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角色角色转换

第九章 完成角色转换 迈向事业成功 即将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最关心的莫过于 怎样才能顺利地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最需要的莫过 于怎样更充分地认识自我和积极地适应社会,从而尽快完成从学 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 关系,迈好事业的第一步,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角色的转换

一、角色认知

大学毕业生从学校步人社会,从学生转变为社会职业人员,要完成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变。顺利完成转变,尽可能缩短转变过程的时间,是适应职业环境的关键。大学生对学生角色的行为规范十分熟悉,但对社会职业人员的角色要求却比较陌生。两者相比,显然有许多不同,而后者的要求更高。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社会活动方式、社会责任、独立性要求等方面。因此,每一个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必须对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有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1.学生角色

大学生大多处在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求学成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努力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多方面知识,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因此,这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另外,由于大学生以学习为主,经济上主要依靠家庭,所以,可以这样界定学生角色:在社会教育环境的保证下和家庭经济的资助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2.职业角色

职业角色的个性表现得非常具体,但是千差万别的职业角色却有其共性的抽象:职业角色扮演者具有自己的社会职位和一定职权;相应的职业规范;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履行一定的义务;经济独立。因此,可以这样定义职业角色:在某一职位上,以特定的身份,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具体地开展工作,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 综上所述,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一个是用自己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二、角色转变的意义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应该对择业素质、自我评价、职业能力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调查分析,

对自身合理定位,找出不足,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角色认知,做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

1.角色转变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职业素质要求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确立择业目标。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目标性减弱,容易忽略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大部分学生在临近择业时,奔波于多个企业之间求职,寻求理想的就业单位,过多注重择业的结果,而忽视平时的就业准备。通过角色认知,有助于大学生强化。“学业是择业的基础和前提”的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竞争的“实力”。因此,可以指导大学生勤奋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今,校园中出现的“考驾照热”、“计算机热”、“辅修课热”、“英语考级热”等,都是大学生为适应角色转变、实现人生理想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2.角色转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职业生活。完成大学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依靠自身的职业劳动维持生存,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大学毕业生人生征途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个人生转折过程中,谁能够尽快地、主动地从学生角色进入职业角色,实现角色转变,谁能够在事业之初掌握优先发展权。目前,大学毕业生最后一个学期都要开展毕业实习。毕业生要合理规划,争取在这个阶段尽快进入职业适应期,提前完成角色转变。

3.角色转变有利于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2l 世纪经济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和高级人才谁就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的高级人才‘是用人单位争夺的焦点,但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相互之间的竞争。竞争是无情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初次进入从业大军必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只有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熟悉业务,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稳操胜券,脱颖而出。

4.角色转变可以为大学生将来的成才和创业夯实基础。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实质上是从继承知识和储备知识向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转变过程。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就是创造性或创新性。能否主动、快速、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通过创新性劳动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了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以积极的态度,主动适应岗位需要,投身于职业实践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自己将来成才和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角色转换的原则

角色转换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热爱本职工作,培养职业兴趣

热爱本职工作,安心工作岗位是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基础。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当尽快地从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经过几个月甚至一年的适应还静不下心来,那么,不仅对角色转换不利,而且会影响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工作成绩的取得。甘于吃苦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只有甘于吃苦,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角色转换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自觉地加以克服。

2.虚心学习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虚心学习知识,提高工怍能力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手段。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对狭窄和大学生活的短暂,一个人在校期间学习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出现,很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和提高。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期间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但面对全新的职业,还需要像小学生那样从头学起,虚心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领导、师傅和同事学习,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最终达到自我完善。

3.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是角色转换的有力保障。大学毕业生进入职业角色,只有善于观察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只有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去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只有分析研究职业对象的内部规律,也才能

培养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角色责任。

4.勇挑工作重担,乐于无私奉献

勇挑重担、乐于奉献是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应当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促使自己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四、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大学生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应该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自我,尤其是对社会,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深入细敛的了解和调查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提高心理承受力,加强角色认知,作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

(一) 心理学上的角色转换理论

1.社会角色

就象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样,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或中心任务) ,都要有相应的个人行为模式,即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2.角色转换

通常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说下班回家,就要从职业角色变换为家庭成员角色。这种经常性的由上级到下级、由领导到子女、由学生到老师、由主人到客人等杂乱无章的变换即为角色转换。从事职业(或中心任务) 的变化,职务的升迁,家庭成员的增减等,都会产生新旧角色的转换。新旧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旧角色的冲突。角色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不过,可以通过角色协调使得角色冲突尽可能地降至最低限度。协调新旧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是角色.学习,即通过观念培养和技能训练,以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

色得以成功转换。

(二) 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两个过程

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只有尽早做好准备,形成职业角色观念,提高职业角色技能,增强角色扮演能力,才

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开端。因此,充分把握好毕业前后的两个阶段至关重要。

1.毕业前夕的角色转换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在每年7月初离校,奔赴工作岗位,但是就业工作一般从前一年的11月份就开始了,前后共有半年多的时问。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毕业生转换角色的重要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毕业前夕是择业的黄金季节。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可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进而通过签订就业协议书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角色。

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到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切身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并依据自身感受调整职业期望值,实事求是地定位自己的职业。这是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第一步,这为大学生的职业角色确定

了一个基调,对角色的转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提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知识技能基础。一般来说,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时间和精力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都是最为理想的。因此,从就业协议书签订到毕业离校这段时间,是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进而转换角色的最佳时期。在这段时间内,除了按照学校正常教学计划完成课程的学习、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外,还应该进行如下学习和训练。

①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有密切联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不一定涉及特定岗位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学习和训练,还可以加深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同,培养职业兴趣。

②进行非智力因素技能的训练。大学毕业生智力上的相差并不太大,而非智力方面的技能却是影响毕业生择业、就业和创业的重要因素。毕业生要敢于表现自己,克服在公众面前“害羞”和“胆怯”等人格心理方面的不良现象,这是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前提和关键;还要善于表现自己,主要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诚恳而不谦卑,自尊而不居傲,不急不躁,以富含感染力的幽默语言来展示自己的意图和信誉。

③进行必要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准备”。大学毕业生大都很有才华,但并非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成功。过硬的职业技能对职业成功固然重要,充分的心理准备更是不可缺少的,特圳是要有“受挫”的心理准备。一般来说,事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心理准备不足,就会产生过激情绪,导致能力低下,在愤世嫉俗的言行中使得自己的才华泯灭。因此,在校期间要提前调整心态,充分做好心理上的“受挫准备”。在事业顺利的时候不沾沾自喜;以平常心对待工作上的平淡、无为和不被重用;在屡试屡挫的境地中屡挫屡试,不懈追求;在似乎“一文不名”的地位上奋发向,一鸣惊人。这是事业成功者的必备素质。

2.见习期内的角色转换

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一年或半年为见习期,之后转为正式人员,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磨合期”。初到工作岗位,生活和学习环境与大学相比,都有很大的区别。高校大多位于大中城市,学习和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空闲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节奏也比较缓和,压力较小;而众多的职业岗位不一定在城市里,有的在偏僻的山沟里,有的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有的环境相当艰苦。由于工作繁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从大学学习环境到职业环境的变

化,往往会加剧角色冲突,为此,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见习期内的角色学习,使角色转换顺利实现。

一般来说,大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同事的认同和领导的肯定,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和锻炼自己。

(1)要善于展现自己的知识。大学毕业生因为具有新知识而受到同事的青睐和尊敬,但为此也使一些人与同事之间容易产生一定的距离。因此,大学生在同事面前一定要表现得谦虚、随和,在尊重同事丰富经验的同时,适时适度地展现自己的知识。例如,可以利用工作机会,特别是当同事在工作中遇到麻烦时,以谦虚诚恳的态度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商讨,共同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业余娱乐机会,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在交流中让同事了解你的为人和性格,表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缩短与同事问的距离,成为大家的朋友。要切忌以文凭自居自傲,那样只能使得同事对你产生反感,使得自己越来越脱离群众,变得孤立无助。

(2)要树立工作的责任意识。大学生对未来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想在事业上大干一场,建功立业。但是多数人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一般不会被委以重任,而是先从最简单的辅助性工作做起,这也符合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但是,有不少人凭着对工作的新鲜感和学识上的优越感,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对一些工作不愿意干,甚至开始闹情绪。其实,这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干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足够的热情,更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经验和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来积累和训练。显然,凭借热情和情绪只能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因此,不管工作的大小,分工的高低,大学生都要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对待,圆满完成。

(3)要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在工作上总想独挡一面,取得成就。尽管很多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认真谨慎的,但在很多时候,工作中还是难免出现失误。工作失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失误,不能实事求是地去承认失误。如果工作中一旦出现了失误,就要认真地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找准失误点;同时要敢于向领导和同 事承认,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勇于承担责任,以获得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另外,要虚心学习、请教,总结经验教训,防止避免类似失误再次发生。另外,大学毕业生要重视岗前培训这样的重要环节,因为岗前培训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它不仅仅是让新员工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熟悉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更重要的是通过岗前培训来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人际协调能力和奉献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岗前培训可以直接反映出新员工的素质高低,因此单位都非常重视,并依此择优录用,分配岗位。毕业生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把握好这样一次充实自已、表现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良机。事实证明,很多毕业生就是因为在岗前培训期间显露才华,表现出色而被委以重任。

五、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在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新旧角色的冲突。有些人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尤其是自身认知能力、人格心理发展、意志品质以及情绪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角色转换的实质,或者在角色转换中不能持之以恒,于是在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以

下问

1.对学生角色的依恋

一些毕业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依恋学生角色,出现怀旧心理。经过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对学生角色的体验可以说是非常深刻了,学生生活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上都养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习惯。因此,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许多人常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学生角色之中,以学生角色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来待人接物,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2.对职业角色的畏惧

面对新环境,一些大学生在刚走进新的工作环境时,不知道工作应该从何人手,如何应对,在工作中缩手缩脚,怕担责任,怕出事故,怕闹笑话,怕造成不良影响。于是工作上就放不开手脚,前怕狼后怕虎,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

3.主观思想上的自傲

有一些毕业生对人才的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认为自己接受了比较系统正规的高等教育,拿到了学历,学到了知识,已经是比较高层次的人才了。因而,往往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琐碎的不起眼的工作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于是就轻视实践,眼高手低。

4.客观作风上的浮躁

一些人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不踏实的浮躁作风和不稳定的情绪情感。一阵子想干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那项工作,不能深入工作内部了解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以及工作技巧。近年来,毕业生要求调整单位的人数增多,就是因为一些学生就职很长时间后还不能稳定情绪,进人职业角色,反而认为单位有问题,没有适合自己的职位。事实上,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适应工作,不管什么样的单位都不会适合。

(二)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 慎重选择跳槽

自主性职业流动就是当今的流行话语“跳槽”,又潇洒地被称作“炒老板的鱿鱼”。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许多人都在准备奋力一跳,跳到一块个人事业成功的坚实踏板上,觅得自己的理想工作和职位。有的人跳槽成功了,从“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困境,跳到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佳境。但也有许多人一跳,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跳得得不偿失,既失去了以前的工作,又没跳到自己理想的职位上去。也有的发现新的单位各方面条件和待遇还不如原来的单位,从而后悔不迭。

在目前就业形势下,应届毕业生要珍惜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如果工作与毕业前设定的职业目标不符,应及时对目标进行调整。如果工作和自己的兴趣不一致,应考虑在工作中培养

自己的兴趣。应努力做好第一份工作,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

对于刚刚工作或工作不久的毕业生,要理性分析职场变化,谨慎对待跳槽。如确需跳

槽,在跳槽前应考虑几个问题:

(1)分析市场就业需求重新选择单位职业时,一定要对所选择的公司(企业) 作较详细的了解,如公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公司的企业文化等。同时也对所要从事的岗位作一定的了解,如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发展机会等。

(2)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就是在准备跳槽时,要对自己的知识技能、职业兴趣、生涯目标等作出一个重新认识,并找出与目前环境不相适应的原因。同时也要明确自己跳槽的真正原因和目的,跳槽后能否改变目前的现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不会有成功的“跳槽”。

(3)计算机会成本一般情况,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业务由不熟练到熟练,工作环境比较熟悉,应该有利于下一步发展。可是跳槽以后,业务要从头开始熟悉,人际关系要重新建立,因此,切不可轻言放弃。如果从长远的角度看,跳到新的单位更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那当然应该考虑“跳槽”。

第二节 适应职业生活

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首先要面对如何适应职业生活,按照“人岗适配”的原则,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认识职业适应的规律,掌握职业适应的基本要求,主动、尽快地适应职业生活,对毕业生的成才和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适应及其规律

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等,以适应职业实践的发展和变化。适应的实质就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大学毕业生告别学生时代.从走进职业生涯到适应职业生活,要经过对职业实践和职业环境等的观察、认知、内化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达到对职业能力的适应。初入职场的毕业生,由于对职业角色的认知和理解不深,很容易发生角色偏差或错位。因此,掌握职业角色

规范,遵守职业角色的行为模式,增强对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非常必要的。掌握适应期的一般规律,有助于顺利开展工作,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成才。 职业适应从内容上讲,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适应:

(一) 角色适应

角色适应就是对工作岗位的主动适应,即对职业的地位、性质、职责的适应,最大限度地“人岗适配”。由于大学生毕业后随即走上工作岗位,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改变也顺应而变。大学生若不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不能用职业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不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才能,就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难以适应职业的规范要求。

(二) 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是指毕业生对职业的各种信息引起的各种心理反应过程,如感知、

情感、意志、性格等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其中,情感t 的适应更为重要。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变化,也促使毕业生必须调节自己的情感与之相适应,要对从事的岗位保持一种稳定的工作热情和适度的期望值。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依赖、从众、畏惧、浮躁、迷惘等不良心理。此时,如果不及时调整和矫正这不良心理,必然影响工作以及个人的成才和发展。

(三) 生理适应

生理适应是指毕业生对工作时间和节奏、劳动强度和紧张程度的适应,其中包括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适应过程。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时空”概念和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不同职业的:]二作节奏、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外科主治医师长时间在手术台边工作,对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中小学教师工作节奏快,作息时问严格等。在从业初期,毕业生三打破原有的长期的生活习惯,养成一种紧张、有序、时效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难免出现身体疲倦的感觉,这种不适应是常有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加强身体锻炼,讲究工作、生活规律,生理上的“不适应”便会很快消失。

(四) 群体适应

群体适应是指毕业生在新的协作集体中的适应过程。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大学生是以同学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呈现出相对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毕业生到职业岗位后,加入新的“社会群体”,人员对象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交往对象扩展到有各种经历、各种年龄、各种层次的人,同领导和同事的交往与在大学阶段的老师、同学交往不同,这就需要毕业生注意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新群体的要求。

(五) 知识适应

知识适应是大学生在工作中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职业岗位对其知识需要的过程。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否与职业岗位相适应,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同时,大学生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经过主观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职业实践的发展和变化更加迫切地要求毕业生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科技发展和职业实践发

展的需要。

职业适应从时间上讲,一般经历摸索、调整、适应三个阶段。在摸索阶段,大学生对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在初步认知和摸索的阶段。在调整阶段,大学生经过职业生活的锻炼,已逐步能边工作思考,边调整自己的思想、心态和能力,以尽快适应职业生活。在适应阶段,大学生已经进入了职业角色,适应了职业生活。

当然,职业适应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职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涌现,因此,人们对职业生活就有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即:调整、适应、再调整、再适应,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职业适应的一般规律。

二、职业适应的基本要求

(一) 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

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真正从业者,开始职业生涯的探索,随之而来的是要面对全新的生活理念、陌生的工作环境、更高的规范要求,如不

能在短时间内正视现实,将这些客观因素转化成自身文化素养,就很难被新环境、新群体所认同。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既不要陷入畏缩和自卑的误区,也不要陷人自负或自傲的误区。大学生要面对现实,重新定位,敢于实践,善于请教,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赢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二) 主动了解岗位环境,安心工作,敬业爱岗

对新单位的了解,包括对单位的历史、现状以及有关的规章制度等的了解。作为一个职场新人,要安心本职工作,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的。爱岗敬业是一种普遍的奉献精神,大学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牢记自己的岗位职责,勤奋工作。

(三) 勤奋学习,虚心求教,提高工作能力

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是自身的知识量不一定足够大,知识结构不一定合理。因此,大学生要根据职业的特点、性质、工作程序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出现,很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和提高。大学生要虚心向有经验的领导和同事学习,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四) 勇挑工作重担,善于团结协作,乐于无私奉献

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当树立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若是党、团员,更要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增强组织观念,在工作中勇挑重担,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们的密切协作。实践证明,一项工作的开展、一个项目的完成、一个过程的组织单靠某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十几个、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人的共同劳动,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有互相协作的团队意识,从整体利益出发,个人服从集体,顾全大局。

(五) 正视困难,不要轻言放弃

大学生初入职场,难免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要珍惜眼前的工作机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知难而进。要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遇到的困难。如果因为自己的眼光太高,那么就应当自觉地调整自己,热爱自己的职业,从点滴做起,踏踏实实地工作。如果因为自己能力不够,那么就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已的素质,单单抱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不要轻言放弃,即使重新选择职业后,也必定会遇到新的困难和曲折。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在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这种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已经渗透到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之中,人际关系无处不在,它对于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所谓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从整体上一般有三类:以“感情”为基础的各类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以“利害关系”为基础的同事、同学、上下级等关系;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如萍水相逢。人与人之间最早产生的、最持久的人际关系即感情型人际关系。形成此类人际关系需要

两大条件:人际吸引和人际交流。

人际关系和谐当今也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远比校园中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复杂。某高校曾对毕业3~5年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当询问“进入社会后你最苦恼的是什么”时,回答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0.8%。可见在毕毕业生踏入社会后,人际关系方面面临的困惑是较多的。对初人职场的毕业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缩短职业适应期,也可减少工作难度和心理负担。

(二)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意义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在谈到工作体会时,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关系。日常工作中由于职业规范的要求、业务特点,要跟很多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尤其是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客户之间的交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竞,争、权利竞争、行业竞争等,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比较难处却又十分重要。大学毕业生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是积极适应社会、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的必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工作顺心.提高效率;使人生活愉快,心理健康;可以增进团结,有利于集体,有利于事业。因此,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和自身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1.真诚原则。真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要求,所有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都应该是建立在发自内心的真诚交往的基础之上的。

2.主动原则。打破自我封闭,主动与别人交往。展示真实的自我,促进相互了解,在工作中主动、热情地与同事交往,让别人产生亲近感。

3.尊重原则。一要自尊,二要尊重本单位领导、同事、下级以及工作交往中的任何人。尊重别人的人格,听取意见要真诚,谈话交流有礼貌,交换意见分歧要有涵养。

4.谦虚原则。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做人的原则,狂妄自大、日中无人、夸夸其谈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即使你水平的确比别人高,也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5.合作原则。强调全局观念,强化团队意识,融入集体,在工作中服从领导、团结同事,相互协调、密切合作。

6.诚信原则。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诚信。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

7.宽容原则。襟怀坦荡,不嫉妒别人,“容人不如己,容人高于己”,既保持上进心,又保持平衡心。对别人的成绩、升迁要真心赞扬,认真学习。

8.适度原则。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交往的时问、距离、频率要适度,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注意过犹不及。

(四)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具体要求

1.端正工作态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态度决定一切”,与你的经验、才智相比,恐怕最先让与你共事的人产生好或坏的印象是你的工作态度。你是否热爱你的本职工作,是否工作认真,能否吃苦耐劳,是别人观察你的焦点。“热情优于智慧”,许多企业招聘时优先录用那些热爱工作的人,因此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首先应当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以求尽快地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程序,

做出工作成绩。这是赢得同事赞誉和领导信任的基本条件,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毕业生在职业岗位上要谦虚扎实,不要自以为学历高,看不起别人;要放下架子,从基层做起,向实践学习,才能学以致用。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要认真结合岗位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达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境界。其目的在于使大学毕业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把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心的要求和坚定的信念,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进而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受社会欢迎的职业工作者。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3。积极主动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心胸宽阔,与人和谐相处

一些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跨人工作单位后,往往有一个阶段的孤独感时期,昔日好友各奔东西,原有人际圈被打破,面对陌生环境,出现第二次心理断乳期,他们在寻找一种新的归宿感。环境对一个新来者或多或少地存在排斥感,新来者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新环境。性格开朗者会很快再调整适应新环境,而性格内向者就需要大胆突破性格束缚,主动向别人伸出友谊之手,主动向别人表示你的友好态度。人际关系专家提出:“采取‘别人都是喜欢我的,这一基本态度,其效果将会发现事实真是这样;采取‘别人都想和我做朋友,这一基本态度,经验也验证这个想法是对的。”人们之问的喜欢经常表现出相互的特性,即人们喜欢的往往是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因此,要想让别人喜欢你,首先你要喜欢别人。

4.尊重上级,服从安排

下级是否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否有不断提升的机会,是否有健康的心理,乃至是否成才,都同与上级相处得如何有密切关系。人们常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尚须经伯乐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一位下属要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不断进步,除了自身的不断努力外,还必须得到上级的关心和支持。因而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你要了解你的领导,了解他的工作作风、习惯、爱好等,如果你的工作作风与领导不一致时,必须修正自己,以适应上级,而不是让上级适应下级。其次,要尊重你的上级,对领导的尊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从,是一个下级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的前提条件,没有哪一位上级喜欢一个目无尊长、不服从命令的下级。

作为在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要与领导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要尊重领导,自觉服从工作的安排,力争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对于确实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因领导造成的失误,要维护领导的威信,不要当众拒绝领导的安排,而要事后向领导单独解释。与上级相处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不是凭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就能解决的问题。上下级关系中,下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下级的 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

第三节开拓创新,奋发成才

人生在世,事业为本。每一个有远大抱负的青年在踏上工作岗位时,都有立志成才的愿望,脑海中勾画着一幅事业成功的蓝图。应该如何从大学毕业的起点踏上成功之路呢? 艰苦才能创业,奋斗方可成才。只有经过顽强的拼搏进取,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敬业爱岗,艰苦创业

敬业就是指专心于事业,是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的献身精神。岗位是成才的舞台,是一个人奉献社会、施展才华、取得成就的条件。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业精神。大学生成才的基点就是本职岗位,只有敬业、勤业、创业才能立业。

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辉煌,应当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事业工作中去,培养发展自己的专业兴趣,继续学习更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者的道路多数是曲折而充满艰辛的,关键要把握好三

条:第一,要自信,勿自卑;第二,有理想,干实事;第三,重科学,敢创新。

有的人虽有远大抱负,但不脚踏实地,总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搞不出什么名堂,见异思迁,频繁跳槽。,实际上,古今中外,立足于自己的职业和岗位搞发明、创造而成就事业的大有人在。勤业是指埋头于自己的事业,不辞辛苦,矢志不移,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积累起事业的基础,构建起事业与理想之大厦。创业、勤业、立业是一个有机的组成,它涵括了一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所有奋斗与喜悦。许许多多前人的足迹向我们昭示了成功之秘,为大学生的创业、勤业、立业、实践带来富含哲理的启迪。

二、更新知识,勇于实践

(一) 学无止境、永远探求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大学生光有成才的志向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一切才能要靠知识来营养,这样才会有施展才能的力量。华罗庚曾说过,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流行是与现代的“大科学”时代相适应的,它标志着教育时空的根本性转变。大学生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学习,有意识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永远处于动态优化之中。

(二) 从维持性学习到创造性学习

在当代信息社会,一个人一生所获得的全部知识,90%以上将要靠毕业以后的继续学习获得。继续学习是指工作后要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和形势的要求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继续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它主要采用的是创造性学习模式,不仅仅满足于接受知识本身。创造性学习模式可使个人具备应付突发事件以及对付过去的经验中不曾有过的新事物的能力。这是跟更新知识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三) 实践是锻炼成才的有效途径

实践是知识更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前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磨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

人生,实践长才干。要努力向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大学生要成才,不仅要有精深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勇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大学生要成才,还要经受风雨的洗礼、磨难的雕琢。实践过程中的坎坷和磨难虽然会给事业的成功带来阻力,但能激发人的进取心,磨炼人的意志。历史上许多名士都经过无数的实践,历经磨难、饱经风霜才获得成功。大学生要正视磨难,在磨难中炼就自己,在风雨中锻炼成长。

三、开拓创新。拼搏进取

(一) 培养创新意识

人类文明的历史,基本上乃是人类创造能力的记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在成才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怀疑态度。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载体,但是由于受特定历史及作者自身的局限,书籍的内容总会有局限性,不可能是绝对真理。其次,要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执著。但是这种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其前提都是建立在科学态度基础上的。再次,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形成创新思维,克服“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观念上摆脱对前人权威崇拜和迷信的倾向,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旦你拥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的神韵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 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竞争进取是成才的驱动力,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是成功的手段。顽强的意志来自于对事业目标的追求。只有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竞争进取、顽强拼搏的人,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能力,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敢于拼搏的精神,胜不骄,败不馁。

(三) 锐意改革,勇于开拓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闭关自守,因循守旧,就没有出路。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勇于改革,积极进取,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挫折失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勇敢地冲破陈规陋习,不断地更新观念,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拼搏的献身精神和按规律办事、尊重科学的实事求是态度结合起来,在改革的浪潮中充分发挥出生力军的作用。

四、技巧

人际关系中处处充满技巧,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并灵活地加以应用,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极大的帮助。

(一) 怎样获得同事的认同

所谓认同,实际上就是同事们从思想、感情方面真正地接纳你作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过程。

要获得同事的认同,首先要从主观方面多做努力,也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归属感”。培养“归属感”,就要把整个集体当作自己的家。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均属于这个“家”。认识它、忠于它、效力于它。与这个“家”的每个同事甘苦与共,风雨同舟,而不是只考虑个人利益。

培养归属感,就需要忧集体之所忧,想集体之所想,主动热情地为同事排忧解难,这样谁也不会把你当外人。相反,如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今说东家长,明道西家短”,牢骚满腹,阴阳怪气,同事们对你只好“敬而远之,畏而远之,厌而远之”了。

培养归属感,还要尽快地熟悉和适应环境。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这不仅能使你了解到在公众场合难以获得的信息,还使你更自然地与同事们融为一体。集体活动不仅能促进你与同事们之间的协作与友谊,而且还为你提供一些与他们进行交流的机会。

要获得同事的认同,还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校有校风,厂有厂风,不同单位有其各不相同的工作作风、观念、传统与职业气氛。所以要学着适应单位的文化环境,融人单位的文化环境。

(二) 怎样获得领导的信任

对一个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来说,取得领导的信任和器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能够受到领导的信任与器重,往往受到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你对领导的了解与领导对你的认识、你给领导留下的第一印象与你真正的自我形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仍然是你。毫无疑问,成功的钥匙就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1.适时地展示你的敬业精神和才干

抓住机会表现你的才能,是获得领导器重的关键。但凡单位的领导,都需要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与干将,所以获得某种好感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设法“显山露水”,证明你的才华。这时你应记住工作才能显露往往是从一般性的事务开始的,即使领导交给你的工作很一般,很琐碎,也要认认真真、努力做好,争取“一枪打响”。

2诚实、守信是获得领导信任的前提

试想,如果一天,领导约你谈话,却左等右等也不见你的踪影,或明明是你操作失误弄坏了仪器,领导问你时,你却说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更不用说言而无信、搬弄是非、说三道四之人,这样的人在哪个单位都不会有市场。坦率诚恳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不会损害你的形象。“言必信,行必果”会使领导感到你是个值得信赖、靠得住的人。

3.知己知彼,为获得信任创造条件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取得领导的信任与重视,不“知己知彼”显然 是不行的。所谓“知己”就是要对自己的水平、能力及缺点都有所认识,“知彼”就是要对领导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投其所好,避其所恶,这样才能从感性上接近领导,使领导对你产生好感。

(三) 怎样面对冷遇

大学生想得到社会的承认,仅有一张大学文凭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毕业生不等于人才,懂得了这一点,就会在工作中受到冷遇时,进行清醒分析,正确对待。一般说来,大学生受冷遇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有些大学生自以为满腹经纶,好高骛远,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使领导难以安排合适的工作:

第二,有的大学生对工作单位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眼,不懂装懂,妄加评论,空发感叹;

第三,有的大学生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工作不踏实;

第四,有的大学生工作责任心不强,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不能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甚至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五,有的毕业生没有摆正个人与集体、家庭与事业的关系,上岗不久即“卿卿我我”、“花前月下”,忙于为自己营造安乐窝;

第六,还有的大学生毕业后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有利可图则于,无利可图则算”。

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以后,除了要虚心学习外,还要有实干精神,要解决工作、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只要苦干、实干,做出一番成绩来,领导、同事一定会向你投以赞许的目光,冷遇自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四) 怎样面对挫折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遭受挫折总是难免的。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受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丽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受挫后会出现紧张、焦虑、苦闷的心理状态,心理失去平衡。 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受挫后应该采取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谋求心理平衡。将内心愤懑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发愤图强、力争上进的积极情绪,“化悲痛为力量”,使心理得到升华;或“重振雄风”,加倍努力工作,去实现目标;或改换工作方法另行尝试;或进行工作补偿,以期达到“失之东隅,取之桑榆”的效果。

摆脱挫折感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果工作出现差错,感到烦闷,应该找个人倾诉。不应沉溺于苦闷颓废中,那样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而应把内心的苦衷诉说给你的领导、同事和知心朋友。讲出来会使心情轻松。同时还可共同分析受挫原因,变被动为主动。

暂时回避。遭受挫折的人一般心理负担较重,情绪低落。这样长时间不能自拔,自然会影响你的生活与工作。这时你应暂时回避,不去考虑这一问题,尽量放松自己,以大度乐观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对待挫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

胆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当你取得新的成绩,前面的挫折感也就会随之消失。 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心理咨询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我们对工作的成败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帆风顺固然可喜,遇到挫折也不要灰心,也许这次挫折就是下一次成功的开始。

(五) 怎样面对批评

怎样面对批评,不同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并诚恳地接受批评,总结教训并及时加以改正;有的人受到批评则丧失信心,精神不振,甚至自暴自弃;还有的人“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一遇批评便火冒三丈,使领导和同志们“敬而远之”。无疑后两种态度是不足取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照你的办”,应该成为我们对待批评的基本态度。下面介绍几种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

1.静静聆听

尽可能地让批评者把意见表达完。如果还未听清自己的错误所在,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问一句:“你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 ”以帮助你找出受批评的原因,分析批评是否有道理。刚参加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轻易不会对你提出批评。如果批评你的话,大多是你的错误比较明显,所以一定要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

2。坦然接受

如果你知道自己错了,勇敢地说一声:“我错了,你批评得及时,以后我一

定改正。”这是最好的办法。

3.推迟作答

如果批评者自恃有理,态度蛮横,那你不妨说一句“我好好想一想,我们明天再谈好吗? ”这样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引起冲突。

4.婉言拒绝

如果批评者对事实原委了解不够,批评没有道理或纯属误会,你可以做些解 释,以便让对方了解事实真相。“你误会了,事情是这样的„„”,语言委婉一些,对双方都有好处。

总之,面对善意的批评,不能反击。如果反击肯定会造成尴尬的局面,伤害感情。不要找借口推脱责任,也不要默不作声。这两种态度无异于“消极抵抗”,而且也不利于批评者指出你的错误所在。无论你采取什么方法,都要认真诚恳,心平气和。

批评者还需要看你的实际行动,态度再好,没有改进,也只能落得个“言行不一”、“撒谎”的坏名声。如果批评者没有道理,你也不应“耿耿于怀”,更不可“借机报复”。

须知,当面给你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多半是出于好心,希望你进步,即使是一场误会,谈开了也就没事了,挟嫌报复,会损害你的人格。

(六) 怎样处理隔阂

每个人在日常与人交往中,都可能同他人产生隔阂。所以如何清除隔阂,促进人际关系的不断发展,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遇到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隔阂产生的原因不同,消除隔阂的 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概括地说,产生隔阂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于交往双方不愿或很少暴露真实的自我,从而引起双方对彼此交往的诚意产生怀疑而造成隔阂;

二是交往双方因在某件事上误会而造成隔阂;

三是因一方损害了对方的利益,或伤害了对方的人格、感情,而产生隔阂。 当你与他人有隔阂的时候,应冷静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如果是由于双方误会造成隔阂,就应该以你的宽容大度进行善意的解释,消除误会。由于每个人的性格脾气、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其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出现一些误会是难免的。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如果是你误会了别人要耐心听取别人的解释;

如果是对方对你产生的误会,要主动进行善意的解释,以消除误会,当真相大白之后,双方误会与隔阂自会云消雾散。

如果是由于自己的不慎损害了对方,要向对方诚恳道歉,请求原谅。每个人都有人格尊严和自身利益,不容他人损害。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伤害或损害了对方的人格和利益,将会引起对方的不满,甚至出现矛盾冲突。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正确地处理,两人之间轻则产生隔阂,重则产生积怨。此时,不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应该真心实意地、诚恳地向对方道歉,以求谅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你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和耐心,你们之问会化干戈为玉帛,隔阂定会消除。

第九章 完成角色转换 迈向事业成功 即将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最关心的莫过于 怎样才能顺利地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最需要的莫过 于怎样更充分地认识自我和积极地适应社会,从而尽快完成从学 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 关系,迈好事业的第一步,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角色的转换

一、角色认知

大学毕业生从学校步人社会,从学生转变为社会职业人员,要完成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变。顺利完成转变,尽可能缩短转变过程的时间,是适应职业环境的关键。大学生对学生角色的行为规范十分熟悉,但对社会职业人员的角色要求却比较陌生。两者相比,显然有许多不同,而后者的要求更高。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社会活动方式、社会责任、独立性要求等方面。因此,每一个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必须对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有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1.学生角色

大学生大多处在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求学成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努力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多方面知识,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因此,这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另外,由于大学生以学习为主,经济上主要依靠家庭,所以,可以这样界定学生角色:在社会教育环境的保证下和家庭经济的资助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2.职业角色

职业角色的个性表现得非常具体,但是千差万别的职业角色却有其共性的抽象:职业角色扮演者具有自己的社会职位和一定职权;相应的职业规范;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履行一定的义务;经济独立。因此,可以这样定义职业角色:在某一职位上,以特定的身份,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具体地开展工作,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 综上所述,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一个是用自己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二、角色转变的意义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应该对择业素质、自我评价、职业能力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调查分析,

对自身合理定位,找出不足,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角色认知,做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

1.角色转变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职业素质要求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确立择业目标。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目标性减弱,容易忽略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大部分学生在临近择业时,奔波于多个企业之间求职,寻求理想的就业单位,过多注重择业的结果,而忽视平时的就业准备。通过角色认知,有助于大学生强化。“学业是择业的基础和前提”的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竞争的“实力”。因此,可以指导大学生勤奋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今,校园中出现的“考驾照热”、“计算机热”、“辅修课热”、“英语考级热”等,都是大学生为适应角色转变、实现人生理想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2.角色转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职业生活。完成大学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依靠自身的职业劳动维持生存,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大学毕业生人生征途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个人生转折过程中,谁能够尽快地、主动地从学生角色进入职业角色,实现角色转变,谁能够在事业之初掌握优先发展权。目前,大学毕业生最后一个学期都要开展毕业实习。毕业生要合理规划,争取在这个阶段尽快进入职业适应期,提前完成角色转变。

3.角色转变有利于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2l 世纪经济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和高级人才谁就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的高级人才‘是用人单位争夺的焦点,但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相互之间的竞争。竞争是无情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初次进入从业大军必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只有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熟悉业务,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稳操胜券,脱颖而出。

4.角色转变可以为大学生将来的成才和创业夯实基础。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实质上是从继承知识和储备知识向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转变过程。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就是创造性或创新性。能否主动、快速、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通过创新性劳动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了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以积极的态度,主动适应岗位需要,投身于职业实践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自己将来成才和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角色转换的原则

角色转换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热爱本职工作,培养职业兴趣

热爱本职工作,安心工作岗位是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基础。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当尽快地从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经过几个月甚至一年的适应还静不下心来,那么,不仅对角色转换不利,而且会影响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工作成绩的取得。甘于吃苦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只有甘于吃苦,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角色转换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自觉地加以克服。

2.虚心学习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虚心学习知识,提高工怍能力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手段。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对狭窄和大学生活的短暂,一个人在校期间学习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出现,很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和提高。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期间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但面对全新的职业,还需要像小学生那样从头学起,虚心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领导、师傅和同事学习,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最终达到自我完善。

3.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是角色转换的有力保障。大学毕业生进入职业角色,只有善于观察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只有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去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只有分析研究职业对象的内部规律,也才能

培养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角色责任。

4.勇挑工作重担,乐于无私奉献

勇挑重担、乐于奉献是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应当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促使自己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四、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大学生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应该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自我,尤其是对社会,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深入细敛的了解和调查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提高心理承受力,加强角色认知,作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

(一) 心理学上的角色转换理论

1.社会角色

就象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样,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或中心任务) ,都要有相应的个人行为模式,即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2.角色转换

通常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说下班回家,就要从职业角色变换为家庭成员角色。这种经常性的由上级到下级、由领导到子女、由学生到老师、由主人到客人等杂乱无章的变换即为角色转换。从事职业(或中心任务) 的变化,职务的升迁,家庭成员的增减等,都会产生新旧角色的转换。新旧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旧角色的冲突。角色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不过,可以通过角色协调使得角色冲突尽可能地降至最低限度。协调新旧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是角色.学习,即通过观念培养和技能训练,以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

色得以成功转换。

(二) 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两个过程

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只有尽早做好准备,形成职业角色观念,提高职业角色技能,增强角色扮演能力,才

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开端。因此,充分把握好毕业前后的两个阶段至关重要。

1.毕业前夕的角色转换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在每年7月初离校,奔赴工作岗位,但是就业工作一般从前一年的11月份就开始了,前后共有半年多的时问。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毕业生转换角色的重要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毕业前夕是择业的黄金季节。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可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进而通过签订就业协议书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角色。

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到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切身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并依据自身感受调整职业期望值,实事求是地定位自己的职业。这是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第一步,这为大学生的职业角色确定

了一个基调,对角色的转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提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知识技能基础。一般来说,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时间和精力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都是最为理想的。因此,从就业协议书签订到毕业离校这段时间,是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进而转换角色的最佳时期。在这段时间内,除了按照学校正常教学计划完成课程的学习、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外,还应该进行如下学习和训练。

①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有密切联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不一定涉及特定岗位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学习和训练,还可以加深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同,培养职业兴趣。

②进行非智力因素技能的训练。大学毕业生智力上的相差并不太大,而非智力方面的技能却是影响毕业生择业、就业和创业的重要因素。毕业生要敢于表现自己,克服在公众面前“害羞”和“胆怯”等人格心理方面的不良现象,这是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前提和关键;还要善于表现自己,主要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诚恳而不谦卑,自尊而不居傲,不急不躁,以富含感染力的幽默语言来展示自己的意图和信誉。

③进行必要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准备”。大学毕业生大都很有才华,但并非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成功。过硬的职业技能对职业成功固然重要,充分的心理准备更是不可缺少的,特圳是要有“受挫”的心理准备。一般来说,事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心理准备不足,就会产生过激情绪,导致能力低下,在愤世嫉俗的言行中使得自己的才华泯灭。因此,在校期间要提前调整心态,充分做好心理上的“受挫准备”。在事业顺利的时候不沾沾自喜;以平常心对待工作上的平淡、无为和不被重用;在屡试屡挫的境地中屡挫屡试,不懈追求;在似乎“一文不名”的地位上奋发向,一鸣惊人。这是事业成功者的必备素质。

2.见习期内的角色转换

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一年或半年为见习期,之后转为正式人员,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磨合期”。初到工作岗位,生活和学习环境与大学相比,都有很大的区别。高校大多位于大中城市,学习和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空闲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节奏也比较缓和,压力较小;而众多的职业岗位不一定在城市里,有的在偏僻的山沟里,有的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有的环境相当艰苦。由于工作繁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从大学学习环境到职业环境的变

化,往往会加剧角色冲突,为此,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见习期内的角色学习,使角色转换顺利实现。

一般来说,大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同事的认同和领导的肯定,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和锻炼自己。

(1)要善于展现自己的知识。大学毕业生因为具有新知识而受到同事的青睐和尊敬,但为此也使一些人与同事之间容易产生一定的距离。因此,大学生在同事面前一定要表现得谦虚、随和,在尊重同事丰富经验的同时,适时适度地展现自己的知识。例如,可以利用工作机会,特别是当同事在工作中遇到麻烦时,以谦虚诚恳的态度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商讨,共同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业余娱乐机会,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在交流中让同事了解你的为人和性格,表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缩短与同事问的距离,成为大家的朋友。要切忌以文凭自居自傲,那样只能使得同事对你产生反感,使得自己越来越脱离群众,变得孤立无助。

(2)要树立工作的责任意识。大学生对未来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想在事业上大干一场,建功立业。但是多数人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一般不会被委以重任,而是先从最简单的辅助性工作做起,这也符合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但是,有不少人凭着对工作的新鲜感和学识上的优越感,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对一些工作不愿意干,甚至开始闹情绪。其实,这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干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足够的热情,更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经验和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来积累和训练。显然,凭借热情和情绪只能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因此,不管工作的大小,分工的高低,大学生都要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对待,圆满完成。

(3)要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在工作上总想独挡一面,取得成就。尽管很多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认真谨慎的,但在很多时候,工作中还是难免出现失误。工作失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失误,不能实事求是地去承认失误。如果工作中一旦出现了失误,就要认真地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找准失误点;同时要敢于向领导和同 事承认,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勇于承担责任,以获得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另外,要虚心学习、请教,总结经验教训,防止避免类似失误再次发生。另外,大学毕业生要重视岗前培训这样的重要环节,因为岗前培训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它不仅仅是让新员工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熟悉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更重要的是通过岗前培训来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人际协调能力和奉献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岗前培训可以直接反映出新员工的素质高低,因此单位都非常重视,并依此择优录用,分配岗位。毕业生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把握好这样一次充实自已、表现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良机。事实证明,很多毕业生就是因为在岗前培训期间显露才华,表现出色而被委以重任。

五、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在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新旧角色的冲突。有些人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尤其是自身认知能力、人格心理发展、意志品质以及情绪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角色转换的实质,或者在角色转换中不能持之以恒,于是在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以

下问

1.对学生角色的依恋

一些毕业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依恋学生角色,出现怀旧心理。经过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对学生角色的体验可以说是非常深刻了,学生生活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上都养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习惯。因此,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许多人常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学生角色之中,以学生角色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来待人接物,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2.对职业角色的畏惧

面对新环境,一些大学生在刚走进新的工作环境时,不知道工作应该从何人手,如何应对,在工作中缩手缩脚,怕担责任,怕出事故,怕闹笑话,怕造成不良影响。于是工作上就放不开手脚,前怕狼后怕虎,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

3.主观思想上的自傲

有一些毕业生对人才的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认为自己接受了比较系统正规的高等教育,拿到了学历,学到了知识,已经是比较高层次的人才了。因而,往往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琐碎的不起眼的工作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于是就轻视实践,眼高手低。

4.客观作风上的浮躁

一些人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不踏实的浮躁作风和不稳定的情绪情感。一阵子想干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那项工作,不能深入工作内部了解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以及工作技巧。近年来,毕业生要求调整单位的人数增多,就是因为一些学生就职很长时间后还不能稳定情绪,进人职业角色,反而认为单位有问题,没有适合自己的职位。事实上,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适应工作,不管什么样的单位都不会适合。

(二)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 慎重选择跳槽

自主性职业流动就是当今的流行话语“跳槽”,又潇洒地被称作“炒老板的鱿鱼”。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许多人都在准备奋力一跳,跳到一块个人事业成功的坚实踏板上,觅得自己的理想工作和职位。有的人跳槽成功了,从“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困境,跳到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佳境。但也有许多人一跳,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跳得得不偿失,既失去了以前的工作,又没跳到自己理想的职位上去。也有的发现新的单位各方面条件和待遇还不如原来的单位,从而后悔不迭。

在目前就业形势下,应届毕业生要珍惜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如果工作与毕业前设定的职业目标不符,应及时对目标进行调整。如果工作和自己的兴趣不一致,应考虑在工作中培养

自己的兴趣。应努力做好第一份工作,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

对于刚刚工作或工作不久的毕业生,要理性分析职场变化,谨慎对待跳槽。如确需跳

槽,在跳槽前应考虑几个问题:

(1)分析市场就业需求重新选择单位职业时,一定要对所选择的公司(企业) 作较详细的了解,如公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公司的企业文化等。同时也对所要从事的岗位作一定的了解,如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发展机会等。

(2)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就是在准备跳槽时,要对自己的知识技能、职业兴趣、生涯目标等作出一个重新认识,并找出与目前环境不相适应的原因。同时也要明确自己跳槽的真正原因和目的,跳槽后能否改变目前的现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不会有成功的“跳槽”。

(3)计算机会成本一般情况,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业务由不熟练到熟练,工作环境比较熟悉,应该有利于下一步发展。可是跳槽以后,业务要从头开始熟悉,人际关系要重新建立,因此,切不可轻言放弃。如果从长远的角度看,跳到新的单位更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那当然应该考虑“跳槽”。

第二节 适应职业生活

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首先要面对如何适应职业生活,按照“人岗适配”的原则,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认识职业适应的规律,掌握职业适应的基本要求,主动、尽快地适应职业生活,对毕业生的成才和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适应及其规律

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等,以适应职业实践的发展和变化。适应的实质就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大学毕业生告别学生时代.从走进职业生涯到适应职业生活,要经过对职业实践和职业环境等的观察、认知、内化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达到对职业能力的适应。初入职场的毕业生,由于对职业角色的认知和理解不深,很容易发生角色偏差或错位。因此,掌握职业角色

规范,遵守职业角色的行为模式,增强对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非常必要的。掌握适应期的一般规律,有助于顺利开展工作,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成才。 职业适应从内容上讲,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适应:

(一) 角色适应

角色适应就是对工作岗位的主动适应,即对职业的地位、性质、职责的适应,最大限度地“人岗适配”。由于大学生毕业后随即走上工作岗位,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改变也顺应而变。大学生若不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不能用职业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不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才能,就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难以适应职业的规范要求。

(二) 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是指毕业生对职业的各种信息引起的各种心理反应过程,如感知、

情感、意志、性格等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其中,情感t 的适应更为重要。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变化,也促使毕业生必须调节自己的情感与之相适应,要对从事的岗位保持一种稳定的工作热情和适度的期望值。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依赖、从众、畏惧、浮躁、迷惘等不良心理。此时,如果不及时调整和矫正这不良心理,必然影响工作以及个人的成才和发展。

(三) 生理适应

生理适应是指毕业生对工作时间和节奏、劳动强度和紧张程度的适应,其中包括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适应过程。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时空”概念和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不同职业的:]二作节奏、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外科主治医师长时间在手术台边工作,对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中小学教师工作节奏快,作息时问严格等。在从业初期,毕业生三打破原有的长期的生活习惯,养成一种紧张、有序、时效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难免出现身体疲倦的感觉,这种不适应是常有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加强身体锻炼,讲究工作、生活规律,生理上的“不适应”便会很快消失。

(四) 群体适应

群体适应是指毕业生在新的协作集体中的适应过程。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大学生是以同学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呈现出相对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毕业生到职业岗位后,加入新的“社会群体”,人员对象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交往对象扩展到有各种经历、各种年龄、各种层次的人,同领导和同事的交往与在大学阶段的老师、同学交往不同,这就需要毕业生注意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新群体的要求。

(五) 知识适应

知识适应是大学生在工作中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职业岗位对其知识需要的过程。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否与职业岗位相适应,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同时,大学生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经过主观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职业实践的发展和变化更加迫切地要求毕业生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科技发展和职业实践发

展的需要。

职业适应从时间上讲,一般经历摸索、调整、适应三个阶段。在摸索阶段,大学生对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在初步认知和摸索的阶段。在调整阶段,大学生经过职业生活的锻炼,已逐步能边工作思考,边调整自己的思想、心态和能力,以尽快适应职业生活。在适应阶段,大学生已经进入了职业角色,适应了职业生活。

当然,职业适应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职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涌现,因此,人们对职业生活就有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即:调整、适应、再调整、再适应,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职业适应的一般规律。

二、职业适应的基本要求

(一) 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

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真正从业者,开始职业生涯的探索,随之而来的是要面对全新的生活理念、陌生的工作环境、更高的规范要求,如不

能在短时间内正视现实,将这些客观因素转化成自身文化素养,就很难被新环境、新群体所认同。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既不要陷入畏缩和自卑的误区,也不要陷人自负或自傲的误区。大学生要面对现实,重新定位,敢于实践,善于请教,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赢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二) 主动了解岗位环境,安心工作,敬业爱岗

对新单位的了解,包括对单位的历史、现状以及有关的规章制度等的了解。作为一个职场新人,要安心本职工作,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的。爱岗敬业是一种普遍的奉献精神,大学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牢记自己的岗位职责,勤奋工作。

(三) 勤奋学习,虚心求教,提高工作能力

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是自身的知识量不一定足够大,知识结构不一定合理。因此,大学生要根据职业的特点、性质、工作程序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出现,很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和提高。大学生要虚心向有经验的领导和同事学习,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四) 勇挑工作重担,善于团结协作,乐于无私奉献

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当树立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若是党、团员,更要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增强组织观念,在工作中勇挑重担,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们的密切协作。实践证明,一项工作的开展、一个项目的完成、一个过程的组织单靠某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十几个、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人的共同劳动,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有互相协作的团队意识,从整体利益出发,个人服从集体,顾全大局。

(五) 正视困难,不要轻言放弃

大学生初入职场,难免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要珍惜眼前的工作机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知难而进。要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遇到的困难。如果因为自己的眼光太高,那么就应当自觉地调整自己,热爱自己的职业,从点滴做起,踏踏实实地工作。如果因为自己能力不够,那么就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已的素质,单单抱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不要轻言放弃,即使重新选择职业后,也必定会遇到新的困难和曲折。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在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这种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已经渗透到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之中,人际关系无处不在,它对于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所谓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从整体上一般有三类:以“感情”为基础的各类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以“利害关系”为基础的同事、同学、上下级等关系;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如萍水相逢。人与人之间最早产生的、最持久的人际关系即感情型人际关系。形成此类人际关系需要

两大条件:人际吸引和人际交流。

人际关系和谐当今也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远比校园中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复杂。某高校曾对毕业3~5年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当询问“进入社会后你最苦恼的是什么”时,回答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0.8%。可见在毕毕业生踏入社会后,人际关系方面面临的困惑是较多的。对初人职场的毕业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缩短职业适应期,也可减少工作难度和心理负担。

(二)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意义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在谈到工作体会时,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关系。日常工作中由于职业规范的要求、业务特点,要跟很多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尤其是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客户之间的交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竞,争、权利竞争、行业竞争等,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比较难处却又十分重要。大学毕业生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是积极适应社会、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的必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工作顺心.提高效率;使人生活愉快,心理健康;可以增进团结,有利于集体,有利于事业。因此,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和自身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1.真诚原则。真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要求,所有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都应该是建立在发自内心的真诚交往的基础之上的。

2.主动原则。打破自我封闭,主动与别人交往。展示真实的自我,促进相互了解,在工作中主动、热情地与同事交往,让别人产生亲近感。

3.尊重原则。一要自尊,二要尊重本单位领导、同事、下级以及工作交往中的任何人。尊重别人的人格,听取意见要真诚,谈话交流有礼貌,交换意见分歧要有涵养。

4.谦虚原则。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做人的原则,狂妄自大、日中无人、夸夸其谈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即使你水平的确比别人高,也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5.合作原则。强调全局观念,强化团队意识,融入集体,在工作中服从领导、团结同事,相互协调、密切合作。

6.诚信原则。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诚信。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

7.宽容原则。襟怀坦荡,不嫉妒别人,“容人不如己,容人高于己”,既保持上进心,又保持平衡心。对别人的成绩、升迁要真心赞扬,认真学习。

8.适度原则。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交往的时问、距离、频率要适度,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注意过犹不及。

(四)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具体要求

1.端正工作态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态度决定一切”,与你的经验、才智相比,恐怕最先让与你共事的人产生好或坏的印象是你的工作态度。你是否热爱你的本职工作,是否工作认真,能否吃苦耐劳,是别人观察你的焦点。“热情优于智慧”,许多企业招聘时优先录用那些热爱工作的人,因此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首先应当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以求尽快地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程序,

做出工作成绩。这是赢得同事赞誉和领导信任的基本条件,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毕业生在职业岗位上要谦虚扎实,不要自以为学历高,看不起别人;要放下架子,从基层做起,向实践学习,才能学以致用。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要认真结合岗位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达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境界。其目的在于使大学毕业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把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心的要求和坚定的信念,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进而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受社会欢迎的职业工作者。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3。积极主动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心胸宽阔,与人和谐相处

一些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跨人工作单位后,往往有一个阶段的孤独感时期,昔日好友各奔东西,原有人际圈被打破,面对陌生环境,出现第二次心理断乳期,他们在寻找一种新的归宿感。环境对一个新来者或多或少地存在排斥感,新来者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新环境。性格开朗者会很快再调整适应新环境,而性格内向者就需要大胆突破性格束缚,主动向别人伸出友谊之手,主动向别人表示你的友好态度。人际关系专家提出:“采取‘别人都是喜欢我的,这一基本态度,其效果将会发现事实真是这样;采取‘别人都想和我做朋友,这一基本态度,经验也验证这个想法是对的。”人们之问的喜欢经常表现出相互的特性,即人们喜欢的往往是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因此,要想让别人喜欢你,首先你要喜欢别人。

4.尊重上级,服从安排

下级是否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否有不断提升的机会,是否有健康的心理,乃至是否成才,都同与上级相处得如何有密切关系。人们常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尚须经伯乐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一位下属要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不断进步,除了自身的不断努力外,还必须得到上级的关心和支持。因而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你要了解你的领导,了解他的工作作风、习惯、爱好等,如果你的工作作风与领导不一致时,必须修正自己,以适应上级,而不是让上级适应下级。其次,要尊重你的上级,对领导的尊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从,是一个下级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的前提条件,没有哪一位上级喜欢一个目无尊长、不服从命令的下级。

作为在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要与领导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要尊重领导,自觉服从工作的安排,力争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对于确实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因领导造成的失误,要维护领导的威信,不要当众拒绝领导的安排,而要事后向领导单独解释。与上级相处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不是凭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就能解决的问题。上下级关系中,下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下级的 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

第三节开拓创新,奋发成才

人生在世,事业为本。每一个有远大抱负的青年在踏上工作岗位时,都有立志成才的愿望,脑海中勾画着一幅事业成功的蓝图。应该如何从大学毕业的起点踏上成功之路呢? 艰苦才能创业,奋斗方可成才。只有经过顽强的拼搏进取,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敬业爱岗,艰苦创业

敬业就是指专心于事业,是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的献身精神。岗位是成才的舞台,是一个人奉献社会、施展才华、取得成就的条件。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业精神。大学生成才的基点就是本职岗位,只有敬业、勤业、创业才能立业。

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辉煌,应当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事业工作中去,培养发展自己的专业兴趣,继续学习更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者的道路多数是曲折而充满艰辛的,关键要把握好三

条:第一,要自信,勿自卑;第二,有理想,干实事;第三,重科学,敢创新。

有的人虽有远大抱负,但不脚踏实地,总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搞不出什么名堂,见异思迁,频繁跳槽。,实际上,古今中外,立足于自己的职业和岗位搞发明、创造而成就事业的大有人在。勤业是指埋头于自己的事业,不辞辛苦,矢志不移,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积累起事业的基础,构建起事业与理想之大厦。创业、勤业、立业是一个有机的组成,它涵括了一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所有奋斗与喜悦。许许多多前人的足迹向我们昭示了成功之秘,为大学生的创业、勤业、立业、实践带来富含哲理的启迪。

二、更新知识,勇于实践

(一) 学无止境、永远探求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大学生光有成才的志向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一切才能要靠知识来营养,这样才会有施展才能的力量。华罗庚曾说过,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流行是与现代的“大科学”时代相适应的,它标志着教育时空的根本性转变。大学生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学习,有意识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永远处于动态优化之中。

(二) 从维持性学习到创造性学习

在当代信息社会,一个人一生所获得的全部知识,90%以上将要靠毕业以后的继续学习获得。继续学习是指工作后要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和形势的要求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继续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它主要采用的是创造性学习模式,不仅仅满足于接受知识本身。创造性学习模式可使个人具备应付突发事件以及对付过去的经验中不曾有过的新事物的能力。这是跟更新知识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三) 实践是锻炼成才的有效途径

实践是知识更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前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磨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

人生,实践长才干。要努力向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大学生要成才,不仅要有精深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勇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大学生要成才,还要经受风雨的洗礼、磨难的雕琢。实践过程中的坎坷和磨难虽然会给事业的成功带来阻力,但能激发人的进取心,磨炼人的意志。历史上许多名士都经过无数的实践,历经磨难、饱经风霜才获得成功。大学生要正视磨难,在磨难中炼就自己,在风雨中锻炼成长。

三、开拓创新。拼搏进取

(一) 培养创新意识

人类文明的历史,基本上乃是人类创造能力的记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在成才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怀疑态度。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载体,但是由于受特定历史及作者自身的局限,书籍的内容总会有局限性,不可能是绝对真理。其次,要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执著。但是这种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其前提都是建立在科学态度基础上的。再次,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形成创新思维,克服“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观念上摆脱对前人权威崇拜和迷信的倾向,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旦你拥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的神韵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 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竞争进取是成才的驱动力,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是成功的手段。顽强的意志来自于对事业目标的追求。只有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竞争进取、顽强拼搏的人,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能力,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敢于拼搏的精神,胜不骄,败不馁。

(三) 锐意改革,勇于开拓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闭关自守,因循守旧,就没有出路。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勇于改革,积极进取,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挫折失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勇敢地冲破陈规陋习,不断地更新观念,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拼搏的献身精神和按规律办事、尊重科学的实事求是态度结合起来,在改革的浪潮中充分发挥出生力军的作用。

四、技巧

人际关系中处处充满技巧,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并灵活地加以应用,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极大的帮助。

(一) 怎样获得同事的认同

所谓认同,实际上就是同事们从思想、感情方面真正地接纳你作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过程。

要获得同事的认同,首先要从主观方面多做努力,也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归属感”。培养“归属感”,就要把整个集体当作自己的家。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均属于这个“家”。认识它、忠于它、效力于它。与这个“家”的每个同事甘苦与共,风雨同舟,而不是只考虑个人利益。

培养归属感,就需要忧集体之所忧,想集体之所想,主动热情地为同事排忧解难,这样谁也不会把你当外人。相反,如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今说东家长,明道西家短”,牢骚满腹,阴阳怪气,同事们对你只好“敬而远之,畏而远之,厌而远之”了。

培养归属感,还要尽快地熟悉和适应环境。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这不仅能使你了解到在公众场合难以获得的信息,还使你更自然地与同事们融为一体。集体活动不仅能促进你与同事们之间的协作与友谊,而且还为你提供一些与他们进行交流的机会。

要获得同事的认同,还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校有校风,厂有厂风,不同单位有其各不相同的工作作风、观念、传统与职业气氛。所以要学着适应单位的文化环境,融人单位的文化环境。

(二) 怎样获得领导的信任

对一个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来说,取得领导的信任和器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能够受到领导的信任与器重,往往受到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你对领导的了解与领导对你的认识、你给领导留下的第一印象与你真正的自我形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仍然是你。毫无疑问,成功的钥匙就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1.适时地展示你的敬业精神和才干

抓住机会表现你的才能,是获得领导器重的关键。但凡单位的领导,都需要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与干将,所以获得某种好感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设法“显山露水”,证明你的才华。这时你应记住工作才能显露往往是从一般性的事务开始的,即使领导交给你的工作很一般,很琐碎,也要认认真真、努力做好,争取“一枪打响”。

2诚实、守信是获得领导信任的前提

试想,如果一天,领导约你谈话,却左等右等也不见你的踪影,或明明是你操作失误弄坏了仪器,领导问你时,你却说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更不用说言而无信、搬弄是非、说三道四之人,这样的人在哪个单位都不会有市场。坦率诚恳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不会损害你的形象。“言必信,行必果”会使领导感到你是个值得信赖、靠得住的人。

3.知己知彼,为获得信任创造条件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取得领导的信任与重视,不“知己知彼”显然 是不行的。所谓“知己”就是要对自己的水平、能力及缺点都有所认识,“知彼”就是要对领导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投其所好,避其所恶,这样才能从感性上接近领导,使领导对你产生好感。

(三) 怎样面对冷遇

大学生想得到社会的承认,仅有一张大学文凭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毕业生不等于人才,懂得了这一点,就会在工作中受到冷遇时,进行清醒分析,正确对待。一般说来,大学生受冷遇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有些大学生自以为满腹经纶,好高骛远,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使领导难以安排合适的工作:

第二,有的大学生对工作单位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眼,不懂装懂,妄加评论,空发感叹;

第三,有的大学生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工作不踏实;

第四,有的大学生工作责任心不强,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不能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甚至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五,有的毕业生没有摆正个人与集体、家庭与事业的关系,上岗不久即“卿卿我我”、“花前月下”,忙于为自己营造安乐窝;

第六,还有的大学生毕业后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有利可图则于,无利可图则算”。

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以后,除了要虚心学习外,还要有实干精神,要解决工作、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只要苦干、实干,做出一番成绩来,领导、同事一定会向你投以赞许的目光,冷遇自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四) 怎样面对挫折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遭受挫折总是难免的。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受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丽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受挫后会出现紧张、焦虑、苦闷的心理状态,心理失去平衡。 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受挫后应该采取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谋求心理平衡。将内心愤懑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发愤图强、力争上进的积极情绪,“化悲痛为力量”,使心理得到升华;或“重振雄风”,加倍努力工作,去实现目标;或改换工作方法另行尝试;或进行工作补偿,以期达到“失之东隅,取之桑榆”的效果。

摆脱挫折感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果工作出现差错,感到烦闷,应该找个人倾诉。不应沉溺于苦闷颓废中,那样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而应把内心的苦衷诉说给你的领导、同事和知心朋友。讲出来会使心情轻松。同时还可共同分析受挫原因,变被动为主动。

暂时回避。遭受挫折的人一般心理负担较重,情绪低落。这样长时间不能自拔,自然会影响你的生活与工作。这时你应暂时回避,不去考虑这一问题,尽量放松自己,以大度乐观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对待挫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

胆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当你取得新的成绩,前面的挫折感也就会随之消失。 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心理咨询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我们对工作的成败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帆风顺固然可喜,遇到挫折也不要灰心,也许这次挫折就是下一次成功的开始。

(五) 怎样面对批评

怎样面对批评,不同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并诚恳地接受批评,总结教训并及时加以改正;有的人受到批评则丧失信心,精神不振,甚至自暴自弃;还有的人“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一遇批评便火冒三丈,使领导和同志们“敬而远之”。无疑后两种态度是不足取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照你的办”,应该成为我们对待批评的基本态度。下面介绍几种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

1.静静聆听

尽可能地让批评者把意见表达完。如果还未听清自己的错误所在,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问一句:“你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 ”以帮助你找出受批评的原因,分析批评是否有道理。刚参加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轻易不会对你提出批评。如果批评你的话,大多是你的错误比较明显,所以一定要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

2。坦然接受

如果你知道自己错了,勇敢地说一声:“我错了,你批评得及时,以后我一

定改正。”这是最好的办法。

3.推迟作答

如果批评者自恃有理,态度蛮横,那你不妨说一句“我好好想一想,我们明天再谈好吗? ”这样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引起冲突。

4.婉言拒绝

如果批评者对事实原委了解不够,批评没有道理或纯属误会,你可以做些解 释,以便让对方了解事实真相。“你误会了,事情是这样的„„”,语言委婉一些,对双方都有好处。

总之,面对善意的批评,不能反击。如果反击肯定会造成尴尬的局面,伤害感情。不要找借口推脱责任,也不要默不作声。这两种态度无异于“消极抵抗”,而且也不利于批评者指出你的错误所在。无论你采取什么方法,都要认真诚恳,心平气和。

批评者还需要看你的实际行动,态度再好,没有改进,也只能落得个“言行不一”、“撒谎”的坏名声。如果批评者没有道理,你也不应“耿耿于怀”,更不可“借机报复”。

须知,当面给你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多半是出于好心,希望你进步,即使是一场误会,谈开了也就没事了,挟嫌报复,会损害你的人格。

(六) 怎样处理隔阂

每个人在日常与人交往中,都可能同他人产生隔阂。所以如何清除隔阂,促进人际关系的不断发展,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遇到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隔阂产生的原因不同,消除隔阂的 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概括地说,产生隔阂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于交往双方不愿或很少暴露真实的自我,从而引起双方对彼此交往的诚意产生怀疑而造成隔阂;

二是交往双方因在某件事上误会而造成隔阂;

三是因一方损害了对方的利益,或伤害了对方的人格、感情,而产生隔阂。 当你与他人有隔阂的时候,应冷静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如果是由于双方误会造成隔阂,就应该以你的宽容大度进行善意的解释,消除误会。由于每个人的性格脾气、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其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出现一些误会是难免的。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如果是你误会了别人要耐心听取别人的解释;

如果是对方对你产生的误会,要主动进行善意的解释,以消除误会,当真相大白之后,双方误会与隔阂自会云消雾散。

如果是由于自己的不慎损害了对方,要向对方诚恳道歉,请求原谅。每个人都有人格尊严和自身利益,不容他人损害。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伤害或损害了对方的人格和利益,将会引起对方的不满,甚至出现矛盾冲突。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正确地处理,两人之间轻则产生隔阂,重则产生积怨。此时,不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应该真心实意地、诚恳地向对方道歉,以求谅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你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和耐心,你们之问会化干戈为玉帛,隔阂定会消除。


相关内容

  • 1我谈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 我谈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记得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对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习惯了中学老师的督促式教育,而大学却是需要自主学习的,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安排,那个时候很迷茫,很多时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很多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慢慢的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 ...

  • 中小学一对一经典资料咨询师标准2
  • Radio/真情电波 一个黑人少年.一台总是随身携带的晶体管收音机,一个慈父般的橄榄球队的主教练,在教练的帮助下,黑人孩子肯尼迪变得越来越开朗了.他的乐观向上感染了橄榄球队的每一个队员,为球队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Glary/光荣之路 乔什.卢卡斯/韦斯.布朗/德雷克.卢克USA/詹姆士.加特纳/ ...

  • 职场礼仪:职场新人穿着注意点
  • 新员工该如何进行角色转换?新人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老员工与新员工最大的不同在于两者对企业工作的认识和行为方式不同.在心态上,老员工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分子,做事要讲责任.讲规矩.讲团队.讲业绩;而新员工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做事喜欢谈个性.谈辛苦.谈回报. 在行为上,老员工知道,发完牢骚,工作照样要干好 ...

  • 职场礼仪:成就自己善待他人
  • 一流的员工来自一流的职业素养.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成就.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但要在职场中取得成功,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职业素养! (一)敬业:只有你善待岗位,岗位才能善待你.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不是我不愿意努力,是我所在的部门太差,工作岗 ...

  • 勇于承担错误 工作了 你就不再是孩子
  • 致以刚出校门童童们的至理名言 勇于承担错误 工作了 你就不再是孩子 每个人都要学着长大,成熟,当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那一刻,再也不可能被别人当做"孩子"了.尤其是想要在职场中站住脚,更不能过于依赖同事,上世,"学会独立"很重要. [耍孩子气只能惹人烦] 行走职场 ...

  • 职业适应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其背
  • 职业适应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职业适应是指从业者进入职业角色,履行职业角色义务,享受职业角色权利,遵守职业角色规范的发展过程.一个人从学校到职场,都要度过一段时间长短不一的职业适应期.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问题,角色的成功转换, ...

  • 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 医学检验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 名: 杜宗飞 学 号: 2011090118 专 业: 医学检验 班 级: 医学检验01班 指导教师: 赵建明 实习时间: 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 ...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 行政管理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 名: 杜宗飞 学 号: 2011090118 专 业: 行政管理 班 级: 行政管理01班 指导教师: 赵建明 实习时间: 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 ...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 学 号: 2011090118 专 业: 广播电视编导 班 级: 广播电视编导01班 指导教师: 洪金宝 实习时间: 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