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梧桐"的由来

友“法桐”的名字让我想起南京种植的行道树二球悬铃木。南京许多马路两侧,高大的悬铃木经修剪造型后枝叶交错,形成蔚为壮观的绿色长廊,给到过南京的人抹之不去的深刻印象。小时候居住的南京解放路4号大院里也有不少这种树。百姓们都叫它“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其实它既不是梧桐,也不产自法国。那“法国梧桐”这个名字从何而来?

悬铃木(Platanus)是悬铃木科悬铃木属约7种植物的通称。因外观尤其是叶子像梧桐而被误认作梧桐。悬铃木分布于东南欧、印度和美洲,中国引入栽培的有3种,包括一球悬铃木(Platanus occidentalis,原产北美洲,俗称“美国梧桐”或“美桐”)、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俗称“英国梧桐”或“英桐”)、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原产欧洲东南部、印度一带,俗称“法国梧桐”或“法桐”)三种。我国目前普遍种植的以杂种“英桐(即二球)”最多, 系17世纪用一球悬铃木与三球悬铃木在英国杂交成的二球悬铃木,英国人把它叫“伦敦悬铃木”(London Plane Tree)。后来法国人将二球悬铃木带到上海,作为行道树种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上海人就把它们当成是法国梧桐。 虽然它即非法国原产亦非梧桐,但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几乎所有人都把它叫“法国梧桐”了。

二球悬铃木

在植物学上悬铃木属于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5米。枝条开展,树冠广阔,呈长椭圆形。树皮灰绿或灰白色,片状脱落。柄下芽。单叶互生,叶大,掌状5-9裂,幼时密生星状柔毛,后脱落。花期4-5月,头状花序球形。球果下垂,通常2球一串。9-10月果熟,坚果基部有长毛。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枝条开展,树冠广阔;树皮灰绿色,不规则片状剥落,剥落后呈粉绿色,光滑。叶片三角状,长9—15厘米,宽9—17厘米,3—5掌状分裂,边缘有不规则尖齿和波状齿,基部截形或近心脏形,嫩时有星状毛,后近于无毛。球形花序直径2。5—3.5厘米,通常2个一串,状加悬挂着的铃;花长约4毫米;萼片4;花瓣4;雄花;雄花有4—8个雄蕊;雌花有6个分离心皮。花期5月,果熟期9—10月。

小时候在南京,会把悬铃木的果拿来玩。一是把果上的毛掰下来吹,二是种子上有一层状物,孩子们都把它取下来说是小渔。悬铃木夏天树下经常可以看见“吊死鬼”,昆虫学上叫做“蓑蛾”或“袋蛾”,这种虫子会利用小枝小叶吐丝编织成一个袋子保护自己,会吐丝从树上垂吊下来。文革时期家里养鸡,我就抓它们回去后剪开蓑袋,把虫体拿出来喂鸡。

梧桐树

而真正的

梧桐(Firmiana

simple)是梧桐科梧桐属的植物,英文名为Phoenix Tree、别名青桐、桐麻 ,也属落叶大乔木,高达15米;树干挺直,树皮绿色,平滑。原产中国,南北各省都有栽培,也为普通的行道树及庭园绿化观赏树。

梧桐树树皮青绿色,平滑。叶心形,掌状3-5裂,直径15-30厘米,裂片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均无毛或略被短柔毛,基生脉7条,叶柄与叶片等长。圆锥花序顶生,长约20-50厘米,下部分枝长达12厘米,花淡黄绿色;萼5深裂几至基部,萼片条形,向外卷曲,长7-9毫米,外面被淡黄色短柔毛,内面仅在基部被柔毛;花梗与花几等长;雄花的雌雄蕊柄与萼等长,下半部较粗,无毛,花药15个不规则地聚集在雌雄蕊柄的顶端,退化子房梨形且甚小;雌花的子房圆球形,被毛。蓇葖果膜质,有柄,成熟前开裂成叶状,长6 -11厘米、宽1.5-2.5厘米,外面被短茸毛或几无毛,每蓇葖果有种子2-4个;种子圆球形,表面有绉纹,直径约7毫米。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南京法国梧桐种植历史

1872年,来自上海租界的法国传教士,在石鼓路栽下了一批“二球悬铃木”,也就是法国梧桐。那以前,南京城里从未有过这种树,最多最有名的是“清波荡漾柳围堤”“白门柳色烟凝碧”。而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外来的法国梧桐竟遍布民国乃至当代南京城,极盛时期曾达八万多棵。

南京广种法国梧桐,始于1920年代。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盛赞南京“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决心营造一个理想中的首都南京。孙中山的宏愿,正是六朝古都20世纪民国范儿的历史源头。 尔后,1919年《南京新建设计划》、1920年《南京北城区发展计划》、1926年《南京市政计划》、1928年《首都大计划》陆续出炉,至1929年《首都计划》定稿,“民国首都南京城”的宏愿,终于变成了设计图纸。

国都设计处处长林逸民在交出《首都计划》时说:“全部设计皆为百年而设,非供一时之用,故于设计事项,不敢不格外慎重。”(《首都计划》)设计者们的目标是“将首都一地不独成为全国城市之模范,并足比伦欧美名城也。”(《首都计划》)对于包括园林绿化、城市建筑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总体城市风格,设想“建筑方面,不独易臻新巧,且高下参差,至饶变化……主要机关建在中央,其他环列两旁,有如翼辅拱辰之势,若出自然,抑建筑大道,互相贯连。察其地形,施工又便,加以凿筑湖池,择地最易,园林点缀,随在皆宜,

于庄严璀璨之中,兼擅林泉风

景之胜。”此设想在宏观上采纳欧美模式,微观上则采用中国传统形式,极富诗意,让人联想到汉唐气象,天人合一的中华大美。 设计者们甚至给出了具体的园林绿化规模标准“大南京每一百三十七人,即占公园一英亩,此数实城市设计家所认为最适宜者也。”(《首都计划》) 这标准,相当于公园和林荫道占全城面积40%,且平均每个南京市民可享有9平方米的林园绿地——超过了当时的伦敦、巴黎和柏林。为华盛顿的6倍之多。

南京的“法桐之父”——傅焕光

■ 翠绿的文脉

从南洋修得森林管理专业归国、时年33岁的傅焕光,于1925年被委以主持南京园林项目的重任。当时,南京城里一片荒芜,行道树和公园几乎没有,连千百年来一向葱茏的紫金山,也因之前太平天国的连年鏖战而林木尽毁。

五年后,当1929年6月孙中山灵枢移放回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之际,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园林之城”已初露端倪:从孙中山灵枢经过的码头-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东郊,全长12公里长的中山大道两侧和街道绿岛上,一万多株为中山先生护灵的法国梧桐,6米一株、每排6株,整齐地延伸了十多里,直到紫金山顶中山陵。从中山门到陵园的大路两侧,则种了1034株法国梧桐。

它们系南京市政府从上海、杭州、苏州以2两白银一棵的价格购得,几十年过后,冲天20米高,从下关江边直至中山陵,一路浓荫遮蔽,成为南京城的绝佳景致。

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中山陵的梧桐至今保持着树干统一向上生长,枝桠呈手掌形、然后自然开枝的形态。南京园林部门介绍说,这是独特修剪手法造成的独特姿态:在树还未成年,就将它们的生长模式,拗成三枝。这样,它一长到腰部,树枝分杈就会呈三根向上、向斜伸展,成手掌形。

由于中山大道的特殊地位,这批法国梧桐也连同它所荫蔽的道路在内,一起被赋予了民国时期南京城建史上的标杆意义。这条全长12公里、设计宽度40米的街道,比当时号称“世界第一长街”的美国纽约第五大道还长2公里。其最初目的是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榇南下奉安中山陵。

马路建成后,很多政府机关就沿着路两旁盖房子。国民政府外交部、司法院与司法行政部、中央通讯社、财政部、励志社等等依次排开。

从事南京地方史研究二十余年的南京出版社编审卢海鸣说,不仅仅是当代南京城主要道路格局、迥异于六朝古都格局、一派崭新气象的城市基本格局,也由中山大道开启了:中轴线南北走向的传统格局改变了,那是基于以君临天下的王朝政治中心作

为城市中轴线设计原点的

理念;南京城市倚重秦淮河而疏离长江的局面也改变了,城北、城中、城东都被中山路连接起来了,南京从此走出了封闭五百多年的城墙圈。

同时,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也没有被抛弃:“它将崭新的山西路、鼓楼、新街口、大行宫等商业金融中心,与六朝皇城、南唐皇宫、明故宫和清朝行宫遗址旧迹等等都串在了一起,好比一根金线,上面镶满了熠熠生辉的明珠,它是南京的文脉。”卢海鸣说。而路旁一万多棵法国梧桐,就是属于南京文脉独有的翠绿。

■ 最绿的南京

除了中山大道,傅焕光还规划了包括长江路、黄埔路、中央路在内的25条林阴大道。又经十多年的辛勤耕耘,荒山一片的紫金山在傅焕光手里树木覆盖率超过70%,水木繁茂,被喻为“东方完美森林”。

但是,整个《首都计划》并未完全实施,从1929年到1937年,8年间实施了30%-40%,后被日本入侵的炮火阻断。可是后来历届政府的南京城市规划,都没有超出《首都计划》的框架。刘正平说。而南京城里法国梧桐的不断增加,正是《首都计划》在此后历届南京政府城建思路中延续的体现。蒋介石时代,南京主政者也偏爱法国梧桐。民国时期,每年植树节,蒋介石与夫人也会在南京植梧桐树以纪念孙中山。 解放军攻下南京后,刘伯承出任南京市长,对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情有独钟,因此特地派人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法桐。不到3年,这些树苗就在南京扎下了根,然后在中山陵、雨花台、玄武湖、鸡鸣寺、栖霞山等处拔地而起。据南京园林部门介绍,南京珠江路、建康路、中华路、北京东路、北京西路、御道街、进香河路等15条南京人最为熟悉的林阴大道上的法国梧桐,都是在1951年-1957年间栽种的。

刘伯承极看重南京的梧桐,他主政期间,南京有人因为砍树而被判了12年徒刑。在各方面的“特殊”保护下,南京梧桐得以茁壮参天,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荣耀——这些法国梧桐,树龄甚至比他们的父辈还大。

“民国大树、建国大树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长,很多长到了二十多米高。南京林业大学博导汤庚国回忆,由于历届南京政府不断栽种梧桐,到1980年代,南京终于成了最绿的南京。

“南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绿。初冬时分,不说满城常青的雪松桧柏,就是枝杈舒展的梧桐,绝大部分宽大的叶子还在枝头摇曳,把初冬的阳光划分成光怪陆离的星星点点;枝繁叶茂的桂树虽然花已落尽,叶子却绿得发亮,厚如脂膏。”(张翕《中山大道今昔》)

数十年来,这

些几乎无处不在的

翠绿,荫蔽了几代南京人。

夏天,南京最高气温平均值达37.3℃,然而“树冠繁密,遮天蔽日,透露下来的缕缕阳光在地下晃动着,带给人们满目浓绿和清凉。那些三五成群,又或者是紧紧相依偎着,在树阴下散步的人们,一边说笑,一边走过也许已经走过无数遍的街道,却一点也没有因为盛夏与重复的街景而烦躁,相反,显得格外惬意。”(姚澜《梧桐,一个多世纪的南京情怀》)

■ 梧桐:游离于生死间的南京气质

1920年代的南京主政者选择法国梧桐作为主要行道树,是考虑到它有生长快、寿命长、耐修剪、树大叶厚的特点,或许不曾想到,数十年后,这满眼翠绿竟成了南京文化气质的组成部分。

对此,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周琦阐述得很清楚:“南京城街道两旁的梧桐树,茂密的树枝已经可以将整个街道遮蔽。透过遮天蔽日的树木再看这些民国建筑,更容易感到阴凉、沉郁,这离阴柔的感觉也不远了。”

“南京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生与死之间游离。”周琦说。在他眼里,南京阴柔的感觉还源于南京的绿化效果。

民国建筑亦如是,作为南京一个时代的城市记忆与绕不开的历史,如今,它们都已临近使用寿命之大限,在江南烟雨的浸润中日渐飘摇。而这些民国建筑遗风,在阴凉、沉郁的梧桐遮蔽之下,也让南京的城市形象定位,一直徘徊于“悲情”“落寞的贵族”等相似的语境间,其中尤以“阴柔”为重。

另一方面,南京籍著名作家叶兆言则认为,南京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上,民国以前是没有梧桐树,一旦引入一些好的元素以后,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个人认为梧桐树就是这样一个元素。虽然是个外来物种,但是我觉得它在某种意义上更能代表民国的南京,因为这意味着南京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接纳”

“那些从历史中延续下来的树木,和记忆中的充满温馨的林阴大道,曾给古城南京带来巨大的荣耀。人们一提起南京,首先想到这个第一流的绿化,而绿化的突出标志,便是栽在中山大道两侧和街中绿岛上的法国梧桐。这是国内任何城市都不曾有过的奢侈和豪华。”

友“法桐”的名字让我想起南京种植的行道树二球悬铃木。南京许多马路两侧,高大的悬铃木经修剪造型后枝叶交错,形成蔚为壮观的绿色长廊,给到过南京的人抹之不去的深刻印象。小时候居住的南京解放路4号大院里也有不少这种树。百姓们都叫它“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其实它既不是梧桐,也不产自法国。那“法国梧桐”这个名字从何而来?

悬铃木(Platanus)是悬铃木科悬铃木属约7种植物的通称。因外观尤其是叶子像梧桐而被误认作梧桐。悬铃木分布于东南欧、印度和美洲,中国引入栽培的有3种,包括一球悬铃木(Platanus occidentalis,原产北美洲,俗称“美国梧桐”或“美桐”)、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俗称“英国梧桐”或“英桐”)、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原产欧洲东南部、印度一带,俗称“法国梧桐”或“法桐”)三种。我国目前普遍种植的以杂种“英桐(即二球)”最多, 系17世纪用一球悬铃木与三球悬铃木在英国杂交成的二球悬铃木,英国人把它叫“伦敦悬铃木”(London Plane Tree)。后来法国人将二球悬铃木带到上海,作为行道树种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上海人就把它们当成是法国梧桐。 虽然它即非法国原产亦非梧桐,但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几乎所有人都把它叫“法国梧桐”了。

二球悬铃木

在植物学上悬铃木属于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5米。枝条开展,树冠广阔,呈长椭圆形。树皮灰绿或灰白色,片状脱落。柄下芽。单叶互生,叶大,掌状5-9裂,幼时密生星状柔毛,后脱落。花期4-5月,头状花序球形。球果下垂,通常2球一串。9-10月果熟,坚果基部有长毛。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枝条开展,树冠广阔;树皮灰绿色,不规则片状剥落,剥落后呈粉绿色,光滑。叶片三角状,长9—15厘米,宽9—17厘米,3—5掌状分裂,边缘有不规则尖齿和波状齿,基部截形或近心脏形,嫩时有星状毛,后近于无毛。球形花序直径2。5—3.5厘米,通常2个一串,状加悬挂着的铃;花长约4毫米;萼片4;花瓣4;雄花;雄花有4—8个雄蕊;雌花有6个分离心皮。花期5月,果熟期9—10月。

小时候在南京,会把悬铃木的果拿来玩。一是把果上的毛掰下来吹,二是种子上有一层状物,孩子们都把它取下来说是小渔。悬铃木夏天树下经常可以看见“吊死鬼”,昆虫学上叫做“蓑蛾”或“袋蛾”,这种虫子会利用小枝小叶吐丝编织成一个袋子保护自己,会吐丝从树上垂吊下来。文革时期家里养鸡,我就抓它们回去后剪开蓑袋,把虫体拿出来喂鸡。

梧桐树

而真正的

梧桐(Firmiana

simple)是梧桐科梧桐属的植物,英文名为Phoenix Tree、别名青桐、桐麻 ,也属落叶大乔木,高达15米;树干挺直,树皮绿色,平滑。原产中国,南北各省都有栽培,也为普通的行道树及庭园绿化观赏树。

梧桐树树皮青绿色,平滑。叶心形,掌状3-5裂,直径15-30厘米,裂片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均无毛或略被短柔毛,基生脉7条,叶柄与叶片等长。圆锥花序顶生,长约20-50厘米,下部分枝长达12厘米,花淡黄绿色;萼5深裂几至基部,萼片条形,向外卷曲,长7-9毫米,外面被淡黄色短柔毛,内面仅在基部被柔毛;花梗与花几等长;雄花的雌雄蕊柄与萼等长,下半部较粗,无毛,花药15个不规则地聚集在雌雄蕊柄的顶端,退化子房梨形且甚小;雌花的子房圆球形,被毛。蓇葖果膜质,有柄,成熟前开裂成叶状,长6 -11厘米、宽1.5-2.5厘米,外面被短茸毛或几无毛,每蓇葖果有种子2-4个;种子圆球形,表面有绉纹,直径约7毫米。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南京法国梧桐种植历史

1872年,来自上海租界的法国传教士,在石鼓路栽下了一批“二球悬铃木”,也就是法国梧桐。那以前,南京城里从未有过这种树,最多最有名的是“清波荡漾柳围堤”“白门柳色烟凝碧”。而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外来的法国梧桐竟遍布民国乃至当代南京城,极盛时期曾达八万多棵。

南京广种法国梧桐,始于1920年代。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盛赞南京“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决心营造一个理想中的首都南京。孙中山的宏愿,正是六朝古都20世纪民国范儿的历史源头。 尔后,1919年《南京新建设计划》、1920年《南京北城区发展计划》、1926年《南京市政计划》、1928年《首都大计划》陆续出炉,至1929年《首都计划》定稿,“民国首都南京城”的宏愿,终于变成了设计图纸。

国都设计处处长林逸民在交出《首都计划》时说:“全部设计皆为百年而设,非供一时之用,故于设计事项,不敢不格外慎重。”(《首都计划》)设计者们的目标是“将首都一地不独成为全国城市之模范,并足比伦欧美名城也。”(《首都计划》)对于包括园林绿化、城市建筑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总体城市风格,设想“建筑方面,不独易臻新巧,且高下参差,至饶变化……主要机关建在中央,其他环列两旁,有如翼辅拱辰之势,若出自然,抑建筑大道,互相贯连。察其地形,施工又便,加以凿筑湖池,择地最易,园林点缀,随在皆宜,

于庄严璀璨之中,兼擅林泉风

景之胜。”此设想在宏观上采纳欧美模式,微观上则采用中国传统形式,极富诗意,让人联想到汉唐气象,天人合一的中华大美。 设计者们甚至给出了具体的园林绿化规模标准“大南京每一百三十七人,即占公园一英亩,此数实城市设计家所认为最适宜者也。”(《首都计划》) 这标准,相当于公园和林荫道占全城面积40%,且平均每个南京市民可享有9平方米的林园绿地——超过了当时的伦敦、巴黎和柏林。为华盛顿的6倍之多。

南京的“法桐之父”——傅焕光

■ 翠绿的文脉

从南洋修得森林管理专业归国、时年33岁的傅焕光,于1925年被委以主持南京园林项目的重任。当时,南京城里一片荒芜,行道树和公园几乎没有,连千百年来一向葱茏的紫金山,也因之前太平天国的连年鏖战而林木尽毁。

五年后,当1929年6月孙中山灵枢移放回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之际,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园林之城”已初露端倪:从孙中山灵枢经过的码头-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东郊,全长12公里长的中山大道两侧和街道绿岛上,一万多株为中山先生护灵的法国梧桐,6米一株、每排6株,整齐地延伸了十多里,直到紫金山顶中山陵。从中山门到陵园的大路两侧,则种了1034株法国梧桐。

它们系南京市政府从上海、杭州、苏州以2两白银一棵的价格购得,几十年过后,冲天20米高,从下关江边直至中山陵,一路浓荫遮蔽,成为南京城的绝佳景致。

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中山陵的梧桐至今保持着树干统一向上生长,枝桠呈手掌形、然后自然开枝的形态。南京园林部门介绍说,这是独特修剪手法造成的独特姿态:在树还未成年,就将它们的生长模式,拗成三枝。这样,它一长到腰部,树枝分杈就会呈三根向上、向斜伸展,成手掌形。

由于中山大道的特殊地位,这批法国梧桐也连同它所荫蔽的道路在内,一起被赋予了民国时期南京城建史上的标杆意义。这条全长12公里、设计宽度40米的街道,比当时号称“世界第一长街”的美国纽约第五大道还长2公里。其最初目的是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榇南下奉安中山陵。

马路建成后,很多政府机关就沿着路两旁盖房子。国民政府外交部、司法院与司法行政部、中央通讯社、财政部、励志社等等依次排开。

从事南京地方史研究二十余年的南京出版社编审卢海鸣说,不仅仅是当代南京城主要道路格局、迥异于六朝古都格局、一派崭新气象的城市基本格局,也由中山大道开启了:中轴线南北走向的传统格局改变了,那是基于以君临天下的王朝政治中心作

为城市中轴线设计原点的

理念;南京城市倚重秦淮河而疏离长江的局面也改变了,城北、城中、城东都被中山路连接起来了,南京从此走出了封闭五百多年的城墙圈。

同时,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也没有被抛弃:“它将崭新的山西路、鼓楼、新街口、大行宫等商业金融中心,与六朝皇城、南唐皇宫、明故宫和清朝行宫遗址旧迹等等都串在了一起,好比一根金线,上面镶满了熠熠生辉的明珠,它是南京的文脉。”卢海鸣说。而路旁一万多棵法国梧桐,就是属于南京文脉独有的翠绿。

■ 最绿的南京

除了中山大道,傅焕光还规划了包括长江路、黄埔路、中央路在内的25条林阴大道。又经十多年的辛勤耕耘,荒山一片的紫金山在傅焕光手里树木覆盖率超过70%,水木繁茂,被喻为“东方完美森林”。

但是,整个《首都计划》并未完全实施,从1929年到1937年,8年间实施了30%-40%,后被日本入侵的炮火阻断。可是后来历届政府的南京城市规划,都没有超出《首都计划》的框架。刘正平说。而南京城里法国梧桐的不断增加,正是《首都计划》在此后历届南京政府城建思路中延续的体现。蒋介石时代,南京主政者也偏爱法国梧桐。民国时期,每年植树节,蒋介石与夫人也会在南京植梧桐树以纪念孙中山。 解放军攻下南京后,刘伯承出任南京市长,对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情有独钟,因此特地派人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法桐。不到3年,这些树苗就在南京扎下了根,然后在中山陵、雨花台、玄武湖、鸡鸣寺、栖霞山等处拔地而起。据南京园林部门介绍,南京珠江路、建康路、中华路、北京东路、北京西路、御道街、进香河路等15条南京人最为熟悉的林阴大道上的法国梧桐,都是在1951年-1957年间栽种的。

刘伯承极看重南京的梧桐,他主政期间,南京有人因为砍树而被判了12年徒刑。在各方面的“特殊”保护下,南京梧桐得以茁壮参天,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荣耀——这些法国梧桐,树龄甚至比他们的父辈还大。

“民国大树、建国大树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长,很多长到了二十多米高。南京林业大学博导汤庚国回忆,由于历届南京政府不断栽种梧桐,到1980年代,南京终于成了最绿的南京。

“南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绿。初冬时分,不说满城常青的雪松桧柏,就是枝杈舒展的梧桐,绝大部分宽大的叶子还在枝头摇曳,把初冬的阳光划分成光怪陆离的星星点点;枝繁叶茂的桂树虽然花已落尽,叶子却绿得发亮,厚如脂膏。”(张翕《中山大道今昔》)

数十年来,这

些几乎无处不在的

翠绿,荫蔽了几代南京人。

夏天,南京最高气温平均值达37.3℃,然而“树冠繁密,遮天蔽日,透露下来的缕缕阳光在地下晃动着,带给人们满目浓绿和清凉。那些三五成群,又或者是紧紧相依偎着,在树阴下散步的人们,一边说笑,一边走过也许已经走过无数遍的街道,却一点也没有因为盛夏与重复的街景而烦躁,相反,显得格外惬意。”(姚澜《梧桐,一个多世纪的南京情怀》)

■ 梧桐:游离于生死间的南京气质

1920年代的南京主政者选择法国梧桐作为主要行道树,是考虑到它有生长快、寿命长、耐修剪、树大叶厚的特点,或许不曾想到,数十年后,这满眼翠绿竟成了南京文化气质的组成部分。

对此,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周琦阐述得很清楚:“南京城街道两旁的梧桐树,茂密的树枝已经可以将整个街道遮蔽。透过遮天蔽日的树木再看这些民国建筑,更容易感到阴凉、沉郁,这离阴柔的感觉也不远了。”

“南京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生与死之间游离。”周琦说。在他眼里,南京阴柔的感觉还源于南京的绿化效果。

民国建筑亦如是,作为南京一个时代的城市记忆与绕不开的历史,如今,它们都已临近使用寿命之大限,在江南烟雨的浸润中日渐飘摇。而这些民国建筑遗风,在阴凉、沉郁的梧桐遮蔽之下,也让南京的城市形象定位,一直徘徊于“悲情”“落寞的贵族”等相似的语境间,其中尤以“阴柔”为重。

另一方面,南京籍著名作家叶兆言则认为,南京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上,民国以前是没有梧桐树,一旦引入一些好的元素以后,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个人认为梧桐树就是这样一个元素。虽然是个外来物种,但是我觉得它在某种意义上更能代表民国的南京,因为这意味着南京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接纳”

“那些从历史中延续下来的树木,和记忆中的充满温馨的林阴大道,曾给古城南京带来巨大的荣耀。人们一提起南京,首先想到这个第一流的绿化,而绿化的突出标志,便是栽在中山大道两侧和街中绿岛上的法国梧桐。这是国内任何城市都不曾有过的奢侈和豪华。”


相关内容

  • 关于愚人节的作文:愚人节的由来之英国版 法国版_1000字
  • 每年的4月1日,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调侃.哄骗.取笑.愚弄别人. 在这一天里,无论是风流倜傥的法国人.热情洋溢的意大利人,还是做事一板一眼.严肃正经的德国人,都可能玩弄一些小把戏,愚你娱我,热闹非常. 除上述这个故事外,关于愚人节的起源,还有英.法两种版本. 英国版:飞行表演美梦落空(1 ...

  • 蛋糕的分类
  • 慕思 慕司是英文MOUSSE的译音.是将鸡蛋.奶油分别打发充气后,与其它调味品调合而成或将打发的奶油拌入馅料和明胶水制成的松软形甜食.泡沫多,含奶油的甜点,当然也会添加很多其他口味. 生日蛋糕的由来 中古时期的欧洲人相信,生日是灵魂最容易被恶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当天,亲人朋友都会齐聚身边给予祝福 ...

  • 伏羲氏古琴的来历 伏羲氏古琴的由来
  • <琴操>认为,当初伏羲造琴,是为了"反其天真 ".这些哲人用琴声将人们被囚禁心灵呼唤到大自然中去,让人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就象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雪.那么,你们知道伏羲是如何造琴的吗?感兴趣的朋友就随小编去了解一下伏羲氏古琴的来历吧. 在公元前 ...

  • 扑克的由来
  • 扑克的由来 J---Jack Q---Queen K---King 扑克(poker)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扑克牌,也叫纸牌(playing cards),另一个是指以用纸牌来玩的游戏,称为扑克游戏. 关于扑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还有埃及.印度.朝鲜等国的部分学者认为发明地应归属己国, ...

  • 电影的由来
  • 什么是电影? 用<电影艺术词典>的解释,那 就是,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 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声音), 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电影是科学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达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 电影诞生的时间,现 ...

  • 愚人节的由来_900字
  • 每年4月1日,是西方也是美国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 聪明滑稽的 ...

  • 世界足球日(12.9)的由来
  • 联合国于1978年召开会议,并经国际足联同意,把12月9日定为世界足球日. 1863年10月26日,英国人在伦敦皇后大街弗里马森旅馆成立了世界第一个足球协会--英格兰足球协会.会上除了宣布英格兰足协正式成立之外,制定和通过了英国的第一部全国性的足球比赛规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足球比赛规则,这次会议共 ...

  • 关于圣诞节和圣诞老人的由来?
  • 关于圣诞节和圣诞老人的由来? 圣诞节(christmas),每年12月25日,是教会年历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耶诞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而基督教 ...

  • 足球"帽子戏法"的由来
  • 足球"帽子戏法"的由来 "帽子戏法"为足球用语,专指一场比赛中,一名队员踢进对方球门三个球. 帽子戏法源于刘易斯·卡洛尔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书中说到一位制帽匠能够出神入化的用帽子变戏法.后来,英国板球协会借用其义,给连续三次击中门柱或横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