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2012年08月03日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87 次

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宣发[1997]2

1997年1月1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厅(局)、新闻出版局、记协、中央各主要新闻单位: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严格禁止有偿新闻、买卖书号、无理索取高额报酬。"为贯彻落实《决议》精神,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维护新闻工作的信誉和新闻队伍的良好形象,树立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的行业新风,根据中宣部、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有关规定,结合新的形势,重申并制定如下规定:

一、新闻单位采集、编辑、发表新闻,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索要钱物,不得接受采访报道对象以任何名义提供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

二、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借用、试用车辆、住房、家用电器、通讯工具等物品。

三、新闻工作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和企业开业、产品上市以及其他庆典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各种形式的礼金。

四、新闻单位在职记者、编辑不得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兼职以获取报酬;未经本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受聘担任其他新闻单位的兼职记者、特约记者或特约撰稿人。

五、新闻工作者个人不得擅自组团进行采访报道活动。

六、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得提出工作以外个人生活方面的特殊要求,严禁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

七、新闻工作者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要求他人为自己办私事,严禁采取"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方式要挟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

八、新闻报道与广告必须严格区别,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企业或产品做广告。凡收取费用的专版、专刊、专页、专栏、节目等,均属广告,必须有广告标识,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

九、新闻报道与赞助必须严格区分,不得利用采访和发表新闻报道拉赞助。新闻单位必须把各种形式的赞助费,或因举办"征文"、"竞赛"、"专题节目"等得到的"协办经费",纳入本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合理使用,定期审计。在得到赞助或协办的栏目、节目中,只可刊播赞助或协办单位的名称,不得以文字、语言、图象等形式宣传赞助或协办单位的形象和产品。

十、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必须严格分开。新闻单位应由专职人员从事广告等经营业务,不得向编采部门下达经营创收任务。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

各新闻单位要根据上述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认真贯彻执行。 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发挥纪检、监察部门作用,确保规定落到实处。要接受社会监督,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各新闻单位要分别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确定专人负责,认真受理。对违反上述规定的个人,由新闻单位和主管部门没收其违规收入,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党纪政纪处分,直至开除,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严重违反规定的单位,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和新闻出版署给予行政处罚。要选择典型案例公开报道,推动禁止有偿新闻的工作深入持久地进行,务求取得实效。

来源: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2012年08月03日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87 次

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宣发[1997]2

1997年1月1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厅(局)、新闻出版局、记协、中央各主要新闻单位: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严格禁止有偿新闻、买卖书号、无理索取高额报酬。"为贯彻落实《决议》精神,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维护新闻工作的信誉和新闻队伍的良好形象,树立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的行业新风,根据中宣部、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有关规定,结合新的形势,重申并制定如下规定:

一、新闻单位采集、编辑、发表新闻,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索要钱物,不得接受采访报道对象以任何名义提供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

二、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借用、试用车辆、住房、家用电器、通讯工具等物品。

三、新闻工作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和企业开业、产品上市以及其他庆典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各种形式的礼金。

四、新闻单位在职记者、编辑不得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兼职以获取报酬;未经本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受聘担任其他新闻单位的兼职记者、特约记者或特约撰稿人。

五、新闻工作者个人不得擅自组团进行采访报道活动。

六、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得提出工作以外个人生活方面的特殊要求,严禁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

七、新闻工作者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要求他人为自己办私事,严禁采取"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方式要挟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

八、新闻报道与广告必须严格区别,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企业或产品做广告。凡收取费用的专版、专刊、专页、专栏、节目等,均属广告,必须有广告标识,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

九、新闻报道与赞助必须严格区分,不得利用采访和发表新闻报道拉赞助。新闻单位必须把各种形式的赞助费,或因举办"征文"、"竞赛"、"专题节目"等得到的"协办经费",纳入本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合理使用,定期审计。在得到赞助或协办的栏目、节目中,只可刊播赞助或协办单位的名称,不得以文字、语言、图象等形式宣传赞助或协办单位的形象和产品。

十、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必须严格分开。新闻单位应由专职人员从事广告等经营业务,不得向编采部门下达经营创收任务。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

各新闻单位要根据上述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认真贯彻执行。 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发挥纪检、监察部门作用,确保规定落到实处。要接受社会监督,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各新闻单位要分别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确定专人负责,认真受理。对违反上述规定的个人,由新闻单位和主管部门没收其违规收入,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党纪政纪处分,直至开除,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严重违反规定的单位,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和新闻出版署给予行政处罚。要选择典型案例公开报道,推动禁止有偿新闻的工作深入持久地进行,务求取得实效。

来源: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


相关内容

  • 学校保证书
  • 新泰市新汶实验中学 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学校保证书 为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职业行为,深入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问题,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山东省教育厅 ...

  • 关于有偿新闻的研究最新修改
  • 关于有偿新闻的研究 专业:新闻学 学生:李欢 指导老师:母华老师 摘要:对有偿新闻进行了研究,发现我们新闻行业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报酬额的行为,是当今社会所不能容纳的,是必须要杜绝的.有偿新闻以它自身的隐匿性存在在其他新闻中,借此麻痹新闻工作者的双眼,而且只要是 ...

  • 新闻采访权滥用的现实表现
  • 采访权是指新闻记者在工作中享有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不受限制地收集信息的权利.记者拥有采访权去获取信息,但由于缺乏法律和制度的规范,记者在行使采访权时问题颇多,有些采访活动不合乎道德,还有些采访活动触犯了法律.比如"2008年9月,山西矿难记者领取'封口费'"事件;鄂东某报&quo ...

  • 采编播考试试题
  • 2008年度乌鲁木齐市广播电视局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笔试试题 (新闻.播音.主持.摄像) 一.填空类(每空1分,共15分) 1.( )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是( )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 )办事 ...

  • 广播电视台规章制度汇编
  • (2014年)广播电视台规章制度汇编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准确.全面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确保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严格执行宣传纪律,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同时不断提高节目质量, 杜绝重大宣传责任事故, 根据 ...

  • 传播伦理与法规复习资料
  • 1.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新闻自由(新闻行业和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准则与终极追求) 2. 免于恐惧的自由(四种):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新闻自由 3. 传媒法律关系的主体:1新闻媒体.2新闻工作者.3政府公民法人社团 4. 传媒法律关系的客体:1物.2.传播行为3.智力成果 5. 我国新闻法制的 ...

  • 案件分析:擅自将房屋使用权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是否有效
  • 一.案件基本事实 上诉人王某原承租公有住房平房两间,使用面积26.6平方米.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北大马路东站x巷x门x号.被上诉人张某出生后两个月就被王某收养.2001年11月王某及老伴从该房处搬走,张某将该房西间出租.2002年8月张某带家人外出打工租房居住.同年10月王某与张某经大东区法院判决解除 ...

  • 关于教师进行"有偿家教"的思考
  • 摘 要: 家教成为有偿服务行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本文旨在分析"有偿家教"产生的原因,倡导理性对待"有偿家教"问题,建议从立法层面规范"有偿家教". 关键词: 有偿家教 教师 立法 规范 ...

  • 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
  • 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 苏政发[2006]92号 为落实环保优先指导方针,切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实施以下政策措施.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组织编制区域.流域开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工业.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建设等专 ...