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转经路上的清道夫

  神奇壮丽的梅里雪山是藏传佛教的八大圣山之一,把现实世界看成苦海而希望来世可以获得涅槃的人们来到这座山下,他们相信朝拜圣山是修功德的路,也是祈祷更好来世的路。   这是一条艰难、神奇的转经之路—沿着一条骡马踏出的险峻山径徒步十多天,行走二百五十多公里,翻越七座大山(途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垭口就有四个,最高的“说拉垭口”接近海拔五千米),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水系,才能完成外转梅里的路程。   250公里的外转经路程,只有一条马帮行走的小道穿越云南和西藏鲜为人知的三江并流核心区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沿途布满了各种神迹和神奇的传说;这里还拥有多民族独特的人文风情,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更是世间少有,高山、大河和遥远艰辛的路程阻挡着外人对它的认知。   藏传佛教相信人一生中最少需要做三次朝圣:第一次为祖先,第二次为家人,第三次是为了自己。见到梅里雪山,一般藏族人会抬起双手用手掌虔诚地示意神山,为它生,并且愿意为它死—每年秋末冬初,成千上万的藏民牵着马念着佛经绕山焚香朝拜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在这其中,也不乏意志坚强或“心灵受困”的“外来者”,他们大多来自繁华喧嚣的都市,艰苦的转山之旅,让人面对无常的世事,只剩下忠于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用不同的方式造就不同的生活,所有来这里转经的人,都想还原本真、寻求精神洗礼和自我心灵回归。在这里,只要跟上他们的脚步,每天都有故事发生。   有故事的外转经之路   查里通村是澜沧江峡谷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它虽然拥有梅里雪山、白茫雪山、三江并流等秀丽的自然景观,但它却是一个贫穷的山村。每年都会有外转经的朝圣者和城市里的旅行者及户外爱好者来到这个村庄,因为它是梅里雪山外转经路上的第一个站点,同时也是门户,相传转山的门钥匙得在村中一个叫支信堂的寺庙中领取。村中住着三十多户淳朴善良的康巴藏族人,阿青布家就是其中一户。2003年,按照藏历推算是梅里雪山60年才遇的水羊年(千百年来,藏族人相信藏区的神山是有生命的,梅里雪山的属相是羊),很多藏民从青海、四川、甘肃、西藏等西部省区赶来,为的就是转山朝圣。人群中有老人、孩子甚至孕妇,他们认为,在转山朝圣的路上,生或死都将是一件幸福的事—这是藏族人一种简单而朴素的人生观念,他们相信生死轮回,所以今生必须积德行善,并且活得快乐本真,这往往与宗教无关。   当年,我来到了梅里雪山,并跟随浩浩荡荡的转山队伍到达外转经的起点查里通村。在那里,我结识了来自新加坡的男子高俊明和当地藏族村民阿青布。高俊明自嘲是一个在高度物欲化和太多压力的社会里迷失了方向、“心灵受困”的新加坡人,如他所说:心如荒凉的沙漠,他逃出了“文明”社会。当他来到梅里雪山认识了阿青布并和他一起经历了多次灵与肉的外转经之后,他似乎在这偏远的藏区找回了自己。阿青布用藏民特有的善良和虔诚的宗教信仰影响了他,而高俊明的回报是教当地孩子学习英语、帮助当地村民清理沟渠内的污物保护水源,并在外转经的路途中捡垃圾,这是新加坡这个“文明”社会从小就留给他的财富(环保意识和知识)。在高俊明的影响下,阿青布觉悟到垃圾污染将会成为他的家乡—梅里雪山的一大孽障。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梅里雪山朝圣。与人一起,垃圾也来到了梅里雪山周边。和从前藏族人只带着糌粑和酥油茶上路不同,现在人们带着塑料包装的方便食品和各种饮料踏上朝圣之路;由于朝圣的人越来越多,外转经途中的很多当地人看到了商机,纷纷在沿途的山村和宿营地开小卖部,塑料包装的方便食品、饮料轻易就能买到。藏传佛教不用火烧垃圾,因为火是消除孽障与恶的神圣之物。如果用火烧垃圾的话,它的业报会变成烟回到人的身上。因此,近十多年来,朝圣路上堆满了垃圾。   外转经途中,垃圾污染 “生命受困”的景象,是触动阿青布成为“清道夫”的真正原因。因为朝圣者的宿营地一般都选择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那里又是垃圾最多的地方。因此,大部分宿营地的水源已受到垃圾污染的威胁。另外,老鼠也在垃圾中泛滥。阿青布说,在转山的藏民中,患上疟疾和肠胃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就因此死在了转山的途中。垃圾同样让周边的植被和动物备受伤害,很多“生命”受困其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黯然失色。   阿青布—捡垃圾的朝圣者   1972年,在梅里雪山脚下的澜沧江边出生的阿青布,小学六年是他得到的全部教育。12岁那年,阿青布小学毕业,他是村里惟一考上县城初中的男生。不幸的是,就在这一年,母亲去世,作为家里惟一的男孩,只得休学回家务农。三匹骡子、三头牛和1.5亩的土地是他的全部财产。尽管如此,阿青布还是尽最大的努力把两个女儿送到香格里拉接受较好的教育—大女儿卓玛如初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语言文学系,小女儿边玛次姆读中专在学医学护理。对于阿青布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以至于他在2004年就建盖的房子,至今二楼还没有建设完工。   阿青布最初的人生经验来自父亲。父亲告诉他,必须找一个比他岁数大的媳妇,大媳妇有社会经验、能干,能帮他维持家庭。他遵父言,娶了忠厚的邻家女仁亲卓玛为妻,大他七岁的媳妇在家包揽了事无巨细的家务活和田里几乎全部农活,还负责家庭畜牧业,并带大两个聪明可爱的女儿。阿青布从2001年起当向导,开始带队外转梅里雪山,一年最少也要转上五六次。当向导不仅要应付各种天气状况,管理马帮、骡子,与各种各样的游客打交道、让游客满意,还要面对各种危险。一次带队翻越海拔4080米的多克拉雪山垭口时,两匹骡子不幸滑倒,把他也带下了陡峭山坡,在雪地上滑坠了几十米后,幸亏被一块凸出的山石拦住而幸免于难,但是骡子的腿却受伤了。几年来,在转山的路上,遭遇到各种风险,但他坚持走过来了,第一为了生活,为了两个上学的孩子,第二为了信仰,为了在转山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阿青布是一个乐观向上、心地善良的藏传佛教信徒,他在经过每一座高山垭口时都挂经幡,口中祷告,还唱着好听的藏歌。他总是在路上拿出钱来帮助远离家乡到梅里雪山外转朝圣的藏民度过难关;回到村里后,他还把做向导收入的一部分钱捐给村里修路、修白塔、整修寺庙……他相信,只要平时多做善事,在外传经的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危险和困难,卡瓦格博都会帮他化险为夷。这么多年来,因为在外传经路上做向导,让阿青布有机会结识了很多到梅里雪山外转的中外旅行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并和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成为了朋友。他们身上积极向上、富有爱心、热爱自然和环境、尊重生命和文化的正能量,成为了阿青布今后人生道路的一大财富。   2003年,阿青布第一次在朝圣路上看到新加坡人高俊明在捡垃圾,这样的场景让他深受感动,他认为,梅里雪山的朝圣路上扔满垃圾的现实是对圣洁美丽的大自然和圣山的冒犯。于是,他也开始和高俊明一起行动—在转山路途中醒目的岩壁岩石上和枯死的树干上、宿营地的小卖部旁用藏文和中文打出标语,提示人们不要乱扔垃圾,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在每一次外转前多准备一些编织袋,尽可能多地在路上收集垃圾,并在远离水源地的地方把垃圾以填埋等方式处理掉……不幸的是,2004年,高俊明在帮助村民修理电路的过程中,意外从高处跌落摔成重伤,他不得已离开了查里通村,回新加坡救治。从那时开始,每年除了带队外转的工作外,阿青布都会多次独自踏上外转经之路—为自己祈祷容易,为家人祈祷也很频繁,可是阿青布却是为了捡垃圾而去朝圣,为了收回他人掉下的业报(垃圾)而苦行。他以这样的朝圣方式在为抢救梅里雪山的自然生态而努力。   梅里雪山外转经的路程,是中国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的核心区域,早在多年前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定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近年来,这里堆积了越来越多的垃圾。前几年,阿青布为了在长达二百五十多公里的梅里雪山朝圣路上配备垃圾桶而花费了四千多元人民币定做了108个竹编的篮子。对于全部财产只有三匹骡子、三头牛的阿青布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决定。有一次,他在转山的路上收回了300个编织袋的垃圾。“捡垃圾的朝圣者”,对阿青布来说这就是“祈祷的实践”,也是他成为“卡瓦格博清道夫”的实现。人性的觉醒或许就是我们解决环境污染的钥匙。   第三个法则(1+1=∝)—改变世界的法则   有时候1+1不是2,而是无限的能量阿尔法∝。一个人的选择和实践可以改变眼前的事物,两个人的合力可以引起周边的关注,三个人的合力就可以改变世界。这就是“第三个法则”。第三个法则也是阿青布的故事。当他开始背着编织袋在外转经的路上捡垃圾时,村里的人们一个两个地开始跟着他奉献自己的力量。现在,在查里通村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一年抽出两次时间,村里的每户人家都会派出一个人和一匹骡马,为了集体捡垃圾而踏上梅里雪山的朝圣之路。每年的春秋两季,村民赶着驮满垃圾的骡马,浩浩荡荡的队伍跟着阿青布走在卡瓦格博外传经路上,就如同一道绚丽的彩虹让人惊叹。   “清道夫阿青布”的行动影响和感动着更多的人,很多请阿青布做向导外转梅里雪山的旅行者和户外爱好者,在转山过程中也身体力行地变为了清道夫。他们其中的很多人还出钱出物,让阿青布买回更多、更好的垃圾收集筐摆放在转山途中;更多经过特制的用3M反光材料做成的精美环保提示牌也被置放在显眼的路边……更为幸运的是,在查里通村长大,并走出大山的康巴汉子白玛康主荣升为“‘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梅里雪山管理局”的局长,在他的主持下,多次抽调出一些资金给阿青布用于外转经路上的垃圾清运工作。2013年5月,由阿青布策划好的又一次大规模清理外转经路上垃圾的行动即将开始,就在要出发的前几天,他骑摩托车回家的路途中遭遇爆胎事故,造成左腿多处骨折被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大理救治。在很多人看来,阿青布组织的这次垃圾清理行动将被搁置。可让人欣喜的是,5月27日一大早,主要由查里通村里的年轻人组成的垃圾清运队如期踏上了卡瓦格博外转经之路。在清理垃圾的过程中,他们热情四射、精力充沛,还有人用手机实时拍摄清理垃圾的过程,上传到自己的微信上广泛传播。在外转经路上保护生态环境,阿青布不再是“独行侠”。人和骡马的队伍将会变得越来越长。   卡瓦格博外转经之路就是一条通向内心深处让人觉醒的路,在那里,大家也许能找到久违的宽容和幸福。   D1 羊咱—曲夏   海拔1850米的羊咱是外转经传统的起点,过桥到达的第一个村庄名为支信塘,这里有个古老的寺院,在这里要完成转经的一个很重要的仪式—取钥匙。山路上升五百米,山顶是永久村的“百崩白塔”,海拔2350米。之后翻越一个不高的垭口,海拔3100m的通拉山口,这里挂满经幡,也是进香台。到达当地营地之前是两三个小时在山腰的横切。   D2 :曲夏—多克拉   一路踏着山腰间铺满橡树叶的小径徒步,到达一个不高的小垭口,阿色加朗,海拔和营地差不多,还是2700m。一路下降,直到多吉拉雪山融化流下的支流边,再开始上升。下午到达多克拉,这是翻越多克拉垭口的最后一个营地。   D3 : 多克拉—张且噜   从多克拉营地开始,直接向上在密林中拔升。往垭口的之字形山路上艰难跋涉。多克拉垭口是西藏和云南的分界线,越过垭口就到了西藏的地界之后的下降又窄又急又漫长,号称有108个弯道。晚上宿营张且噜。   D4 张且噜—阿丙村   经过两小时林中的悠闲徒步,没有太大的上升,到达海拔2800米的罗阿西拉垭口。当日到了最后一个垭口之后的下降,不但漫长,而且布满大小碎石,经过三个小时才下降到坡底的阿丙村。   D5 阿丙村—察瓦龙   搭车从阿丙村到察瓦龙,路程不长,但路窄难走,用了三个小时。中午通过这条路上著名的塌方区,到达察瓦龙。   D6-D8 察瓦龙—杂西村—察瓦龙   在山间低矮的灌木丛中迂回寻路,缓慢地拔高海拔,上升几十米就能俯视察瓦龙所在的河谷。经过四个小时艰苦爬升,至海拔3620m的那久垭口,卡瓦博格背面豁然展现于眼前。杂西村仅有四户人家,村庄被三座雪山环绕:布穷松吉五说、扒巴念牵久卓、果日色归那布,卡瓦博格也座落其中。   D9: 察瓦龙—格布   回到察瓦龙再次出发,一个半小时后到达龙普村。沿山谷左边山壁上的土路向上。堂堆拉垭口海拔3352米,翻过后沿着一段泥泞不堪的道路到达给音,高山牧场间的一座小村子。之后一段急剧的下降,无数个小盘旋,可以看到怒江支流扎玉曲的大拐弯。走到峡谷的尽头,通过一个新建的吊桥,就到了格布。   D10:格布—来得   山路在这段有明显的分岔,向左前往西藏,向右前往云南。晚上宿营在来得桥边,扎营在玉曲河畔的俄扎拉,一座木质的吊桥横跨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之上。   D11:来得—杜隆塘   海拔5295米的说拉垭口,是此行翻越的最后一个垭口。最后到达杜隆塘,这里布满一间间木屋,成为康巴人采集虫草的基地。   D12:杜隆塘—梅里石   一路伴随着梅里水直线下降,从海拔4250米下降到海拔2300米,两千多米的垂直落差,从高山草甸、灌木、针叶林、阔叶林,到干热河谷的植被,冬秋春夏都浓缩在几个小时里体验。在梅里水上往复穿过二十多座木桥,直至到达公路边梅里水汇入的澜沧江处的最后一座拱桥,转山圆满完成。

  神奇壮丽的梅里雪山是藏传佛教的八大圣山之一,把现实世界看成苦海而希望来世可以获得涅槃的人们来到这座山下,他们相信朝拜圣山是修功德的路,也是祈祷更好来世的路。   这是一条艰难、神奇的转经之路—沿着一条骡马踏出的险峻山径徒步十多天,行走二百五十多公里,翻越七座大山(途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垭口就有四个,最高的“说拉垭口”接近海拔五千米),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水系,才能完成外转梅里的路程。   250公里的外转经路程,只有一条马帮行走的小道穿越云南和西藏鲜为人知的三江并流核心区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沿途布满了各种神迹和神奇的传说;这里还拥有多民族独特的人文风情,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更是世间少有,高山、大河和遥远艰辛的路程阻挡着外人对它的认知。   藏传佛教相信人一生中最少需要做三次朝圣:第一次为祖先,第二次为家人,第三次是为了自己。见到梅里雪山,一般藏族人会抬起双手用手掌虔诚地示意神山,为它生,并且愿意为它死—每年秋末冬初,成千上万的藏民牵着马念着佛经绕山焚香朝拜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在这其中,也不乏意志坚强或“心灵受困”的“外来者”,他们大多来自繁华喧嚣的都市,艰苦的转山之旅,让人面对无常的世事,只剩下忠于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用不同的方式造就不同的生活,所有来这里转经的人,都想还原本真、寻求精神洗礼和自我心灵回归。在这里,只要跟上他们的脚步,每天都有故事发生。   有故事的外转经之路   查里通村是澜沧江峡谷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它虽然拥有梅里雪山、白茫雪山、三江并流等秀丽的自然景观,但它却是一个贫穷的山村。每年都会有外转经的朝圣者和城市里的旅行者及户外爱好者来到这个村庄,因为它是梅里雪山外转经路上的第一个站点,同时也是门户,相传转山的门钥匙得在村中一个叫支信堂的寺庙中领取。村中住着三十多户淳朴善良的康巴藏族人,阿青布家就是其中一户。2003年,按照藏历推算是梅里雪山60年才遇的水羊年(千百年来,藏族人相信藏区的神山是有生命的,梅里雪山的属相是羊),很多藏民从青海、四川、甘肃、西藏等西部省区赶来,为的就是转山朝圣。人群中有老人、孩子甚至孕妇,他们认为,在转山朝圣的路上,生或死都将是一件幸福的事—这是藏族人一种简单而朴素的人生观念,他们相信生死轮回,所以今生必须积德行善,并且活得快乐本真,这往往与宗教无关。   当年,我来到了梅里雪山,并跟随浩浩荡荡的转山队伍到达外转经的起点查里通村。在那里,我结识了来自新加坡的男子高俊明和当地藏族村民阿青布。高俊明自嘲是一个在高度物欲化和太多压力的社会里迷失了方向、“心灵受困”的新加坡人,如他所说:心如荒凉的沙漠,他逃出了“文明”社会。当他来到梅里雪山认识了阿青布并和他一起经历了多次灵与肉的外转经之后,他似乎在这偏远的藏区找回了自己。阿青布用藏民特有的善良和虔诚的宗教信仰影响了他,而高俊明的回报是教当地孩子学习英语、帮助当地村民清理沟渠内的污物保护水源,并在外转经的路途中捡垃圾,这是新加坡这个“文明”社会从小就留给他的财富(环保意识和知识)。在高俊明的影响下,阿青布觉悟到垃圾污染将会成为他的家乡—梅里雪山的一大孽障。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梅里雪山朝圣。与人一起,垃圾也来到了梅里雪山周边。和从前藏族人只带着糌粑和酥油茶上路不同,现在人们带着塑料包装的方便食品和各种饮料踏上朝圣之路;由于朝圣的人越来越多,外转经途中的很多当地人看到了商机,纷纷在沿途的山村和宿营地开小卖部,塑料包装的方便食品、饮料轻易就能买到。藏传佛教不用火烧垃圾,因为火是消除孽障与恶的神圣之物。如果用火烧垃圾的话,它的业报会变成烟回到人的身上。因此,近十多年来,朝圣路上堆满了垃圾。   外转经途中,垃圾污染 “生命受困”的景象,是触动阿青布成为“清道夫”的真正原因。因为朝圣者的宿营地一般都选择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那里又是垃圾最多的地方。因此,大部分宿营地的水源已受到垃圾污染的威胁。另外,老鼠也在垃圾中泛滥。阿青布说,在转山的藏民中,患上疟疾和肠胃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就因此死在了转山的途中。垃圾同样让周边的植被和动物备受伤害,很多“生命”受困其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黯然失色。   阿青布—捡垃圾的朝圣者   1972年,在梅里雪山脚下的澜沧江边出生的阿青布,小学六年是他得到的全部教育。12岁那年,阿青布小学毕业,他是村里惟一考上县城初中的男生。不幸的是,就在这一年,母亲去世,作为家里惟一的男孩,只得休学回家务农。三匹骡子、三头牛和1.5亩的土地是他的全部财产。尽管如此,阿青布还是尽最大的努力把两个女儿送到香格里拉接受较好的教育—大女儿卓玛如初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语言文学系,小女儿边玛次姆读中专在学医学护理。对于阿青布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以至于他在2004年就建盖的房子,至今二楼还没有建设完工。   阿青布最初的人生经验来自父亲。父亲告诉他,必须找一个比他岁数大的媳妇,大媳妇有社会经验、能干,能帮他维持家庭。他遵父言,娶了忠厚的邻家女仁亲卓玛为妻,大他七岁的媳妇在家包揽了事无巨细的家务活和田里几乎全部农活,还负责家庭畜牧业,并带大两个聪明可爱的女儿。阿青布从2001年起当向导,开始带队外转梅里雪山,一年最少也要转上五六次。当向导不仅要应付各种天气状况,管理马帮、骡子,与各种各样的游客打交道、让游客满意,还要面对各种危险。一次带队翻越海拔4080米的多克拉雪山垭口时,两匹骡子不幸滑倒,把他也带下了陡峭山坡,在雪地上滑坠了几十米后,幸亏被一块凸出的山石拦住而幸免于难,但是骡子的腿却受伤了。几年来,在转山的路上,遭遇到各种风险,但他坚持走过来了,第一为了生活,为了两个上学的孩子,第二为了信仰,为了在转山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阿青布是一个乐观向上、心地善良的藏传佛教信徒,他在经过每一座高山垭口时都挂经幡,口中祷告,还唱着好听的藏歌。他总是在路上拿出钱来帮助远离家乡到梅里雪山外转朝圣的藏民度过难关;回到村里后,他还把做向导收入的一部分钱捐给村里修路、修白塔、整修寺庙……他相信,只要平时多做善事,在外传经的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危险和困难,卡瓦格博都会帮他化险为夷。这么多年来,因为在外传经路上做向导,让阿青布有机会结识了很多到梅里雪山外转的中外旅行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并和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成为了朋友。他们身上积极向上、富有爱心、热爱自然和环境、尊重生命和文化的正能量,成为了阿青布今后人生道路的一大财富。   2003年,阿青布第一次在朝圣路上看到新加坡人高俊明在捡垃圾,这样的场景让他深受感动,他认为,梅里雪山的朝圣路上扔满垃圾的现实是对圣洁美丽的大自然和圣山的冒犯。于是,他也开始和高俊明一起行动—在转山路途中醒目的岩壁岩石上和枯死的树干上、宿营地的小卖部旁用藏文和中文打出标语,提示人们不要乱扔垃圾,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在每一次外转前多准备一些编织袋,尽可能多地在路上收集垃圾,并在远离水源地的地方把垃圾以填埋等方式处理掉……不幸的是,2004年,高俊明在帮助村民修理电路的过程中,意外从高处跌落摔成重伤,他不得已离开了查里通村,回新加坡救治。从那时开始,每年除了带队外转的工作外,阿青布都会多次独自踏上外转经之路—为自己祈祷容易,为家人祈祷也很频繁,可是阿青布却是为了捡垃圾而去朝圣,为了收回他人掉下的业报(垃圾)而苦行。他以这样的朝圣方式在为抢救梅里雪山的自然生态而努力。   梅里雪山外转经的路程,是中国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的核心区域,早在多年前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定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近年来,这里堆积了越来越多的垃圾。前几年,阿青布为了在长达二百五十多公里的梅里雪山朝圣路上配备垃圾桶而花费了四千多元人民币定做了108个竹编的篮子。对于全部财产只有三匹骡子、三头牛的阿青布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决定。有一次,他在转山的路上收回了300个编织袋的垃圾。“捡垃圾的朝圣者”,对阿青布来说这就是“祈祷的实践”,也是他成为“卡瓦格博清道夫”的实现。人性的觉醒或许就是我们解决环境污染的钥匙。   第三个法则(1+1=∝)—改变世界的法则   有时候1+1不是2,而是无限的能量阿尔法∝。一个人的选择和实践可以改变眼前的事物,两个人的合力可以引起周边的关注,三个人的合力就可以改变世界。这就是“第三个法则”。第三个法则也是阿青布的故事。当他开始背着编织袋在外转经的路上捡垃圾时,村里的人们一个两个地开始跟着他奉献自己的力量。现在,在查里通村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一年抽出两次时间,村里的每户人家都会派出一个人和一匹骡马,为了集体捡垃圾而踏上梅里雪山的朝圣之路。每年的春秋两季,村民赶着驮满垃圾的骡马,浩浩荡荡的队伍跟着阿青布走在卡瓦格博外传经路上,就如同一道绚丽的彩虹让人惊叹。   “清道夫阿青布”的行动影响和感动着更多的人,很多请阿青布做向导外转梅里雪山的旅行者和户外爱好者,在转山过程中也身体力行地变为了清道夫。他们其中的很多人还出钱出物,让阿青布买回更多、更好的垃圾收集筐摆放在转山途中;更多经过特制的用3M反光材料做成的精美环保提示牌也被置放在显眼的路边……更为幸运的是,在查里通村长大,并走出大山的康巴汉子白玛康主荣升为“‘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梅里雪山管理局”的局长,在他的主持下,多次抽调出一些资金给阿青布用于外转经路上的垃圾清运工作。2013年5月,由阿青布策划好的又一次大规模清理外转经路上垃圾的行动即将开始,就在要出发的前几天,他骑摩托车回家的路途中遭遇爆胎事故,造成左腿多处骨折被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大理救治。在很多人看来,阿青布组织的这次垃圾清理行动将被搁置。可让人欣喜的是,5月27日一大早,主要由查里通村里的年轻人组成的垃圾清运队如期踏上了卡瓦格博外转经之路。在清理垃圾的过程中,他们热情四射、精力充沛,还有人用手机实时拍摄清理垃圾的过程,上传到自己的微信上广泛传播。在外转经路上保护生态环境,阿青布不再是“独行侠”。人和骡马的队伍将会变得越来越长。   卡瓦格博外转经之路就是一条通向内心深处让人觉醒的路,在那里,大家也许能找到久违的宽容和幸福。   D1 羊咱—曲夏   海拔1850米的羊咱是外转经传统的起点,过桥到达的第一个村庄名为支信塘,这里有个古老的寺院,在这里要完成转经的一个很重要的仪式—取钥匙。山路上升五百米,山顶是永久村的“百崩白塔”,海拔2350米。之后翻越一个不高的垭口,海拔3100m的通拉山口,这里挂满经幡,也是进香台。到达当地营地之前是两三个小时在山腰的横切。   D2 :曲夏—多克拉   一路踏着山腰间铺满橡树叶的小径徒步,到达一个不高的小垭口,阿色加朗,海拔和营地差不多,还是2700m。一路下降,直到多吉拉雪山融化流下的支流边,再开始上升。下午到达多克拉,这是翻越多克拉垭口的最后一个营地。   D3 : 多克拉—张且噜   从多克拉营地开始,直接向上在密林中拔升。往垭口的之字形山路上艰难跋涉。多克拉垭口是西藏和云南的分界线,越过垭口就到了西藏的地界之后的下降又窄又急又漫长,号称有108个弯道。晚上宿营张且噜。   D4 张且噜—阿丙村   经过两小时林中的悠闲徒步,没有太大的上升,到达海拔2800米的罗阿西拉垭口。当日到了最后一个垭口之后的下降,不但漫长,而且布满大小碎石,经过三个小时才下降到坡底的阿丙村。   D5 阿丙村—察瓦龙   搭车从阿丙村到察瓦龙,路程不长,但路窄难走,用了三个小时。中午通过这条路上著名的塌方区,到达察瓦龙。   D6-D8 察瓦龙—杂西村—察瓦龙   在山间低矮的灌木丛中迂回寻路,缓慢地拔高海拔,上升几十米就能俯视察瓦龙所在的河谷。经过四个小时艰苦爬升,至海拔3620m的那久垭口,卡瓦博格背面豁然展现于眼前。杂西村仅有四户人家,村庄被三座雪山环绕:布穷松吉五说、扒巴念牵久卓、果日色归那布,卡瓦博格也座落其中。   D9: 察瓦龙—格布   回到察瓦龙再次出发,一个半小时后到达龙普村。沿山谷左边山壁上的土路向上。堂堆拉垭口海拔3352米,翻过后沿着一段泥泞不堪的道路到达给音,高山牧场间的一座小村子。之后一段急剧的下降,无数个小盘旋,可以看到怒江支流扎玉曲的大拐弯。走到峡谷的尽头,通过一个新建的吊桥,就到了格布。   D10:格布—来得   山路在这段有明显的分岔,向左前往西藏,向右前往云南。晚上宿营在来得桥边,扎营在玉曲河畔的俄扎拉,一座木质的吊桥横跨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之上。   D11:来得—杜隆塘   海拔5295米的说拉垭口,是此行翻越的最后一个垭口。最后到达杜隆塘,这里布满一间间木屋,成为康巴人采集虫草的基地。   D12:杜隆塘—梅里石   一路伴随着梅里水直线下降,从海拔4250米下降到海拔2300米,两千多米的垂直落差,从高山草甸、灌木、针叶林、阔叶林,到干热河谷的植被,冬秋春夏都浓缩在几个小时里体验。在梅里水上往复穿过二十多座木桥,直至到达公路边梅里水汇入的澜沧江处的最后一座拱桥,转山圆满完成。


相关内容

  • 指环王观后感材料
  • 哈比人 我们就像哈比人,最终要求的是能和家人幸福,平和的生活:能吃到自己可口的食物:有着淳朴,彼此信赖的人际关系,只是现代社会中的人已经落在物质主义的黑洞中无法自拔.扭曲的人制造扭曲的世界,如此循环.电影第一部开头中说:men's heart are easily corrupt指的正是如此. 佛罗 ...

  • 指环王3功略
  • 11月16日拿到<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英文版,于网上苦搜攻略未果,遂作此篇.下述简易攻略和几点注意. 一.机器配置: 最低: Windows XP, ME, 2000, or 98. Windows 95 and NT are ...

  • 交通银行的实习报告范文
  • (一)|忙碌工作,过得实在 好快,这样就实习了一周.这周的日子里,体验了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 首先,分享我的几个第一次.在分享之前,作一点背景介绍.我们交行的大客户伟力最近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裁员行动.并且伟力的资金帐户要同一转移到中行.因此,我们要为他们辞退的员工办理住房公积金的销户与帐户余额的转移. ...

  • 记者站作文
  • 勤劳的清道夫 "滚啊.滚啊.滚粪球--"扁圆的身体,有力的后足,这就是我--蜣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屎壳郎.我是地球妈妈雇佣的垃圾清理工.此刻,我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干着活. 我和伙伴们经常在郊外忙碌 ,前手支撑着地,后脚有力地滚出一个大粪球.有的时候,如果粪球太大,我们就会喊朋友 ...

  • 七年级上册[可爱的四川]2016新版教材教案
  • 第一单元 秀美的山川 第一课 我的家乡在哪里 教学目标: 了解四川的区域位置.行政区划以及四川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四川有一个在地理文化上的初步认识. 重点难点: 1.四川的地理位置,21个地级行政单位的名称.行政中心及其分布.2.21个地级行政单位的名称.行政中心及其分布. 教学过程: 一.设问 ...

  • 省级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个人总结
  • 7月至10月,带着几分激动,带着几丝憧憬,我有幸参加了由xx师范学院承担的xx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这次培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学习阶段;二是在职研修阶段。集中学习在井冈山八角楼师训中心进行,为期八天。在井冈山的学习收益很大,老师们讲课精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在职研修阶段,我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 ...

  • 古诗中的杏花村指的是现在的哪里?
  • 老狼48440790 04-28 10:19 36赞 踩 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流传千古,成为历代人们口口相传的"热诗",每逢清明之时就会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一首名诗引起的"杏 ...

  • 2011年经济学专业实习周记
  • 交行实习周记(一) 忙碌工作,过得实在 好快,这样就实习了一周.这周的日子里,体验了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 首先,分享我的几个第一次.在分享之前,作一点背景介绍.我们交行的大客户伟力最近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裁员行动.并且伟力的资金帐户要同一转移到中行.因此,我们要为他们辞退的员工办理住房公积金的销户与帐户 ...

  • 麦道夫诈骗案(事件)
  • 该两名高级职员正是麦道夫的儿子.报道称,麦道夫的两个儿子将该重大事件转告了律师,律师10日晚就通知了联邦当局.调查人员11日抵达麦道夫寓所时,麦道夫已知FBI调查人员来意,承认"以不存在的钱支付给投资者",指-- 麦道夫和他的公司当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l. mad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