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英国)

人文知识部分

Great Britain(二) 一. 英国简史(Brief History of U.K.) 1. 古代不列颠(Ancient Britain) 在不列颠群岛(Britain)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3世纪,伊比利亚人(Iberians)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凯尔特人(Celts)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

2. 罗马人统治下的英国(Roman Britain)

公元前55年和前54年,凯撒(Julius Caesar)两度率罗马军进攻大不列颠,被不列颠人击退。

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Emperor Claudius)率军进攻不列颠,并将其变为罗马帝国(Roman Empire)的行省。为阻止北方凯尔特人南下,公元122年,罗马人在大不列颠岛北部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全长118公立的长城,史称哈德良长城。

在罗马人统治的东南地区,罗马人(Romans)和凯尔特人(Celts)上层抢占部落的共有土地,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使得凯尔特人或战俘称为奴隶。公元3到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 公元407年,罗马驻军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队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3.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Anglo-Saxons)

罗马人撤离后,5世纪中期,大批日耳曼人(Germans)经由北欧入侵大不列颠群岛,入侵者包括盎格鲁人(Anglo),撒克逊人(Saxons),朱特人(Jutes)等,入侵过程延续了一个半世纪。经过长期混居,逐渐形成现今英格兰人的祖先。

6世纪末,基督教(Christianity)传入英国。59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Pope Gregory)派修士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到英格兰传教。到7世纪下半叶,英格兰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罗马基督教。

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Mercia),诺森波利亚(Northumbria)和东盎格鲁利亚(East Anglia),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Wessex),埃塞克斯(Essex)和苏赛克斯(Sussex),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Kent),合称" 七王国"(Heptarchy)。 奥古斯丁

4. 丹麦人入侵(Viking Invasions)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Danes)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Scandinavians)屡屡入侵英国。

到9世纪末,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

为抗击丹麦人(Danes),威塞克斯国王埃格伯特(约802--839年) 于827年统一七国,建立统一的英格兰王国(Kindom of England)。

5. 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子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于1066年率军入侵。

同年十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史称" 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诺曼王朝(Norman Empire)由此建立。

大宪章和议会起源于(the Great Charter in 1215 and Origins of the Parliament)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时期,君臣矛盾日益尖锐。在多重压力下,当时的国王约翰被迫于1215年6月接收《大宪章》(the Great Charter),与封建主妥协。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保护封建领主利益的封建性文件,但也有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条文,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等。

不久,约翰又拒绝承认《大宪章》,君臣之间又重新燃起了战火。

1265年,孟福尔(Simon de Montfort)召集有僧俗贵族,骑士和平民代表参加的大议会(the

Great Council),此为议会的雏形(Prototype)。除了僧俗贵族外,每个郡派出两名骑士,每个市选派2名平民参加,史称“模范议会”(Model Parliament)。此后,议会经常召开,1297年获得批赋税权,14世纪又获得立法权。从14世纪中叶起,贵族和骑士市民逐渐分别开会,慢慢演变出上下两院(House of Lords and House of Commons)。

6. 英法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法两国从1337年到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史上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

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配王朝绝嗣,支裔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及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1456年10月,英军投降,法国收复全部领土。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

7. 瓦特泰勒起义(Wat Tyler Uprising)

1348年--1350年横扫欧洲的黑死病(the Black Death) 夺去英国近半数的人口。由于劳动力短缺,国王爱德华二世(EdwardII)颁令,规定劳动者必须接受低工资雇佣,否则予以监禁(poundage)。城乡劳苦人民走投无路(to come to a dead end),被逼揭竿起义。

1391年5月,起义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Wat Tyler)

8. 玫瑰战争(Wars of Roses)

1455年,英国贵族兰开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家族(House of York) 为了英格兰王位发生内战。

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的分支,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玫瑰战争(the Wars of Roses)不是当时所用的名字,它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玫瑰战争导致贵族大量伤亡,贵族封建力量受到很大削弱。最终导致了都铎王朝(Tudors)控制下的强大的中央集权(centralization)君主制(the monarchy)的发展。 人文知识部分

Great Britain(三)

一. 英国简史Part2(Brief History of U.K.)

1. 宗教改革(Reformation)

1527年,亨利八世(Henry VIII ) 国王要求离婚遭到教皇(Pope)拒绝,因为触发了英国与罗马教廷的公开冲突。从1529年起,亨利八世指使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令,割断英国教会(English Church)与罗马教廷的关系,禁止英国教会向教皇(Pope)缴纳贡赋;

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令》(Act of Supremacy),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之首(Supreme Head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有权任命教职和解释教义,英国教会遂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英国国教就此确立。

宗教改革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得到很多书臣民的支持。

2. 圈地运动(Enciosure Movement)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得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纺织业的发展。低注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者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这就是著名的圈地运动(the Enclosure Movement)。

3. 文艺复兴运动(English Renaissance)

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被称为文艺复兴(the English Renaisance)。

人文主义者托马斯摩尔(Sir Thomas More) 撰写《乌托邦》(Utopia),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

诗人斯宾塞(Edmund Spencer)初写田园诗(pastoral poem),后写《仙后》(The Farie Queen),

歌颂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作为唯物主义(materialism)的“第一个创始人”,倡导归纳和实验的新哲学(philosophy);

16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中最繁荣的是戏剧。

悲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是新剧的先驱,他英年早逝,但是留下可观的戏剧创作遗产;

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是英国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著,对人类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

4. 英国内战(Civil Wars)

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前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越来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但是詹姆斯一世(James I ) 和查理一世(Charles I )无视这些变化,坚持“君权神授”,大力加强英国国教,迫害清教徒(Puritans),并出售工商业专售权,恢复早已废弃的苛捐杂税,致使矛盾激化。

1642年,第一次内战(the First Civil War)爆发。

保王党被称为骑士党(Cavaliers),而议会的支持者被称为圆颅党(Roundheads)。1646年,保王党的军队被打败,第一次内战结束。19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斩首,同年宣告建立共和国(Commonwealth)。资产阶级共和国仙后政府爱尔兰和苏格兰,打败荷兰和葡萄牙。1707年,苏格兰正式并入英国,英国从此亦称大不列颠。1663年4月,克伦威尔(Cromwell)驱散残余的长期议会,12月建立护国政府,实行军事独裁。

1660年2月,王朝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William)来英国执政;11月威廉率领舰队在英国登陆,推翻伏笔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玛丽同时登位,威廉称三世(William III ),玛丽称二世(Mary II )。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1689年,《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通过,王权被限制,而议会权力得到扩大,这次政变实质上式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徒弟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围绕王位继承问题,议会分成辉格(Whigs)和托利(Tories)两派,这也是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辉格党人指的是反对绝对王权,支持新教徒,推崇宗教自由的人,辉格党即现在的英国自由党(the Liberal Party)前身;而托利党支持世袭王权,不愿意废除国王,是保守党(the Conservative Party)的前身。

5.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18世纪后半叶,在工业生产中出现并开始使用机器,这标志着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的开始。变革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textiles)。80年代,蒸汽机(steam engine)投入使用。随着蒸汽机使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到各部门。到19世纪三十年代,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机器,大机器生产在纺织业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英国从农业国发展成工业国,工业革命至此基本完成。

19世纪中叶,英国已称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英语专八人文知识(英国):大宪章与百年战争

大宪章

《大宪章》(Great Charter)是约翰国王(King John)1215年在封建贵族压力下签定的,总共63条,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

(1) 未经大议会同意,不得征税;

(2) 只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才能逮捕、监禁自由人以及剥夺他们的财产;

(3) 教会应享受其所有权利且有选举自由;

(4) 伦敦和其它城镇应保留其古时的权力和特权;

(5) 全国要使用统一的重量和长度度量衡。

大议会(The Great Council)是当今英国议会(BritishParliament )的原型。1265年,西门德孟福尔召开大议会,各县有两名骑士,各镇有两名市民参加。大议会发展到后来演变成议会,分为上议院 (House of Lords)和下议院 (House of Commons)。其作用是咨询而非决定;也没有选举和政党。

百年战争

自1337年到1453年长达100多年之间,英法两国一直持续着一场断断续续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The Hundred Years' War)。

英法百年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法国加佩王朝(Caetienne Dynasty )查理四世1328年死后无男嗣所引起的王位继承问题。另外,两国在弗兰德尔(Flanders )的利益冲突和战争的爆发有着密切联系。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民族之间的领土与主权之争: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是英王在法国境内拥有吉约那和加斯科尼。

英格兰在百年战争中“退出了欧洲”,而法国则在百年战争中走向了统一。因此百年战争不仅仅是英法之间的国际战争,也是法兰西的国内战争,战争以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和王权的加强而告终,同时,战争也使得两国人民更深刻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民族差异。 英语专八人文知识(英国):黑死病与农民起义

黑死病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是指由鼠疫蚤传播的致命的淋巴腺鼠疫是流,行疾病,在14世纪传播了到欧洲。1348年夏天横扫全英国。英国的人口在14世纪末从400万锐减至200万。

黑死病对经济造成的后果相当深远。鼠疫导致了大片土地无人照管和劳动力极度匮乏。地主想把耕地变为人力需求较少的牧场。存活的农民处于有利的计价还价地位,从农奴变为雇佣劳动力。于是一些支付不起或不愿意支付较高工资的地主想方设法迫使农民重返农奴地位。1351年政府颁布“劳工法令”(a Statute of Labourers),规定农民们涨工资的要求,或者是雇主支付比地方官制订的工资水平要高的工资都是犯罪。

人对于自身生命、成就、追求幸福的价值观念也在这场瘟疫的冲击中开始发展,人文主义(humanism )思潮涌现出来。文艺复兴(Renaissance )就此兴起,这也是由于天主教会传统的信条和仪式在瘟疫和死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许多人不得不思考自己如何在非常的环境中拯救自己。文艺复兴的思想对他们就有了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表现了人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人生的向往。

黑死病对欧洲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动摇了当时支配欧洲的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地位,并因此使得一些少数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犹太人、穆斯林、外国人、乞丐以及麻风病患。生存与否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产生了“活在当下”的一种情绪,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谈》(The Decameron)之中所描绘的一般。

另外据考证,黑死病的大爆发也与中世纪欧洲大量的屠杀所谓女巫有关,因为当时的普遍信仰宗教欧洲人认为猫是女巫的宠物和助手,所以猫被大量的消灭,以至于在当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猫在欧洲绝迹。黑死病重要的传播媒介老鼠则在这条断裂的生物链中以几倍数量增长,为黑死病的爆发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农民起义

黑死病和百年战争对英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着影响,政府颁布《劳工法案》强迫劳动者接受黑死病流行前的较低工资,在1377年开征人头税(head money ),并且于1380年第三次征收

时,税额增加了2倍。这成为1381年的瓦特·泰勒起义(Wat Tyler's Revolt)的导火线。 瓦特·泰勒起义是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在瓦特·泰勒和杰克·斯特劳(Jack Straw )领导下,凯特郡和埃塞克斯郡(Kent and Essex)的农民和市民武装起来发动起义,并向伦敦进发。国王理查德二世答应做出让步,大多数起义农民信以为真,解散回家。但泰勒和其他坚决的农民留下来要求没收教会的一切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劳工法案》等。在谈判时,伦敦市长阴险地刺杀了泰勒。起义被血腥地镇压了。

英语专八人文知识(英国):早期定居者和凯尔特人

早期定居者

冰川时期于公元前7000年结束,溶化的冰淹没了低地,形成了英吉利海峡和北海,不列颠从此与欧洲大陆分离,成为了岛屿。

我们所知道最早来到不列颠的定居者,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的伊比利亚人(Iberians )。他们可能来自于地中海的伊比利亚半岛,即是今天的西班牙。伊比利亚人给不列颠带来了新石器(Neolithic )文化。

至 今英格兰的索尔兹波平原(Salisbury Plain )上还伫立着伊比利亚人留下的史前巨石阵(Stonehenge )。巨石阵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建造,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 青石组成,每块约重50吨,多是从遥远的威尔士运来的。但至于史前人类如何运输这样的庞然大物?这仍是一个谜。

公元前2000年左右,宽口陶器人(the Beaker Folk)从荷兰和莱茵兰地区来到了不列颠。宽口陶器人因他们墓穴中陪葬的宽口陶制容器而得名,他们带来了陶器制造工艺。 凯尔特人

公元前700年,凯尔特人(Celts )抵达了不列颠。凯尔特人比之前来到不列颠的种族都要来得高大和白皙,他们多是来自于东欧或中欧地区,即是现在的法国、比利时和德国南部附近。

凯尔特人来到不列颠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约公元前600年盖尔人(Gaels )来临,第二次则是公元前400年布立吞(Brythons )抵达,第三次是比利其人(Belgae )。

凯尔特人并没有杀戮伊比利亚人,而是把他们驱逐到北部和西部,并留下一部分作为他们的奴隶。

凯尔特人是善于农业的种族,同时,他们也是很好的铁匠。他们是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人的祖先。他们的语言盖尔语,至今苏格兰高地仍有沿用。

古代凯尔特人信奉:Druidism

中文译作:德鲁伊教或督伊德教

英语专八人文知识(英国):罗马统治

有记录的英国历史始于罗马人入侵。公元前55年和54年,罗马将军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 )作为两次入侵了不列颠,但均未成功,罗马人对不列颠的统治因之推迟了一个世纪。 公元43年,刚刚登基的罗马皇帝克劳狄(Claudius )下令征服不列颠。由此开始不列颠开始了长达400年的罗马统治。

无论罗马人出于何种经济和政治动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传播“文明”。罗马人在不列颠修建了许多城镇网,道路,澡堂,庙宇和其他建筑物,很好地利用了英国的自然资源。他们还把基督教这门新宗教带到不列颠。

然而罗马的统治对于不列颠的影响却有着局限性。首先,罗马人把不列颠人当作奴隶阶段的属民来对待。其次,在四世纪罗马人才和不列颠人通婚。最后,罗马人也未影响普通不列颠人的语言和文化。

这个古迹被称作哈德良长城或罗马长城,英文则是Hadrian’s Wall或Roman Wall。 相关知识:

在英格兰(England )和苏格兰(sacotland )之间,沿着分界线有一条逶迤的土墙,称为英国的长城,或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或罗马长城(Roman Wall)。至今仍有城墙遗迹是一旅游胜地。

哈德良长城是在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时修建。公元43年,罗马人侵占不列颠。不列颠成为罗马帝国的45个省份之一。哈德良(76-138年)是古 罗马皇帝(117-138),他对外采取谨守边境政策,对内强集权统治。他镇压犹太人暴动(132-135)。编篡罗马法典(code ),奖励文艺。当时 罗马帝国只是占领现在的英格兰这个地方,而北方的民族屡次进犯罗马帝国的占领地。为了抵御北部凯尔特人对不列颠岛南部的入侵,哈德良皇帝亲自来到大不列颠 视察,下令修建长城,由3个罗马军团历时约6年(公元122-127年)分段筑成哈德良长城东起泰恩河口,横贯英格兰,至西海岸的索尔韦湾(Solway Firth),全长117公里,与中国的长城相比,它们只能叫“短城”。

哈德良长城最初由泥土筑成,后来又砌上石块。城墙南北两侧挖有壕沟,约10英尺深30英尺宽。长城与南沟之间有一条军用道路,是连接东 西的要道。长城沿途建有16座城堡每隔1英里建有1座碉堡,所以被称作“里程碑”(mile-castle )。 在碉堡之间有两座小角楼(turret),供士兵休息隐蔽使用。 在豪斯戴德(Housesteads)有最著名的城堡,在此可看到当年罗马人的军部、粮仓、兵劳、医院、塔楼等。

在苏格兰南部还有一城墙,名叫安东尼墙(Antonine Wall) ,东起福斯河湾(the Firth of Forth) ,西至克莱德河湾(the firth of Clyde),全长59公里,高3米多。因为它太短,一般译成安东尼墙,而不译成它东尼长城。建于140-142年间,当时是为了保卫罗马的占领地。后来 罗马人放弃此城墙而退到哈德良长城。为纪念罗马皇帝安东尼·庇护(Amtpmomis Pius)(公元86-161年)而得名。庇护是哈德良皇帝的义子安东尼(adopted son)和继承人。安东尼墙现存遗迹不多。 在当时,修建哈德良长城和安东尼墙也称得上巨大工程,仅哈德良长城的护城沟就挖掘了150万土石方,但英国的“长城”比中国的长城修筑得晚得多,也远远不 如中国的长城长。

专八人文指导-英国的国土与人民

Different Names for Britain and its Parts

英国的不同名称及其各组成部分

1.Geographical names: the British Isles, Great Britain and England.

地理名称:不列颠群岛,大不列颠和英格兰。

2.Official name: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官方正式名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3.The British Isles are made up of two large islands-Great Britain (the larger one) and Ireland, and hundreds of small ones.

不列颠群岛由两个大岛-大不列颠岛(较大的一个)和爱尔兰岛,及成千上万个小岛组成。

4.Three political divisions on th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大不列颠岛上有三个政治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

(1) England i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Great Britain. It is the largest, most populous section. 英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南部,是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2) Scotland is in the north of Great Britain. It has three natural zones (the Highlands in the north; the Central lowlands; the south Uplands) Capital: Edinburgh

苏格兰位于大不列颠的北部。它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及南部山陵。首府:爱丁堡。

(3) Wales is in the west of Great Britain. Capital: Cardiff

威尔士位于大不列颠的西部。首府:加的夫

(4) Northern Ireland is the fourth region of the UK. Capital: Belfast.

北爱尔兰是英国第四个区域。首府:贝尔法斯特。

5.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is a fre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untries that were once colonies of Britain. It was founded in 1931, and has 50 member countries until 1991.

英联邦是曾为英国殖民地的、但现已独立国家所构成的自由联合体。它成立于1931年,至1990年止已有50个成员国。

人文知识部分

Great Britain(二) 一. 英国简史(Brief History of U.K.) 1. 古代不列颠(Ancient Britain) 在不列颠群岛(Britain)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3世纪,伊比利亚人(Iberians)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凯尔特人(Celts)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

2. 罗马人统治下的英国(Roman Britain)

公元前55年和前54年,凯撒(Julius Caesar)两度率罗马军进攻大不列颠,被不列颠人击退。

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Emperor Claudius)率军进攻不列颠,并将其变为罗马帝国(Roman Empire)的行省。为阻止北方凯尔特人南下,公元122年,罗马人在大不列颠岛北部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全长118公立的长城,史称哈德良长城。

在罗马人统治的东南地区,罗马人(Romans)和凯尔特人(Celts)上层抢占部落的共有土地,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使得凯尔特人或战俘称为奴隶。公元3到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 公元407年,罗马驻军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队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3.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Anglo-Saxons)

罗马人撤离后,5世纪中期,大批日耳曼人(Germans)经由北欧入侵大不列颠群岛,入侵者包括盎格鲁人(Anglo),撒克逊人(Saxons),朱特人(Jutes)等,入侵过程延续了一个半世纪。经过长期混居,逐渐形成现今英格兰人的祖先。

6世纪末,基督教(Christianity)传入英国。59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Pope Gregory)派修士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到英格兰传教。到7世纪下半叶,英格兰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罗马基督教。

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Mercia),诺森波利亚(Northumbria)和东盎格鲁利亚(East Anglia),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Wessex),埃塞克斯(Essex)和苏赛克斯(Sussex),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Kent),合称" 七王国"(Heptarchy)。 奥古斯丁

4. 丹麦人入侵(Viking Invasions)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Danes)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Scandinavians)屡屡入侵英国。

到9世纪末,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

为抗击丹麦人(Danes),威塞克斯国王埃格伯特(约802--839年) 于827年统一七国,建立统一的英格兰王国(Kindom of England)。

5. 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子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于1066年率军入侵。

同年十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史称" 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诺曼王朝(Norman Empire)由此建立。

大宪章和议会起源于(the Great Charter in 1215 and Origins of the Parliament)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时期,君臣矛盾日益尖锐。在多重压力下,当时的国王约翰被迫于1215年6月接收《大宪章》(the Great Charter),与封建主妥协。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保护封建领主利益的封建性文件,但也有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条文,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等。

不久,约翰又拒绝承认《大宪章》,君臣之间又重新燃起了战火。

1265年,孟福尔(Simon de Montfort)召集有僧俗贵族,骑士和平民代表参加的大议会(the

Great Council),此为议会的雏形(Prototype)。除了僧俗贵族外,每个郡派出两名骑士,每个市选派2名平民参加,史称“模范议会”(Model Parliament)。此后,议会经常召开,1297年获得批赋税权,14世纪又获得立法权。从14世纪中叶起,贵族和骑士市民逐渐分别开会,慢慢演变出上下两院(House of Lords and House of Commons)。

6. 英法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法两国从1337年到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史上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

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配王朝绝嗣,支裔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及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1456年10月,英军投降,法国收复全部领土。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

7. 瓦特泰勒起义(Wat Tyler Uprising)

1348年--1350年横扫欧洲的黑死病(the Black Death) 夺去英国近半数的人口。由于劳动力短缺,国王爱德华二世(EdwardII)颁令,规定劳动者必须接受低工资雇佣,否则予以监禁(poundage)。城乡劳苦人民走投无路(to come to a dead end),被逼揭竿起义。

1391年5月,起义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Wat Tyler)

8. 玫瑰战争(Wars of Roses)

1455年,英国贵族兰开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家族(House of York) 为了英格兰王位发生内战。

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的分支,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玫瑰战争(the Wars of Roses)不是当时所用的名字,它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玫瑰战争导致贵族大量伤亡,贵族封建力量受到很大削弱。最终导致了都铎王朝(Tudors)控制下的强大的中央集权(centralization)君主制(the monarchy)的发展。 人文知识部分

Great Britain(三)

一. 英国简史Part2(Brief History of U.K.)

1. 宗教改革(Reformation)

1527年,亨利八世(Henry VIII ) 国王要求离婚遭到教皇(Pope)拒绝,因为触发了英国与罗马教廷的公开冲突。从1529年起,亨利八世指使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令,割断英国教会(English Church)与罗马教廷的关系,禁止英国教会向教皇(Pope)缴纳贡赋;

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令》(Act of Supremacy),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之首(Supreme Head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有权任命教职和解释教义,英国教会遂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英国国教就此确立。

宗教改革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得到很多书臣民的支持。

2. 圈地运动(Enciosure Movement)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得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纺织业的发展。低注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者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这就是著名的圈地运动(the Enclosure Movement)。

3. 文艺复兴运动(English Renaissance)

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被称为文艺复兴(the English Renaisance)。

人文主义者托马斯摩尔(Sir Thomas More) 撰写《乌托邦》(Utopia),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

诗人斯宾塞(Edmund Spencer)初写田园诗(pastoral poem),后写《仙后》(The Farie Queen),

歌颂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作为唯物主义(materialism)的“第一个创始人”,倡导归纳和实验的新哲学(philosophy);

16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中最繁荣的是戏剧。

悲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是新剧的先驱,他英年早逝,但是留下可观的戏剧创作遗产;

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是英国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著,对人类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

4. 英国内战(Civil Wars)

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前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越来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但是詹姆斯一世(James I ) 和查理一世(Charles I )无视这些变化,坚持“君权神授”,大力加强英国国教,迫害清教徒(Puritans),并出售工商业专售权,恢复早已废弃的苛捐杂税,致使矛盾激化。

1642年,第一次内战(the First Civil War)爆发。

保王党被称为骑士党(Cavaliers),而议会的支持者被称为圆颅党(Roundheads)。1646年,保王党的军队被打败,第一次内战结束。19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斩首,同年宣告建立共和国(Commonwealth)。资产阶级共和国仙后政府爱尔兰和苏格兰,打败荷兰和葡萄牙。1707年,苏格兰正式并入英国,英国从此亦称大不列颠。1663年4月,克伦威尔(Cromwell)驱散残余的长期议会,12月建立护国政府,实行军事独裁。

1660年2月,王朝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William)来英国执政;11月威廉率领舰队在英国登陆,推翻伏笔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玛丽同时登位,威廉称三世(William III ),玛丽称二世(Mary II )。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1689年,《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通过,王权被限制,而议会权力得到扩大,这次政变实质上式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徒弟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围绕王位继承问题,议会分成辉格(Whigs)和托利(Tories)两派,这也是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辉格党人指的是反对绝对王权,支持新教徒,推崇宗教自由的人,辉格党即现在的英国自由党(the Liberal Party)前身;而托利党支持世袭王权,不愿意废除国王,是保守党(the Conservative Party)的前身。

5.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18世纪后半叶,在工业生产中出现并开始使用机器,这标志着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的开始。变革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textiles)。80年代,蒸汽机(steam engine)投入使用。随着蒸汽机使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到各部门。到19世纪三十年代,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机器,大机器生产在纺织业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英国从农业国发展成工业国,工业革命至此基本完成。

19世纪中叶,英国已称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英语专八人文知识(英国):大宪章与百年战争

大宪章

《大宪章》(Great Charter)是约翰国王(King John)1215年在封建贵族压力下签定的,总共63条,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

(1) 未经大议会同意,不得征税;

(2) 只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才能逮捕、监禁自由人以及剥夺他们的财产;

(3) 教会应享受其所有权利且有选举自由;

(4) 伦敦和其它城镇应保留其古时的权力和特权;

(5) 全国要使用统一的重量和长度度量衡。

大议会(The Great Council)是当今英国议会(BritishParliament )的原型。1265年,西门德孟福尔召开大议会,各县有两名骑士,各镇有两名市民参加。大议会发展到后来演变成议会,分为上议院 (House of Lords)和下议院 (House of Commons)。其作用是咨询而非决定;也没有选举和政党。

百年战争

自1337年到1453年长达100多年之间,英法两国一直持续着一场断断续续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The Hundred Years' War)。

英法百年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法国加佩王朝(Caetienne Dynasty )查理四世1328年死后无男嗣所引起的王位继承问题。另外,两国在弗兰德尔(Flanders )的利益冲突和战争的爆发有着密切联系。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民族之间的领土与主权之争: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是英王在法国境内拥有吉约那和加斯科尼。

英格兰在百年战争中“退出了欧洲”,而法国则在百年战争中走向了统一。因此百年战争不仅仅是英法之间的国际战争,也是法兰西的国内战争,战争以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和王权的加强而告终,同时,战争也使得两国人民更深刻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民族差异。 英语专八人文知识(英国):黑死病与农民起义

黑死病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是指由鼠疫蚤传播的致命的淋巴腺鼠疫是流,行疾病,在14世纪传播了到欧洲。1348年夏天横扫全英国。英国的人口在14世纪末从400万锐减至200万。

黑死病对经济造成的后果相当深远。鼠疫导致了大片土地无人照管和劳动力极度匮乏。地主想把耕地变为人力需求较少的牧场。存活的农民处于有利的计价还价地位,从农奴变为雇佣劳动力。于是一些支付不起或不愿意支付较高工资的地主想方设法迫使农民重返农奴地位。1351年政府颁布“劳工法令”(a Statute of Labourers),规定农民们涨工资的要求,或者是雇主支付比地方官制订的工资水平要高的工资都是犯罪。

人对于自身生命、成就、追求幸福的价值观念也在这场瘟疫的冲击中开始发展,人文主义(humanism )思潮涌现出来。文艺复兴(Renaissance )就此兴起,这也是由于天主教会传统的信条和仪式在瘟疫和死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许多人不得不思考自己如何在非常的环境中拯救自己。文艺复兴的思想对他们就有了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表现了人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人生的向往。

黑死病对欧洲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动摇了当时支配欧洲的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地位,并因此使得一些少数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犹太人、穆斯林、外国人、乞丐以及麻风病患。生存与否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产生了“活在当下”的一种情绪,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谈》(The Decameron)之中所描绘的一般。

另外据考证,黑死病的大爆发也与中世纪欧洲大量的屠杀所谓女巫有关,因为当时的普遍信仰宗教欧洲人认为猫是女巫的宠物和助手,所以猫被大量的消灭,以至于在当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猫在欧洲绝迹。黑死病重要的传播媒介老鼠则在这条断裂的生物链中以几倍数量增长,为黑死病的爆发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农民起义

黑死病和百年战争对英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着影响,政府颁布《劳工法案》强迫劳动者接受黑死病流行前的较低工资,在1377年开征人头税(head money ),并且于1380年第三次征收

时,税额增加了2倍。这成为1381年的瓦特·泰勒起义(Wat Tyler's Revolt)的导火线。 瓦特·泰勒起义是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在瓦特·泰勒和杰克·斯特劳(Jack Straw )领导下,凯特郡和埃塞克斯郡(Kent and Essex)的农民和市民武装起来发动起义,并向伦敦进发。国王理查德二世答应做出让步,大多数起义农民信以为真,解散回家。但泰勒和其他坚决的农民留下来要求没收教会的一切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劳工法案》等。在谈判时,伦敦市长阴险地刺杀了泰勒。起义被血腥地镇压了。

英语专八人文知识(英国):早期定居者和凯尔特人

早期定居者

冰川时期于公元前7000年结束,溶化的冰淹没了低地,形成了英吉利海峡和北海,不列颠从此与欧洲大陆分离,成为了岛屿。

我们所知道最早来到不列颠的定居者,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的伊比利亚人(Iberians )。他们可能来自于地中海的伊比利亚半岛,即是今天的西班牙。伊比利亚人给不列颠带来了新石器(Neolithic )文化。

至 今英格兰的索尔兹波平原(Salisbury Plain )上还伫立着伊比利亚人留下的史前巨石阵(Stonehenge )。巨石阵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建造,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 青石组成,每块约重50吨,多是从遥远的威尔士运来的。但至于史前人类如何运输这样的庞然大物?这仍是一个谜。

公元前2000年左右,宽口陶器人(the Beaker Folk)从荷兰和莱茵兰地区来到了不列颠。宽口陶器人因他们墓穴中陪葬的宽口陶制容器而得名,他们带来了陶器制造工艺。 凯尔特人

公元前700年,凯尔特人(Celts )抵达了不列颠。凯尔特人比之前来到不列颠的种族都要来得高大和白皙,他们多是来自于东欧或中欧地区,即是现在的法国、比利时和德国南部附近。

凯尔特人来到不列颠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约公元前600年盖尔人(Gaels )来临,第二次则是公元前400年布立吞(Brythons )抵达,第三次是比利其人(Belgae )。

凯尔特人并没有杀戮伊比利亚人,而是把他们驱逐到北部和西部,并留下一部分作为他们的奴隶。

凯尔特人是善于农业的种族,同时,他们也是很好的铁匠。他们是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人的祖先。他们的语言盖尔语,至今苏格兰高地仍有沿用。

古代凯尔特人信奉:Druidism

中文译作:德鲁伊教或督伊德教

英语专八人文知识(英国):罗马统治

有记录的英国历史始于罗马人入侵。公元前55年和54年,罗马将军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 )作为两次入侵了不列颠,但均未成功,罗马人对不列颠的统治因之推迟了一个世纪。 公元43年,刚刚登基的罗马皇帝克劳狄(Claudius )下令征服不列颠。由此开始不列颠开始了长达400年的罗马统治。

无论罗马人出于何种经济和政治动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传播“文明”。罗马人在不列颠修建了许多城镇网,道路,澡堂,庙宇和其他建筑物,很好地利用了英国的自然资源。他们还把基督教这门新宗教带到不列颠。

然而罗马的统治对于不列颠的影响却有着局限性。首先,罗马人把不列颠人当作奴隶阶段的属民来对待。其次,在四世纪罗马人才和不列颠人通婚。最后,罗马人也未影响普通不列颠人的语言和文化。

这个古迹被称作哈德良长城或罗马长城,英文则是Hadrian’s Wall或Roman Wall。 相关知识:

在英格兰(England )和苏格兰(sacotland )之间,沿着分界线有一条逶迤的土墙,称为英国的长城,或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或罗马长城(Roman Wall)。至今仍有城墙遗迹是一旅游胜地。

哈德良长城是在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时修建。公元43年,罗马人侵占不列颠。不列颠成为罗马帝国的45个省份之一。哈德良(76-138年)是古 罗马皇帝(117-138),他对外采取谨守边境政策,对内强集权统治。他镇压犹太人暴动(132-135)。编篡罗马法典(code ),奖励文艺。当时 罗马帝国只是占领现在的英格兰这个地方,而北方的民族屡次进犯罗马帝国的占领地。为了抵御北部凯尔特人对不列颠岛南部的入侵,哈德良皇帝亲自来到大不列颠 视察,下令修建长城,由3个罗马军团历时约6年(公元122-127年)分段筑成哈德良长城东起泰恩河口,横贯英格兰,至西海岸的索尔韦湾(Solway Firth),全长117公里,与中国的长城相比,它们只能叫“短城”。

哈德良长城最初由泥土筑成,后来又砌上石块。城墙南北两侧挖有壕沟,约10英尺深30英尺宽。长城与南沟之间有一条军用道路,是连接东 西的要道。长城沿途建有16座城堡每隔1英里建有1座碉堡,所以被称作“里程碑”(mile-castle )。 在碉堡之间有两座小角楼(turret),供士兵休息隐蔽使用。 在豪斯戴德(Housesteads)有最著名的城堡,在此可看到当年罗马人的军部、粮仓、兵劳、医院、塔楼等。

在苏格兰南部还有一城墙,名叫安东尼墙(Antonine Wall) ,东起福斯河湾(the Firth of Forth) ,西至克莱德河湾(the firth of Clyde),全长59公里,高3米多。因为它太短,一般译成安东尼墙,而不译成它东尼长城。建于140-142年间,当时是为了保卫罗马的占领地。后来 罗马人放弃此城墙而退到哈德良长城。为纪念罗马皇帝安东尼·庇护(Amtpmomis Pius)(公元86-161年)而得名。庇护是哈德良皇帝的义子安东尼(adopted son)和继承人。安东尼墙现存遗迹不多。 在当时,修建哈德良长城和安东尼墙也称得上巨大工程,仅哈德良长城的护城沟就挖掘了150万土石方,但英国的“长城”比中国的长城修筑得晚得多,也远远不 如中国的长城长。

专八人文指导-英国的国土与人民

Different Names for Britain and its Parts

英国的不同名称及其各组成部分

1.Geographical names: the British Isles, Great Britain and England.

地理名称:不列颠群岛,大不列颠和英格兰。

2.Official name: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官方正式名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3.The British Isles are made up of two large islands-Great Britain (the larger one) and Ireland, and hundreds of small ones.

不列颠群岛由两个大岛-大不列颠岛(较大的一个)和爱尔兰岛,及成千上万个小岛组成。

4.Three political divisions on th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大不列颠岛上有三个政治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

(1) England i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Great Britain. It is the largest, most populous section. 英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南部,是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2) Scotland is in the north of Great Britain. It has three natural zones (the Highlands in the north; the Central lowlands; the south Uplands) Capital: Edinburgh

苏格兰位于大不列颠的北部。它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及南部山陵。首府:爱丁堡。

(3) Wales is in the west of Great Britain. Capital: Cardiff

威尔士位于大不列颠的西部。首府:加的夫

(4) Northern Ireland is the fourth region of the UK. Capital: Belfast.

北爱尔兰是英国第四个区域。首府:贝尔法斯特。

5.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is a fre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untries that were once colonies of Britain. It was founded in 1931, and has 50 member countries until 1991.

英联邦是曾为英国殖民地的、但现已独立国家所构成的自由联合体。它成立于1931年,至1990年止已有50个成员国。


相关内容

  • 从环境史角度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 从环境史角度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梅雪芹 [关键词]环境问题的珍贵史料和启发性观点,因而是英国环境史上的一部经典文献. >大气污染况状的级阶人工国英<史境环 水体污染 {乇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对恩格斯的著作并未予以应有的重视.我们对这一经典文献的学习也偏重 电垤 理义主会社 ...

  • 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经济研究 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周仲琦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 创意产业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 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英国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对英国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增加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 ...

  • 留学英国好处怎么这么多
  • 留学英国好处怎么这么多? 为什么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学生选择去英国留学呢? 到底去英国留学有什么好处呢? 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有关留学英国好处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留学英国好处:教育质量高. 英国的教育和国内相比,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课程知识更新快,课程内容涵盖最新的理 ...

  • 北师大版历史九上[古老印度的抗争]word教案(1)[教案设计doc]
  • 第9课 古老印度的抗争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9课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印度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 步入近代以后,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 印度也开始 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对象. 古老的传统的社会开始面临着西方现 ...

  • 英国创业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_刘峰
  • 教育评论/2014年第12期 英国创业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刘 峰 摘要英国的创业教育起源较早,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本文拟通过研究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英国高校刘 创业教育 经验 启示 (江苏南通226019) 概况.主要模式.方法与途径.创业教育的价值体现及其成功经验,为我国创业 ...

  • 九上11课课练
  • 九上课课练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默写基础知识: A.根本原因: B.领导阶级.领导人: C.列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大事件 1. 2 3 4 5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颁布的文件及其目的.作用: E.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其自身及世界产生的后果分别是怎样的? 二.经典例题: 1.导致英国迅速崛 ...

  • 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启示
  •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概况 综观英国教育发展史,1988年以前,国家对教育的具体干预很少,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均由校长和教师决定. 1988年,中小学教学质量下降引发了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在英国教育和科学大臣贝克爵土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1988> ...

  • 英国职业教育核心能力
  • 英国职业教育中核心能力的发展与操作模式 摘要:英国政府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并把对就业者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如今,英国的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模式已日趋完善.本文主要探讨了英国职业核心能力基本概念,演变和操作模式,展示了英国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的成功 ...

  • 中国与英国教育的比较
  • 中国与英国教育的比较 因为英国BBC拍摄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使我开始了对中国与英国教育之间的研究. 在中国,我们一直在说教育是国家之大计,但是中国式的教育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早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