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古诗文大赛1-14

1.曾子拒邑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⑤?”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汉.刘向《说苑》)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注释

①曾子,即曾参。

②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采邑。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封赐。

③修:修饰。

④奚:何,为什么。

⑤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 ? 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⑥使:命令,派遣。

⑦于:向。

⑧全:保全。

⑨敝:破旧

⑩受:接受

⑾反:同“返”,返回

启示

要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寓意

无功不受禄,这是理所当然。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2.君不自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①,不能的②知其人,愿陛下与

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③小数接④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1]

注释

1.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

2.的知:准确知道。

3.权谲小数:权术和诡诈的小计谋。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

4.接:接触。

5.上:指唐太宗。

6.去:除掉

译文

有一个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大臣,太宗问上书的人:“奸佞小人是谁?”上书的人回答说:“臣现在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说,或者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威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太宗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子就像水流。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凭什么要求臣子们的行为正直呢?我用最诚信(的品德)来治理天下,可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所以虽然你的计策很好,但我是不会采纳你的计划的。”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去:去除

②直:正直

③责:要求

④至:最,极端

⑤好:喜欢

⑥耻:以⋯⋯为耻

2.翻译:

①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势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 ②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

3.文中“上”为什么“不取”那位大臣的“善策”?

皇帝认为用欺诈的方法去试探大臣是否为“直臣”,这种做法是可耻的,也不可能因此而得到直臣。

3.害群之马

成语,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出自《庄子》。

原文

黄帝将(1)见(2)大隗(3)乎具茨(4)之山,适(5)遇牧马童子,问涂(6)焉,曰:“若(7)知具茨之山乎?”曰:“然(8)。”“若知大隗之所存(9)乎?”曰:“然。”黄帝

曰:“异哉(10)小童!非徒(11)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12)。”小童辞(13)。黄帝又问。小童曰:“夫(14)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15)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16)矣。”黄帝再拜稽首(17),称天师而退。[2]

注释

(1)将:打算。

(2)见:拜访。

(3)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4)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5)适:恰巧。

(6)涂:通“途”,即路。

(7)若:你。

(8)然:是的,表应答。

(9)所存:所在的地方。

(10)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的。

(11)非徒:不但,不只。徒:仅仅

(12)为天下:治理天下。

(13)辞:谢绝。

(14)夫:发语词

(15)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有什么两样。奚:何,什么。以:有。异:不同。乎:相当 于“于”、“与”、“跟”。

(16)而已:罢了。

(17)稽首:叩头。

(18)去:除去,除掉。

(19)徒:仅仅

(20)为:治理

译文

黄帝将要到具茨山去拜访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童子,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小童回答:“知道。”(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小童又回答:“知道。”黄帝说:“这位童子,真是了不起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小童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小童说:“治理天下的道理,与牧马的道理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只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而已。”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牧童“天师”然后退去。

启示

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或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

4.金壶丹书

原文

景公①游于纪②,得金壶,乃发③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④,勿乘驽马。”公曰:

“善哉,如若⑤言!食鱼无反,则恶⑥其鳋⑦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⑧不远也。”晏子⑨对曰:“不然⑩。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⑪,则无置不肖⑫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⑬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⑭;纪有此言,注之壶,何鄙⑮也,不亡何待乎?”

翻译

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得到一个金壶,就打开一看,里面有红笔写成的文字:“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就像这样说的!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让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君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于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是多么庸俗浅陋,亡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注释

1 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2 纪:原是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3 发:打开。

4 反:同“翻”,翻转。

5 若:代词,这个,这样。

6 恶:讨厌。

7 鳋(sāo):鱼腥味。

8 道:路程。

9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10 不然:不是这样的。然:这样的。

11 驽马:劣马。

12 不肖:没有才能的人。

13 何以:为什么。

14 闾:里巷的大门。

15 鄙[2] :庸俗,浅陋

16.《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

17.书:现指言语。

18.道:治国之道

19.反 :同返

主旨

1.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

2.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左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3.大道理不应该空挂在嘴上,而应该亲身去实践。

4.有了正确的结论而不去实践,也是毫无用处的。

5.黄耳传书

原文:

晋之陆机,畜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信,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不息。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犬即上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据《述异记》改写)

译文

晋朝的诗人陆机,养了一只汤宗元种狗,叫“黄耳”。陆机在京城(洛阳)当官,好久没收到家里寄来的信,担心家发生了什么事。

一天,陆机开玩笑地对他的狗说:“你能带书信跑回家乡取消息回来吗?”狗很开心,摇摆它的尾巴。陆机立即写了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狗经过专门给马车通行的道路,日夜不休息赶路。家人看到陆机的信,又回信给陆机。狗立即上路,一路翻山越岭,直奔京城。家乡和洛阳之间相隔几千里远,人走路来回需五十天,而狗只用了二十多天。

后来狗死了,陆机在家乡埋葬了它,取碑文名为“黄耳冢”。

文化常识

驿路。驿路又称驿道。它是我国古代的交通大道,犹如现代的公路——当然路面比现代的公路差多了。在驿路上每隔一段距离——比如或50里,或100里,设一个站头,叫“驿”。在驿站上备有马,叫“驿马”;备有马车,叫“驿车”。官府如有紧急公文要传送,或追捕

[1]要犯,送信的或缉拿的可利用驿马或驿车一站一站调换,迅速前进。

标题解析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亦作“黄犬书”、“黄犬寄书”、“黄犬传书”。

注解

1. 黄耳:犬名。

2. 书:书信。

3. 官:做官,名词作动词。

4. 名:命名。

5. 驰:奔跑。

6. 反书:回信。反:同“返”,返回。

7. 息:停止,休息。

8. 余:多。

9. 畜:养。

10. 京师:京城。

11. 疑:怀疑。

12. 戏:开玩笑。

13. 语:对„„说。

14. 不测:意外的事故。

15. 携:携带。

16. 盛:放。

17. 系:绑。

18. 即:马上,立刻。

19. 冢:碑墓。

20. 久:时间长。

21. 取:取得。

22. 名之曰:取名为。

23. 驿路:古代通行驿车的大路。

24. 机官京师:省略句,应为“官于京师”。

25. 盛以竹筒:省略句,倒装句。

26. 系犬颈:省略句,应为“系(之于)犬颈”。

27. 五旬:五十。

6.杨生之犬

原文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行止与俱。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便当出尔。”生曰:“此狗尝屡次活我,不得相与,其余均可。”行人曰:“若不相与,便不相出。”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日,犬夜走归杨生家。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者畜一犬,怜惜甚至,常以自随。后生饮醉,卧于荒草之中。时方冬燎原,风势极盛。犬乃周匝嗥吠,生都不觉。犬乃就水自濡,还即卧于草上。如此数四,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火至免焚。

译文

杨生养了一条狗,特别喜欢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这狗。一天,杨生在夜里行走,不小心掉到一干涸的井里.狗叫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有人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过去一看,看见了井里有人。杨生说:“你如果救了我,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行人说:“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经多次救活我,不能送给你.其他的都行。”行人说:“你如果不把狗给我,我就不救你出来。”这时狗低头看了看井里,杨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了。杨生出来了,行人把狗栓上离开了,狗不时的回头看。过了五天,狗在夜里回到了杨生家。

注释

1.爱:喜爱。

2.俱:一同。

3.泽草:低洼的水草之地。

4.觉:醒。

5.方:正。

6.尔:这。

7.暗:黑夜。

8.彻:通,直到。

9.出:使„„出来。

10.目:递眼色,使眼神。

11.系:拴。

12.太和:东晋废帝司马奕的年号。

13.广陵:古地名,今江苏扬州市。

14.燎原:指野火旺盛。

15.周章:(急得)团团转。

16.周旋跬(kuǐ)步:意为杨生周围走来走去洒水;跬(kuǐ),半步。

17.却后:过后。

18.畜:饲养。

19.行:行走。

20.止:停止。

21.号:大声喊叫。

22.得:能够。

23.引:伸。

24.顾:回头张望。

25.涸:水干。

文言知识

月。文言中的

燎原:指野火旺盛。

周章:(急得)团团转。

跬(kuǐ):半步。

曾:多次

原文出处

《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是《搜神记》的续书。题为东晋陶潜(365-427)撰。所记有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其伪不可待辩。皆陶潜死后事,故疑此书为伪托,或以为经后人增益。 《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多为《搜神记》所未见。该书凡十卷,一百一十七条。《搜神后记》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群书中是颇具特色的。它内容上略为妖异变怪之谈,而多言神仙;艺术上是芜杂琐碎的记叙减少,成片的 有关当地风土的民间故事。作者赋予这些山川风物丰富的人情美,所以显得美丽动人。一类是人神、人鬼的爱情故事。著名的有《白水素女》、《李仲文女》、《徐玄方女》等。这类题材写得绚丽多姿,极富浪漫梦幻意味,且往往加以悲剧的结尾,使他们成为全书引人注目的篇章。再一类是不怕鬼的故事,叙事机智诙谐,是《搜神后记》区别于其它志怪小说另一颇具特色的地方。[1]

启发与借鉴

动物亦有灵性,不要小看它们。

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

7.和尚敬茶

和尚敬茶是选自蒲松龄先生小说《聊斋志异·卷六·鸽异》中的一个故事,以此来暗示当时的社会风气。寺庙如此清静之地,竟也变得趋炎附势。

原文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僧人,凭借烹煮茶而得名,烹茶的工具都很精致。而且他储蓄的茶有很多等级,经常依据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识茶之人,不会全部拿出来。有一天,有位显贵的官员到来,僧人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他亲自动手烹煮进奉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显贵的官员默不作声。僧人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显贵的官员将要喝完了,并没有称赞。僧人焦急得不能再等待,鞠躬问道:“茶味道怎么样?”显贵的官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太烫了!”

解释

(1)以:凭借、因为

(2)然:而且

(3)蓄:储蓄

(4)至:到

(5)恭:恭敬

(6)冀:希望

(7)及:以及

(8)进:进献

(9)待:等待

(10)铛臼:烹茶的工具

(11)伏谒:拜见

(12)惑:迷惑不解

(13)恒:常常

(14)然:„„的样子

(15)其:其中

(16)甚:很,非常

寓意

结局很幽默出乎人的意料,不是茶的不好,而是茶太热。 而风趣幽默的原因类似于现代的的一种嘲讽。

说白了,就一个会点茶道手法,而没心境的和尚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和尚不是在敬茶,而是在趋炎附势,虽是和尚,原该断绝尘缘,内心却依旧是世俗至极。

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所蓄茶有数等 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 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热:热情

2.翻译:

(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其中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就不会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 C )

A.愉快、满意 B.厌恶、不满

C.失望、沮丧 D.仇恨、恼怒

5.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按照人的贵贱来区分,应该要一视同仁。

6.本文的僧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有才却势力,虚荣有没有耐心的人。

8.蛇蜃化石

原文

治平①中,泽州②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状,畏之不敢触。久之,见其不动,试摸之,乃石也。村民无知,遂碎之。时程伯纯③为晋城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盖蛇蜃④所化,如石蟹之类。

注:①治平:宋英宗年号

②泽洲:今山西晋城一带

③程伯纯:宋代人,生平事迹不详。

④蜃:传说中一种像蛇而又有角的动物。蜃,音shèn。

久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代词,指土中一物

乃:原来是

遂:于是

译文

治平年间,泽州有人家挖井,在土中发现一个东西,蜿蜒曲折像龙蛇的形状,人们害怕它,不敢触摸。过了很久,见它不动,就试着去触摸它,原来是石头。村里人缺乏知识,就把它敲碎了。当时程伯纯担任晋城县令,取得一段,石上的鳞甲都和活的生物一样。这大概是由蛇、蜃所变化的,如同螃蟹变成石蟹那样。[1]

作品赏析

这则笔记记述了泽州发现的蛇蜃化石。这种化石形状“蜿蜒如龙蛇”、“鳞甲皆如生物”,从文中描述的情况来看,应当是一种古爬行动物的化石。远在数亿年以前的地质古生代,我国北部曾经是气候温和而又湿润的地方,那里生长着茂密的古代乔木,也栖息着各类爬行动物。后来,地壳变迁,气候转寒,许多动植物不能适应这一变化,于是相继消亡了。一部分遗骸被埋葬到地壳深处,成为后来人们所见到的化石。泽州发现的那段化石应当是那一时期的遗物。

相关练习 村民开始见到化石时“畏之不敢触”的原因是此物像龙蛇一样,蜿蜒曲折。

9.父子性刚

原文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

注释

俱:都

遣:派

市:买

值:适逢,恰好碰上,遇到

遂:于是

良久:很久

姑:暂且

之:到

谓...曰:对···说

将:将要

入:进

译文

有一对父子都性格刚烈,一点都不肯谦让于人。一天,父亲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恰巧一个人面对面走来,两人不肯相让,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就对儿子说:

寓意

人与人之间,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相互谅解,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倘若使气斗狠,对谁也没有好处。

《父子性刚》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人不能倔强固执,使气斗狠;要学会谦让谅解,要有宽大的胸怀。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懂得谦让、气量狭小、凡事斤斤计较的人。

10.韩信主考

原文

宋壬戌科,秦桧之子熹,侄昌时、昌龄,一榜登第。时人愤恨,追问今岁知贡举为谁。一士答曰:“是韩信。”人争辩其非。士笑曰:“若非韩信主考,如何乃取三秦?”

翻译

南宋壬戌年的科举考试,秦桧的儿子秦熹,侄子秦昌时秦昌龄,同榜考中。当时人们愤恨交加,追问那时的主持考试的是谁。一个读书人说:“是韩信。”人们争相辩论他说的不对。他笑着说:“如果不是韩信,怎么会只取三秦呢?”[1]

注释

(1)科:科举考试

(2)登第:考中

(3)知贡举:主持考试的人

(4)韩信: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5)时:当时

(6)岁:那个时候

(7)为:是

(8)若:如果

(9)非:胡说

常识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古代读书人,参加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早期制度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

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11.老马识途

原文

管仲、隰(xí)朋(1)从于桓(huan)公而伐(2)孤竹(3),春往(4)冬反(5),迷惑(6)失道(7)。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马而随(9)之,遂(10)得(11)道。行(12)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3)山之阳(14),夏居山之阴(15),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1.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伐:讨伐,攻打。

3.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4.往:出征。

5.反:通“返”,返回。

6.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终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阳:山之南水之北。

15.阴:山之北水之南。

16.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凭借。

20.圣:精明通达。

21.不难:不以.....为耻辱。

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3.圣人:有智慧的人。

24.过:过错。

25.乃:于是。

26.道:道路。

27.从:跟随。

译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

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启示

桓公、管仲等回来时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揭示道理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中心

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老马识途的内涵是什么?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12.古人铸鉴

原文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造成平的,小镜子造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这样的工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原因啊!

注释

铸:制造。

鉴:镜子。

则:就,便。

令:使,让。

微:略微。

而:却,但是,表转折。

纳:获得。

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

所以:„„的原因

13.鼠作人语

原文

杨劝农春卿夜读书,有鼠出跃书几⑪上,忽投膏罐中。杨子取一方木覆⑫之,随突⑬以⑭出,环书册走不辍(5),作人语曰:“油着!油着!”杨笑起曰:“吾避汝。”燕城阁前晌午市合,更忙猝不能过,即擎虚器(6)云:“油着!油着!”人即开避。故鼠亦云云。闻者为笑。

译文

杨劝农春卿晚上读书时,有只老鼠跳到书案上,忽然间跳进了油膏罐里了,他就用个木板想盖住老鼠,结果老鼠突然顶开木板出来了,绕着书不停地跑,学人说话:

注释

(1)几:书案。

(2)覆:盖住。

(3)突:顶开。

(4)以: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5)辍:停

(6)虚器:空坛子

14.废弈向学

原文

魏甄琛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若读书,执烛即不敢辞,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许,假书研习,闻见日优。 ( 选自明—何良俊《何氏语林》)

译文

魏国的甄琛应试秀才来到京城,他因为下围棋浪费了很多的时间,通宵达旦都不停止,让仆役给他拿着蜡烛照着下棋,仆役困倦到了极点,打起瞌睡,甄琛便用杖责打他。仆役说:“郎君辞别父母来京都进取做官,如果因为读书,让我替你拿蜡烛,我当然不敢推辞,但现在你却日夜不停下围棋,这难道是你来京都的意愿吗?”甄琛听了感到很惭愧,于是开始悔改,到赤彪(魏国人)那去借书研究学习,从此学问一天比一天有长进了。

词语解释

郎君辞别父母来京都进取做官:辞别,辞去。

执烛即不敢辞:推辞。

甄琛:北魏中山毋极(今河北无极)人,字伯思。下文“赤彪”也是北魏人。

举:应试科举。

都:京城。

以:因为。

止:停止。

苍头:仆役,仆人。

睡顿:倦极假寐。

仕宦:做官。

即:那就。

乃:副词。却,竟然。

向京:来京。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许:处所,地方。

假:借。

闻见: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

日:一天天。

优:好,长进。

或时:有时。

执:拿着。

杖:用木杖打。

颇:特别。

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错能改,迷途知返。

1.曾子拒邑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⑤?”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汉.刘向《说苑》)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注释

①曾子,即曾参。

②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采邑。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封赐。

③修:修饰。

④奚:何,为什么。

⑤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 ? 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⑥使:命令,派遣。

⑦于:向。

⑧全:保全。

⑨敝:破旧

⑩受:接受

⑾反:同“返”,返回

启示

要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寓意

无功不受禄,这是理所当然。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2.君不自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①,不能的②知其人,愿陛下与

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③小数接④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1]

注释

1.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

2.的知:准确知道。

3.权谲小数:权术和诡诈的小计谋。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

4.接:接触。

5.上:指唐太宗。

6.去:除掉

译文

有一个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大臣,太宗问上书的人:“奸佞小人是谁?”上书的人回答说:“臣现在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说,或者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威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太宗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子就像水流。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凭什么要求臣子们的行为正直呢?我用最诚信(的品德)来治理天下,可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所以虽然你的计策很好,但我是不会采纳你的计划的。”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去:去除

②直:正直

③责:要求

④至:最,极端

⑤好:喜欢

⑥耻:以⋯⋯为耻

2.翻译:

①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势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 ②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

3.文中“上”为什么“不取”那位大臣的“善策”?

皇帝认为用欺诈的方法去试探大臣是否为“直臣”,这种做法是可耻的,也不可能因此而得到直臣。

3.害群之马

成语,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出自《庄子》。

原文

黄帝将(1)见(2)大隗(3)乎具茨(4)之山,适(5)遇牧马童子,问涂(6)焉,曰:“若(7)知具茨之山乎?”曰:“然(8)。”“若知大隗之所存(9)乎?”曰:“然。”黄帝

曰:“异哉(10)小童!非徒(11)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12)。”小童辞(13)。黄帝又问。小童曰:“夫(14)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15)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16)矣。”黄帝再拜稽首(17),称天师而退。[2]

注释

(1)将:打算。

(2)见:拜访。

(3)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4)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5)适:恰巧。

(6)涂:通“途”,即路。

(7)若:你。

(8)然:是的,表应答。

(9)所存:所在的地方。

(10)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的。

(11)非徒:不但,不只。徒:仅仅

(12)为天下:治理天下。

(13)辞:谢绝。

(14)夫:发语词

(15)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有什么两样。奚:何,什么。以:有。异:不同。乎:相当 于“于”、“与”、“跟”。

(16)而已:罢了。

(17)稽首:叩头。

(18)去:除去,除掉。

(19)徒:仅仅

(20)为:治理

译文

黄帝将要到具茨山去拜访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童子,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小童回答:“知道。”(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小童又回答:“知道。”黄帝说:“这位童子,真是了不起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小童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小童说:“治理天下的道理,与牧马的道理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只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而已。”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牧童“天师”然后退去。

启示

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或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

4.金壶丹书

原文

景公①游于纪②,得金壶,乃发③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④,勿乘驽马。”公曰:

“善哉,如若⑤言!食鱼无反,则恶⑥其鳋⑦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⑧不远也。”晏子⑨对曰:“不然⑩。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⑪,则无置不肖⑫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⑬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⑭;纪有此言,注之壶,何鄙⑮也,不亡何待乎?”

翻译

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得到一个金壶,就打开一看,里面有红笔写成的文字:“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就像这样说的!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让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君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于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是多么庸俗浅陋,亡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注释

1 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2 纪:原是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3 发:打开。

4 反:同“翻”,翻转。

5 若:代词,这个,这样。

6 恶:讨厌。

7 鳋(sāo):鱼腥味。

8 道:路程。

9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10 不然:不是这样的。然:这样的。

11 驽马:劣马。

12 不肖:没有才能的人。

13 何以:为什么。

14 闾:里巷的大门。

15 鄙[2] :庸俗,浅陋

16.《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

17.书:现指言语。

18.道:治国之道

19.反 :同返

主旨

1.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

2.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左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3.大道理不应该空挂在嘴上,而应该亲身去实践。

4.有了正确的结论而不去实践,也是毫无用处的。

5.黄耳传书

原文:

晋之陆机,畜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信,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不息。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犬即上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据《述异记》改写)

译文

晋朝的诗人陆机,养了一只汤宗元种狗,叫“黄耳”。陆机在京城(洛阳)当官,好久没收到家里寄来的信,担心家发生了什么事。

一天,陆机开玩笑地对他的狗说:“你能带书信跑回家乡取消息回来吗?”狗很开心,摇摆它的尾巴。陆机立即写了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狗经过专门给马车通行的道路,日夜不休息赶路。家人看到陆机的信,又回信给陆机。狗立即上路,一路翻山越岭,直奔京城。家乡和洛阳之间相隔几千里远,人走路来回需五十天,而狗只用了二十多天。

后来狗死了,陆机在家乡埋葬了它,取碑文名为“黄耳冢”。

文化常识

驿路。驿路又称驿道。它是我国古代的交通大道,犹如现代的公路——当然路面比现代的公路差多了。在驿路上每隔一段距离——比如或50里,或100里,设一个站头,叫“驿”。在驿站上备有马,叫“驿马”;备有马车,叫“驿车”。官府如有紧急公文要传送,或追捕

[1]要犯,送信的或缉拿的可利用驿马或驿车一站一站调换,迅速前进。

标题解析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亦作“黄犬书”、“黄犬寄书”、“黄犬传书”。

注解

1. 黄耳:犬名。

2. 书:书信。

3. 官:做官,名词作动词。

4. 名:命名。

5. 驰:奔跑。

6. 反书:回信。反:同“返”,返回。

7. 息:停止,休息。

8. 余:多。

9. 畜:养。

10. 京师:京城。

11. 疑:怀疑。

12. 戏:开玩笑。

13. 语:对„„说。

14. 不测:意外的事故。

15. 携:携带。

16. 盛:放。

17. 系:绑。

18. 即:马上,立刻。

19. 冢:碑墓。

20. 久:时间长。

21. 取:取得。

22. 名之曰:取名为。

23. 驿路:古代通行驿车的大路。

24. 机官京师:省略句,应为“官于京师”。

25. 盛以竹筒:省略句,倒装句。

26. 系犬颈:省略句,应为“系(之于)犬颈”。

27. 五旬:五十。

6.杨生之犬

原文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行止与俱。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便当出尔。”生曰:“此狗尝屡次活我,不得相与,其余均可。”行人曰:“若不相与,便不相出。”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日,犬夜走归杨生家。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者畜一犬,怜惜甚至,常以自随。后生饮醉,卧于荒草之中。时方冬燎原,风势极盛。犬乃周匝嗥吠,生都不觉。犬乃就水自濡,还即卧于草上。如此数四,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火至免焚。

译文

杨生养了一条狗,特别喜欢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这狗。一天,杨生在夜里行走,不小心掉到一干涸的井里.狗叫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有人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过去一看,看见了井里有人。杨生说:“你如果救了我,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行人说:“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经多次救活我,不能送给你.其他的都行。”行人说:“你如果不把狗给我,我就不救你出来。”这时狗低头看了看井里,杨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了。杨生出来了,行人把狗栓上离开了,狗不时的回头看。过了五天,狗在夜里回到了杨生家。

注释

1.爱:喜爱。

2.俱:一同。

3.泽草:低洼的水草之地。

4.觉:醒。

5.方:正。

6.尔:这。

7.暗:黑夜。

8.彻:通,直到。

9.出:使„„出来。

10.目:递眼色,使眼神。

11.系:拴。

12.太和:东晋废帝司马奕的年号。

13.广陵:古地名,今江苏扬州市。

14.燎原:指野火旺盛。

15.周章:(急得)团团转。

16.周旋跬(kuǐ)步:意为杨生周围走来走去洒水;跬(kuǐ),半步。

17.却后:过后。

18.畜:饲养。

19.行:行走。

20.止:停止。

21.号:大声喊叫。

22.得:能够。

23.引:伸。

24.顾:回头张望。

25.涸:水干。

文言知识

月。文言中的

燎原:指野火旺盛。

周章:(急得)团团转。

跬(kuǐ):半步。

曾:多次

原文出处

《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是《搜神记》的续书。题为东晋陶潜(365-427)撰。所记有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其伪不可待辩。皆陶潜死后事,故疑此书为伪托,或以为经后人增益。 《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多为《搜神记》所未见。该书凡十卷,一百一十七条。《搜神后记》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群书中是颇具特色的。它内容上略为妖异变怪之谈,而多言神仙;艺术上是芜杂琐碎的记叙减少,成片的 有关当地风土的民间故事。作者赋予这些山川风物丰富的人情美,所以显得美丽动人。一类是人神、人鬼的爱情故事。著名的有《白水素女》、《李仲文女》、《徐玄方女》等。这类题材写得绚丽多姿,极富浪漫梦幻意味,且往往加以悲剧的结尾,使他们成为全书引人注目的篇章。再一类是不怕鬼的故事,叙事机智诙谐,是《搜神后记》区别于其它志怪小说另一颇具特色的地方。[1]

启发与借鉴

动物亦有灵性,不要小看它们。

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

7.和尚敬茶

和尚敬茶是选自蒲松龄先生小说《聊斋志异·卷六·鸽异》中的一个故事,以此来暗示当时的社会风气。寺庙如此清静之地,竟也变得趋炎附势。

原文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僧人,凭借烹煮茶而得名,烹茶的工具都很精致。而且他储蓄的茶有很多等级,经常依据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识茶之人,不会全部拿出来。有一天,有位显贵的官员到来,僧人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他亲自动手烹煮进奉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显贵的官员默不作声。僧人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显贵的官员将要喝完了,并没有称赞。僧人焦急得不能再等待,鞠躬问道:“茶味道怎么样?”显贵的官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太烫了!”

解释

(1)以:凭借、因为

(2)然:而且

(3)蓄:储蓄

(4)至:到

(5)恭:恭敬

(6)冀:希望

(7)及:以及

(8)进:进献

(9)待:等待

(10)铛臼:烹茶的工具

(11)伏谒:拜见

(12)惑:迷惑不解

(13)恒:常常

(14)然:„„的样子

(15)其:其中

(16)甚:很,非常

寓意

结局很幽默出乎人的意料,不是茶的不好,而是茶太热。 而风趣幽默的原因类似于现代的的一种嘲讽。

说白了,就一个会点茶道手法,而没心境的和尚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和尚不是在敬茶,而是在趋炎附势,虽是和尚,原该断绝尘缘,内心却依旧是世俗至极。

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所蓄茶有数等 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 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热:热情

2.翻译:

(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其中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就不会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 C )

A.愉快、满意 B.厌恶、不满

C.失望、沮丧 D.仇恨、恼怒

5.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按照人的贵贱来区分,应该要一视同仁。

6.本文的僧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有才却势力,虚荣有没有耐心的人。

8.蛇蜃化石

原文

治平①中,泽州②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状,畏之不敢触。久之,见其不动,试摸之,乃石也。村民无知,遂碎之。时程伯纯③为晋城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盖蛇蜃④所化,如石蟹之类。

注:①治平:宋英宗年号

②泽洲:今山西晋城一带

③程伯纯:宋代人,生平事迹不详。

④蜃:传说中一种像蛇而又有角的动物。蜃,音shèn。

久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代词,指土中一物

乃:原来是

遂:于是

译文

治平年间,泽州有人家挖井,在土中发现一个东西,蜿蜒曲折像龙蛇的形状,人们害怕它,不敢触摸。过了很久,见它不动,就试着去触摸它,原来是石头。村里人缺乏知识,就把它敲碎了。当时程伯纯担任晋城县令,取得一段,石上的鳞甲都和活的生物一样。这大概是由蛇、蜃所变化的,如同螃蟹变成石蟹那样。[1]

作品赏析

这则笔记记述了泽州发现的蛇蜃化石。这种化石形状“蜿蜒如龙蛇”、“鳞甲皆如生物”,从文中描述的情况来看,应当是一种古爬行动物的化石。远在数亿年以前的地质古生代,我国北部曾经是气候温和而又湿润的地方,那里生长着茂密的古代乔木,也栖息着各类爬行动物。后来,地壳变迁,气候转寒,许多动植物不能适应这一变化,于是相继消亡了。一部分遗骸被埋葬到地壳深处,成为后来人们所见到的化石。泽州发现的那段化石应当是那一时期的遗物。

相关练习 村民开始见到化石时“畏之不敢触”的原因是此物像龙蛇一样,蜿蜒曲折。

9.父子性刚

原文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

注释

俱:都

遣:派

市:买

值:适逢,恰好碰上,遇到

遂:于是

良久:很久

姑:暂且

之:到

谓...曰:对···说

将:将要

入:进

译文

有一对父子都性格刚烈,一点都不肯谦让于人。一天,父亲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恰巧一个人面对面走来,两人不肯相让,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就对儿子说:

寓意

人与人之间,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相互谅解,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倘若使气斗狠,对谁也没有好处。

《父子性刚》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人不能倔强固执,使气斗狠;要学会谦让谅解,要有宽大的胸怀。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懂得谦让、气量狭小、凡事斤斤计较的人。

10.韩信主考

原文

宋壬戌科,秦桧之子熹,侄昌时、昌龄,一榜登第。时人愤恨,追问今岁知贡举为谁。一士答曰:“是韩信。”人争辩其非。士笑曰:“若非韩信主考,如何乃取三秦?”

翻译

南宋壬戌年的科举考试,秦桧的儿子秦熹,侄子秦昌时秦昌龄,同榜考中。当时人们愤恨交加,追问那时的主持考试的是谁。一个读书人说:“是韩信。”人们争相辩论他说的不对。他笑着说:“如果不是韩信,怎么会只取三秦呢?”[1]

注释

(1)科:科举考试

(2)登第:考中

(3)知贡举:主持考试的人

(4)韩信: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5)时:当时

(6)岁:那个时候

(7)为:是

(8)若:如果

(9)非:胡说

常识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古代读书人,参加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早期制度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

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11.老马识途

原文

管仲、隰(xí)朋(1)从于桓(huan)公而伐(2)孤竹(3),春往(4)冬反(5),迷惑(6)失道(7)。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马而随(9)之,遂(10)得(11)道。行(12)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3)山之阳(14),夏居山之阴(15),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1.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伐:讨伐,攻打。

3.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4.往:出征。

5.反:通“返”,返回。

6.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终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阳:山之南水之北。

15.阴:山之北水之南。

16.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凭借。

20.圣:精明通达。

21.不难:不以.....为耻辱。

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3.圣人:有智慧的人。

24.过:过错。

25.乃:于是。

26.道:道路。

27.从:跟随。

译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

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启示

桓公、管仲等回来时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揭示道理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中心

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老马识途的内涵是什么?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12.古人铸鉴

原文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造成平的,小镜子造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这样的工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原因啊!

注释

铸:制造。

鉴:镜子。

则:就,便。

令:使,让。

微:略微。

而:却,但是,表转折。

纳:获得。

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

所以:„„的原因

13.鼠作人语

原文

杨劝农春卿夜读书,有鼠出跃书几⑪上,忽投膏罐中。杨子取一方木覆⑫之,随突⑬以⑭出,环书册走不辍(5),作人语曰:“油着!油着!”杨笑起曰:“吾避汝。”燕城阁前晌午市合,更忙猝不能过,即擎虚器(6)云:“油着!油着!”人即开避。故鼠亦云云。闻者为笑。

译文

杨劝农春卿晚上读书时,有只老鼠跳到书案上,忽然间跳进了油膏罐里了,他就用个木板想盖住老鼠,结果老鼠突然顶开木板出来了,绕着书不停地跑,学人说话:

注释

(1)几:书案。

(2)覆:盖住。

(3)突:顶开。

(4)以: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5)辍:停

(6)虚器:空坛子

14.废弈向学

原文

魏甄琛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若读书,执烛即不敢辞,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许,假书研习,闻见日优。 ( 选自明—何良俊《何氏语林》)

译文

魏国的甄琛应试秀才来到京城,他因为下围棋浪费了很多的时间,通宵达旦都不停止,让仆役给他拿着蜡烛照着下棋,仆役困倦到了极点,打起瞌睡,甄琛便用杖责打他。仆役说:“郎君辞别父母来京都进取做官,如果因为读书,让我替你拿蜡烛,我当然不敢推辞,但现在你却日夜不停下围棋,这难道是你来京都的意愿吗?”甄琛听了感到很惭愧,于是开始悔改,到赤彪(魏国人)那去借书研究学习,从此学问一天比一天有长进了。

词语解释

郎君辞别父母来京都进取做官:辞别,辞去。

执烛即不敢辞:推辞。

甄琛:北魏中山毋极(今河北无极)人,字伯思。下文“赤彪”也是北魏人。

举:应试科举。

都:京城。

以:因为。

止:停止。

苍头:仆役,仆人。

睡顿:倦极假寐。

仕宦:做官。

即:那就。

乃:副词。却,竟然。

向京:来京。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许:处所,地方。

假:借。

闻见: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

日:一天天。

优:好,长进。

或时:有时。

执:拿着。

杖:用木杖打。

颇:特别。

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错能改,迷途知返。


相关内容

  • 葛实小首届汉语言文化大赛实施方案
  • 葛实小首届汉语言文化大赛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璀璨语 言文字的热爱,提升灵活运用母语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展示我校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的风采,展示学校汉语言教育质量. 二.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汉语.写好汉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融 ...

  • 古诗文诵读比赛方案
  • 夏津县西关小学 关于举办首届中华古诗文诵读大赛活动的 一.活动目的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意识,让学生从小诵读千古美文,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开拓学生视野,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展""古诗文诵读 ...

  • 中华诗文经典朗诵大赛活动策划书
  • 一.活动意义及活动目的: 汉语独体单音的天然特色使有节律的吟诵成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学习方式,现代朗诵便成为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致敬和皈依.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人文素养,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信心,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更好推进母语教育,特在 ...

  • 2014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古诗文21到35篇翻译
  • 贼退示官吏 癸卯年,西原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不过是蒙受贼人的哀怜而巳.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如此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 清泉 ...

  • 古诗文背诵比赛方案
  • "诵千古美文,做博学少年" 古诗词背诵大赛 活动通知 活动目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古诗文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为了在全校学生中营造一种诵读古诗文.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良好风气,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

  • 2014小学学校素质教育自评报告
  • 射阳县八大家中心小学 素 质 教 育 督 导 评 估 自 评 报 告 2014年12月 射阳县八大家中心小学 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强化德育工作,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在教育教学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照& ...

  • 2014年8月语文学科工作计划
  • 语 文 学 科 工 作 计 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语文组的工作将以教研室 2014-2015学年工作要 点为指针,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导向,围绕"完善学科教研组建设,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教研组 研究 ...

  • 八下语文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考试第一.第五单元测试 命题人:卢孝燕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1.选出下面划线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m àn ) ji é) z ōu ) m ào ) Bg ù) n ì) ju àn ) xi á) C q ǐ) j ǐ) y áng ) t āng ) ...

  • 教育教学简报(2014.12)
  • 教育教学工作简报 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第 78 期) 2014 年 12 版 [热点聚焦] ■■ 近日,我校实小校区和聚亨路校区被盐城市 教育局确认为"盐城市首批小学内涵建设先进学 校". ■■ 在"2014 年度省优秀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及省 青少年科技创新标兵评选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