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分析

2013年8月第4期

林业资源管理

FORESTRESOURCESMANAGEMENT

August2013

No.4

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分析

付蓉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

摘要:降水状况对于维持和稳定干旱区生态系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运用静止气象卫星和地面气象资料,采用中国能量水平衡的监测方法来监测植物环境的变化,为我国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自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比以往偏多,干旱区气候总体趋向暖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北方干旱区近10年降水略显上升趋势,土壤湿润指数与降水量趋势基本一致,生态环境相对好转。内蒙古东部、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降水量和土壤湿润指数均略显增加趋势,青海北部增加趋势明显。关键词:干旱;降水;荒漠化;北方干旱地区;趋势中图分类号:P94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622(2013)04—0104—05

Drynessand

HumidityChangesoftheDesertifieated

AreasinChinaoverthePastTenYears

FURong

(AcademyofForest

Inventory&Planning,State

ForestryAdministration,Bering,100714,China)

Abstract:Precipitationplayszones.Thispaper

nese

USeS

decisiverole.inthemaintenanceandstabilizationoftheecosysteminarid

geostationarymeteorologicalsatellite

to

and

ground

meteorologicalchanges

to

data

and

theChi—scientific

energywaterbalancemonitoringmethods

monitorplantenvironment

provide

basisforlanddesertificationdynamicchangeresearchinChina.Since2000,theannualaverageprecipita—tionhasincreasedinmost

areas

ofnorthernChina,theclimateisgenerally

waYln

inadd

regions

and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hasimprovedinsomeareas.In

addregion

ofNorthChinafornearly10yearspre—

cipitationhasslightlyrisen.Thesoilmoistureindex

and

theprecipitationtendencyisconsistent

and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isrelativelybetter.IneasternInnerMongolia,AlashanplateauandHexiCorridor,

precipitationandsoilmoistureindexhaveslighflyincreased,increasedobviouslyinnorthernKey

Qinghai.

words:drought,precipitation,desertification,add

zone

ofnorthernChina,trend

引言状况对于维持和稳定干旱区生态系统发挥着决定的作用。中国过去lO年气候变化明显,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国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据国家气象局气候中心专题研究结果,近20多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荒漠化地区在气温明显增高的同时,多数地区的降水也在增多,

土地荒漠化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直接威胁着当地生态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我国其它地区的大气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气候变化对于荒漠化过程影响巨大,水分匮乏是干旱区最大的自然特征,也是荒漠化形成与扩展的基本条件,因此降水

收稿日期:2013—08—11;修回日期:2013—08—21

作者简介:付蓉(1973一),女,陕西武功人,高工,硕士,主要从事荒漠化监测工作。Email:f_r_cn@sina.com

第4期付蓉: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分析

湿润指数也随之增高。王绍武和丁一汇¨。21等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目前仍属于暖期。王遵娅旧1等认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波动中略有减少,其中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陈隆勋和翟盘茂M‘51等研究指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西部降水量增长趋势明显,其中以西北地区为最。王英∞1等研究表明,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90年代后期出现回升。中国北方有从干旱到湿润转变的迹象,但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仍然处于持续的干旱期。符淙斌¨1等认为:近50年(1951_2007年)我国华北南部、东北中部、陕西南部和内蒙古中部的干旱化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干旱/半干旱分界线向南或者向东呈波动式扩展明显。杨维西旧。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干旱区气候出现明显转折:伴随升温趋势明显,降水较大幅度增加,风力和蒸发力持续减弱,干燥指数有所降低,荒漠化持续扩展趋势初步遏制。

早期的荒漠化监测主要利用干旱指标代替,如干旱指数,利用降水与蒸发散的比值确定荒漠化严重程度,其中降水采用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蒸发散利用模型估算数据。近年来,随着全球对荒漠化的关注,荒漠化监测技术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国内外荒漠化监测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地面调查为主,结合遥感判读的荒漠化监测方法,如中国的荒漠化监测主要采用这种方法,并建立了5年一次的全国荒漠化宏观监测体系。这种监测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荒漠化的实际状况,但数据公布周期长,监测成本高。二是以遥感数据分析为主,结合部分地面验证的荒漠化监测方法,如采用8km×8km的NOAA数据,通过计算NDVI指数分析荒漠化状况。遥感数据具有连续性和可重复性,而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获取较大范围遥感数据,但由于指标的单一化,并不能准确评估荒漠化状况。

国内外对于荒漠化土地的监测,无论是现地采集信息还是纯遥感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本文是采用中国一荷兰联合开发的中国能量水平衡监测

系统(CEWBMS),运用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并结合地面气象资料来监测植物环境的变化,从而缩短监测周期,提高时间分辨率,丰富监测成果,优化目前监测技术体系,为我国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提供帮助,为防治荒漠化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资料

本研究是利用2000--2009年日本GMS静止气象卫星和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数据及WMO—GTS地面站点降水资料作为基本数据源。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国能量水平衡监测系统(CEWBMS)来计算2000--2009年全国降水量及土壤湿润指数,制作相关电子地图,分区域、分阶段对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进行分析。

中国能量水平衡监测系统是由荷兰专家开

发,其技术关键在于用卫星来测量能量与水平衡变量的方法。该系统主要基于地表能量与水平衡原理,以静止气象卫星数据为信息源,即从每小时接收的图像数据中,提取代表正午和午夜的子数组或合成图,然后,将这些提取出来的数据处理成定量的空间连续的降雨量、辐射、显热通量、温度和蒸散的数字化图像,用于降水、蒸散、辐射测量的遥感监测技术。其产品已经进行了真实性检验,并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的干旱监测中取得了成功。近年来,该系统又通过多国、多行业合作进一步得到完善,使监测产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幅度提高。该技术的应用,对于缩短荒漠化监测周期,提高荒漠化监测时间分辨率,大幅度节省监测经费,丰富荒漠化监测成果,优化目前监测技术体系,提升我国的荒漠化监测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CEWBMS中,降雨量的确定基于两种信息:一是通过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全球远程通讯系统(GaS)获取所需气象台站,即中国及周边区域

000个站点的日降水量数据。二是通过卫星正午

和子夜的可见光(VIS)和红外(TIR)波段数据生成

林业资源管理第4期

云的生存期文件,进而绘制全国降水量监测图。

土壤湿润指数(SMI)是实际蒸散与潜在蒸散之比,其图像绘制的输人数据是可见光(VIS)和热红

外(TIR)的图像。潜在蒸发散的监测原理相对复

及荒漠化防治要求,将北方干旱区划分为呼伦贝尔、内蒙古东部、内蒙古中部、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青海北部、北疆、南疆等七大区域进行详细剖析(图1),并对结论图表添加线性趋势线,以得出更为直观,更为科学实用的研究结果。同时,基于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每5年进行一次,2004年和2009年分别完成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我们将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监测数据分两期进行分析,并对监测年2004和2009年数据进行对比,为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提供服务。

杂,需要由卫星监测的净辐射一1和水的潜热来换算。

In=LE+H+E

其中,h为净辐射,LE为潜热通量(即以能量单位表示的实际蒸散),H为显热通量,E为光合作

用需热。

LEp是以能量单位表示的潜在蒸散,它与净辐射紧密相关-l引。其关系式为:

脚一0.8×In

SMI=LE/LEp

式中,膪一实际蒸发散(以能量单位表示)。

当实际蒸散与潜在蒸散之比为1时,就意味着

土壤的湿润条件良好,足以供应植被生长。土壤湿

润指数的研究侧重地面的荒漠化状况,通过该指数我们可以得到荒漠化地区土壤湿润方面的实际状况,同时也反映地表的植被条件及土壤的实时干旱状态(即荒漠化状态),以此可以反演地面荒漠化状况的动态变化,即土壤湿润指数越小的地区,土地

荒漠化状况越严重。

基于卫星的能量与水平衡的监测产品已经进

2结果与分析

2.1荒漠化地区近10年干湿变化趋势

图1

北方干旱区七大区域示意图

根据气候及地形特征,分区域对近lo年地面和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各区域降水数据及土壤湿润指数由2000--2009年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和同期GTS地面数据计算而得。CEWBMS生成的产品是5km×5km的电子地图,我们根据划定的区域求出该区域降雨量与土壤湿润指数的具体均值。

具体数值如表1和表2所示。

mrfl

行了真实性检验,确保了本研究结果的真实可信。真实性检验是通过大口径闪烁仪与辐射通量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这种技术由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气象与空气质量系提供。

为了对北方荒漠化区降水和土壤湿润状况进行重点分析,根据气候特点、地表性质、经济活动等差异

表1

北方七大区域近10年降水量

第4期付蓉: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分析表2北方七大区域近10年土壤湿润指数

107

北部降水量后期增加明显,特别是青海北部,后期

昌吕\呵

比前期增加15.3%;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两期降水量持平;呼伦贝尔、内蒙古中部、北疆和南疆均有所减少,其中内蒙古中部后期减少最多,达9.5%。土壤湿润指数(图4)与降水量趋势基本一致,北方地区整体稳定,青海北部与北疆土壤湿润指数增加

20002001

2002

200320042005

2006200720082009

*逝

年份

明显,植被生长环境有所好转。据国家林业局公布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第四次):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减少,局部仍呈扩展的局面。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2000--2004年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别年均净减少7

585km2,1

283km2,2005--2009年

km2;土地荒漠化

分别年均净减少2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2009

491km2,l717

年份

和沙化程度减轻;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这个结果

与CEWBMS系统监测的趋势是一致的。

图2北方干旱区近10年降水量和土壤湿润指数变化曲线

330

从图2我国北方地区近10年降水量和土壤湿润指数变化曲线来看,近10年降水量起伏变化,趋势略显增长,其中2000年、2001年、2006年和2009年降水相对较少。2009年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82.8mm,较均值194.4mm减少6.0%,较2004年202.2mm减少9.6%。土壤湿润指数总的趋势与降水近似,显现略增长态势,但2009年土壤湿润指数较低,较均值减少2.5%,较2004年减少5.6%。由此可见,近10年北方荒漠化地区降水总体在增加,土壤湿润指数也随之增高,植被生长环境进一步好转。3.2两期数据对比

将监测数据分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两期进行对比分析,如图3所示,北方地区前后两期降水量基本持平。分区域来看:内蒙古东部与青海

280

函230

逝180

13080

呼伦贝尔内蒙古内蒙古阿拉善青海东部中部高原北部

北疆南疆

北力

地区

图3

北方七大区域两期降水量对比

%/妊靶婴剿群r呼伦贝尔

内蒙古内蒙古阿拉善青海东部中部高原北部

北疆

南疆

北力

地区

图4北方七大区域两期土壤湿润指数对比

林业资源管理第4期

4结论与讨论

以往偏多,干旱区气候总体趋向暖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区缺水少雨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干旱区生态脆弱的特征也没有根本性改变,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但也存在着恢复逆转的可能和潜力。参考文献:

[1]王绍武,董光荣,中国西部环境评估[c]//秦大河.中国西部环

境特征及其演变(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1—145.[2]丁一汇,王守荣.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M].北

京:气象出版社,2001:77—154.

[3]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

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

[4]陈隆勋,邵永宁,张清芬,等.近四十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初步

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1,2(2):164—173.

1)北方干旱区近10年降水总体略显上升趋势,前(2000--2004年)后(2005_2009年)两期降水量基本持平。2009年北方地区平均降水相对较少,较均值减少6.0%,较2004年减少9.6%。土壤湿润指数与降水量趋势基本一致,呈现略增长态势,反映出该区域生态环境相对好转。

2)呼伦贝尔、内蒙古中部近10年降水趋势平稳;南疆、北疆降水呈减少趋势;内蒙古东部、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略显增加趋势,青海北部降水增加明显,降水量的持续增加有利于青海北部生态状况的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逆转,该区域呈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趋势。土壤湿润指数与降水趋势基本类似,但北疆趋势向好,北疆土壤湿润指数的增加与当地良性的人为活动密不可分。

3)大多数情况下,在干旱的荒漠化地区,植被的生长状况(即土壤湿润指数)与降雨量呈正相关的关系,降水量越大,气候越湿润,植被生长条件越好,越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逆转。但是针对某些具体区域,应该具体分析。例如北疆地区,近10年降雨量呈下降趋势,但土壤湿润指数仍然持续上扬,降雨量的减小并没有太大地影响植被生长,说明该区域内部环境调节能力增强,人为良性因素起到一

定作用。

[5]翟盘茂.中国降水极值变化趋势检测[J].气象学报,1999,57

(2):208—216.

[6]王英,曹明奎,陶波,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降水量空间

格局的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6,25(6):1031—1041.[7]符淙斌,马柱国.全球变化与区域干旱化[J].大气科学,2008,

32(4):753—759.

[8]杨维西.全球变化中的中国干旱区一响应与趋势[J].林业科

学,2008,44(8):124—130.[9]Rosema

dueed

R,Snel

JFH,ZahnH.Therelation

fluorescence

and

between妇一Ill・

chlorophyll

photosynthesis[J].Remote

SensingofEnvironment,1998,65:143—153.

4)气候变化是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现象,自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比

[10]SunSiheng,FuRong.Utilityofthe

CEWBMSfor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inChina[J].AridLandGeography,2003,26:47—53.

,+。+.+.+.+。+.+.+.+。+.+、

《中国人造板》(月刊)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主办,中国林

欢迎订阅2014年《中国人造板》杂志

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是我国专题报道人造板全方位信息

k+.÷.+.+。+.+一+一+一+一+一+√

即朵忒

本刊每月5日出版,大16开全彩印刷,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电局

(所)均可办理订阅,也可直接与本刊发行部联系订阅(邮局汇款时请注明邮编、地址、单位、收刊人、电话、订阅起止时间)。欢迎订阅,欢迎刊登广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064,国内统一刊号:CN1l—5459/S邮发代号:2—995地

2014年国内定价:15影期全年定价:180元

址:北京颐和园后中国林科院70信箱《中国人造板》编辑部邮编:100091

订阅热线:010—62889493(杨文静女士)广告热线:010—6287023W13810497405(_T_滔女士)传真:010-62889349转19订阅邮箱:dingyue@cwbp.ca广告邮箱:guanggao@cwbp.ca投稿邮箱:tougao@cwbp.cn

址:WWW.cwbp.ca(在线投稿系统2014年启用)

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付蓉, FU Rong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林业资源管理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2013(4)

参考文献(10条)

1. 王绍武;董光荣 中国西部环境评估 2002

2. 丁一汇;王守荣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 2001

3.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期刊论文]-{H}气象学报 2004(02)4. 陈隆勋;邵永宁;张清芬 近四十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 1991(02)5. 翟盘茂 中国降水极值变化趋势检测 1999(02)

6. 王英;曹明奎;陶波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降水量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期刊论文]-{H}地理研究 2006(06)7. 符淙斌;马柱国 全球变化与区域干旱化[期刊论文]-{H}大气科学 2008(04)8. 杨维西 全球变化中的中国干旱区-响应与趋势[期刊论文]-{H}林业科学 2008(08)

9. Rosema R;Snel J F H;Zahn H The relation between Lase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photosynthesis 199810. Sun Siheng;Fu Rong Utility of the CEWBMS for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in China 2003

引用本文格式:付蓉. FU Rong 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分析[期刊论文]-林业资源管理 2013(4)

2013年8月第4期

林业资源管理

FORESTRESOURCESMANAGEMENT

August2013

No.4

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分析

付蓉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

摘要:降水状况对于维持和稳定干旱区生态系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运用静止气象卫星和地面气象资料,采用中国能量水平衡的监测方法来监测植物环境的变化,为我国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自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比以往偏多,干旱区气候总体趋向暖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北方干旱区近10年降水略显上升趋势,土壤湿润指数与降水量趋势基本一致,生态环境相对好转。内蒙古东部、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降水量和土壤湿润指数均略显增加趋势,青海北部增加趋势明显。关键词:干旱;降水;荒漠化;北方干旱地区;趋势中图分类号:P94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622(2013)04—0104—05

Drynessand

HumidityChangesoftheDesertifieated

AreasinChinaoverthePastTenYears

FURong

(AcademyofForest

Inventory&Planning,State

ForestryAdministration,Bering,100714,China)

Abstract:Precipitationplayszones.Thispaper

nese

USeS

decisiverole.inthemaintenanceandstabilizationoftheecosysteminarid

geostationarymeteorologicalsatellite

to

and

ground

meteorologicalchanges

to

data

and

theChi—scientific

energywaterbalancemonitoringmethods

monitorplantenvironment

provide

basisforlanddesertificationdynamicchangeresearchinChina.Since2000,theannualaverageprecipita—tionhasincreasedinmost

areas

ofnorthernChina,theclimateisgenerally

waYln

inadd

regions

and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hasimprovedinsomeareas.In

addregion

ofNorthChinafornearly10yearspre—

cipitationhasslightlyrisen.Thesoilmoistureindex

and

theprecipitationtendencyisconsistent

and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isrelativelybetter.IneasternInnerMongolia,AlashanplateauandHexiCorridor,

precipitationandsoilmoistureindexhaveslighflyincreased,increasedobviouslyinnorthernKey

Qinghai.

words:drought,precipitation,desertification,add

zone

ofnorthernChina,trend

引言状况对于维持和稳定干旱区生态系统发挥着决定的作用。中国过去lO年气候变化明显,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国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据国家气象局气候中心专题研究结果,近20多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荒漠化地区在气温明显增高的同时,多数地区的降水也在增多,

土地荒漠化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直接威胁着当地生态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我国其它地区的大气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气候变化对于荒漠化过程影响巨大,水分匮乏是干旱区最大的自然特征,也是荒漠化形成与扩展的基本条件,因此降水

收稿日期:2013—08—11;修回日期:2013—08—21

作者简介:付蓉(1973一),女,陕西武功人,高工,硕士,主要从事荒漠化监测工作。Email:f_r_cn@sina.com

第4期付蓉: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分析

湿润指数也随之增高。王绍武和丁一汇¨。21等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目前仍属于暖期。王遵娅旧1等认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波动中略有减少,其中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陈隆勋和翟盘茂M‘51等研究指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西部降水量增长趋势明显,其中以西北地区为最。王英∞1等研究表明,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90年代后期出现回升。中国北方有从干旱到湿润转变的迹象,但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仍然处于持续的干旱期。符淙斌¨1等认为:近50年(1951_2007年)我国华北南部、东北中部、陕西南部和内蒙古中部的干旱化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干旱/半干旱分界线向南或者向东呈波动式扩展明显。杨维西旧。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干旱区气候出现明显转折:伴随升温趋势明显,降水较大幅度增加,风力和蒸发力持续减弱,干燥指数有所降低,荒漠化持续扩展趋势初步遏制。

早期的荒漠化监测主要利用干旱指标代替,如干旱指数,利用降水与蒸发散的比值确定荒漠化严重程度,其中降水采用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蒸发散利用模型估算数据。近年来,随着全球对荒漠化的关注,荒漠化监测技术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国内外荒漠化监测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地面调查为主,结合遥感判读的荒漠化监测方法,如中国的荒漠化监测主要采用这种方法,并建立了5年一次的全国荒漠化宏观监测体系。这种监测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荒漠化的实际状况,但数据公布周期长,监测成本高。二是以遥感数据分析为主,结合部分地面验证的荒漠化监测方法,如采用8km×8km的NOAA数据,通过计算NDVI指数分析荒漠化状况。遥感数据具有连续性和可重复性,而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获取较大范围遥感数据,但由于指标的单一化,并不能准确评估荒漠化状况。

国内外对于荒漠化土地的监测,无论是现地采集信息还是纯遥感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本文是采用中国一荷兰联合开发的中国能量水平衡监测

系统(CEWBMS),运用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并结合地面气象资料来监测植物环境的变化,从而缩短监测周期,提高时间分辨率,丰富监测成果,优化目前监测技术体系,为我国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提供帮助,为防治荒漠化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资料

本研究是利用2000--2009年日本GMS静止气象卫星和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数据及WMO—GTS地面站点降水资料作为基本数据源。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国能量水平衡监测系统(CEWBMS)来计算2000--2009年全国降水量及土壤湿润指数,制作相关电子地图,分区域、分阶段对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进行分析。

中国能量水平衡监测系统是由荷兰专家开

发,其技术关键在于用卫星来测量能量与水平衡变量的方法。该系统主要基于地表能量与水平衡原理,以静止气象卫星数据为信息源,即从每小时接收的图像数据中,提取代表正午和午夜的子数组或合成图,然后,将这些提取出来的数据处理成定量的空间连续的降雨量、辐射、显热通量、温度和蒸散的数字化图像,用于降水、蒸散、辐射测量的遥感监测技术。其产品已经进行了真实性检验,并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的干旱监测中取得了成功。近年来,该系统又通过多国、多行业合作进一步得到完善,使监测产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幅度提高。该技术的应用,对于缩短荒漠化监测周期,提高荒漠化监测时间分辨率,大幅度节省监测经费,丰富荒漠化监测成果,优化目前监测技术体系,提升我国的荒漠化监测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CEWBMS中,降雨量的确定基于两种信息:一是通过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全球远程通讯系统(GaS)获取所需气象台站,即中国及周边区域

000个站点的日降水量数据。二是通过卫星正午

和子夜的可见光(VIS)和红外(TIR)波段数据生成

林业资源管理第4期

云的生存期文件,进而绘制全国降水量监测图。

土壤湿润指数(SMI)是实际蒸散与潜在蒸散之比,其图像绘制的输人数据是可见光(VIS)和热红

外(TIR)的图像。潜在蒸发散的监测原理相对复

及荒漠化防治要求,将北方干旱区划分为呼伦贝尔、内蒙古东部、内蒙古中部、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青海北部、北疆、南疆等七大区域进行详细剖析(图1),并对结论图表添加线性趋势线,以得出更为直观,更为科学实用的研究结果。同时,基于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每5年进行一次,2004年和2009年分别完成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我们将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监测数据分两期进行分析,并对监测年2004和2009年数据进行对比,为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提供服务。

杂,需要由卫星监测的净辐射一1和水的潜热来换算。

In=LE+H+E

其中,h为净辐射,LE为潜热通量(即以能量单位表示的实际蒸散),H为显热通量,E为光合作

用需热。

LEp是以能量单位表示的潜在蒸散,它与净辐射紧密相关-l引。其关系式为:

脚一0.8×In

SMI=LE/LEp

式中,膪一实际蒸发散(以能量单位表示)。

当实际蒸散与潜在蒸散之比为1时,就意味着

土壤的湿润条件良好,足以供应植被生长。土壤湿

润指数的研究侧重地面的荒漠化状况,通过该指数我们可以得到荒漠化地区土壤湿润方面的实际状况,同时也反映地表的植被条件及土壤的实时干旱状态(即荒漠化状态),以此可以反演地面荒漠化状况的动态变化,即土壤湿润指数越小的地区,土地

荒漠化状况越严重。

基于卫星的能量与水平衡的监测产品已经进

2结果与分析

2.1荒漠化地区近10年干湿变化趋势

图1

北方干旱区七大区域示意图

根据气候及地形特征,分区域对近lo年地面和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各区域降水数据及土壤湿润指数由2000--2009年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和同期GTS地面数据计算而得。CEWBMS生成的产品是5km×5km的电子地图,我们根据划定的区域求出该区域降雨量与土壤湿润指数的具体均值。

具体数值如表1和表2所示。

mrfl

行了真实性检验,确保了本研究结果的真实可信。真实性检验是通过大口径闪烁仪与辐射通量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这种技术由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气象与空气质量系提供。

为了对北方荒漠化区降水和土壤湿润状况进行重点分析,根据气候特点、地表性质、经济活动等差异

表1

北方七大区域近10年降水量

第4期付蓉: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分析表2北方七大区域近10年土壤湿润指数

107

北部降水量后期增加明显,特别是青海北部,后期

昌吕\呵

比前期增加15.3%;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两期降水量持平;呼伦贝尔、内蒙古中部、北疆和南疆均有所减少,其中内蒙古中部后期减少最多,达9.5%。土壤湿润指数(图4)与降水量趋势基本一致,北方地区整体稳定,青海北部与北疆土壤湿润指数增加

20002001

2002

200320042005

2006200720082009

*逝

年份

明显,植被生长环境有所好转。据国家林业局公布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第四次):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减少,局部仍呈扩展的局面。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2000--2004年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别年均净减少7

585km2,1

283km2,2005--2009年

km2;土地荒漠化

分别年均净减少2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2009

491km2,l717

年份

和沙化程度减轻;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这个结果

与CEWBMS系统监测的趋势是一致的。

图2北方干旱区近10年降水量和土壤湿润指数变化曲线

330

从图2我国北方地区近10年降水量和土壤湿润指数变化曲线来看,近10年降水量起伏变化,趋势略显增长,其中2000年、2001年、2006年和2009年降水相对较少。2009年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82.8mm,较均值194.4mm减少6.0%,较2004年202.2mm减少9.6%。土壤湿润指数总的趋势与降水近似,显现略增长态势,但2009年土壤湿润指数较低,较均值减少2.5%,较2004年减少5.6%。由此可见,近10年北方荒漠化地区降水总体在增加,土壤湿润指数也随之增高,植被生长环境进一步好转。3.2两期数据对比

将监测数据分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两期进行对比分析,如图3所示,北方地区前后两期降水量基本持平。分区域来看:内蒙古东部与青海

280

函230

逝180

13080

呼伦贝尔内蒙古内蒙古阿拉善青海东部中部高原北部

北疆南疆

北力

地区

图3

北方七大区域两期降水量对比

%/妊靶婴剿群r呼伦贝尔

内蒙古内蒙古阿拉善青海东部中部高原北部

北疆

南疆

北力

地区

图4北方七大区域两期土壤湿润指数对比

林业资源管理第4期

4结论与讨论

以往偏多,干旱区气候总体趋向暖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区缺水少雨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干旱区生态脆弱的特征也没有根本性改变,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但也存在着恢复逆转的可能和潜力。参考文献:

[1]王绍武,董光荣,中国西部环境评估[c]//秦大河.中国西部环

境特征及其演变(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1—145.[2]丁一汇,王守荣.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M].北

京:气象出版社,2001:77—154.

[3]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

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

[4]陈隆勋,邵永宁,张清芬,等.近四十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初步

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1,2(2):164—173.

1)北方干旱区近10年降水总体略显上升趋势,前(2000--2004年)后(2005_2009年)两期降水量基本持平。2009年北方地区平均降水相对较少,较均值减少6.0%,较2004年减少9.6%。土壤湿润指数与降水量趋势基本一致,呈现略增长态势,反映出该区域生态环境相对好转。

2)呼伦贝尔、内蒙古中部近10年降水趋势平稳;南疆、北疆降水呈减少趋势;内蒙古东部、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略显增加趋势,青海北部降水增加明显,降水量的持续增加有利于青海北部生态状况的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逆转,该区域呈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趋势。土壤湿润指数与降水趋势基本类似,但北疆趋势向好,北疆土壤湿润指数的增加与当地良性的人为活动密不可分。

3)大多数情况下,在干旱的荒漠化地区,植被的生长状况(即土壤湿润指数)与降雨量呈正相关的关系,降水量越大,气候越湿润,植被生长条件越好,越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逆转。但是针对某些具体区域,应该具体分析。例如北疆地区,近10年降雨量呈下降趋势,但土壤湿润指数仍然持续上扬,降雨量的减小并没有太大地影响植被生长,说明该区域内部环境调节能力增强,人为良性因素起到一

定作用。

[5]翟盘茂.中国降水极值变化趋势检测[J].气象学报,1999,57

(2):208—216.

[6]王英,曹明奎,陶波,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降水量空间

格局的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6,25(6):1031—1041.[7]符淙斌,马柱国.全球变化与区域干旱化[J].大气科学,2008,

32(4):753—759.

[8]杨维西.全球变化中的中国干旱区一响应与趋势[J].林业科

学,2008,44(8):124—130.[9]Rosema

dueed

R,Snel

JFH,ZahnH.Therelation

fluorescence

and

between妇一Ill・

chlorophyll

photosynthesis[J].Remote

SensingofEnvironment,1998,65:143—153.

4)气候变化是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现象,自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比

[10]SunSiheng,FuRong.Utilityofthe

CEWBMSfor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inChina[J].AridLandGeography,2003,26:47—53.

,+。+.+.+.+。+.+.+.+。+.+、

《中国人造板》(月刊)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主办,中国林

欢迎订阅2014年《中国人造板》杂志

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是我国专题报道人造板全方位信息

k+.÷.+.+。+.+一+一+一+一+一+√

即朵忒

本刊每月5日出版,大16开全彩印刷,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电局

(所)均可办理订阅,也可直接与本刊发行部联系订阅(邮局汇款时请注明邮编、地址、单位、收刊人、电话、订阅起止时间)。欢迎订阅,欢迎刊登广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064,国内统一刊号:CN1l—5459/S邮发代号:2—995地

2014年国内定价:15影期全年定价:180元

址:北京颐和园后中国林科院70信箱《中国人造板》编辑部邮编:100091

订阅热线:010—62889493(杨文静女士)广告热线:010—6287023W13810497405(_T_滔女士)传真:010-62889349转19订阅邮箱:dingyue@cwbp.ca广告邮箱:guanggao@cwbp.ca投稿邮箱:tougao@cwbp.cn

址:WWW.cwbp.ca(在线投稿系统2014年启用)

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付蓉, FU Rong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林业资源管理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2013(4)

参考文献(10条)

1. 王绍武;董光荣 中国西部环境评估 2002

2. 丁一汇;王守荣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 2001

3.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期刊论文]-{H}气象学报 2004(02)4. 陈隆勋;邵永宁;张清芬 近四十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 1991(02)5. 翟盘茂 中国降水极值变化趋势检测 1999(02)

6. 王英;曹明奎;陶波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降水量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期刊论文]-{H}地理研究 2006(06)7. 符淙斌;马柱国 全球变化与区域干旱化[期刊论文]-{H}大气科学 2008(04)8. 杨维西 全球变化中的中国干旱区-响应与趋势[期刊论文]-{H}林业科学 2008(08)

9. Rosema R;Snel J F H;Zahn H The relation between Lase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photosynthesis 199810. Sun Siheng;Fu Rong Utility of the CEWBMS for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in China 2003

引用本文格式:付蓉. FU Rong 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分析[期刊论文]-林业资源管理 2013(4)


相关内容

  •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 一. 领海的定义 我国大陆及沿海的领海是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的水域是中国的领海. 二.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1) 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泛 a.干湿带的分异,东西环境差异. b.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交. c.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像同 ...

  • 中国的降水分布与干湿区划分导学案3.23.2015
  • 第二课时 中国的降水分布与干湿区划分 课堂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初步学会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的成因. 3.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预习导学] 一.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阅读课本P31<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分析 1.我 ...

  • "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教学设计
  • "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教学设计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周雪忠 "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能感受到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风向有初步的了解, ...

  •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 教 学 设 计 ●课题:西北地区区域特征(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4.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生活和生产等因素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中 ...

  •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
  • 摘要:我国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影响其迁移发生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气候变化的作用过去一直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本文的讨论表明历史上的一些人口迁移时期,尤其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时期,往往也是我国北方气候偏干,早灾.尘暴和冬季雷暴出现频繁,湖泊退缩,土地沙漠化强烈和 ...

  •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答案一体
  • 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1. P2从半球.纬度.海陆方面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北半球中纬度(或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P3世界大国中纬度位置与中国相似的是美国. 2.P3蒙古.日本与中国的海陆位置有何不同?蒙古是内陆国,日本是岛国,中国是临 ...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必背知识点
  • 中国地理上册必背知识点 整理:李保胜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位置优越 [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 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 半球. [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纬度 (近50度),大部分位于 纬度 地区,小部分位于 纬度 带地区,没有 带. 印尼马文菲日韩: 4.我国领 ...

  • 高二地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2
  • 4.1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 2. 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3.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

  • 八年级地理上
  • 第一章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知识点一 1.半球位置 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 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中国领土最南端在4N附近,最北端在53N附近,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