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选读

一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以《木瓜》为例认识中国早期诗歌的复沓之美。

答:该诗歌中的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但从表达的程度上看则表现出情感在一步一步加深,特别是从表现艺术手法上看,这正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的咏唱,可谓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

2.结合《诗经大雅》中的《抑》认识中华民族“投桃报李”的民族文化。

答:“投桃报李”,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在这首词中,笔者倾向于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此诗,将其视为一首体现了我国人民注重礼尚往来,通过赠答表达深情厚意的诗作。从这一角度理解,对当今日渐浇薄的世风、日益淡漠的人情应更具有警示意义。

3.当代人是否应该继承本诗中所描述的这种厚道重情的交往之道?

答:自由发挥(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友谊深厚。暗含有投入少,回赠多之意。本条强调给予回报。比喻报答之类的东西。)

二 蝶恋花 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如何认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词学境界与人生境界?

答:a善于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生活场景,只要具有审美的眼光,一切就会变得生趣盎然,多姿多彩。在苏轼的笔下,自然是:花红杏青,燕飞水绕,柳绵芳草,一副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图;生活是:佳人们在墙内自由自在,欢声笑语的荡秋千,把墙外的行人吸引的裹足不前,驻足而听,直到墙内的佳人们彻底销声匿迹,墙外的行人仍恋恋不舍的不忍离开。多么美妙的佳人!多么多情的行人!B.学会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自然,人生。红花尽管褪落了,但却长出了果实;枝上的柳绵尽管又少了,但“天涯何处无芳草”;尽管看不到荡秋千的佳人们的姿容,但却能听到她们悦耳动听的笑声....词中尽管不无些许感伤之情,但总的说来,并不沉重;毋宁说流露的更多的倒是一种轻松幽默的生命情趣。 注: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三 先秦诸子语录

1.先秦诸子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答:a.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代表著作是《论语》《孟子》。儒家主张“性善”,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实行“德治”和“仁政”。

b.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著作是《道德经》《庄子》。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所以要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实行无为而治。

c.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用”“非乐”“节葬”,实行“尚贤”“尚同”政治。

d.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代表作是《韩非子》、法家主张“性恶”,提倡“不法古不循今”,实行法,术,势的以法治国政治。

四 秋水

1.认识庄子的朴素辩证法。

答:《庄子》文章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而令人自悟,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的主旨。

2.认识庄子文章之美。

答:a.宏博恣肆的文风b.人类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洞见c.小大之辩与人自身的局限性d.超迈的人生境界。

3.本文揭示了什么深刻哲理?这种哲理可以给予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

答:a.万事万物皆有局限。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见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拘泥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B.对人类的妄自尊大给予嘲讽。通过寓言,告诫我们应当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五 长亭送别

1.欣赏《长亭送别》的词曲之美。(语言之美)

答:a.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着力渲染凄厉萧瑟的外在环境,并于长亭别宴前,别宴中,别宴后莺莺的复杂心理活动相结合,出神入化的刻画出了莺莺与张生悱恻缠绵的离愁别恨,从而达到了自然景物与主体情感水乳交融,物境与心境浑然一体的化境。作者大块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包容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一来就如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替莺莺而忧恨。b.借古典抒情:借典故抒情最大的好处是将无尽意蕴潜藏在极精炼的语言背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c.修辞的广泛而巧妙的运用。常见的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的运用能增强表现力,使语言具有生动之美。d.对比,衬托也是常用表现手法。e.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f.动词,虚词的用法,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

2.分析王实甫《西厢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主题。

答:西厢记在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性格等方面大胆进行艺术改造,通过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与老夫人所代表的封建家长势力之间一系列的戏剧冲突,表现了青年男女勇于突破门第观念束缚,冲破礼教樊篱,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桎梏中作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惊世骇俗的呐喊。西厢记对个体情感的尊重和张扬代表了时代的心声和进步潮流,千百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第一次明确提出以情为主的恋爱婚姻观,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思想主题主要为: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反对封建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六 初恋(周作人)

1.周作人散文的主要特点。

答:周作人的散文充满着平淡如水,自然如风的语言色彩,很干净不做作,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忧愤抑郁,在“貌似平淡”与实质的“不平淡”之间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其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展现出空灵的人生境界,可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2.理解作者在文尾所说的“不快”而又“安静”的矛盾心情。

答:当听到三姑娘的死讯“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大块石头已经放下了”。经典

的结尾,戛然而止,恰到好处,看似平静,却意味无穷,那种环境,三姑娘成年后也许得不到更多的幸福。他们并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外在压力,完全是自己把一个十字架背在肩上,是精神的自觉,也就是说,他完全忠诚地守卫着自己这一点恋情,尽管是单相思,无法联系时,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疑疑惑惑,不知如何是好,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心上。现在终于可以放掉心理包袱了,所以心情既“不快”又“安静”。

3.阅读《初恋》对当代人有什么启示?

答:初恋是人生第一朵绽开的鲜花,因为纯真,因为年轻,两颗未被世俗污染的心灵在一起,才是最值得珍视的感情。我们在这里抛开周作人的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单就这篇文章来说,对于我们这些日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的人们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沉下心来,慢慢品味这种生命的本真。

七 原野(曹禺)

1.话剧的基础知识。

答: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2.认识《原野》的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

答:《原野》的戏剧冲突实质上有两个层面:外在的冲突与内在的冲突。外在的冲突也许可以用社会矛盾来解释,是仇虎与焦家、与社会环境的冲突。这是表层的冲突;内在的冲突是发生于人的内心的心理矛盾,是宗法观念与因果轮回观念的冲突。这是深层的冲突。如果局限于对外在层面的表述,《原野》主题的思想价值就会淡化,就不能真正把握人物性格的精神本质。

八 过旧居(戴望舒)

1.理解戴望舒诗歌多呈现出忧郁色彩的原因。

答:戴望舒童年时因患天花而在脸上留下瘢痕,这不仅带给他终身的精神苦恼和隐痛,而且也导致了他敏感而自尊的个性,使之诗歌中的忧郁色彩浓厚。戴望舒在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诗歌真实的记录了他对理想人生苦苦追求的失望,惆怅与感伤。在戴望舒的理想人生和诗歌创作中,有两条红线,一条是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另一条是爱国主义的情怀。戴望舒为人为文,过于执着和认真,缺乏浪漫气质。通过一些常见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秘不示人的内心隐秘,呈现出的是介于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的灵魂。

2.《过旧居》的艺术特点。

答:这首诗就其叙事结构而言,先是以回忆入题,尽情抒写过去一家人寓居在“林泉居”相亲相爱的美好,以此反衬现实的物是人非,身心疲惫。接着,诗人在追忆与现实中陷入深深的思索,是什么造成自己妻离子散,好景不在?是“灾难的岁月”。这种叙事结构,不仅与

人的心绪十分协调,也必然制约着诗行的节奏。戴望舒反对诗歌的音乐感,他主张:“诗的

[6]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是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综观全

诗,正是这种主张的实践。全诗的节奏随着情绪的变化而起伏急缓。回忆往事时节奏明亮轻快,诗句简洁,如悠然田园前行;继而是现实的闪回,紧接着是追问思索,节奏也之沉郁起来,句式也相对繁复。这种一张一弛的节奏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路过旧居、睹物思人的心理变化。

这首诗的语言平易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前面的回忆部分,以纯净的日常口语展现和谐、自然、朴实的家庭温馨生活,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诗歌主张:诗人要“抛弃”“一切虚夸的华丽、精致、娇美,而以他自己的淳朴的心灵来写他的诗”,能够注意“适当地、艺术地抓住”那些“生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上”的美感。诗作的后半部分,又以一已之不幸,放眼整个国家和民族,从而超越了个人“自我”的悲观,融入时代乃至人生终极意义的思索,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全诗的审美境界。

九 倾城之恋(张爱玲)

1.张爱玲的身世、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答:张爱玲少时父母不和、终至离异,世态的炎凉与生存的哀伤深深侵润她的心灵,对其性格以及日后的创作影响甚大。出身上海大家庭的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因此,《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作品中几乎唯一以团圆形式结局的故事, 一反张爱玲多以悲剧收束小说的习惯。

2.以“镜”为代表的意象的内涵。

答:人与人之间,甚至是恩爱的夫妻之间,他们的关系有时也非常脆弱,说不定什么时候轻轻一碰,就支离破碎,无法重圆了。天长地久 的爱情和婚姻,并不那么容易。流苏和柳原尽管最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他们的爱,也只是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之后又会怎样?也许正如眼前这面镜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碎了。镜子还具有相隔的特性,镜子的两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镜中人与镜外人始终保持着距离,他们始终是相隔的,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体。镜中人为镜外人的像,它永远不是真正的、彻底的自我。镜里镜外的两人既是那么真实,又是那么虚幻。镜中人与镜外人是相隔的,镜外两人的心也未必不是相隔的。流苏想从柳原那里得到真正的婚姻,或者说是彻底的经济上的安全。因为“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很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柳原虽然觉得流苏是他理想中的“真正的中国女人”,但他也只是给她快乐,而不会给她所真正渴望的婚姻,而只是把她当情人。可见两人的感情始终也是相隔的,他们有着各自的算计和自私:一个为金钱,一个为肉体,根本没有息息相通的爱情。这恰如镜子里外,永远属于两个虚实不同的世界。镜子还具有虚空的特性。镜之产生,也许与水有关。水之特性及其形态之多变,恰与镜照之虚空相通,故有“水月镜花”之说。镜子虚空的特性,正如《倾城之恋》中这场婚姻。尽管流苏得到了她真正渴望的婚姻,但它并不是他们之间单纯感情升华的结晶,而只是因为偶然的战争的外力所促成。所以,镜中的流苏,似乎从范柳原那里得到了真实的爱,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得着。镜子是虚空的,流苏的心更是虚空的:“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正因为镜子的这种变形、冰冷、易碎、相隔、虚空的特性,故使得它成了表达男女之间苍凉情感的很好道具。

十 活着(余华)

1.《活着》超越传统现实意义的主要表现。

答:一方面,由于小说叙事的现实穿透力,给予读者极其逼真的现实联想;另一方面,《活着》确实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它并不局限于对某一具体的社会时代的批判,而力图抵达对人类命运的理解。人类命运就是一连串令人难以忍受的死亡体验所造成的苦难;余华叙述的用心,在于表现的人类面对苦难的积极乐观态度。苦难叙述不是目的,人类承担苦难的能力,才是《活着》这部作品执意要表达的。的确,既然苦难不是人祸而是天灾,既然苦难无处不在与生相偕,既然苦难已经成为宿命,那么,人最可贵的本质,抑或人性是什么? 当然是承担,是乐观。因为,如果不承担就意味着堕落,不乐观就意味着死亡。显然,已经拒绝了堕落的福贵必须承担,活着的福贵必须乐观。古代载道文学通常标榜扬善惩恶实现对苦难的救赎,现实主义通常标榜合理完善的社会以结束苦难,它们都给我们一个虚幻的承诺,即善的道德来带来幸福,合理的社会会结束苦难。这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传统写作。但余华显然改变了这种思维模式,他没有求助于道德效力,也没有将救赎的压力倾覆在社会制度上,对社会公正性与合理性的呼唤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使命和责任,现代主义则回到人的内心:福贵的救赎是自我救赎,福贵的超度是自我超度。它具体表现为在面临无法逃避、不可抗拒的苦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来自个人本身的承担和忍受的力量和意志。

2.如何理解作者《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一说法。

答:《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 因为他们互相感激, 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着》试图告诉人们,古典主义的“活着”以神为最高目的,可以理解成为神活着;现实主义的活着以社会为最高目的,可以理解成为社会活着;现代主义的活着以活着为最高目的。事实上,《活着》“讲述了人是

[8]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其实试图回

答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活着意味着苦难,如果苦难并不来自社会的不公,如果苦难并不能获得彼岸的救赎,那么,人是否还有必要活着?显然,《活着》的回答是肯定的:人应该活着,并且,对这个人生存其间的世界心存善意。

十一 伊利亚特 赫克托耳之死

1.了解《荷马史诗》的相关知识。

答:“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又译《奥德修纪》),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所著,实际上是是古希腊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伊利亚特》通过描写特洛伊战争和参战英雄形象,赞美了古代氏族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了他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奥德赛》通过描写奥德赛的海上历险经历,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和大自然抗争中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荷马史诗”规模宏伟,结构巧妙,人物性格鲜明。它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开端,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马克思评价荷马史诗说它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2.以本文为例欣赏认识《荷马史诗》是英雄史诗的原因,从而了解古希腊文化的个人本位的特征及其高超的叙事技巧。

答:《伊利亚特》被称为“英雄史诗”,是一部宏伟的英雄主义赞歌。从当时的作战情况来看,战争的结局并不取决于普通战上的拼杀,而取决于武艺高强的英雄之间的决斗,因此,个别英雄人物的功绩在史诗中显得异常突出。本文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阿喀琉斯一方面自信、强大、爱憎分明、有忘我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因为执着复仇而有些残忍;赫克托耳一方面自尊,重视战斗荣誉,具有英雄气概,另一方面面对明显强于自己的阿喀琉斯表现了其怯懦的弱点。通过塑造这二位英雄形象,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

位文化的特征。再次语言生动形象,由于它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语言表达口语化,擅用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自然质朴的特点。

十二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1.了解人文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核和悲剧的相关知识。

答:莎士比亚剧作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史称“悲剧时期”。

2.欣赏李尔王和奥赛罗,重点分析了麦克白和哈姆雷特这个英雄悲剧命运的成因。

答:麦克白:麦克白的毁灭是人生追求的毁灭,是人生价值的毁灭.也是人性的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讲,麦克白不失为一个悲剧主人公。因此,在分析麦克白这个人物时,我们不能仅仅用道德标准去看待他。作为一个人,麦克自有人性的弱点,受七情六欲的支配。他在野心的驱他下犯下丁弥天大罪,并为自己的罪行付出巨大的代价。当我们深入到他的心灵深处,感受他那深重的负罪感和灾难感时,我们不免要对这个人性的牺牲品产生同情和怜悯.并对他犯下的罪恶产生憎恨和恐惧。而对麦克白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我们的感情是复杂的。这也许正是伟大的莎士比亚“以栩栩如生的人物,以自己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读者和观众心中掀起的层层波澜。”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一个个麦克白,他们拜倒在权利、地位、欲望的蛊惑下,献上最纯洁的心灵,跌入欲望的万恶深渊。无数的欲望得到满足后,所带来的快感只能使人们沉沦,使人们不惜践踏道德的底线,并最终陷入了虚幻快感的假象里。这就是麦克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哈姆雷特:哈姆莱特的悲剧,是“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认为悲剧产生基于“理念”的黑格尔指出,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是和谐的,静穆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则会产生分裂和矛盾,这种分裂和矛质会导致矛盾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合和发展。理念冲突的显著表现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的矛盾和冲突,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主人公的过失所致。而是出于矛盾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二、《哈姆莱特》悲剧的实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外观往往和事物本身不符。世人都容易被表面的装饰所欺骗”,“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哈姆莱特》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个人生命的内在精神和完整的生存奋斗图景。从戏剧形象上看,哈姆雷特的忧郁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所发生的心理冲突。从戏剧中心情节上看,哈姆雷特把为父复仇和改造社会联系起来,是人文主义的观念。从戏剧结局上看,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文艺复兴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十三 第二十二条军规

1.了解黑色幽默文学的相关知识。

答:“黑色幽默”主张人们超越自己,超越现实,以便更清醒地认识世界,揭示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黑色幽默的经典文学作品,除了文本层面揭示的荒诞主题,也在于黑色幽默艺术特色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1.寓悲于喜的表现手法。作品以战争为题材,却完全没有触目惊心、血腥恐怖的战场描写。作者反而将喷涌的鲜血比作“屋檐上融化的积雪”;把士兵被炸开的血肉和模糊抖动的身体描绘为“新鲜的碎牛肉”。身负重伤的“雪白士兵”没人

在乎他的伤痛,大家争论着雪白的石膏和纱布下是否真的有人存在,这些都让人感到深沉的悲哀。2.“反小说”的叙事结构。全书共42章,每章都可以独立成篇,作品事件繁多,人物众多,时间颠倒,以至于读者可以从任意某一章节插入阅读;所有情节也不是围绕主角约塞连展开,作为主角的唯一特征就是这个人物出现的次数最多。作者正是以这种松散的叙事结构来契合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题。3.“反英雄”的人物塑造时代需求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英雄形象也在黑色幽默文学作品中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他们嘲笑自己所尊重的,破坏自己所建立的,否定自己所肯定的,抗议自己所接受的。作品的主角约塞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没有英雄事迹,也没有英雄气质,被人视为疯子和胆小鬼。但作者却给予约塞连无限的同情,使他在已经产生不了英雄的世界里,具有了更多的人情味与号召力,也使这个人物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反英雄”代表。4.“反逻辑”的语言表达形式作品中呈现出循环、诡辩、自相矛盾的三种“反逻辑”的语言表达形式。其中最显著的“反逻辑”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三种语言表达形式兼而有之,又在内容上贯穿整部作品。除此之外,单一的或多重的“反逻辑”在作品中比比皆是。如德里德尔将军夸口“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丹尼卡医生宣称“救命不是我的职责”、卡吉尔上校“发觉自己仍然无能,而感到十分自豪”等的自相矛盾;关于“结婚”和“处女”、飞行中队短训班的自由提问、“认输(Say uncle)”和“叔叔”等的循环问答;米洛关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刑事调查部审查牧师笔迹等的诡辩。作者巧妙运用“反逻辑”的语言表达形式既体现出文字表达的表层意义,又体现出内容安排的深层含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又感到心酸和愤怒。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作品所揭示、嘲讽、痛斥的一切丑恶现象,这部作品将持续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魅力,给予需要精神支持的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

一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以《木瓜》为例认识中国早期诗歌的复沓之美。

答:该诗歌中的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但从表达的程度上看则表现出情感在一步一步加深,特别是从表现艺术手法上看,这正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的咏唱,可谓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

2.结合《诗经大雅》中的《抑》认识中华民族“投桃报李”的民族文化。

答:“投桃报李”,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在这首词中,笔者倾向于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此诗,将其视为一首体现了我国人民注重礼尚往来,通过赠答表达深情厚意的诗作。从这一角度理解,对当今日渐浇薄的世风、日益淡漠的人情应更具有警示意义。

3.当代人是否应该继承本诗中所描述的这种厚道重情的交往之道?

答:自由发挥(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友谊深厚。暗含有投入少,回赠多之意。本条强调给予回报。比喻报答之类的东西。)

二 蝶恋花 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如何认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词学境界与人生境界?

答:a善于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生活场景,只要具有审美的眼光,一切就会变得生趣盎然,多姿多彩。在苏轼的笔下,自然是:花红杏青,燕飞水绕,柳绵芳草,一副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图;生活是:佳人们在墙内自由自在,欢声笑语的荡秋千,把墙外的行人吸引的裹足不前,驻足而听,直到墙内的佳人们彻底销声匿迹,墙外的行人仍恋恋不舍的不忍离开。多么美妙的佳人!多么多情的行人!B.学会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自然,人生。红花尽管褪落了,但却长出了果实;枝上的柳绵尽管又少了,但“天涯何处无芳草”;尽管看不到荡秋千的佳人们的姿容,但却能听到她们悦耳动听的笑声....词中尽管不无些许感伤之情,但总的说来,并不沉重;毋宁说流露的更多的倒是一种轻松幽默的生命情趣。 注: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三 先秦诸子语录

1.先秦诸子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答:a.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代表著作是《论语》《孟子》。儒家主张“性善”,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实行“德治”和“仁政”。

b.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著作是《道德经》《庄子》。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所以要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实行无为而治。

c.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用”“非乐”“节葬”,实行“尚贤”“尚同”政治。

d.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代表作是《韩非子》、法家主张“性恶”,提倡“不法古不循今”,实行法,术,势的以法治国政治。

四 秋水

1.认识庄子的朴素辩证法。

答:《庄子》文章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而令人自悟,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的主旨。

2.认识庄子文章之美。

答:a.宏博恣肆的文风b.人类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洞见c.小大之辩与人自身的局限性d.超迈的人生境界。

3.本文揭示了什么深刻哲理?这种哲理可以给予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

答:a.万事万物皆有局限。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见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拘泥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B.对人类的妄自尊大给予嘲讽。通过寓言,告诫我们应当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五 长亭送别

1.欣赏《长亭送别》的词曲之美。(语言之美)

答:a.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着力渲染凄厉萧瑟的外在环境,并于长亭别宴前,别宴中,别宴后莺莺的复杂心理活动相结合,出神入化的刻画出了莺莺与张生悱恻缠绵的离愁别恨,从而达到了自然景物与主体情感水乳交融,物境与心境浑然一体的化境。作者大块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包容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一来就如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替莺莺而忧恨。b.借古典抒情:借典故抒情最大的好处是将无尽意蕴潜藏在极精炼的语言背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c.修辞的广泛而巧妙的运用。常见的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的运用能增强表现力,使语言具有生动之美。d.对比,衬托也是常用表现手法。e.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f.动词,虚词的用法,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

2.分析王实甫《西厢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主题。

答:西厢记在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性格等方面大胆进行艺术改造,通过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与老夫人所代表的封建家长势力之间一系列的戏剧冲突,表现了青年男女勇于突破门第观念束缚,冲破礼教樊篱,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桎梏中作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惊世骇俗的呐喊。西厢记对个体情感的尊重和张扬代表了时代的心声和进步潮流,千百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第一次明确提出以情为主的恋爱婚姻观,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思想主题主要为: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反对封建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六 初恋(周作人)

1.周作人散文的主要特点。

答:周作人的散文充满着平淡如水,自然如风的语言色彩,很干净不做作,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忧愤抑郁,在“貌似平淡”与实质的“不平淡”之间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其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展现出空灵的人生境界,可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2.理解作者在文尾所说的“不快”而又“安静”的矛盾心情。

答:当听到三姑娘的死讯“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大块石头已经放下了”。经典

的结尾,戛然而止,恰到好处,看似平静,却意味无穷,那种环境,三姑娘成年后也许得不到更多的幸福。他们并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外在压力,完全是自己把一个十字架背在肩上,是精神的自觉,也就是说,他完全忠诚地守卫着自己这一点恋情,尽管是单相思,无法联系时,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疑疑惑惑,不知如何是好,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心上。现在终于可以放掉心理包袱了,所以心情既“不快”又“安静”。

3.阅读《初恋》对当代人有什么启示?

答:初恋是人生第一朵绽开的鲜花,因为纯真,因为年轻,两颗未被世俗污染的心灵在一起,才是最值得珍视的感情。我们在这里抛开周作人的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单就这篇文章来说,对于我们这些日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的人们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沉下心来,慢慢品味这种生命的本真。

七 原野(曹禺)

1.话剧的基础知识。

答: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2.认识《原野》的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

答:《原野》的戏剧冲突实质上有两个层面:外在的冲突与内在的冲突。外在的冲突也许可以用社会矛盾来解释,是仇虎与焦家、与社会环境的冲突。这是表层的冲突;内在的冲突是发生于人的内心的心理矛盾,是宗法观念与因果轮回观念的冲突。这是深层的冲突。如果局限于对外在层面的表述,《原野》主题的思想价值就会淡化,就不能真正把握人物性格的精神本质。

八 过旧居(戴望舒)

1.理解戴望舒诗歌多呈现出忧郁色彩的原因。

答:戴望舒童年时因患天花而在脸上留下瘢痕,这不仅带给他终身的精神苦恼和隐痛,而且也导致了他敏感而自尊的个性,使之诗歌中的忧郁色彩浓厚。戴望舒在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诗歌真实的记录了他对理想人生苦苦追求的失望,惆怅与感伤。在戴望舒的理想人生和诗歌创作中,有两条红线,一条是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另一条是爱国主义的情怀。戴望舒为人为文,过于执着和认真,缺乏浪漫气质。通过一些常见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秘不示人的内心隐秘,呈现出的是介于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的灵魂。

2.《过旧居》的艺术特点。

答:这首诗就其叙事结构而言,先是以回忆入题,尽情抒写过去一家人寓居在“林泉居”相亲相爱的美好,以此反衬现实的物是人非,身心疲惫。接着,诗人在追忆与现实中陷入深深的思索,是什么造成自己妻离子散,好景不在?是“灾难的岁月”。这种叙事结构,不仅与

人的心绪十分协调,也必然制约着诗行的节奏。戴望舒反对诗歌的音乐感,他主张:“诗的

[6]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是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综观全

诗,正是这种主张的实践。全诗的节奏随着情绪的变化而起伏急缓。回忆往事时节奏明亮轻快,诗句简洁,如悠然田园前行;继而是现实的闪回,紧接着是追问思索,节奏也之沉郁起来,句式也相对繁复。这种一张一弛的节奏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路过旧居、睹物思人的心理变化。

这首诗的语言平易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前面的回忆部分,以纯净的日常口语展现和谐、自然、朴实的家庭温馨生活,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诗歌主张:诗人要“抛弃”“一切虚夸的华丽、精致、娇美,而以他自己的淳朴的心灵来写他的诗”,能够注意“适当地、艺术地抓住”那些“生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上”的美感。诗作的后半部分,又以一已之不幸,放眼整个国家和民族,从而超越了个人“自我”的悲观,融入时代乃至人生终极意义的思索,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全诗的审美境界。

九 倾城之恋(张爱玲)

1.张爱玲的身世、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答:张爱玲少时父母不和、终至离异,世态的炎凉与生存的哀伤深深侵润她的心灵,对其性格以及日后的创作影响甚大。出身上海大家庭的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因此,《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作品中几乎唯一以团圆形式结局的故事, 一反张爱玲多以悲剧收束小说的习惯。

2.以“镜”为代表的意象的内涵。

答:人与人之间,甚至是恩爱的夫妻之间,他们的关系有时也非常脆弱,说不定什么时候轻轻一碰,就支离破碎,无法重圆了。天长地久 的爱情和婚姻,并不那么容易。流苏和柳原尽管最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他们的爱,也只是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之后又会怎样?也许正如眼前这面镜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碎了。镜子还具有相隔的特性,镜子的两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镜中人与镜外人始终保持着距离,他们始终是相隔的,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体。镜中人为镜外人的像,它永远不是真正的、彻底的自我。镜里镜外的两人既是那么真实,又是那么虚幻。镜中人与镜外人是相隔的,镜外两人的心也未必不是相隔的。流苏想从柳原那里得到真正的婚姻,或者说是彻底的经济上的安全。因为“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很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柳原虽然觉得流苏是他理想中的“真正的中国女人”,但他也只是给她快乐,而不会给她所真正渴望的婚姻,而只是把她当情人。可见两人的感情始终也是相隔的,他们有着各自的算计和自私:一个为金钱,一个为肉体,根本没有息息相通的爱情。这恰如镜子里外,永远属于两个虚实不同的世界。镜子还具有虚空的特性。镜之产生,也许与水有关。水之特性及其形态之多变,恰与镜照之虚空相通,故有“水月镜花”之说。镜子虚空的特性,正如《倾城之恋》中这场婚姻。尽管流苏得到了她真正渴望的婚姻,但它并不是他们之间单纯感情升华的结晶,而只是因为偶然的战争的外力所促成。所以,镜中的流苏,似乎从范柳原那里得到了真实的爱,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得着。镜子是虚空的,流苏的心更是虚空的:“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正因为镜子的这种变形、冰冷、易碎、相隔、虚空的特性,故使得它成了表达男女之间苍凉情感的很好道具。

十 活着(余华)

1.《活着》超越传统现实意义的主要表现。

答:一方面,由于小说叙事的现实穿透力,给予读者极其逼真的现实联想;另一方面,《活着》确实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它并不局限于对某一具体的社会时代的批判,而力图抵达对人类命运的理解。人类命运就是一连串令人难以忍受的死亡体验所造成的苦难;余华叙述的用心,在于表现的人类面对苦难的积极乐观态度。苦难叙述不是目的,人类承担苦难的能力,才是《活着》这部作品执意要表达的。的确,既然苦难不是人祸而是天灾,既然苦难无处不在与生相偕,既然苦难已经成为宿命,那么,人最可贵的本质,抑或人性是什么? 当然是承担,是乐观。因为,如果不承担就意味着堕落,不乐观就意味着死亡。显然,已经拒绝了堕落的福贵必须承担,活着的福贵必须乐观。古代载道文学通常标榜扬善惩恶实现对苦难的救赎,现实主义通常标榜合理完善的社会以结束苦难,它们都给我们一个虚幻的承诺,即善的道德来带来幸福,合理的社会会结束苦难。这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传统写作。但余华显然改变了这种思维模式,他没有求助于道德效力,也没有将救赎的压力倾覆在社会制度上,对社会公正性与合理性的呼唤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使命和责任,现代主义则回到人的内心:福贵的救赎是自我救赎,福贵的超度是自我超度。它具体表现为在面临无法逃避、不可抗拒的苦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来自个人本身的承担和忍受的力量和意志。

2.如何理解作者《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一说法。

答:《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 因为他们互相感激, 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着》试图告诉人们,古典主义的“活着”以神为最高目的,可以理解成为神活着;现实主义的活着以社会为最高目的,可以理解成为社会活着;现代主义的活着以活着为最高目的。事实上,《活着》“讲述了人是

[8]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其实试图回

答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活着意味着苦难,如果苦难并不来自社会的不公,如果苦难并不能获得彼岸的救赎,那么,人是否还有必要活着?显然,《活着》的回答是肯定的:人应该活着,并且,对这个人生存其间的世界心存善意。

十一 伊利亚特 赫克托耳之死

1.了解《荷马史诗》的相关知识。

答:“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又译《奥德修纪》),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所著,实际上是是古希腊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伊利亚特》通过描写特洛伊战争和参战英雄形象,赞美了古代氏族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了他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奥德赛》通过描写奥德赛的海上历险经历,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和大自然抗争中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荷马史诗”规模宏伟,结构巧妙,人物性格鲜明。它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开端,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马克思评价荷马史诗说它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2.以本文为例欣赏认识《荷马史诗》是英雄史诗的原因,从而了解古希腊文化的个人本位的特征及其高超的叙事技巧。

答:《伊利亚特》被称为“英雄史诗”,是一部宏伟的英雄主义赞歌。从当时的作战情况来看,战争的结局并不取决于普通战上的拼杀,而取决于武艺高强的英雄之间的决斗,因此,个别英雄人物的功绩在史诗中显得异常突出。本文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阿喀琉斯一方面自信、强大、爱憎分明、有忘我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因为执着复仇而有些残忍;赫克托耳一方面自尊,重视战斗荣誉,具有英雄气概,另一方面面对明显强于自己的阿喀琉斯表现了其怯懦的弱点。通过塑造这二位英雄形象,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

位文化的特征。再次语言生动形象,由于它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语言表达口语化,擅用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自然质朴的特点。

十二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1.了解人文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核和悲剧的相关知识。

答:莎士比亚剧作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史称“悲剧时期”。

2.欣赏李尔王和奥赛罗,重点分析了麦克白和哈姆雷特这个英雄悲剧命运的成因。

答:麦克白:麦克白的毁灭是人生追求的毁灭,是人生价值的毁灭.也是人性的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讲,麦克白不失为一个悲剧主人公。因此,在分析麦克白这个人物时,我们不能仅仅用道德标准去看待他。作为一个人,麦克自有人性的弱点,受七情六欲的支配。他在野心的驱他下犯下丁弥天大罪,并为自己的罪行付出巨大的代价。当我们深入到他的心灵深处,感受他那深重的负罪感和灾难感时,我们不免要对这个人性的牺牲品产生同情和怜悯.并对他犯下的罪恶产生憎恨和恐惧。而对麦克白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我们的感情是复杂的。这也许正是伟大的莎士比亚“以栩栩如生的人物,以自己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读者和观众心中掀起的层层波澜。”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一个个麦克白,他们拜倒在权利、地位、欲望的蛊惑下,献上最纯洁的心灵,跌入欲望的万恶深渊。无数的欲望得到满足后,所带来的快感只能使人们沉沦,使人们不惜践踏道德的底线,并最终陷入了虚幻快感的假象里。这就是麦克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哈姆雷特:哈姆莱特的悲剧,是“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认为悲剧产生基于“理念”的黑格尔指出,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是和谐的,静穆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则会产生分裂和矛盾,这种分裂和矛质会导致矛盾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合和发展。理念冲突的显著表现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的矛盾和冲突,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主人公的过失所致。而是出于矛盾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二、《哈姆莱特》悲剧的实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外观往往和事物本身不符。世人都容易被表面的装饰所欺骗”,“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哈姆莱特》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个人生命的内在精神和完整的生存奋斗图景。从戏剧形象上看,哈姆雷特的忧郁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所发生的心理冲突。从戏剧中心情节上看,哈姆雷特把为父复仇和改造社会联系起来,是人文主义的观念。从戏剧结局上看,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文艺复兴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十三 第二十二条军规

1.了解黑色幽默文学的相关知识。

答:“黑色幽默”主张人们超越自己,超越现实,以便更清醒地认识世界,揭示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黑色幽默的经典文学作品,除了文本层面揭示的荒诞主题,也在于黑色幽默艺术特色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1.寓悲于喜的表现手法。作品以战争为题材,却完全没有触目惊心、血腥恐怖的战场描写。作者反而将喷涌的鲜血比作“屋檐上融化的积雪”;把士兵被炸开的血肉和模糊抖动的身体描绘为“新鲜的碎牛肉”。身负重伤的“雪白士兵”没人

在乎他的伤痛,大家争论着雪白的石膏和纱布下是否真的有人存在,这些都让人感到深沉的悲哀。2.“反小说”的叙事结构。全书共42章,每章都可以独立成篇,作品事件繁多,人物众多,时间颠倒,以至于读者可以从任意某一章节插入阅读;所有情节也不是围绕主角约塞连展开,作为主角的唯一特征就是这个人物出现的次数最多。作者正是以这种松散的叙事结构来契合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题。3.“反英雄”的人物塑造时代需求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英雄形象也在黑色幽默文学作品中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他们嘲笑自己所尊重的,破坏自己所建立的,否定自己所肯定的,抗议自己所接受的。作品的主角约塞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没有英雄事迹,也没有英雄气质,被人视为疯子和胆小鬼。但作者却给予约塞连无限的同情,使他在已经产生不了英雄的世界里,具有了更多的人情味与号召力,也使这个人物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反英雄”代表。4.“反逻辑”的语言表达形式作品中呈现出循环、诡辩、自相矛盾的三种“反逻辑”的语言表达形式。其中最显著的“反逻辑”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三种语言表达形式兼而有之,又在内容上贯穿整部作品。除此之外,单一的或多重的“反逻辑”在作品中比比皆是。如德里德尔将军夸口“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丹尼卡医生宣称“救命不是我的职责”、卡吉尔上校“发觉自己仍然无能,而感到十分自豪”等的自相矛盾;关于“结婚”和“处女”、飞行中队短训班的自由提问、“认输(Say uncle)”和“叔叔”等的循环问答;米洛关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刑事调查部审查牧师笔迹等的诡辩。作者巧妙运用“反逻辑”的语言表达形式既体现出文字表达的表层意义,又体现出内容安排的深层含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又感到心酸和愤怒。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作品所揭示、嘲讽、痛斥的一切丑恶现象,这部作品将持续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魅力,给予需要精神支持的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


相关内容

  • 推荐书目)
  • (3.4年级)中段推荐书目: <光屁股大犀牛> <苍蝇和大象的足球赛> <月圆夜的传说> <犟龟> <出走的绒布熊> <吃噩梦的小精灵> <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 <一只孤独的乌鸦> <彩色的乌鸦&g ...

  • 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实 施 方 安定区仁化学校 二〇一三年九月 案 安定区仁化学校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精神,切实规范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就进一步加强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制定如下实 ...

  • 阅读书目推荐
  • 低段推荐书目: 绘本: <1999-6-29> <7号梦工厂> <爱花的牛> <爱讲故事的小鱼> <爸爸> <我爸爸> <我妈妈> <白雪晶晶> <不莱梅的音乐家> <嚓-嘭!> ...

  • 清华附小2009年一至六年级阅读书单
  • 清华附小2009年一至六年级阅读书单作者:周爹一年级上学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逐年修订)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猜猜我有多爱你>(必读) 山姆·麦克布雷尼 明天出版社 <蚯蚓的日记>(选读) 朵琳·克罗宁 少年儿童出版社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必读) 劳拉 少年 ...

  • 国学经典选读(省)
  • 国学经典选读01-0005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问答题 1. <尚书正义>的作者是( ) ∙ ∙ ∙ ∙ 2. 杨伯峻 孔颖达 孙星衍 朱熹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 )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 ∙ ∙ ∙ 3. 经 史 子 集 ...

  • 1-6年级必读书目[1]
  • 一年级上学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逐年修订) 书名 <猜猜我有多爱你> (必读) <蚯蚓的日记> (选读)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必读) 幼学启蒙第一辑-- 中国古代神话(必读) <盘古开天地> <共工触山> <女娲补天> & ...

  • 初探[中外人物传记选读]教学模式
  • 亲其人·观其文·信其道 --初探<中外人物传记选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名人传记阅读.文学经典阅读.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设置,添加了名著导读和人物传记的内容,注重了伟人和经典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因此,贯彻好课改精神,真正做到将 ...

  • 四年级推荐书单
  • (四上)本学期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逐年修订) 书名 <草原上的小木屋>(必读) 幼学启蒙第四辑-- 智谋故事(必读) <奇猫> <泄气生员> <巧治妒妇> <道人父子> <极地特快>(必读) <獾的礼物>(必读) & ...

  • 教师如何读书大讨论
  • 编辑杨壮琴(396359526) 上午 08:23:32 今上午九点本群周五话题,暑期我们在读的书.主持人江苏蒋岭老师望老师们积标参与. 江苏蒋岭(327625432) 上午 08:51:41 大家好 江苏蒋岭(327625432) 上午 08:52:51 我来了,希望能聆听到大家对"暑期 ...

  • 各年级语文必读书目
  • 小学语文各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年级上册 必读书目:1.<新语文读本1>,王尚文.曹文轩等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2.<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经典童话(金卷)>,同心出版社 选读书目:1.<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1>,周锐,春风文艺出版社 2.<书本里的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