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的哲学解读:反思.诉求.构建

2014年第2期(总第224期)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4.02.012

群众路线的哲学解读:反思、诉求、构建

郑伟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目前群众路线异化现象的典型表现就是部分党政干部脱离了群众。为了深入地思考群众路线出现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和本质,应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哲学意蕴体现在主体性哲学与实践哲学之中。群众路线异化现象是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思维方式的后果;群众路线的哲学诉求在于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群众路线的哲学构建在于克服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维度,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维度,真正在政治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关键词:群众路线;主体性哲学;认知主体;价值主体;实践哲学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4)02-0048-05

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

[1]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听到群众真正的呼声、汲取群众智慧,让党政干部内在地培植群众观点、摒弃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的思维方式。群众路线哲学构建的基点正是倡导党政干部从自我的“意识的内在性”走出来,让意识具有对象性,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一、群众路线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主体性哲学中的“认知主体”维度

近代哲学的开端和本质是“自我意识”,即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所确立的主体性哲学观念。可以说,近代以来的哲学,就是持续地使主观意识的“自我”不断实现中心化的历史。自笛卡尔以来,“‘我’成了别具一格的主体,其他的物都根据

[3]

。正是‘我’这个主体才作为其本身而得到规定”

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从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但同时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2]。

群众路线异化现象的典型表现就是党政干部脱离群众,人为地在自己与群众之间建起一扇厚重的门,党政干部在里面,群众在外面,群众难以轻易地走进门里,党政干部更不愿意走出门去。这与群众路线的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背道而驰的。群众路线是一种工作方法,但群众路线的本质意义更具有哲学的意蕴。群众路线的着力点是党政干部与民众的关系,关注的是党政干部与群众持续地互动,在互动

收稿日期:2013-10-20

在此意义上,人们把以这种主体性观念为核心的哲学称为“主体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作为近代形而上学的最重要的批判者之一,他对成为主体性本身的“意识的存在特性”提出强烈质疑。意识的内在性成为形而上学的共同基础。

意识的内在性成为矛盾的焦点和无法摆脱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KS058)

作者简介:郑伟(1978-),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讲师。

- 48 -

【哲学研究】 群众路线的哲学解读:反思、诉求、构建

障碍,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与对象领域隔绝开来,它自身成为了无法与外界沟通的封闭领域。海德格尔直指问题的中心:“认识究竟如何能从这个‘内在范围’‘出去’,如何获得‘超越’?”[4]近代哲学所确立的主体性观念,由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形而上学的实体主义特质,因而存在着自身难以逾越的理论困境。这种理论困境带来了两方面的必然后果。

其一,主体性必然导致对他者的控制、征服。在主体性的世界中已经预先规定了主体性的中轴地位,客体是主体的对象域,客体受主体的支配和控制,主体与客体是不对等的对象性关系,客体没有代表和表达自己的权利。就像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的:复辟期间的农民“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因此……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

[5]

。从这种逻辑出发,自认为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把优势建筑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结果党员‘因党而骄’,在政权中工作的党员自高自大,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看不起非党员,自己可以不守法,不群众路线异化带来的遵守政权的纪律和秩序”[7]。

是党政干部的“权力”逻辑,“权力逻辑”破坏了正确的党群关系,危害了我们党的建设事业。

其二,主体性哲学包含着以一种独断的方式来操纵历史的野心。在主体性哲学中,主体自诩为最高的知识和道德代表,因此它能够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划蓝图,成为人与社会发展的立法者。此种逻辑必然消解了其他发展的可能性,往往带来的是以自身的任意、任性来替代他者的自由实现,意味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理性的丧失。

“认知主体”的思维方式所面临的困境是它面对现代社会理性分化和多元化社会事实的失语。主体性哲学作为近代社会规范社会生活的准则,它确立的是唯我独尊的思维方式,把理性视为主体的本质规定。哈贝马斯颇有洞见地指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区别是“理性的分化”,理性分化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审美理性,传统社会的统一性原理已不复存在。如果不合时宜地仍坚守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主体性哲学思维方式,那么这种哲学将不可能对现实社会提供任何反思智慧和规范性力量,它自身也会失去存在的合法性。

党的领导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党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实践证明,有的领导干部主观上有为人民服务的意愿,但客观上还是让群众遭受损失,这个症结就在于这些领导干部自以为是党的先进分子,比普通民众有文化,因此遇到事情不会向群众学习、不屑听取群众意见,结果他们的理论不符合实际,遭遇失败。所以说,离开了群众的经验和意见,领导干部不可能进行正确领导。

1933年,张闻天在《学习领导群众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不要忘记列宁同志在联共十一次党大会上所说的有价值的话:“在群众之中,共产党不过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所以除非我们正确地代表群众的意识,我们就不能管理。因为不然,共产党就不能领导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便不能领导群众,于是整个

[8]

要使我们党真正能够变为群众机器便会破碎了。”的领导者,我们不只要教育群众,说服群众,而且要跟群众学习[9]。

有绝对权威的主体对客体的控制和征服是顺乎情理的,客体不具有与主体对话的资格,客体的诉求自然也通达不到主体。主体以自身为中心俯视和掌控一切。

主体性哲学所带来的这种压迫性力量使社会生活处于分裂状态,这样的主体性思维方式自然也无法有效整合社会。当主体把自身等同于“真理”、“道德”和“价值”时,主体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暗含了不平等,这种关系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主体不可能以一种真正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别人,而只能把他人对象化。主体性所导致的结果是:“曾经从中获得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己乌托邦期望的那些增强影响力的力量,事实上却可以使自主性转变为依从性,使解放转变为压迫,使合理性转变为非理

[6]

性。”

我们党成立80多年来,从总体上说,广大共产党员是做到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有一些共产党员忘记了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推崇“权力至上”,把群众当做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在领导岗位上滥用职权,完全丧失了公仆意识。邓小平在1941年写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就官僚主义对党的危害作了论述。他认为一些同志把党的领导解读为“党权高于一切”。他尖锐地批评说:

- 49 -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二、群众路线的哲学诉求: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维度

“康德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深刻论证了人是目的这一哲学思想。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自觉区分了理论理性与价值理性,并由此区分了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10]认知主体的面向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自然界,而价值主体的面向则是受自由规律支配的人的社会实践领域。价值主体确立的同时也确立了人在历史中的价值坐标:人只能作为自身的目的存在。人作为工具和手段存在的历史随着理性时代的到来而走向历史的终结。人的价值主体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人不是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人只能是社会内在的目的。

马克思同样认为人应该成为自身的目的而不是工具。“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

[11]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的活动。”

No.02.2014(Cumulatively,No.224)

在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发展面向,社会生活表现为历史的发展态势。最后,它意味着人的生命存在是在与他者互动的关系中得到体验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无时无刻不在相互构建一种生存性关系,这是人生命存在的根基,也是人由生命存在发展到人的社会生活的必然。

这里所说的价值主体指的是人作为个体存在,个体所具有的不可剥夺的自由、尊严、发展的权利。“人的尊严、人的自主性、人的不受强制的私人生活的自由、人的发展,这四者构成价值主体性相辅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相成的四个方面”[14]。

的观点出发,把人的主体性主要地理解为“价值主体”,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以一种符合人的本性的方式对人的把握。具体表现就是人是在不断面向未来的历史中生成自我的,人本身的发展是不断否定自我、更新自我的过程。所以人一旦被视为对象化的存在,人就会失去“价值主体”的存在。传统哲学把人当做手段而不是目的就是抹杀了人所具有的特有的生存本性,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生存实践的哲学视野出发,人才实现了自我解放,才有了真正独立的地位。

人的尊严和幸福要成为可能,就必须克服人被当做工具和手段的命运,把人确立为目的。

刘少奇在《论党》中曾经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刘少奇的观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15]。

点鲜明地注解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当成社会活动的主体来对待。无产阶级领导者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做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他们把自己自觉地定位为他们的责任和作用只能是了解群众的要求,启发群众的智慧,把群众组织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使群众为实现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认定自己是群众实现其利益和需要的工具。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毛泽东强调必须把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当做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准则。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解决问题,才会真正解决群众的困难,实现群众的利益。如果以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为中心,把群众当做实现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其结果只能是脱离群众、控制群众的自

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马克思论述的旨意是人作为自身的创造性一致[12]。

存在,他是一种灵动和能动的存在,人不但具有物的生命本能,同时也具有生命本能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自觉和追求。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意味着人具有自我主宰、自我创造的生命存在,人是禀赋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生命存在。

马克思把形而上学视为一种产生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形而上学的现实表现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相异,既可以表现为“权力的逻辑”,也可以表现为“资本的逻辑”、“技术的逻辑”,等等。那么,要消解形而上学,就必然要抽离掉使形而上学滋生的现实土壤。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

[13]

对形而上学批判的目的正是把人合理的解决。”

的生命回归社会实践,还原人生命的丰富性和具体性,真正确立人现实的主体性,即价值主体。

这种现实的主体性有以下三层涵义:首先,它意味着人的生命存在的多元性、异质性。人与人的生命存在以及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生活不是千人一面的,它是多重的、丰富多彩的。其次,它意味着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流动性、自由性。人的生命存

- 50 -

【哲学研究】 群众路线的哲学解读:反思、诉求、构建

由,那么党就会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站在历史的对立面。

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16]这一论断体现了群众路线的价值理念,群众路线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领导价值观,因为群众路线的本质是要求把群众当做“价值主体”来对待。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维度要求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首先,做到权为民所用。我们的权力是来自人民的,自然应该为人民所用,要对人民负责。其次,做到情为民所系。我们如何对待群众,群众同样也会把相同的感情反馈给我们,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最后,做到利为民所谋。我们的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同样,领导干部也决不能利用职权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应该为人民谋利益来获得民众的信任。领导干部对待群众的疾苦和诉求,要真正做到给群众以务实、细致的人性化关怀。

三、群众路线的哲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当代哲学所阐述的一个深刻的见解是:单一的主体不可能独自形成一条规则,在实际生活中也无法来遵循它。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论证了这样的哲学原理:“试图用这种私人方式使用语言的人不仅不能把他的意义交流给他人,而且甚至也没有意义可交流给他自身;他根本不会成功地说任

[17]

,“‘遵守一条规则’也是一种实践。而认何事情”

公共生活的破坏。主体间哲学的思维方式克服了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的独断、封闭,把主体从自身的狭隘空间中解放出来,使社会规范的形成建立在每个社会成员的民主商谈和对话之上成为可能。通过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每一个个体的想法和思想都将得到承认、尊重,个体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中使个体与社会都能得到良性成长。这正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伽达默尔的哲学理论与哈贝马斯的思想有着共鸣,他同样重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开放的对话来挽救日益冷漠的“生活世界”来实现人类的团结,赞同用理性沟通而非暴力解决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社会生活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方向迈进。

在现当代哲学中,从主体性哲学范式集体向实践哲学范式转换,重新理解人与自然、他人的关系成为哲学思潮的共识,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主客二元对立关系所带来的主体中心困境的反思和警醒,由此开启了生存实践哲学的新的思想视阈。

任何认识都是对世界的认识,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获得对于世界正确的认识的过程。真理的意义在于我们的主观思想能够真实地反映世界。毛泽东认为,能够得到真理性的标准的认识只能来自社会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

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20]正是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这正是群众路线的实践哲学诠释。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写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

[21]

毛泽东所论述的“实事求是”所要追寻的向导。”

为自己在遵从一条规则并不是遵从一条规则。因此不可能‘私自’遵从一条规则,否则认为自己在遵从

[18]

。一条规则就会同遵从规则成为一回事了”

这一哲学见解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就是:任何社会规范的形成都是建立在社会成员的相互承认的基础之上的;自我的存在感和存在意义是通过他人给以确证的,自我与他人是生成于社会实践中的辩

[19]。证关系。“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

“认知主体”的思维方式把个体的自我意识放在绝对的中心位置,而主体间性哲学则把主体间的相互承认作为准则规范,其目的就是加强社会生活的团结,通过对话、沟通来避免权威、暴力对民主

“是”就是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智慧,这与群众路线哲学构建的致思取向是一致的,即克服主

- 51 -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维度,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维度,在中国的建设事业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核心问题不是在于懂得了世界的真理性、规律性,而在于通过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去改造世界以造福人类。这种能改造世界的真理性知识就是实践智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

[22]

实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No.02.2014(Cumulatively,No.224)

参考文献:

[1][2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801.

[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3]海德格尔选集: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82.

[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75.

[5][11][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7-678;46;67-68;60.

[6]薛华.黑格尔、哈贝马斯与自由意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362.

[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0-12.

[8][9]张闻天文集(一)[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379;376-377.

[10]贺来.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11,(7):16-22.

[14]贺来.“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7.

[15]刘少奇选集:上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8.

[16]胡锦涛.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

[17]马蒂尼奇.语言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75.

[18]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2:110.

[1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22.

[2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22]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M].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268-269.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4.

责任编辑:吴晓霞

践哲学认识论的本质规定表现为将认识活动从属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是作为认识活动的基础而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性的革命性质在于它真正颠覆了“意识的内在性”,马克思看穿了这一形而上学的弊病并通过“对象性的活动”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问题的意义域。“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

[23]

的活动。”

群众路线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理论之上的,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民当家做主的主要形式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但人民当家做主如何能真正实现,这仍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群众路线就是要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帮助群众实现当家做主,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破解主体中心困境,通过实践把作为“意识之内在性”的主体从自身释放出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在群众路线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52 -

群众路线的哲学解读:反思、诉求、构建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

郑伟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长春,130012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2014(2)

英文刊名:年,卷(期):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xshkx201402012.aspx

2014年第2期(总第224期)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4.02.012

群众路线的哲学解读:反思、诉求、构建

郑伟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目前群众路线异化现象的典型表现就是部分党政干部脱离了群众。为了深入地思考群众路线出现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和本质,应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哲学意蕴体现在主体性哲学与实践哲学之中。群众路线异化现象是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思维方式的后果;群众路线的哲学诉求在于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群众路线的哲学构建在于克服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维度,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维度,真正在政治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关键词:群众路线;主体性哲学;认知主体;价值主体;实践哲学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4)02-0048-05

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

[1]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听到群众真正的呼声、汲取群众智慧,让党政干部内在地培植群众观点、摒弃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的思维方式。群众路线哲学构建的基点正是倡导党政干部从自我的“意识的内在性”走出来,让意识具有对象性,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一、群众路线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主体性哲学中的“认知主体”维度

近代哲学的开端和本质是“自我意识”,即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所确立的主体性哲学观念。可以说,近代以来的哲学,就是持续地使主观意识的“自我”不断实现中心化的历史。自笛卡尔以来,“‘我’成了别具一格的主体,其他的物都根据

[3]

。正是‘我’这个主体才作为其本身而得到规定”

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从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但同时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2]。

群众路线异化现象的典型表现就是党政干部脱离群众,人为地在自己与群众之间建起一扇厚重的门,党政干部在里面,群众在外面,群众难以轻易地走进门里,党政干部更不愿意走出门去。这与群众路线的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背道而驰的。群众路线是一种工作方法,但群众路线的本质意义更具有哲学的意蕴。群众路线的着力点是党政干部与民众的关系,关注的是党政干部与群众持续地互动,在互动

收稿日期:2013-10-20

在此意义上,人们把以这种主体性观念为核心的哲学称为“主体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作为近代形而上学的最重要的批判者之一,他对成为主体性本身的“意识的存在特性”提出强烈质疑。意识的内在性成为形而上学的共同基础。

意识的内在性成为矛盾的焦点和无法摆脱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KS058)

作者简介:郑伟(1978-),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讲师。

- 48 -

【哲学研究】 群众路线的哲学解读:反思、诉求、构建

障碍,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与对象领域隔绝开来,它自身成为了无法与外界沟通的封闭领域。海德格尔直指问题的中心:“认识究竟如何能从这个‘内在范围’‘出去’,如何获得‘超越’?”[4]近代哲学所确立的主体性观念,由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形而上学的实体主义特质,因而存在着自身难以逾越的理论困境。这种理论困境带来了两方面的必然后果。

其一,主体性必然导致对他者的控制、征服。在主体性的世界中已经预先规定了主体性的中轴地位,客体是主体的对象域,客体受主体的支配和控制,主体与客体是不对等的对象性关系,客体没有代表和表达自己的权利。就像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的:复辟期间的农民“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因此……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

[5]

。从这种逻辑出发,自认为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把优势建筑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结果党员‘因党而骄’,在政权中工作的党员自高自大,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看不起非党员,自己可以不守法,不群众路线异化带来的遵守政权的纪律和秩序”[7]。

是党政干部的“权力”逻辑,“权力逻辑”破坏了正确的党群关系,危害了我们党的建设事业。

其二,主体性哲学包含着以一种独断的方式来操纵历史的野心。在主体性哲学中,主体自诩为最高的知识和道德代表,因此它能够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划蓝图,成为人与社会发展的立法者。此种逻辑必然消解了其他发展的可能性,往往带来的是以自身的任意、任性来替代他者的自由实现,意味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理性的丧失。

“认知主体”的思维方式所面临的困境是它面对现代社会理性分化和多元化社会事实的失语。主体性哲学作为近代社会规范社会生活的准则,它确立的是唯我独尊的思维方式,把理性视为主体的本质规定。哈贝马斯颇有洞见地指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区别是“理性的分化”,理性分化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审美理性,传统社会的统一性原理已不复存在。如果不合时宜地仍坚守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主体性哲学思维方式,那么这种哲学将不可能对现实社会提供任何反思智慧和规范性力量,它自身也会失去存在的合法性。

党的领导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党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实践证明,有的领导干部主观上有为人民服务的意愿,但客观上还是让群众遭受损失,这个症结就在于这些领导干部自以为是党的先进分子,比普通民众有文化,因此遇到事情不会向群众学习、不屑听取群众意见,结果他们的理论不符合实际,遭遇失败。所以说,离开了群众的经验和意见,领导干部不可能进行正确领导。

1933年,张闻天在《学习领导群众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不要忘记列宁同志在联共十一次党大会上所说的有价值的话:“在群众之中,共产党不过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所以除非我们正确地代表群众的意识,我们就不能管理。因为不然,共产党就不能领导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便不能领导群众,于是整个

[8]

要使我们党真正能够变为群众机器便会破碎了。”的领导者,我们不只要教育群众,说服群众,而且要跟群众学习[9]。

有绝对权威的主体对客体的控制和征服是顺乎情理的,客体不具有与主体对话的资格,客体的诉求自然也通达不到主体。主体以自身为中心俯视和掌控一切。

主体性哲学所带来的这种压迫性力量使社会生活处于分裂状态,这样的主体性思维方式自然也无法有效整合社会。当主体把自身等同于“真理”、“道德”和“价值”时,主体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暗含了不平等,这种关系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主体不可能以一种真正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别人,而只能把他人对象化。主体性所导致的结果是:“曾经从中获得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己乌托邦期望的那些增强影响力的力量,事实上却可以使自主性转变为依从性,使解放转变为压迫,使合理性转变为非理

[6]

性。”

我们党成立80多年来,从总体上说,广大共产党员是做到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有一些共产党员忘记了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推崇“权力至上”,把群众当做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在领导岗位上滥用职权,完全丧失了公仆意识。邓小平在1941年写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就官僚主义对党的危害作了论述。他认为一些同志把党的领导解读为“党权高于一切”。他尖锐地批评说:

- 49 -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二、群众路线的哲学诉求: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维度

“康德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深刻论证了人是目的这一哲学思想。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自觉区分了理论理性与价值理性,并由此区分了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10]认知主体的面向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自然界,而价值主体的面向则是受自由规律支配的人的社会实践领域。价值主体确立的同时也确立了人在历史中的价值坐标:人只能作为自身的目的存在。人作为工具和手段存在的历史随着理性时代的到来而走向历史的终结。人的价值主体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人不是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人只能是社会内在的目的。

马克思同样认为人应该成为自身的目的而不是工具。“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

[11]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的活动。”

No.02.2014(Cumulatively,No.224)

在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发展面向,社会生活表现为历史的发展态势。最后,它意味着人的生命存在是在与他者互动的关系中得到体验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无时无刻不在相互构建一种生存性关系,这是人生命存在的根基,也是人由生命存在发展到人的社会生活的必然。

这里所说的价值主体指的是人作为个体存在,个体所具有的不可剥夺的自由、尊严、发展的权利。“人的尊严、人的自主性、人的不受强制的私人生活的自由、人的发展,这四者构成价值主体性相辅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相成的四个方面”[14]。

的观点出发,把人的主体性主要地理解为“价值主体”,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以一种符合人的本性的方式对人的把握。具体表现就是人是在不断面向未来的历史中生成自我的,人本身的发展是不断否定自我、更新自我的过程。所以人一旦被视为对象化的存在,人就会失去“价值主体”的存在。传统哲学把人当做手段而不是目的就是抹杀了人所具有的特有的生存本性,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生存实践的哲学视野出发,人才实现了自我解放,才有了真正独立的地位。

人的尊严和幸福要成为可能,就必须克服人被当做工具和手段的命运,把人确立为目的。

刘少奇在《论党》中曾经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刘少奇的观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15]。

点鲜明地注解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当成社会活动的主体来对待。无产阶级领导者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做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他们把自己自觉地定位为他们的责任和作用只能是了解群众的要求,启发群众的智慧,把群众组织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使群众为实现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认定自己是群众实现其利益和需要的工具。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毛泽东强调必须把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当做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准则。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解决问题,才会真正解决群众的困难,实现群众的利益。如果以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为中心,把群众当做实现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其结果只能是脱离群众、控制群众的自

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马克思论述的旨意是人作为自身的创造性一致[12]。

存在,他是一种灵动和能动的存在,人不但具有物的生命本能,同时也具有生命本能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自觉和追求。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意味着人具有自我主宰、自我创造的生命存在,人是禀赋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生命存在。

马克思把形而上学视为一种产生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形而上学的现实表现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相异,既可以表现为“权力的逻辑”,也可以表现为“资本的逻辑”、“技术的逻辑”,等等。那么,要消解形而上学,就必然要抽离掉使形而上学滋生的现实土壤。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

[13]

对形而上学批判的目的正是把人合理的解决。”

的生命回归社会实践,还原人生命的丰富性和具体性,真正确立人现实的主体性,即价值主体。

这种现实的主体性有以下三层涵义:首先,它意味着人的生命存在的多元性、异质性。人与人的生命存在以及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生活不是千人一面的,它是多重的、丰富多彩的。其次,它意味着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流动性、自由性。人的生命存

- 50 -

【哲学研究】 群众路线的哲学解读:反思、诉求、构建

由,那么党就会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站在历史的对立面。

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16]这一论断体现了群众路线的价值理念,群众路线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领导价值观,因为群众路线的本质是要求把群众当做“价值主体”来对待。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维度要求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首先,做到权为民所用。我们的权力是来自人民的,自然应该为人民所用,要对人民负责。其次,做到情为民所系。我们如何对待群众,群众同样也会把相同的感情反馈给我们,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最后,做到利为民所谋。我们的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同样,领导干部也决不能利用职权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应该为人民谋利益来获得民众的信任。领导干部对待群众的疾苦和诉求,要真正做到给群众以务实、细致的人性化关怀。

三、群众路线的哲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当代哲学所阐述的一个深刻的见解是:单一的主体不可能独自形成一条规则,在实际生活中也无法来遵循它。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论证了这样的哲学原理:“试图用这种私人方式使用语言的人不仅不能把他的意义交流给他人,而且甚至也没有意义可交流给他自身;他根本不会成功地说任

[17]

,“‘遵守一条规则’也是一种实践。而认何事情”

公共生活的破坏。主体间哲学的思维方式克服了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的独断、封闭,把主体从自身的狭隘空间中解放出来,使社会规范的形成建立在每个社会成员的民主商谈和对话之上成为可能。通过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每一个个体的想法和思想都将得到承认、尊重,个体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中使个体与社会都能得到良性成长。这正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伽达默尔的哲学理论与哈贝马斯的思想有着共鸣,他同样重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开放的对话来挽救日益冷漠的“生活世界”来实现人类的团结,赞同用理性沟通而非暴力解决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社会生活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方向迈进。

在现当代哲学中,从主体性哲学范式集体向实践哲学范式转换,重新理解人与自然、他人的关系成为哲学思潮的共识,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主客二元对立关系所带来的主体中心困境的反思和警醒,由此开启了生存实践哲学的新的思想视阈。

任何认识都是对世界的认识,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获得对于世界正确的认识的过程。真理的意义在于我们的主观思想能够真实地反映世界。毛泽东认为,能够得到真理性的标准的认识只能来自社会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

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20]正是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这正是群众路线的实践哲学诠释。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写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

[21]

毛泽东所论述的“实事求是”所要追寻的向导。”

为自己在遵从一条规则并不是遵从一条规则。因此不可能‘私自’遵从一条规则,否则认为自己在遵从

[18]

。一条规则就会同遵从规则成为一回事了”

这一哲学见解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就是:任何社会规范的形成都是建立在社会成员的相互承认的基础之上的;自我的存在感和存在意义是通过他人给以确证的,自我与他人是生成于社会实践中的辩

[19]。证关系。“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

“认知主体”的思维方式把个体的自我意识放在绝对的中心位置,而主体间性哲学则把主体间的相互承认作为准则规范,其目的就是加强社会生活的团结,通过对话、沟通来避免权威、暴力对民主

“是”就是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智慧,这与群众路线哲学构建的致思取向是一致的,即克服主

- 51 -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维度,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维度,在中国的建设事业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核心问题不是在于懂得了世界的真理性、规律性,而在于通过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去改造世界以造福人类。这种能改造世界的真理性知识就是实践智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

[22]

实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No.02.2014(Cumulatively,No.224)

参考文献:

[1][2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801.

[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3]海德格尔选集: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82.

[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75.

[5][11][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7-678;46;67-68;60.

[6]薛华.黑格尔、哈贝马斯与自由意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362.

[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0-12.

[8][9]张闻天文集(一)[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379;376-377.

[10]贺来.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11,(7):16-22.

[14]贺来.“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7.

[15]刘少奇选集:上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8.

[16]胡锦涛.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

[17]马蒂尼奇.语言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75.

[18]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2:110.

[1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22.

[2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22]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M].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268-269.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4.

责任编辑:吴晓霞

践哲学认识论的本质规定表现为将认识活动从属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是作为认识活动的基础而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性的革命性质在于它真正颠覆了“意识的内在性”,马克思看穿了这一形而上学的弊病并通过“对象性的活动”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问题的意义域。“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

[23]

的活动。”

群众路线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理论之上的,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民当家做主的主要形式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但人民当家做主如何能真正实现,这仍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群众路线就是要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帮助群众实现当家做主,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破解主体中心困境,通过实践把作为“意识之内在性”的主体从自身释放出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在群众路线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52 -

群众路线的哲学解读:反思、诉求、构建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

郑伟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长春,130012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2014(2)

英文刊名:年,卷(期):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xshkx201402012.aspx


相关内容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检视与反思
  • 摘要:本文试图在一种两极张力的思维框架中来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问题.这既突出了哲学反思的"问题意识",又开显出哲学的"后思"之本性,同时,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达至的一种理性的自觉.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 ...

  • 201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标准模拟题及答案(5)
  • 201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标准模拟题及答案(5) 本卷总分100分,时限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 给定资料 毛泽东1943年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写道: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 ...

  • 2015国家公务员申论真题真题答案详解
  • 2015国家公务员申论真题真题答案详解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线估分及真题解析请点击 一.问答题(共 100 分) 给定资料 毛泽东 1943 年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写道: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 说,将群众 ...

  • 1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学设计 教案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1.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分析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领会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能力:通过本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 ...

  •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
  •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 充分认识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的重要意义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一 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在全总开展中央群团机关改革试点,是党中央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

  • 张爱军.刘姝红:微博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 作者简介: 张爱军,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姝红,辽宁师范大学政治文明专业博士研究生,辽宁大连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 ...

  • 浅析和谐社会下构建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
  • 浅析和谐社会下构建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 作者:赵振奎 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4期 摘 要:从马克思哲学角度阐述了在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迫切需要公平正义,只有公平正义理念深刻植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才能使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只有协调好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内在的关系,正确处理阻碍公 ...

  • 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 逄锦聚 李 萍 顾钰民 卢黎歌 孙利天 张雷声 欧阳康 丁俊萍 陈锡喜 赵铁锁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在黑龙江大学举行学部年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 ...

  • 我国奢侈品消费文化心理与本土奢侈品牌文化策略探讨
  • 商业文化Commercial Culture (一)先富人群:"身份"再造与"身份"的流离 我国奢侈品消费文化心理 与本土奢侈品牌文化策略探讨 ■◆ 王伟芳 副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2617)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数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