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笔者在2005年11月-12月,对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现梧州学院)、广西医科大学1807名大学生人生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和理论分析,已就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多元化趋势及形成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本文将进一步对当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理论探讨。      当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这是历史的必然。青年社会化和社会青年化的趋势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不再盲从于传统的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而是主动地吸纳其他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容纳和承认这种多元化趋势,但容纳并不等于倡导,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只能是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的多层次体现。如何把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导向一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统一起来,并研究出适应和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评价体系,实现教育的超前性和正确导向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当前学校在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有的学校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培养、考察学生的思想意识、实际行动与能力,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教育价值;而有的学校则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科学含量、提高学科化程度,忽视了知识教育的思想教育价值。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68.7%的大学生认为专业的知识教育与政治理论课教育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他们希望专业课和政治理论课之间能有机的结合,互相促进。但是大多数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在组织专业教学时“很少”渗透德育的内容,这极大影响了人生观教育的有效性。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主渠道。教学途径和方法表现为课堂的灌输、注解,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内容陈旧、枯燥,存在重复现象,片面强调“精英化”的人生观教育,忽视“大众化”的人生观教育。学校、社会在人生观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僵化模式,与社会实际脱节严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71.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学校的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方法不灵活,难以被接受;有15.3%的大学生认为“一点都不好,还不如不开设”;有7.3%的大学生认为“效果非常好,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了决定作用”;5.3%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学生难以接受正规的政治理论课教育,就势必要接受来自其他各方面的信息,以致于出现思想上的偏离。      4.少数教师教书与育人的职责没有得到体现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为人师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快速引入高校,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开放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受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少数教师在处理个人与集体、教书与育人、本职与兼职的关系时常常出现错位。正如有学者指出:“一方面,教师受制于当前教育中单一的价值取向,自觉地消蚀了其作用为教育中自由主体的个性;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中大量存在的异化关系导致一部分教师的人格发生畸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变得日益工具化,甚至日渐冷漠和敌对。”这些消极现象虽不是教师队伍的主流,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对策探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根据其人生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激发大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人生需要依次是:成才的需要(61.9%),自尊的需要(57.0%),社交的需要(48.3%),学习的需要(42.8%),理解的需要(35.0%)分列前五位。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学生,使其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问卷调查中,合计89.4%的大学生,在人生观教育中渴望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总计只有10.3%的大学生认可自己的单纯客体地位或者根本就无所谓。学校和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其接受教育的实际需要。再次,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引导每一位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具体设定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要把形成丰富多彩的和谐素质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因材施教。最后,坚持“三贴近”原则,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坚持“三贴近”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人生观教育要寻找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答案,要走出课堂,突出社会实践的环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应形成制度,列入教学和教育计划。社会、有关部门应向学生敞开大门,提供条件,参与对学生的教育。      2.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只有把知识教育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获得自己最丰富、最深刻的实践形态。但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囿于知识教育,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提升理想、铸塑信念的功能,从而失去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既要避免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课教学智育化,又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课教学因不注意吸纳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理论成果而流为空洞的说教;既要努力增强教育内容的科学含量,又要努力探索理论知识向理想信念转化的规律、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知识型掌握向信念型掌握转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先进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针对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各自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      3.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配合   人生观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任务。其中“家庭教育是辅助,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中心,三者有各自的基本点和重点”,缺一不可,且不能互相替代。在课堂上教师给大家灌输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社会上盛行的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心理又让学生对所学东西产生质疑。同时目前的一些调查证明,一些影视作品和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课堂教育的影响。因此只有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大学生形成的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更持久,更稳定。      4.坚持人生观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人生观教育的主导性,主要是政治方向性。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条件下,政治的核心内涵由阶级性向经济性转变,“经济工作成为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但是意识形态领域里面的阶级性不能被抹杀。所以,中国现阶段的政治形势,要求当前人生观教育,要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教育。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观教育的中心内容。要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人生观教育的主旋律和重点并贯彻到其他教育中。要把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作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精神支撑。   人生观教育在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还要体现其多样性,多样性是人生观教育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发展性。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持严于修身,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方法,等等。人生观教育还要借鉴西方文化、青年人生观的合理因素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中西文化、中西方青年价值观毕竟是异质的,二者交融中必有冲撞,冲撞和交融产生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二重效应。对此我们应该抱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为我所用。      5.重视网络人生观教育   网络人生观教育是利用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让受教育者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一种人生观教育形式。互联网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3.4%的大学生接触过互联网;47.3%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信息资料”;83.2%的大学生肯定了“网络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以上的数据反映了互联网在大学生人生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学校应充分利用传播媒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手段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宣传,营造良好的人生观教育环境。但要注意的是,网络不是万能的,不能用网络完全代替传统的人生观教育方式。传统的人生观教育需要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使其提高认识。一场生动活泼的形势报告会的气氛、效果,计算机网络是无法达到的,传统人生观教育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限制,网络人生观教育受软件、硬件等条件的限制。它们有共同的目的,但各有利弊。我们应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的创新功能和先进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2005年党建和德育工作研究课题《高职高专院校育人体系研究》([2005]]80);梧州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项目([2005]37)阶段性成果。

  笔者在2005年11月-12月,对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现梧州学院)、广西医科大学1807名大学生人生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和理论分析,已就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多元化趋势及形成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本文将进一步对当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理论探讨。      当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这是历史的必然。青年社会化和社会青年化的趋势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不再盲从于传统的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而是主动地吸纳其他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容纳和承认这种多元化趋势,但容纳并不等于倡导,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只能是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的多层次体现。如何把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导向一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统一起来,并研究出适应和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评价体系,实现教育的超前性和正确导向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当前学校在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有的学校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培养、考察学生的思想意识、实际行动与能力,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教育价值;而有的学校则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科学含量、提高学科化程度,忽视了知识教育的思想教育价值。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68.7%的大学生认为专业的知识教育与政治理论课教育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他们希望专业课和政治理论课之间能有机的结合,互相促进。但是大多数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在组织专业教学时“很少”渗透德育的内容,这极大影响了人生观教育的有效性。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主渠道。教学途径和方法表现为课堂的灌输、注解,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内容陈旧、枯燥,存在重复现象,片面强调“精英化”的人生观教育,忽视“大众化”的人生观教育。学校、社会在人生观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僵化模式,与社会实际脱节严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71.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学校的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方法不灵活,难以被接受;有15.3%的大学生认为“一点都不好,还不如不开设”;有7.3%的大学生认为“效果非常好,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了决定作用”;5.3%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学生难以接受正规的政治理论课教育,就势必要接受来自其他各方面的信息,以致于出现思想上的偏离。      4.少数教师教书与育人的职责没有得到体现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为人师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快速引入高校,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开放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受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少数教师在处理个人与集体、教书与育人、本职与兼职的关系时常常出现错位。正如有学者指出:“一方面,教师受制于当前教育中单一的价值取向,自觉地消蚀了其作用为教育中自由主体的个性;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中大量存在的异化关系导致一部分教师的人格发生畸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变得日益工具化,甚至日渐冷漠和敌对。”这些消极现象虽不是教师队伍的主流,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对策探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根据其人生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激发大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人生需要依次是:成才的需要(61.9%),自尊的需要(57.0%),社交的需要(48.3%),学习的需要(42.8%),理解的需要(35.0%)分列前五位。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学生,使其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问卷调查中,合计89.4%的大学生,在人生观教育中渴望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总计只有10.3%的大学生认可自己的单纯客体地位或者根本就无所谓。学校和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其接受教育的实际需要。再次,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引导每一位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具体设定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要把形成丰富多彩的和谐素质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因材施教。最后,坚持“三贴近”原则,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坚持“三贴近”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人生观教育要寻找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答案,要走出课堂,突出社会实践的环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应形成制度,列入教学和教育计划。社会、有关部门应向学生敞开大门,提供条件,参与对学生的教育。      2.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只有把知识教育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获得自己最丰富、最深刻的实践形态。但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囿于知识教育,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提升理想、铸塑信念的功能,从而失去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既要避免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课教学智育化,又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课教学因不注意吸纳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理论成果而流为空洞的说教;既要努力增强教育内容的科学含量,又要努力探索理论知识向理想信念转化的规律、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知识型掌握向信念型掌握转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先进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针对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各自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      3.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配合   人生观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任务。其中“家庭教育是辅助,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中心,三者有各自的基本点和重点”,缺一不可,且不能互相替代。在课堂上教师给大家灌输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社会上盛行的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心理又让学生对所学东西产生质疑。同时目前的一些调查证明,一些影视作品和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课堂教育的影响。因此只有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大学生形成的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更持久,更稳定。      4.坚持人生观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人生观教育的主导性,主要是政治方向性。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条件下,政治的核心内涵由阶级性向经济性转变,“经济工作成为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但是意识形态领域里面的阶级性不能被抹杀。所以,中国现阶段的政治形势,要求当前人生观教育,要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教育。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观教育的中心内容。要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人生观教育的主旋律和重点并贯彻到其他教育中。要把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作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精神支撑。   人生观教育在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还要体现其多样性,多样性是人生观教育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发展性。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持严于修身,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方法,等等。人生观教育还要借鉴西方文化、青年人生观的合理因素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中西文化、中西方青年价值观毕竟是异质的,二者交融中必有冲撞,冲撞和交融产生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二重效应。对此我们应该抱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为我所用。      5.重视网络人生观教育   网络人生观教育是利用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让受教育者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一种人生观教育形式。互联网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3.4%的大学生接触过互联网;47.3%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信息资料”;83.2%的大学生肯定了“网络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以上的数据反映了互联网在大学生人生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学校应充分利用传播媒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手段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宣传,营造良好的人生观教育环境。但要注意的是,网络不是万能的,不能用网络完全代替传统的人生观教育方式。传统的人生观教育需要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使其提高认识。一场生动活泼的形势报告会的气氛、效果,计算机网络是无法达到的,传统人生观教育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限制,网络人生观教育受软件、硬件等条件的限制。它们有共同的目的,但各有利弊。我们应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的创新功能和先进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2005年党建和德育工作研究课题《高职高专院校育人体系研究》([2005]]80);梧州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项目([2005]37)阶段性成果。


相关内容

  •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_邬强
  • 2009年第1期总第177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ResearchesonHigherEducation No.12009seria.lNo.177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邬 强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惠州 516007)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 ...

  •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德育教育对策
  • 当代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特殊阶段,他们的心理属于尚未成熟期,他们的心身发展不平衡,他们的心理特点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即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1.思想敏锐,兴趣广泛.他们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见多识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喜欢独立思考,有主见. 2.自 ...

  • 社会调查题目
  • 第一类:大学生的实际 1.关于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及态度调查 14.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问题调查 15.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调查 2.关于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调查 3.关于大学生学风问题的调查 4.关于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调查 5.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例
  • 语言类(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 ...

  • 大学毕业论文选题
  • 思想政治教育类 1. 青年学生人生观的可行问题研究 2. 青年学生人生观的认知形式研究 3. 青年学生人生观的实践形态研究 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方法论研究 5.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论研究 6.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7. 发挥课堂教学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 8 ...

  • 对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与思考
  • 对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与思考 --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 要]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大学生是知识和活力的象征,高职大学生中有将近70%的人考虑过入党.本文在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高职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认真分析和研究了现如今高职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并紧密结合高 ...

  •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docx
  • 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天才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天才."换一个角度讲,学生不是一走进大学校门就是合格的大学生,其间有一个适应过程.从高中时代走来,每一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从生活.学习.规范有序的高中跨入各个方面都需要自立自理的大学,在心理.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难 ...

  •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
  •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 ...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