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 摩擦力

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摩擦力的存在。

2、使学生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特征,并会判断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使学生了解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已学的知识来加以分析。

2、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能通过合理分析归纳出结论。

3、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1、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教学重点]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静摩擦力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

[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

1、 建筑工地上黄沙、石子等建筑材料的堆放。

现象:黄沙等建筑材料被堆放成小山。

思索:为什么黄沙等建筑材料能被堆成小山而不塌落?

2、 为什么手握粉笔而不落?

3、 [演示实验]

1、将两本书一页页交叉叠好后,竖直提起其中一本书。(图2)

现象:另一本书没有掉下。

思索:书在重力的作用下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要回答以上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课程。

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的概念

[情景展示] 用力推桌子。(图4)

现象:推而不动。

思索:为什么桌子受到水平推力,却没有被推动。

[活动探索] 自主分析,解析现象,推理结论。

活动: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解析:结合力的平衡原理,解析实验现象。

推理:根据推而不动的实验事实,结合力的平衡原理,可

推论出,此时桌子同时还受到一个与推力方向相反

的其它力的作用——即静摩擦力的作用。

静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

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

势的力,这个力叫做静摩擦力.

那么静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

[实验探索] 静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用力把书按在墙上。(图5)

现象:按住;书保持静止。

解析:接触且粗糙(存在静摩擦力)

·实验:撤除施加在书上的外力。(图6)

现象:放手;书下落。

解析:书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

·思索:假设物体表面都是光滑的,又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推理:虽按住;木块仍会下落。

[讨论分析] 只需满足1接触且粗糙 2相互挤压就可以了嘛?

思考:静止在地面的桌子。

解析:还需要有相对运动趋势

[深化理解] 怎样理解相对运动趋势。

·情景:将提起的木块释放。

体验:物体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

感悟:若提而不放时,物体仍有下落的倾向。

·情景:用手按住桌面,尝试使手向前挪,但不挪动。

体验:感到桌面在水平方向对手有力的作用。

感悟:挪而未挪动,表示主观上想运动但客观上未运动。

三、静摩擦力的特征

1、静摩擦力的大小

[自主探索]

现象:1、逐渐增大外力,木块仍保持静止。

2、当外力增大到一定值时,木块开始运动。

方法:运用受力分析方法,结合二力平衡原理对现象分析。

感悟:实验中弹簧秤的示数值就是静摩擦力的大小。

归纳:1、物体所受静摩擦力随外力变化而变化。

3、静摩擦力有最大值。该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

质疑:如何判断随外力变化而变化的静摩擦力的大小。

方法:运用受力分析方法,结合二力平衡原理对质疑分析。

结论:静摩擦力等于对应的拉力。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

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

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 m 表示

2、静摩擦力的方向

思索:如何正确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

点拨:化“静”为“动”。

思路:由相对运动来判断相对运动趋势。

方法:1、先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将发生的相对运动。

2、因接触面不光滑,故物体只能有相对运动趋势。

3、由此即可作出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的判断。

[巩固练习]

情景:用手缓慢拉动上方放有木块的纸片。(图11)

现象:木块跟着纸片一起运动起来了。

思索:看似没有力作用在木块上,木块为什么会跟着纸片

一起运动起来。

讨论: ……

解析:略

3、静摩擦力的作用点

分析:静摩擦现象发生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

结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一定在接触面上。

应用:物体运动状况可视为质点时,其作用点在质心上。

2、STS

[工业应用]

应用:利用传送带运送货物。(图13)

现象:将被送货物放在传送带上,货物即随传送带运动。

思索:传送带运送货物的缘由?

讨论:……

解析:货物有向后的运动趋势,故产生了向前的静摩擦力。

[生活体验]

思索:人行走中的静摩擦现象。

体验:1、人行走时经历的过程。

2、人在不同粗糙地面上的行走感觉。

点拨:1、后脚蹬地是人走路的重要环节。

2、后脚蹬地时,脚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

3、如果地面光滑的话,那人能向前行走吗?

滑动摩擦力:

师:(以两掌摩擦为例)我们知道静摩擦力有最大值,当拉力大于

这个值时,物体就开始滑动,

滑动摩擦力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会受到另一

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个力就叫做滑动摩擦力。

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的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并且相对运动。

方向: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1,一个手不动,另一个手用很大的力气摩擦,感觉手受到

摩擦力的大小

2,一个手不动,另一个手用很小的力摩擦,。。。。

师: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实验研究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与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为 ,它的数值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

材料有关,材料不同摩擦因素也不同。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摩擦力

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摩擦力的存在。

2、使学生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特征,并会判断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使学生了解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已学的知识来加以分析。

2、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能通过合理分析归纳出结论。

3、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1、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教学重点]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静摩擦力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

[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

1、 建筑工地上黄沙、石子等建筑材料的堆放。

现象:黄沙等建筑材料被堆放成小山。

思索:为什么黄沙等建筑材料能被堆成小山而不塌落?

2、 为什么手握粉笔而不落?

3、 [演示实验]

1、将两本书一页页交叉叠好后,竖直提起其中一本书。(图2)

现象:另一本书没有掉下。

思索:书在重力的作用下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要回答以上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课程。

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的概念

[情景展示] 用力推桌子。(图4)

现象:推而不动。

思索:为什么桌子受到水平推力,却没有被推动。

[活动探索] 自主分析,解析现象,推理结论。

活动: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解析:结合力的平衡原理,解析实验现象。

推理:根据推而不动的实验事实,结合力的平衡原理,可

推论出,此时桌子同时还受到一个与推力方向相反

的其它力的作用——即静摩擦力的作用。

静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

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

势的力,这个力叫做静摩擦力.

那么静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

[实验探索] 静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用力把书按在墙上。(图5)

现象:按住;书保持静止。

解析:接触且粗糙(存在静摩擦力)

·实验:撤除施加在书上的外力。(图6)

现象:放手;书下落。

解析:书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

·思索:假设物体表面都是光滑的,又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推理:虽按住;木块仍会下落。

[讨论分析] 只需满足1接触且粗糙 2相互挤压就可以了嘛?

思考:静止在地面的桌子。

解析:还需要有相对运动趋势

[深化理解] 怎样理解相对运动趋势。

·情景:将提起的木块释放。

体验:物体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

感悟:若提而不放时,物体仍有下落的倾向。

·情景:用手按住桌面,尝试使手向前挪,但不挪动。

体验:感到桌面在水平方向对手有力的作用。

感悟:挪而未挪动,表示主观上想运动但客观上未运动。

三、静摩擦力的特征

1、静摩擦力的大小

[自主探索]

现象:1、逐渐增大外力,木块仍保持静止。

2、当外力增大到一定值时,木块开始运动。

方法:运用受力分析方法,结合二力平衡原理对现象分析。

感悟:实验中弹簧秤的示数值就是静摩擦力的大小。

归纳:1、物体所受静摩擦力随外力变化而变化。

3、静摩擦力有最大值。该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

质疑:如何判断随外力变化而变化的静摩擦力的大小。

方法:运用受力分析方法,结合二力平衡原理对质疑分析。

结论:静摩擦力等于对应的拉力。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

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

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 m 表示

2、静摩擦力的方向

思索:如何正确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

点拨:化“静”为“动”。

思路:由相对运动来判断相对运动趋势。

方法:1、先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将发生的相对运动。

2、因接触面不光滑,故物体只能有相对运动趋势。

3、由此即可作出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的判断。

[巩固练习]

情景:用手缓慢拉动上方放有木块的纸片。(图11)

现象:木块跟着纸片一起运动起来了。

思索:看似没有力作用在木块上,木块为什么会跟着纸片

一起运动起来。

讨论: ……

解析:略

3、静摩擦力的作用点

分析:静摩擦现象发生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

结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一定在接触面上。

应用:物体运动状况可视为质点时,其作用点在质心上。

2、STS

[工业应用]

应用:利用传送带运送货物。(图13)

现象:将被送货物放在传送带上,货物即随传送带运动。

思索:传送带运送货物的缘由?

讨论:……

解析:货物有向后的运动趋势,故产生了向前的静摩擦力。

[生活体验]

思索:人行走中的静摩擦现象。

体验:1、人行走时经历的过程。

2、人在不同粗糙地面上的行走感觉。

点拨:1、后脚蹬地是人走路的重要环节。

2、后脚蹬地时,脚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

3、如果地面光滑的话,那人能向前行走吗?

滑动摩擦力:

师:(以两掌摩擦为例)我们知道静摩擦力有最大值,当拉力大于

这个值时,物体就开始滑动,

滑动摩擦力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会受到另一

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个力就叫做滑动摩擦力。

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的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并且相对运动。

方向: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1,一个手不动,另一个手用很大的力气摩擦,感觉手受到

摩擦力的大小

2,一个手不动,另一个手用很小的力摩擦,。。。。

师: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实验研究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与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为 ,它的数值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

材料有关,材料不同摩擦因素也不同。

[板书设计]


相关内容

  •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三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三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 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 ...

  • 高一摩擦力教案
  • 滁州中学对外教学开放日 公开课教案 2012年10月19日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知道它们的定义,建立正确的摩擦概念. 2. 知道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定. 3. 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4. 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 高一物理教案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 2.掌握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会用来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难点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 四.教学用具 弹簧秤二个,钩码 ...

  • 人教版高一年级[向心力]教案
  • 人教版高一年级<向心力>教案 一.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完成任务,改变我们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 ...

  • 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3
  • 牛 顿 第 三 定 律 教学要求:1.理解力的相互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3.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能找出各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能区别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力. 重点难点: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能找出各对作用力与 ...

  • 高一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 高一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林东海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物理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刚接触这些新生,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虽然大家都说这届高 一 年学生的基础相对说比较差,但是目前从整体上课的情 况来看,学生普遍听得懂, ...

  • [电场电场强度]教案
  • 物理组集体备课材料 <电场.电场强度>教案(初稿) 彭泽一中物理组许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 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

  • "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实践感悟
  • 关键词:为学习设计 学情分析 整合教材 调整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不够重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它是指教师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 ...

  • 高中物理教研组第一学期教学计划30
  • 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备课成员:XXX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物理教学工作,这是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新起点,我一定化压力为动力,在教学中不断改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刚接触这些新生,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虽然这届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但是目前从整体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一般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