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语文版s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至4页“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会写“铁、沟、推、脉、滑、跌、敲、密、撒、演、播、尝、乳”等13个生字,会认“淅、沥、篷、叮、沟、蹄、乳”等7个生字,掌握“铁皮、你推我挤、叶脉、滑下来、跌下来、敲响”等13个词语。

教学准备:

1. 课前搜集赞美春雨的图片、词语、诗句。

2. 生字卡片。

3.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交流资料

1. 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对,春姐姐来了,她给我们带来了最美的礼物,那就是美妙的春雨。(出示春雨的课件)看,这就是春雨,听,这就是春雨的声音,滴滴滴,多么动听啊!

2. 揭示课题:春天的小雨滴滴滴(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能把你课下搜集到的赞美春雨的图片或名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引导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最喜欢的春天入手,自然地引出春雨这个话题。充分体现语文无处不在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搜集关于春雨的资料,汇报交流,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让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和自然段,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指名分段读文,学生评议读书情况。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节奏,在互相评价中共同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听边思考,正确评价他人。

三、学习生字 交流方法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并纠正生字读音。

2.提问: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还有哪些字不认识或者认识起来有困难?指导学生说出识字方法,互相交流。

3.组词。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形近字或同音字,如“篷”和“蓬”、“啼”和“蹄”等。(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

四、引导质疑 梳理问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思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课文题目上用“滴”字为什么不用“嘀”?为什么说“整片树木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等等。教师归纳、整理,梳理出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学。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五、观察字形 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13个字,指名读。

2.观察: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如:滑、敲、播等字的笔顺和与其它形近字的区别)

3.师范写比较难写的字,学生练写,每个字写三个。

【设计意图】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数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质量上的要求。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营造氛围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春雨的歌声吗?你能学一下春雨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册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板书课题)就让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就让我们一起聆听春天的小雨给我们带来的美妙的歌声吧!(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新课开始,通过春雨的声音引入话题,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而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二、探讨交流 理解感悟

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同学们小声读一读课文,说说春雨美吗?美在哪里?可以边读边想边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读自悟,在讨论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书边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汇报交流:

(一)春雨的声音美。

提问:哪些自然段写了雨的声音?(2-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都写雨的声音,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1.屋前听雨(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

(2)捕捉表示声音的词,体会小雨滴发出声音的不同:“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哗啦哗啦”。

(3)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4)抓住“推、挤”这两个用得好的词,感受小雨滴的欢快,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找出春雨落在不同的物体上,发出的不同声音,知道因为这些物体本身的

质地不同,因此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作者的象声词运用得非常准确。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 林中听雨(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 a.第二自然段写雨的声音,这句话也写雨的声音,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体会使用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b. 想象:音乐厅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呢?

(2)课件出示句子:

●嗵——嗵——嗵!咚——咚——咚!

●突然,吹来一阵风,树叶上的水珠通通跌下来了。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 a, 对比这两句中表示声音的词的读法有什么不同,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b. 说说为什么有的时候读的舒缓,有的时候读的急促。

(3)为什么说“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雨滴们叮叮咚咚的, 在把地球敲响”?

a. 学生自己初步理解。

b. 结合生活实际和影视中看到的画面,说说什么时候敲鼓?鼓声一响,给你什么感觉?

3. 课件播放春雨飘落的画面,边欣赏春雨,边练习朗读,感受春雨之美。

4. 配乐朗读声音美部分。

(二)春雨的形象美。

听雨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美,看雨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继续汇报。

“雨丝细细的, 密密的,随风飘洒,如同轻轻地把种子撒在大地上。”春雨很好看,所以说它美。

(三)春雨的精神美

1. 课件出示:

读句子, 注意带点的词语, 结合课文想想句子的意思.

● 下了春雨, 春天就来了。我喜欢春雨,它在树林里演奏,在大地上播种。

●所有的种子都回到大地的床上,让母亲抱它亲它教它发芽。

让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带点的词一般都用于哪些事物,这样拟人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2. 小结:春雨给人们带来了好心情,催发春芽,给树木花草浇水,壮大河流,滋润万物,所以说春雨无私,品质美好。

学习最后一段

读了这节,你能体会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说说你怎么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

1. 配乐朗读全文,享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明选择本段背诵的理由,能向大家展示。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四、扩展学习 实践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收获,或者描绘一下自己见到的春雨。把自己收集到的春天美景的照片或图片,选一幅配上文字,在教室里举办一个“美丽的春天”的展览,也可以联系实际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把语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大语文观的理念,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应充分利用各

种“阵地”使语文活动大有天地,大有作为。新 课 标第 一网

五、总结全文 总结写法

1. 结合板书说说春雨美在哪。

六、板书设计

1.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声音美 淅淅沥沥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热爱春雨

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 热爱春天

形象美 细细的 密密的 随风飘洒 热爱大自然

精神美 催发春芽 滋润万物 品质美好。

这是一节很简约的课。整个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春雨美吗?美在哪里?”这一条主线进行教学。这样简约型的课堂,老师往往能更加关注动态的生成,细细挖掘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示师生、生生的互动对话,让碰撞之花开得更加娇艳。而这样清晰明了的设计也会让学生在学的时候能抓住主线,学的“清晰明了”。

( 作者单位:绥中县实验小学 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 )

“从军行”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刘 萍 评析:杨筱立

教学内容:s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此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情感,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诗人视野开阔,青海,甘肃,x 疆,边塞战场尽收笔底,气势博大,悲壮高亢。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 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 “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 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 “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 简介作者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 初读,读准字音

2. 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 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 感悟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 感悟理解诗的内容, 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 交流, 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 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 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

(2). 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 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4). 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 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 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 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 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 .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4. 配乐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 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 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 并自然而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整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 说. 读. 写的能力。”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

崇敬之情,去学习. 口评. 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教师以情激情. 找准情感基点,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了艺术想象力。

【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创设了古诗的教学情境。古诗的意境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对于《 从军行》这首诗来说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更是很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非常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这个教学设计中教者先借助简介边塞诗特点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而在学生读古诗时,教者又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去想象一个一个与诗情相符合的场面。把这些雄伟苍茫的图景联成一体,这首诗的意境就跃然纸上了。再加上教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解说,点评,完全能把学生带入到这首诗特有的悲壮与苍凉中。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自然就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 作者单位:绥中县逸夫学校 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

“翠鸟”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语文出版社s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翠鸟》。

教材与学情分析:

《翠鸟》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通过对翠鸟美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时机警、敏捷的特点描写,最后归结到对翠鸟的喜爱,层次非常清晰。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爱鸟的情感。

我班学生由于在县城里生活,他们居住的周围,偶尔可以看见麻雀、鸽子等小鸟,像翠鸟这样的水鸟他们却很少见到,加之翠鸟又如此漂亮,孩子们对《翠鸟》这篇课文的学习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孩子们年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赏”中学,在“玩”中学。

教学目标:

1、会认10各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苇杆、颜色”等词语。

2、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背诵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教学难点: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养成自觉保护它们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4个字。把词语读正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翠鸟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鸟,像孔雀、黄鹂、画眉等,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鸟。 (课件出示翠鸟图片),这是翠鸟又名“钓鱼郎”。

教师板书课题,注意“翠”字上边和“羽”相近,但是没有“钩”。你对翠鸟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翠鸟的。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内容)

2、指名交流汇报。(翠鸟的外形、活动及对翠鸟的喜爱)

(二)再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字词,组内自学并交流。

2、集体汇报。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式读、齐读。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的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课文读得是否流利。)

(4)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练习朗读。

(5)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同学之间做简单地评价。

(三)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

1、默读课文。

2、提出不懂得问题。

【设计意图】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节课在读字、读词、读文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掌握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提出不懂得问题。

(四)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颜、绣、脆、箭、溪”五个字。

2、注意写字姿势的要求。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写字为教学的重点,每堂课都应该有写字任务,而且应有重点的指导。把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背诵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翠鸟,大家都很喜欢它,对吗?那你们最喜欢它什么呢?(自由交流)(外形、活动)

二、新授课

这节课,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谁收获大。喜欢翠鸟外形部分的,画一画课文中描写的翠鸟。喜欢翠鸟捕小鱼的,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

(一)自由分组学习 合作探究

1、喜欢翠鸟外形的同学,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描写画图画。

2、喜欢翠鸟捕小鱼的,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教学,目的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喜欢的内容,充分体现

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汇报交流 随机教学

1、展示图画,体会描写顺序。

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大家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实物投影展示同学送来的画)

(1)生描述画,其他学生品评。

(2)师课件展示没涂色的翠鸟,大家能不能看着提示,来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呢? a、生练习说。

b、指名到前面指图说。

d 、交流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3)美美地把这一部分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课件的展示,是分解了写的顺序。学生越是兴趣盎然,越是全神贯注,越是与作者的观察顺序写作同步,很好地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看着提示,介绍翠鸟的样子,其实就是在指导学生背诵。这种指导背诵的方法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朗读比赛 感受翠鸟机灵

谁喜欢翠鸟捉小鱼这部分?能说说为什么吗?(机灵、擅长捕鱼)那我们来比赛,读出翠鸟的机灵吧!

a 、师读。

b 、各小组选代表读。

d 、课件出示:(翠鸟蹬开苇杆,、、、、、、水波还在荡漾。)

指名读,注意带点的词语,看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报。

小结: 这么可爱的翠鸟,你们不想把它的形象永远地留在脑海中吗? 那就试着背背吧!

【设计意图】以师生竞读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了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3、善待翠鸟 保护动物

看到翠鸟这么漂亮可爱,你有什么想法吗?

a 、指名读第三部分。

b 、同学谈自己的认识。(要保护翠鸟)

小结: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精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的生活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文道结合,渗透了生态环保教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了热爱动物的意识。

(二)拓展延伸 自留作业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收获和疑问给自己布置一道家庭作业。

你想完成怎样的作业呢?(学生交流)

小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其实,课外还有更大的学习语文的空间。希望你们带着这些收获和疑问,继续探索,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自己留作业,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激励了他们不断创新的精神,从而超越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整体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本课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努力突现一个“趣”字。本文以“课件出示翠鸟图片”“展示学生绘画翠鸟图”激趣,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互动的阅读氛围。尤其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次活动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学评析】本课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读议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教学中既有自读自悟,又有合作探究,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培养情感。注重课内外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 作者单位:绥中县实验小学 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 )

“翠鸟”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语文出版社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翠鸟”。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文笔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年级学生习作训练刚刚起步,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时往往抓不住主要特点;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仅凭文字介绍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头脑中鲜活起来。针对这一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明确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自觉养成爱护鸟儿的习惯。

2. 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认识本课“苇、秆、绣”等10个生字;会写“泛、待、脱”等14个字;掌握“苇秆、颜色、衬衫、清脆、疾飞、泛着、等待、逃脱、饲养、渔翁、小溪。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鸟儿鸣叫的录音,钢琴曲,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播放鸟儿鸣叫的录音资料)听,这是什么声音?你们知道哪些鸟儿呢?说一说你喜欢的鸟儿吧。

2、老师和你们一样也特别喜欢鸟儿,今天老师还要带你们去结识一位非常可爱的鸟儿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3、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4、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教师梳理学生问题并总结出三点:⑴翠鸟是什么样子的?⑵翠鸟是怎样捉鱼的?⑶翠鸟的家在哪里?(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没见过翠鸟,对翠鸟的知识了解甚少,在上课伊始为学生补充介绍一些有关翠鸟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培养

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5、本节课我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着解答第一个问题,了解翠鸟外形特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学习按一定顺序及抓特点观察的方法。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让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3.检查自读效果。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②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并纠正生字读音。提问: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还有哪些字不认识或者认识起来有困难?指导学生说出识字方法,互相交流。

③组词。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形近字或同音字,如“秆”和“杆”、“鱼”和“渔”等。(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记忆)

④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与理解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简单的当时解决。(如:理解“橄榄”可出示实物;理解“苇秆”可依图介绍:苇秆就是芦苇的茎,很细,很光滑,中间是空的。)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理清顺序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外形?

2、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勾画。

3、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板画翠鸟各部分的轮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教师依次给翠鸟各部分涂色。)

4、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

【设计意图】化抽象为具体,学生饶有兴趣而又轻松地把握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二)抓住特点

1、你能用一个词概括翠鸟全身形状的特点吗?引导理解“小巧玲珑”( 补充介绍:翠鸟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结合翠鸟停的地方——苇秆的特点进行体会。)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小巧玲珑的东西吗?

2、哪些语句是描写翠鸟羽毛颜色的, 请用“——”划出读一读。

3、多媒体出示文字及问题: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①这段话共有( ) 句,主要讲(),课文从()、()、()三个方面,把这个内容写具体了,因此第()句是总起句。

②这是些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各部分羽毛怎样鲜艳的?认识“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多媒体出示翠鸟图)

什么是“鲜艳”?你能说句话吗?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师生对背、填空背、指名背等多种形式。)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既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地区分出了众多的颜色,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精妙。学生在声情并茂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可以保持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促进感悟,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四、欣赏总结 迁移延伸

1、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如此精彩?(①认真观察;②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了翠鸟的特点;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④喜欢翠鸟。)

2、你能像作者这样把你喜欢的小动物写下来吗?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1、(多媒体出示翠鸟图)谁能介绍一下翠鸟的样子?

2、这是上节课我们解决的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解决,还记得是哪两个吗?(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翠鸟的家在哪里?)

3、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个问题,继续学习第5课《翠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依图介绍翠鸟的外形,不仅巩固学习了作者按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还考查了学生对文字的背诵。

二、合作学习 理解感悟

(一)学习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二、三自然段。想一想:翠鸟行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敏捷)

2、翠鸟的行动敏捷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活动时和捕鱼时)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翠鸟活动时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理解“清脆”“疾飞”)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提问: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学习)

5、组织交流:

①按“等待、发现、叼走”的顺序,说一说翠鸟捉鱼的过程。(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锐利”的意思。

③多媒体出示文字及问题:

翠鸟( )苇秆,( )过去,( )小鱼,( )水面往远处( )。

括号里面的词都是( )词,说明翠鸟捕鱼时(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极其细致认真,用生动准确的语句把翠鸟捕鱼的瞬间动作描写的活灵活现,受到情感的熏陶。

④说说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1)翠鸟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注视着水面是因为它有( )。

(2)翠鸟能发现“机灵”的小鱼是因为它有( )。

(3)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走小鱼是因为它有( )。

(4)翠鸟能贴着水面低飞是因为它有( )。

(5)翠鸟的羽毛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

6、小结:要知道翠鸟的捉鱼本领不只是因为它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是由于它外形各部分

特点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7、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为什么?

理解“陡峭”。

3、所以,我们只能“在翠鸟飞来的时候”引读„„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么美丽的翠鸟你喜欢吗?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画面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划、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三、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回读全文。

2、(多媒体出示)课文先写了翠鸟的( ),再写翠鸟的( ),最后写翠鸟的( ),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 )。

3、我们还可以在结尾再加上一段保护翠鸟的话。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4、孩子们,世界上有90 多种翠鸟,让我们欣赏一下他们的风采。(多媒体课件)关于它们还有许多的故事,课后自己查找资料,了解他们丰富的世界吧!并以“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为题办一期手抄报。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自己办。要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素质教育除了课堂以外,还需要更广阔的空间,而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整体设计意图】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不但要积累,还要学转化,学表达。所以采用了目标教学法,课前定标,质疑导学中达标,总结课文时查标,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有据可依。还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静态与动态的翠鸟,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课件出示重点句段,从而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迅速结合。同时通过自读欣赏、朗读内化、用眼观察、身心一体的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想象等要素结合,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表达语言,使得作者按顺序抓特点来描写翠鸟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轻【教学评析】教者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创设了切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其兴趣,丰富其感知,启发其思维,引发其想象。教者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习作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清明节的由来”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语文版s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124至127 页“清明节的由来”。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读课文时,注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介子推所写的血书的含义。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昏、臣、邦、熄、葬、袖、坟、鞭; 要求会写的字有:族、昏、臣、

偷、割、狼、咽、治、邦、君、派、荒、熄、坟;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头昏眼花、随臣、偷偷的、割下、狼吞虎咽、治国安邦、国君、荒山野岭、 熄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理解介子推写的血书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古诗,导入新课。

1、提问:有一首诗寄托了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哀思,谁能朗诵给大家听一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

2、揭示课题:那么清明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清明节的由来》 教师板书:清明节的由来

3、谁能把你课下搜集到的与清明节有关的习俗和体育活动和大家分享一下呢?

(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和体育活动。)

【设计意图】由一首诗引发学生以往的生活积累,既温故又引新知,何乐而不为?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产生好奇,这样一堂好课就有了好的开端,让学生搜集关于清明节的习俗资料,将课内与课外融合,然后汇报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 学生自读课文,用笔圈出要求会认的字并将其读熟。

2、 标清自然段,读通读顺读熟每一句话,了解课文大意。

3、 用波浪线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弄懂其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借助屏幕出示没有拼音的字,指名读。

2、借助卡片认读生字、生词。

3、开火车读每一自然段。

4、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粗略知晓课文大意。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中体会汉字特有的节奏美,在交流中体会如何成长,互相取长补短,学会如何正确评价他人。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此段内容浅显,学生可以自己读一读,读完之后说一说知道了什么。读后将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解决。

(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清明节是4月5日。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有“感人肺腑”“传统”等。 第二课时

一、重温旧知。

指名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在读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既锻炼了读的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一举两得。

提问: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希望是什么,晋文公做到了吗?你从那看出来的?从而体会“清明”的涵义,理解清明节为何而来。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引用介子推的话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话来说一说。让学生理解介子推 说这一番话的真正用意,从而进一步理解“清明”的内涵)

【设计意图】抓住课后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介子推和晋文公生活的年代,可出示春秋时期的地图,让学生粗略地知晓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让时先预习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介子推和晋文公。

2、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狼吞虎咽”和“语重心长”“治国安邦”“贤明”的意思,从而理解介子推希望重耳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国君,国家安定兴盛,百姓安居乐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君臣对话的部分可分角色朗读,认真体会介子推和重耳对话时的语气。

【设计意图】朗读的训练在三年级尤为重要,分角色朗读是体会文中人物的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此可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读中将情融于人物,与人物同欢共喜,读的到位,对于更好的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名读课文的4、5自然段。体会介子推回绝了重耳的中用和感谢,可以从中看出介子推的高贵品质。(不图回报、不被利益所动,关心国家兴盛,理解百姓疾苦)。

5、介子推宁死不当官,却留下血书的真正用意,更深一步体会介子推这么做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重点理解“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句话。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读一读。体会介子推的人品和这句话对重耳的影响至深。理解为什么重耳将介子推死的这天定为“寒食节”,从而理解清明柳所代表的真正的意思。

(春天万物复苏,杨柳返青,暗含对介子推的深切怀念,加深对清明内涵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内容暗含的东西较多,课文的难点也在这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将难点分化,化难为易。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正是将难点化解,取众人之长。议后再读,读中细品,更好地理解课文。对于诗句的理解不可逐字逐句地细究,做到知大概就可,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要让学生多读,熟读成诵,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中始终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6、晋文公做到了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说说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

(晋文公用实际行动回报了介子推的用心良苦,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如果没有介子推用生命来激励他,晋文公就没有后来的功绩,所以介子推是晋文公成为明君的重要因素。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不局功劳、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这一自然段难理解的词语较多,如“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高”等,这些词语可以在理解课文时加以理解。)

7、回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介子推和晋文公的品质。再一次理解清明节的由来。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当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说的训练尤为重要,说好说不好都要说,要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表达的训练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各个角落。”

三、拓展活动:学习清明节由来的另一个说法。(即学习连接)

四、巩固字词

1、分析字形。

①“肺”字的笔顺。共8笔,最后一笔是竖,它穿过横、横折钩,一通到底,且直且长。 ②“昏”“荒”二字不可多一点。

2、把字写好看。

①“荒”“策”“墓”上中下结构的字,要写紧凑,不可过长。

②“邦”字,左右结构,左高右低。

3、学生书写练习。;

五、填写花篮。(课后练习题)

六、总结全文。

【整体设计意图】

其次,教学中,让读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将课后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理解清明节缘何而来,进一步地认识中国传统民俗,对晋文公和重耳的高尚品格有所了解。让学生在读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地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帮助理解整篇课文。教学中,师生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学

习课文带给人的美好享受。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附板书: 清明节的由来

晋文公 勤政清明

介子推 不被利益所动 不图回报

(作者单位:绥中县实验小学 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

“人间处处有真情”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五》能说会道“人间处处有真情”。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次能说会道的话题是“人间处处有真情”,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有关爱心真情的一件事讲述给大家听。要求有:(1)必须是真人真事;(2)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讲具体;(3)在讲述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虽然现在的孩子们并不缺少爱,但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爱的眼睛,因此老师就要用智慧之睛引导孩子们去发现、体会、感悟。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亲人的爱、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和来自陌生人的爱,感悟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说话要清楚、具体、有条理。

3、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和评价能力,能围绕标准评议自己,评价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做到说话清楚,具体,有条理。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自己深受感动的一件事(必须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真人真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激情入题

1、导言:同学们,让我们回顾这一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谈谈哪篇使你最受感动?为什么?

(学生谈、老师配合出示相应的课文插图)

2、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感受。

3、这几篇课文令你感动,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爱)

4、这四篇课文,“爱”是它们共同的主题,你能用精炼的语言来概括课文中的爱吗? 《难忘的八个字》──老师短短的一句话,抚慰了学生受伤的心灵;

《心中的那盏灯》──父亲用爱心制作的冰灯,给儿子留下了幸福的回忆;

《十二次微笑》──空姐的十二次微笑,换来了乘客的理解与信任;

《救命骨髓》──救命的骨髓,包含了两岸同胞的骨肉之情。

5、教师小结:这四篇课文无论是反映师爱、父爱,还是陌生人之间的爱,都令我们十分感动。是的,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今天,就让我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关爱心真情的一件事讲述给大家听吧。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来引情入境,教育孩子们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同时很自然地引入口语交际的主题。

二、回忆自己准备讲的故事,试着轻声讲一讲。

要讲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深受感动的一件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在小组里讲自己准备的故事,要求:

1、讲故事时要用普通话把故事讲清楚,注意把令人感动的地方讲具体些;

2、听讲故事时要认真,想一想:这个故事哪儿最令你感动?

3、在每一个组员都讲完的基础上,评选出小组最佳故事能手,大家帮他(她)出谋献策,把故事讲好,代表小组参加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小组内练习交际,提供时空让成员参与、交流、表达,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发言机会,互帮互助,实现小组成员间的互动,有效落实口语交际的合作性。

四、全班交流

1、小组代表讲故事,全班倾听,提出听讲的要求;

2、评议:这个故事哪儿最令你感动?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小组代表讲述故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点评,加强语言的规范训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使学生掌握把话说完整、说具体的方法,同时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五、升华情感,感悟“人间处处有真情”的内涵。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教师在歌声中总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设计意图】一曲《爱的奉献》,曾打动无数人的心,在课堂结束之时播放乐曲,使学生在歌声中升华情感,感悟“人间处处有真情”的内涵;在歌声中倾情付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将自己的大爱内化到具体的行动中。

【总体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努力创设能够激发

学生口语交际所需要的情境,体现听与说的多边和谐互动,让生活体验与口语实践同构共生。

【评 析】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真情,教者从课文入手,启发学生情感,感受爱的真谛。再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关爱心真情的一件事,先小组交流,为每位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再选择一些最让人感动的事全班交流,评议,既能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又能让每位学生受到爱的熏陶。

(作者单位:绥中县逸夫学校 绥中教师进修学校)

“山村的早晨”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s 版第六册13课《山村的早晨》

教材与学情分析

《山村的早晨》(语文s 版三下)是一首值得好好体味的儿童诗歌。描绘了山村早晨的美丽和宁静,展现了山村里人们生活的祥和、愉快,表达了对山村的热爱和向往。全文紧紧围绕“山村的早晨”这个特定的地域和时间,用7节28行诗句,具体描绘了山村早晨的自然景物和人们的活动。仔细品读文本,觉得语言有特色鲜明,描绘农村画面栩栩如生,让人觉得清新鲜亮。如何让学生体味这种语言美和画面美呢?只有以读为突破口,在读中积累,读中运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细细地赏读,反复地品读,边读边想象,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和作者三者合一。 我所面临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郊区,平时耳濡目染,对农村的生活和农村的景物不是很陌生,这为我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打下一个绝好的现实基础。本文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力求以读促情, 读中感悟,促使学生走进文本, 体会景色美. 又通过学生的朗读, 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书, 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 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 再到语言的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情感得到升华。另外将语言文字的知识性教学贯穿课堂始终,前三节抓重点词语训练,后四节仿写句子,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⒈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⒉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准课文里的生字新词, 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⒊培养学生热爱山村,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⒈出示挂图, 看图说话, 引出并板书课题。

⒊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直观看图,训练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⒈自由读课文,读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默读、大声读、轻声读、)

合作学习读熟课文。(同桌读、小组读、分段读)

⒉同桌协作,互查生字读音,互相订正。

⒊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不会的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和老师。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好字词是语文的基本功,词语积累有利于理解文本,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指导写字。

⒈引导学生按字形结构分类,注意不同结构字的特点,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布局。左右结构的字重点指导“揉、缤、幅、裙、梳”,上下结构的字重点指导“舞、盈、拳、羞”。 ⒉先示范书写,再主学生练习写。(注意笔画正确,注意各部分的搭配)

⒊组织交流学习生字的记忆方法。

⒋练习用生字扩词。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大量积累词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⒉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⒊培养学生热爱山村,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谁能说说你见过的山村早晨什么样?(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

⒉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诗人盖尚铎家乡山村的早晨。

(放课件:欣赏山村早晨)能说说你看完画面的感受吗?

想不想品味现代诗人盖尚铎是怎样描写家乡山村的早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村的早晨》。(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家乡的美丽,然后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的渲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朗读文本的欲望,同时对山村早晨的景物整体的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多读2遍。

⒉指名交流读完诗歌后的初步感受。

⒊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山村的早晨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教师相机板书。

(美丽的、宁静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到山村早晨的特点,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克服了“肢解文本”的弊端,同时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⒈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初读课文我们就被山村早晨的独特美景所吸引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会在详细品读课文中领悟到本文的独特魅力的。

老师告诉大家朗读景色优美的篇章最好的办法是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想象山村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前三个小节,边读边想象。

⒉交流感受,感情朗读。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刚才你在读前三节的时眼前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第一小节

(1)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小溪带走夜的鼾声”小溪带走了谁的鼾声?“露珠打湿美的黎明”露珠会打湿什么?(花瓣上、小草上、庄稼„„)作者把山村和晨风当作了什么?

(3)谁还想再读读这段话。

(4)这里的黎明是那么美丽宁静,我看到了露珠如晶莹的珍珠在花瓣上跳跃;我感觉到了微风拂面,神清气爽。让我们用优美的读书声来感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景吧。

过渡:美丽、宁静的山村热闹起来了。看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

(1)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体会: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花丛跳舞,那舞姿那么优美,那么轻快。采花的蜜蜂还在嘤嘤地唱歌呢!欢快的小河哗哗地向前流着。轻巧的炊烟袅袅地上升,老奶奶老爷爷正要做早饭呢,那饭香喷喷,肯定很好吃。)

(2)“舞姿轻盈、歌声嘤嘤、舒展着腰肢、袅袅地上升”这几个词好在哪里?

过渡:同学们说的这么好,那你们赶紧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吧!

第三小节

(1)这么美的山村,这么美的早晨。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水墨丹青”,“水墨丹青”是什么意思?

(2)“这幅水墨丹青”指的是哪一幅呢? 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把大自然给我们描绘的“水墨丹青”展现出来。指导朗读前三节

过渡:同学们,大自然为我们展现的水墨丹青仅仅是这些吗? 这幅画里面还有什么景象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四个小节。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几小节,把你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内容通过读来表现出来。可以有表情地读,也可以加上动作读。

第四——第七小节

(1)展示汇报。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后四节,同学间评价。

(2)大自然为我们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幅水墨丹青,大家清楚了吗? 让我们共同来体现一下她的美丽!(师生合作读课文。)

(3)引导想象,读写结合。

a 、听音想象:同学们,大自然这个多才的画家为我们描绘的水墨丹青仅仅是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吗? 不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山村的早晨,边听边想象大自然到还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播放音乐,想象。

b 、同学们已经陶醉在美丽的山村早晨。谁能当一次小诗人,把你想象到的美丽的景象也写成诗句。把你想象到的美丽的景象写成诗句。(每人发一张小纸片)

——的————进画里来了,

————————————。

d 、交流展示,共同评议。

过渡:同学们,大自然的灵性让你们也成为了小作家,小诗人。山村的早晨是美丽宁静的,是生机勃勃的,更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抓紧时间,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总结课文:山村的早晨不但景美,人更美!常言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永远是美丽的,是充满希望的,是生机勃勃的! 让我们一起张开双臂去拥抱早晨,拥抱自然,拥抱美好的生活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体会和感悟,读出了诗歌的内在魅力,也会产生无限的遐想的空间。学生跟随着优美的音乐,看着美丽的图片再一次走进文本。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描述自己想像的景象,防写句子自己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布置作业

学完这首小诗,你想完成什么作业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作业内容,并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强化了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拓展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板书设计

山村的早晨

美丽 宁静

充满生机与活力

【整体设计意图】力求以读促情, 读中感悟 《山村的早晨》这首诗歌描绘了山村早晨的美丽和宁静, 展现了山村里人们生活的祥和、宁静. 本文语言美、节奏美, 所以我设想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读书, 边读边想象. 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反复体会, 欣赏画面等活动, 给学生营造一个读书的空间,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文本, 想象画面, 体会感情, 感悟意境, 力求以读促情, 读中感悟。

促使学生走进文本, 体会景色美. 又通过学生的朗读, 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书, 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 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 再到语言的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将语言文字的知识性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评 析】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儿童诗,非常适合朗读。设计者抓住这个突破点,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第一课时,在扎实字词教学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山村的宁静与美丽。第二课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边读边想象,想象山村的美丽,感受人们生活的祥和、愉快。整节课,紧抓重难点,以点带面,教法灵活。真正做到了有情,有读,有感,有悟。

(作者单位: 绥中县逸夫学校 绥中教师进修学校)

“揠苗助长”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语文s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单元《揠苗助长》。

教材与学情分析 新 课 标 第 一网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注意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寓意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一些比较浅显的词语,已经能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准确理解出来,较长的句子也基本能准确断句,读通顺。但以他们的认知水平,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需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体验直接联系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从而明理。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一个生字。掌握由本课生字构成的词语“盼望、精疲力竭”。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篇寓言故事。

3.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真体会寓言故事中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起兴趣

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书中的第11课有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则——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能说说“揠”是什么意思?“助”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梳理出基本问题:

(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地问,主动地问,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过渡:同学们真善于思考,你们提的这些问题等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就会弄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2. 相信小朋友们已经把课文读会了,要是课文里的词宝宝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 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卡片:焦急 喘气 一大截 巴望 自言自语 白费 总算 筋疲力尽 生认读,多种形式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通过个别读、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识记、巩固生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复现。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3. 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4. 指名回答问题。

三、品读课文 感悟寓意

1. 种田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学生汇报找到“盼望”、“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几个词语,并从中体会出农夫心急如焚。并理解“盼望”

指导朗读:你试着读一读,好吗?谁再来读?

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了什么?谁愿意把这个人的心急如焚的样子演一演?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尽量上得有意思一些,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此环节教学充分调动

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表演的同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领悟和理解。

2. 农夫究竟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呢?读一读第2、3自然段。思考:你觉得他这个方法怎么样?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他想到了什么好办法?他是怎么做的?

(2)情境体验:

师:前天,勤劳的你们参加大扫除,使学校的教室更整洁、漂亮了,但你们一定很累,对吗?是啊,你们干了那么多的活,确实很累,那么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你们的感受。(精疲力竭)"精疲力竭"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呢?"

指导朗读:怎么读“精疲力竭”呢?你为什么这样精疲力竭呀?这个人真太着急了,想出了这么个办法。虽然拔苗很累,农夫的心情怎样?怎么体会到的?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带到生活中。本片段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参加大扫除的感受,利用已有的经验,体验劳动的辛苦,再让学生演“精疲力竭”可谓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唤醒了生活场景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沟通了书面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发了学生与语言文本的对话。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3)对于这个办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说说你的看法。

(4)再来看看被他拔起的小禾苗,现在你们就是这一棵棵小禾苗了,你们会说什么呢?

3. 他可没听到禾苗的话,还兴奋得以为禾苗都长高了呢!回到家,他一边喘气一边说──,从他说的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总算”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读?

4. 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很纳闷,心中会想什么呢?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结果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5. 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会说些什么?回去会怎么开导爸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会伤心地说什么呢?听了儿子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同桌想象一下,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6. 学生表演。

7.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像“拔苗助长”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心中想说的话,既是一次说话训练,又是对文本思想的升华。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想、说说、演演,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是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这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要从小培养。让同桌合作,读演结合,既互帮互学,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共同享受读书表演带来的乐趣。

三、回归整体,练习复述。

农夫后悔极了,他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希望大家可不要像他那样做傻事。

【设计意图】复述是一个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再一次走进了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

四、推荐读物,指导写字。

1. 寓言虽然短小,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寓言,学会思考,会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推荐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等书)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长期坚持下去,将使学生受益无穷。此环节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2. 指导写字

观察田字格中的3个生字,说说你的书写建议。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写字时,提醒学生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做到一尺、一拳、一寸,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板书设计: 揠 苗 助 长

(起 因)——(经 过)——(结 果)

盼 望 拔高禾苗 禾苗枯死

焦 急 筋疲力尽 白费力气

做 事 要 遵 循 规 律,不 能 急 于 求 成

【整体设计意图】寓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虽然短小精悍,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揭示着深刻的道理。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力求借助适宜的教学手段,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客观场景,让文字动态化,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让领会寓意水到渠成。同时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寓言的特点有更充分的认识,对寓言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析】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通过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生活的感悟。

“有趣的发现”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 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04页第六单元“笔下生辉”——《有趣的发现》。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次习作内容是写自己发现的有趣的事情,是在“能说会道”栏目里 “有趣的发现”基础上进行的。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孩子们已经能够说出自己的有趣发现,对写作的材料有了一定得把握,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教会写具体的办法。习作的时候,要把发现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来。写完之后读一读,改一改。

教学目标:

1. 把自己在大自然或生活中的一次有趣的发现写下来,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题目可以用“我发现„„”、“有趣的发现”,也可以自主拟题。

2. 学会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

3. 养成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乐于把观察到的内容与他人分享。

教学重点:把怎样发现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导“发现”

1.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不想听?

2. 师讲故事:《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课件:放欢快的音乐)

3. 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呢?学生谈感受。

4. 教师引入发现:其实,当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时,一定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今天的习作就是把自己在大自然或生活中的一次有趣的发现写下来。板书:有趣的发现

【设计意图】(用故事导入,既能能够激发写作兴趣,又能是起到初步感知范文的作用。)

二、开阔思路,说“发现”

1.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怎样才能发现得更多呢?(引导学生理解观察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动脑想)

2. 观看录像片《炒菜》结合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从看、听、闻、尝、嗅、摸、想等角度引导提示)

3. 在生活中,你有什么独特有趣的发现吗?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发现的?你有什么感受呢?在小组内说给你的同伴听。

4. 全班交流。

小结: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处处有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片,教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事物,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引导学生要细心观察事物,还要动脑思考,为习作做准备)

三、教给方法,写“发现”

怎样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呢?

1. 出示范文《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板书:按顺序

3. 你最喜欢哪个段落、哪句话?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体会用上修辞方法和细致描写的好处)

板:写具体——用修辞,细描写。

4. 学生动手写文,自己起个题目,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范文,从正面具体感知按顺序,写具体的好处,指导学生认识什么叫“按顺序、写具体”)

四、心灵碰撞评“发现”、

1. 班级交流习作《有趣的发现》。要求:大胆读习作、认真听优点、说说闪光点。

2. 学生评,教师评。

【设计意图】(评学生习作只说优点,有利于调动孩子们习作的积极性。出示病文,是从反面具体感知写不具体的坏处,使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写具体”的方法。出示修改后的作文,起到示范修改的作用,为下一环节修改习作打基础。)

五、取长补短改“发现”

1. 你的作文描写细致吗?你的作文用上修辞方法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自己的作文,让自己的发现更生动,更有趣!(学生修改习作)

2. 指名读作文。

3. 师:你们还有哪些建议?(学生再改)

4. 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敢说,敢写,定能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我们笔下五彩缤纷的世界。

【设计意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习作,体现了学习自主性,可以自己修改,可以请伙伴修改,也可以请老师修改。通过自己修改和和他人修改,能够取长补短,提高习作能力。)

六、作业:绘声绘色讲“发现”

把今天的作文内容转化为故事语言,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和好朋友听。请它们给你打打分吧。

【设计意图】(书面语言,再次外化为口头语言,是习作能力的又一次升华。同时也能激发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板书设计:

有趣的发现

按顺序

细描写:动作 心理 语言 神态

写具体:

用修辞:对比 比喻 拟人 夸张

【评 析】这节习作课的内容是写自己发现的有趣的事情,是在“能说会道”栏目里 “有趣

的发现”基础上进行的。教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从兴趣入手,通过对范文的观察分析,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突破了难点,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得到提高。

( 作者单位:绥中县逸夫学校 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 )

附文: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前几天,我发现了蚂蚁的力气很大,能够搬起比它自己还要重几十倍的东西!

那天,我正在家里忙家务,忽然发现一队蚂蚁大军浩浩荡荡从阳台向厨房爬来.我很奇怪,这队蚂蚁大军要干什么呢?好奇心促使我蹲下来仔仔细细观察它们。这队蚂蚁大军在厨房里绕了好几个弯,终于在一堆熟米饭面前停了下来。哦,我明白了,这队蚂蚁大军要来搬食物啊。可是想到这儿,另一个问题又让我疑惑不解:这些熟米粒硕大而饱满,有的还是粘在一起的,这小小的蚂蚁怎么能搬的动呢?正当我困惑不解的时候,蚂蚁大军已经忙开了,它们一个个陆续搬起米饭,恢复了队形,又浩浩荡荡地往远处走去,丝毫看不出费力的样子。蚂蚁大军的这一举动,确实让我惊讶不已,这些连放在手上都掂量不出分量的小小蚂蚁,竟然能够搬起这么重的东西!我还是不相信,就又做了一次实验。我从柜子里取出一颗最大的黄豆, 放在蚂蚁大军面前, 挡住了它们的路. 这时, 又爬出一只蚂蚁, 只见他毫不费力地把这颗黄豆背了起来, 继续往前走去。这时我相信了:蚂蚁真是个大力士,能够搬起比它自己还要重几十倍的东西!

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只要你细心观察,留意身边的每一个细节,就能发现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炖鸡》

早上,妈妈说晚上要炖鸡。这是我最喜欢吃的菜了。

晚上,我放学回到家,赶忙跑到厨房看妈妈炖鸡。妈妈先把鸡块洗干净,放到油锅里,又放了大葱,姜片,花椒面,然后放了很多热水做汤。不一会,鸡汤煮沸了,妈妈又取来几块桔子皮放了进去,还滴了几滴醋和酒。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鸡就炖好了,可真香啊。

改后 《炖鸡》

早上,妈妈说晚上要炖鸡。我一听,高兴极了,因为这是我最喜欢吃的菜了。

晚上放学,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扔下书包,跑到厨房看妈妈炖鸡。只见妈妈扎着白围裙,在厨房里忙碌着,她一会儿剥,一会儿洗,一会儿刷,一会儿切、我站在旁边,插不上手。妈妈麻利地把鸡块洗干净,放到炸好的油锅里,只听“吱拉”一声,鸡块在锅里翻了个个,妈妈熟练地用铲刀翻动着鸡块,过了一小会儿,鸡肉变色了,妈妈又抓了一把葱花,几片姜片扔进锅里,还撒了一些花椒面,顿时锅里可热闹了,红的,绿的,紫的,黄的,褐色的,棕色的,这些颜色在锅里上下翻动着,诱人的香味也随之飘满了厨房,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这时,妈妈往锅里倒了很多热水做汤。我心想,哈哈,再过一会儿,我就能喝到鲜美的鸡汤了。不一会,鸡汤煮沸了,咕嘟咕嘟地响。妈妈又取来几块桔子皮放了进去,还滴了几滴醋和酒。炖鸡还要放桔子皮?这是怎么回事呢?我问妈妈。妈妈笑着说:“橘子皮是一味中药,不但能祛病,而且味道清新,让鸡汤喝起来更鲜美。”哇,原来炖鸡有这么大的学问呢?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鸡就炖好了。

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语文版s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至4页“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会写“铁、沟、推、脉、滑、跌、敲、密、撒、演、播、尝、乳”等13个生字,会认“淅、沥、篷、叮、沟、蹄、乳”等7个生字,掌握“铁皮、你推我挤、叶脉、滑下来、跌下来、敲响”等13个词语。

教学准备:

1. 课前搜集赞美春雨的图片、词语、诗句。

2. 生字卡片。

3.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交流资料

1. 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对,春姐姐来了,她给我们带来了最美的礼物,那就是美妙的春雨。(出示春雨的课件)看,这就是春雨,听,这就是春雨的声音,滴滴滴,多么动听啊!

2. 揭示课题:春天的小雨滴滴滴(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能把你课下搜集到的赞美春雨的图片或名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引导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最喜欢的春天入手,自然地引出春雨这个话题。充分体现语文无处不在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搜集关于春雨的资料,汇报交流,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让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和自然段,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指名分段读文,学生评议读书情况。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节奏,在互相评价中共同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听边思考,正确评价他人。

三、学习生字 交流方法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并纠正生字读音。

2.提问: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还有哪些字不认识或者认识起来有困难?指导学生说出识字方法,互相交流。

3.组词。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形近字或同音字,如“篷”和“蓬”、“啼”和“蹄”等。(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

四、引导质疑 梳理问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思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课文题目上用“滴”字为什么不用“嘀”?为什么说“整片树木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等等。教师归纳、整理,梳理出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学。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五、观察字形 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13个字,指名读。

2.观察: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如:滑、敲、播等字的笔顺和与其它形近字的区别)

3.师范写比较难写的字,学生练写,每个字写三个。

【设计意图】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数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质量上的要求。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营造氛围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春雨的歌声吗?你能学一下春雨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册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板书课题)就让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就让我们一起聆听春天的小雨给我们带来的美妙的歌声吧!(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新课开始,通过春雨的声音引入话题,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而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二、探讨交流 理解感悟

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同学们小声读一读课文,说说春雨美吗?美在哪里?可以边读边想边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读自悟,在讨论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书边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汇报交流:

(一)春雨的声音美。

提问:哪些自然段写了雨的声音?(2-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都写雨的声音,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1.屋前听雨(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

(2)捕捉表示声音的词,体会小雨滴发出声音的不同:“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哗啦哗啦”。

(3)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4)抓住“推、挤”这两个用得好的词,感受小雨滴的欢快,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找出春雨落在不同的物体上,发出的不同声音,知道因为这些物体本身的

质地不同,因此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作者的象声词运用得非常准确。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 林中听雨(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 a.第二自然段写雨的声音,这句话也写雨的声音,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体会使用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b. 想象:音乐厅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呢?

(2)课件出示句子:

●嗵——嗵——嗵!咚——咚——咚!

●突然,吹来一阵风,树叶上的水珠通通跌下来了。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 a, 对比这两句中表示声音的词的读法有什么不同,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b. 说说为什么有的时候读的舒缓,有的时候读的急促。

(3)为什么说“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雨滴们叮叮咚咚的, 在把地球敲响”?

a. 学生自己初步理解。

b. 结合生活实际和影视中看到的画面,说说什么时候敲鼓?鼓声一响,给你什么感觉?

3. 课件播放春雨飘落的画面,边欣赏春雨,边练习朗读,感受春雨之美。

4. 配乐朗读声音美部分。

(二)春雨的形象美。

听雨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美,看雨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继续汇报。

“雨丝细细的, 密密的,随风飘洒,如同轻轻地把种子撒在大地上。”春雨很好看,所以说它美。

(三)春雨的精神美

1. 课件出示:

读句子, 注意带点的词语, 结合课文想想句子的意思.

● 下了春雨, 春天就来了。我喜欢春雨,它在树林里演奏,在大地上播种。

●所有的种子都回到大地的床上,让母亲抱它亲它教它发芽。

让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带点的词一般都用于哪些事物,这样拟人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2. 小结:春雨给人们带来了好心情,催发春芽,给树木花草浇水,壮大河流,滋润万物,所以说春雨无私,品质美好。

学习最后一段

读了这节,你能体会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说说你怎么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

1. 配乐朗读全文,享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明选择本段背诵的理由,能向大家展示。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四、扩展学习 实践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收获,或者描绘一下自己见到的春雨。把自己收集到的春天美景的照片或图片,选一幅配上文字,在教室里举办一个“美丽的春天”的展览,也可以联系实际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把语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大语文观的理念,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应充分利用各

种“阵地”使语文活动大有天地,大有作为。新 课 标第 一网

五、总结全文 总结写法

1. 结合板书说说春雨美在哪。

六、板书设计

1.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声音美 淅淅沥沥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热爱春雨

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 热爱春天

形象美 细细的 密密的 随风飘洒 热爱大自然

精神美 催发春芽 滋润万物 品质美好。

这是一节很简约的课。整个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春雨美吗?美在哪里?”这一条主线进行教学。这样简约型的课堂,老师往往能更加关注动态的生成,细细挖掘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示师生、生生的互动对话,让碰撞之花开得更加娇艳。而这样清晰明了的设计也会让学生在学的时候能抓住主线,学的“清晰明了”。

( 作者单位:绥中县实验小学 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 )

“从军行”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刘 萍 评析:杨筱立

教学内容:s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此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情感,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诗人视野开阔,青海,甘肃,x 疆,边塞战场尽收笔底,气势博大,悲壮高亢。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 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 “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 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 “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 简介作者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 初读,读准字音

2. 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 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 感悟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 感悟理解诗的内容, 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 交流, 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 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 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

(2). 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 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4). 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 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 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 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 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 .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4. 配乐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 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 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 并自然而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整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 说. 读. 写的能力。”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

崇敬之情,去学习. 口评. 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教师以情激情. 找准情感基点,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了艺术想象力。

【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创设了古诗的教学情境。古诗的意境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对于《 从军行》这首诗来说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更是很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非常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这个教学设计中教者先借助简介边塞诗特点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而在学生读古诗时,教者又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去想象一个一个与诗情相符合的场面。把这些雄伟苍茫的图景联成一体,这首诗的意境就跃然纸上了。再加上教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解说,点评,完全能把学生带入到这首诗特有的悲壮与苍凉中。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自然就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 作者单位:绥中县逸夫学校 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

“翠鸟”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语文出版社s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翠鸟》。

教材与学情分析:

《翠鸟》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通过对翠鸟美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时机警、敏捷的特点描写,最后归结到对翠鸟的喜爱,层次非常清晰。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爱鸟的情感。

我班学生由于在县城里生活,他们居住的周围,偶尔可以看见麻雀、鸽子等小鸟,像翠鸟这样的水鸟他们却很少见到,加之翠鸟又如此漂亮,孩子们对《翠鸟》这篇课文的学习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孩子们年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赏”中学,在“玩”中学。

教学目标:

1、会认10各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苇杆、颜色”等词语。

2、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背诵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教学难点: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养成自觉保护它们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4个字。把词语读正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翠鸟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鸟,像孔雀、黄鹂、画眉等,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鸟。 (课件出示翠鸟图片),这是翠鸟又名“钓鱼郎”。

教师板书课题,注意“翠”字上边和“羽”相近,但是没有“钩”。你对翠鸟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翠鸟的。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内容)

2、指名交流汇报。(翠鸟的外形、活动及对翠鸟的喜爱)

(二)再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字词,组内自学并交流。

2、集体汇报。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式读、齐读。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的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课文读得是否流利。)

(4)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练习朗读。

(5)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同学之间做简单地评价。

(三)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

1、默读课文。

2、提出不懂得问题。

【设计意图】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节课在读字、读词、读文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掌握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提出不懂得问题。

(四)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颜、绣、脆、箭、溪”五个字。

2、注意写字姿势的要求。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写字为教学的重点,每堂课都应该有写字任务,而且应有重点的指导。把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背诵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翠鸟,大家都很喜欢它,对吗?那你们最喜欢它什么呢?(自由交流)(外形、活动)

二、新授课

这节课,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谁收获大。喜欢翠鸟外形部分的,画一画课文中描写的翠鸟。喜欢翠鸟捕小鱼的,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

(一)自由分组学习 合作探究

1、喜欢翠鸟外形的同学,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描写画图画。

2、喜欢翠鸟捕小鱼的,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教学,目的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喜欢的内容,充分体现

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汇报交流 随机教学

1、展示图画,体会描写顺序。

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大家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实物投影展示同学送来的画)

(1)生描述画,其他学生品评。

(2)师课件展示没涂色的翠鸟,大家能不能看着提示,来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呢? a、生练习说。

b、指名到前面指图说。

d 、交流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3)美美地把这一部分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课件的展示,是分解了写的顺序。学生越是兴趣盎然,越是全神贯注,越是与作者的观察顺序写作同步,很好地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看着提示,介绍翠鸟的样子,其实就是在指导学生背诵。这种指导背诵的方法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朗读比赛 感受翠鸟机灵

谁喜欢翠鸟捉小鱼这部分?能说说为什么吗?(机灵、擅长捕鱼)那我们来比赛,读出翠鸟的机灵吧!

a 、师读。

b 、各小组选代表读。

d 、课件出示:(翠鸟蹬开苇杆,、、、、、、水波还在荡漾。)

指名读,注意带点的词语,看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报。

小结: 这么可爱的翠鸟,你们不想把它的形象永远地留在脑海中吗? 那就试着背背吧!

【设计意图】以师生竞读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了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3、善待翠鸟 保护动物

看到翠鸟这么漂亮可爱,你有什么想法吗?

a 、指名读第三部分。

b 、同学谈自己的认识。(要保护翠鸟)

小结: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精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的生活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文道结合,渗透了生态环保教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了热爱动物的意识。

(二)拓展延伸 自留作业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收获和疑问给自己布置一道家庭作业。

你想完成怎样的作业呢?(学生交流)

小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其实,课外还有更大的学习语文的空间。希望你们带着这些收获和疑问,继续探索,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自己留作业,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激励了他们不断创新的精神,从而超越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整体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本课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努力突现一个“趣”字。本文以“课件出示翠鸟图片”“展示学生绘画翠鸟图”激趣,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互动的阅读氛围。尤其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次活动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学评析】本课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读议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教学中既有自读自悟,又有合作探究,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培养情感。注重课内外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 作者单位:绥中县实验小学 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 )

“翠鸟”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语文出版社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翠鸟”。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文笔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年级学生习作训练刚刚起步,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时往往抓不住主要特点;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仅凭文字介绍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头脑中鲜活起来。针对这一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明确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自觉养成爱护鸟儿的习惯。

2. 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认识本课“苇、秆、绣”等10个生字;会写“泛、待、脱”等14个字;掌握“苇秆、颜色、衬衫、清脆、疾飞、泛着、等待、逃脱、饲养、渔翁、小溪。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鸟儿鸣叫的录音,钢琴曲,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播放鸟儿鸣叫的录音资料)听,这是什么声音?你们知道哪些鸟儿呢?说一说你喜欢的鸟儿吧。

2、老师和你们一样也特别喜欢鸟儿,今天老师还要带你们去结识一位非常可爱的鸟儿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3、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4、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教师梳理学生问题并总结出三点:⑴翠鸟是什么样子的?⑵翠鸟是怎样捉鱼的?⑶翠鸟的家在哪里?(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没见过翠鸟,对翠鸟的知识了解甚少,在上课伊始为学生补充介绍一些有关翠鸟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培养

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5、本节课我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着解答第一个问题,了解翠鸟外形特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学习按一定顺序及抓特点观察的方法。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让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3.检查自读效果。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②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并纠正生字读音。提问: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还有哪些字不认识或者认识起来有困难?指导学生说出识字方法,互相交流。

③组词。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形近字或同音字,如“秆”和“杆”、“鱼”和“渔”等。(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记忆)

④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与理解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简单的当时解决。(如:理解“橄榄”可出示实物;理解“苇秆”可依图介绍:苇秆就是芦苇的茎,很细,很光滑,中间是空的。)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理清顺序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外形?

2、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勾画。

3、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板画翠鸟各部分的轮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教师依次给翠鸟各部分涂色。)

4、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

【设计意图】化抽象为具体,学生饶有兴趣而又轻松地把握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二)抓住特点

1、你能用一个词概括翠鸟全身形状的特点吗?引导理解“小巧玲珑”( 补充介绍:翠鸟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结合翠鸟停的地方——苇秆的特点进行体会。)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小巧玲珑的东西吗?

2、哪些语句是描写翠鸟羽毛颜色的, 请用“——”划出读一读。

3、多媒体出示文字及问题: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①这段话共有( ) 句,主要讲(),课文从()、()、()三个方面,把这个内容写具体了,因此第()句是总起句。

②这是些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各部分羽毛怎样鲜艳的?认识“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多媒体出示翠鸟图)

什么是“鲜艳”?你能说句话吗?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师生对背、填空背、指名背等多种形式。)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既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地区分出了众多的颜色,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精妙。学生在声情并茂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可以保持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促进感悟,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四、欣赏总结 迁移延伸

1、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如此精彩?(①认真观察;②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了翠鸟的特点;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④喜欢翠鸟。)

2、你能像作者这样把你喜欢的小动物写下来吗?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1、(多媒体出示翠鸟图)谁能介绍一下翠鸟的样子?

2、这是上节课我们解决的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解决,还记得是哪两个吗?(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翠鸟的家在哪里?)

3、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个问题,继续学习第5课《翠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依图介绍翠鸟的外形,不仅巩固学习了作者按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还考查了学生对文字的背诵。

二、合作学习 理解感悟

(一)学习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二、三自然段。想一想:翠鸟行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敏捷)

2、翠鸟的行动敏捷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活动时和捕鱼时)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翠鸟活动时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理解“清脆”“疾飞”)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提问: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学习)

5、组织交流:

①按“等待、发现、叼走”的顺序,说一说翠鸟捉鱼的过程。(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锐利”的意思。

③多媒体出示文字及问题:

翠鸟( )苇秆,( )过去,( )小鱼,( )水面往远处( )。

括号里面的词都是( )词,说明翠鸟捕鱼时(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极其细致认真,用生动准确的语句把翠鸟捕鱼的瞬间动作描写的活灵活现,受到情感的熏陶。

④说说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1)翠鸟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注视着水面是因为它有( )。

(2)翠鸟能发现“机灵”的小鱼是因为它有( )。

(3)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走小鱼是因为它有( )。

(4)翠鸟能贴着水面低飞是因为它有( )。

(5)翠鸟的羽毛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

6、小结:要知道翠鸟的捉鱼本领不只是因为它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是由于它外形各部分

特点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7、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为什么?

理解“陡峭”。

3、所以,我们只能“在翠鸟飞来的时候”引读„„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么美丽的翠鸟你喜欢吗?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画面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划、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三、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回读全文。

2、(多媒体出示)课文先写了翠鸟的( ),再写翠鸟的( ),最后写翠鸟的( ),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 )。

3、我们还可以在结尾再加上一段保护翠鸟的话。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4、孩子们,世界上有90 多种翠鸟,让我们欣赏一下他们的风采。(多媒体课件)关于它们还有许多的故事,课后自己查找资料,了解他们丰富的世界吧!并以“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为题办一期手抄报。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自己办。要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素质教育除了课堂以外,还需要更广阔的空间,而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整体设计意图】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不但要积累,还要学转化,学表达。所以采用了目标教学法,课前定标,质疑导学中达标,总结课文时查标,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有据可依。还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静态与动态的翠鸟,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课件出示重点句段,从而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迅速结合。同时通过自读欣赏、朗读内化、用眼观察、身心一体的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想象等要素结合,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表达语言,使得作者按顺序抓特点来描写翠鸟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轻【教学评析】教者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创设了切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其兴趣,丰富其感知,启发其思维,引发其想象。教者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习作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清明节的由来”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语文版s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124至127 页“清明节的由来”。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读课文时,注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介子推所写的血书的含义。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昏、臣、邦、熄、葬、袖、坟、鞭; 要求会写的字有:族、昏、臣、

偷、割、狼、咽、治、邦、君、派、荒、熄、坟;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头昏眼花、随臣、偷偷的、割下、狼吞虎咽、治国安邦、国君、荒山野岭、 熄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理解介子推写的血书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古诗,导入新课。

1、提问:有一首诗寄托了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哀思,谁能朗诵给大家听一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

2、揭示课题:那么清明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清明节的由来》 教师板书:清明节的由来

3、谁能把你课下搜集到的与清明节有关的习俗和体育活动和大家分享一下呢?

(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和体育活动。)

【设计意图】由一首诗引发学生以往的生活积累,既温故又引新知,何乐而不为?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产生好奇,这样一堂好课就有了好的开端,让学生搜集关于清明节的习俗资料,将课内与课外融合,然后汇报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 学生自读课文,用笔圈出要求会认的字并将其读熟。

2、 标清自然段,读通读顺读熟每一句话,了解课文大意。

3、 用波浪线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弄懂其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借助屏幕出示没有拼音的字,指名读。

2、借助卡片认读生字、生词。

3、开火车读每一自然段。

4、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粗略知晓课文大意。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中体会汉字特有的节奏美,在交流中体会如何成长,互相取长补短,学会如何正确评价他人。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此段内容浅显,学生可以自己读一读,读完之后说一说知道了什么。读后将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解决。

(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清明节是4月5日。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有“感人肺腑”“传统”等。 第二课时

一、重温旧知。

指名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在读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既锻炼了读的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一举两得。

提问: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希望是什么,晋文公做到了吗?你从那看出来的?从而体会“清明”的涵义,理解清明节为何而来。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引用介子推的话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话来说一说。让学生理解介子推 说这一番话的真正用意,从而进一步理解“清明”的内涵)

【设计意图】抓住课后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介子推和晋文公生活的年代,可出示春秋时期的地图,让学生粗略地知晓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让时先预习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介子推和晋文公。

2、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狼吞虎咽”和“语重心长”“治国安邦”“贤明”的意思,从而理解介子推希望重耳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国君,国家安定兴盛,百姓安居乐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君臣对话的部分可分角色朗读,认真体会介子推和重耳对话时的语气。

【设计意图】朗读的训练在三年级尤为重要,分角色朗读是体会文中人物的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此可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读中将情融于人物,与人物同欢共喜,读的到位,对于更好的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名读课文的4、5自然段。体会介子推回绝了重耳的中用和感谢,可以从中看出介子推的高贵品质。(不图回报、不被利益所动,关心国家兴盛,理解百姓疾苦)。

5、介子推宁死不当官,却留下血书的真正用意,更深一步体会介子推这么做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重点理解“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句话。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读一读。体会介子推的人品和这句话对重耳的影响至深。理解为什么重耳将介子推死的这天定为“寒食节”,从而理解清明柳所代表的真正的意思。

(春天万物复苏,杨柳返青,暗含对介子推的深切怀念,加深对清明内涵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内容暗含的东西较多,课文的难点也在这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将难点分化,化难为易。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正是将难点化解,取众人之长。议后再读,读中细品,更好地理解课文。对于诗句的理解不可逐字逐句地细究,做到知大概就可,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要让学生多读,熟读成诵,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中始终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6、晋文公做到了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说说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

(晋文公用实际行动回报了介子推的用心良苦,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如果没有介子推用生命来激励他,晋文公就没有后来的功绩,所以介子推是晋文公成为明君的重要因素。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不局功劳、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这一自然段难理解的词语较多,如“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高”等,这些词语可以在理解课文时加以理解。)

7、回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介子推和晋文公的品质。再一次理解清明节的由来。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当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说的训练尤为重要,说好说不好都要说,要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表达的训练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各个角落。”

三、拓展活动:学习清明节由来的另一个说法。(即学习连接)

四、巩固字词

1、分析字形。

①“肺”字的笔顺。共8笔,最后一笔是竖,它穿过横、横折钩,一通到底,且直且长。 ②“昏”“荒”二字不可多一点。

2、把字写好看。

①“荒”“策”“墓”上中下结构的字,要写紧凑,不可过长。

②“邦”字,左右结构,左高右低。

3、学生书写练习。;

五、填写花篮。(课后练习题)

六、总结全文。

【整体设计意图】

其次,教学中,让读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将课后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理解清明节缘何而来,进一步地认识中国传统民俗,对晋文公和重耳的高尚品格有所了解。让学生在读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地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帮助理解整篇课文。教学中,师生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学

习课文带给人的美好享受。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附板书: 清明节的由来

晋文公 勤政清明

介子推 不被利益所动 不图回报

(作者单位:绥中县实验小学 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

“人间处处有真情”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五》能说会道“人间处处有真情”。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次能说会道的话题是“人间处处有真情”,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有关爱心真情的一件事讲述给大家听。要求有:(1)必须是真人真事;(2)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讲具体;(3)在讲述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虽然现在的孩子们并不缺少爱,但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爱的眼睛,因此老师就要用智慧之睛引导孩子们去发现、体会、感悟。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亲人的爱、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和来自陌生人的爱,感悟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说话要清楚、具体、有条理。

3、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和评价能力,能围绕标准评议自己,评价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做到说话清楚,具体,有条理。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自己深受感动的一件事(必须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真人真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激情入题

1、导言:同学们,让我们回顾这一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谈谈哪篇使你最受感动?为什么?

(学生谈、老师配合出示相应的课文插图)

2、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感受。

3、这几篇课文令你感动,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爱)

4、这四篇课文,“爱”是它们共同的主题,你能用精炼的语言来概括课文中的爱吗? 《难忘的八个字》──老师短短的一句话,抚慰了学生受伤的心灵;

《心中的那盏灯》──父亲用爱心制作的冰灯,给儿子留下了幸福的回忆;

《十二次微笑》──空姐的十二次微笑,换来了乘客的理解与信任;

《救命骨髓》──救命的骨髓,包含了两岸同胞的骨肉之情。

5、教师小结:这四篇课文无论是反映师爱、父爱,还是陌生人之间的爱,都令我们十分感动。是的,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今天,就让我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关爱心真情的一件事讲述给大家听吧。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来引情入境,教育孩子们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同时很自然地引入口语交际的主题。

二、回忆自己准备讲的故事,试着轻声讲一讲。

要讲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深受感动的一件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在小组里讲自己准备的故事,要求:

1、讲故事时要用普通话把故事讲清楚,注意把令人感动的地方讲具体些;

2、听讲故事时要认真,想一想:这个故事哪儿最令你感动?

3、在每一个组员都讲完的基础上,评选出小组最佳故事能手,大家帮他(她)出谋献策,把故事讲好,代表小组参加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小组内练习交际,提供时空让成员参与、交流、表达,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发言机会,互帮互助,实现小组成员间的互动,有效落实口语交际的合作性。

四、全班交流

1、小组代表讲故事,全班倾听,提出听讲的要求;

2、评议:这个故事哪儿最令你感动?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小组代表讲述故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点评,加强语言的规范训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使学生掌握把话说完整、说具体的方法,同时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五、升华情感,感悟“人间处处有真情”的内涵。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教师在歌声中总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设计意图】一曲《爱的奉献》,曾打动无数人的心,在课堂结束之时播放乐曲,使学生在歌声中升华情感,感悟“人间处处有真情”的内涵;在歌声中倾情付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将自己的大爱内化到具体的行动中。

【总体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努力创设能够激发

学生口语交际所需要的情境,体现听与说的多边和谐互动,让生活体验与口语实践同构共生。

【评 析】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真情,教者从课文入手,启发学生情感,感受爱的真谛。再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关爱心真情的一件事,先小组交流,为每位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再选择一些最让人感动的事全班交流,评议,既能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又能让每位学生受到爱的熏陶。

(作者单位:绥中县逸夫学校 绥中教师进修学校)

“山村的早晨”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s 版第六册13课《山村的早晨》

教材与学情分析

《山村的早晨》(语文s 版三下)是一首值得好好体味的儿童诗歌。描绘了山村早晨的美丽和宁静,展现了山村里人们生活的祥和、愉快,表达了对山村的热爱和向往。全文紧紧围绕“山村的早晨”这个特定的地域和时间,用7节28行诗句,具体描绘了山村早晨的自然景物和人们的活动。仔细品读文本,觉得语言有特色鲜明,描绘农村画面栩栩如生,让人觉得清新鲜亮。如何让学生体味这种语言美和画面美呢?只有以读为突破口,在读中积累,读中运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细细地赏读,反复地品读,边读边想象,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和作者三者合一。 我所面临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郊区,平时耳濡目染,对农村的生活和农村的景物不是很陌生,这为我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打下一个绝好的现实基础。本文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力求以读促情, 读中感悟,促使学生走进文本, 体会景色美. 又通过学生的朗读, 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书, 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 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 再到语言的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情感得到升华。另外将语言文字的知识性教学贯穿课堂始终,前三节抓重点词语训练,后四节仿写句子,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⒈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⒉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准课文里的生字新词, 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⒊培养学生热爱山村,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⒈出示挂图, 看图说话, 引出并板书课题。

⒊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直观看图,训练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⒈自由读课文,读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默读、大声读、轻声读、)

合作学习读熟课文。(同桌读、小组读、分段读)

⒉同桌协作,互查生字读音,互相订正。

⒊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不会的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和老师。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好字词是语文的基本功,词语积累有利于理解文本,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指导写字。

⒈引导学生按字形结构分类,注意不同结构字的特点,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布局。左右结构的字重点指导“揉、缤、幅、裙、梳”,上下结构的字重点指导“舞、盈、拳、羞”。 ⒉先示范书写,再主学生练习写。(注意笔画正确,注意各部分的搭配)

⒊组织交流学习生字的记忆方法。

⒋练习用生字扩词。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大量积累词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⒉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⒊培养学生热爱山村,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谁能说说你见过的山村早晨什么样?(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

⒉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诗人盖尚铎家乡山村的早晨。

(放课件:欣赏山村早晨)能说说你看完画面的感受吗?

想不想品味现代诗人盖尚铎是怎样描写家乡山村的早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村的早晨》。(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家乡的美丽,然后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的渲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朗读文本的欲望,同时对山村早晨的景物整体的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多读2遍。

⒉指名交流读完诗歌后的初步感受。

⒊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山村的早晨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教师相机板书。

(美丽的、宁静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到山村早晨的特点,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克服了“肢解文本”的弊端,同时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⒈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初读课文我们就被山村早晨的独特美景所吸引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会在详细品读课文中领悟到本文的独特魅力的。

老师告诉大家朗读景色优美的篇章最好的办法是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想象山村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前三个小节,边读边想象。

⒉交流感受,感情朗读。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刚才你在读前三节的时眼前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第一小节

(1)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小溪带走夜的鼾声”小溪带走了谁的鼾声?“露珠打湿美的黎明”露珠会打湿什么?(花瓣上、小草上、庄稼„„)作者把山村和晨风当作了什么?

(3)谁还想再读读这段话。

(4)这里的黎明是那么美丽宁静,我看到了露珠如晶莹的珍珠在花瓣上跳跃;我感觉到了微风拂面,神清气爽。让我们用优美的读书声来感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景吧。

过渡:美丽、宁静的山村热闹起来了。看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

(1)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体会: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花丛跳舞,那舞姿那么优美,那么轻快。采花的蜜蜂还在嘤嘤地唱歌呢!欢快的小河哗哗地向前流着。轻巧的炊烟袅袅地上升,老奶奶老爷爷正要做早饭呢,那饭香喷喷,肯定很好吃。)

(2)“舞姿轻盈、歌声嘤嘤、舒展着腰肢、袅袅地上升”这几个词好在哪里?

过渡:同学们说的这么好,那你们赶紧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吧!

第三小节

(1)这么美的山村,这么美的早晨。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水墨丹青”,“水墨丹青”是什么意思?

(2)“这幅水墨丹青”指的是哪一幅呢? 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把大自然给我们描绘的“水墨丹青”展现出来。指导朗读前三节

过渡:同学们,大自然为我们展现的水墨丹青仅仅是这些吗? 这幅画里面还有什么景象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四个小节。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几小节,把你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内容通过读来表现出来。可以有表情地读,也可以加上动作读。

第四——第七小节

(1)展示汇报。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后四节,同学间评价。

(2)大自然为我们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幅水墨丹青,大家清楚了吗? 让我们共同来体现一下她的美丽!(师生合作读课文。)

(3)引导想象,读写结合。

a 、听音想象:同学们,大自然这个多才的画家为我们描绘的水墨丹青仅仅是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吗? 不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山村的早晨,边听边想象大自然到还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播放音乐,想象。

b 、同学们已经陶醉在美丽的山村早晨。谁能当一次小诗人,把你想象到的美丽的景象也写成诗句。把你想象到的美丽的景象写成诗句。(每人发一张小纸片)

——的————进画里来了,

————————————。

d 、交流展示,共同评议。

过渡:同学们,大自然的灵性让你们也成为了小作家,小诗人。山村的早晨是美丽宁静的,是生机勃勃的,更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抓紧时间,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总结课文:山村的早晨不但景美,人更美!常言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永远是美丽的,是充满希望的,是生机勃勃的! 让我们一起张开双臂去拥抱早晨,拥抱自然,拥抱美好的生活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体会和感悟,读出了诗歌的内在魅力,也会产生无限的遐想的空间。学生跟随着优美的音乐,看着美丽的图片再一次走进文本。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描述自己想像的景象,防写句子自己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布置作业

学完这首小诗,你想完成什么作业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作业内容,并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强化了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拓展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板书设计

山村的早晨

美丽 宁静

充满生机与活力

【整体设计意图】力求以读促情, 读中感悟 《山村的早晨》这首诗歌描绘了山村早晨的美丽和宁静, 展现了山村里人们生活的祥和、宁静. 本文语言美、节奏美, 所以我设想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读书, 边读边想象. 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反复体会, 欣赏画面等活动, 给学生营造一个读书的空间,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文本, 想象画面, 体会感情, 感悟意境, 力求以读促情, 读中感悟。

促使学生走进文本, 体会景色美. 又通过学生的朗读, 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书, 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 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 再到语言的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将语言文字的知识性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评 析】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儿童诗,非常适合朗读。设计者抓住这个突破点,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第一课时,在扎实字词教学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山村的宁静与美丽。第二课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边读边想象,想象山村的美丽,感受人们生活的祥和、愉快。整节课,紧抓重难点,以点带面,教法灵活。真正做到了有情,有读,有感,有悟。

(作者单位: 绥中县逸夫学校 绥中教师进修学校)

“揠苗助长”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语文s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单元《揠苗助长》。

教材与学情分析 新 课 标 第 一网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注意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寓意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一些比较浅显的词语,已经能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准确理解出来,较长的句子也基本能准确断句,读通顺。但以他们的认知水平,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需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体验直接联系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从而明理。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一个生字。掌握由本课生字构成的词语“盼望、精疲力竭”。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篇寓言故事。

3.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真体会寓言故事中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起兴趣

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书中的第11课有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则——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能说说“揠”是什么意思?“助”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梳理出基本问题:

(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地问,主动地问,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过渡:同学们真善于思考,你们提的这些问题等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就会弄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2. 相信小朋友们已经把课文读会了,要是课文里的词宝宝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 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卡片:焦急 喘气 一大截 巴望 自言自语 白费 总算 筋疲力尽 生认读,多种形式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通过个别读、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识记、巩固生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复现。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3. 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4. 指名回答问题。

三、品读课文 感悟寓意

1. 种田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学生汇报找到“盼望”、“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几个词语,并从中体会出农夫心急如焚。并理解“盼望”

指导朗读:你试着读一读,好吗?谁再来读?

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了什么?谁愿意把这个人的心急如焚的样子演一演?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尽量上得有意思一些,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此环节教学充分调动

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表演的同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领悟和理解。

2. 农夫究竟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呢?读一读第2、3自然段。思考:你觉得他这个方法怎么样?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他想到了什么好办法?他是怎么做的?

(2)情境体验:

师:前天,勤劳的你们参加大扫除,使学校的教室更整洁、漂亮了,但你们一定很累,对吗?是啊,你们干了那么多的活,确实很累,那么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你们的感受。(精疲力竭)"精疲力竭"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呢?"

指导朗读:怎么读“精疲力竭”呢?你为什么这样精疲力竭呀?这个人真太着急了,想出了这么个办法。虽然拔苗很累,农夫的心情怎样?怎么体会到的?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带到生活中。本片段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参加大扫除的感受,利用已有的经验,体验劳动的辛苦,再让学生演“精疲力竭”可谓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唤醒了生活场景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沟通了书面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发了学生与语言文本的对话。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3)对于这个办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说说你的看法。

(4)再来看看被他拔起的小禾苗,现在你们就是这一棵棵小禾苗了,你们会说什么呢?

3. 他可没听到禾苗的话,还兴奋得以为禾苗都长高了呢!回到家,他一边喘气一边说──,从他说的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总算”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读?

4. 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很纳闷,心中会想什么呢?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结果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5. 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会说些什么?回去会怎么开导爸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会伤心地说什么呢?听了儿子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同桌想象一下,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6. 学生表演。

7.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像“拔苗助长”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心中想说的话,既是一次说话训练,又是对文本思想的升华。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想、说说、演演,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是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这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要从小培养。让同桌合作,读演结合,既互帮互学,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共同享受读书表演带来的乐趣。

三、回归整体,练习复述。

农夫后悔极了,他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希望大家可不要像他那样做傻事。

【设计意图】复述是一个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再一次走进了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

四、推荐读物,指导写字。

1. 寓言虽然短小,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寓言,学会思考,会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推荐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等书)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长期坚持下去,将使学生受益无穷。此环节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2. 指导写字

观察田字格中的3个生字,说说你的书写建议。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写字时,提醒学生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做到一尺、一拳、一寸,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板书设计: 揠 苗 助 长

(起 因)——(经 过)——(结 果)

盼 望 拔高禾苗 禾苗枯死

焦 急 筋疲力尽 白费力气

做 事 要 遵 循 规 律,不 能 急 于 求 成

【整体设计意图】寓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虽然短小精悍,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揭示着深刻的道理。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力求借助适宜的教学手段,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客观场景,让文字动态化,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让领会寓意水到渠成。同时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寓言的特点有更充分的认识,对寓言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析】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通过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生活的感悟。

“有趣的发现”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 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04页第六单元“笔下生辉”——《有趣的发现》。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次习作内容是写自己发现的有趣的事情,是在“能说会道”栏目里 “有趣的发现”基础上进行的。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孩子们已经能够说出自己的有趣发现,对写作的材料有了一定得把握,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教会写具体的办法。习作的时候,要把发现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来。写完之后读一读,改一改。

教学目标:

1. 把自己在大自然或生活中的一次有趣的发现写下来,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题目可以用“我发现„„”、“有趣的发现”,也可以自主拟题。

2. 学会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

3. 养成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乐于把观察到的内容与他人分享。

教学重点:把怎样发现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导“发现”

1.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不想听?

2. 师讲故事:《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课件:放欢快的音乐)

3. 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呢?学生谈感受。

4. 教师引入发现:其实,当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时,一定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今天的习作就是把自己在大自然或生活中的一次有趣的发现写下来。板书:有趣的发现

【设计意图】(用故事导入,既能能够激发写作兴趣,又能是起到初步感知范文的作用。)

二、开阔思路,说“发现”

1.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怎样才能发现得更多呢?(引导学生理解观察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动脑想)

2. 观看录像片《炒菜》结合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从看、听、闻、尝、嗅、摸、想等角度引导提示)

3. 在生活中,你有什么独特有趣的发现吗?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发现的?你有什么感受呢?在小组内说给你的同伴听。

4. 全班交流。

小结: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处处有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片,教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事物,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引导学生要细心观察事物,还要动脑思考,为习作做准备)

三、教给方法,写“发现”

怎样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呢?

1. 出示范文《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板书:按顺序

3. 你最喜欢哪个段落、哪句话?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体会用上修辞方法和细致描写的好处)

板:写具体——用修辞,细描写。

4. 学生动手写文,自己起个题目,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范文,从正面具体感知按顺序,写具体的好处,指导学生认识什么叫“按顺序、写具体”)

四、心灵碰撞评“发现”、

1. 班级交流习作《有趣的发现》。要求:大胆读习作、认真听优点、说说闪光点。

2. 学生评,教师评。

【设计意图】(评学生习作只说优点,有利于调动孩子们习作的积极性。出示病文,是从反面具体感知写不具体的坏处,使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写具体”的方法。出示修改后的作文,起到示范修改的作用,为下一环节修改习作打基础。)

五、取长补短改“发现”

1. 你的作文描写细致吗?你的作文用上修辞方法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自己的作文,让自己的发现更生动,更有趣!(学生修改习作)

2. 指名读作文。

3. 师:你们还有哪些建议?(学生再改)

4. 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敢说,敢写,定能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我们笔下五彩缤纷的世界。

【设计意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习作,体现了学习自主性,可以自己修改,可以请伙伴修改,也可以请老师修改。通过自己修改和和他人修改,能够取长补短,提高习作能力。)

六、作业:绘声绘色讲“发现”

把今天的作文内容转化为故事语言,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和好朋友听。请它们给你打打分吧。

【设计意图】(书面语言,再次外化为口头语言,是习作能力的又一次升华。同时也能激发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板书设计:

有趣的发现

按顺序

细描写:动作 心理 语言 神态

写具体:

用修辞:对比 比喻 拟人 夸张

【评 析】这节习作课的内容是写自己发现的有趣的事情,是在“能说会道”栏目里 “有趣

的发现”基础上进行的。教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从兴趣入手,通过对范文的观察分析,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突破了难点,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得到提高。

( 作者单位:绥中县逸夫学校 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 )

附文: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前几天,我发现了蚂蚁的力气很大,能够搬起比它自己还要重几十倍的东西!

那天,我正在家里忙家务,忽然发现一队蚂蚁大军浩浩荡荡从阳台向厨房爬来.我很奇怪,这队蚂蚁大军要干什么呢?好奇心促使我蹲下来仔仔细细观察它们。这队蚂蚁大军在厨房里绕了好几个弯,终于在一堆熟米饭面前停了下来。哦,我明白了,这队蚂蚁大军要来搬食物啊。可是想到这儿,另一个问题又让我疑惑不解:这些熟米粒硕大而饱满,有的还是粘在一起的,这小小的蚂蚁怎么能搬的动呢?正当我困惑不解的时候,蚂蚁大军已经忙开了,它们一个个陆续搬起米饭,恢复了队形,又浩浩荡荡地往远处走去,丝毫看不出费力的样子。蚂蚁大军的这一举动,确实让我惊讶不已,这些连放在手上都掂量不出分量的小小蚂蚁,竟然能够搬起这么重的东西!我还是不相信,就又做了一次实验。我从柜子里取出一颗最大的黄豆, 放在蚂蚁大军面前, 挡住了它们的路. 这时, 又爬出一只蚂蚁, 只见他毫不费力地把这颗黄豆背了起来, 继续往前走去。这时我相信了:蚂蚁真是个大力士,能够搬起比它自己还要重几十倍的东西!

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只要你细心观察,留意身边的每一个细节,就能发现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炖鸡》

早上,妈妈说晚上要炖鸡。这是我最喜欢吃的菜了。

晚上,我放学回到家,赶忙跑到厨房看妈妈炖鸡。妈妈先把鸡块洗干净,放到油锅里,又放了大葱,姜片,花椒面,然后放了很多热水做汤。不一会,鸡汤煮沸了,妈妈又取来几块桔子皮放了进去,还滴了几滴醋和酒。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鸡就炖好了,可真香啊。

改后 《炖鸡》

早上,妈妈说晚上要炖鸡。我一听,高兴极了,因为这是我最喜欢吃的菜了。

晚上放学,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扔下书包,跑到厨房看妈妈炖鸡。只见妈妈扎着白围裙,在厨房里忙碌着,她一会儿剥,一会儿洗,一会儿刷,一会儿切、我站在旁边,插不上手。妈妈麻利地把鸡块洗干净,放到炸好的油锅里,只听“吱拉”一声,鸡块在锅里翻了个个,妈妈熟练地用铲刀翻动着鸡块,过了一小会儿,鸡肉变色了,妈妈又抓了一把葱花,几片姜片扔进锅里,还撒了一些花椒面,顿时锅里可热闹了,红的,绿的,紫的,黄的,褐色的,棕色的,这些颜色在锅里上下翻动着,诱人的香味也随之飘满了厨房,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这时,妈妈往锅里倒了很多热水做汤。我心想,哈哈,再过一会儿,我就能喝到鲜美的鸡汤了。不一会,鸡汤煮沸了,咕嘟咕嘟地响。妈妈又取来几块桔子皮放了进去,还滴了几滴醋和酒。炖鸡还要放桔子皮?这是怎么回事呢?我问妈妈。妈妈笑着说:“橘子皮是一味中药,不但能祛病,而且味道清新,让鸡汤喝起来更鲜美。”哇,原来炖鸡有这么大的学问呢?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鸡就炖好了。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教学课件大全
  • [名师风采]高考语文评价目标的形成与展望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不错过那股味道(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只是因为那本书(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美丽的插曲(附 ...

  • 小学语文备课大师 首页
  • - 网 上 书 屋 武 侠 小 说 作 文 宝 库 流 量 分 析 名 师 在 线 在 线 词 典 小学语文一上备课室 [热荐]汉语拼音全套flash在线学习 07-22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7-2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7-20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 ...

  • 小学语文电子课本
  • 首页 小升初 课程信息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超常儿童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小学数学网 互动:小升初论坛 竞赛考级 作文投稿 e度访谈 杯赛:华杯赛 迎春杯 学而思杯 走美杯 希望杯 重点中学:人大附中 北京四中 实验中学 更多 新闻资讯 名校资讯 占坑 简历 专家 面试 ...

  • 全套讲课教学视频_附人教版全套小学PDF电子课本[高清视频与电子书] 
  • 家里有小朋友的,一定要保存了! 现在没有小朋友的,也建议保存下来, 说不定哪天意外就发生了! 主要包含资源为: 1.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1.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1.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1.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2.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2.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2.人教 ...

  • 最新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电子课本汇编
  • 昨天唤不回,明天不确实,你把握的就是今天. (请按各专辑上的停止键`口'关停不听专辑)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小学数学电子课本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 ...

  •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备课
  •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备课 主备人:沂南一小 李守忠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寓言两则>中的<纪昌学射>告诉人们学习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扁鹊治病>则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 ...

  • 2015.2修订五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主备人:铜井小学 刘春举 参与集体备课人员:刘洁 朱娜 徐仰霞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中国古典名著"这一主题选入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 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 ...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教材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教材 858农场子弟校安家华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下面我将从"把握学段目标"" 教材编写意图" "总体把握教材" &quo ...

  •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承担着由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的过渡.因此,在内容编排时除了与四年级(上)的教材一样,均衡地增加了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外,本册教材的阅读练习较之以前教材,在广度上有所拓宽,在密度上有所加强,在深度上有所发掘.如:有让学生体会句子寓意的,有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的,有让学生把握写 ...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实录课堂视频公开课名师授课录像优质课观摩课
  • 查看: 1422|回复: 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实录课堂视频公开课名师授课录像优质课观摩课[复制链接] admin 管理员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9:40: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享到:开心网搜狐微博网易微博新浪微博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