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学科论文:古文运动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政史学院历史学系四班 110710109 武思云

摘要 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它继承了先秦及汉朝散文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特点,虽然另一方面受到思想上的束缚,但正是它使中国散文发展走向顶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关键词:古文运动 里程碑 散文 顶峰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一.唐朝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

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①和“词必己出”②的独创精神。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又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不良文风;一面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强调文道统一,道先于文的观点,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人们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共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代和宋代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之为“唐宋古文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仅有的两个唐朝人。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③。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④。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1. 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⑤,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⑥。2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⑦。3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⑧,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⑨,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⑩。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4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在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5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6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柳宗元在《与杨京兆凭书》中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 “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在《与冯宿论文书》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

二宋朝古文运动

中唐后,由于缺少力能扛鼎的大家,古文运动自晚唐至宋,逐渐衰微,骈体文又死灰复燃。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骈文又成为文坛主流。于是又开始了古文和骈文的新一轮的斗争。到宋代中叶,由于欧阳修的创导,又掀起了一场波澜壮

阔的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为诗文革新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方向。他还注意培养选拔古文高手。曾巩、王安石、苏轼兄弟都是他的门生。他们的散文创作,继承和发扬了韩柳的传统,又别开生面,异彩纷呈。

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的散文创作上的贡献有许多: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强调“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反对“为文”而作; 创造了一种“词必己出”文能达意、既可以明道,又富有文学形象的散文语言; 在表现手法上,八大家常把叙事议论、描写抒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此后, 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给予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响。宋代散文与唐代散文一脉相承, 宋代的散文作品,更多地朝着“文从字顺”的方向发展,比韩、柳的古文更进一步缩短了与口语的距离,因而更有利于表情达意, 也更为人们所容易接受。但是,由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带有“正统”观念,也有要求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味,助长了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这就表现出这一革新运动在思想上的历史局限。

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它继承了先秦及汉朝散文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特点,虽然另一方面受到思想上的束缚,但正是它使中国散文发展走向顶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注释

①韩愈《答李翊书》

②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③《题欧阳生哀辞后》

④《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⑤韩愈《答李翊书》

⑥韩愈《答李翊书》

⑦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⑧韩愈《送穷文》

⑩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⑨韩愈《答李翊书》

学科论文:古文运动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政史学院历史学系四班 110710109 武思云

摘要 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它继承了先秦及汉朝散文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特点,虽然另一方面受到思想上的束缚,但正是它使中国散文发展走向顶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关键词:古文运动 里程碑 散文 顶峰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一.唐朝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

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①和“词必己出”②的独创精神。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又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不良文风;一面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强调文道统一,道先于文的观点,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人们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共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代和宋代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之为“唐宋古文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仅有的两个唐朝人。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③。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④。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1. 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⑤,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⑥。2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⑦。3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⑧,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⑨,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⑩。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4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在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5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6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柳宗元在《与杨京兆凭书》中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 “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在《与冯宿论文书》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

二宋朝古文运动

中唐后,由于缺少力能扛鼎的大家,古文运动自晚唐至宋,逐渐衰微,骈体文又死灰复燃。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骈文又成为文坛主流。于是又开始了古文和骈文的新一轮的斗争。到宋代中叶,由于欧阳修的创导,又掀起了一场波澜壮

阔的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为诗文革新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方向。他还注意培养选拔古文高手。曾巩、王安石、苏轼兄弟都是他的门生。他们的散文创作,继承和发扬了韩柳的传统,又别开生面,异彩纷呈。

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的散文创作上的贡献有许多: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强调“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反对“为文”而作; 创造了一种“词必己出”文能达意、既可以明道,又富有文学形象的散文语言; 在表现手法上,八大家常把叙事议论、描写抒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此后, 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给予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响。宋代散文与唐代散文一脉相承, 宋代的散文作品,更多地朝着“文从字顺”的方向发展,比韩、柳的古文更进一步缩短了与口语的距离,因而更有利于表情达意, 也更为人们所容易接受。但是,由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带有“正统”观念,也有要求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味,助长了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这就表现出这一革新运动在思想上的历史局限。

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它继承了先秦及汉朝散文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特点,虽然另一方面受到思想上的束缚,但正是它使中国散文发展走向顶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注释

①韩愈《答李翊书》

②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③《题欧阳生哀辞后》

④《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⑤韩愈《答李翊书》

⑥韩愈《答李翊书》

⑦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⑧韩愈《送穷文》

⑩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⑨韩愈《答李翊书》


相关内容

  • 唐宋古文运动(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唐宋古文运动(节选) 钱仲联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唐玄宗 ...

  •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古文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
  •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它在形式方面是"反六朝,复古体",在文体上要求恢复先秦两汉古代散文的传统.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辞藻 ...

  • 独孤及与中唐古文运动
  • 摘 要:独孤及是唐代古文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家,其古文创作思想中宗经明道.师法汉代文章创作的主张及其关于志.言.文等论述是唐代古文运动文学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古文创作中诸如论说文.传记文和山水游记等作品的多方面创新则昭示了中唐古文发展的路径:其开帐讲学.奖携后学的社会活动则直接培养了大历 ...

  • 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原因探析
  • 摘要:欧阳修能够成功引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不仅是因为历史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且和他自身的文学信仰和主张.刚直果敢的斗争精神.奖掖后进的崇高品格紧密相关. 关键词:欧阳修:领导:诗文革新:原因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及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成功领导了北宋著名的诗文革新运动 ...

  • 论唐玄宗对_古文运动_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26卷第2期2013年03月唐山学院学报 JournalofTanshanCollee ggVol.26No.2 Mar.2013 论唐玄宗对"古文运动"发展的推动作用 2 周玉华1, ()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湖南永州4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州51.25100:2.1 ...

  • 唐宋八大家简介
  •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公元618年-907年)宋(960年-1279年)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 ...

  • [师说]教学设计定
  • <师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 ...

  •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教学大纲
  • 课程编号:01099026        总学时:30      学 分:2 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课程类别:选修课(任修课) 课程英文译名:Education'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语文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 ...

  •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 (一)散文概述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