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源远流长,先秦散文是其源头。开设本选修课的目的是从源头着手,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和研究先秦散文,培养学生熟悉和热爱古代散文,吸取其中的营养,批判地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学习这门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开设本选修课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先秦散文的一般知识、发展轨迹、重要作家作品和主要特点,而且要通过教师自身的研究实践,指示治学门径,使学生受到基本的学术训练。引导学生自觉投入科研,提高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

二、课时安排:

本选修课安排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第四学年下期,每周2课时,共30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讲授式与讨论式相结合。除课堂讲授和讨论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扩大读书面、搜集有关资料、做资料卡片、写读书笔记等。

四、参考教材:

本课暂无专门教材,提供有“参考书目”(见后附)。现用主要参考教材是:

1、《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卷)》,熊宪光编撰,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文史论稿》,熊宪光著,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五、考试方法:

本课为“考查”。要求期末完成一篇关于先秦散文研究的论文。在规定范围(先秦散文)内,研究对象自选,论题自定。重在有己见,有新意,字数不限。

第一章 先秦散文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

散体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为最早的散文

此外,在传世的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的萌芽。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的源头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这时散文的代表著作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的《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的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

由春秋到战国,社会发生了更大的变革,实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战国时代,“诸侯异政,百家异说”(《荀子·解蔽》),处士横议,诸子争鸣。各家出其所学,自由论辩,于是著书立说,一时蔚为风尚。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其中以儒、墨、道、法、纵横诸家最为活跃。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利益,放言争辩,形成了空前未有的思想活跃、精神解放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散文作为记事、论辩和著述的有效工具,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外交、军事、文化活动的需要,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散文发展的历史来看,战国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不仅文章的变化空前,而且成就也远远超过前代。继《国语》、《左传》之后,出现了亦史亦文的杰作《战国策》;继《论语》之后,涌现出《墨子》、《老子》、《孙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一大批诸子之文,好似群星璀璨,相映生辉。其中最为杰出者,当推《战国策》和孟、庄、荀、韩之文。

总之,散体文自殷商时期产生以来,随着历史前进的足迹而发展。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散体文由片段的文辞到详赡的记事,由语录体、对话体,到较为系统完整的长篇大论,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到了战国,散体文由幼稚渐趋成熟,出现了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本章思考题

1、 试述先秦散文的发展轨迹。

2、 为什么说先秦散文是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第二章  史家之文研究

第一节  概  说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的文章已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少篇章还适当地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形象性。但其文字古奥艰涩,语句拗口难读,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春秋》记事“简而有法”,语言凝练含蓄,不同于《尚书》语言的“佶屈聱牙”,意味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和进步。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且能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结构也有所创新。其语言风格虽不尽一致,但大体平实畅达。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体文典范。其文洋洋大观,无论叙事、写人、记言,都有不少新的成就。其叙事简明生动、工巧严谨,还善于描写人物,特别是语言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其文不仅简洁凝练,委婉含蓄,而且典美博奥,丰润富艳,不愧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它的散文艺术已趋于成熟、完善,达到了它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战国策》不仅是战国之史,而且是纵横家言;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杰出的散文汇编。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与《国语》、《左传》相较,无论在叙事的生动,描写的细密,人物形象刻画的成功,语言艺术的圆熟等方面,《战国策》都显示出不少新的突破。特别是它那辩丽横肆的语言风格,显然不同于《国语》的平实自然和《左传》的委婉含蓄,充分体现了战国文章的时代特点,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尚书》到《战国策》,展现了先秦史家之文的辉煌。其中成就最突出,在散文发展史上地位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当数《左传》和《战国策》。

第二节 史家之文的奠基作

一  “佶屈聱牙”的上古之书:《尚书》

《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为儒家“六经”之一,故又称《书经》。《史通·六家》说:“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这就是说,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政府的文告、君王的誓命或贵族的诫词。

汉代以来,《尚书》有今、古文之分。现在研讨《尚书》,只限于今文二十八篇。

《尚书》记事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时代跨度颇大,内容相当丰富。其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殷商时代强调“天命神授”,周初统治者吸取了殷王朝被推翻的历史教训,修正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提出“敬德保民”,认为“德”体现上天意志,“敬德”即“敬天”。从“天命神授”到“敬天保民”,体现了神权政治观的发展和演变。

作为我国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说的散文集,《尚书》“虽非为作文设,而千万世文章,从是出焉”(李耆卿《文章精义》),故其价值不可小视。

《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而剀切中肯,抒情皆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尚书》文字古奥,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指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

《尚书》的文风质直古朴,文体自成一家。所谓“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实即古代散文体式的早期形态。在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

二 “简而有法”的编年史:《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依据鲁史修订而成的史书。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史实,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其记事不仅清晰地显现了时代背景,而且揭示了同一时代此一史实与彼一史实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体例的产生,堪称伟大创举。其内容、叙事、语言都较《尚书》之文具有新的特点。

《春秋》叙事既简明扼要,又谨严有方。虽不过一万八千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实。其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所谓“春秋笔法”,即“一字见义”、“一字褒贬”,集中体现了《春秋》的语言特点。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春秋》也有明显局限。其记事过于简略,多为提纲挈领式的文句,看不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好似仅有标题,而无正文。特别是它刻意“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主观倾向,有悖于“善恶必书”的“实录”精神,对后世史传文学有不良影响

第三节  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一  平实畅达、风格不一的《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旧传《国语》与《左传》均为春秋时左丘明作,其实《国语》主要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述,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一地。它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由熟悉历史掌故的人,将各国史料排比润色,编纂成书。

《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史事,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它始创国别史之体。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包括的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前453)。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左传》多叙列国之事,《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其目的虽都在善善恶恶,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但《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的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其所记者,大都是能够从中引出某种教训的言谈和事件。其思想内容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

《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了一些性格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国语》包括二百四十三则长长短短的故实,各含繁简不等的情节,其中尚有一些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国语》旨在说教,其所记载,往往不忘从中引出某种教训,而教训要从史事中自然引出,故其记言叙事,无论文章长短,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因果等交代得清楚明白、井然有序。这是散文艺术的一大进步,标志着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国语》的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与《尚书》的“佶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秋》的凝练含蓄和《左传》的委婉典美。其用词并不生涩,句式比较接近口语。特别是虚词的大量出现,显得通俗自然,富于生活气息。

然而《国语》毕竟由八国史事汇编而成,非出一人之手,文章风格并不统一。《周语》、《鲁语》颇重文辞,较为典雅,风格近于《左传》;《晋语》多记谋略,事胜于辞而不乏幽默风趣之笔;《楚语》讲究修饰,文章亦较有气势;《吴语》、《越语》文笔别具一格,精彩动人。

二  典美博奥、委婉含蓄的《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但历来对此多有异说。现在看来,《左传》作者实难确指。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既以“左氏”为名,应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其中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大概比较可信。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比《春秋》增多二十七年。它大约成书于战国之初,与《国语》成书同时或稍后。

《左传》之文,洋洋大观,历来备受推崇。后世作家往往视为典范,奉为圭臬。

《左传》散文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不少出色的艺术手法,使其叙事文约事丰,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尤为出色的是,《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这是它高超的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彩,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这样的战争描写,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

《左传》散文艺术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全书有姓名可稽者,几近三千之众。其中形象较为鲜明、具有一定个性者为数不少。作者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 《左传》散文艺术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春秋时列国外交空前频繁,行人聘问讲究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都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第四节  亦史亦文的杰作《战国策》

《战国策》不仅是战国之史,而且是纵横家言。它既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又是优秀的散文汇编。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高峰。

《战国策》本是一部史料汇编,作者不可确指。但从它具有鲜明的“纵横”色彩看来,可能原本出于战国末或秦汉之际的纵横家或习纵横术者之手,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较为驳杂,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所反映,但其主要思想倾向却很鲜明。,就总体而言,此书主要体现了纵横家思想倾向。反映在政治观上,主要为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表现在人生观上,则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这样的思想在《左传》、《国语》诸书中都不曾有过,在当时无疑是观念的重大转变,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杰作。它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同属史家之文的《左传》、《国语》相较,《战国策》在人物描写、语言艺术等方面,显示出不少新的特点,取得了新的成就。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叙的中心,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它描写人物的面非常广泛,上自国君、太后,下至平民百姓;老者“年九十余”,少者年方“十二”;公子王孙、武将谋臣、说客策士、嬖臣宠姬,无所不有,而且各具风姿。其中尤以“策士”的各类形象最为突出。 《战国策》的语言精妙奇伟,历来备受推崇。其语言艺术的总体风格是敷张扬厉、辩丽横肆。

《战国策》记载策士之辞,于一般的比喻、夸张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虽大多没有独立成篇,只是各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无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倘若分离出来,未尝不是形完神备的文学佳作。

《战国策》载有寓言故事约七十则,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无愧为我国古代散文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战国策》语言的辩丽横肆,较之《国语》语言的平实自然和《左传》语言的委婉含蓄,其风格显然别是一家。特别是其纵横恣肆的文风和富丽华赡的文采,对后世作家如贾谊、司马迁以及苏洵、苏轼等,都有重大影响。

当然,《战国策》毕竟是一部汇编而成的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并不完全统一,文学价值也参差不齐。其中有些篇章思想性比较低劣,情调颇为庸俗;或存在形象贫乏、拉杂复沓的缺点。

本章思考题

1、 先秦史家之文的发展概况。

2、 《尚书》的特点及其在散文史上的意义。

3、 释“春秋笔法”。

4、 《国语》散文的特点和成就。

5、 《左传》的散文成就。

6、 举例说明《左传》描写战争的艺术特色。

7、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

8、 《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第三章   先秦诸子之文

第一节   概  说

《汉书·艺文志》所谓“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影响最大者,当推儒、道、法、墨四家。各家多是发愤著述。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其记述者非止一人,论纂亦非一次,大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纂成书。《论语》虽非孔子自著,但“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其中颇能保存孔子的言谈文采。

继《论语》之后,涌现出《墨子》、《老子》、《孙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一大批诸子之文,好似群星璀璨。其中最为杰出者,当推孟、庄、荀、韩之文。

先秦诸子之文有两个最显著的共同特征。

一是思想活跃、放言无忌。

二是“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第二节  儒、墨开山之作

孔子、墨子分别为儒家、道家的开山祖师。儒、墨二家时称“显学”,足见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大。这两家的代表著作便是《论语》和《墨子》。

一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

《论语》之名,乃编纂者所定。一般认为,“论”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语经论纂,故称《论语》。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其记述非一人,论纂亦非一次。大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纂成书。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在文学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并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中还记有孔子评文说艺的一些言论,反映了孔子的文艺观,虽不够系统,但颇为深刻。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在《宪问》、《微子》等篇写到的一些隐逸之士,都是隐者而形神各异。《论语》既刻画了他们,也衬托并突出了孔子的形象。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语录作为散文的早期体式,自有其局限性。然而从《论语》看来,这种文体并非没有生命力。它旨在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活泼,真切感人。而且孔子重视文采,师徒问答皆言之有文。虽只言片语,也不同寻常笔墨。虽有加工润色,却似一出自然。这样的著作,对后世文章影响极大。历代作家行文用语无不取法于此。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二  讲究逻辑、质而不文的《墨子》

《墨子》一书,非墨子自撰,亦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一部包括墨子及墨家各派学说的著作,由墨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整理、汇编而成。 墨子的思想特征非常鲜明,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堪与儒学抗衡,基本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既有进步性,也有保守性。总的看来,其社会政治思想较为进步,而有神论的世界观则有保守落后的倾向。

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墨子》的影响不及《论语》,也不如其他诸子。但《墨子》文章独具一格,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墨子》文章的一大特点是尚实尚质讲究实用,不重文采。这是与墨家思想崇尚质实,富于现实性、针对性和功利性相适应的。

《墨子》文章的另一大特点是讲究逻辑,明辨是非,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发展。其文逻辑严密,再分析、论证、驳论等方面,对后来的《荀子》、《韩非子》之文有所影响。

《墨子》还在文体因革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文体已呈现出由“对话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趋势。这无疑是散文文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节 道家经典《老》《庄》

老子、庄子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二书则是道家的主要代表著作。老、庄之并称,不见于先秦,大约起自魏晋。《老子》、《庄子》之文各具风采,文辞美富,仪态万方,在先秦诸子之文中独树一帜。特别是《庄子》之文,不仅在当时堪称翘楚,而且对后世文学影响极为深远。

一  《老子》:韵散结合,“五千精妙”

《老子》五千言,文约而意丰。其文谈玄论道,意蕴深邃,具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道”的提出,标志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老子首创以“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反对上帝有知、天道有为,针锋相对地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这意味着天上神权的动摇,也正是地上王权衰落的反映。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但他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忽视其斗争性,含有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性。脱离条件而讲变化,无异于宣扬循环论。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社会理想则是“小国寡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含有对战乱现实的不满与批判,但它毕竟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是保守落后的思想。

《老子》之文凝练晓畅,琅琅可诵,语精意奥,启人深思,在先秦诸子中独标一格。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其次是寓理于形的表现手法。

第三是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是智慧的结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老子》被誉为“五千精妙”(《文心雕龙·情采》),在很大程度上即由于此。

二  《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就学术渊源而论,庄子的道家学说与老子一脉相承,但又有较大的发展变化。无论在哲学观、政治观、人生观方面,庄子思想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而对其消极面作了更大的发挥。庄子的认识论从相对主义走向虚无主义,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在政治上,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是以“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则是“不为”。对于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判,较之《老子》,犹有过之。正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无比厌恨,庄子选择了消极逃避的道路。他把老子所谓“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的思想推向极端,鼓吹弃绝一切文明的蒙昧主义,并且着意勾画出一幅所谓“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马蹄》)的社会蓝图。这样的“至德之世”,无异于回到洪荒时代。其说虽有对抗现实的意味,但毕竟是与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然而现实毕竟不能超脱,精神更无绝对自由,因而他同时也主张“安时而处顺”(《大宗师》);“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反映出庄子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批判,又有保全性命颐养心性的圆滑顺世的另一面。不过,庄子超尘入圣的人生理想只是表层,其内里却隐现着耻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态。

《庄子》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取得了光耀千秋的辉煌成就。

为了表达追求绝对自由和彻底超脱现实的思想主旨,《庄子》散文的构思“意出尘外”(刘熙载《艺概·文概》),好似天马行空,不落俗套。作者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扑朔迷离、真伪莫辨的虚妄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氛围里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思想。《庄子》中数以百计的寓言故事,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就一篇文章而言,往往是一个个故事环环相套,连缀而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述一个中心,形成独具特色的连环式结构。

《庄子》散文的不朽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其中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庄子》中层现叠出,令人于惊奇骇怪中获得非凡的审美享受。其真实思想往往不露痕迹地寄寓于千奇百怪的形象之中。这正是《庄子》特异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它高于晚周诸子的一大艺术成就。

庄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为文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其描写之挥洒自如,在同代的文章中罕有其匹。

第四节 儒学重镇《孟》《荀》

孟子、荀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孟子》、《荀子》二书则是《论语》之外的重要儒家著述。历来孟、荀并称,《史记》也合孟、荀为一传。宋代以后,《孟子》成为家弦户诵的“经书”,影响大过《荀子》。但从散文的角度看来,实各具特色。

一  至精至密、气盛辞壮的《孟子》

《孟子》一书虽非尽出孟轲手笔,其中杂有公孙丑、万章之徒的记述,但主要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和风格。

孔丘、孟轲并称“孔孟”,向来是儒家正统的代称;而《论语》、《孟子》同列《四书》,又都是儒家崇奉的经典。比较《论》、《孟》二书,不难看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也声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表明他是以孔子传人自居的。

孟子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这种“尽心、知性、知天”的理论,构成了孟子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所谓“仁政”和“王道”。

《孟子》一书的文章形式较之《论语》有所发展,它已将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为长篇大论。就书中主角而言,正如《论语》充溢夫子之风采,《孟子》也毕现孟轲之神情。全书以孟轲为中心,通过对他的言行举止、神情语态的生动描述,鲜明地展示了这位思想家的情感倾向和性格特征。

《孟子》文章的特点是具有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在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盛辞壮、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其语言艺术,历来备受称道。后世散文家崇奉《孟子》为典范之作,发人深思。

二  博大精深、严谨淳厚的《荀子》

《荀子》一书,今传三十二篇。其中虽不免有“弟子杂录”,但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基本上保存了荀子的思想和风格。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的一位儒学大师,是先秦时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天论》反映了他对于天人关系的新见解。他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进而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新观点。在《性恶》篇中,他明确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他还在《非相》篇中表达了“法后王”的政治观,与孟子“言必称尧舜”的“尊先王”的思想相对立。这些引人注目的新观点,在诸子之文中显得异彩焕发。

诸子之文发展到《荀子》,已更趋成熟完善,不再是如《论》、《孟》的语录或对话的连缀,而是自成体系的专题论文,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特点。

荀子是站在时代前列的通才大儒。通才之文,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史上,荀子还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历来被视为赋体的始祖之一。

同时,荀子又是渊博的学者。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荀文多系专题式学术论文,立意统一,体式宏伟,纲目昭然,条理明晰,标志着我国议论散文的成熟和完善,为后世论说文体的典范。

荀子还是一位年高德劭的长者。长者之文,老练淳厚。荀文虽有辩论,但不像《孟子》似的高谈阔论、滔滔雄辩,也不像《国策》似的纵横捭阖、辩丽夸饰,确乎不失儒者之风、长者之度。

第五节 法家、杂家代表作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的著作,《吕氏春秋》则历来被认为是杂家之书。二书同出于战国之末,思想、艺术各有特色和成就。

一  《韩非子》:集大成的法家著作

《韩非子》集中汇编了韩非的著作。今传五十五篇,基本上是韩非所著,但也杂有后学者之作。

韩非继承、总结了前辈法家包括慎到、吴起、商鞅、申不害等的理论和实践,加上自己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一套颇为完整的体系,为建立专制主义的封建政权准备了理论条件。韩非的法家思想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法”为中心,结合“术”与“势”的政治观;二是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与此相适应,韩非在文学观上则是重质轻文,崇实反虚,因而非常强调内容和功用,排斥形式和丽辞。

由于排“虚辞”而崇“实事”,韩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揭露实情,无所掩饰。韩非不善言辞而善著述,长于观察现实,借鉴历史,故能贯通古今,深谋远虑,具有高度的总结性、非凡的深刻性。韩非的文章和他的思想、气质、性格、为人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韩非之文,多属政论,但体式多样,不一而足。既有长篇或短篇专论,又有驳论和辩难之文。众体之中,特擅驳论。

《韩非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言荟萃。据统计,书中共有寓言故事三百多则,居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形成了“韩非著博喻之富”(《文心雕龙•诸子》)的艺术特点。

二  《吕氏春秋》:“瑰玮宏博”的杂家之书

《吕氏春秋》是在秦相吕不韦主持下,由其门客集体撰著而成。

此书不仅自定书名,而且成书年代明确。全书总为一百六十篇文章,编排严整,自成系统。

《吕氏春秋》历来被视为“杂家”著作,《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诸子略”的“杂家”一类。此书“采精录异,成一家言”(《吕氏春秋附考》引高似孙语),“诸子之说兼有之”(汪中《吕氏春秋序》)。

《吕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编撰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著。刘勰称“吕氏鉴远而体周”(《文心雕龙·诸子》);章学诚说:“吕氏之书,盖司马迁之所取法也。”(《校雠通义》卷三)都肯定了《吕氏春秋》体式创新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吕氏春秋》的文章,现实针对性强,敢于诋訾时君,指责时政。 《吕氏春秋》虽然时有放言无惮之论,但其文风却比较平实,近似《荀子》。虽文出众手,不尽统一,但大都章法谨严,条理清晰。

《吕氏春秋》还保存了丰富多采的寓言和历史故事。此书共辑寓言故事三百余则,其数量之多,在先秦诸子中与《韩非子》相侔。其构思和手法亦颇新颖别致。

本章思考题

1、 先秦诸子之文的发展概况及其主要特征。

2、 《论语》在散文史上的价值和影响。

3、 《墨子》散文的主要特点。

4、 《老子》何以被称为“五千精妙”?

5、 《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6、 《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7、 《庄子·逍遥游》、《庄子·养生主》论析。

8、 《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就。

9、《荀子》散文的主要特点。

11、《韩非子》散文的特色和成就。

12、《吕氏春秋》在散文史上有何价值?

本课参考书目

文  选                萧  统  编             中华书局1977

中国历代散文选注(全六册)【郭预衡 主编       岳麓书社1998

中国历代散文精品(全二册)熊宪光、林邦钧编注】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5国语选                傅庚生 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1983

战国策新校注          缪文远          巴蜀书社1987

战国策研究与选译      熊宪光          重庆出版社 1988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0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1983

孟子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

荀子新注              北大注释        中华书局1979

韩非子选译            沈玉成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吕氏春秋新校释        陈奇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汉文学史纲要          鲁  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中国散文史(全三册)  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中国散文简史          郭预衡          北京师大出版社1994

文史论稿              熊宪光          重庆出版社 2002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    熊宪光          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

(先秦卷)

第一部分  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源远流长,先秦散文是其源头。开设本选修课的目的是从源头着手,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和研究先秦散文,培养学生熟悉和热爱古代散文,吸取其中的营养,批判地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学习这门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开设本选修课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先秦散文的一般知识、发展轨迹、重要作家作品和主要特点,而且要通过教师自身的研究实践,指示治学门径,使学生受到基本的学术训练。引导学生自觉投入科研,提高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

二、课时安排:

本选修课安排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第四学年下期,每周2课时,共30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讲授式与讨论式相结合。除课堂讲授和讨论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扩大读书面、搜集有关资料、做资料卡片、写读书笔记等。

四、参考教材:

本课暂无专门教材,提供有“参考书目”(见后附)。现用主要参考教材是:

1、《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卷)》,熊宪光编撰,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文史论稿》,熊宪光著,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五、考试方法:

本课为“考查”。要求期末完成一篇关于先秦散文研究的论文。在规定范围(先秦散文)内,研究对象自选,论题自定。重在有己见,有新意,字数不限。

第一章 先秦散文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

散体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为最早的散文

此外,在传世的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的萌芽。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的源头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这时散文的代表著作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的《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的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

由春秋到战国,社会发生了更大的变革,实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战国时代,“诸侯异政,百家异说”(《荀子·解蔽》),处士横议,诸子争鸣。各家出其所学,自由论辩,于是著书立说,一时蔚为风尚。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其中以儒、墨、道、法、纵横诸家最为活跃。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利益,放言争辩,形成了空前未有的思想活跃、精神解放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散文作为记事、论辩和著述的有效工具,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外交、军事、文化活动的需要,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散文发展的历史来看,战国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不仅文章的变化空前,而且成就也远远超过前代。继《国语》、《左传》之后,出现了亦史亦文的杰作《战国策》;继《论语》之后,涌现出《墨子》、《老子》、《孙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一大批诸子之文,好似群星璀璨,相映生辉。其中最为杰出者,当推《战国策》和孟、庄、荀、韩之文。

总之,散体文自殷商时期产生以来,随着历史前进的足迹而发展。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散体文由片段的文辞到详赡的记事,由语录体、对话体,到较为系统完整的长篇大论,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到了战国,散体文由幼稚渐趋成熟,出现了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本章思考题

1、 试述先秦散文的发展轨迹。

2、 为什么说先秦散文是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第二章  史家之文研究

第一节  概  说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的文章已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少篇章还适当地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形象性。但其文字古奥艰涩,语句拗口难读,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春秋》记事“简而有法”,语言凝练含蓄,不同于《尚书》语言的“佶屈聱牙”,意味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和进步。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且能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结构也有所创新。其语言风格虽不尽一致,但大体平实畅达。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体文典范。其文洋洋大观,无论叙事、写人、记言,都有不少新的成就。其叙事简明生动、工巧严谨,还善于描写人物,特别是语言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其文不仅简洁凝练,委婉含蓄,而且典美博奥,丰润富艳,不愧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它的散文艺术已趋于成熟、完善,达到了它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战国策》不仅是战国之史,而且是纵横家言;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杰出的散文汇编。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与《国语》、《左传》相较,无论在叙事的生动,描写的细密,人物形象刻画的成功,语言艺术的圆熟等方面,《战国策》都显示出不少新的突破。特别是它那辩丽横肆的语言风格,显然不同于《国语》的平实自然和《左传》的委婉含蓄,充分体现了战国文章的时代特点,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尚书》到《战国策》,展现了先秦史家之文的辉煌。其中成就最突出,在散文发展史上地位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当数《左传》和《战国策》。

第二节 史家之文的奠基作

一  “佶屈聱牙”的上古之书:《尚书》

《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为儒家“六经”之一,故又称《书经》。《史通·六家》说:“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这就是说,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政府的文告、君王的誓命或贵族的诫词。

汉代以来,《尚书》有今、古文之分。现在研讨《尚书》,只限于今文二十八篇。

《尚书》记事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时代跨度颇大,内容相当丰富。其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殷商时代强调“天命神授”,周初统治者吸取了殷王朝被推翻的历史教训,修正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提出“敬德保民”,认为“德”体现上天意志,“敬德”即“敬天”。从“天命神授”到“敬天保民”,体现了神权政治观的发展和演变。

作为我国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说的散文集,《尚书》“虽非为作文设,而千万世文章,从是出焉”(李耆卿《文章精义》),故其价值不可小视。

《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而剀切中肯,抒情皆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尚书》文字古奥,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指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

《尚书》的文风质直古朴,文体自成一家。所谓“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实即古代散文体式的早期形态。在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

二 “简而有法”的编年史:《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依据鲁史修订而成的史书。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史实,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其记事不仅清晰地显现了时代背景,而且揭示了同一时代此一史实与彼一史实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体例的产生,堪称伟大创举。其内容、叙事、语言都较《尚书》之文具有新的特点。

《春秋》叙事既简明扼要,又谨严有方。虽不过一万八千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实。其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所谓“春秋笔法”,即“一字见义”、“一字褒贬”,集中体现了《春秋》的语言特点。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春秋》也有明显局限。其记事过于简略,多为提纲挈领式的文句,看不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好似仅有标题,而无正文。特别是它刻意“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主观倾向,有悖于“善恶必书”的“实录”精神,对后世史传文学有不良影响

第三节  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一  平实畅达、风格不一的《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旧传《国语》与《左传》均为春秋时左丘明作,其实《国语》主要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述,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一地。它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由熟悉历史掌故的人,将各国史料排比润色,编纂成书。

《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史事,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它始创国别史之体。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包括的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前453)。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左传》多叙列国之事,《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其目的虽都在善善恶恶,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但《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的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其所记者,大都是能够从中引出某种教训的言谈和事件。其思想内容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

《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了一些性格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国语》包括二百四十三则长长短短的故实,各含繁简不等的情节,其中尚有一些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国语》旨在说教,其所记载,往往不忘从中引出某种教训,而教训要从史事中自然引出,故其记言叙事,无论文章长短,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因果等交代得清楚明白、井然有序。这是散文艺术的一大进步,标志着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国语》的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与《尚书》的“佶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秋》的凝练含蓄和《左传》的委婉典美。其用词并不生涩,句式比较接近口语。特别是虚词的大量出现,显得通俗自然,富于生活气息。

然而《国语》毕竟由八国史事汇编而成,非出一人之手,文章风格并不统一。《周语》、《鲁语》颇重文辞,较为典雅,风格近于《左传》;《晋语》多记谋略,事胜于辞而不乏幽默风趣之笔;《楚语》讲究修饰,文章亦较有气势;《吴语》、《越语》文笔别具一格,精彩动人。

二  典美博奥、委婉含蓄的《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但历来对此多有异说。现在看来,《左传》作者实难确指。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既以“左氏”为名,应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其中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大概比较可信。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比《春秋》增多二十七年。它大约成书于战国之初,与《国语》成书同时或稍后。

《左传》之文,洋洋大观,历来备受推崇。后世作家往往视为典范,奉为圭臬。

《左传》散文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不少出色的艺术手法,使其叙事文约事丰,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尤为出色的是,《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这是它高超的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彩,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这样的战争描写,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

《左传》散文艺术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全书有姓名可稽者,几近三千之众。其中形象较为鲜明、具有一定个性者为数不少。作者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 《左传》散文艺术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春秋时列国外交空前频繁,行人聘问讲究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都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第四节  亦史亦文的杰作《战国策》

《战国策》不仅是战国之史,而且是纵横家言。它既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又是优秀的散文汇编。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高峰。

《战国策》本是一部史料汇编,作者不可确指。但从它具有鲜明的“纵横”色彩看来,可能原本出于战国末或秦汉之际的纵横家或习纵横术者之手,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较为驳杂,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所反映,但其主要思想倾向却很鲜明。,就总体而言,此书主要体现了纵横家思想倾向。反映在政治观上,主要为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表现在人生观上,则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这样的思想在《左传》、《国语》诸书中都不曾有过,在当时无疑是观念的重大转变,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杰作。它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同属史家之文的《左传》、《国语》相较,《战国策》在人物描写、语言艺术等方面,显示出不少新的特点,取得了新的成就。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叙的中心,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它描写人物的面非常广泛,上自国君、太后,下至平民百姓;老者“年九十余”,少者年方“十二”;公子王孙、武将谋臣、说客策士、嬖臣宠姬,无所不有,而且各具风姿。其中尤以“策士”的各类形象最为突出。 《战国策》的语言精妙奇伟,历来备受推崇。其语言艺术的总体风格是敷张扬厉、辩丽横肆。

《战国策》记载策士之辞,于一般的比喻、夸张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虽大多没有独立成篇,只是各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无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倘若分离出来,未尝不是形完神备的文学佳作。

《战国策》载有寓言故事约七十则,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无愧为我国古代散文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战国策》语言的辩丽横肆,较之《国语》语言的平实自然和《左传》语言的委婉含蓄,其风格显然别是一家。特别是其纵横恣肆的文风和富丽华赡的文采,对后世作家如贾谊、司马迁以及苏洵、苏轼等,都有重大影响。

当然,《战国策》毕竟是一部汇编而成的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并不完全统一,文学价值也参差不齐。其中有些篇章思想性比较低劣,情调颇为庸俗;或存在形象贫乏、拉杂复沓的缺点。

本章思考题

1、 先秦史家之文的发展概况。

2、 《尚书》的特点及其在散文史上的意义。

3、 释“春秋笔法”。

4、 《国语》散文的特点和成就。

5、 《左传》的散文成就。

6、 举例说明《左传》描写战争的艺术特色。

7、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

8、 《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第三章   先秦诸子之文

第一节   概  说

《汉书·艺文志》所谓“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影响最大者,当推儒、道、法、墨四家。各家多是发愤著述。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其记述者非止一人,论纂亦非一次,大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纂成书。《论语》虽非孔子自著,但“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其中颇能保存孔子的言谈文采。

继《论语》之后,涌现出《墨子》、《老子》、《孙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一大批诸子之文,好似群星璀璨。其中最为杰出者,当推孟、庄、荀、韩之文。

先秦诸子之文有两个最显著的共同特征。

一是思想活跃、放言无忌。

二是“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第二节  儒、墨开山之作

孔子、墨子分别为儒家、道家的开山祖师。儒、墨二家时称“显学”,足见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大。这两家的代表著作便是《论语》和《墨子》。

一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

《论语》之名,乃编纂者所定。一般认为,“论”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语经论纂,故称《论语》。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其记述非一人,论纂亦非一次。大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纂成书。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在文学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并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中还记有孔子评文说艺的一些言论,反映了孔子的文艺观,虽不够系统,但颇为深刻。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在《宪问》、《微子》等篇写到的一些隐逸之士,都是隐者而形神各异。《论语》既刻画了他们,也衬托并突出了孔子的形象。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语录作为散文的早期体式,自有其局限性。然而从《论语》看来,这种文体并非没有生命力。它旨在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活泼,真切感人。而且孔子重视文采,师徒问答皆言之有文。虽只言片语,也不同寻常笔墨。虽有加工润色,却似一出自然。这样的著作,对后世文章影响极大。历代作家行文用语无不取法于此。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二  讲究逻辑、质而不文的《墨子》

《墨子》一书,非墨子自撰,亦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一部包括墨子及墨家各派学说的著作,由墨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整理、汇编而成。 墨子的思想特征非常鲜明,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堪与儒学抗衡,基本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既有进步性,也有保守性。总的看来,其社会政治思想较为进步,而有神论的世界观则有保守落后的倾向。

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墨子》的影响不及《论语》,也不如其他诸子。但《墨子》文章独具一格,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墨子》文章的一大特点是尚实尚质讲究实用,不重文采。这是与墨家思想崇尚质实,富于现实性、针对性和功利性相适应的。

《墨子》文章的另一大特点是讲究逻辑,明辨是非,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发展。其文逻辑严密,再分析、论证、驳论等方面,对后来的《荀子》、《韩非子》之文有所影响。

《墨子》还在文体因革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文体已呈现出由“对话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趋势。这无疑是散文文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节 道家经典《老》《庄》

老子、庄子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二书则是道家的主要代表著作。老、庄之并称,不见于先秦,大约起自魏晋。《老子》、《庄子》之文各具风采,文辞美富,仪态万方,在先秦诸子之文中独树一帜。特别是《庄子》之文,不仅在当时堪称翘楚,而且对后世文学影响极为深远。

一  《老子》:韵散结合,“五千精妙”

《老子》五千言,文约而意丰。其文谈玄论道,意蕴深邃,具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道”的提出,标志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老子首创以“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反对上帝有知、天道有为,针锋相对地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这意味着天上神权的动摇,也正是地上王权衰落的反映。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但他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忽视其斗争性,含有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性。脱离条件而讲变化,无异于宣扬循环论。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社会理想则是“小国寡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含有对战乱现实的不满与批判,但它毕竟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是保守落后的思想。

《老子》之文凝练晓畅,琅琅可诵,语精意奥,启人深思,在先秦诸子中独标一格。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其次是寓理于形的表现手法。

第三是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是智慧的结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老子》被誉为“五千精妙”(《文心雕龙·情采》),在很大程度上即由于此。

二  《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就学术渊源而论,庄子的道家学说与老子一脉相承,但又有较大的发展变化。无论在哲学观、政治观、人生观方面,庄子思想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而对其消极面作了更大的发挥。庄子的认识论从相对主义走向虚无主义,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在政治上,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是以“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则是“不为”。对于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判,较之《老子》,犹有过之。正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无比厌恨,庄子选择了消极逃避的道路。他把老子所谓“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的思想推向极端,鼓吹弃绝一切文明的蒙昧主义,并且着意勾画出一幅所谓“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马蹄》)的社会蓝图。这样的“至德之世”,无异于回到洪荒时代。其说虽有对抗现实的意味,但毕竟是与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然而现实毕竟不能超脱,精神更无绝对自由,因而他同时也主张“安时而处顺”(《大宗师》);“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反映出庄子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批判,又有保全性命颐养心性的圆滑顺世的另一面。不过,庄子超尘入圣的人生理想只是表层,其内里却隐现着耻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态。

《庄子》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取得了光耀千秋的辉煌成就。

为了表达追求绝对自由和彻底超脱现实的思想主旨,《庄子》散文的构思“意出尘外”(刘熙载《艺概·文概》),好似天马行空,不落俗套。作者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扑朔迷离、真伪莫辨的虚妄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氛围里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思想。《庄子》中数以百计的寓言故事,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就一篇文章而言,往往是一个个故事环环相套,连缀而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述一个中心,形成独具特色的连环式结构。

《庄子》散文的不朽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其中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庄子》中层现叠出,令人于惊奇骇怪中获得非凡的审美享受。其真实思想往往不露痕迹地寄寓于千奇百怪的形象之中。这正是《庄子》特异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它高于晚周诸子的一大艺术成就。

庄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为文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其描写之挥洒自如,在同代的文章中罕有其匹。

第四节 儒学重镇《孟》《荀》

孟子、荀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孟子》、《荀子》二书则是《论语》之外的重要儒家著述。历来孟、荀并称,《史记》也合孟、荀为一传。宋代以后,《孟子》成为家弦户诵的“经书”,影响大过《荀子》。但从散文的角度看来,实各具特色。

一  至精至密、气盛辞壮的《孟子》

《孟子》一书虽非尽出孟轲手笔,其中杂有公孙丑、万章之徒的记述,但主要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和风格。

孔丘、孟轲并称“孔孟”,向来是儒家正统的代称;而《论语》、《孟子》同列《四书》,又都是儒家崇奉的经典。比较《论》、《孟》二书,不难看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也声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表明他是以孔子传人自居的。

孟子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这种“尽心、知性、知天”的理论,构成了孟子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所谓“仁政”和“王道”。

《孟子》一书的文章形式较之《论语》有所发展,它已将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为长篇大论。就书中主角而言,正如《论语》充溢夫子之风采,《孟子》也毕现孟轲之神情。全书以孟轲为中心,通过对他的言行举止、神情语态的生动描述,鲜明地展示了这位思想家的情感倾向和性格特征。

《孟子》文章的特点是具有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在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盛辞壮、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其语言艺术,历来备受称道。后世散文家崇奉《孟子》为典范之作,发人深思。

二  博大精深、严谨淳厚的《荀子》

《荀子》一书,今传三十二篇。其中虽不免有“弟子杂录”,但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基本上保存了荀子的思想和风格。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的一位儒学大师,是先秦时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天论》反映了他对于天人关系的新见解。他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进而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新观点。在《性恶》篇中,他明确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他还在《非相》篇中表达了“法后王”的政治观,与孟子“言必称尧舜”的“尊先王”的思想相对立。这些引人注目的新观点,在诸子之文中显得异彩焕发。

诸子之文发展到《荀子》,已更趋成熟完善,不再是如《论》、《孟》的语录或对话的连缀,而是自成体系的专题论文,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特点。

荀子是站在时代前列的通才大儒。通才之文,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史上,荀子还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历来被视为赋体的始祖之一。

同时,荀子又是渊博的学者。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荀文多系专题式学术论文,立意统一,体式宏伟,纲目昭然,条理明晰,标志着我国议论散文的成熟和完善,为后世论说文体的典范。

荀子还是一位年高德劭的长者。长者之文,老练淳厚。荀文虽有辩论,但不像《孟子》似的高谈阔论、滔滔雄辩,也不像《国策》似的纵横捭阖、辩丽夸饰,确乎不失儒者之风、长者之度。

第五节 法家、杂家代表作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的著作,《吕氏春秋》则历来被认为是杂家之书。二书同出于战国之末,思想、艺术各有特色和成就。

一  《韩非子》:集大成的法家著作

《韩非子》集中汇编了韩非的著作。今传五十五篇,基本上是韩非所著,但也杂有后学者之作。

韩非继承、总结了前辈法家包括慎到、吴起、商鞅、申不害等的理论和实践,加上自己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一套颇为完整的体系,为建立专制主义的封建政权准备了理论条件。韩非的法家思想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法”为中心,结合“术”与“势”的政治观;二是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与此相适应,韩非在文学观上则是重质轻文,崇实反虚,因而非常强调内容和功用,排斥形式和丽辞。

由于排“虚辞”而崇“实事”,韩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揭露实情,无所掩饰。韩非不善言辞而善著述,长于观察现实,借鉴历史,故能贯通古今,深谋远虑,具有高度的总结性、非凡的深刻性。韩非的文章和他的思想、气质、性格、为人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韩非之文,多属政论,但体式多样,不一而足。既有长篇或短篇专论,又有驳论和辩难之文。众体之中,特擅驳论。

《韩非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言荟萃。据统计,书中共有寓言故事三百多则,居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形成了“韩非著博喻之富”(《文心雕龙•诸子》)的艺术特点。

二  《吕氏春秋》:“瑰玮宏博”的杂家之书

《吕氏春秋》是在秦相吕不韦主持下,由其门客集体撰著而成。

此书不仅自定书名,而且成书年代明确。全书总为一百六十篇文章,编排严整,自成系统。

《吕氏春秋》历来被视为“杂家”著作,《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诸子略”的“杂家”一类。此书“采精录异,成一家言”(《吕氏春秋附考》引高似孙语),“诸子之说兼有之”(汪中《吕氏春秋序》)。

《吕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编撰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著。刘勰称“吕氏鉴远而体周”(《文心雕龙·诸子》);章学诚说:“吕氏之书,盖司马迁之所取法也。”(《校雠通义》卷三)都肯定了《吕氏春秋》体式创新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吕氏春秋》的文章,现实针对性强,敢于诋訾时君,指责时政。 《吕氏春秋》虽然时有放言无惮之论,但其文风却比较平实,近似《荀子》。虽文出众手,不尽统一,但大都章法谨严,条理清晰。

《吕氏春秋》还保存了丰富多采的寓言和历史故事。此书共辑寓言故事三百余则,其数量之多,在先秦诸子中与《韩非子》相侔。其构思和手法亦颇新颖别致。

本章思考题

1、 先秦诸子之文的发展概况及其主要特征。

2、 《论语》在散文史上的价值和影响。

3、 《墨子》散文的主要特点。

4、 《老子》何以被称为“五千精妙”?

5、 《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6、 《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7、 《庄子·逍遥游》、《庄子·养生主》论析。

8、 《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就。

9、《荀子》散文的主要特点。

11、《韩非子》散文的特色和成就。

12、《吕氏春秋》在散文史上有何价值?

本课参考书目

文  选                萧  统  编             中华书局1977

中国历代散文选注(全六册)【郭预衡 主编       岳麓书社1998

中国历代散文精品(全二册)熊宪光、林邦钧编注】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5国语选                傅庚生 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1983

战国策新校注          缪文远          巴蜀书社1987

战国策研究与选译      熊宪光          重庆出版社 1988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0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1983

孟子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

荀子新注              北大注释        中华书局1979

韩非子选译            沈玉成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吕氏春秋新校释        陈奇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汉文学史纲要          鲁  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中国散文史(全三册)  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中国散文简史          郭预衡          北京师大出版社1994

文史论稿              熊宪光          重庆出版社 2002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    熊宪光          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

(先秦卷)


相关内容

  • 先秦散文研究
  • 先秦散文研究 教 学 大 纲 (选修课) 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熊宪光 <先秦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说 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二.课时安排 三.教学方法 四.参考教材 五.考试方法 第二部分 讲授大纲 先秦散文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 本章思考题 史家之文研究 第一节 概 说 第二节 ...

  • 先秦诸子散文教案集
  • 篇一: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 ...

  • 论文 诸子散文的兴起和发展
  • 诸子散文的兴起与发展 摘要:先秦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 ,是中国文明从逐步萌生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时代,诸子散文更是先秦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它的发展与繁荣,与早期的国家形态.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有很大的关系.研究诸子散文的发展与繁荣,不仅是研究先秦 ...

  • 九年级语文下册[公输]教学设计
  • 17.公 输 [教材分析]: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 ...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 ...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 1.所列选题是参考兄弟本科院校和本系老师建议的选题,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 3.所列每个选题同届学生不能超过两个人共选,且具体题目或论述角度应有所差异: 4.每届毕业生选 ...

  • 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讲解精练8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意思
  • 2014高考语文常考基础20练8 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意思 (一)1. 阅读下文,请分别用八个字概括每个段落的要点,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中心. 做简单的人(节选) 刘艺 1做简单的人就是让我们从冗繁忙乱的生活中,从复杂迷离的社会中走出来,让我们在蓝○ 天白云的简炼中忘却烦恼,让我们对自己 ...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 ...

  •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
  •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 一. 填空 1. 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尚书 >. 2. <左传>在体例上属 编年 体. 3. 道家的创始人是 老子 . 4. <战国策>的编辑整理者是西汉的 刘向 . 5. "兼爱"."非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