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品战国策]第一回秦师兴兵取九鼎之[九鼎来历][散文欣赏]

《我品战国策》第一回秦师兴兵取九鼎之[九鼎来历]

周王室在春秋初期已经衰微。到了战国时期,更是名存实亡。由于战国时期的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其中较为强大的诸侯各怀吞并天下的野心。因此,周王室象征的王权九鼎成了,他们的窥视的对象。谁都想得到它。就好像三国时期的传国玉玺一样。战国中期,秦国兴兵索要九鼎。武力自卫的周天子采用了大臣颜率的计谋,假意将鼎让给齐王而从齐国搬来救兵,使秦军败退。齐王要索要九鼎时,颜率又对齐王言及搬运九鼎的各种风险,使齐王无奈,只好作罢。周天子便暂时保住了九鼎。首先第一个问题:这九个鼎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说:九鼎来历。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这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工程。而鼎这个东西变成了承载天下的寓意。

因为传自于夏王之手,再加上工艺精湛。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到了清代,历史学家王先谦对九鼎的去向作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提出:由于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逐鹿中原,九鼎成为群雄争夺的焦点,为了息事宁人,周王不得不毁鼎铸钱,对外则诡称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诸侯兵刃相向,兴师问罪。

看来这鼎到最后谁也没得到。被变成了钱,流亡到天下百姓的手中。从百姓手里来铸造的,又回到了百姓的手里。这个记载倒是有些因缘神话色彩。

良史司马迁的《史记》曾有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周赧王身后,秦穆公把九鼎从周王朝都城雒邑掠到秦国都城。

那么秦昭王又是什么人呢?为什么他得到了这九个鼎呢?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又称秦昭王。嬴姓,名则,一名稷。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稷(嬴则)。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异母弟,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手下包括有张仪、白起等,使秦国奠定了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国。他当时的西周是由周赦王统治的。被称为最穷的天子。那么为什么256年解决了西周,而到了225年才将九鼎运回秦国都城呢?难道这一运就运了三十几年?不是的。而是当时的周朝境地已经属于秦国所有。并且秦国此时已经灭了魏国。魏国和周朝是连着的。在周朝的南面。靠近吴越之地。

昭王是一个非常会用人的人,而且在位之间是最长的。说明他还是一个BOOS。他在位的时候招募了很多的贤臣,其中有很多著名的纵横家。军事家。他在这次的事件举措上没有急着先去要九鼎。而是先灭了魏,再去灭周。都是很顺手的事。

而且秦昭王不是第一次去拿别人的宝贝,这个人好像特别的喜欢别人的宝贝,这个是有依据的: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前283秦、赵二国会于穰城。秦攻魏,陷安城,前锋至魏都大梁而还。秦昭襄王向赵国索和氏璧,声称用15城交换。赵遣舍人蔺相如执璧赴秦,见秦无诚意,完璧归赵。

看来他也很喜欢和氏璧,之前拿15城交换只不过是随口说说。他是想白拿。不过这次没拿成。而九鼎却被他拿到了。他的祖宗早就要过,不过被齐国的军队吓回去了。看来他们一家子早就对这九个鼎打起了主意。

相对来说,我还是比较相信司马迁的说法。没有像王先谦一样说这个鼎被筑成了钱。这一点是有依据的。本章的后文说一个鼎大约需要9万人来抬。那要是铸成钱币,可不是要通货膨胀啊?所以,本人支持司马迁的说法。

周朝的社会比较讲究礼乐,祭祀等。一般对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命名。并且诚信奉持。对于这九鼎也是一样。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失掉天下是小,失掉民心才是真。周王室之所以极力的想保住这个鼎,怕的是没了鼎就镇服不了臣民。那么,这种象征天下权威的九个鼎,却被这秦王瞄上了。他真的只是看上这个宝贝。这个鼎真的像传说中的一样,拥有它可以吞并天下?治理天下?他兴兵来讨,真的就为了这九个鼎吗?

《我品战国策》第一回秦师兴兵取九鼎之[九鼎来历]

周王室在春秋初期已经衰微。到了战国时期,更是名存实亡。由于战国时期的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其中较为强大的诸侯各怀吞并天下的野心。因此,周王室象征的王权九鼎成了,他们的窥视的对象。谁都想得到它。就好像三国时期的传国玉玺一样。战国中期,秦国兴兵索要九鼎。武力自卫的周天子采用了大臣颜率的计谋,假意将鼎让给齐王而从齐国搬来救兵,使秦军败退。齐王要索要九鼎时,颜率又对齐王言及搬运九鼎的各种风险,使齐王无奈,只好作罢。周天子便暂时保住了九鼎。首先第一个问题:这九个鼎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说:九鼎来历。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这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工程。而鼎这个东西变成了承载天下的寓意。

因为传自于夏王之手,再加上工艺精湛。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到了清代,历史学家王先谦对九鼎的去向作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提出:由于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逐鹿中原,九鼎成为群雄争夺的焦点,为了息事宁人,周王不得不毁鼎铸钱,对外则诡称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诸侯兵刃相向,兴师问罪。

看来这鼎到最后谁也没得到。被变成了钱,流亡到天下百姓的手中。从百姓手里来铸造的,又回到了百姓的手里。这个记载倒是有些因缘神话色彩。

良史司马迁的《史记》曾有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周赧王身后,秦穆公把九鼎从周王朝都城雒邑掠到秦国都城。

那么秦昭王又是什么人呢?为什么他得到了这九个鼎呢?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又称秦昭王。嬴姓,名则,一名稷。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稷(嬴则)。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异母弟,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手下包括有张仪、白起等,使秦国奠定了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国。他当时的西周是由周赦王统治的。被称为最穷的天子。那么为什么256年解决了西周,而到了225年才将九鼎运回秦国都城呢?难道这一运就运了三十几年?不是的。而是当时的周朝境地已经属于秦国所有。并且秦国此时已经灭了魏国。魏国和周朝是连着的。在周朝的南面。靠近吴越之地。

昭王是一个非常会用人的人,而且在位之间是最长的。说明他还是一个BOOS。他在位的时候招募了很多的贤臣,其中有很多著名的纵横家。军事家。他在这次的事件举措上没有急着先去要九鼎。而是先灭了魏,再去灭周。都是很顺手的事。

而且秦昭王不是第一次去拿别人的宝贝,这个人好像特别的喜欢别人的宝贝,这个是有依据的: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前283秦、赵二国会于穰城。秦攻魏,陷安城,前锋至魏都大梁而还。秦昭襄王向赵国索和氏璧,声称用15城交换。赵遣舍人蔺相如执璧赴秦,见秦无诚意,完璧归赵。

看来他也很喜欢和氏璧,之前拿15城交换只不过是随口说说。他是想白拿。不过这次没拿成。而九鼎却被他拿到了。他的祖宗早就要过,不过被齐国的军队吓回去了。看来他们一家子早就对这九个鼎打起了主意。

相对来说,我还是比较相信司马迁的说法。没有像王先谦一样说这个鼎被筑成了钱。这一点是有依据的。本章的后文说一个鼎大约需要9万人来抬。那要是铸成钱币,可不是要通货膨胀啊?所以,本人支持司马迁的说法。

周朝的社会比较讲究礼乐,祭祀等。一般对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命名。并且诚信奉持。对于这九鼎也是一样。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失掉天下是小,失掉民心才是真。周王室之所以极力的想保住这个鼎,怕的是没了鼎就镇服不了臣民。那么,这种象征天下权威的九个鼎,却被这秦王瞄上了。他真的只是看上这个宝贝。这个鼎真的像传说中的一样,拥有它可以吞并天下?治理天下?他兴兵来讨,真的就为了这九个鼎吗?


相关内容

  • [我品战国策]第一回秦师兴兵取九鼎之[五万雄狮][散文欣赏]
  • <我品战国策>第一回 秦师兴兵取九鼎之[五万雄狮] 第四说:五万雄狮 颜率几句精炼的话,就说来五万大军.说辞可以说是无泄可击啊.而齐王身为一国之君.就几句话就能发兵五万.这个齐王也太轻浮了.想弄清这个事实,还得从齐宣王的为人性格上入手.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共计18 ...

  • 中考文言文
  •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中考文言文3)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至齐, 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 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 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 义,愿献九鼎, ...

  • 成语与楚国.楚人.楚文化zz
  • 发信人: seesee (让tamen灰飞烟灭吧), 板面: History标 题: 成语与楚国.楚人.楚文化zz发信站: 飘渺水云间 (Sun Jun 5 18:57:57 2005), 转信何谓"成语"?<辞海>的解释是:"习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 ...

  •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9-11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甘戊渡河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 ③"不然.汝不知也.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 ④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

  • 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zxlscom
  •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预习导航 1.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地理位置. 2.掌握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等史实: 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民众苦难,但又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并由 ...

  • 云南游记之九束河古镇[散文欣赏]
  • 束河古镇是我这次旅行一定要去的地方,原本还想安排一天在那里住宿,却还是因为时间不够,未能如愿,颇为遗憾.下次可以考虑在这落脚点,住上几天,体验与丽江古城别样感受.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 ...

  • 零距离体验农耕文明 诗词曲与历史
  • <零距离体验农耕文明>教学要点 理论篇 第一课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通过"神农"的传说,说明自远古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据了主导位置. 2.介绍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特征.影响﹞ 3.介绍夏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石器锄耕﹝特征.影响﹞ ...

  • 中国大器晚成的十大名人
  • 1.汉高祖刘邦 [汉] 汉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前256-前195)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 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 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

  • 也谈钱镠"保境安民"国策
  • 作者:李志庭 中国史研究 1997年06期 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钱镠(公元852-932年)建立的吴越国,是五代时期十国之一.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钱镠被朱温封为吴越王开始,吴越国历三代五王,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钱弘倜"纳土"归宋,前后70余年,是十国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