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原创)

近代史上有过两次中日民族矛盾尖锐爆发的时期,即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和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战争。两次战争都是由日本挑起,战争基本形式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和影响完全不同:甲午战争是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是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对比研究分析两次中日战争,有助于学生比较能力的形成和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一.甲午战争的特点

1.由国外打到国内。即朝鲜战场(如平壤战役)到中国战场(如辽东半岛战役)。2.海战和陆战同时进行。3.战争的起因是清政府扶持朝鲜政府的政策与日本征服东亚的政策相矛盾而引发民族矛盾激化。4.战争可以明显划分为四大战役。即1894年7—9月的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10月的辽东半岛战役,和1895年初的威海卫战役。5.日军施行了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显示了特殊的野蛮和凶残。6.战争的整个过程显示了日军侵略的非正义性和清政府消极避战,积极求和的指导思想。7.战争以清政府军事上失利,政治上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告终。

二.甲午战争中国的败因分析

1.领导方面,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国势衰败,官僚机构腐败无能,军备荒驰,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军事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筹备“万世盛典”,置国家和民族安危于不顾。2.民众方面,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尚未觉醒,仅一些清军爱国将士进行了坚决抵抗,但受压制。3.军事方面,在战略战术上,清军陆军先定守势,坐失战机,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4.国际上,甲午战争时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的特点

1.是落后的大国反对帝国主义强国入侵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中,反法西斯同盟的领导下和背景下,亚洲大陆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3.二战范围内,中日战争是战争开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牺牲和贡献最大的战争。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长期并存,是中国抗战与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不同点。5.抗战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战争;既是日本侵华活动达到极盛和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

四.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分析

1.抗战取胜的客观条件:中国抗日是正义的、进步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在资源和空间上能够支持长期的持久战。2.组织领导方面,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以两党军队为主力,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3.战略战术上:坚持持久战的战略和游击战、运动战的军事原则,抓住了日本的弱点(速战,地狭人少),发挥了中国的长处,最后取得胜利。4.民众方面国内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和觉醒,使日军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寸步难行,无法速战速决。5.广大爱国华侨的支援。6.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如苏联出兵东北,美国进攻日本本土,加速了抗战胜利)。

五.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中影响中国胜败的因素比较

1.战争的组织领导因素:甲午战争失败,根本原因是清朝闭关锁国,清政府腐败无能。而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因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没有唤醒民众抗敌热情,反而压制民众和军队的抗战积极性。而抗日战争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甚至广大爱国华侨也对国内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3.战略战术因素: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陆战失利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虽然也有国民党消极抗战因素,但中共制定了持久战略,灵活机动地坚持了游击战、运动战术,最后赢得胜利。

4.国际因素: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虎视并宰割中国,使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并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抗战。

六.比较两次中日战争的影响

1.两次战争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割地陪款等条约在政治上经济上破坏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打乱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而抗日战争中我国牺牲了2100万同胞,占二战参战国死亡人数的42%,中国的财产损失和物资消耗达1000亿美元以上,同样也破坏了中国经济建设和扰乱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给我国留下了惨重的战争创伤。

2.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甲午战败强烈地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刺激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而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壮大了进步力量,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原创)

近代史上有过两次中日民族矛盾尖锐爆发的时期,即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和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战争。两次战争都是由日本挑起,战争基本形式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和影响完全不同:甲午战争是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是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对比研究分析两次中日战争,有助于学生比较能力的形成和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一.甲午战争的特点

1.由国外打到国内。即朝鲜战场(如平壤战役)到中国战场(如辽东半岛战役)。2.海战和陆战同时进行。3.战争的起因是清政府扶持朝鲜政府的政策与日本征服东亚的政策相矛盾而引发民族矛盾激化。4.战争可以明显划分为四大战役。即1894年7—9月的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10月的辽东半岛战役,和1895年初的威海卫战役。5.日军施行了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显示了特殊的野蛮和凶残。6.战争的整个过程显示了日军侵略的非正义性和清政府消极避战,积极求和的指导思想。7.战争以清政府军事上失利,政治上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告终。

二.甲午战争中国的败因分析

1.领导方面,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国势衰败,官僚机构腐败无能,军备荒驰,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军事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筹备“万世盛典”,置国家和民族安危于不顾。2.民众方面,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尚未觉醒,仅一些清军爱国将士进行了坚决抵抗,但受压制。3.军事方面,在战略战术上,清军陆军先定守势,坐失战机,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4.国际上,甲午战争时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的特点

1.是落后的大国反对帝国主义强国入侵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中,反法西斯同盟的领导下和背景下,亚洲大陆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3.二战范围内,中日战争是战争开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牺牲和贡献最大的战争。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长期并存,是中国抗战与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不同点。5.抗战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战争;既是日本侵华活动达到极盛和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

四.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分析

1.抗战取胜的客观条件:中国抗日是正义的、进步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在资源和空间上能够支持长期的持久战。2.组织领导方面,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以两党军队为主力,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3.战略战术上:坚持持久战的战略和游击战、运动战的军事原则,抓住了日本的弱点(速战,地狭人少),发挥了中国的长处,最后取得胜利。4.民众方面国内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和觉醒,使日军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寸步难行,无法速战速决。5.广大爱国华侨的支援。6.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如苏联出兵东北,美国进攻日本本土,加速了抗战胜利)。

五.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中影响中国胜败的因素比较

1.战争的组织领导因素:甲午战争失败,根本原因是清朝闭关锁国,清政府腐败无能。而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因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没有唤醒民众抗敌热情,反而压制民众和军队的抗战积极性。而抗日战争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甚至广大爱国华侨也对国内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3.战略战术因素: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陆战失利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虽然也有国民党消极抗战因素,但中共制定了持久战略,灵活机动地坚持了游击战、运动战术,最后赢得胜利。

4.国际因素: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虎视并宰割中国,使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并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抗战。

六.比较两次中日战争的影响

1.两次战争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割地陪款等条约在政治上经济上破坏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打乱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而抗日战争中我国牺牲了2100万同胞,占二战参战国死亡人数的42%,中国的财产损失和物资消耗达1000亿美元以上,同样也破坏了中国经济建设和扰乱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给我国留下了惨重的战争创伤。

2.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甲午战败强烈地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刺激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而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壮大了进步力量,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关内容

  • 尔雅近代中日关系史
  •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已完成 1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哪一年发生的? A.1868年 B.1854年 C.1842年 D.1840年 2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正确答案:√ 3 <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 正确答案:× 4 中国的世界史 ...

  • 南开大学16秋学期[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尔雅)]在线作业
  • 16秋学期<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饮冰室文集>的作者是 . 吉田松阴 . 康有为 . 梁启超 . 江川英龙 正确答案: 2. 提出"海防之要,在炮与舰,而炮最居首"的是 . 魏源 . ...

  • 中国题材的日本历史小说
  • 摘 要: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在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题材.日本的历史小说题材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日本历史题材,另一类就是中国历史题材.中国题材的日本历史小说,大致占到10%的比例.本文以战后的日本历史小说为考察对象,分成:中国题材小说的流行原因和特征,和陈舜臣的<甲午战争>两个方面进行 ...

  •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史
  •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史 首先我们来看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国际形势: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由自有资本注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随着垄断资本的形成,更为疯狂的夺取海外市场.原料供应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领土的高潮.中国:甲午战前,清政府极其腐败,主要集中在清中央政权的腐败,以慈禧为例.总而言之, ...

  • [新校园]历史七年级上册答案
  • <中学生报-历史>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基础测评: 1.B 2.D 3.C 4.B 5.D 6.B 7. 识图话史(1)虎门销烟 林则徐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 ...

  •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模拟题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美国建国之初,农业立国是主流的经济思想,美国建国100年以后变工业立国为主流思想.导致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农业的衰败 B.建国领袖的去世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美国内战的结束 2.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 ...

  • [中学生报-历史]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 <中学生报-历史>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基础测评: 1.B 2.D 3.C 4.B 5.D 6.B 7. 识图话史(1)虎门销烟 林则徐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 ...

  •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侵华史)
  •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侵华史) 一.知识线索: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1949年)将近110年的历史,是列强侵华的历 史,在此期间列强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两次面临"危亡的关头",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使中国由封建社会 ...

  • 中国近代史主要参考资料及其简介
  • (一)几种中国近代史著作 1.范文瀾:<中国近代史>(上册).这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经修订,共出至9版.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较早写出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之一.他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成为多年以来学习中国代历史的必读书.许多基本观点为大家所吸取.这部书的特色是:观点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