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蚯蚓]的教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工业生产出现了崭新局面,特别是20世纪中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腾飞状态,世界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周期极大缩短,世界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现代社会的高速度、加速度和连锁式的变化,要求一代新人具有新的“基础学历”,其中最主要的为应付变化的适应能力。世界对人才的要求也就由知识型转变到智能型。为适应这种社会现实,世界各国先后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首先提出了探究教学。

  当代的教育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探究式教学就是最近几年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在亲身经历中增长知识。

  如对《蚯蚓》的教学,我就采取了探究教学法。在教学之前,我根据学生特点、男女生比率将学生分成六组。我校是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实验设施跟不上,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去挖蚯蚓。在分组后,我让学生分在两个区域内进行挖蚯蚓:前三组在干燥无腐殖质的土壤中挖,后三组在阴湿腐殖质多的肥沃土壤中挖,结果前三组没有挖到蚯蚓,后三组挖到了蚯蚓。在挖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特别懊恼,因为一开始学生发现了蚯蚓,但光线一强,蚯蚓缩进洞内就再也没有挖到。这是为什么呢?我笑而不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蚯蚓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一、生活习性

  

  我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的解剖盘的两端分别放上一堆干燥的泥土和一堆湿润的泥土,然后取一条蚯蚓放在两堆土之间。一会儿,蚯蚓爬向并钻入湿润的泥土里。我又让学生在解剖盘的两端分别放上干燥的细纱和食盐,取一条蚯蚓放在中间,结果发现蚯蚓在中间爬来爬去,既不愿爬向食盐,也不敢到干燥的细沙中去安家。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我还让学生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在解剖盘底铺上一层湿纸,将一个无盖的小黑纸盒反扣在解剖盘的一头,把蚯蚓放在另一头,用一强光灯照射蚯蚓,结果蚯蚓爬到了黑纸盒里。另一个是在上述铺有湿纸的解剖盘两端分别放上盛有开水和冰棒的烧杯,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中间,结果发现蚯蚓爬向装有开水的烧杯,但它并没有接近杯子,只在杯子周围爬动。

  通过以上实验,学生知道蚯蚓对环境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对环境感觉灵敏,它喜欢居住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庭院、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我们趋向弱光。通过实验,学生弄清了另三组为什么没有采到蚯蚓,以及在采集过程中再也没挖掘到那条蚯蚓的原因。

  

  二、观察呼吸

  

  蚯蚓是如何呼吸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让学生用滤纸把一条蚯蚓卷起,吸干蚯蚓皮肤上的水分,然后将滤纸展开,蚯蚓由体表向外喷黏液,喷出几次后全身痉挛。这时,我要求学生马上用胶头滴管把清水滴在它的皮肤上,让蚯蚓的体表完全湿润,蚯蚓便恢复了常态。接着我让学生把蚯蚓放在研碎的干土粉末上滚动一圈,使其皮肤略为干燥,学生发现蚯蚓也会由体表向外喷黏液,喷出几次后也发生了痉挛,滴水使它的皮肤湿润,痉挛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提出了问题,我让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学生发现原来蚯蚓体内没有呼吸器官,它是靠皮肤接触水来完成气体交换的。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把蚯蚓放入一个烧杯中,然后放入潮湿土壤,蚯蚓运动着爬入土壤中。然后我向烧杯中慢慢注入水,不一会儿,蚯蚓爬出了土壤。我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不太清楚,我又问他们:有没有见过夏天雷阵雨后蚯蚓的活动?学生们说:“见过,都从土壤中爬出来了。”我说:“那和今天这个实验结合起来,为什么?”学生后查阅资料得知: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环境,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于被水淹没的土壤中。若被水淹没后,蚯蚓会马上逃走,其逃不走的身体出现水肿状,活力下降。

  

  三、运动形式

  

  我让学生把蚯蚓放在一张白纸上,仔细观察蚯蚓的运动,只见它的身体时而变得细长,时而变得短粗,呈波浪式向前蠕动。学生用耳朵贴近蚯蚓,仔细去听,还能听到沙沙声。然后我让学生把蚯蚓放在玻璃片上,发现蚯蚓一动也不动,赶它也不走。我让学生在玻璃上铺一张白纸,它又能爬行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让学生用手去触摸蚯蚓,学生感觉蚯蚓体表是毛糙的,我又叫他们拿放大镜观察一下,结果发现蚯蚓体表有许多毛。

  通过实验,学生终于知道了蚯蚓不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动的原因,原来蚯蚓是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伸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行动的。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钉入土里,使后部不能移动,这时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长;接着身体前部的刚毛钉入土里,使前部不能移动,这时,纵肌收缩,环肌舒张,后部身体就向前缩短。这样一伸一缩,蚯蚓就前进了。

  

  四、特有的灵敏度

  

  我让学生把蚯蚓放在解剖盘里,用玻璃棒分别轻轻触动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间部分,看蚯蚓如何运动。我又让学生把浸过醋酸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前端附近,然后把另一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后端附近,发现蚯蚓在中间爬来爬去,不愿意靠近。在这过程中看出蚯蚓的前端比较灵敏。我提醒学生:“以上的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探究知道蚯蚓对刺激的反应灵敏而准确,且前端比较灵敏。

  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学生终于掌握了蚯蚓的生活习性,在亲身体验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

  这就是我利用探究式教学对传统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和手段上是对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在《蚯蚓》的教学课中,我充分运用了谈话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以教师主导为辅的动态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工业生产出现了崭新局面,特别是20世纪中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腾飞状态,世界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周期极大缩短,世界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现代社会的高速度、加速度和连锁式的变化,要求一代新人具有新的“基础学历”,其中最主要的为应付变化的适应能力。世界对人才的要求也就由知识型转变到智能型。为适应这种社会现实,世界各国先后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首先提出了探究教学。

  当代的教育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探究式教学就是最近几年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在亲身经历中增长知识。

  如对《蚯蚓》的教学,我就采取了探究教学法。在教学之前,我根据学生特点、男女生比率将学生分成六组。我校是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实验设施跟不上,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去挖蚯蚓。在分组后,我让学生分在两个区域内进行挖蚯蚓:前三组在干燥无腐殖质的土壤中挖,后三组在阴湿腐殖质多的肥沃土壤中挖,结果前三组没有挖到蚯蚓,后三组挖到了蚯蚓。在挖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特别懊恼,因为一开始学生发现了蚯蚓,但光线一强,蚯蚓缩进洞内就再也没有挖到。这是为什么呢?我笑而不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蚯蚓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一、生活习性

  

  我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的解剖盘的两端分别放上一堆干燥的泥土和一堆湿润的泥土,然后取一条蚯蚓放在两堆土之间。一会儿,蚯蚓爬向并钻入湿润的泥土里。我又让学生在解剖盘的两端分别放上干燥的细纱和食盐,取一条蚯蚓放在中间,结果发现蚯蚓在中间爬来爬去,既不愿爬向食盐,也不敢到干燥的细沙中去安家。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我还让学生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在解剖盘底铺上一层湿纸,将一个无盖的小黑纸盒反扣在解剖盘的一头,把蚯蚓放在另一头,用一强光灯照射蚯蚓,结果蚯蚓爬到了黑纸盒里。另一个是在上述铺有湿纸的解剖盘两端分别放上盛有开水和冰棒的烧杯,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中间,结果发现蚯蚓爬向装有开水的烧杯,但它并没有接近杯子,只在杯子周围爬动。

  通过以上实验,学生知道蚯蚓对环境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对环境感觉灵敏,它喜欢居住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庭院、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我们趋向弱光。通过实验,学生弄清了另三组为什么没有采到蚯蚓,以及在采集过程中再也没挖掘到那条蚯蚓的原因。

  

  二、观察呼吸

  

  蚯蚓是如何呼吸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让学生用滤纸把一条蚯蚓卷起,吸干蚯蚓皮肤上的水分,然后将滤纸展开,蚯蚓由体表向外喷黏液,喷出几次后全身痉挛。这时,我要求学生马上用胶头滴管把清水滴在它的皮肤上,让蚯蚓的体表完全湿润,蚯蚓便恢复了常态。接着我让学生把蚯蚓放在研碎的干土粉末上滚动一圈,使其皮肤略为干燥,学生发现蚯蚓也会由体表向外喷黏液,喷出几次后也发生了痉挛,滴水使它的皮肤湿润,痉挛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提出了问题,我让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学生发现原来蚯蚓体内没有呼吸器官,它是靠皮肤接触水来完成气体交换的。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把蚯蚓放入一个烧杯中,然后放入潮湿土壤,蚯蚓运动着爬入土壤中。然后我向烧杯中慢慢注入水,不一会儿,蚯蚓爬出了土壤。我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不太清楚,我又问他们:有没有见过夏天雷阵雨后蚯蚓的活动?学生们说:“见过,都从土壤中爬出来了。”我说:“那和今天这个实验结合起来,为什么?”学生后查阅资料得知: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环境,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于被水淹没的土壤中。若被水淹没后,蚯蚓会马上逃走,其逃不走的身体出现水肿状,活力下降。

  

  三、运动形式

  

  我让学生把蚯蚓放在一张白纸上,仔细观察蚯蚓的运动,只见它的身体时而变得细长,时而变得短粗,呈波浪式向前蠕动。学生用耳朵贴近蚯蚓,仔细去听,还能听到沙沙声。然后我让学生把蚯蚓放在玻璃片上,发现蚯蚓一动也不动,赶它也不走。我让学生在玻璃上铺一张白纸,它又能爬行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让学生用手去触摸蚯蚓,学生感觉蚯蚓体表是毛糙的,我又叫他们拿放大镜观察一下,结果发现蚯蚓体表有许多毛。

  通过实验,学生终于知道了蚯蚓不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动的原因,原来蚯蚓是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伸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行动的。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钉入土里,使后部不能移动,这时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长;接着身体前部的刚毛钉入土里,使前部不能移动,这时,纵肌收缩,环肌舒张,后部身体就向前缩短。这样一伸一缩,蚯蚓就前进了。

  

  四、特有的灵敏度

  

  我让学生把蚯蚓放在解剖盘里,用玻璃棒分别轻轻触动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间部分,看蚯蚓如何运动。我又让学生把浸过醋酸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前端附近,然后把另一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后端附近,发现蚯蚓在中间爬来爬去,不愿意靠近。在这过程中看出蚯蚓的前端比较灵敏。我提醒学生:“以上的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探究知道蚯蚓对刺激的反应灵敏而准确,且前端比较灵敏。

  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学生终于掌握了蚯蚓的生活习性,在亲身体验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

  这就是我利用探究式教学对传统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和手段上是对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在《蚯蚓》的教学课中,我充分运用了谈话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以教师主导为辅的动态构成。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教学重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二.看照片上的大 ...

  •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
  •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设计 ...

  • 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第一单元 十万个为什么 1 探索自然 第一课时 盲人火车 教学要点: 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带上蒙眼布,且沿着一条自然的路线在教师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每小组不超 ...

  •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探讨
  • 摘 要:小学科学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农村地区的独特教育资源,并将其能动性地运用在自身的科学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科学:自然环境:乡土资源 相对于城市便利的现代化建设条件,农村的科学教育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例如,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以及广阔的大自然环境,而这些显然为小学生更好地感 ...

  • 青岛版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 青岛版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1.自然美景看不够 教学目标: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感恩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和情怀. 2.了解山东的自然美景,并能进行简单的介绍. 3.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展示自然美景. 教学过程: 一.欣赏自然美景,导入新课. 师:大 ...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一节教学设计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一节教学设计 李爱彬 山东省章丘市实验中学 250200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围绕这个主题,本节课在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的基础上, 自然过渡到生物对环境 ...

  • 地球清洁工教学反思(共7篇)
  • 篇一:地球清洁工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地球的清洁工> 一 小 赵 琳 教学<地球的清洁工>时,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有关小动物的资料. 课前的资料搜集体现了本课知识化的特点,而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也学会了搜集资 ...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案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 ...

  •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
  • 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3.懂得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