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业务学习材料

篇一:小学语文业务学习材料

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还缺乏经验,难免会处置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差:

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

有的语文课还是老路子,课文掰得比较碎,仍有牵的痕迹。

有的地区学生负担仍比较重。老师普遍对考试比较担心。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习惯势力使然,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三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

有人把目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比作似雾,似风,似雨,可见还有不少困惑或疑虑。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倡简。

要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不啻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

这就好比是新买的钢精锅,铮亮铮亮的。放在灶上煮饭,经过三五个月的烟熏火燎就变黄了。再过个年把二年,又进而变成褐色。几年后,锅底甚至变成黑色的了。学习语文就跟熏锅底的情形差不多。大家经常说某人的语文修养如何如何,这修养二字恰好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庄子》里有个寓言,讲的是儵和忽要在混沌的头上给他凿七窍。他们每天在他的头上凿一个窍。到了第七天,七窍凿好了,可是混沌也一命呜呼了。毫无疑问,儵和忽的用心是好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混沌就是自然的状态,是不该有七窍的。硬是给他凿出七窍,反而害了他。语文的学习本来就是综合的,你硬是要像数理化那样,构建一个知识点、能力点的网,进行线性的训练,这不啻是在混沌的头上凿七窍。

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

须知:课标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举例来说,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写好,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要避让;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自己体会怎么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

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

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二、务本。

这里的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的本体;二是文本。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事实是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我们讲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因为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课标的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毕竟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了,而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

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须研读文本,了解文本。如若对文本一知半解,何谈超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举一反三,如果一都没有举好,怎么能够反出三来呢?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而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研组备课,一人备一个单元,然后互相交换,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钻研文本是自己与作者(其中还应包括编者)对话,怎么可以由别人来代劳呢?

现在大家谈预设与生成很多。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

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好比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有气泡冒出来。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所以我以为,老师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射出来的学习场。

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

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怎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我觉得有两点要引起注意:一是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二是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比如孙双金老师教《三顾茅庐》,就抓住诚心诚意这个带有纲领性的词语来切入,使学生领悟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纲举起来了,目(网眼)就张开了。

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

三、求实。

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何所得呢?

在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食洋不化,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己有益。

对于训练,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是只对考试有用、而对终生无用的那些题海战术。如疲劳轰炸式的抄抄写写,连篇累牍地做模拟试卷&&

我们还是看看课标上是怎么说的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

习惯,不仅是指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连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也必须达到技能乃至习惯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张光鉴先生所说的快速反应通道,对学生才有实际的用处;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场。这话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

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当实践次数达到3000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被认定为母语。

我们强调的训练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这从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以及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等栏目的设计可以看出来。这些练习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是鼓励探究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

四、有度。

所谓有度,就是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要实现重大变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出现了新的不平衡。随着变革的逐步深入,和经过不断的调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前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通过学习课标,认识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试图打破课堂旧模式,建立教学新秩序。当此破旧立新之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过度拓展的情况。有个老师教《秦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可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资料,并节外生枝地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这就远离了文本,拓展得有些过了头。

比如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助读,运用多媒体、表演要把握好一个助字。有的老师上《蘑菇应该奖给谁》,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不啻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什么是阅读能力?就是还原文字符号的能力。学生看多媒体虽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体看懂的,却不是读课文读懂的。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篇二:小学语文数学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 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篇二:小学语文数学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 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 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 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三、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五、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六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每写一次作文,老师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审题、选材、构思、修改,多读例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评改作文小组解决,由组长牵头,大家一起找错别字,找用词不当、词语搭

配不当的地方,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看开头和结尾写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说了算。这样的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六、四点建议,有助同行提高质量

1.上新课时进度不宜过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读懂课文,领会文章的内涵,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同时把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融入到新课中去讲解。

2.做点金教练时,要把课文上完以后再让学生丢开课本独立完成。

3.无论是做练习题或是考试,做错了的题,只要求他改过来后反复读几面就是了,不要罚抄试卷,这样是达不到目的的,只会让学生感到烦。

4.在临近毕业考试时,一定要让学生把十一册、十二册的教材统统看一面,特别是要求背记的一定要多看几面。

篇四: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标的能力不同,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推陈出新的绝招也令人眩目。

乱花渐欲迷人眼

与综合结太深的缘。如有老师处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忽略了这篇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的,而是详细讲解了关于地球的知识和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地球,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再如,《将相和》一文的阅读重点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找到依据评价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复述课文和学习课文布局谋篇的思路,但有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当前的时代背景上,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大杂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的潜台词是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这样的所谓综合,实在是令人堪忧: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这,还有语文味吗?

与人文攀太近的亲。如教一篇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懂一个诚实人的大讨论,充实理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仅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仅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读

《山泉流过的地方》,深刻地体会年轻的女教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重要原由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跳水》《称象》等课文时,仅着力于引导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时,漠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于

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细细品来,与人文

攀得这么近的课,还有多少语文味?

与多媒体贴过密的心。我们会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的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薄西山。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为了追求所谓的多媒体展示的视觉效果,而使言语的欣赏、积累、运用等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的舞台的做法,岂不是与有语文昧南辕北辙之嫌?

管中窥豹的失真之举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非语文味的教学与语文教学有多少补益呢?

删繁就简一树花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

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们还是从叶老的话中来领悟语文的内涵吧。

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

既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

于是,我还这样思考:

①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诚然,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

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在语文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在语文本身。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

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唯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言语能力言语行动优化组合(人品、文品综合表现)的必然结果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人品与文品的优化组合不妨认为是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即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由此来推断,语文昧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定位呢?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否则就是机械死板的训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拟、生活的)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的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

也许有人会问我:如果这样来定位语文味的话,又如何去理解语文素养的目标呢? 我的回答是

语文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中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属于这一范畴;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不是语文课的本质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专职)任务。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语言学习实现的。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语文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为了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昧儿呢?

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雄。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细心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一座座语言及命运的迷宫,艾略特打开了一片意象与文明的荒原&&我们应默默体会。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让读书,这剂心灵的鸡汤,不断地滋养着曾经气虚的自己。腹有诗书气自雄才能为上出语文味 的课奠定基础。

望闻问切调整良方探求庐山真面目。

教无定法,这儿只是向大家说明一般的课文教学的操作要义,以一斑见全豹:

第,凭借例子积淀语言,习得规律

(1) 预习入手,感知语言材料

按照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程序安排上,就应该让学生先直接接触课文,而且应是整篇课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下一步学生居高临下对各部分进行品读、领悟。

(2) 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

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其负载的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即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入选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特别是他们的言语更具鉴赏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一篇作品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体会运用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品味点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言浯。品味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法,增删补换,和原文对比,显出优劣,再结合感情朗读,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之心,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那么言语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自然就能够充分地内化为品读主体的语感图式之中。

(3)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重在吸取和积累语言,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也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人们常以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写能力,就是因为语言积累丰富。否则,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

(4)练习迁移,形成言语能力

积累的言语若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言语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应不断地促其成为动态,即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如每篇课文均有生字新词,让学生把生字新词抄写数篇还不如改成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练习,既掌握的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为积极的运用,一举多得;又如,我们可以仿照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旧瓶装新酒;还如,摘抄好词佳旬是我们经常布置的作业,如何利用这些词句可能很少考虑,不妨让学生用造段的形式将摘抄的内容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如古诗句的运用:

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息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你的身于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第二,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

把选文当作一个例子,

篇一:小学语文业务学习材料

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还缺乏经验,难免会处置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差:

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

有的语文课还是老路子,课文掰得比较碎,仍有牵的痕迹。

有的地区学生负担仍比较重。老师普遍对考试比较担心。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习惯势力使然,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三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

有人把目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比作似雾,似风,似雨,可见还有不少困惑或疑虑。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倡简。

要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不啻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

这就好比是新买的钢精锅,铮亮铮亮的。放在灶上煮饭,经过三五个月的烟熏火燎就变黄了。再过个年把二年,又进而变成褐色。几年后,锅底甚至变成黑色的了。学习语文就跟熏锅底的情形差不多。大家经常说某人的语文修养如何如何,这修养二字恰好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庄子》里有个寓言,讲的是儵和忽要在混沌的头上给他凿七窍。他们每天在他的头上凿一个窍。到了第七天,七窍凿好了,可是混沌也一命呜呼了。毫无疑问,儵和忽的用心是好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混沌就是自然的状态,是不该有七窍的。硬是给他凿出七窍,反而害了他。语文的学习本来就是综合的,你硬是要像数理化那样,构建一个知识点、能力点的网,进行线性的训练,这不啻是在混沌的头上凿七窍。

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

须知:课标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举例来说,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写好,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要避让;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自己体会怎么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

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

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二、务本。

这里的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的本体;二是文本。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事实是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我们讲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因为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课标的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毕竟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了,而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

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须研读文本,了解文本。如若对文本一知半解,何谈超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举一反三,如果一都没有举好,怎么能够反出三来呢?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而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研组备课,一人备一个单元,然后互相交换,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钻研文本是自己与作者(其中还应包括编者)对话,怎么可以由别人来代劳呢?

现在大家谈预设与生成很多。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

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好比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有气泡冒出来。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所以我以为,老师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射出来的学习场。

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

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怎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我觉得有两点要引起注意:一是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二是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比如孙双金老师教《三顾茅庐》,就抓住诚心诚意这个带有纲领性的词语来切入,使学生领悟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纲举起来了,目(网眼)就张开了。

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

三、求实。

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何所得呢?

在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食洋不化,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己有益。

对于训练,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是只对考试有用、而对终生无用的那些题海战术。如疲劳轰炸式的抄抄写写,连篇累牍地做模拟试卷&&

我们还是看看课标上是怎么说的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

习惯,不仅是指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连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也必须达到技能乃至习惯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张光鉴先生所说的快速反应通道,对学生才有实际的用处;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场。这话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

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当实践次数达到3000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被认定为母语。

我们强调的训练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这从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以及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等栏目的设计可以看出来。这些练习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是鼓励探究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

四、有度。

所谓有度,就是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要实现重大变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出现了新的不平衡。随着变革的逐步深入,和经过不断的调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前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通过学习课标,认识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试图打破课堂旧模式,建立教学新秩序。当此破旧立新之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过度拓展的情况。有个老师教《秦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可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资料,并节外生枝地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这就远离了文本,拓展得有些过了头。

比如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助读,运用多媒体、表演要把握好一个助字。有的老师上《蘑菇应该奖给谁》,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不啻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什么是阅读能力?就是还原文字符号的能力。学生看多媒体虽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体看懂的,却不是读课文读懂的。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篇二:小学语文数学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 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篇二:小学语文数学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 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 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 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三、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五、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六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每写一次作文,老师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审题、选材、构思、修改,多读例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评改作文小组解决,由组长牵头,大家一起找错别字,找用词不当、词语搭

配不当的地方,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看开头和结尾写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说了算。这样的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六、四点建议,有助同行提高质量

1.上新课时进度不宜过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读懂课文,领会文章的内涵,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同时把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融入到新课中去讲解。

2.做点金教练时,要把课文上完以后再让学生丢开课本独立完成。

3.无论是做练习题或是考试,做错了的题,只要求他改过来后反复读几面就是了,不要罚抄试卷,这样是达不到目的的,只会让学生感到烦。

4.在临近毕业考试时,一定要让学生把十一册、十二册的教材统统看一面,特别是要求背记的一定要多看几面。

篇四: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标的能力不同,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推陈出新的绝招也令人眩目。

乱花渐欲迷人眼

与综合结太深的缘。如有老师处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忽略了这篇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的,而是详细讲解了关于地球的知识和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地球,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再如,《将相和》一文的阅读重点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找到依据评价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复述课文和学习课文布局谋篇的思路,但有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当前的时代背景上,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大杂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的潜台词是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这样的所谓综合,实在是令人堪忧: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这,还有语文味吗?

与人文攀太近的亲。如教一篇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懂一个诚实人的大讨论,充实理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仅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仅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读

《山泉流过的地方》,深刻地体会年轻的女教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重要原由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跳水》《称象》等课文时,仅着力于引导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时,漠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于

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细细品来,与人文

攀得这么近的课,还有多少语文味?

与多媒体贴过密的心。我们会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的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薄西山。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为了追求所谓的多媒体展示的视觉效果,而使言语的欣赏、积累、运用等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的舞台的做法,岂不是与有语文昧南辕北辙之嫌?

管中窥豹的失真之举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非语文味的教学与语文教学有多少补益呢?

删繁就简一树花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

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们还是从叶老的话中来领悟语文的内涵吧。

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

既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

于是,我还这样思考:

①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诚然,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

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在语文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在语文本身。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

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唯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言语能力言语行动优化组合(人品、文品综合表现)的必然结果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人品与文品的优化组合不妨认为是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即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由此来推断,语文昧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定位呢?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否则就是机械死板的训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拟、生活的)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的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

也许有人会问我:如果这样来定位语文味的话,又如何去理解语文素养的目标呢? 我的回答是

语文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中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属于这一范畴;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不是语文课的本质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专职)任务。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语言学习实现的。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语文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为了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昧儿呢?

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雄。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细心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一座座语言及命运的迷宫,艾略特打开了一片意象与文明的荒原&&我们应默默体会。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让读书,这剂心灵的鸡汤,不断地滋养着曾经气虚的自己。腹有诗书气自雄才能为上出语文味 的课奠定基础。

望闻问切调整良方探求庐山真面目。

教无定法,这儿只是向大家说明一般的课文教学的操作要义,以一斑见全豹:

第,凭借例子积淀语言,习得规律

(1) 预习入手,感知语言材料

按照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程序安排上,就应该让学生先直接接触课文,而且应是整篇课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下一步学生居高临下对各部分进行品读、领悟。

(2) 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

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其负载的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即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入选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特别是他们的言语更具鉴赏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一篇作品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体会运用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品味点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言浯。品味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法,增删补换,和原文对比,显出优劣,再结合感情朗读,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之心,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那么言语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自然就能够充分地内化为品读主体的语感图式之中。

(3)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重在吸取和积累语言,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也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人们常以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写能力,就是因为语言积累丰富。否则,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

(4)练习迁移,形成言语能力

积累的言语若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言语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应不断地促其成为动态,即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如每篇课文均有生字新词,让学生把生字新词抄写数篇还不如改成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练习,既掌握的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为积极的运用,一举多得;又如,我们可以仿照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旧瓶装新酒;还如,摘抄好词佳旬是我们经常布置的作业,如何利用这些词句可能很少考虑,不妨让学生用造段的形式将摘抄的内容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如古诗句的运用:

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息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你的身于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第二,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

把选文当作一个例子,


相关内容

  • 2014年秋季某县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总结
  • 2014年秋季某县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总结 2014年秋季某县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总结 几年来,我们在**市教科所的正确引领下,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落实市所倡导的"绿色教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契机,下 ...

  • 县教育局教研室第一学期工作要点
  •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xxxx"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xx<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年工作思路,围绕&quo ...

  •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汇编
  •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汇编 --阅读教学要则 相当长时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学分析法"及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教学课大多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性格分析课.其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一讲解内容一概括段意一归纳中心一总结写作特点.基本教法是:从内容到内容的烦琐分析 ...

  • 语文学科教研组工作总结
  • 语文学科中心教研组围绕学校教学这项中心工作,在本学期主要开展了业务学习、学科研讨、能力展示、培训实践等四个主题的活动。通过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质,特别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更深刻,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自制课件)的利用有了更多的方法;通过活动,也促进了学校语文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创新地开展。但是 ...

  • 云南省小学语文省级名师工作室培训活动总结
  • 云南省小学语文省级名师工作室培训活动总结 开发区永安小学 王云 这几天,我有幸参加了云南省小学语文省级名师工作室培训活动,这次培训,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机会.通过课堂交流.专家讲座.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员们的交流互动让我对教学的实际操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这次培训 ...

  • 跳马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计划.doc2014年上
  • 跳马镇中心小学2015年上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标 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设敢于创新.乐于探究的教育氛围,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保证学习的实效,提升语文教师的业务能力,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实现深化课程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 ...

  • 小学语文教师自我鉴定
  • 通过安徽师范大学的本科函授学习,本人在思想认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本人在函授学习期间,坚持了按时上课,认真听取老师讲课,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认真学习了学院开设的《中学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古代汉语》、《中学作文教学法》等课程,对汉语言 ...

  • 2009年申报中学高级教师工作总结
  • 一、个人简历 本人1985年8月至1987年7月在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学习,1987年8月分配到新曹镇小学参加教育工作,1990年8月调到曹撇镇小学工作,xx年10月被聘任为小学高级教师。 二、继续教育情况 任职以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业务能力,业务水平不断提高。1990 ...

  • 小学语文教师晋升中级职称述职报告
  • 述 职 报 告 述职人:徐启金,男,汉族.出生于1975年8月.本人于2000年7月毕业于仁怀市职业中学,同年8月被分配到仁怀市龙源小学任教.2004年9月调入仁怀市坪营小学任教至今.2001年至2004年参加了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脱产学习,于2004年7月修完教学计划规 ...

  • 小学语文教研简报
  • 小学语文教研简报 第二期 城口县教师进修校 康中菊 2012年3月26日 认识到位 行动及时 本月17--18日,由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在重庆市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礼堂组织举办的"小学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得到了我县基层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有8个单位选派了教师参加研讨会,庙坝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