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译文

手抄《黄帝阴符经》白话译文(上)

前言

冲虚子曰:考察古今,解《阴符经》者可谓多矣!而能明其三昧者稀矣!何哉?不知“人道合一”之妙也。世有以“兵”解者,有以“丹道”解者,有以“佛理”解者,有以“医理”解者,花样之多,不一而足。然终未逮其意者,因其偏也。吾虽愚鲁,却不愿同道者为妄解所惑也,故今以白话文解之。望悟者悟之,达者明之,则无憾矣!

上篇

原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译文:“只要发现自然之规律,掌握自然之运行,就能尽得其妙了。自然包含着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相克,懂得它们才会兴旺。五行相克之气融于心,施行于自然,宇宙就会象在手中一样易于掌控,万物之变化也就能随心所欲。”

冲虚子曰:知五行之相克,方能明五行相生之妙。五行之气相克则能精和,精和曰常,知常曰明,故能与“道”合一,故宇宙、万物能控也。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译文:“自然之性是人之本性(即‘虚静’),人心却是诈伪的。所以要以自然之道来确定人性之道。”

冲虚子曰: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人心巧而不能静,故好妄为也。妄为,则凶。故要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原文:“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译文:“上天若出现五行相克,就会使星宿移位;大地若出现五行相克,就会使龙蛇飞腾;人体内若出现五行相克,就能使天地颠倒。倘若人能顺应自然而同时发生五行相克,就能使万物稳定下来。”

冲虚子曰:有杀则有生也,相克则能相生也,故曰:“反也者,道之动也”。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译文:“人性虽有巧有拙,却可以弃之不用。九窍是否沾惹外邪,关键在于耳、目、口三窍之动静。三窍动则犹如木头着火,必生灾祸;国有奸邪,必致溃亡。懂得如此修炼,称为圣人。”

冲虚子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外邪既不入,心志归虚无。虚极生静定,血脉变通畅。阴阳渐和谐,百病无由生。修之不辍休,通体致精和。精和与道一,德厚称圣人。 手抄《黄帝阴符经》白话译文(中) 原文:“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译文:“阴阳循环,是道的规律。”

冲虚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反也者,道之动也。

原文:“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译文:“万物顺应天地之规律而自然生长;人利用万物而富足;万物依靠人而昌盛。只要天地、万物与人之间各得其宜,那么它们就会安定下来。所以说:休养要遵循时令,身体才会得到调理;行动要把握时机,万物才会变得安定。人们只懂得“盗”的神妙莫测而以为神(世人只知偷盗不被查觉,谓之‘神’),却不知“盗”不神妙莫测才是最神妙莫测的(却不知顺天地、万物之规律而公开盗之,方为‘神’)。要知道,太阳与月亮各有规律,大与小都有定规,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会有大功产生,才会有神明护佑。这些“盗”的机巧是天下之人所不能见、所不能知的。有悟性的人得到它,就会躬行(能顺应自然);无悟性的人得到它,却会丧命(因违法偷盗)。”

冲虚子曰:盗者,密取而不知也。万物顺天地之规而盗其精,故能昌;人顺日月之数、万物之规而盗之,故能富。愚人不察,望文而生义,以盗为盗,身死为天下笑,不亦悲乎! 手抄《黄帝阴符经》白话译文(下) 原文:“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译文:“眼盲者耳聪,耳聋者眼明。因此,如果能闭塞其一(或眼或耳),就会增强十倍

之能力;如果能每天闭塞其耳、目、口(勿听、勿视、勿言),就会增强万倍之能力。心因物而动,因物而静,关键在于眼。要知道,上天不施恩德(无声无言),因而能产生大恩德;而响雷暴风(指外物也)只会使万物发生骚动。”

冲虚子曰:修道之要在乎三宝,三宝之要在乎目。目,外物进入之门户也。外物入,心则骚动。心既动,则虚静失矣!“妄为”生,则凶祸至矣!呜呼,悲哉!

原文:“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译文:“至乐之本在于知足,至静之本在于无私。上天因无恩而至私,故能大恩而至公(即施惠于万物)。统摄的法式在于调和其气。”

冲虚子曰:世人喜占有而不知满足,欲壑难填,故常痛苦而不乐也;好妄为而不知博施,为所欲为,故常心荡而不静也。若欲归于至乐、至静之境,则需调和其气也。

原文:“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译文:“生为死之终结,死为生之终结,故生死为一。利因害而生,害亦因利而生,故利害相生。”

冲虚子曰:“道”本为一,虽有阴阳之分,实不可分也。阴阳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一息不停也,故圣人明生死为一、利害相生、祸福相依之理也。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译文:“愚昧之人常以懂得天地之准则为智慧,我却以遵循时令、洞悉外物为聪明;俗人以欺诈为智慧,我却以诚信为聪明;俗人以奇异为智慧,我却以自然为聪明。所以说:进入水火之中还自以为是智慧,那就是自取灭亡。”

冲虚子曰:愚昧之人总以为懂天地之规而能安其居,富其家,便觉智慧非常也;却不知妄作招凶,外物累人之理。圣人则不然,因知物欲伤人,故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依时修身,除妄归真,终能与万物玄同矣!玄同则精和,精和曰常,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知此理,方为真聪明矣!

原文:“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译文:“因为自然之道虚、静,所以能生天地、万物。因为天地的运行遵循自然,所以能使阴阳相胜。阴阳相胜相生,则变化和谐。”

冲虚子曰:“道”因虚静,而能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因其虚静,而能生生不息。故人若虚静,则能随心所欲。

原文:“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译文:“所以,圣人懂得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制订了各种法则。然而,至静无形之道(普遍)是各种法则(特殊)所不能完全契合的。于是就有了奇妙的《易》,它产生了各种象征,是以八种卦象为本,并贯以六十甲子,来演化种种玄机的。这样一来,阴阳循环相生也就能很清楚地蕴涵于各种象征之中了。”

冲虚子曰:奇器,古之解者常以为“道”也,实则非也。因前已指出,“道”是“律历”所不能契的,才有“奇器”产生。此“奇器”不但能完全契合于“道”,而且能展现“道”之玄妙,使万物之奥秘毕现也(‘道’恒无形,‘奇器’则以有形契之)。因“奇器”之中含有“八卦甲子”,故知“奇器”应是指含有《连山》、《归藏》之古《易》也,而非今之《周易》也。

手抄《黄帝阴符经》白话译文(上)

前言

冲虚子曰:考察古今,解《阴符经》者可谓多矣!而能明其三昧者稀矣!何哉?不知“人道合一”之妙也。世有以“兵”解者,有以“丹道”解者,有以“佛理”解者,有以“医理”解者,花样之多,不一而足。然终未逮其意者,因其偏也。吾虽愚鲁,却不愿同道者为妄解所惑也,故今以白话文解之。望悟者悟之,达者明之,则无憾矣!

上篇

原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译文:“只要发现自然之规律,掌握自然之运行,就能尽得其妙了。自然包含着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相克,懂得它们才会兴旺。五行相克之气融于心,施行于自然,宇宙就会象在手中一样易于掌控,万物之变化也就能随心所欲。”

冲虚子曰:知五行之相克,方能明五行相生之妙。五行之气相克则能精和,精和曰常,知常曰明,故能与“道”合一,故宇宙、万物能控也。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译文:“自然之性是人之本性(即‘虚静’),人心却是诈伪的。所以要以自然之道来确定人性之道。”

冲虚子曰: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人心巧而不能静,故好妄为也。妄为,则凶。故要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原文:“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译文:“上天若出现五行相克,就会使星宿移位;大地若出现五行相克,就会使龙蛇飞腾;人体内若出现五行相克,就能使天地颠倒。倘若人能顺应自然而同时发生五行相克,就能使万物稳定下来。”

冲虚子曰:有杀则有生也,相克则能相生也,故曰:“反也者,道之动也”。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译文:“人性虽有巧有拙,却可以弃之不用。九窍是否沾惹外邪,关键在于耳、目、口三窍之动静。三窍动则犹如木头着火,必生灾祸;国有奸邪,必致溃亡。懂得如此修炼,称为圣人。”

冲虚子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外邪既不入,心志归虚无。虚极生静定,血脉变通畅。阴阳渐和谐,百病无由生。修之不辍休,通体致精和。精和与道一,德厚称圣人。 手抄《黄帝阴符经》白话译文(中) 原文:“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译文:“阴阳循环,是道的规律。”

冲虚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反也者,道之动也。

原文:“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译文:“万物顺应天地之规律而自然生长;人利用万物而富足;万物依靠人而昌盛。只要天地、万物与人之间各得其宜,那么它们就会安定下来。所以说:休养要遵循时令,身体才会得到调理;行动要把握时机,万物才会变得安定。人们只懂得“盗”的神妙莫测而以为神(世人只知偷盗不被查觉,谓之‘神’),却不知“盗”不神妙莫测才是最神妙莫测的(却不知顺天地、万物之规律而公开盗之,方为‘神’)。要知道,太阳与月亮各有规律,大与小都有定规,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会有大功产生,才会有神明护佑。这些“盗”的机巧是天下之人所不能见、所不能知的。有悟性的人得到它,就会躬行(能顺应自然);无悟性的人得到它,却会丧命(因违法偷盗)。”

冲虚子曰:盗者,密取而不知也。万物顺天地之规而盗其精,故能昌;人顺日月之数、万物之规而盗之,故能富。愚人不察,望文而生义,以盗为盗,身死为天下笑,不亦悲乎! 手抄《黄帝阴符经》白话译文(下) 原文:“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译文:“眼盲者耳聪,耳聋者眼明。因此,如果能闭塞其一(或眼或耳),就会增强十倍

之能力;如果能每天闭塞其耳、目、口(勿听、勿视、勿言),就会增强万倍之能力。心因物而动,因物而静,关键在于眼。要知道,上天不施恩德(无声无言),因而能产生大恩德;而响雷暴风(指外物也)只会使万物发生骚动。”

冲虚子曰:修道之要在乎三宝,三宝之要在乎目。目,外物进入之门户也。外物入,心则骚动。心既动,则虚静失矣!“妄为”生,则凶祸至矣!呜呼,悲哉!

原文:“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译文:“至乐之本在于知足,至静之本在于无私。上天因无恩而至私,故能大恩而至公(即施惠于万物)。统摄的法式在于调和其气。”

冲虚子曰:世人喜占有而不知满足,欲壑难填,故常痛苦而不乐也;好妄为而不知博施,为所欲为,故常心荡而不静也。若欲归于至乐、至静之境,则需调和其气也。

原文:“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译文:“生为死之终结,死为生之终结,故生死为一。利因害而生,害亦因利而生,故利害相生。”

冲虚子曰:“道”本为一,虽有阴阳之分,实不可分也。阴阳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一息不停也,故圣人明生死为一、利害相生、祸福相依之理也。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译文:“愚昧之人常以懂得天地之准则为智慧,我却以遵循时令、洞悉外物为聪明;俗人以欺诈为智慧,我却以诚信为聪明;俗人以奇异为智慧,我却以自然为聪明。所以说:进入水火之中还自以为是智慧,那就是自取灭亡。”

冲虚子曰:愚昧之人总以为懂天地之规而能安其居,富其家,便觉智慧非常也;却不知妄作招凶,外物累人之理。圣人则不然,因知物欲伤人,故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依时修身,除妄归真,终能与万物玄同矣!玄同则精和,精和曰常,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知此理,方为真聪明矣!

原文:“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译文:“因为自然之道虚、静,所以能生天地、万物。因为天地的运行遵循自然,所以能使阴阳相胜。阴阳相胜相生,则变化和谐。”

冲虚子曰:“道”因虚静,而能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因其虚静,而能生生不息。故人若虚静,则能随心所欲。

原文:“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译文:“所以,圣人懂得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制订了各种法则。然而,至静无形之道(普遍)是各种法则(特殊)所不能完全契合的。于是就有了奇妙的《易》,它产生了各种象征,是以八种卦象为本,并贯以六十甲子,来演化种种玄机的。这样一来,阴阳循环相生也就能很清楚地蕴涵于各种象征之中了。”

冲虚子曰:奇器,古之解者常以为“道”也,实则非也。因前已指出,“道”是“律历”所不能契的,才有“奇器”产生。此“奇器”不但能完全契合于“道”,而且能展现“道”之玄妙,使万物之奥秘毕现也(‘道’恒无形,‘奇器’则以有形契之)。因“奇器”之中含有“八卦甲子”,故知“奇器”应是指含有《连山》、《归藏》之古《易》也,而非今之《周易》也。


相关内容

  • 上海小学语文古诗目录
  • 古诗诵读 1 2 3 4 5 6 7 8 9 10 古代神话寓言传说 1.韩非子: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 ...

  • 成语典故文言文
  • (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 ...

  • 2014古诗文大赛1-14
  • 1.曾子拒邑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⑤?"终不受. ...

  • 三字经最全解释
  • 三字经最全分析解释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

  • 司马迁对"汉初三杰"和陈平的评价,太出乎意料
  •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之典范.<史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记载了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 ...

  • 五年级必背古诗文
  • 五年级必背古诗文 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 苏轼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5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打翻的墨汁 ...

  • [苏秦始将连横]课件
  • <苏秦始将连横>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选自<战国策﹒秦策> 刘向整理 一.作品及作家介绍 <战国策>作者已不可考,所记非一时作者已不考所记非时之事,又非涉及国,应非人所作,可之事,又非涉及一国,应非一人所作,可能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纵横策士所记,也许有 ...

  • 山海经大荒北经第十七
  • 大荒北经第十七 附禺山 东北海之外,大荒①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②,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③有久.文贝.离俞④.鸾鸟.皇鸟⑤.大物.小物⑥.有青鸟.琅鸟⑦.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璇瑰.瑶碧⑧,皆出卫⑨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⑩,名曰封渊.有三桑无 ...

  • 本经阴符七术
  • 本经阴符七术.txt我退化了,到现在我还不会游泳,要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绝对是游的最快的那个编辑本段原文及译文 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