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_朱光潜的写作理论

 Journal of Radio &TV University (Philos ophy &S ocial Sciences )                     No. 3,2001(Sum No. 118)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18期)  

朱自清、朱光潜的写作理论

ZHU Zi -qing and ZHU Guang -qian ’s Writing Theory

尉天骄

WEI Tian -jiao

(河海大学, 江苏南京210098)

(Hehai U niversity , N anjing Jiangsu China 210098)

[摘 要]在现代写作理论史上, 朱自清、身为著名作家、学者, 兼具中西学术、语文的深厚修养, 。当前写作理论界应认真研究, 从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朱自清; ; ; [I ]]1008-0597(2001) 03-0056-05. 5

:

In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writing , the achievements of ZHU Z i -qing and ZHU

Guang -qian theoreticai heritage. They are famous writers and scholars. They have profound accomplishments both in Chinese western sciences and languages. And their writing theories are of far -sighted and deep -experienced and wide -know ledged. Nowadays , the world of writing theory should study them intensely and learn from them .

K ey w ords :

Zhu Z i -qing ; Zhu Guang -qian ; Writing theory ; Far -sighted ; a through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ciences and languages

  讲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 一般都知道朱自清是著名作家, 朱光潜是著名美学家, 其实, 他们在现代写作理论建设方面也卓有建树。而且, 由于他们具有独特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力, 其理论成果往往更显示出学理的深刻性。

朱自清(1898~1948) , 字佩弦, 江苏东海人(后随父居扬州, 也自称扬州人) 。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 在江苏、浙江的中学教书多年。1925年后, 一直在清华大学(抗战期间为西南联大) 中文系任教, 其间曾到欧洲游学一年, 并曾担任过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与叶圣陶在生活中是挚友, 在学术上也有许多相同的见解, 曾与叶圣陶合著《精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等。但相比之下, 朱自清兼有从中学到大学的教学经验, 兼具作家和学者的才华, 他新旧文学的修养都很厚, 又有对于外国语文的精深造诣, 因而被尊为语文教育方面的全才。朱自清与叶圣陶一样, 都十分关注语文教育中的实际问

题, 不同之处在于, 叶圣陶往往从问题出发而走上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实施, 侧重于“行”; 朱自清则大多把问题上升为学理上的探究和阐发, 注重于“思”。对朱、叶二人的“同”处, 以下将少论或不论, 而主要阐明朱自清的独特见解。

(一) 写作不同于创作, 但也不仅仅是“语文训练”问题

身为作家, 朱自清也和叶圣陶一样针对当时风气而提出普通写作的性质与创作不同。朱自清认为, 文学的笔调、趣味用于普通写作固然不无益处, 但不是必要条件“, 不带或少带情感的笔锋只要用得

[1]

经济, 有条理, 也可以完成写作的大部分的使命。”他又指出, 学生作文, 最大的毛病是思路不清, 这在记叙文里还不太明显, 在议论文、说明文中就很容易见出, 即使在大学里也还是如此。因此他主张“高中和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这两种文体”, 旨在训练学生的思路, 体现在文章中, 就是文脉。他认为这种思路清晰的基本能力是学生日后工作、生活的必需, 不

[收稿日期]2001-04-04

[作者简介]尉天骄(1949~) , 男, 安徽砀山人, 硕士学位, 河海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教授, 硕士生导师。

—56—

 尉天骄 朱自清、朱光潜的写作理论                        写作学研究 像文学创作那样距实际应用较远。

不过, 朱自清也不同意有人把写作(特别是大学写作) 仅视为“语文的训练”。三、四十年代, 相当多的人认为“大学国文……主要是一种语文训练”, 朱自清的看法是———“大学国文不仅是一种语文训练,

[2]

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他很赞成朱光潜对于大学生写作的要求———“辞明理达, 文从字顺”, 并进一步指出“, 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 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

[2]

对于我, 对于今, 对于古, 更能明达。”朱自清认为, 文化训练比单纯的语文训练更为重要, 是写作教与学过程中“立本”的工作。如果缺少这层训练, 学生

(玩的思维能力没有多少发展, 只是学会了“掉笔头”

弄文词) , 这种“写作能力”只能是无本之木这番意见与叶圣陶不同, 但并不矛盾对立, 出的要求就不同。

(二) “五四”、、傅斯年等人大力倡导“作文如说话”, 主要是出于文化革命的立场。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等人注重剖析作文与说话的差异, 是基于学术理论建设的立场。朱自清与叶圣陶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 不过他对于问题的阐发有更为细致、深入之处。自“五四”提倡“废文言、兴白话”之后, 就一直有人指责中学生作文能力退步。此中固然含有部分真实, 但也流露出对白话文教学的不满。朱自清认为“, 退步”主要表现在文言文的写作上, 至于白话文写作的能力, 中学生却有了明显的增强。这是因为, 白话贴近日常生活, 比文言易于学习、掌握和运用。学习写作, 并不像有些人所说, 必须写得好文言, 才能写得好白话。朱自清明

[3]

确提出“:现在已经无须教学生学习文言的写作。”明确显示出进步的、有远见的学术思想。

但他同时也指出, 学生的白话写作确有不少毛病, 其因“一是由于阅读太少或不仔细, 二是由于过

[3]

分依赖说话。”后一个原因其实就是受“作文如说话”影响, 没有辨别作文与说话的差异, 把口语言谈直接搬到文章写作中来。朱自清指出, 尽管兴白话文提倡“言文一致”, 但仍有很多有文化的人说话很好, 文章却写得不好。他从理论上分析“:写的白话不等于说话, 写的白话文更不等于说话。写和说到

[4]

底是两回事。”这与叶圣陶的见解有相通之处, 但朱自清从中抓住一个关键———“脉”。所谓“脉”, 按照朱自清的解释, 是思路的体现。体现在意念之中

是“意脉”; 体现在口头语言里是“语脉”; 体现在文章中是“文脉”。可见“, 脉”既包含思想内容, 又包括其表现形式。朱自清在《写作杂谈・文脉》里指出“:思想, 谈话, 演说, 作文, 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 一步比

[5]

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他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包含以下几个层次:1.不说话时, 思考问题是“意脉”的生展, 只要“内省”即可; 如果要与人交谈, 思考问题就要从“意脉”到“语脉”, 至少要使内容更有条理一些, 要采用听话者所能接受的语言形式; 倘是写文章, 思考问题就要从“意脉”到“文脉”, 、更严密, , 这当然要。2. 、表情衬托着, ; 。, , 但并非全用其中还包含适当的欧化和文言化。而且, 白话文也有种种书面表达的特殊程式, 不等于满篇白话的直录。据此, 他认为“写”, 与“说”有相通之处“写, 话”有其合理性, 但二者的异处更不可忽视“, 写话”不能作为写作教学的一条普遍规律。

(三) 以诵读促写作

朱自清主张, 学习写作要重视“读”。但这不是指一般的阅读, 而是指“诵读”。他说“:大概学写主要得靠诵读, 文言白话都是如此; 单靠说话学不成文

[4]

言也学不好白话。”什么是诵读? 诵读固然不同于默读, 可也不同于吟诵。它是出声的读。“诵读就是

[6]

读, 不是吟, 也不是唱。”“朗诵是艺术, 听众在欣赏

[4]

艺术。诵读是教学, 读者和听者在练习技能。”, 诵读注重理解文章的内在意义, 诵读白话文, 像说话, 但又不是说话。这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教学过程。朱自清所说的诵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时多诵读各家各派的文章, 从中体会文脉、文气, 揣摩规范文章的语言运用, 培养书面语的语感和文体感。二是把自己的文稿“再三朗读”, 凭自己的文体经验检验其是否符合文章的程式规范。他认为, 要使作文与说话既不脱节又不混同, 用诵读促进写作是有效的办法, 这也是产生“文学的国语”(规范的书面白话) 的主要途径。他倡导从小学起就应进行这种诵读训练。从中可以看出, 朱自清这番见解比一般的“阅读推动写作”“, 以读促写”有着更切实、更细致的内容。

接下来的问题是:选取什么样的读物? 朱自清对此也作了论述,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以选本为主而不一定必读专著。为学生开“阅读书目”也得从

—57—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18期)  实际出发, 像胡适等人开的那些书目, 事实上不要说中学生就是大学生也没有时间读完。因此, 关键在于要有“真正编得有道理的选本”。2. 一般的阅读与促进写作的阅读有所不同。朱自清赞成一般阅读的三层意义———了解, 欣赏, (写作的) 借鉴。从一般阅读的角度, 朱自清不反对选文言文编入国文教材。但从促进写作着眼, 他主张课外阅读的范文应主要选语体文, 特别是报章文章, 因其比文言文宜于诵读。针对当时各大学及教育机构普遍的“重古”之风, 朱自清提出“:重古的选本不可避免的使阅读和写作脱了节。……只有让学生课外阅读语体文的书

[2]

来弥补这语文训练的缺陷。”3. 教材里的白话说明文和议论文要认真选。他很鲜明地指出, 当时课本里的白话说明文和议论文往往只为应付凑数, , 又深而长, 很少合学生的脾胃。另外, 他还提出, 较规范的“论”, :学习写议论文, 从“, 小品文虽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 但毕竟是析事论理的“变体”, 学生不能得其精髓而徒仿其文词、语调, 这当然不利于培养学生切实应用的写作能力。4. 选文不可过于重视兴趣, 抗战期间某大学的国文选篇多为历代爱国抗敌的文字, 据说学生颇感兴趣。朱自

[2]

清认为“这办法似乎太偏狭”。他坚持认为, 语文教育不同于思想教育, 不可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他说“:兴趣是常会变动的, 训练应该循序渐进的训

[2]

练下去, 有时候必需使学生勉强而行之。”众所周知, 朱自清是著名的爱国者, 但他能够把爱国热情与写作教学规律区别开来, 体现了学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四) 写作以报章文章为目标

报章文章当时虽在社会上流布日广, 但守旧的文化界人士对此依然持轻视态度, 只有思想开放的知识分子对报章文章作过许多肯定的宣传和倡导, 朱自清、朱光潜即属于后者。朱自清认为, 从一般国文教育的立场看, 他不赞成以报章文章为准则, 因其时效性太强, 难以有长期的影响力; 但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 他却主张以报章文章作为学生写作的目标。朱自清曾在为夏丐尊、叶圣陶《文心》所作的“序”中提到“国文教学的三大困难”, 第一便是学生写作不易感受到实际的需求, 于是只求敷衍。可见确立切近的目标对于促进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叶圣陶曾提出学生作文的“达标”要求是“像样”。但“样”

(文体规范、程式) 有因时而异的变化, 因此“, 像样”

也还只是一个总的原则。朱自清把这个原则具体化

了, 即以报刊上的文章(新闻、评论、文件、广告等) 作为切近的目标, 学习并力求达到它们的样子。他认为, 这有三种好处“:第一, 切用, 而且有发展; 第二, 应用的文字差不多各体都有; 第三, 容易意识到各种

[1]

文字的各种读者。”也就是说, 报章文章属于“时文”, 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形式新鲜、通俗, 应用广泛, 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文很合适。这会不会“取法乎中, 仅得其下”呢? 。他说, 报章文章和文学作品一样, 者, , , “读者意朱自清讲写作一贯强调“读者意识”。他说“写

[1]

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 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动笔之前要先明确是写给什么人看的, 才能有效地把握内容、体裁、语言形式等, 使之更切实用。他认为, 报章文章与读者的关系一般比书籍要密切“, 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 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种假

[1]

想的读者。”学会了解读者, 适应读者, 写作才容易成功地产生社会效果。

朱自清认为, 学习报章文章的写作, 还有助于培养雅俗共赏的文风。他曾有专文论述雅俗共赏, 认为这是人类文化演进的必然趋势, 其好处是扩大文化宣传。报章文章, 即使是“雅士”所作, 因其读者是广大的社会群众, 因而“雅士”也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 才能更好地收到化俗的功效。以报章为目标学习写作, 可逐渐促其往深入浅出的方向发展。总之, 朱自清作为著名作家, 高等学府的著名学者, 他的写作研究不以完整的体系著名, 而以见解深刻、阐发细致而见长, 这些富有学术性的理论遗产即使经过大半个世纪仍然是十分宝贵的资源。

朱光潜(1897~1986) , 字孟实。安徽桐城人。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 打下“桐城古文”的功底。成年后经历了白话文的洗礼。1918年考入香港大学,1925年赴英法留学, 接受了西方哲学、科学、文艺美学和语文方面的系统教育。1933年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建国后, 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朱光潜学贯中西, 勤于写作并雅爱谈艺论文, 一生著述丰富。他与叶圣陶、朱自清是挚友, 研究文艺美学, 也关注语文教育。从形式上看, 朱光潜的确没

—58—

 尉天骄 朱自清、朱光潜的写作理论                        写作学研究 有写过“作文论”之类的专门著作, 但他关于写作方面的许多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实质上已构成一个体系。朱光潜关于写作理论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考察写作, 常常由古今中外的写作实例出发, 而理论的阐发和概括却总能具有写作学基本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以下将其有特色的理论见解略作归纳和述评。

(一) “本质论”方面

朱光潜从思维与语言文字的关系问题入手研究写作活动的本质。在其30年代初期的《文艺心理学》中, 就以专章(第十一章) 分析讨论了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关于“创造”与“表现”的关系的有关理论, 涉及到了写作中“意在言先”的问题。尔后, 作者对此问题下过十几年的功夫, 到40年代的《诗论》和《论文学》两书中形成了系统的见解。研究至少与三个方面有联系; 于“; 三是对于有精到细致的分析。比如, 克罗齐派美学理论推祟“成竹在胸”的“直觉”, 轻视运用媒介的“表现”, 认为“表现”不是“艺术的事实”,

(好像从竹筒里往外倒豆子) , 而只是“物理的事实”

严格地说只能称为“传达”。照此观点看, 写作之核心尽在于“思”, 而“写”是无足称道的。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等著作中反复讨论克氏的理论, 认为它“显然是太偏激

[7]P168

一点”。综合朱光潜在这一问题上的见解,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写作是人类沟通心灵的活动之一, 原动力是人的社会本能。

2. 写作的本质不仅在于“思”, 也不是像“作文如说话”一派误解的那样仅在于“写”, 而是“思”与“写”的统一。“思”是“写”的基础, 但“写”不只是对“思”的传达和落实, 同时也是对“思”的促进和深化。因此即使单看“写”, 也并非如克罗齐所认为的不具备创造性和艺术性。

3. “思”与“写”并不是如“意在笔先”所认为的可以截然分为两段, 而是并行生展的, 两者在逻辑上可作分析, 实际上却始终结合在一起。写作活动中许

(言”) 的问题(比如说多被传统观念认为是“写”““心

) , 实质上中有很好的故事或诗意, 只是表达不出来”

往往也是“思”的问题(心中根本就没有思考到可以表达的成熟程度) 。因此在写作中“, 寻思必同时是

[8]P88

寻言, 寻言亦必同时是寻思”。两者不能割裂开

来认识。

(传达”) , 也是有区别的, 因为所4. 同是“表现”“凭借的媒介不同。写作运用的媒介是“写的语文”

(Written language ) , 它与口头言谈所运用的“说的语(Spoken language ) 有差别, 作文与说话在本身性文”

质上是不同的。从科学意义上讲“, 作文如说话”是

[8]P328

一句“带有语病的口号”。

(二) “活动论”方面

关于写作活动, 朱光潜认为理想的形态应该是“自然表现加上人工努力”。运思, 重要方面, , 总是极重运思《、作文与运。全部腹稿在内心完成, 看, 。他主张研究, 又要追求实用性。他的理论见解有几个方面颇具特色:

1. 提倡苦思, 重视“赋得”。写作中的苦思有时会为人所轻, 以为是缺乏才能。朱光潜却大力倡导苦思。他认为, 苦思的直接作用是有助于形成深刻、新颖的思维内容, 克服浮滑之弊; 间接的作用在于暗中孕育灵感。他运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对“苦思”作了有深度的科学解释。与此有关, 他倡导写作者多采用“赋得”的写作方式。“赋得”是古代诗歌写作中的一种方式, 即依照指定题目进行定向思索而写

(触兴而发的写作) 相对应的。成作品, 是与“偶成”

朱光潜借用此术语指人工努力的成分居多、认真苦思的特点比较明显的一类写作方式。他认为“, 赋得”对于训练思维非常重要:“‘赋得’是一种训练, ‘偶成’是一种收获。一个作者如果没有经过‘赋得’的训练, ‘偶成’的机会不一定有, 纵有也不会

[8]P288

多。”这番见解, 无论对于初学写作者还是想在写作上追求创新的人, 都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2. 从“人力”的角度解释灵感。在三、四十年代, 灵感问题虽已为文艺理论家所关注, 但尚未引起写作学界的多大兴趣。陈望道、叶圣陶、夏丐尊诸人的论著中很少涉及这一理论问题。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谈美》《、谈文学》中多次讨论灵感问题。他运用的主要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 但主要不是从“天才”而是从“人力”方面探讨灵感的特征。按照朱光潜的概括,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而潜意识的很大—部分内容就是事前的苦思所埋下的伏兵。灵感有三个特征:一、它是突如其来的。二、它是不由自主的。三、它也是突如

—59—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18期)  其去的。但灵感的涌现有某种规律“:概括地说, 意境”———“疵境”“、稳境”、“醇境”、“化境”。“疵境”毛

[7]P205

识作用弛懈时, 潜意识中的意象最易涌现。”对病较多“; 稳境”平正工稳, 却无创造性“; 醇境”极人于写作者来说, 要及时利用灵感, 兴会来时尽量避免工之能事, 但仍有“匠”的气息; 只有“化境”具出神入干扰, 还要学会培养灵感, 即在集中思考某一问题之化的创造性。朱光潜认为, 这四境中“有天资和人力后, 让意识松弛休息, 给潜意识中的积蓄以酝酿、涌两个要素, 有不能纯假天资达到的, 也有不能纯借人

[8]P364

现的机会。这些见解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新颖性, 也力达到的。”前三境主要凭借人力的因素, 但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否入“化境”则天资成为主导力量, 可见“化境”虽理

3. 强调写作练习的科学程序。朱光潜认为“:研想惜乎一般人不能达到, 因而他重在论“疵”、“稳”二

[8]P276

究文字只阅读决不够, 必须练习写作。”但他又境。朱光潜指出“, 疵境”虽不佳却是人人必须经历强调, 写作练习需依程序进行, 不是泛泛而言“多的, 这不是写作才能的缺乏, 。只要努作”。这个问题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力“, 疵境”并不难走出。关于第一, 从文章体式方面来看。朱光潜提出“:(叙事、绘态、言情、说理) 四类作法对于初学者有难有, , [8]P280

易, 初学者宜由易而难, 循序渐进。”, 。再者“稳境”, 虽缺乏叙事文和描写文可从“写实”开始, , (规矩法度) 到有(规矩法度) 手。, 因而不可轻视。朱光潜的见解与叶圣知识———陶所说的“像样的写作”精髓相同, 但朱光潜的分析、态之更多地具有风格学的意义。中, , 就难免把平凡、另外, 朱光潜还从思维科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幼稚的情感赤裸裸地和盘托出, 这当然难以写成动写作活动中的运思(见《谈文学》中的《作文与运思》、人的言情文。至于议论文“需要丰富的学识和谨严, 《选择与安排》《、想象与写实》诸章) ; 通过白话、文言的思考, 这恰是青年人通常所缺乏的。他们没有说与西语的比较, 论述了写作活动中的语言运用问题

(见理文所必具有的条件而勉强做说理文, 势必袭陈腐《谈文学》中的《咬文嚼字》《、散文的声音节奏》、

[8]P280

的滥调, 发空洞的议论。”他认为这种不健康的《文学与语文》《、具体与抽象》《、情与辞》诸章) ; 借助语文训练可以酿成思想糊涂。他还指出, 早习说理心理学、文化学理论分析了作者对于读者的态度, 强

) 。文还有一个更严重的暗伤, 那就是在青年人本该发调写作需要“平视”读者(见《谈文学・作者与读者》

展想象力的年龄却被逼上单一的抽象思索的道路, 这些理论成果不仅在当时可称独步, 便在今日也仍即使说理能力有所提高, 却往往对感受能力和想象有很多启人深思之处。

(三) 能力造成摧残, 因而就精神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一种“文体论”方面

损伤。朱光潜对此除了作学理上的分析之外, 还沉朱光潜的文体研究不像叶圣陶、夏丐尊那样出痛地回顾了自己早习议论文写作的教训“:日记能记自语文教学的角度, 他主要是从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到一两百字时, 父亲就开始叫我做策论经议, ……我角度进行考察。有特色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 前后至少有十年的方面:一是深入研究了诗歌的文体特征以及诗与散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这训练造成我的思想文的联系和区别。这是朱光潜几十年下功夫较多的

“诗论”中的重要内容。作者在这方面的见解前后有的定型, 注定我的写作的命运。我写说理文很容易,

所发展, 但有意义的不在于最终结论而在于他对问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 很难说的理我能用很浅的话

题的一次又一次分析, 其间常有很能启人思索之处。说出来。这不能不归于幼年的训练。但是就全盘计

第二个方面的贡献是对于许多具体文体的微观研算, 我自知得不偿失。在应该发展想象力的年龄, 我

究, 主要集中在他40年代后期所写的《日记》《、随感的空洞的头脑被歪曲到抽象的思想工作方面去, 结

(上、录》下) 《、谈报章文学》《、谈书牍》《、欧洲书牍示果我的想象力变成极平凡, 我把握不住一个有血有

例》《、谈对话体》以及60年代写的《漫谈说理文》等肉有光有热的世界, 在旁人脑里成为活跃的戏景画

论文中。朱光潜有中西语言文学的广博知识, 又善境的, 在我脑里却化为干枯冷寂的理。我写不出一

[9]P265

篇过得去的描写文, 就吃亏在这一点。”第二, 于通过比较、对照作分析, 论述问题始终注重写作方从渐进的境界来看。朱光潜提出了写作练习的“四面的特点, 往往有独到的精辟见解。例如, 他论韩、

—60—

 尉天骄 朱自清、朱光潜的写作理论                        写作学研究 柳诸大家文集中的所谓“书”都实在是“论”, 没有一“比较写作学”的范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篇随兴写成的尺牍, 这是因为古文家轻视尺牍, 作书来, 朱光潜在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很有特色和价值的。信也喜欢摆一副正襟危坐的姿态, 打些一本正经的总之, 在三、四十年代的写作理论研究中, 如果官腔。又说“:大约英国人重实际, 随感录中世故语要论视野的广阔(广泛融汇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者多; 德国人富于玄想, 随感录中诗意哲理居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的理论) , 见解的深刻, 那就必

[9]P156

多。”再如, 他在对“对话体”的研究中把中西方不能忽略朱光潜。朱光潜的理论著作, 以“谈美”、说理文的特点作了概括和比较, 认为西方的说理文“谈文学”命名, 但往往很多地方出自写作学的视角。章多沿纵线生展, 中国的说理文章多为横面展开。特别是他的一部专著《谈文学》, 全书除“序”之外共“中国人作文真正要‘布局’, 西方人作文实在是‘理18章, 无论从目录还是从各章内容看, 几乎每章都是线索’。拿用兵打比方, 中国文章是横扫, 要占的是从写作的角度考察问题。面; 西方文章是直冲, 要占的是线。中国文章有宾有学, 不如说是广义的文章, 主, 有正有反有侧, 较近于画; 西方文章象亚里士多歌、, 。可以

[9]P189

德所主张的, 有头有腰有尾, 较近于乐。”并由说作为, 此而进一步分析到中西思想类型的差异。像这种由, , 被微观人手而达到宏观概括的文体研究, 。写作学界, 理直气壮地“拿来”本学科这份宝贵的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1]朱自清.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 ].郑

州:[2]朱自清. 论大学国文选目[A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3]朱自清. 中学生的国文程度[A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4]朱自清. 论诵读[A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5]朱自清. 写作杂谈[A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

南教育出版社,1985.

[6]朱自清.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A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7]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8]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9]朱光潜. 艺文杂谈[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联 群]

(上接第50页)

钱钢、赵瑜等人也纷纷由文字报告转向电子报告。

插上电子翅膀后的报告文学, 其创作、出版、阅读将快速化、通俗化、大众化, 网络时代的报告文学创作特点及规律将日益被报告文学作家与批评家重视。

预测未来是困难的, 但是在对报告文学进行了回顾与前瞻后, 我们预感新世纪报告文学之路日渐明晰。在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全球化语境下, 可以预言:全面、具体、真切表现全球民族之间经济冲突、文

化碰撞的报告文学作品将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读者的

热烈欢迎;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其冷静思考将取代满腔激怒, 剖析重点将由“问题”转入“问题”后面的人及其灵魂; 史志性报告文学看似经营历史文化而实际收获的是现实洞明和自觉; 文化生态报告文学将全面勃兴……我们也有理由相信, 清醒而明智的报告文学作家会审时度势, 做新世纪新时代的参与者、记录者、思想者, 重振报告文学昔日辉煌。

[参考文献]

[1]李炳银. 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97.

[2]杨如鹏. 中国报告文学论[M ].广州:广东文化出版社,

1988.

[3]王毅. 报告文学在世纪之交的出路[J].宁波大学学报, 1997, (3) .

[4]龚举善. 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三次浪潮[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 (2) .

[5]李运抟. 与文化共舞的报告文学[J].当代文坛,2000, (6) .

[责任编辑:联 群]

—61—

 Journal of Radio &TV University (Philos ophy &S ocial Sciences )                     No. 3,2001(Sum No. 118)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18期)  

朱自清、朱光潜的写作理论

ZHU Zi -qing and ZHU Guang -qian ’s Writing Theory

尉天骄

WEI Tian -jiao

(河海大学, 江苏南京210098)

(Hehai U niversity , N anjing Jiangsu China 210098)

[摘 要]在现代写作理论史上, 朱自清、身为著名作家、学者, 兼具中西学术、语文的深厚修养, 。当前写作理论界应认真研究, 从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朱自清; ; ; [I ]]1008-0597(2001) 03-0056-05. 5

:

In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writing , the achievements of ZHU Z i -qing and ZHU

Guang -qian theoreticai heritage. They are famous writers and scholars. They have profound accomplishments both in Chinese western sciences and languages. And their writing theories are of far -sighted and deep -experienced and wide -know ledged. Nowadays , the world of writing theory should study them intensely and learn from them .

K ey w ords :

Zhu Z i -qing ; Zhu Guang -qian ; Writing theory ; Far -sighted ; a through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ciences and languages

  讲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 一般都知道朱自清是著名作家, 朱光潜是著名美学家, 其实, 他们在现代写作理论建设方面也卓有建树。而且, 由于他们具有独特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力, 其理论成果往往更显示出学理的深刻性。

朱自清(1898~1948) , 字佩弦, 江苏东海人(后随父居扬州, 也自称扬州人) 。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 在江苏、浙江的中学教书多年。1925年后, 一直在清华大学(抗战期间为西南联大) 中文系任教, 其间曾到欧洲游学一年, 并曾担任过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与叶圣陶在生活中是挚友, 在学术上也有许多相同的见解, 曾与叶圣陶合著《精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等。但相比之下, 朱自清兼有从中学到大学的教学经验, 兼具作家和学者的才华, 他新旧文学的修养都很厚, 又有对于外国语文的精深造诣, 因而被尊为语文教育方面的全才。朱自清与叶圣陶一样, 都十分关注语文教育中的实际问

题, 不同之处在于, 叶圣陶往往从问题出发而走上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实施, 侧重于“行”; 朱自清则大多把问题上升为学理上的探究和阐发, 注重于“思”。对朱、叶二人的“同”处, 以下将少论或不论, 而主要阐明朱自清的独特见解。

(一) 写作不同于创作, 但也不仅仅是“语文训练”问题

身为作家, 朱自清也和叶圣陶一样针对当时风气而提出普通写作的性质与创作不同。朱自清认为, 文学的笔调、趣味用于普通写作固然不无益处, 但不是必要条件“, 不带或少带情感的笔锋只要用得

[1]

经济, 有条理, 也可以完成写作的大部分的使命。”他又指出, 学生作文, 最大的毛病是思路不清, 这在记叙文里还不太明显, 在议论文、说明文中就很容易见出, 即使在大学里也还是如此。因此他主张“高中和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这两种文体”, 旨在训练学生的思路, 体现在文章中, 就是文脉。他认为这种思路清晰的基本能力是学生日后工作、生活的必需, 不

[收稿日期]2001-04-04

[作者简介]尉天骄(1949~) , 男, 安徽砀山人, 硕士学位, 河海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教授, 硕士生导师。

—56—

 尉天骄 朱自清、朱光潜的写作理论                        写作学研究 像文学创作那样距实际应用较远。

不过, 朱自清也不同意有人把写作(特别是大学写作) 仅视为“语文的训练”。三、四十年代, 相当多的人认为“大学国文……主要是一种语文训练”, 朱自清的看法是———“大学国文不仅是一种语文训练,

[2]

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他很赞成朱光潜对于大学生写作的要求———“辞明理达, 文从字顺”, 并进一步指出“, 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 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

[2]

对于我, 对于今, 对于古, 更能明达。”朱自清认为, 文化训练比单纯的语文训练更为重要, 是写作教与学过程中“立本”的工作。如果缺少这层训练, 学生

(玩的思维能力没有多少发展, 只是学会了“掉笔头”

弄文词) , 这种“写作能力”只能是无本之木这番意见与叶圣陶不同, 但并不矛盾对立, 出的要求就不同。

(二) “五四”、、傅斯年等人大力倡导“作文如说话”, 主要是出于文化革命的立场。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等人注重剖析作文与说话的差异, 是基于学术理论建设的立场。朱自清与叶圣陶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 不过他对于问题的阐发有更为细致、深入之处。自“五四”提倡“废文言、兴白话”之后, 就一直有人指责中学生作文能力退步。此中固然含有部分真实, 但也流露出对白话文教学的不满。朱自清认为“, 退步”主要表现在文言文的写作上, 至于白话文写作的能力, 中学生却有了明显的增强。这是因为, 白话贴近日常生活, 比文言易于学习、掌握和运用。学习写作, 并不像有些人所说, 必须写得好文言, 才能写得好白话。朱自清明

[3]

确提出“:现在已经无须教学生学习文言的写作。”明确显示出进步的、有远见的学术思想。

但他同时也指出, 学生的白话写作确有不少毛病, 其因“一是由于阅读太少或不仔细, 二是由于过

[3]

分依赖说话。”后一个原因其实就是受“作文如说话”影响, 没有辨别作文与说话的差异, 把口语言谈直接搬到文章写作中来。朱自清指出, 尽管兴白话文提倡“言文一致”, 但仍有很多有文化的人说话很好, 文章却写得不好。他从理论上分析“:写的白话不等于说话, 写的白话文更不等于说话。写和说到

[4]

底是两回事。”这与叶圣陶的见解有相通之处, 但朱自清从中抓住一个关键———“脉”。所谓“脉”, 按照朱自清的解释, 是思路的体现。体现在意念之中

是“意脉”; 体现在口头语言里是“语脉”; 体现在文章中是“文脉”。可见“, 脉”既包含思想内容, 又包括其表现形式。朱自清在《写作杂谈・文脉》里指出“:思想, 谈话, 演说, 作文, 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 一步比

[5]

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他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包含以下几个层次:1.不说话时, 思考问题是“意脉”的生展, 只要“内省”即可; 如果要与人交谈, 思考问题就要从“意脉”到“语脉”, 至少要使内容更有条理一些, 要采用听话者所能接受的语言形式; 倘是写文章, 思考问题就要从“意脉”到“文脉”, 、更严密, , 这当然要。2. 、表情衬托着, ; 。, , 但并非全用其中还包含适当的欧化和文言化。而且, 白话文也有种种书面表达的特殊程式, 不等于满篇白话的直录。据此, 他认为“写”, 与“说”有相通之处“写, 话”有其合理性, 但二者的异处更不可忽视“, 写话”不能作为写作教学的一条普遍规律。

(三) 以诵读促写作

朱自清主张, 学习写作要重视“读”。但这不是指一般的阅读, 而是指“诵读”。他说“:大概学写主要得靠诵读, 文言白话都是如此; 单靠说话学不成文

[4]

言也学不好白话。”什么是诵读? 诵读固然不同于默读, 可也不同于吟诵。它是出声的读。“诵读就是

[6]

读, 不是吟, 也不是唱。”“朗诵是艺术, 听众在欣赏

[4]

艺术。诵读是教学, 读者和听者在练习技能。”, 诵读注重理解文章的内在意义, 诵读白话文, 像说话, 但又不是说话。这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教学过程。朱自清所说的诵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时多诵读各家各派的文章, 从中体会文脉、文气, 揣摩规范文章的语言运用, 培养书面语的语感和文体感。二是把自己的文稿“再三朗读”, 凭自己的文体经验检验其是否符合文章的程式规范。他认为, 要使作文与说话既不脱节又不混同, 用诵读促进写作是有效的办法, 这也是产生“文学的国语”(规范的书面白话) 的主要途径。他倡导从小学起就应进行这种诵读训练。从中可以看出, 朱自清这番见解比一般的“阅读推动写作”“, 以读促写”有着更切实、更细致的内容。

接下来的问题是:选取什么样的读物? 朱自清对此也作了论述,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以选本为主而不一定必读专著。为学生开“阅读书目”也得从

—57—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18期)  实际出发, 像胡适等人开的那些书目, 事实上不要说中学生就是大学生也没有时间读完。因此, 关键在于要有“真正编得有道理的选本”。2. 一般的阅读与促进写作的阅读有所不同。朱自清赞成一般阅读的三层意义———了解, 欣赏, (写作的) 借鉴。从一般阅读的角度, 朱自清不反对选文言文编入国文教材。但从促进写作着眼, 他主张课外阅读的范文应主要选语体文, 特别是报章文章, 因其比文言文宜于诵读。针对当时各大学及教育机构普遍的“重古”之风, 朱自清提出“:重古的选本不可避免的使阅读和写作脱了节。……只有让学生课外阅读语体文的书

[2]

来弥补这语文训练的缺陷。”3. 教材里的白话说明文和议论文要认真选。他很鲜明地指出, 当时课本里的白话说明文和议论文往往只为应付凑数, , 又深而长, 很少合学生的脾胃。另外, 他还提出, 较规范的“论”, :学习写议论文, 从“, 小品文虽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 但毕竟是析事论理的“变体”, 学生不能得其精髓而徒仿其文词、语调, 这当然不利于培养学生切实应用的写作能力。4. 选文不可过于重视兴趣, 抗战期间某大学的国文选篇多为历代爱国抗敌的文字, 据说学生颇感兴趣。朱自

[2]

清认为“这办法似乎太偏狭”。他坚持认为, 语文教育不同于思想教育, 不可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他说“:兴趣是常会变动的, 训练应该循序渐进的训

[2]

练下去, 有时候必需使学生勉强而行之。”众所周知, 朱自清是著名的爱国者, 但他能够把爱国热情与写作教学规律区别开来, 体现了学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四) 写作以报章文章为目标

报章文章当时虽在社会上流布日广, 但守旧的文化界人士对此依然持轻视态度, 只有思想开放的知识分子对报章文章作过许多肯定的宣传和倡导, 朱自清、朱光潜即属于后者。朱自清认为, 从一般国文教育的立场看, 他不赞成以报章文章为准则, 因其时效性太强, 难以有长期的影响力; 但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 他却主张以报章文章作为学生写作的目标。朱自清曾在为夏丐尊、叶圣陶《文心》所作的“序”中提到“国文教学的三大困难”, 第一便是学生写作不易感受到实际的需求, 于是只求敷衍。可见确立切近的目标对于促进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叶圣陶曾提出学生作文的“达标”要求是“像样”。但“样”

(文体规范、程式) 有因时而异的变化, 因此“, 像样”

也还只是一个总的原则。朱自清把这个原则具体化

了, 即以报刊上的文章(新闻、评论、文件、广告等) 作为切近的目标, 学习并力求达到它们的样子。他认为, 这有三种好处“:第一, 切用, 而且有发展; 第二, 应用的文字差不多各体都有; 第三, 容易意识到各种

[1]

文字的各种读者。”也就是说, 报章文章属于“时文”, 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形式新鲜、通俗, 应用广泛, 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文很合适。这会不会“取法乎中, 仅得其下”呢? 。他说, 报章文章和文学作品一样, 者, , , “读者意朱自清讲写作一贯强调“读者意识”。他说“写

[1]

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 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动笔之前要先明确是写给什么人看的, 才能有效地把握内容、体裁、语言形式等, 使之更切实用。他认为, 报章文章与读者的关系一般比书籍要密切“, 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 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种假

[1]

想的读者。”学会了解读者, 适应读者, 写作才容易成功地产生社会效果。

朱自清认为, 学习报章文章的写作, 还有助于培养雅俗共赏的文风。他曾有专文论述雅俗共赏, 认为这是人类文化演进的必然趋势, 其好处是扩大文化宣传。报章文章, 即使是“雅士”所作, 因其读者是广大的社会群众, 因而“雅士”也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 才能更好地收到化俗的功效。以报章为目标学习写作, 可逐渐促其往深入浅出的方向发展。总之, 朱自清作为著名作家, 高等学府的著名学者, 他的写作研究不以完整的体系著名, 而以见解深刻、阐发细致而见长, 这些富有学术性的理论遗产即使经过大半个世纪仍然是十分宝贵的资源。

朱光潜(1897~1986) , 字孟实。安徽桐城人。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 打下“桐城古文”的功底。成年后经历了白话文的洗礼。1918年考入香港大学,1925年赴英法留学, 接受了西方哲学、科学、文艺美学和语文方面的系统教育。1933年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建国后, 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朱光潜学贯中西, 勤于写作并雅爱谈艺论文, 一生著述丰富。他与叶圣陶、朱自清是挚友, 研究文艺美学, 也关注语文教育。从形式上看, 朱光潜的确没

—58—

 尉天骄 朱自清、朱光潜的写作理论                        写作学研究 有写过“作文论”之类的专门著作, 但他关于写作方面的许多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实质上已构成一个体系。朱光潜关于写作理论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考察写作, 常常由古今中外的写作实例出发, 而理论的阐发和概括却总能具有写作学基本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以下将其有特色的理论见解略作归纳和述评。

(一) “本质论”方面

朱光潜从思维与语言文字的关系问题入手研究写作活动的本质。在其30年代初期的《文艺心理学》中, 就以专章(第十一章) 分析讨论了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关于“创造”与“表现”的关系的有关理论, 涉及到了写作中“意在言先”的问题。尔后, 作者对此问题下过十几年的功夫, 到40年代的《诗论》和《论文学》两书中形成了系统的见解。研究至少与三个方面有联系; 于“; 三是对于有精到细致的分析。比如, 克罗齐派美学理论推祟“成竹在胸”的“直觉”, 轻视运用媒介的“表现”, 认为“表现”不是“艺术的事实”,

(好像从竹筒里往外倒豆子) , 而只是“物理的事实”

严格地说只能称为“传达”。照此观点看, 写作之核心尽在于“思”, 而“写”是无足称道的。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等著作中反复讨论克氏的理论, 认为它“显然是太偏激

[7]P168

一点”。综合朱光潜在这一问题上的见解,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写作是人类沟通心灵的活动之一, 原动力是人的社会本能。

2. 写作的本质不仅在于“思”, 也不是像“作文如说话”一派误解的那样仅在于“写”, 而是“思”与“写”的统一。“思”是“写”的基础, 但“写”不只是对“思”的传达和落实, 同时也是对“思”的促进和深化。因此即使单看“写”, 也并非如克罗齐所认为的不具备创造性和艺术性。

3. “思”与“写”并不是如“意在笔先”所认为的可以截然分为两段, 而是并行生展的, 两者在逻辑上可作分析, 实际上却始终结合在一起。写作活动中许

(言”) 的问题(比如说多被传统观念认为是“写”““心

) , 实质上中有很好的故事或诗意, 只是表达不出来”

往往也是“思”的问题(心中根本就没有思考到可以表达的成熟程度) 。因此在写作中“, 寻思必同时是

[8]P88

寻言, 寻言亦必同时是寻思”。两者不能割裂开

来认识。

(传达”) , 也是有区别的, 因为所4. 同是“表现”“凭借的媒介不同。写作运用的媒介是“写的语文”

(Written language ) , 它与口头言谈所运用的“说的语(Spoken language ) 有差别, 作文与说话在本身性文”

质上是不同的。从科学意义上讲“, 作文如说话”是

[8]P328

一句“带有语病的口号”。

(二) “活动论”方面

关于写作活动, 朱光潜认为理想的形态应该是“自然表现加上人工努力”。运思, 重要方面, , 总是极重运思《、作文与运。全部腹稿在内心完成, 看, 。他主张研究, 又要追求实用性。他的理论见解有几个方面颇具特色:

1. 提倡苦思, 重视“赋得”。写作中的苦思有时会为人所轻, 以为是缺乏才能。朱光潜却大力倡导苦思。他认为, 苦思的直接作用是有助于形成深刻、新颖的思维内容, 克服浮滑之弊; 间接的作用在于暗中孕育灵感。他运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对“苦思”作了有深度的科学解释。与此有关, 他倡导写作者多采用“赋得”的写作方式。“赋得”是古代诗歌写作中的一种方式, 即依照指定题目进行定向思索而写

(触兴而发的写作) 相对应的。成作品, 是与“偶成”

朱光潜借用此术语指人工努力的成分居多、认真苦思的特点比较明显的一类写作方式。他认为“, 赋得”对于训练思维非常重要:“‘赋得’是一种训练, ‘偶成’是一种收获。一个作者如果没有经过‘赋得’的训练, ‘偶成’的机会不一定有, 纵有也不会

[8]P288

多。”这番见解, 无论对于初学写作者还是想在写作上追求创新的人, 都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2. 从“人力”的角度解释灵感。在三、四十年代, 灵感问题虽已为文艺理论家所关注, 但尚未引起写作学界的多大兴趣。陈望道、叶圣陶、夏丐尊诸人的论著中很少涉及这一理论问题。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谈美》《、谈文学》中多次讨论灵感问题。他运用的主要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 但主要不是从“天才”而是从“人力”方面探讨灵感的特征。按照朱光潜的概括,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而潜意识的很大—部分内容就是事前的苦思所埋下的伏兵。灵感有三个特征:一、它是突如其来的。二、它是不由自主的。三、它也是突如

—59—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18期)  其去的。但灵感的涌现有某种规律“:概括地说, 意境”———“疵境”“、稳境”、“醇境”、“化境”。“疵境”毛

[7]P205

识作用弛懈时, 潜意识中的意象最易涌现。”对病较多“; 稳境”平正工稳, 却无创造性“; 醇境”极人于写作者来说, 要及时利用灵感, 兴会来时尽量避免工之能事, 但仍有“匠”的气息; 只有“化境”具出神入干扰, 还要学会培养灵感, 即在集中思考某一问题之化的创造性。朱光潜认为, 这四境中“有天资和人力后, 让意识松弛休息, 给潜意识中的积蓄以酝酿、涌两个要素, 有不能纯假天资达到的, 也有不能纯借人

[8]P364

现的机会。这些见解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新颖性, 也力达到的。”前三境主要凭借人力的因素, 但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否入“化境”则天资成为主导力量, 可见“化境”虽理

3. 强调写作练习的科学程序。朱光潜认为“:研想惜乎一般人不能达到, 因而他重在论“疵”、“稳”二

[8]P276

究文字只阅读决不够, 必须练习写作。”但他又境。朱光潜指出“, 疵境”虽不佳却是人人必须经历强调, 写作练习需依程序进行, 不是泛泛而言“多的, 这不是写作才能的缺乏, 。只要努作”。这个问题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力“, 疵境”并不难走出。关于第一, 从文章体式方面来看。朱光潜提出“:(叙事、绘态、言情、说理) 四类作法对于初学者有难有, , [8]P280

易, 初学者宜由易而难, 循序渐进。”, 。再者“稳境”, 虽缺乏叙事文和描写文可从“写实”开始, , (规矩法度) 到有(规矩法度) 手。, 因而不可轻视。朱光潜的见解与叶圣知识———陶所说的“像样的写作”精髓相同, 但朱光潜的分析、态之更多地具有风格学的意义。中, , 就难免把平凡、另外, 朱光潜还从思维科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幼稚的情感赤裸裸地和盘托出, 这当然难以写成动写作活动中的运思(见《谈文学》中的《作文与运思》、人的言情文。至于议论文“需要丰富的学识和谨严, 《选择与安排》《、想象与写实》诸章) ; 通过白话、文言的思考, 这恰是青年人通常所缺乏的。他们没有说与西语的比较, 论述了写作活动中的语言运用问题

(见理文所必具有的条件而勉强做说理文, 势必袭陈腐《谈文学》中的《咬文嚼字》《、散文的声音节奏》、

[8]P280

的滥调, 发空洞的议论。”他认为这种不健康的《文学与语文》《、具体与抽象》《、情与辞》诸章) ; 借助语文训练可以酿成思想糊涂。他还指出, 早习说理心理学、文化学理论分析了作者对于读者的态度, 强

) 。文还有一个更严重的暗伤, 那就是在青年人本该发调写作需要“平视”读者(见《谈文学・作者与读者》

展想象力的年龄却被逼上单一的抽象思索的道路, 这些理论成果不仅在当时可称独步, 便在今日也仍即使说理能力有所提高, 却往往对感受能力和想象有很多启人深思之处。

(三) 能力造成摧残, 因而就精神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一种“文体论”方面

损伤。朱光潜对此除了作学理上的分析之外, 还沉朱光潜的文体研究不像叶圣陶、夏丐尊那样出痛地回顾了自己早习议论文写作的教训“:日记能记自语文教学的角度, 他主要是从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到一两百字时, 父亲就开始叫我做策论经议, ……我角度进行考察。有特色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 前后至少有十年的方面:一是深入研究了诗歌的文体特征以及诗与散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这训练造成我的思想文的联系和区别。这是朱光潜几十年下功夫较多的

“诗论”中的重要内容。作者在这方面的见解前后有的定型, 注定我的写作的命运。我写说理文很容易,

所发展, 但有意义的不在于最终结论而在于他对问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 很难说的理我能用很浅的话

题的一次又一次分析, 其间常有很能启人思索之处。说出来。这不能不归于幼年的训练。但是就全盘计

第二个方面的贡献是对于许多具体文体的微观研算, 我自知得不偿失。在应该发展想象力的年龄, 我

究, 主要集中在他40年代后期所写的《日记》《、随感的空洞的头脑被歪曲到抽象的思想工作方面去, 结

(上、录》下) 《、谈报章文学》《、谈书牍》《、欧洲书牍示果我的想象力变成极平凡, 我把握不住一个有血有

例》《、谈对话体》以及60年代写的《漫谈说理文》等肉有光有热的世界, 在旁人脑里成为活跃的戏景画

论文中。朱光潜有中西语言文学的广博知识, 又善境的, 在我脑里却化为干枯冷寂的理。我写不出一

[9]P265

篇过得去的描写文, 就吃亏在这一点。”第二, 于通过比较、对照作分析, 论述问题始终注重写作方从渐进的境界来看。朱光潜提出了写作练习的“四面的特点, 往往有独到的精辟见解。例如, 他论韩、

—60—

 尉天骄 朱自清、朱光潜的写作理论                        写作学研究 柳诸大家文集中的所谓“书”都实在是“论”, 没有一“比较写作学”的范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篇随兴写成的尺牍, 这是因为古文家轻视尺牍, 作书来, 朱光潜在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很有特色和价值的。信也喜欢摆一副正襟危坐的姿态, 打些一本正经的总之, 在三、四十年代的写作理论研究中, 如果官腔。又说“:大约英国人重实际, 随感录中世故语要论视野的广阔(广泛融汇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者多; 德国人富于玄想, 随感录中诗意哲理居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的理论) , 见解的深刻, 那就必

[9]P156

多。”再如, 他在对“对话体”的研究中把中西方不能忽略朱光潜。朱光潜的理论著作, 以“谈美”、说理文的特点作了概括和比较, 认为西方的说理文“谈文学”命名, 但往往很多地方出自写作学的视角。章多沿纵线生展, 中国的说理文章多为横面展开。特别是他的一部专著《谈文学》, 全书除“序”之外共“中国人作文真正要‘布局’, 西方人作文实在是‘理18章, 无论从目录还是从各章内容看, 几乎每章都是线索’。拿用兵打比方, 中国文章是横扫, 要占的是从写作的角度考察问题。面; 西方文章是直冲, 要占的是线。中国文章有宾有学, 不如说是广义的文章, 主, 有正有反有侧, 较近于画; 西方文章象亚里士多歌、, 。可以

[9]P189

德所主张的, 有头有腰有尾, 较近于乐。”并由说作为, 此而进一步分析到中西思想类型的差异。像这种由, , 被微观人手而达到宏观概括的文体研究, 。写作学界, 理直气壮地“拿来”本学科这份宝贵的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1]朱自清.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 ].郑

州:[2]朱自清. 论大学国文选目[A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3]朱自清. 中学生的国文程度[A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4]朱自清. 论诵读[A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5]朱自清. 写作杂谈[A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

南教育出版社,1985.

[6]朱自清.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A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7]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8]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9]朱光潜. 艺文杂谈[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联 群]

(上接第50页)

钱钢、赵瑜等人也纷纷由文字报告转向电子报告。

插上电子翅膀后的报告文学, 其创作、出版、阅读将快速化、通俗化、大众化, 网络时代的报告文学创作特点及规律将日益被报告文学作家与批评家重视。

预测未来是困难的, 但是在对报告文学进行了回顾与前瞻后, 我们预感新世纪报告文学之路日渐明晰。在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全球化语境下, 可以预言:全面、具体、真切表现全球民族之间经济冲突、文

化碰撞的报告文学作品将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读者的

热烈欢迎;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其冷静思考将取代满腔激怒, 剖析重点将由“问题”转入“问题”后面的人及其灵魂; 史志性报告文学看似经营历史文化而实际收获的是现实洞明和自觉; 文化生态报告文学将全面勃兴……我们也有理由相信, 清醒而明智的报告文学作家会审时度势, 做新世纪新时代的参与者、记录者、思想者, 重振报告文学昔日辉煌。

[参考文献]

[1]李炳银. 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97.

[2]杨如鹏. 中国报告文学论[M ].广州:广东文化出版社,

1988.

[3]王毅. 报告文学在世纪之交的出路[J].宁波大学学报, 1997, (3) .

[4]龚举善. 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三次浪潮[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 (2) .

[5]李运抟. 与文化共舞的报告文学[J].当代文坛,2000, (6) .

[责任编辑:联 群]

—61—


相关内容

  •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

  • 朱自清先生与语文现代化
  • 朱自清先生与语文现代化 摘 要 五四之后, 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持续高涨, 对此, 朱自清先生一直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支持.他的散文创作也是对白话文运动最有力的推动; 同时朱自清先生还在他的许多著述中阐述了他的中国语文观.本文是对朱自清先生的著述中有关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论述和观点的综述. 关键词 朱自清 ...

  • 文艺美学(王岳川)最新尔雅
  • 文艺美学(上)已完成 1 审美对象不包括? A.自然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审美对象 B.审美经验 C.审美体验 D.审美提升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不属于文艺学研究的内容是 A.文学文本 B.文学史 C.文学 ...

  • 语文老师的书
  • 给语文老师的参考书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 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全国中语会) 4.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三联书店)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教育科学) 6.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南方日报) 7.审视中学语文教学 ...

  • 08咬文嚼字导学案
  • 高二语文 YW-15-05-08 <咬文嚼字>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5-02-12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 ...

  •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 ...

  • 23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
  • 总第 次课 课 题 文艺随笔二篇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1.理清<咬文嚼字>结构,分析文章中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通过品味妙 语佳句,深入把握作者的观点,养成"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 教学目标 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进而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2.理清< ...

  •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作者:陈畅 贵阳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总体把握课文,了解相关字词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总结课文的实例,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 ...

  • 阅读经典:语文学习的必修课程
  •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找到适当的应对策略,按照"课标"要求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进入更加宽阔的视野,让学生领略思想和艺术最美妙的风景: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具有丰富的语文素养:才能使孩子们沐浴着人类优秀文化的阳光雨露健康成长,不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