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叮铃铃……”伴随着刺耳的铃声,老师把剩下的半截粉笔扔进盒子,还没有等班长喊“起立”,大家便一窝蜂地跑了出去。 同学们有的去车棚骑车,有的赶公交车,有的三三两两地走到校门口――这些人的父母八成开着车早候在那儿了。于小刀一个人坐在教室里,透过窗户看着从大门涌出的同学们,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儿。 其实小刀的爸爸也在校门口,不过他开的不是四个轮子的轿车,也不是来接小刀的。他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车上摆着一个烤炉,烤炉的平底锅上正嗤嗤地冒着油烟。他一边麻利地用小锅铲翻动着锅里的东西,一边飞快地接过学生的钱,然后把一串飘香的鱿鱼片递出去。 小刀爸爸今年才35岁,可是额头上已经开始长皱纹,一件穿了近10年的夹克让他看上去十分苍老。长期的烟熏火烤让他本来就很小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他一边飞快地工作,一边瞅着这些背着书包的孩子们,好像在寻找什么。 他在寻找儿子小刀,他知道小刀一定在人群里头。每当看到小刀时,那双小眼睛总会放出一道明亮的光,他一边翻着鱿鱼一边朝着人群大声喊“儿子,儿子”,引来周围人的注意。小刀特别不喜欢爸爸这样叫自己,尤其是在同学面前,所以每天放学,他都要等同学们走完了才一个人慢吞吞地出来。 B 小刀是在夏天随爸爸一起到这个城市读书的。其实,在家乡的镇中学,小刀的成绩挺不错的,但是在城里打工的爸爸说大城市的教学环境好,一定要带他到城里读书。带着对大城市的向往,小刀来到了爸爸的工棚。 那时候爸爸在一家建筑工地上工作,建筑工地到市中心要赶近一个小时的车。每天早上六点多,小刀便和爸爸一起起床,吃完早餐便步行十几分钟去站牌下等车。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学校,但是他只能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孤零零的桌子后面。小刀转学过来的时候,班上的座位都满了,班主任给他搬来一套桌椅,放在了最后一排。 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同学们嘻嘻哈哈追逐打闹,并没有注意到最后一排其貌不扬的小刀,本来性格开朗的他变得有些孤僻。上学近两个月来,虽然他天天和城里的孩子一起上课,一起去食堂吃午餐,可是他总有一种感觉――这个城市不属于他。这个城市属于那些上课积极发言的同学,属于那些下课后四处奔跑打闹的他们。其实,在以前的学校他也是班上的活跃分子,数学老师对他特别好,经常让他到黑板上做题。每当他漂亮地解完一道题,自信满满地走下讲台时,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道羡慕的眼神。可是现在这些眼神都不在了。现在的讲台比教室的地面要高几十厘米,他暗暗想过自己上台的感觉,在想的时候大腿却忍不住发抖。 C 期中考试,小刀的成绩迅速下滑,进入了倒数20名的行列。当他看到黑板旁边的名次表时,心一下子坠落了下去。考试过后,班主任给他爸爸打电话请他到学校一趟。小刀爸爸还没有到办公室,小刀便听到老师的数落。小刀爸爸在小刀入学的时候告诉老师自己的儿子学习底子好,在老家学校是数一数二的好成绩。正是因为这样,班主任才破例收下这个“插班生”的,可是没有想到,这个新转来的于小刀竟然拉平均成绩的后腿,班主任当然不高兴了。 小刀爸爸厚着脸皮给班主任说了许多好话,并保证小刀的成绩一定会起来的,班主任才答应再给他一次机会。千恩万谢之后,爸爸带着小刀离开了学校。一路上爸爸不停地数落他,当初学校肯收小刀是因为他在老家成绩好,如果下次考试再不考好,下学期一定不会收他了。 “不收就不收,我还不想学呢!”一声不吭的小刀听到这里,冲着爸爸小声地说道。没等他把话说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他脸上。爸爸气得发抖:“不争气的东西,我辛辛苦苦把你弄到城里来读书容易吗?要不是因为你我会这样卖命吗?” 小刀没有哭,一直倔强地绷着脸。爸爸在骂完他之后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便带着他来到“肯德基”,给他点了一份套餐。小刀狼吞虎咽地吃完快餐,在走出餐厅的时候,他看见爸爸远远地打着电话,隐隐约约他听到是在向老师求情。那一刻,小刀心里很难受,他多想告诉爸爸自己回乡下读书也是一样的。可是他不敢说,他怕爸爸生气。 D 第二天小刀来到学校的时候,班主任出人意外地对他十分和善,安排他坐到了第二排靠窗的位置。和小刀同桌的是“优等生”王玫,老师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小刀好好向王玫学习,也让王玫在学习上照顾小刀。 王玫是班上的活跃分子,不但成绩好,其他方面也非常优秀。小刀在她面前总是低着头,不敢看她。在小刀看来,王玫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是优秀的,而自己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是卑微的。还好王玫并不如此看,她不但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说话,还主动提出帮他补习功课。小刀知道王玫做这一切都是因为老师的嘱咐,老师让她帮助自己这个“后进生”的。 慢慢的,小刀发现王玫也不是外表看上去那么优秀。每天,她总要用大量的时间练习数学题,甚至在生物课上也“开小差”做数学题。每次考试,她的数学成绩却并不理想,要不是其他科成绩特别优秀,她也很难保持前三名。小刀还发现王玫的第二个“缺点”,她特别能吃。王玫告诉小刀,在家里父母管得十分严,从来不让她吃零食,因此她只好买些零食在教室里吃。她一边说一边把买来的零食分给小刀,小刀从不肯吃。王玫便笑话他胆小鬼,小刀自然不服气。两人一来二往话多了,也慢慢熟悉起来了,小刀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开朗,甚至有时候还“幽默”一把。 E 这天,小刀背着书包哼着歌回到父亲的工棚里。在走进工棚的时候,看到很多工人叔叔聚在一起,爸爸也在里面,他赶忙跑过去。人群中央是赵叔叔的遗体,原来他中午喝了点酒,下午照常上高架干活,不慎从高处跌下来了。几个月相处下来,工人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手里的活儿,找包工头,再让包工头找建筑工地老板。老板来看了一下,又开车走了,于是工人们闹着嚷着要罢工。 在他第二天回家的时候,爸爸没有上班,正在收拾衣物。见小刀回来了,爸爸对小刀说他们要离开这儿。原来,在工人的要求下,建筑公司赔付了赵叔叔家一笔钱,但是公司却不满工人的举动,将他们开除了。 小刀爸爸并没有表现出失落,他早就不想在工地上风餐露宿了,同时也想给小刀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在离开工地的第三天,小刀爸爸在学校附近租了现在的房子,买了一辆三轮车和烤鱿鱼的工具,开始在学校周围卖鱿鱼。 小刀爸爸以前学过厨师,烤的鱿鱼十分好吃,因此生意很好,每天都有上百的收入,除去成本,比在建筑工地干活还要强。每天晚上,小刀在台灯下做作业,爸爸在旁边数一块五毛的小钞票。看着爸爸那高兴劲儿,小刀心里却隐隐约约有点儿担心,自然是担心别人知道他的父亲是卖鱿鱼的,那样多没面子啊! F 这天,小刀刚进教室,就看见王玫走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串尚未“消灭”的鱿鱼,那熟悉的味道让小刀不用想就知道是来自爸爸的“鱿鱼王”。王玫惊喜地说自己有新发现,校门口有个卖鱿鱼的小老头,他烤出来的鱿鱼,那味道啊,真叹! 小刀一句话也没有说,脸色铁青,王玫越夸奖他心里越难受。王玫似乎没有注意到小刀脸色的变化,滔滔不绝地说着。小刀忽然大声吼道:“闭嘴,别再说了!”王玫没有想到小刀会有如此反应,似乎吓坏了。 王玫果然乖乖闭了嘴,一整天都没有和小刀说过话。小刀觉得有点儿对不起王玫,也许王玫的父母也没有这样大声地和她说过话吧。想到这里,他觉得自己应该主动向她道歉,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上晚自习的时候,小刀一边背单词,一边想着怎样把对不起说出口。这时,王玫还像往常一样对着一本厚厚的参考书练习数学。一道数学题将她“卡”住了,她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也没有解出来。趁王玫上厕所的机会,小刀把参考书拿过来,三下五除二解好了这道题,然后把写着解题过程的纸压在书下面,并在纸的最后写了一行字:对不起,我不该对你那么凶的。 王玫回来,看到这道题,不禁十分惊讶,当她看到那行字更加觉得不可思议。题是身边这个其貌不扬的后进生做出来的吗?他怎么可以如此聪明? 放学了,王玫主动跟小刀说话,并对他崇拜不已。见小刀还坐在座位上,王玫说解题解饿了硬要请他吃东西,小刀只好跟着王玫一起背着书包挤进人流。 G “鱿鱼,鱿鱼,好吃又便宜的烤鱿鱼啦――”还没有走出校门,小刀就听到爸爸略带沙哑但是却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他很想溜回去,可是人太多,根本没法挤回去,再说王玫还在身旁。他想“混”在人群里,爸爸那么忙不一定能发现自己的。 王玫却带着他径直走向小刀爸爸的三轮车,小刀想逃,却被王玫拉住了书包,王玫说你不能跑,今儿一定要请你吃这世间奇味鱿鱼王。 “老板,给我来五串鱿鱼!”王玫拿出三块钱递过去。“好咧!”小刀爸爸一边熟练地把一小段卫生纸递给她,一边把鱿鱼放在沸腾的锅里浸一下递过来。尽管小刀埋着头,还是被爸爸发现了。 “儿子,你怎么在……你是他同学啊,怎么好意思收钱呢。”说着,他把钱从盒子里拿出来,递给王玫。拿着鱿鱼串的王玫张大了嘴巴,看看于小刀,再看看他的爸爸,怎么也不相信。 “爸爸,爸……”小刀挤出一丝声音,证实了眼前卖鱿鱼的老头就是他的父亲。虽然外面十分寒冷,但是小刀的脸一阵阵发烫,他似乎在等着爸爸的责备,或者是王玫的鄙夷。 “你太有才了!”半晌,王玫跳起来,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你真幸福,天天吃你爸爸烤的鱿鱼,怪不得你不吃零食呢!” “于叔叔,你做的鱿鱼太好吃了,于小刀太幸福了,一定是你的鱿鱼把他养得这么聪明的吧!” “哪里,我的儿子一直都这么聪明。”小刀爸爸嘿嘿笑着说。 那个晚上,小刀照样烧好一壶热水,一边做作业一边等着父亲回来。作业本上不断地晃动着两幅画面,一幅是父亲在寒风中嘶哑的叫卖,一幅是王玫善意的微笑…… 那个晚上,小刀明白了很多,他感觉自己长大了。如果明天有人问他爸爸是干什么的,他一定会骄傲地回答:“卖鱿鱼串的!”如果明天爸爸在人群中大叫“儿子”,他一定会大声回答:“哎……”
A “叮铃铃……”伴随着刺耳的铃声,老师把剩下的半截粉笔扔进盒子,还没有等班长喊“起立”,大家便一窝蜂地跑了出去。 同学们有的去车棚骑车,有的赶公交车,有的三三两两地走到校门口――这些人的父母八成开着车早候在那儿了。于小刀一个人坐在教室里,透过窗户看着从大门涌出的同学们,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儿。 其实小刀的爸爸也在校门口,不过他开的不是四个轮子的轿车,也不是来接小刀的。他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车上摆着一个烤炉,烤炉的平底锅上正嗤嗤地冒着油烟。他一边麻利地用小锅铲翻动着锅里的东西,一边飞快地接过学生的钱,然后把一串飘香的鱿鱼片递出去。 小刀爸爸今年才35岁,可是额头上已经开始长皱纹,一件穿了近10年的夹克让他看上去十分苍老。长期的烟熏火烤让他本来就很小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他一边飞快地工作,一边瞅着这些背着书包的孩子们,好像在寻找什么。 他在寻找儿子小刀,他知道小刀一定在人群里头。每当看到小刀时,那双小眼睛总会放出一道明亮的光,他一边翻着鱿鱼一边朝着人群大声喊“儿子,儿子”,引来周围人的注意。小刀特别不喜欢爸爸这样叫自己,尤其是在同学面前,所以每天放学,他都要等同学们走完了才一个人慢吞吞地出来。 B 小刀是在夏天随爸爸一起到这个城市读书的。其实,在家乡的镇中学,小刀的成绩挺不错的,但是在城里打工的爸爸说大城市的教学环境好,一定要带他到城里读书。带着对大城市的向往,小刀来到了爸爸的工棚。 那时候爸爸在一家建筑工地上工作,建筑工地到市中心要赶近一个小时的车。每天早上六点多,小刀便和爸爸一起起床,吃完早餐便步行十几分钟去站牌下等车。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学校,但是他只能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孤零零的桌子后面。小刀转学过来的时候,班上的座位都满了,班主任给他搬来一套桌椅,放在了最后一排。 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同学们嘻嘻哈哈追逐打闹,并没有注意到最后一排其貌不扬的小刀,本来性格开朗的他变得有些孤僻。上学近两个月来,虽然他天天和城里的孩子一起上课,一起去食堂吃午餐,可是他总有一种感觉――这个城市不属于他。这个城市属于那些上课积极发言的同学,属于那些下课后四处奔跑打闹的他们。其实,在以前的学校他也是班上的活跃分子,数学老师对他特别好,经常让他到黑板上做题。每当他漂亮地解完一道题,自信满满地走下讲台时,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道羡慕的眼神。可是现在这些眼神都不在了。现在的讲台比教室的地面要高几十厘米,他暗暗想过自己上台的感觉,在想的时候大腿却忍不住发抖。 C 期中考试,小刀的成绩迅速下滑,进入了倒数20名的行列。当他看到黑板旁边的名次表时,心一下子坠落了下去。考试过后,班主任给他爸爸打电话请他到学校一趟。小刀爸爸还没有到办公室,小刀便听到老师的数落。小刀爸爸在小刀入学的时候告诉老师自己的儿子学习底子好,在老家学校是数一数二的好成绩。正是因为这样,班主任才破例收下这个“插班生”的,可是没有想到,这个新转来的于小刀竟然拉平均成绩的后腿,班主任当然不高兴了。 小刀爸爸厚着脸皮给班主任说了许多好话,并保证小刀的成绩一定会起来的,班主任才答应再给他一次机会。千恩万谢之后,爸爸带着小刀离开了学校。一路上爸爸不停地数落他,当初学校肯收小刀是因为他在老家成绩好,如果下次考试再不考好,下学期一定不会收他了。 “不收就不收,我还不想学呢!”一声不吭的小刀听到这里,冲着爸爸小声地说道。没等他把话说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他脸上。爸爸气得发抖:“不争气的东西,我辛辛苦苦把你弄到城里来读书容易吗?要不是因为你我会这样卖命吗?” 小刀没有哭,一直倔强地绷着脸。爸爸在骂完他之后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便带着他来到“肯德基”,给他点了一份套餐。小刀狼吞虎咽地吃完快餐,在走出餐厅的时候,他看见爸爸远远地打着电话,隐隐约约他听到是在向老师求情。那一刻,小刀心里很难受,他多想告诉爸爸自己回乡下读书也是一样的。可是他不敢说,他怕爸爸生气。 D 第二天小刀来到学校的时候,班主任出人意外地对他十分和善,安排他坐到了第二排靠窗的位置。和小刀同桌的是“优等生”王玫,老师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小刀好好向王玫学习,也让王玫在学习上照顾小刀。 王玫是班上的活跃分子,不但成绩好,其他方面也非常优秀。小刀在她面前总是低着头,不敢看她。在小刀看来,王玫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是优秀的,而自己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是卑微的。还好王玫并不如此看,她不但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说话,还主动提出帮他补习功课。小刀知道王玫做这一切都是因为老师的嘱咐,老师让她帮助自己这个“后进生”的。 慢慢的,小刀发现王玫也不是外表看上去那么优秀。每天,她总要用大量的时间练习数学题,甚至在生物课上也“开小差”做数学题。每次考试,她的数学成绩却并不理想,要不是其他科成绩特别优秀,她也很难保持前三名。小刀还发现王玫的第二个“缺点”,她特别能吃。王玫告诉小刀,在家里父母管得十分严,从来不让她吃零食,因此她只好买些零食在教室里吃。她一边说一边把买来的零食分给小刀,小刀从不肯吃。王玫便笑话他胆小鬼,小刀自然不服气。两人一来二往话多了,也慢慢熟悉起来了,小刀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开朗,甚至有时候还“幽默”一把。 E 这天,小刀背着书包哼着歌回到父亲的工棚里。在走进工棚的时候,看到很多工人叔叔聚在一起,爸爸也在里面,他赶忙跑过去。人群中央是赵叔叔的遗体,原来他中午喝了点酒,下午照常上高架干活,不慎从高处跌下来了。几个月相处下来,工人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手里的活儿,找包工头,再让包工头找建筑工地老板。老板来看了一下,又开车走了,于是工人们闹着嚷着要罢工。 在他第二天回家的时候,爸爸没有上班,正在收拾衣物。见小刀回来了,爸爸对小刀说他们要离开这儿。原来,在工人的要求下,建筑公司赔付了赵叔叔家一笔钱,但是公司却不满工人的举动,将他们开除了。 小刀爸爸并没有表现出失落,他早就不想在工地上风餐露宿了,同时也想给小刀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在离开工地的第三天,小刀爸爸在学校附近租了现在的房子,买了一辆三轮车和烤鱿鱼的工具,开始在学校周围卖鱿鱼。 小刀爸爸以前学过厨师,烤的鱿鱼十分好吃,因此生意很好,每天都有上百的收入,除去成本,比在建筑工地干活还要强。每天晚上,小刀在台灯下做作业,爸爸在旁边数一块五毛的小钞票。看着爸爸那高兴劲儿,小刀心里却隐隐约约有点儿担心,自然是担心别人知道他的父亲是卖鱿鱼的,那样多没面子啊! F 这天,小刀刚进教室,就看见王玫走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串尚未“消灭”的鱿鱼,那熟悉的味道让小刀不用想就知道是来自爸爸的“鱿鱼王”。王玫惊喜地说自己有新发现,校门口有个卖鱿鱼的小老头,他烤出来的鱿鱼,那味道啊,真叹! 小刀一句话也没有说,脸色铁青,王玫越夸奖他心里越难受。王玫似乎没有注意到小刀脸色的变化,滔滔不绝地说着。小刀忽然大声吼道:“闭嘴,别再说了!”王玫没有想到小刀会有如此反应,似乎吓坏了。 王玫果然乖乖闭了嘴,一整天都没有和小刀说过话。小刀觉得有点儿对不起王玫,也许王玫的父母也没有这样大声地和她说过话吧。想到这里,他觉得自己应该主动向她道歉,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上晚自习的时候,小刀一边背单词,一边想着怎样把对不起说出口。这时,王玫还像往常一样对着一本厚厚的参考书练习数学。一道数学题将她“卡”住了,她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也没有解出来。趁王玫上厕所的机会,小刀把参考书拿过来,三下五除二解好了这道题,然后把写着解题过程的纸压在书下面,并在纸的最后写了一行字:对不起,我不该对你那么凶的。 王玫回来,看到这道题,不禁十分惊讶,当她看到那行字更加觉得不可思议。题是身边这个其貌不扬的后进生做出来的吗?他怎么可以如此聪明? 放学了,王玫主动跟小刀说话,并对他崇拜不已。见小刀还坐在座位上,王玫说解题解饿了硬要请他吃东西,小刀只好跟着王玫一起背着书包挤进人流。 G “鱿鱼,鱿鱼,好吃又便宜的烤鱿鱼啦――”还没有走出校门,小刀就听到爸爸略带沙哑但是却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他很想溜回去,可是人太多,根本没法挤回去,再说王玫还在身旁。他想“混”在人群里,爸爸那么忙不一定能发现自己的。 王玫却带着他径直走向小刀爸爸的三轮车,小刀想逃,却被王玫拉住了书包,王玫说你不能跑,今儿一定要请你吃这世间奇味鱿鱼王。 “老板,给我来五串鱿鱼!”王玫拿出三块钱递过去。“好咧!”小刀爸爸一边熟练地把一小段卫生纸递给她,一边把鱿鱼放在沸腾的锅里浸一下递过来。尽管小刀埋着头,还是被爸爸发现了。 “儿子,你怎么在……你是他同学啊,怎么好意思收钱呢。”说着,他把钱从盒子里拿出来,递给王玫。拿着鱿鱼串的王玫张大了嘴巴,看看于小刀,再看看他的爸爸,怎么也不相信。 “爸爸,爸……”小刀挤出一丝声音,证实了眼前卖鱿鱼的老头就是他的父亲。虽然外面十分寒冷,但是小刀的脸一阵阵发烫,他似乎在等着爸爸的责备,或者是王玫的鄙夷。 “你太有才了!”半晌,王玫跳起来,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你真幸福,天天吃你爸爸烤的鱿鱼,怪不得你不吃零食呢!” “于叔叔,你做的鱿鱼太好吃了,于小刀太幸福了,一定是你的鱿鱼把他养得这么聪明的吧!” “哪里,我的儿子一直都这么聪明。”小刀爸爸嘿嘿笑着说。 那个晚上,小刀照样烧好一壶热水,一边做作业一边等着父亲回来。作业本上不断地晃动着两幅画面,一幅是父亲在寒风中嘶哑的叫卖,一幅是王玫善意的微笑…… 那个晚上,小刀明白了很多,他感觉自己长大了。如果明天有人问他爸爸是干什么的,他一定会骄傲地回答:“卖鱿鱼串的!”如果明天爸爸在人群中大叫“儿子”,他一定会大声回答:“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