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王澍荣获普利兹克奖就是世界对中国建筑最大的肯定。世界建筑看到了中国人在体现这种差异上的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信奉的是抽象的、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技术进步的理念。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就是不断地“复制”,不断地“黏贴”。物质的日渐充裕更加凸显精神上的空虚,灵魂深处的失落。我们讲传

承,却是怯懦地在形式上对历史样式的模仿;我们在创新,却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形式语言的堆砌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夸张表现。盲目地崇洋媚外、直接套用西方的建筑哲学,带来的仅仅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而不是一栋栋具有生命力的建筑物。建筑的“单元主义”大行其道。 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开始意识到了这点。如何在建筑中体现当代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的追求,如何体现对生存环境真实的历史感的呵护,如何完美地将“中国传统”转换为“中国现代”,乃至“世界现代”,这就像是教育界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无数的思考。

换言之,我们亟待解决的不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也不是城市人口的比例,而是如何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把持住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把根牢牢地扎在自己的土地上。

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话不假,但不充分。这句话应该建立在“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的基础上。这也是地方主义建筑备受关注和肯定的原因之一。

世界在不断地进步,建筑亦是如此。展望未来,多元主义仍是信息时代的主题,对人文的关怀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仍将是未来建筑理论的基点。

中国的建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只要牢牢把握住了这两点,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王澍。我始终坚信着这点。

2012/5/31 夜


相关内容

  • 现代设计史名词解释重点汇总
  • 重点复习内容-名词解释 第二章 工艺美术运动 1."工艺美术"运动 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而运动的主要人物则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组成了艺术小组拉 ...

  • 新古典主义风格室内设计
  • 摘要 现代装饰艺术在室内装饰中极力反对从古罗马到洛可可等一系列旧的传统样式,主张引进现代抽象艺术的创作思想及其成果,力求创造出适应工业时代潮流.独具新意的简化装饰,简约而实用,设计简朴.通俗,更贴近人们的口常生活.因为有着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因而现代风格更富有时代气息.本文重点讲述室内设计 ...

  • 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论文
  • 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论文 摘要:为了满足现代人对居住小区的全方位的需求,开创性地延续以文化追求.物质品质.生活环境品位为内容的人类居住理想,设计者们在现实及参照中不断完善使其达到全方位并且创新的作品 一.住宅小区整体设计 在设计理念下,某住宅小区根据地形依水就势规划,社区规划归纳为"二轴.一街 ...

  •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整合
  •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整合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

  • 新城市主义
  • 新城市主义:亦称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 ...

  • 西方文明通史笔记
  • 文明---拉丁意义:在某特定地方居住下来的人,引申为市民(公民),再后来指作为公民的社会成员所特有的素养和修养,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喝影响 18世纪欧洲---文明概念形成:科学.进步.理性主义.人道精神---与古代中世纪和欧洲以外的世界划开 文明的理解: 文明是一种尺度:人类进化过程中达到的一种状态或趋 ...

  • 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 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规划创意与实践 1.大师长成之路 柯布西耶--原名查尔斯·爱德华·让雷德,1887年出生于瑞士西北靠近法国边界的小镇,父母从事钟表制作工作,少年时曾在故乡的钟表技术学校学习,并对美术情有独钟.1907年先后到达布达佩斯和巴黎学习建筑,在巴黎师从以运用钢筋 ...

  • 现代城市理论演变
  • 摘 要 了解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成功经验并 避免失误的捷径之一.本文通过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汇总和梳理, 将西方城 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 试图构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城市规划理 论的发展框架.以便我国能从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借 鉴. ...

  • 学校建筑设计特点论文
  • 学校建筑设计特点论文 摘要: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栋数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